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K_026.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

MK_026.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

MK_026.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
MK_026.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

朱笠,吴艳翠,王婷

摘要:虽然 1993年出台的陆家嘴中心区指引性城市设计方案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但发展到目前却出现了活力严重缺失的问题。为了探究哪些原因造成了现有区域与城市设计活力营造目标的背离,本文从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联的角度出发,建构出联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分形特征的分析框架,并从这四个维度探寻现状与1993年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差异性,最终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引言

1.1概述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自此沉寂多年的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发生突变。陆家嘴中心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象征,作为当今中国最具现代形象的地标区域,作为上海中心商务区(CBD)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聚光灯下。虽然建成后的陆家嘴高楼林立,极富震撼力,但事实上,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现象:整个陆家嘴中心区社会性公共活动严重缺失,观光客的游览范围仅局限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地块附近;而在许多在陆家嘴大楼内办公的人看来,走出自己工作的大楼(甚至他们的公司所占据的那个楼层或者他们的办公室),外面都是荒漠,是与自己的生活和日常活动轨迹不相关的“空”的空间(孙施文,2006)。每到晚上,整个陆家嘴地区人去楼空,沿江展开面灯火通明的喧嚣繁华与其内部空间的冰冷空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现象与陆家嘴城市中心的身份显然极不相称。

毫无人气与活力的街道空间,隐约呈现出电影我是传奇中末日来临的荒凉感原本连接滨江大道与

陆家嘴环路的百步街

由于缺乏活力已沦为

停车场功能

仅有的一些小尺度商

业设施由于缺乏使用

人群而显得凋敝清冷

很难想象这是东方明

珠北侧的滨江开放空

间,近乎空无一人图1 陆家嘴地区活力缺失现状

1.2陆家嘴地区初期城市设计方案简述

陆家嘴开发建设初期,为了广开思路,获取高水平设计方案并提高陆家嘴地区知名度,上海市政府于1992年5月至11月组织了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活动。五家咨询单位,即英国的罗杰斯、法国的贝罗、日本的伊东丰雄、意大利的福克萨斯、中方的联合咨询组递交了设计方案(图2)。

图2 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家咨询五大投标方案 图3 1993年《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设计平面

图4《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

划设计》设计彩平 199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陆家嘴中心区深化规划领导小组。该小组的作用是结合上海陆家嘴地区的实际和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将国际咨询的成果融入中心区可实施运作的规划方案中。1993年8月,深化规划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政府递交了《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1993年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该规划。成为陆家嘴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引(图3,图4)。

笔者通过翻阅当年5大规划设计方案,发现一些方案设计理念上也强调了需要营造城市活力。如当年投标的英国罗杰斯方案强调应注重用街道把该区的建筑物串联起来,防止独立的建筑群孤立存在;注重人行网络,并强调需营造有活力的街道及包罗万象的综合社区。日本伊东丰雄方案强调透明叠合层的概念,将包括地铁、道路和中长距离公共汽车专用道的下部交通层和包括电车线路、河流、人行道和绿地空间的上部风景层叠合在一起,试图在城市空间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发的活动空间来营造活力。

而1993年深化规划方案更是在城市设计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富有活力的城市。要求建立富有24小时活力的中央商务区,在区内形成办公、居住、娱乐、交往等综合的城市共享空间。可见活力的营造成了最终深化方案的核心诉求之一。

通过对以上一系列城市设计方案及最终深化方案的研读,发现其均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在城市设计领域,有关城市肌理对城市活力塑造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城市肌理是衔接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机制的一种桥梁因素,总体而言,城市肌理既是一种具体的、可视的、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又衔接着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功能活动,体现着相应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从而赋予一座城市独有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活力。

本文试图将1993年规划实施深化方案和当今建设现状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进行对比,探究从城市肌理角度方面哪些原因造成了陆家嘴地区当今活力的缺失。

2 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系的系统架构

2.1 关于城市活力的理论基础

2.1.1理论梳理

城市活力,就是城市具有的充满活力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城市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和深远的区域影响力等。在反思当代城市建设问题和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曾有过不同方面的讨论。

简·雅各布斯在1946年提出城市多样性理论,这个理论是对城市缺乏活力现象的直接批判。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里,雅各布斯指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TEAM10以反对绝对功能主义、重视人际交流为出发点,提出一个社会的内聚力和效率的获得必须依赖于非常方便的流动条件,也就是交通问题。城市的复杂性应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因此他们格外重视步行交通(很多是空中街道);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1965年在《城市并非树形》中对比了自然生长的城市和人造城市,并提出城市问题不应该用“系统”的思维来分析,并提出一种半格的理论模型(两个集合有交集存在)。他强调“事件模式”,即“建筑或城市的基本特质是由那些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而这些日常生活和事件恰恰是城市活力的源泉。1971年,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呼吁“对户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应给予关注,并深切理解那些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妙的质量”,这表明户外空间是活力产生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空间的物质安排和行为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

2.1.2近期文献解读

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但涉及活力与肌理的论文并不多。在现有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就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查君(2011)提出,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有空间结构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混合使用与活动策划;童明(2014)从肌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连通路径、行为链接、网络关系和分形特征这四个特征是提升活力的重要手段。学者们的关注点基本集中于以下几点:交通、尺度、环境、事件、混合使用。

2.1.3小结

城市肌理即建筑类型、道路格局、开敞空间、街面形式等各类物质要素的综合,它是由各类街巷所构成的结构体系。塑造怎样一个肌理形态(形状、尺度)影响着人们的空间感受;肌理的分形特征对空间多样性有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功能的多样性;怎

样连接这些斑块(肌理单元)不仅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影响人际交往和空间体验。因此,可以初步架构出从肌理的角度影响城市活力的几个重要要素:连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和分形特征。

2.2 体系架构

2.2.1连通路径

连通路径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手段。通过车流、人流的交织,实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完成城市中物质和人际的交往过程。连通路径不仅包括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主干道连接,也包括地块内部的支端连接;不仅包括车行道的联系,也包括步行交通的联系。如何连接外界到地块内部以及如何连接在地块内部从公交站、地铁站等人口集聚区到各个斑块的方式决定了城市活力。

