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为21世纪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要对美术素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美术素养呢?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素养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开阔视野、拓展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价值观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美术素养是个新名词,大家都需要关注: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那么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些方面(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

反应;

(2)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一种直接而稳定的学习动机,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素养,能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传输——接受”的学习方式,完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心理。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途径是多方面的: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增强;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的开发利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探索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提高,也是提高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可就以下几点作以分析。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是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兴趣作为一各自觉的动机,是智慧和灵感活动的起点,是对所从事活动有所创造的重要条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逐步形成的,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在学生当中,兴趣爱好不同。这就要在教学中提倡因材、因人思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范画、参观、欣赏、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从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术学科来说,

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手、鼻等去感受、发现周围事物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其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具有推动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一个人,不懂得审美是不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巨大功能,要让学生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还可以定期在校园和社区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给学生提供观赏、交流、借鉴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为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趋势。

综合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美术活动的综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的综合运用;其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其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这些综合并且都有一定的交叉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将各学科的知识层面渗透进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鉴于以上的研究、探索、认识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综合性的,就象大江需要众多的支流来汇集一样,也就是说,知识在于积累。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探索能力的

开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课程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应该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的社会人文和科学特征。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画叫《父亲》,作者是罗中立,那个油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表情,相信大家印象很深刻。罗中立创作此幅油画的背景是什么?罗中立当时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一个农村,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上厕所时看到一个老人在厕所里傻呆呆的蹲着,问他为何不回家?那个老人说,他的工作是守粪,因此不离开。当时罗中立已经在构思着——“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后来从外面拿来了酒,和这个老人一起度过了除夕夜,创作出了油画《父亲》。

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这对美术教学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果能在技术层面上注意一些策略,那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的开发利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作为21世纪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要对美术素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美术素养呢?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素养是个新名词,大家都需要关注: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那么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些方面 (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 (2)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我觉得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势在必行又迫在眉睫。下面本人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研究。具体如下: 一、以学生为本,打造优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科素养等文化产物都必须通过课堂传授于学生。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重点在于打造优质课堂。优质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的受学生欢迎,被学生所爱,促进学生发展的品质课堂。 二、以教师为本,发展优质资源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的素质直接关联着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锻造,即以教师为本,发展优质资源。可以考虑如下几点: ⒈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再教育 ⒉鼓励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⒊密切校际优秀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提高美术素养

提高美术素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术教育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学习美术的专业人员,都会或多或少的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因为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时代是生长的关键时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学生发展变化。 美术素养本身具有全面发展的性质。当一个人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自然在美术素养方面就有了一定的提升。反之,则不然。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上初中以来很多在应试学科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一些专门喜欢美术学习的学生,却不一定在应试学科成绩上优秀。在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用他们优美舞动的身躯在巨幅画轴上留下了流畅、优美的线条图画,不正体现出这些舞蹈演员所具有很高的美术素养吗? 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才能很好的感受美和创造美。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奥运会标志的时候,当老师将主题和要求布置下去后,有的学生就立刻开始进行描绘或加工了,而有些同学想了很长时间,始终无从下笔。又如:在欣赏课中,老师在大屏幕上为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清晰油画作品——凡高的《向日葵》,让学生去欣赏,有些同学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画中,若有所思,可有的同学却早早的东张西望,又说又笑啦。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人的差异,美术素养的差异。可见,人需要有生活和经历,需要有良好的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才能大胆的追求美,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加强视觉读写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对于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美术素养是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方面就是指与美术语言相应的“视觉读写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可以先从素描、速写、水粉等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开始学起,然后转入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等。多接触些艺术书籍(艺术概论和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和其他影视作品(音乐剧、电影等),自然艺术修养就提高了。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提高人的素养。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要广泛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热爱生活,感悟人生,用热情去创造,用激情去实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美术素养。 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将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也是直指升学。此种状况在一段时间里仍不会改变。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

