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题库

《孟子》题库

《孟子》题库
《孟子》题库

《孟子》篇

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A)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

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D)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B)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

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D)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C)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

8.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思想家是(C)

A.陆贾

B.司马迁

C.董仲舒

D.司马相如

9.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D)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0.表达对苛政、暴政痛恨,感叹“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11.朱熹是(D)的集大成者

A.文学

B.史学

C.哲学

D.理学

22.“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23.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对徐志摩的名字可能的出处作了两种猜想:一是“有摩顶放踵之志”;二是“志在效法王摩诘”。请问“摩顶放踵”典出何处?(A)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孔子》

24.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原指什么?(B)

A.鲁班

B.木匠

C.山名

D.岳父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

A岳阳楼记B醉翁亭记C桃花源记D小石潭记

2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

3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

31.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C)

A唐朝B五代C南宋D明朝

32.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D)

A孙复B韩愈C王安石D朱熹

33.孟子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顺”的意思是(D)

A.顺应B.降服C.安定D.放任

36.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下列观点比较可信的一种是(C)

A.孟子本人所作B.孟子的弟子记录

C.孟子与弟子共同编定D.孟子的再传弟子编定

37.“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夫”在《孟子》中是指(D)

A.心胸阔大的男子汉B.襟怀旷达的大丈夫

C.老是旷课的男学生D.无妻的成年男子

38.司马迁说孟子学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阔”的意思是(B)

A.宽阔,阔大B.不切实际C.稀少,缺少D.隔绝,断绝

39.按孟子的标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大丈夫”的表现?(D)

A.富贵不能淫B.贫贱不能移C.威武不能屈D一怒而诸侯惧

40.下列成语,哪一条不是出于《孟子》(C)

A.明察秋毫B.缘木求鱼C.一鼓作气D.与人为善

41.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按孟子的说法,孔子本人曾经基于以下哪项理由出仕过?(D) A.见行可之仕B.际可之仕C.公养之仕D.三者都是

4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字的意思是(B)

A.贫穷B.不得志C.窘急D.终极

43.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最大的特点是(B)

A.阴阳调和B.至大至刚C.配道与义D.集义所生

45.孟子说:“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百亩”,相当于现在(C) A.五十二亩B.八十三亩C.二十九亩D.三十六亩

46.孟子说自己的长处是“知言”(善于辨析别人的言辞)。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说的“言”?

(D)

A.诐辞B.淫辞C.邪辞D.微辞

47.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臣则视君如()。”括号内应填入(C)

A.腹心B.犬马C.寇仇D.手足

48.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里,“铄”的意思是(C)

A.通“烁”,闪烁B.熔化,销铄C.渗入,授予体D.消损,削弱

49.孟子说,某人认为自己不能“挟太(泰)山以超北海”,那不是谦虚。“北海”是指(C) A.黄海B.东海C.渤海D.泛指大海

50.孟子列举了以下哪一项来证明“喜欢‘理义’(公理与正义)是人的共性”?(A)

A.口之于味有同嗜B.耳之于声有同听

C.目之于色有同美D.前三项都是

51.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中,认为自己就是“先知先觉”者的是(B)

A.商汤B.伊尹C.孟子D.万章

52.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到过许多诸侯国。下列诸侯国的都城不在今天山东省范围内的是(B)

A.齐国B.滕国C.宋国D.鲁国

53.算起来,孟子应该是孔子的第()代弟子。(C)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54.孟子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说的“三圣”,是指(C)

A.伏羲、文王、孔子B.尧、舜、禹

C.夏禹、周公、孔子D.文王、武王、周公

55.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有六个层级。下列几项,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A.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B.圣人-神人-美人-大人善人-信人

C.圣人-神人-美人-大人-信人-善人D.美人-大人-善人-信人-圣人-神人

56.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花巨资招揽天下文人学士来到齐国都城,封他们为“上大夫”,还送豪宅给他们住。孟子也受到了这种待遇。当时齐国的都城是在今天的(D)