2.2.2行为链接

行为链接是指从人的行为出发,探索城市中的功能布局是否能够方便人群的使用。不同于雅典宪章提出的绝对功能分区,好的行为链接应该是在合理的行为尺度范围内满足人的正常需求,简而言之也就是功能的多样性。但是,现实往往出于收益和地价的考虑,居住、工作、购物、休闲和休憩被分割布置;为了形成规模经济,将商业进行分区域集中布置。这种模式使得整个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行为链接也发生断裂。

2.2.3行为尺度

现代城市设计不仅要考虑车行效率,还要考虑人的尺度需求。这意味要考虑多种人的需求,包括最佳步行距离,良好的空间体验等。但是“人造城市”相比较于“自然城市”体现出一种“巨构”式的发展趋势,不管是斑块还是开敞空间,往往忽略了细节的塑造,取而代之的是方便管理的大街坊模式。这种不符合人体尺度的布局依然无法为丰富的社会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2.2.4分形特征

分形是指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也就是具有自相似的性质,不同的最小模块可以连接组合成为更大的模块,进而形成模块组、模块群。对于一个有机城市而言,它不仅体现在簇群重复的功能多样性上,更多体现在肌理形态的丰富性上,形态的分形营造了空间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也提升了区段的活力。

3.陆家嘴中心区现状与规划方案城市肌理对比

3.1图底关系分析

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底关系也是城市肌理形态的最直观反映。笔者通过

图底分析方法来将规划方案与现状建成区城市肌理进行对比,可以明显体察出两者的差异性。

图5 规划方案城市肌理图6现状城市肌理

3.1.1规划图底关系分析

就整体而言,规划城市设计方案的城市肌理表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鲜活性(图5)。整体空间布局中多处强调了围合关系的应用,开敞空间分为多个层次,显得多元而生动。从路径来看,整个区域由二层连廊系统进行架构,形成步行联通的网络化特征;街道界面尽量保持连续性,形成由裙房所构成的人行活动界面及高层建筑所构成的高层带。建筑尺度层级清晰并有明显的区分。

综上,在基于空间、路径、建筑三个层面的分析后,可以看出规划城市设计方案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雅各布斯所强调的“有序的复杂性”,可以很明显地体察出设计者试图营造城市活力的种种努力。

3.1.2现状图底关系

反观现状城市肌理,呈现出“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特征,可以发现规划方案对现状建设所体现出的一定的指引性,如规划方案与现状路网系统基本保持一致,中心绿地及组团划分遵照了规划的格局,世纪大道的轴线功能清晰可见。但就整体而言,现状城市肌理给人直观的感受无疑是混乱的(图6)。每个地块内部建筑单体基本呈现孤立的状态,展现出一种以自我为尊的傲慢情怀,规划所强调的组团内部围合关系丧失殆尽。地区仅在局部保留了连廊系统,不再具备整体联通的步行网络化特征。整个地区似乎很难发现连续的街道界面,断裂点比比皆是。

就建筑而言,现状建筑类型不管是在平面还是立面上都极其冗杂,多种语汇、形体组合交织碰撞,甚至从平面上可以看到诸多建筑几何形态上产生尖利的对峙状态,无法构筑成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韵律。

上述的现状客观事实无疑是造成地区活力失落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解读规划所

着力营造的城市活力为何在现状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本文将从连通路径、行为尺度、行为链接、分形特征四个要素来具体对比规划与现状建成情况的差异性。

3.2连通路径

连通路径作为连接城市节点的物质载体,对塑造城市活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研究范围自身的属性和特点,笔者选取了四个维度对范围进行可视化的研究:1)区域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之间的连接性;2)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之间的交互界面; 3)步行系统的连接性4)公共交通节点和人行网络之间的网络叠合度。

内-外交通联系:1993版规划与现状均通过地面道路及地下隧道与区域外部的道路系统发生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具有层次区分,其中陆家嘴东路和浦东南路担负了较为主要的对外联系的职能。

机动车-人行交通交互:规划中较多体现了车行与人行交通之间的交互界面,尤其在滨江丁字路口出有设计;但现状中这种交互界面很少,在局部消失甚至完全消失(图7,8)。

图7现状内外部道路系统的连接性图8规划内外部道路系统的连接性

步行系统连接:1993版规划设想了架空和地面两套步行系统,地面系统通过过街人行道及公共空间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整体。架空层则通过与建构筑物的二层空间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路径,他们之间通过垂直交通进行衔接;现状虽然延续了两套步行系统的理念,但是地面系统的连通路径依附于车行系统的两侧,沦落为常规的人行道。这种方式造成了步行系统的进一步断裂。实际中残留的二层连廊只是将主要的商业节点(正大广场、国金中心)和一般性的商业节点(地铁上盖商业和环球金融中心)联系起来,与其他的区域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十分薄弱。

图9现状步行系统的连接性图10规划步行系统的连接性

公共交通节点-人行网络的叠合:虽然1993版规划根据当时的人流量所设计的公交站点的数量比较少,但是它与步行系统的叠合程度是比较高的,公共交通节点都落在步行网络上。现状虽然公交网络的覆盖程度远远高于1993版的规划,但是它与城市步行系统的网络叠合度明显降低。

图11现状公共交通节点和人行网络的叠合度图12规划公共交通节点和人行网络的叠合度

3.3行为链接

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的绝对功能分区的理念几乎存在于每个人造城市中,然而现实的城市应该是生活的容器,简·雅各布斯曾经对布鲁克林的后院作坊的工业增长进行了描述,她说这里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域是交叠的。因此,好的城市设计必定使人的行为链接连续,也就是说,城市只有功能混合了,才能够连续人的各种行为。

1993版规划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功能混合,但仍然深深地留下了城市功能分区思维的烙印。基于收益和地价的考虑,居住、工作、购物、休闲和休憩被分割布置。同时为了形成规模经济,将商业进行分区域集中布置。理论而言,一个城市地区的运行动力是需要依靠差异活动之间的互补性需求来驱动的(童明,2014)。大多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高度组织的复合性,这种复合性又是通过微观的,随机的方式得以构成的(Salingaros,2002)。现状与1993版相比,同质功能区域的集中程度更高,城市不同节点空间之间的链接性进一步下降。尽管在此区域中混合了居住功能,但是由