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阶段性总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以美育人,育完美之人”是美育的根本目的,这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是紧密相联系的。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化人的美感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思维得到正常发展。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形成参与定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行创造。正确评价学生绘画能力,从而使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绘画、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的目的。从而来完善人格,完成从想象美到创造美的发展里程,真正肩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创造新的世界。 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新能力” ,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然而长时期以来,小学美术教学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的影响,“ 重讲授轻参与、重技法轻创造”。使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没有足够独立的思维空间,更谈不上认知、技能、兴趣、创新等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小学一年级美术素质教学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加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沟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有效途径。 在美术学习中,作为教师,就要敢于打破常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二、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因为创造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体化。 1、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

如何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

如何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我区推行的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实践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健康生活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生活素养,其中就包括志趣高雅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现代人的必备素养,尤其是社会的发展,艺术审美已全方位伸展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促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而且成为有效解决人们“感性”和“理性”冲突,促进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艺术素养的提高在于艺术教育。我国具有美育的传统,孔子就特别重视艺术教育的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礼能规范人的行为,乐能陶冶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都很重视艺术教育。但是,当前小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从课程设置上看,仅仅是每周的两节音乐、美术课而已,时间上是不够充裕的,另外受“应试教育”影响,重语、数,轻音、美现象存在,致使学生缺乏艺术环境的熏陶,学生的艺术素养无法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影响到学生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了推行教育局“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根据实际情况,我校从2006年开始重点开展了“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结构体系为依托,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创设为手段,实施艺术教育,奠定学生初步的艺术基础,通过各学段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小学生开展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最终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 二、理论根据 1、美育理论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正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培养、集体合作意识的加强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必不可缺。 3、心理学理论: “形成技能有助于发展智力”,艺术教育要求学生掌握许多基本技能。如书法要求懂得执笔、运笔、笔画、布局;画画要求懂得色彩、结构、造型;器乐弹奏要求懂得乐理、乐器的构造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手脑结合的活动过程,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全面提升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健康生活,和谐发展。4、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小学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了以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在多学科互融的艺术教学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提高。新课程更加关注人的学习,将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采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进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以课题研究为载

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说说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现代美术学科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基础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纯画画目的、制作目的的形式较多,而为自己生活需要、情感表达需要、能力培养需要而进行美术认识、美术设计、美术探索的意识较弱。在日常生活中,美术技术的学习,真正使用的机会并不多,多数的都是用眼睛在看,用知识去思考、用审美去选择。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伟大的艺术创作家,但是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欣赏家,有品位生活的艺术家。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美术教学的本源。 基本理念之第一条就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本次国家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之一。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把美术学科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的理念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对祖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以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而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形象表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还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视觉观察这一基本的方法。重视对学生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养成学习生活中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于学生学好美术或其它学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来从事各种工作和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表明,

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感受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用他们的耳、手、鼻等去感受体验,将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观察事物获得视觉信息的同时得到质感、声音、气味等信息的联想。如学习《身边的痕迹》时让学生用手触摸衣服、铅笔、硬币、树叶、等材料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当学生磨印出漂亮的树叶纹理时,他们由衷地赞叹:啊,太美了!。学习《画触觉》时,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进行“盲人摸物”游戏,让他们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如热水、石块、抹布、塑料、沙子、胶水等,说出摸到物体产生的感觉,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物体,尝试用点、线条、颜色去表现刚才摸过的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比如用直线表示坚硬、光滑;用折线表示粗糙和刺手;波浪线表示柔软和流畅。颜色中蓝、绿可以表示冰凉;红、黄、橙表示温暖和滚烫;黄灰、红、蓝表示麻、软等感觉。充分打开学生的皮肤、鼻子、舌头等其它感觉神经,积极地调动它们与视觉的配合,学生就获得了深刻的感知效果。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各类知觉感受的敏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让学生的作品情感起来 美术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完善其人格,锻炼其审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强调情感因素是美术教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