A.山东曲阜B.山东济南C.山东泰安D.山东淄博

57.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字的意思是(B)

A.淫荡B.迷惑C.侵犯D.浸淫

58.在《孟子》里,“冯妇”是(D)

A.姓冯的老太婆B.冯姓少女C.冯家的媳妇D.善搏虎的男子名

59.孟子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好”意思是“喜好”,“甚”的意思是(D)

A.很B.什么C.甚至D.超过

60.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称呼孟子为“叟”,当时孟子的年龄大约是(C)

A.五十多B.六十多C.七十多D.八十多

61.下列名言,出于《孟子》的一句是(C)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不学礼,无以立C.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2.孟子认为,罢免官员的必要条件是(D)

A.左右都说不行B.大臣们都说不行

C.国人都说不行D.考察发现真不行

63.孟子的名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原本说的是(A)

A.写文章的方法B.修辞的方法

C.论辩的方法D.理解《诗经》的方法

64.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恒产”是指(A)

A.稳定的产业B.稳定的工作C.平常的财产D.不动产

65.孟子在强调要用华夏的先进文化改变诸夷的落后文化时,提到一个楚国人,这个人来北方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后,其水平之高北方人都赶不上。这个人是(C)

A.然友B.陈相C.陈良D.许行

66.下列哪些诸侯国,哪个是孟子没有到过的?(A)

A.楚B.魏C.宋D.滕

67.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倡导的教育与学习理念?(A)

A.循序渐进B.读书存疑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68.孟子认为,任用官员的必要条件是(D)

A.左右都说好B.大臣们都说好C.国人都说好D.考察发现真的好

69.孟子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这话孔子就说过。“尤”字的意思是(D)

A.担忧B.尤其C.效尤D.责怪

70.根据《孟子》,品德高尚,可以使“鄙夫宽、薄夫敦”的人是(A)

A 伯夷

B 柳下惠

C 孔子

D 颜渊

71.夏、商、周三代的税收名称各不相同,下列三个税收名称与夏、商、周三代对应正确的一组是(B)

A.贡、彻、助B.贡、助、彻

C.彻、贡、助D.助、彻、贡

72.下列名言,不是出于《孟子》的一句是(D)

A.二者(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C.人皆可以为尧舜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3.孟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尚”的意思是思是(A)

A.高尚B.加上C.在上D.尚且

74.传说“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迁居的次序是(A)

A.近墓--近屠--近学B.近屠--近墓--近学

C.近学--近屠--近墓D.近学--近墓--近屠

75.下列成语,哪一个不是出于《孟子》?(B)

A.再作冯妇B.尽善尽美C.左右逢源D.言近指远

76.下列哪个故事不是关于孟子的?(D)

A.孟母三迁

B.杀豚不欺子

C.断织劝学

D.道不拾遗

77.孟子在哪一年见得梁惠王?(A)

A.公元前320年

B.公元前380年

C.公元前302年

D.公元前322年

78..孟子与孔子之间的传承关系可概括为下列哪项?(C)

A.孔子—子思—子思门人—曾子—孟子

B.孔子—子思—孟子—曾子—子思门人

C.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

D.孔子—曾子—孟子—子思—子思门人

79..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C)

A.仁

B.礼

C.天

D.地

80.孟子在教育思想上是孔子哪种思想的发挥和继承?(B)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易子而教

D.择优而教

81.下列哪项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B)

A.君贵民轻

B.仁义

C.至善

D.循礼

82.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哪种成分居多?(A)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天人合一

83.孟子属孔子的第几代弟子?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84.孟子早期的游历顺序是?(C)

A.齐——薛——宋

B.宋——齐——薛

C.齐——宋——薛

D.薛——宋——齐

86.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哪国人?(C)

A.鲁国

B.齐国C.邹国D.魏国

87.孟子去了几次齐国?(D)

A.1次

B.3次

C.4次

D.2次

88.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的语录?(D)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89.孟子自称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里多处表示自己的景仰之情,下面与孔子无关的是(D)