于地段的限制,其中只含有较少的高收入阶层。再加之,工种的同质化集中,使得整个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行为链接也发生断裂。

图13现状功能混合度示意图图14规划功能混合度示意图

3.4行为尺度

营造一个有活力的街区,首先应该以人的行为尺度为基准,体现人性化设计。人的行为尺度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考虑:步行距离和空间尺度体验。其中步行距离是指主要人群聚集点到达公共空间的距离;空间尺度体验是指人群对公共空间和建筑界面的尺度感受。

3.4.1步行距离

一个地块的人气既来源于地块外的人口,也来源于地块内的人口。因此既要考虑外来人口的步行距离,即从地铁站、公交站等人口集聚点到中心绿地、滨江绿地和商业、观光建筑的距离,也要考虑地块内部各大商务楼到中心绿地、滨江绿地和商业设施的距离。

在1993版规划中,设有一个地铁站和8个公交站,以陆家嘴地铁站为例(图15),地铁站-中心绿地的距离为237m,地铁站-滨江绿地的步行距离在560m-670m之间,地铁站紧邻商业,基本满足人的行为尺度;针对内部人群(图16),A、B、D区办公建筑到中心绿地距离近,办公建筑-滨江距离远,办公建筑-组团绿地广场距离近。理论上来讲,由于拥有较好的步行距离,这些公共空间将不会缺乏活力。

实际建成后,现状有1个地铁站和39个公交站点,地铁站到中心绿地和滨江绿地的距离同规划一样,离商业设施也比较近。针对内部人群(图18),办公楼离公共绿地和滨江绿地的距离相同,但是中心绿地缺乏活力,地块内部人群使用率不高。商业文化设施明显有所减少,这带来了组团内部工作人员对商业设施的使用不便。除此,由于建设过程中“消灭”了组团绿地,建筑各自为政导致内部公共空间丧失,从而丧失活力。

图15 规划-外来人口的行为尺度图16规划-内部人口的行为尺度

图17现状-外来人口的行为尺度图18现状-内部人口的行为尺度

3.4.2空间尺度体验

空间尺度体验主要指公共空间的设计尺度是否符合人的观赏和使用尺度。因此,将

公共空间分为以下四部分:1)滨江绿地;2)绿地公园;3)建筑组团内部院落空间;

4)街道。

从表1可以看出,规划方案能较好地满足行为尺度的需求,唯一不足的是道路设计

仅仅考虑了效率层面,而忽视了人的尺度。这种尺度营造下应该能形成较好的活力效

果。现状尺度和规划比起来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滨江绿地北段由于私人化现象严重,

明显缺乏人气,主要人流集聚在南段,南段的几个广场节点处是人流最多的地方;交通

仍然以车行道为主,缺乏人行尺度的考虑。就连最能体现人性尺度的组团空间也面目全

非,完全没有体现出内向、静态、步行和“小”尺度。因此,陆家嘴的现状几乎是一个“大”尺度的作品。

公共空间尺度体验

3.5分形特征

规划方案某种程度上其整体与局部显然存在一些自相似

的特征,可以将一些建筑单体理解为模块,而组团由这些模

块构成模块组,而不同模块组所表征的组团又构成了整体区

域的模块群。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规划方案是具备一定的分

形特征的。而这些分形特征从图底关系上又可以由围合分形

关系及尺分形关系被人所直观地感知 (图19)。

3.5.1围合分形

规划方案整体以中心绿地为中心,建筑簇群围绕其布置形成围合关系,而规划方案各个功能区块内部也表现出明显的围合特征。如东侧银行总部板块,几栋办公建筑中央均设置了组团绿化,公共空间与常规区域之间均是采取围合的衔接关系。三座超高层更是具有明显的围合感,规划方案试图通过裙房的架构来形成架空人行二层公共空间。这种区域围合-地块内部围合的方式显然构成一种分形特征(图20)。 图19 分形模式图

图20 整体围绕中心绿地形成围合关系,组团内部亦形成围合关系,区域围合-地块内部围合的自相似特征构成围合分形特征

而现状虽整体区域保持了围合中心绿地的空间特征,但目前除最右侧由陆家嘴东路-陆家嘴环路-世纪大道-浦东南路围合的地块尚保留组团绿化而形成围合空间特征外,其余组团内部围合空间已基本消失殆尽,各个建筑单元呈各自为政的态势。从而导致了分形特征的丧失。

3.5.2 尺度分形

城市中的区域、街块、建筑一直到最细微的生活空间可以叠合成为一个大型秩序中的不同尺度层次。大尺度复合地区通过一种物质性的网络结构,有许多不同尺度的下层要素紧密构造而来,小尺度的要素和功能亦构成了大尺度空间的紧凑性。在这样一种有序的组织结构中,城市肌理所涉及的各类要素、模块、模块组、模块组群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相互连接。

规划方案尺度层级无疑是多元的,可以看出不同功能业态所具有的明显尺度区分,办公空间尺度、商业空间尺度、裙房空间尺度、地标建筑尺度等呈现出明晰的层级关系。在组团内部,不同功能建筑的尺度区分同样非常鲜明。以南侧滨江区域为例,呈现大型商业综合体空间-商业街区线状空间-滨江休闲商业尺度的明显差异性(图21)。

图21从左至右分别为规划方案东南滨江综合功能区域、北侧商务办公区域、东侧银行

而反观现状整个区域,尺度层级单一且单体规模巨大,巨型尺度的裙房,高耸入云的塔楼在整个地区四散蔓延而缺乏尺度上的区分。除了滨江一些小型商业设施尚能让人亲近之外,其余适于人行尺度的城市项目无疑是稀缺的,更不用说更微观的一些人性环境,这也导致了微观环境中连接要素的缺失(图22)。

4.小陆家嘴区域城市设计实施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小陆家嘴地区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者都发挥了一定的能动性,但最终建成环境并未能完全实现原先设计的想法。我们试图从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博弈来探究规划与建设实施之间的差异背后的原因。