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

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 翻开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种类五花八门,写生、国画、水彩……教材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难度不断加大。这种情况 要求教师不断亲身实践,主动去画一画,想一想,体验一下学生画 画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美术课只有短 短的30分钟,在一节课里要完成方法的指导和作业,必须要提高演 示讲授这一环节的效率,提高演示讲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因为教 师演示的每一动作、方法、步骤都会被学生模仿,对学生产生潜移 默化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分析一幅画,剖解一幅 画的方法。拿到一幅画后,要能较快地分清画面的主题、结构关系,剖析各部分的组成,遵循由简单的几何形体―轮廊―细部的过渡来 了解作画的过程。这样由易到难,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指引学生 正确的作画途径。 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有时画起来难以达到教师的细微要求,或者忽略了细微之处,这要求教师演示、讲解、示范动作时要到位,言 语指导也要到位,演示示范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个示范 动作,何时起笔,何时收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细化轮廓,都要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这样严格要求学生,并不是要将学生套 在框框里,而是要学生从小打好基本功,掌握正确的作画方法,这 样会使他在后续绘画活动中能始终受益,也能有加速发展的能力。 譬如:画风景,要先从视平线开始起稿,画准透视现象,然后由远景、中景、近景逐层深入刻划直至完成。 演示是提高小学生绘画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深入、细致的雕琢,良好的美术基本能力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石。有了这个基础,在此之上的想象和创造才是有物可依,有象可循。 临摹,就是照着范画描绘。教给学生正确的临摹方法,提高对事物的表现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一些绘画作品甚至 于大师的作品的临摹,学生会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6-11-28T15:28:21.9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作者:梁丹[导读] 受应试教育观念深深影响的今天,小学美术课极易受到学校及教师的忽视,使得美术课得不到正常开展。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第二示范小学044400 摘要:受应试教育观念深深影响的今天,小学美术课极易受到学校及教师的忽视,使得美术课得不到正常开展。而新课标要求必须重视美术课以及学生的美术素养。鉴于此,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术素养策略 新课标强调了小学美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美术教育中相关能力尤其是审美情操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而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通过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其借助绘画展示的情感也有其独特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向他人学习,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情操。教师在引导时要及时给予有效而又合理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思路说出来,并引导其进一步创作,接着再让学生开展二次创作。当学生最终完成作品后,教师可就学生的作品举办画展,这样做既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直观的表现手法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兴趣,绘画是其天真而又纯洁内心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们单纯,无太多复杂观念,和成人作品比起来,其作品往往相对简约,可就是由于简约才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若我们仔细体会的话,会发现小学生绘画中的随意美,而这种随意美应该是美术老师给予认可、迎合并努力提倡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提高。 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以及情感经验不足,因此其在绘画过程中通常不会去想所画的物体是否和真实的物象相像,这是由于其本身对所画物象无较深的了解和认识。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感知力培养着手,指导学生绘画技巧,以提高其审美情操。另外,因为低年级小学生通常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其在绘画过程中会将内心感受和情感融入其中。在成人看来,也许这只是一种乱涂乱画,可是事实上正是这种“乱涂乱画”才是孩子内心最为真实的流露。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认可学生的这种情感宣泄和表达,并主动表现出自己的支持以及肯定,让其在绘画作品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通过取材于生活来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尽管素质教育推行至今已有多年,可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很多学校和老师依旧非常重视成绩,将成绩看作一切。在美术课堂教育中,不少老师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高楼或者是火箭等,而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猫、小狗等不屑一顾,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画想象中的物象才能发掘学生潜力、开拓学生思维,却忽视了“艺术源于生活”。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所以作为一名美术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感悟生活的细微之处,于细微之处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从而防止通过公式化理念制作绘画作品,如此我们将不会看到所有的桌子都是方形、所有的球都是圆形的千篇一律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校园作为绘画作品的取材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绘画创作时学生既掌握了绘画技巧,又重新认识了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加深了对校园景物的了解。就小学生来说,其绘画作品最重要的不是繁杂丰富的绘画技巧以及画面,最为重要的应该是绘画作品中表达的内心感受以及情感。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图文并茂而又丰富多彩的课件,并在美术教学中播放有关视频并配上音乐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于校园网上创作一个美术学习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账号,这样的话可以在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巩固,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请教老师,老师可做一对一指导。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可拉近师生距离,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通过临摹以及创新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范画,让学生学习正确临摹的技巧,以更好地表现事物。临摹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以及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已掌握的美术知识进行再次巩固,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提高美术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美术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形式和无声的言语。也许小学生的绘画作品没有任何美感,还不能称之为艺术,可是却能把孩子的喜乐哀愁渗透其中;而作为教师能做的就是理解其绘画所要表达的内容,而非一味的指责。殊不知脱离情感的绘画尽管技艺超群,却丢了灵魂。小学美术教学是孩子绘画人生的开端,教师务必要给予高度重视,合理正确地引导,只有如此才能上好美术课。 参考文献 [1]阮昌奇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徐丽情感——小学美术教学的精髓[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