A. 出类拔萃

B. 观于海者难为水

C. 圣之时者

D. 除却巫山不是云

90.孟子认为人不一定要言出必行,是因为:(B)

A. 对自己不利的承诺就不要兑现

B. 要看情况,我虽然说过借给你手枪,但知道你是想用来自杀,我就不能守信借给你

C. 言行一致的人很傻很天真

D. 言出必行会让自己太累了,人要活得轻松快乐

91.下列行为,孟子会认为不够“大丈夫”的是:(B)

A. 给一百万美元也不给恶霸看家护院

B. 没钱K歌就去抢银行

C. 面对伪斧头帮人员,男孩大义凛然地说:你勒索我,我不怕

D. 西单地铁的老奶奶,以捡垃圾为生,自食其力,自得其乐

92.内心修养充实而有光辉,进而能感化别人,对应的成语是:(C)

A. 大大咧咧

B. 大手大脚

C. 大而化之

D.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93.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D)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94.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这句话(B)

A.揭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扩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扩大了人本性的作用

D.表明物质决定意识

95.是谁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的?(A)

A.朱熹

B.程颢

C.程颐

D.王阳明

9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

B如果有事情商量,应屈尊亲自去拜访请教。

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

D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做了他的臣子,于是不大费力而称霸诸侯。

97.下列孟子的语录中没有反问语气的是:(B)

A.万钟于我何加焉

B.由是则有生而不用者

C.所识穷乏者的我与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98.孟子素以好辩著称,他的辩论对象主要是?(A)

A.诸子百家

B.百姓

C.天子

D.学生

99.《孟子》一书主要由什么组成?(C)

A.议论体

B.说明体

C.问答体

D.叙述体.

100.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10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0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10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104.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0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106.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0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109.小疑则小(C )

A.智

B.聪

C.悟

D.愚

110.“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1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 )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112.梁启超的籍贯是(B)

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

1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114.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15.“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16.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117.“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18.“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9.“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120.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

A.《孟子》

B.《孔子》

C.《学记》

D.《荀子》

简答题

1.程颐在评论孟子时说:“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这里的“圭角”什么意

思?锋芒

2.在关系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上,孟子遵循什么原则?先利后义

3.从司马迁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孟子》这本书共分为几篇?七篇

4.孟子首次得到官方封的爵位是什么时候?元丰六年(1083年)

5.孟子主张人性根本是什么?善

6.《孟子》研究的最高峰出现在哪个朝代?清代

7.《孟子》书之“性”字在原本当做什么字?生

8.孔子以德为人性,孟子以什么为人性的思想?仁

9.孟子曰:“生之谓性也,”后半句是什么?犹白之谓白与

10.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里的‘亲亲’指的是哪种爱?亲子之间的

11.孟子与孔子所说的仁、义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孟子将仁义对举又把仁义连用

12.陈子指的是孟子的哪位弟子?陈臻

13.什么精神是孟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中的首要内容?大丈夫精神

14.孟子所讲的“志”在现代语言中指什么?理想

15.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的后一句是什么?达则兼善天下

16.孟子把人先天所具有的理性思维的潜能称为什么?才

17.《孟子》何时被列为四书之中?南宋

18.按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学说,有哪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

19.何谓“谨庠序之教”?认真的搞好教育工作,搞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

2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中“权”什么意思?秤砣

21.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解释其含义?

孟子说:“治理好田地,减轻税收,就可以使百姓富裕。”

22.关于《孟子》一书,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最为人们接受的是哪一种?

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订,主要作者是孟子

23.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指什么?

千方百计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哪四种?仁、义、礼、智

29.孟子将人伦关系概括为哪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1.“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翻译为自我抛弃的人,不可能和他有所作为。

32.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这里的“东山”指哪?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3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指什么书?《尚书》

34.翻译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答: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3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6.“吾不忍其觳觫(husu),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觳觫什么意思?恐惧发抖的样子

37、清代钱泳《履园从话》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山西太原有家酒馆以相当残忍的方法烹调驴肉,以至于客人们吃的心满意足走出酒馆时,那驴还没有断气。至乾隆四十六年终于由地方官吏下令禁止,业主也受到应得的惩罚。地方官吏的禁止行为体现了《孟子》的那种思想?答:君子远庖厨

38、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从孟子的哪句话而生发出来的?