在小陆家嘴地区的开发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有城市(区)政府、规划管理机构(上海规划局、陆家嘴功能区管委会)、土地开发公司(陆家嘴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包括建筑设计师)。

4.1城市(区)政府

上海市政府是城市设计运行决策的核心主导者。城市设计从组织编制到开发实施,都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城市发展意图,也就是更加着眼于城市形象的城市营销策略。在陆家嘴中心区的建设中,政府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房地产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更快地改变城市面貌。因此,城市设计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空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管理者对城市形态塑造施加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追求政治绩效和开发商施加的压力下,政府直接对城市建设进行干涉,这影响了城市设计作用的发挥。

4.2土地开发公司

陆家嘴公司作为政府参股、重点扶持的土地开发公司,一方面要满足政府吸引投资的要求,满足上市公司的经济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要负责项目审批。它既是地区开发

总部板块,可以看出明显的尺度层级区分,具备分形特征。

图22现状东南滨江综合功能区域、北侧商务办公区域、东侧银行总部板块的肌理情况,可以看出现状尺度层级关系已基本完全丧失,混乱的尺度关系导致分形特征的丧失。

的掌控者,又是地区环境的监控者;作为一个公司,利益的诉求和操作的方便容易占据上风,政府所赋予的权力也保证其较容易地改变原有的规划设想。

4.3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商是深刻影响城市建设环境形态演变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市场开发资本力量从对空间使用、建筑形态、环境塑造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整个城市设计实践。这在开发商对建筑设计方案施加的影响和与规划管理部门工作的“交锋”中得到全面体现。上海陆家嘴的开发投资商大都是实力雄厚的跨国资本或国有资本,但正因为是大资本公司,不同资本意图在空间关系上很难协调,结果致使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建筑与公共环境之间缺乏整体联系。目前,规划管理部门也在多方协调,希望原来没有做步行廊道口的建筑能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陆家嘴中心区的步行交通问题。但大多数公司对此表示很难合作。例如金茂大厦,由于现有建筑形象深入人心,就很不愿意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加入二层步行天桥。相反,马上竣工的环球金融中心与紧邻的金茂大厦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它极力推行城市步行系统的构建。

4.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陆家嘴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是“一书两证”的具体执行者。规划管理者自身也受到双重压力——上级政府的压力和开发商的压力。在政府的经济目标压力下,规划管理部门必须应对市场的需要,促进资本开发,为市场资本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就可能会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产生一定冲突。由此可见,规划管理部门在政府和市场资本的双重影响下, 加上当时自身对陆家嘴这样牵扯众多利益集团的城市设计不是很有经验,未能积极发挥干预市场资本开发行为应有的公共角色。

1990至今,短短二十年间大量摩天楼拔地而起,但实际建成环境却并未向着“理想城市”的方向前进,城市活力丧失殆尽。只是相对于宏大的城市架构和光鲜的城市形象,相对于资本的吸引和产出,相对于经济的速度和效率来说,这些变得微不足道。但是,随着陆家嘴地区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和活力的博弈越来越多,批评和质疑的此起彼伏让这个区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开始进行空间的修补和重构。我们希冀于未来城市活力的再生。

参考文献

1.孙施文.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 城市规

划,2006,08:66-74.

2.程里尧,TEAM10的城市设计思想[J],世界建筑,1983(3):78-82.

3.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城市并非树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童明. 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03: 85-96.

8.查君. 以营造城市活力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南京市南部新城核心开发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

9.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城市形态》,孙诗萌, 袁琳, 翟炳哲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斯蒂芬·马歇尔:《街道与形态》,苑思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1.约翰·伦德·寇耿, 菲利普·恩奎斯特, 理查德·若帕波特:《城市营造》,赵瑾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2.尼科斯·塞灵格勒斯,刘洋. 连接分形的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2008,06:81-92.

13.陈阳.基于城市设计的中心商务区实施状况研究——以上海陆家嘴地区为例 [D]. 同济大学, 2008.

作者简介

朱笠,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吴艳翠,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婷,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知乎上面发现一篇帖子,讲述了巴塞罗那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大的城市规划行动,用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巴塞罗那的建筑十分统一? 问:上图是网上搜得的巴塞罗那鸟瞰图。看得出街道规划井井有条。房屋都是一个类型(四四方方中间是庭院之类的)。请问是出于什么原因形成这个现象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知乎Louis:点击看他,他说的很详细,让人敬佩。 正好刚考完城规,准备讲讲上课老师提到的内容,顺手一搜找到一篇魏玛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学生论文,信息量很大,内容翔实,于是写到最后变成在大致翻译整理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篇回答了。。。 巴塞罗那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城市规划行动,我就按时间顺序依据这几次行动的发展过程来写吧。 1859, Plan Cerdà

谈到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必然得从I ldefons Cerdà其人说起。这位生于1815年,卒于1876年的加泰罗尼亚(Catalunya)土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以及社会活动家,奠定了现在常出现于巴塞罗那城市宣传片以及各色旅游纪念品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八角形网格状城市肌理的基础。 Ildefons Cerdà出生于巴塞罗那周边小镇的富庶家庭。1841年以工程师学位毕业之后,他一直致力于主持巴萨等西班牙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其中包括街道、给排水及远程通讯网络的规划。自父亲及兄长过世,由Cerdà继承家产以来,他开始成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城市而努力。他著名的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即所谓“Plan Cerdà”,于1859年开始实施,却是早在1854年就开始设计了。 在1854年的巴萨,这座西班牙第二大的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已经让这座成形于中世纪的古老城市狭窄的街道和落后的城市卫生系统无法承受。另一方面,中世纪以来巴萨不仅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贸易城市,更是文化自主,经济发达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首府。在这个以加泰罗尼亚语而不是西班牙语为第一语言的地方,文化的自主意识尤其强烈。而18世纪以来波旁王朝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甚至禁用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加泰罗尼亚文化受到了严重打压,人民和政府都希望通过城市的建设来获得对发展的自信和希望。 老城的城墙在这一年被拆除,城市的扩张和更新已经势在必行。 上图为巴萨老城区哥特区(El Gothic)。勉强可以辨认出兰布拉大道(La Lambla)和加泰罗尼亚广场(Pla?a de Catalunya)。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

