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封语江湖

封语江湖

封语江湖

封 仪 /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封语江湖/封仪著.--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6.11

ISBN978-7-5126-4618-6

Ⅰ.①封…Ⅱ.①封…Ⅲ.①长篇小说-中国-当代Ⅳ.①I24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74515号

出 版:团结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南街84号邮编:100006)电 话:(010)65228880 65244790(传真)

网 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5064225.html,

E-mail:65244790@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5064225.html,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艺堂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11.5

字 数:258千字

版 次:2017年1月第1版

印 次:2017年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978-7-5126-4618-6

定 价:68.00元

(版权所属,盗版必究)

\封语江湖

1《封语江湖》:真实、真相、真理

看完《封语江湖》,我倒吸一口冷气。类似本书的叙事,这些年在公开出版的书籍中并不多见,它真实到指名道姓,贡献自己的隐私,不为亲朋讳、不为小人遮。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中的原委和曲折,细节的准确和描绘,都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封仪的民间叙事与官方的主流叙事,与改革开放30年的内生动力、财富原罪和灵魂蜕变竟然是大相径庭。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之种种乱象与真相;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一个淳朴的的大学生,一个刚刚从农业社会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人,经历怎样的灵魂蜕变和人格进化;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自己的人性竟然与作者封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真实描绘出了真相,真相还原了真理。

真相之一是,虽然改革开放是邓大人在中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但前仆后继扑向这个“圈”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皆是当年不满体制封闭,对单位不满,对家庭不满,尤其是离婚无望,渴望“自由”,渴望改变,渴望奔向“光明”的叛逆者。这和当年奔向延安的广大青年几乎一样,渴望自由的眼神虽隔多年,但

封语江湖

\2同样是热烈而奔放的!封仪们像前辈们一样,因为“档案里的污点”,驱使他们奔向自由和光明。甚至有些人,和美国“五月花”号船上的移民一样,带着颠覆英国体制的使命和希望奔向新大陆的。如果这是真相,那么,真理就是自由是人的本能。自由不仅给人希望,也锻造人才,创造财富。

真相之二是,率先下海的财富积累几乎都天然伴随着“带血带泪”甚或“带着魔鬼的狂欢”的原罪。《封语江湖》的前半部书,几乎都是积累财富的“血泪史”。当年的“海”,是中国从农业社会伦理急速转向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无法无天”,一切都凭着人的欲望本能和粗暴的“丛林法则”。在这种法则下,封仪的“吉普车”和弟兄们维护着“义”和“利”的法则和秩序,维护着一个叫封仪的江湖。这些“原罪”,与历史上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和英国早期资本扩展几乎同样,重复着“往日的辉煌”。只不过,英美的暴发户们多一点宗教的伦理底线,而封仪们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规矩。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财富的原罪,都是历史遗留的痕迹,是自由给予的奖赏。当然,也有代价。第一代的改革者们,甚至是第二代改革的先行者们,如今不在监狱服刑、不在地下安眠的所剩无几。《封语江湖》中点到的那些大“玩家”,如今能够安度晚年的屈指可数。由此,我们也能够推断出封仪写作本书的意图。这个真相的真理就是:凡是存在,都有合理的历史沿革和内核。今天,当我们仰望某些财富大咖在天堂里喝咖啡的时候,别忘了还有大部分曾经的财富大咖在地狱的断桥边,排着队在喝忘情水。

真相之三就是,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不仅是荷尔蒙,不仅是金钱控,还有文艺范。通读《封语江湖》,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语江湖

3

初期的封仪江湖,不管是想发财,还是先发了财,都是荷尔蒙的爆发,通通贡献给了女人,以及为了女人的面子、虚荣,各种各样的嘚瑟。但是,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年龄到了一定的岁数,荷尔蒙消耗到一定的存量,封仪的江湖变成了文艺范。对往事的忏悔,对朋友的歉意,对走出家乡的初心,对儿女绵绵不断的情意,似乎都铺垫着他对电影和电视剧的投入和向往,对社会教化以及教化事业的痴迷,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说到家,封仪是有理想的,有梦想的。当实现了财务自由,人的理想和梦想,就开始萌动,甚至泛滥。再发展下去,封仪如果皈依宗教,我们一点也不必奇怪。封仪在本书中,毫不保留地铺展出自己灵魂变化的轨迹和路线图,说出自己心中的真相。这个真相让人感觉到一个真理:人的生命和灵魂,就像永远朝向阳光的绿藤,沿着大树,不停地攀爬……他再次印证了马斯洛的行为科学模式。

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畅销,不是流行,而是收藏。

收藏一个人。

收藏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灵魂。

收藏一个人在成功之后的“得到”和“失去”……

安波舜

4

小青葱·老腊肉

有一阵子了,早上看微信的时候总要看一下封仪的朋友圈,他在那里发的《封语江湖》系列随感很吸引人。每篇短文字数不

多但有人物、有故事、有事件、有性格,好像一个个微剧微电影

的剧本,人物形象、现场环境都生动具体。时间长了我建议封仪

出个集子,他说,早有出版社盯上他了,而且不是一家。于是,就有了眼前的这本《封语江湖》。

记得是几年前,封仪打电话约我,要我去他的风仪坊,说有一个故事要讲给我听,去了之后,才知道听众就我一个人。他端

坐在他那个茶几前,满眼真诚地对我说,无论什么情况今天你都

要认真地听我把这个故事讲完。然后,他就像老梁说书那样,认

认真真、滔滔不绝、有条有理地讲了两个小时。虽然没拍惊堂木

告诉我开头和结束,但是这个故事绝对是一个起承转合、跌宕起

伏的口述剧本。我深深地被他这种说书人的敬业精神和故事中的

人物命运打动,当即就肯定道,这是一个很好的长篇小说或电视

连续剧剧本。他说,他正在完成这个小说和剧本。之所以给我讲

这个故事,是为得到检验和支持。没多久,他就拿出一个图文并

\封语江湖

5茂的剧本大纲《海南往事1987》。这时,我才深知封仪是一个特殊的“闯海人”,对海南有着特殊的情结。《海南往事1987》是他当年下海的所有经历的概括和提炼,是开发海南岁月的索引和见证。从那时起,我便深知封仪是个有经历、有储备而且极会讲故事的人。