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39、“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念?

.答:人才观

4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得道

41.君如彼何哉?下句是:强为善而已.

42.在《孟子》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心’是什么含义?道德情感

43.《孟子》的体例是哪些?篇、卷、章、句、词

44.《孟子》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治国平天下、人性问题、仁义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修身、士与人格问题

45.《孟子》中的四心是哪四心?恻隐、修恶、恭敬、是非

46.“尊孟思潮”是什么时候昌盛的?宋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47.近臣:外来的臣

48.远臣:在朝之臣

49.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也不能乱

5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的什么人才观?人才并非天生,而在于后天磨练

51.孟子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亚圣

52.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是____________。民贵君轻

53.荀子曾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形成了后世所称儒家中的________。思孟学派

54.孟子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_________、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

55.不以规矩__________。(无以成方圆)——孟子。

56.孔子与孟子合称_______。(孔孟之道)

57孟子在______在位时首次至齐?(齐威王)

将以下句子归纳成成语:

5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揠苗助长)

59.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杯水车薪)

60.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流连忘返)

6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

6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出类拔萃)

6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

(人和)

64.孟子游说的政治思想是_______。(民贵君轻)

孟子 练习(用)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庄暴见孟子教案)

优秀教案《孟子见梁襄王》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三、选题设计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 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阅读训练】1.解释(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2.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壮年从事教育实践,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是真知灼见,有不少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今天,依旧有其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理性启发人格培养教育方法 一、持性善之说,求放心之论 孟子以忽然见一个婴儿爬在井边,人们的恻隐之心油然升,而立即奔往去救。但这时人们并不认识婴儿的父母,或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誉,或厌恶婴儿的哭声念头为例。证明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总之,孟子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良知”、“良能”只是性善说的一部分,也是唯心主义立场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这种“求其放心”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而这种长期的自我修养,不能靠外力助长突击而成。因此,欲要成大器,就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最终达到一种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把“放心”求回来的,甚至达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这种“求其放心”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的高标准和实践的坚韧不拔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学有成果,必须先立志。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不立大志是不行的。可见,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材。因此,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时应该把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当作“终身之忧”。 孟子这种思想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进步的。而在教育学的心理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后世的教育家也就继承了这一特点。于是就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明代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 有了大志向,高标准还不行,要实现大志向,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孟子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告子下》

孟子试题集锦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姓名________ 学号 ______ 成绩_______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 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生于忧患,死于 域:区域、地域 畔:通“叛”背叛 举:被选拔,被起用 苦:使 ... 受苦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 〈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 .必先苦其心志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 记之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本文生动语言 [学习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难点] 比喻手法的运用,“仁政”思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导学] 1.利用注解自主翻译全文。 2.勾划重点词语、句子。 [导练] 1.注音。 出,语人曰()卒然()恶乎定()渤然()嗜杀()枯槁() 2.找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写出通假字。 ①②③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②天下恶乎定③定于一④孰能与之 ⑤今夫天下之人牧⑥如有不嗜杀人者⑦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导思] 1.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3.从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梁襄王与孟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主备人:古维莹组员:林茂青、农志莹、潘瑾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导学案) 1.卒然沛然渤然嗜杀枯槁恶乎定 2.通假字 3.重点词 4.翻译 二、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课件出示全文翻译 四、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子中的意思。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答案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魏书生《孟子见梁襄王》教学实录观后感

