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及清李道纯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及清李道纯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及清李道纯注.txt49礁石因为信念坚定,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青春因为追求崇高,才格外地绚丽多彩。50因为年轻,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年轻。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開經玄蘊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正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持经功德: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妙经版本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為底本。

與《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中的部分註解本以及其它流通本有以下不同:

1、“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有作“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

2、“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有作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3、“三者既悟,唯見於空”有作“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4、“觀空以空,空無所空”有作“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5、“眞靜應物,眞常得性”有作“眞常應物,眞常得性”。

6、“執著之者,不名道德”有作“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

又曰: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

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

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2.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濛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闢、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之最灵。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闢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3.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4.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

《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无欲也。

太上云:咎莫大于欲得,即此义也。

至于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5.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此遣欲之要也。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空既无矣,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湛然寂然,湛寂亦无,是名真静。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

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

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积渐而至顿成也。至于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6.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著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7.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

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

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著。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

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

。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

《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太上老君说百病注解

太上老君说百病(注解) 原文注解 老君曰:太上老君说: 救灾解难,解救灾难, 不如防之为易;不如预防它容易; 疗疾治病,治疗疾病, 不如备之为吉。比不上防备的效果好。 今人见背,现在有些人的见解,却与此相反不务防之,他们不注重对灾害的预防, 而务救之;而只在灾难发生时,才勿忙补救;不务备之,他们不注重对疾病的防备, 而务药之。而当生病时才求医用药。其实这是

亡羊补劳,为时已晚了。 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所以,有的君主不能保全江山社稷,而导致家败国亡, 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有的人不能享全生命而折寿。 是以圣人,所以“学道、修道的人”, 求福于未兆,在凶兆来临之前,就已经积德求福了, 绝祸于未有。因此,他们才不会有灾祸。 盖灾生于稍稍,其实,灾祸原来是由一丁点生起的, 病起于微微。疾病原来是由小小的毛病而发展形成的。 人以小善为无益,人们都以为小小的善事,没有多大好处,

故不肯为;所以不肯去做; 以小恶为无损,以为小小的过错,不会造成损害, 故不肯改。所以不去改正。 小善不积,要知道,小小的善事不积累, 大德不成;就不能成就大的功德; 小恶不止,小小的过错不改正, 以成大罪。最终将造成大的罪过。 故摘出其要,因此,列举一些主要的不正当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使知其所生焉,让人们知道灾祸和疾病是怎么产生出来的, 乃百病者也。这就是所谓的一百种“病”

喜怒无常是一病 注:一会高兴,一会生气,情绪变化不稳定,是一项病因。 忘义取利是一病 注:不顾仁义道德,只图牟取个人利益,是一项病因。 好色坏德是一病 注:迷恋女色,败坏道德,是一项病因。 专心系爱是一病 注:心思一直沉溺于所迷恋的人或事,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一项病因。 憎欲令死是一病 注:对所憎恨的人,一定要置于死地,是一项病因 纵贪蔽过是一病 注:放纵自己的贪欲,却又掩盖错误,是一项病因 毁人自誉是一病 注:诋毁别人,美化自己,是一种病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