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使地理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1

使地理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1

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地理课堂的主旋律

江苏省震泽中学姬惠光 215231

小灵通:0512-********

今年,我省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由于受传统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限止,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困难;笔者以为只有使课堂教学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创设研究性的地理课堂,意义才更大,笔者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的地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受能力严重脱节。

旧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和初中区域地理教材,专业性太强,太偏重理论,有些章节,别说学生,就连教师都很难处理。像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二章,难度太大,学生很难想象,也几乎没有已知的知识来同化教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若再加上教师不深入浅出,而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初中区域地理又分得很细,地名一大堆,如果都掌握得好,记忆得住,简直会变成地理“全球通”。这样学生真正通过学地理锻炼的能力不多,可能就只有记忆能力的提高。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

2、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使得教师和学生只看分数而不重能力。

多年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高的分才能过“桥”,这样地理尽管难学、难考,还是要背、要看;因而学地理就成了“地名+矿产”,很难;也很容易,对于一些记忆力好的学生。从而使原本有趣的地理学成为枯燥的学科,严重影响了学生热爱自然、家乡、社会的天性,接触的地理好像高高在上,而不是实实在在容易感觉的。

3、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研究性学习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必将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改变以往传统地理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现象。

二、地理课堂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由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1、客观上两者具有可融合的因素。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像工业、农业、交通、气象等,很容易贴近生活;而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它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

关注环境问题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而环境问题恰是地理学研究的背景及方向,两者很容易合拍。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而地理学也重视实地调查。

2、客观因素是次要的,地理教师主观上转变角色和更新观念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地理教学参与的媒介都是三者,教师、教材、学生,要使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并做到以下几方面。

2·1教师是学习者,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原有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地,走上讲台,教师就是权威,教师的答案就是标准。而将研究性学习导入地理课堂以后,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可能需要几门学科综合才能解决,这就使教师没有了专业知识的优势,经常会感到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了找回信心和尊严,教师必须向书本、向同行、向社会、甚至向学生学习许多新的知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学习网络技术、教育心理学、校本课程等一些新的内容。

2·2教师是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者。

教材哪些课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合理选择,并根据规划精心组织学生研究,例如:在高一地理新教材《月相》部分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先展示朔望两弦的月相并标上A、B、C、D。

①请把平时见到的月相按从月初到月末进行排序?

②分别说出朔望两弦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

③从光学原理看,日、地、月三者能发光的是什么?三者都是球体,若没有被遮挡,从正面看过去呈怎样的截面?(圆面)

④月球是否透明?当月、地、日三者大致成一直线,地球居中,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现象?(月食、满月)

⑤当月、地、日三者大致成一直线,月球居中,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现象?(日食、新月)

问题的设计,一要有启发性,二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3教师是组织者,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及讨论。

研究性学习课的好坏,成败与否,跟教师的组织调动有关;教师首先要跟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隔阂,达成“亲其师”的境界;其次要给学生适当的组合,一般就按现在的编班状况,以四人一组比较好;第三,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有口头表扬的,有适当的实物奖励的,鼓励同学之间畅所欲言。具体还要做好以下几点:2?3?1创设一定的地理情景,营造良好的地理氛围。

现今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尽管在老教材的基础上有了改进,但仍有些不足的地方,有的章节感觉太枯燥、抽象,上课时若没有很好的铺垫,很难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跟现

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丰富且生动相违背。从没趣导向有趣,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例如:讲到台风来临前我们这儿吹什么风?学生可能兴趣不足,但是如果老师这样问?台风来临时,房屋四周有树木的,应该把哪些树砍掉才能起到防台保屋的作用?再如:讲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某高楼后面欲盖新楼,使新楼底层终年都能见到阳光,要测量哪些要素,然后怎样计算呢?这样往往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

2?3?2教师要做地理信息采集的有心人。

针对现今的教材,知识比较陈旧,有意识地收集当前的能佐证教材的资料,可以从网上收集,也可以从报刊上收集,也可以是图片和音像资料。关注国内、国外发生的动态,就会发现地理无处不在,几乎很少有事情跟地理不沾边的。把资料收集以后还需要经过认真地整理,才能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有效信息。活生生的资料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引子或插曲就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角色,积极地参与讨论。

2?3?3选编活生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入戏”。

例如:高中地理《土地资源》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理论性很强,学生对于土地的概念感到很抽象,更没有多大的兴趣。对这部分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引用吴江市的土地规划图引导学生看图,先总结吴江的情况,然后逐一推及全国的情况,最后让家住农村的学生先算一下自己家农田和住房面积的总和,再算出每家人家的人均土地面积,最后和全国人均土地水平比较,看是高还是低?由此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给出的结论,如“珍惜每一寸土地和耕地”、“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等,尽管掌握的内容差不多,但效果却是不同的;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往往理解地透,记得深且实。

再如:讲水资源的利用时,先给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在吴江市各地拍摄的照片:有万顷碧波的太湖,有布满“水华”的太湖,有被污染的太浦河,有排污的化工厂出水口等,然后呈现有关的文字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身边的水资源状况;通过引导,大家都各抒己见,精神振奋。因此,好的案例,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的纽带和桥梁。

三、注意几点误区

1、研究性学习进入地理课堂,但研究的内容要精选,不能每堂课都用这一模式。

地理教材,并不是每堂课都适用这种模式的,对于知识浅显,主要目标是识记的那些章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那些问题较深的,要作充分准备后再用这模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有所侧重,才能积蓄时间,才能研究得透彻和全面。

2、放手让学生探讨,不是放羊式的,而是给学生设置好“圈套”,让学生自愿地钻入教师设计好的“思维陷阱”。

每堂课的问题,从呈现方式,到内容设计,都不能随意,而要精心策划,问题的难度、问题间的梯度都要把握得准。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学习层次的,而不是搞科研的,因此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3、创造性与科学性并重。

在课堂上提倡大胆设想,但对那些不着边际的臆断,教师应加以制止;对于创造性的见解应给予肯定,但是,是否科学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 嵇永宁、苗长广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3、《高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谌业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