巴塞罗那城市经验 二千年历史,从十二世纪起从事贸易而逐渐富裕,市民有典型的地中海文化性格,热情友善,喜爱户外活动,享受城市的户外空间。 位于地中海,西班牙是第一大港,人口三百万,是仅次于首都马德里的第二大城。 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1.改善公共空间,2.公共艺术品创造空间 1巴塞罗那历史:佛朗哥政权上位后对巴塞罗那的定位是工业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郊区建设农工住宅,而且城市规划混乱。1975年佛朗哥下台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城市改造计划。建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对一般居民都很简单,还引发反对运动,政治改革。 2.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1 981~1992, 巴塞罗那在改造城市时从小型的公共空间入手,单电切入,逐渐让巴塞隆那转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城市。“针灸法”。采用现代主义风格:简单。材料朴素,经久耐用。 变成停车场,剩余空间到处堆满废弃物。在公园内创造不同区域来容纳不同功能,给小孩的儿童游乐园,绿树给看孩子的人乘凉等。大的斜坡连接公园两侧不同高度的街区,斜坡道一边是街道,

另一边将来会盖居民活动中心,在两侧道路中间为解决地形高差,创造了一连串的平台,种上花草,让公园四季分明。另一点,公园有个相当大的中央水池,水浅,可以给孩子玩,并使景致更美,还调节微气候,清新空气。椅子是大理石的,真实、经久耐用,越久越有味道。 去创造人可以进入的空间,而不是一堆复杂的造型符号。 城市空间的主人有二:(1)使用的人。(2)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间生气与活力。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一点,而不需要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形状,复杂的形式。 (巴塞隆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大堆沒有用而又复杂的造型。这一点对于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在纽约如中央公园和哥伦布亚大学图书馆前的空地台阶。简单、朴素、耐用的建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但是这种手法放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也许不适用,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在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建筑街心花园,更因为除了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鲜有人有此闲情逸致。欧洲人的生活范本对我们来说是无忧的境界,但是无忧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加泰罗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巴塞罗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 早在2000年,巴塞罗那便致力于推广低碳绿色环境发展政策,先是支持全城居民使用太阳能,然后在全城普及各种电动车的使用,在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电动车充电装备。2009年,“智慧全球”的概念在全球风生水起,巴塞罗那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模式的概念,旨在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进步,并确保城市更有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一.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巴塞罗那在市议会领导下,规划和协调智慧城市的发展。早在2009年巴塞罗那市议会便提出了以“智慧城市”模式的设想,希望以此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到2012年,巴塞罗那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并据此被评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之后,巴塞罗那又根据“欧洲2020战略”制定了MESSI战略(Mobility流动性,E-Government电子政务,Smart City智慧城市,Systems of Information and Innovation信息与创新系统),旨在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进步做出努力。图1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 同时,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但市议会并不忽视社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巴塞罗那重视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和再生,在“22@Barcelona”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今“22@Barcelona”已经为应用技术创新的智慧新城区,是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模范社区,其智慧技术系统已经在其他9个城市创新推广。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规划,包含了城市的各个方面,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社会公共服务,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 0L~R0RFN[LQ`G0JDPS5XF9B 图2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框架图 1.互联的巴塞罗那 如今巴塞罗那地下综合网络已经覆盖全市,共有37.5万米长城市网络,FTTH覆盖100%覆盖整座城市。同时市民可以通过APPs简单便捷地获取覆盖全市的免费Wifi公共接入点,721个Wi-Fi热点让市民随时随地获取网络服务,畅享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家庭光纤”是一个试点项目,室内安装一个光纤网络的Poblenou乘以这个地区的带宽。而“T-City Friedrichshafen”是一个城市数字网络,超快速光纤和移动网络提高数据传输,实施应用程序;其中,有超过300公里的光纤和基础城市管理模型的集约化信息应用技术。 2.感知的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非常重视物联网对智慧城市的作用,城市覆盖了大面积的无线传感器和路由器,这些设备每天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流则向开放式软件平台,进一步在平台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城市更有效的运行提供指导。比如智能垃圾回收系统特有功能之一就是在自身满载时会主动发出信号,工作人员将根据其发出的信号来安排分配垃圾运输车的出行频率和路线,从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智能灌溉系统也是如此,通过地面传感器提供湿度、温度、风速、阳光、和气压等实时数据,园丁们能够根据基础数据调整植物灌溉时间表,更加科学地灌溉。 3.开放的巴塞罗那 为了使巴塞罗那更加智能,城市选择开放平台,旨在加快推进未来传感器、网络、地图和软件分析等开发商将平台的数据为他们所用。该平台还允许市政府各部门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彼此的工作。比如司机只需下载一种专门应用程序,就能够根据数据平台发来的信息获知空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建筑学122 杨镜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

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李政?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塞罗那博览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 在一个擅长木结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还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