观魏书生《孟子见梁襄王》教学实录有感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实录《孟子见梁襄王》,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纵观整堂课,无处不在体现他的教学思想以及他自创的六步教学法。 《孟子见梁襄王》是高三教材里的一篇文言文,而魏老师就用这篇课文,给初一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当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上文言文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既然文言文都已经编进了教材,你爱学也得学,不爱学也得学。你是烦他好,怨他好,愁眉苦脸对他好,还是喜欢好,这就取决于大家的态度。人生有很多困难,不喜欢的事物,躲又躲不开,逃又逃不了,那怎么办呢?外界环境,困难没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就只有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烦它怨它不如喜欢它;在很多人愁眉苦脸的时候,你偏高高兴兴对待问题,此时你就成功了一大半。”魏老师让低年级的同学学习高年级的课文,想方设法的增加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 这节课先导入,其导入还是花了不少时间,我觉得老师可能是想通过幽默的导入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接着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大概过程就是:先解决通假字,然后三个词,接着翻译,再是解决本文主要内容,最后课堂作业,其中整堂课都穿插了朗读,主要要求的是一项一项的解决。 魏老师的课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正如魏老师自己所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整节课都在反复强调尊重大家的习惯,有什么事,咱们商量着办,愿做就做不愿做就不做。请同学发言,也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找爱发言的还是不爱发言的?),都由同学们说了算。举手表决时,为了防止别人干扰,还要求大家把眼睛闭上,超过半数的结果才成立。还反复强调七嘴八舌,颠三倒四,胡说八道,想说什么说什么,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民主的教学原则。只有达到民主了,一节课才会有意义,如果老师不顾学生感受,强迫学生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反而会事倍功半。 二、上课三不讲。魏老师说:“凡是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查找资料后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老师不讲。”讲到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部分时,同学们建议分角色朗读,而有同学就希望让老师读旁白,结果魏老师拒绝了,理由就是: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一概不做。同样在翻译的时候,问道想不想老师帮忙翻译,同学们都记得了这句话(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一概不做),所以不会的做的同学举手向会的同学求助,帮助同学们慢慢养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内含课堂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学案一体化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

孟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注]①国人:路人。②服:穿丧服,守丧。(l)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参考答案:9、(6分)(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2分)(2)正反对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1分)【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一轮翻译复习 教学目标:一是以课内翻译为切入口,落实高考文言文复习。 二是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环节一:就同学们正在背诵的课内文言文为例,找一些句子让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翻译的基本技巧。 例1:夫晋,何厌之有?2分 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例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分 找三个学生上黑板翻译,找学生评价,为其打分。问:你依据什么来判断他翻译的好坏? (1)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引导学生回答: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明确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的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 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