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

提升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 [摘要] 新课标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革新,要结合小学美术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探索出一些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与兴趣的教学方式与沟通方法,包括转变观念、创设情境、做好导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通过这些,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关键词] 激发;美术素养;沟通;联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小学生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越来越被认可。尤其是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范畴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美、生活的美、人格的美,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学习美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又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所以美术教师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一、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美术的概念

在上美术课时,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去让学生切身感受美术是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尤其是当今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正如在上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时,必须先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美”的形成,以及人类运用“美”和创造“美”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开放式、发散式的思维去寻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术元素,如身上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开的小车、日用品等,这些涉及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美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乃至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世界因美术而变得丰富多彩”。最终,让学生从原来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的片面、狭隘的认知中走出来,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美术、全面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提供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 二、创新美术教学方式方法 1.做好新课导入,创设良好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在讲“难忘的艺术形象”一课前,教师先搜集或创作一些雕塑作品,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近距离从不同的角度、位置去认真观看、观察,甚至允许用手轻轻触摸它。此时,班上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好奇心和激动的情绪被点燃,使得整堂美术课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这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就不知不觉被激发出来了。此时,教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讲述雕塑的历史、

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美术教育,并非是以培养美术专业工作者为目标的,然而能够让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有品位的生活者,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美术教学的本源。以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而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形象表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还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视觉观察这一基本的方法。重视对学生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养成学习生活中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于学生学好美术或其它学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来从事各种工作和研究,都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表明,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感受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如学习《娇艳的花》这课之前,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教室里的盆花,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对于同一种类的花,开放的花朵与半开的花朵及花苞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颜色深浅是否一致?同一片花瓣上的色彩是怎样变化的?不同种类的花朵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花朵的观察加上课堂上花朵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物体在姿态、色彩上差异性,不同物体在形状及色彩上的丰富多样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花朵异彩纷呈,花瓣有圆圆的,长长的,细细的,弯弯的,花形也是多种多样,有了视觉经验,学生在色彩的处理上更自如了,他们注意用同类色表现花瓣色彩的深浅渐变,会体现花瓣与花蕊间的明暗对比。其实,在审美过程中,触觉、嗅觉、味觉作为配合视觉的感知,具有不可言说的辅助作用,虽然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相对次要,但可使审美感知印象体现独特性和生动性,使综合性的美感增添了浓重的情绪色彩,这比某个感官单一感受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更丰富,因而领会的更深刻、真切。古典诗词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都生动地纪录了这种感觉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用他们的耳、手、鼻等去感受体验,将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观察事物获得视觉信息的同时得到质感、声音、气味等信息的联想。如学习《身边的痕迹》时让学生用手触摸衣服、铅笔、硬币、树叶、等材料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当学生磨印出漂亮的树

加强版画教学,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加强版画教学,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版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 负责人古连全 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一、研究的背景 儿童版画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各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的重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中国少年儿童版画学会,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儿童版画活动组织。国家教委在90年开始实施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增设了版画课。因此,儿童版画逐步在校园兴起。21世纪实验新教材中有一系列版画教学相关的内容,在新课程各册的系列版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版画多元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拓展。在昌平地区还没有中小学校开展深入的版画校本教研探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校抓住“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良好机遇,创新办学理念,走“特色立校,特色兴校”之路,确立了“以儿童版画为切入点,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道德教育为内驱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以科研为先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了多种研究,从“面”上普及版画教育,从“点”上深化版画教育,促进了版画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协调了特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根据古建筑“牌楼”、新时代“奥运”等文化资源编写了版画校本教材《实物版画》和《石膏版画》,并在教学中逐步发展、完善。因此于2007年12月起,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开展加强版画教学,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版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此课题的确立弥补本校单一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要,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审美欣赏水平,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加强版画教学,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一)开发版画校本教材原因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而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本校、本地区的特色。结合学校的课程体系,选择版画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彰显本校校验特色,有效的利用了软硬件设施与资源。 1.学校给予重视和支持 学校一向把校本教研看作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本教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保证一定的物质投资,提供了版画研究的必备场地与设施,版画研究需要的工具繁多,场地和设施都有具体的要求,学校都给予高度重视,配