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巴塞罗那城市经验 二千年历史,从十二世纪起从事贸易而逐渐富裕,市民有典型的地中海文化性格,热情友善,喜爱 户外活动,享受城市的户外空间。 位于地中海,西班牙是第一大港,人口三百万,是仅次于首都马德里的第二大城。 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1.改善公共空间,2.公共艺术品创造空间 1巴塞罗那历史:佛朗哥政权上位后对巴塞罗那的定位是工业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郊区建设农工住宅,而且城市规划混乱。1975年佛朗哥下台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城市改造计划。建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对一般居民都很简单,还引发反对运动,政治改革。 2.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1981~1992, 巴塞罗那在改造城市时从小型的公共空间入手,单电切入,逐渐让巴塞隆那转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 城市。“针灸法”。采用现代主义风格:简单。材料朴素,经久耐用。 废弃物。在公园内创造不同区域来容纳不同功能,给小孩的儿童游乐园,绿树给看孩子的人乘凉等。大的斜坡连接公园两侧不同高度的街区,斜坡道一边是街道,另一边将来会盖居民活动中心, 在两侧道路中间为解决地形高差,创造了一连串的平台,种上花草,让公园四季分明。另一点,公 园有个相当大的中央水池,水浅,可以给孩子玩,并使景致更美,还调节微气候,清新空气。椅子 是大理石的,真实、经久耐用,越久越有味道。 去创造人可以进入的空间,而不是一堆复杂的造型符号。 城市空间的主人有二:(1)使用的人。(2)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 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 间生气与活力。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一点,而不需要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形状,复杂的形式。(巴塞隆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大堆没有用而又复杂的造型。这一点对于城 市规划非常重要,在纽约如中央公园和哥伦布亚大学图书馆前的空地台阶。简单、朴素、耐用的建 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但是这种手法放在中国的大部分城 市也许不适用,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在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建筑街心花园,更因为除了老年人和学龄 前儿童,鲜有人有此闲情逸致。欧洲人的生活范本对我们来说是无忧的境界,但是无忧的生活本来 就是一个伪命题。) 与活动中心 (1)大面积的草坪和树为主题,空间显得开阔,可以容许各种各样的活动,排除复杂的设施,亲切舒适的市民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改造要适应当地的地域文化。巴塞罗那地处地中海,阳光清晰,人们热情奔放,喜好外出,所以应该去强调开放的空间。 5.案例二:老城区的停车场该照成皇家广场 (1)地面:用石材铺成的简单平面,周围以整齐的棕榈树与一个喷泉作为主题。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苏州新区的区位功能研究 1、苏州新区的社会功能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区,苏州新区有着与其他工业城市同样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目前258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内聚集着数十万的人口。苏州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为这近三十万人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繁衍条件。苏州新区不断向外发展,苏州新区的人口也同时在飞速地增长。在十一年前的农田到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苏州新区的人口增长了数十倍。伴随着目前企业的不断增容和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外地人口在不断地涌入,古城区的人口也在向新区流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苏州新区的房产价格年年攀升新高,已经超越市区的房价。没有广阔的市场,这一现象不可能存在。 不可否认苏州新区优良的生存条件为苏州新区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忽缺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功能发挥为经济功能的深化提供着深厚的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人们的家居环境提供了支撑。从这一方面说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据统计仅苏州新区创业园一家就汇聚着4600多名科技人才,而且其中其中300多名来自海外。 苏州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现在苏州新区各类中学、技校也在飞快地建立起来。苏州新区的各类民办学校更是如火如荼。新区国际小学等知名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坐落在苏州新区内的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苏州新区为提高科研质量,自1996年起就开始了企业博士后站的规划,并与2001年正式成立。去年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苏高新创业园顺利启动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发展基地首期210亩用地已安置完毕。高新区去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1家,引进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苏高新软件园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软件园之一。 当然目前苏州新区在社会功能的体现上还比较单薄。各项事业还未进入成熟期。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基本还是围绕工业建设。新区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上。新区的商业、旅游、娱乐等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单单的苏州乐园要为新区带来的旅游繁荣不大现实。新区的白领和外籍人士闲暇之余的更多的是前往古城区。纵观新区地图工业区与商业娱乐区是不成比例的。新区的商业街与市区相差甚远。这些都是新区在未来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建设,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研究 苏州新区的经济正如旭日之东升朝气蓬勃。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苏州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APEL工业园区仍然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增长。2002年,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两者现已合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力度。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6家,占全市的42%以上,市区的64%,全省的11.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占全市的20%,市区的41%。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057.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

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 杨佳杰,程磊 摘要:作为我国北方旧时的区域重镇,呼和浩特市拥有四百余年的城建史,其“归化城”与“绥远城”共同形成的“双城”格局在中国城建历史中也具有较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城市街道的历史演变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肌理演进过程的复原和对城区现状建筑的研究分析,结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空间分布情况,明确了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空间格局的主要发展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1)归绥古城的空间格局是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演化与发展之滥觞,其街道历史空间格局被整体保留并融入当代呼和浩特城市街道肌理;2)归绥双城时期的城市和街道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布局;3)宗教建筑与信仰对古归化城的肌理影响显著,民族与地域特色建筑和街道是目前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区风貌的重要因素;4)城市街道的功能与属性有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城市街道演变,城市肌理研究,呼和浩特 1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城市肌理历史演进过程 1.1以军事目的和交通枢纽为主要用途的驻防城阶段 呼和浩特市的城建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云中郡,作为整个内蒙古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封建城市(如图1所示),连同云中古城东侧的原阳县(呼和浩特八拜古城)和西侧的九原城共同发挥着屯兵驻防的作用,军事目的显著,后鲜卑族创立北魏政权并定都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如图2所示),由此开始,呼和浩特地区逐渐成为北方各游牧民族与汉族互市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 图1云中古城遗址图2盛乐古城遗址16世纪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驻牧于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部的土默川平原,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稳定的时局,其游牧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初具规模,久而久之“板升(Bayising)”开始出现,蒙语意为“房屋”,也作“居民点”或“市镇”,为归化城的兴建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1581年左右,时蒙古部落领袖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开始兴建归化城,蒙语译为“库库和屯(K?ke qotan)”,并在之后的50年间作为蒙古

德国馆分析

巴塞罗那德国馆空间分析 一、少就是多 德国馆的少表现为它简洁的空间几何特征:基面通过简单的矩形大理石基面进行抬升、基面周边以条形玛瑙石墙和大理石墙进行围合,通过一面乌檀木墙和一面大理石墙分割空间,加以玻璃幕墙稍加围合,各个空间以及墙面都表现为干净利落的矩形。 德国馆的多表现为多处巧妙的平衡:在巧妙分隔空间的同时又使得空间相互流通一体;在以统一的矩形形式表现空间以及以矩形墙面分隔空间的同时,又使用从石墙到玻璃幕墙再到木墙、从大理石地面的同向矩形空间到异向矩形水池的变化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空间表现得跳动多变;抬高的基面表现了这一建筑空间相对周围空间的外向型与重要性,同时在这一基面上下沉的水池以及U型的垂直基面的外部墙体又表现出内向性与围合感;两个U型垂直面一个有顶、一个无顶,形成一个倾向外部空间,另一个倾向于内部空间的对比与均衡 二、流通空间 建筑本身:各个空间存在透视、通行、共有、包含等多种位置关系使得各个空间并未完全分离,这得益于密斯在使用了钢柱支撑之后解放了墙体的功能,使其能更自由地被安置,从而形成纵横交错、隔而不断的室内空间布局,各个空间衔接、穿插,以便引导人流;两端的U 型垂直面开口端相对,中间有一大理石墙面部分阻断,这样使得大的两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视觉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把基面相对延伸从而连成一体,在视觉上使得两个相邻空间相互流通、联系加强。