《孟子》测试题

《孟子》测试题 一、选择 1.水信无分于(),无分于( )乎?人性之()也,犹水之就()也. A 南北上下善下 B 东西上下善下 C 东西上下善上 2.是其()之所息,()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焉。 A 早晚雨露生 B 日夜雨露死 C 日夜雨露生 3.( ),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者也。 A 生死生义 B 生义生义 C 生死生死 4. 吾见()矣,吾()而寒之者()矣。 A 日寒退之 B 日寒退至 C 亦罕退至 5. 由是观之,无()之心,非人也;无()之心,非人也;无()之心,非人也;无()之心,非人也。 A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B 恻隐羞耻辞让是非 C 羞恶恻隐辞让是非 6. 恻隐之心,()之端也;羞恶之心,()之端也;辞让之心,()之端也;是非之心,()之端也。 A 智礼义仁 B 礼义仁智 C 仁义礼智 7.丈夫之冠也,()命之,女子之嫁也,( )命之,往送之门,()之曰。 A 父母戒 B 母父戒 C 母母戒, 8. ()不能淫,( )不能移,(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 贫贱威武富贵 B 富贵威武贫贱 C 富贵贫贱威武 9. 王曰,‘何以利吾()?’大夫曰,‘何以利吾()?’土庶人曰,‘何以利吾()?’ A 国家身 B 身家国 C 家国身 10.故王之不王,非挟( )以超( )之类也;王之不王,是()之类也。 A 泰山北海折枝 B 太山北海折枝 C 太山东海枝折 11.一( )食,一( )羮,()之则(),()之则()。 A 豆箪得生,弗死 B 箪豆弗生得死 C箪豆得生弗死 二、连线 百姓之不见保故患有所不辟也 彼夺其民时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不远千里而来则有违禽兽不远矣 居天下之广居可使在山 是集义所生者是以若彼濯濯也 告子未尝之义其性亦犹是也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不用恩焉 所恶有甚于死者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使人之所恶有甚于死者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夜气不足以存立天下之正位 牛羊又从而牧之非义袭而取之也 激而行之以其外之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由是观是犹其有四体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无恻隐之心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封面)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 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 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 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 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 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 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 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 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 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 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9)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58.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59.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答案】 56.(1)狱官。(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4)臣服,服从。 57.(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58.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59.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 56.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本题中“衡”是通假字,“虽”为古今异义,要根据句意理解准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7.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持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罝、状语后罝)、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本题中关键词“所以”“忍”“曾益”“能”“数”“谏”要理解准确。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8. 试题分析:根据提示找到两文使用“排比”和“比喻”的句子,分析它们后文内容的联系,分析文章中作者表达意图(观点),从这个方面来说明“排比”“比喻”的使用对于作者阐明某一道理(观点)的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59. 试题分析:甲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判断出其主要观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据此分析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0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0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要求: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文言句式等知识。 2、体会孟子论辩进的讲话艺术和有善于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3、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同中求异。 教材简析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孟子见梁襄王》同《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一样,都同时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角度稍有不同。《齐桓晋文之事》反映的是“保民而王”和“发政施仁”的思想;《庄暴见孟子》反映的是“与民同乐”的学说。而《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反映的是“施仁政来获民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就”、“卒”、“之”、“孰”、“恶”等词语的用法。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论,论述其雄辩艺术。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 2、探究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蕴野;争城以战,杀人蕴城”。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朗读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音、义梳理(放第一张幻灯片)。 卒然问曰cù通“猝”,突然。 恶乎定wū相当于“何于”从哪里。 嗜杀人shì喜好。 沛然pèi形容水势很大。 然bó通“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孰能与之:孰:谁(哪一个)与:归附、跟随。 今夫天下之牧:“人牧”相当于“牧人者”统治人民的人(国君)。 引领而望之关:伸长脖子。 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比,“就”趋向。 出,语人曰:(省略句)“语”yù告诉。 三、学生自主翻译理解全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 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 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 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 4.解释加点词:4分 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 5.翻译句子:4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3分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 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 2.了解《孟子》的艺术成就; 3.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熟读课文; 4.诵读课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 5.诵读课文,整理并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关于运用“倒序”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 综观本单元的5篇课文,篇幅一篇比一篇短,难度一篇比一篇小。我们可以依第21课至第18课的“倒序”开展教学。这样便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接近孟子、了解孟子。 (一)安排1课时教学《短文两篇》 1.指名讲述“弈秋”的故事,并由此拉开本单元教学的序幕。2.对照所讲“故事”和注释,落实《弈秋》的字词句,领会课文的寓意。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齐人有一妻一妾》,要求做到流利朗读,准确译文。

4.由学生复述《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情节。 5.讨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意,补充原文省略的文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6.教师小结,重点强调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7.课外作业: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全文。(二)安排1课时教学《孟子见梁襄正》和《庄暴见孟子》 1.抽两位同学分别将《孟子见梁襄王》的译文妙在黑板上(有条件者可直接将译文投影到屏幕上)。 2.根据黑板或屏幕上的“译文”教读课文,让译文与原文对号入座,使误译得到纠正,漏译得到补充,加强朗读环节,体会譬喻论证。3.分组(4至6人)学习《庄暴见孟子》,在组长的带领下,须做好以下工作: ①通读全文,准确读音,正确断句; ②试译原文,把握不准者作好记录,准备提问求教; ③找出文中的对比句,思考其运用的好处; ④归纳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4.逐项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突出“朗读”和“质疑”两个环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