这本《封语江湖》佐证了封仪拥有丰富的“闯海人”生活的素材,就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在海南的一切,本书的一个个故事,组合起来便是《海南往事1987》的文字和故事基础。但是我要告诉读者,本书的内容与《海南往事1987》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不剧透,我且把读后感向大家分享。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的文笔鲜活生动,泼辣有力,幽默老到,犀利无情,毫无顾忌,自我剖析的真诚,都让人看到作者是个有情有义、有智有勇、敢爱敢恨的创业者、漂泊者,一个汉子。他连蒙带骗、投机取巧、我行我素,但他有做人的原则,交朋友的标准,为人处事的方法,让你深深感觉到,当年海南的丰富繁杂的生态背景和“闯海人”为生存所形成的特殊性格。可以说,封仪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微缩和简约版的新海南《清明上河图》。在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自以为是、颜值很高的封仪少年时代、大学时代和20世纪8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初潮,他的反应和态度,选择和创业实践。也是他更清醒了,选择自己的人生。看他的微信,我们知道,不久前他做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手术,但自认为拥有了对人生新的感悟,他从青岛坐小型的飞机回东北,不觉得掉价和恐慌,而是一味赞美,在空中看到的火红的云海“像太阳但比太阳还要大”,看他的描述与感受,我们必须承认,封仪是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

封语江湖

\6

当年的帅小伙,如今已大腹便便,早已定居北京,并且在京东的一个花园内,建立了自己的创作基地——风仪坊,自诩坊主。呼朋唤友,拉帮结伙,人脉发达,乐在其中。但他念念不忘当年,当年的经历、当年的老友、当年的喜怒哀乐、当年的成功失败,这些都是他人生中的财富和回味。每每念起,唏嘘不已,百感交集,但他又无怨无悔、自以为是、乐此不疲地在用文字回忆整理这些往事。在这些文章中,你能仍感觉到,“小青葱”的鲜辣辛,岁月的沧桑,你也能感觉到“老腊肉”的烟火浊气。我对封仪说,我写的推荐你这本书的文章,题目就叫《小青葱·老腊肉》吧。当年和今天,混在一起炒盘菜,味道好极了。

张子扬

\封语江湖

7匆匆那些年,侠义永流传

匆匆那年,混不好的只有“匆匆”,混得好的才有“那年”。这句话在同学会里流传颇广,但我总不以为然,封仪先生想必亦作如是观。

混得再糟的人都有自己的“那年”,混得再好的人也挡不住时光的“匆匆”。

在这本《封语江湖》里,不仅有封仪先生的海南往事,也有封仪朋友圈的市井百态。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职业就是“交朋友”。这本书,活脱脱就是一本“封仪朋友圈逸事”。

封仪先生在海南的那些年,早已经化为“海南情结”,成了封仪生活中的一部分。

甚至现居北京的封仪,仍选择住在一个岛上。我去过封先生在北京的岛,在北二环和北三环之间一个叫柳荫公园的幽深所在。那里芦湾连柳岸,湖鸭戏荷花,野趣之盎然,全然超出你对三环内帝都的想象。

公园湖水环绕有一小岛,岛上有十余间仿古建筑掩映在垂柳之中。这就是封仪的“风仪坊”,天南地北的“闯海人”管这儿(本书原名《匆匆那些年》)

封语江湖

\8

叫“家”。如果你早晨穿过柳荫公园的花径,走上通往留春岛的拱桥,很可能会遇上风仪坊的主人。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中年胖子常常在岛上做眺望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登上小岛望大岛”。小岛名曰“留春”,大岛大号“海南”。

1987年之前的海南,盛产蛮荒、贫穷、贬谪重臣以及各种奇珍异果。这年年底,一则消息让这个以“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区)、穷(区)”而闻名的海岛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称谓:大特区。从此,海南开始盛产欲望、梦想和传奇。

最初搅动一代“闯海人”内心激荡的,是1987年10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的头版头条,《海南向全国招贤纳士》。此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已经对全世界吹风,“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历史的机缘开始在这座南方之南的岛屿上风云际会,参与一项“很了不起的”事业让很多年轻人热血澎湃。于是,就有了“十万人才下海南”,这场年轻知识分子的集体奔流成了1988年最引人注目的传奇。

作为第一波“闯海人”,封仪先生也是这波传奇的谛造者。刚认识封仪兄时,我总在想:这个嘴硬心软的胖子,既无冯仑的博学,又无潘石屹的精明,连王功权的率真也远远不及,他凭什么“传奇”?

有人说,这是因为封哥“为人仗义,处事豪爽,侠士风范,琴心剑胆”。我们看到的侠客都在小说里、屏幕上,现世一活生生的“侠客”,能不传奇?

我却觉得,封仪先生的传奇,更在他“追梦天涯,实现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