建筑与周围环境;在这个建筑的设计中,密斯并未如传统建筑设计一般以墙作为支撑,而改用十字形断面镀镍钢柱支撑钢筋混凝土屋顶,又大量采用玻璃幕墙,在视觉上建立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但并未打断穿越这一界限的空间流,这也使馆体在室外环境形成的负环境中作为正形体存在的同时通过玻璃幕墙以及茶色外墙使得房体与外部花园在由内到外的渐变中连为一体;基面虽然被抬高,使得整体室内室外空间连续性被打断,但视觉连续性尚存。 三、全面空间 从整体结构层面来看,密斯运用原形切割的统合方法,将一个大的矩形空间分割为几个小空间,可以看出他分割的几个空间都是简洁实用的矩形空间,但这几个空间之间存在一个主次的地位关系,因其功能由走廊厅到安放椅子的主厅再到设有水池的小空间不一而同同时又以主厅为主,这体现出他所谓“一统空间”即“全面空间”的思想,即空间形式是可以相对固定不变的,但其内部布置以及衍生出的功能可以有诸多变化。 四、深层思想 抬高的大理石基面、大片的透明玻璃幕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以及其宽阔的内部空间内简单的布置、光影交错的情景都让人不免感到与现实的脱离以及空洞,仿佛密斯想让人们想让人们忘记些关于现实的东西:当魏玛德国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经渐渐坠入法西斯专政的漩涡中,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渐渐席卷了德国,当民众对一战战败条约的不满和对现有生活状况的不满

巴塞罗那市发展战略和规划

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 第六分会场:战略与规划:巴塞罗那城市规划案例 Miguel Sodupe,常务董事,巴塞罗那地区S.A. 巴塞罗那的城市重建战略 自恢复民主政治以来,巴塞罗那的城市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该历程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1980 第一次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巴塞罗那刚刚诞生第一个民选市政府,亟待开始城市重建以提高其城市格局,而之前的建设使整个城市极度缺乏公共场所、公园及公用设施。 这次重建的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并在这一几乎毫无经验的领域内定下规矩并形成技术。七年内在一些公共场所质量声名狼藉的外围街区一共完成了超过140项工程,充分显示了市政府改造巴塞罗那的决心。这些工程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肯定,也对市民归属感及自尊的回归有所帮助。 还应着重指出的是,这些小工程的实施不仅仅与这段时期紧密相关,相反它也是市议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1986 - 1992 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改变城市规模的一个催化剂。在这个时期内,实施更大的工程以及对城市问题的重新审视成为可能。小工程已不足以解决巴塞罗那在城市结构以及地方基础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因此,在设计和安置奥运会所需设施和基础建设时,设计者们小心翼翼,以确保满足城市的具体需要和赛事的特殊要求,同时还能满足新的投资当前和未来的需要。 所以主要的运动设施和场馆分布于4个不同地区,保持着与那些小工程相同的质量标准,但提供了更复杂的解决方案。举例来说,奥运村的建设就是巴塞罗那一个老工业区Poblenou和滨水地区重建的起点。机场、新环城公路及35公里长的地下走廊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使巴塞罗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对新的挑战。

巴塞罗那城市空间改造

巴塞罗那城市空间改造——有限空间无限创意 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充满艺术设计的天赋创新能力,城市建筑与空间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在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城市肌理的同时,充满现代化特色。 巴塞罗那作为恺撒大帝时期建的长方形城市,现在依然可以从留下的城墙片段上和街道走向上找到踪影。中世纪时期,这个罗马城市向南面扩建,形成一个六边形轮廓的城市,而这个新城与旧城的分界便是现在著名的老街兰布拉大道。这个六边形城市一直延续到1854年,直接原因是这时的城墙已经不可挽回地毁了。虽然在此之前也在城外建设一些标准住宅以解决城中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但巴塞罗那从19世纪西尔达完成他为城市扩建所做的规划平面。 这是一个用标准化的方格网和若干对角线画出的城市总体布局,每个方形街坊的四边尺寸均为113米。了尽快形成城市面貌,任何市民都可以使用这些划分整齐的用地,条件是他们必须立即投资建设,至少是临街的建筑立面。在18世纪初,这个以方形网街道系统作为城市布局的基础,并结合连接老城区和周边新镇的对角大道和林荫大道的独特城市建成了,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着迷的城市之一。 小区维修基金翻新老民宅 为了让巴塞罗那的老城区与新城在风格上趋向一致,政府也对老化的民宅进行翻新改造,翻新的周期一般为5到10年。叶臻臻说,国内很多地方,对于老房屋的处理方式是拆除,这在巴塞罗那看来是一种浪费,“只要细心地对建筑进行加固修缮,一样能保证房屋坚固,投入的成本则要小很多。” 在巴塞罗那的老城区里,小区有维修基金,这笔钱是业主定期交纳

的,当房屋需要翻新时,只要小区提出要求,政府就会用这笔钱对房屋进行维修。有的小区大多数是贫民,这就需要政府出资对房屋进行加固。 有时还会让艺术家免费对维修后的住宅外墙涂鸦,可以是风景、可以是漫画,整面墙的作品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公共空间:小区必有绿地和休闲场所 相对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而言,街道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巴塞罗那的战略目标是为休闲和社会活动建立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在道路规划和改造上,原有的一些道路被改造设计为两侧机动车单行、中央开辟公交专用车道以及行人步行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一充满人性化、共享性,极富创意和远见的设计,处处细节都令人感受到无所不在的活力。在过去的20年里,巴塞罗那已经成为许多致力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以及政府官员获得创作灵感的最重要源泉。 数字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政府旗下的站点:The Website of Barcelona