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模板

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美术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技法和过程有所了解;四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所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美术素养艺术化生存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现代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美术教育树立了“大美术观”。现代美术学科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基础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纯画画目的、制作目的的形式较多,而为自己生活需要、情感表达需要、能力培养需要而进行美术认识、美术设计、美术探索的意识较弱。 在日常生活中,美术技术的学习,真正使用的机会并不多,多数的都是用眼睛在看,用知识去思考、用审美去选择。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伟大的艺术创作家,但是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欣赏家,有品位生活的艺术家。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美术教学的本源。 2 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第一条就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本次国家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之一。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把美术学科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技能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为21世纪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要对美术素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美术素养呢?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素养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开阔视野、拓展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价值观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美术素养是个新名词,大家都需要关注: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那么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些方面(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

探究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探究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在小学生美术学习中,如何快乐有效的学习,是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下文中将针对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重点展开论述。 标签:小学生;美术;素养;策略 美术在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开拓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美术学科中,蕴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即美术中有美、有温柔、有雄厚、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细腻入微的观察。那么,如何将小学生的美术思维打开,去将美术之美散发开来呢?在下文中,将从提高小学生的事物观察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四个方面来论述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 一、提高小学生事物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本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所谓的观察,不是走马观花看一遍,美术上要求的观察,必须要细致入微,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才可以画出别人画不出的独特的画;再者,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观察事物的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最表象的特征,这就使学生的画蕴意比较浅薄;其次,在观察时,要灵活调用身体的各个器官,用眼睛去发现的同时,用耳朵去聆听,用鼻子去嗅,用心去体会……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观察,也才可以将一件物品或是一个人描绘得形象、逼真;除此之外,在观察时,要全身心投入,不要受外界一切纷杂事物的干扰,只有投入了,才可以发现事物的特征,发现美术在事物中的美。 例如,在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杯子,然后画出来。首先,找一个杯子的模型,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去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看杯子的视角不同,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绘画作品。有些学生看到的杯子就是一个长方形,他们是从杯子的四周观察的;有的学生看到的杯子就是一个圆,他们是俯视看到的。因此,充分验证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此外,也正是学生投入观察,才可以画出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所以,在小学生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方面观察、聚精会神观察、调动各器官全方位观察,这样也可以用绘画充分表现事物之美,还原其本质。 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 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美术学习也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层层的诱导,让学生在看到事物的表现时,再继续延伸。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理解为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综合起来的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模型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绘画,如很多东西都是无形的,像风,怎么去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根本看不到,这时候就需要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了,去想象。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打破传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同时,还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内容。那么,什么是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呢?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中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输送专职美术人才,而是通过有关的美术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

力,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概括讲,就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呢? 一、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所谓素质教育即是指提高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从立意上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当前某些停止在为应付“统考”“中考”“高考”“考核”层面为目的旧模式基础上的教育。因而在以往被人们另眼相看的“小三门”之一的美术在中学的学习领域中自然拥有一片纯洁的空间。因美术课教师缺乏,一些学校少开甚至不开美术课,或因抓“教学质量”,将美术课时让与其它课,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中学应在教学中加强美术课。 1、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课时目标,以教学大纲为宗旨,确保美术课教学课时。 2、配齐美术课老师,对缺乏教师的学校,可聘请文化馆、文化专业美术人员担任,绝不能用种种借口不开设美术课。 3、以举办美术展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素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意识,每学期最少举办一次美术作品展,以学生的作品为主,使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可适当加入教师的作品,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4、举办美术培训特长班,在专业上可分别开设绘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

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