【文献综述】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

文献综述 建筑学 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 一、材料来源情况 为推进姜山镇公共文体事业的发展,本次设计的综合性的姜山文体商业中心项目,将在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展示城市文明和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姜山文体商业中心设计方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商业活动基地; 2、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3、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一体化和整体性; 4、独具特色。 本地块包含商业和文化体育中心两个项目,用地各占一半。其分界线由设计者自行确定,应充分考虑两个项目的关联性、共享性和互动性以确定各自用地的边界。要求设计过程中以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方面的问题为出发点,极力塑造文化氛围,考虑全民参与的文化体育项目和商业定位,注重整体环境的协调。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国外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城市空间或实体的研究。 1. 形态—空间理论: 将城市抽象为二维平面,通过对其中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感知城市空间,.主要有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纹理理论和精简句法分析理论,是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A.图底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即“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引起视觉注意中心的地称为“图”,注意的边缘——背景成为“底”。是用于研究城市肌理论方法中最著名的理论。正如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

该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为基础,即被选择的对象就是实空间,为“图”,而被模糊的事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是虚空间,为“底”。然后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而且通常根据关注对象的不同而决定什么是底什么是图(见图1.1)。 B.联系理论: 又称“关联耦合理论”,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道,序列空间,通视走廊和景观条件等。通过对各种“线”性空间的分析,来找出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及其动因,目的在于组织一种网格关分析联系统来梳理和明确城市中的空间秩序,从而引导出城市空间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此种理论分析城市空间属于“物质——形体”分析,但是其注重的是视觉艺术和形体秩序,忽视城市实际空间结构的丰富内涵和活力,如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地域文脉等。 C.纹理理论: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对城市纹理(Grain)做了大量论述,他认为纹理是不同元素象联系的密切程度,纹理的要素可以是各种活动要素、建筑形式、人或者其他特征,并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纹理:居住纹、活动纹理、密度和可及性的纹理、控制纹理、小气候的纹理、生态系统的纹理等等。 通过凯文-林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体察到城市肌理内容所涉及的深度、广度和城市肌“层”的概念。纹理组织形态、聚居形态、交通模式、密度等是理想的城市肌理模式包括的。 D.空间句法分析理论: 这是由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提出的,又称为“社区空间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社区分析”综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在城市和建筑两个层次上,用客观、精确的描述方法,实际调查研究环境,把社会可变因素与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试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他证明了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

城市肌理—系列服装设计与文案策划(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第一章:城市肌理设计概述 (3) 1.1引言 (3) 1.1.2意义 (3) 1.2主要研究内容 (3) 1.2应解决的问题 (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国内设计现状 (4) 1.3.2国外设计现状 (8) 第二章城市肌理设计说明 (13) 2.1设计过程简介 (13) 2.1.1确定灵感源 (13) 2.1.2收集资料及市场调研 (13) 2.1.3方案优化 (15) 2.1.4服装制作 (23) 2.1.5模特试衣 (23) 2.1.6服饰品设计制作与搭配 (23) 2.2城市肌理设计说明 (23) 2.2.1城市肌理设计创意 (23) 2.3实体服装展示 (27) 第三章城市肌理设计总结 (35) 3.1课题设计总结 (35) 3.1.1作品总结与心得体会 (35) 3.2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点 (35) 3.2.1设计特色 (35) 3.2.2创新之处 (36) 3.3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36) 3.3.1改进之处 (36) 结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7)

城市肌理——系列服装设计与文案策划摘要:本论文从城市肌理的角度分析了构成要素对于服装设计的指导思想,在通过解构主义分析下,将城市肌理的图形图像、立体结构、现代化信息、时尚资源等非物质元素,融合进服装设计之中。利用城市脉络作为再造资源,进行二次创新,能够使抽象的几何图形获得更加广阔的运用领域。从抽象画派中汲取大师的智慧,学习对色彩的运用和把控,让服装从外形结构上有着高度的审美价值,而城市肌理带来的又是服装的文化价值。同时利用立体线条和面料裁剪,给服装设计定性为女性柔美中的干练。 关键词:构成要素;抽象;解构主义;审美价值; Urban texture - a series of clothing design and copywriting plann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ashion design from the angle of city tex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construction, the city texture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r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the intangible elements into the fashion design in. The use of urban context as a recycling resource, two innovations, can make the abstract geometric graphics get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areas. Draw the wisdom of the master from the abstract painting school, learn to use and control the color, so that the clothing has a high aesthetic value from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the urban texture brings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lo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lines and fabric cutting, clothing design qualitative for women in the soft and capable. Key words: constituent elements; abstract; deconstruction; aesthetic value;

巴塞罗那规划

1859-1939的巴塞罗那建筑简史(1):Cerda,ETSAB 与旧世的挽歌 2011-03-12 03:07:19 追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当代建筑历史,似乎不得不从19世纪开始。在19世纪的后半程,发生了两件对于加泰罗尼亚地区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1859年,Cerda的巴塞罗那规划,和1871年ETSAB的建立。这两件事情对于随后的建筑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erda规划 18,19世纪巴塞罗那逐渐成为为西班牙的工业重镇,外来人口的涌入造成城市人口的急速增加。原有的老城外围的新城规划成为急需的应对方案,于是在1858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方案征集活动。除了最后的Cerda的方案,还有数位设计师参与了这个项目。Cerda的方案,同原有的城市肌理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同时,身为工程师出身的背景,使得这种这种方格网式的肌理的出发点,蕴含着平等,平均的民主意识和社会关怀。这种逐渐显现的资产阶级希望同相对贫困的阶级联系起来的热切愿望,随后成为了巴塞罗那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Ildefonso Cerda,Plan of Barcelona Cerda 的规划,以巴塞罗那的自然地理现状为主要的界限,将城市以133m*133m为一个单元进行划分,单元之间有20m宽的城市级道路。同时规划了两条最为重要的斜向的对角线大道,两条大道相交的地方设置火车站。每个单元内,出于使得车辆转弯时的视线无遮挡和产生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目的,将每个单元的四个角切去,形成20m长的断面。 整个城市依照一种工程师的逻辑,进行层层的展开:首先,城市划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拥有20*20(400)方格,各配置一所医院,一个大型公园等。其次,400个方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