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也由于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侧重宣讲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这既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又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一、表演中明事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第四册《我们肩并肩》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互相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哪个小组就获胜。开始时很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哈哈大笑。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

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二、游戏中学知识

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团结合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也没有一名同学系上。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试着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每名同学都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就离开了家的怀抱做起事来成功很难。更何况我们人呢?离开了集体,自己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样孩子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

三、情景中感化人

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如在《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教学一开始我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

残疾人的敬仰之情。随后我用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第一个情景是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指定地点取东西,第二个情景是让学生扮演聋哑人用手语或肢体语言表述清一件事情,第三个情景让学生扮演肢残者,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最后,请学生谈谈模拟体验后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生活的不便,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升华,从而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心灵深处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四、生活中悟真理

思品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在设计《我的成长历程》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听怀孕的妈妈谈十月怀胎的感受,并在人人在游戏中获得体验;采访现场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通过打热线电话传递孩子与父母间的真情,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制作的应是一张有爱心、有意义、有创意的成长卡;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寓教于生活中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平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如那变幻多端的云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

五、在时空中回归生活

在空间上舍远求近,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由于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

会里,因此我们要常举一些身边的例子,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在《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中,我就利用杨利伟和“神六”等当时的一些热点新闻资料来说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体会也更真切,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总之,回归儿童生活进行小学品德教学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引导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要使学生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回归儿童生活的探索将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5:1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作者:金雷[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课程资源要生活化,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要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爸爸妈妈及亲人关爱自己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家中找来一张张温馨而又快乐的全家福照片制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张张照片,请学生自己谈谈当时全家人在一起时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庭的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生动而又真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 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边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行人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他为什么朋友多》,在“说说你的朋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你是谁的好朋友?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只有关爱他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宽容大度的同学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西侧的现河污染较为严重:河上游有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常见烂菜叶、枯树枝;河水呈黑绿色,散发着腥臭味,让人避而远之。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我们联系现河管委会,开展了“现河清清”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上游水库这一段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小区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只有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1)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发表时间:2009-06-16T14:21:27.687Z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缪昌贵(姜堰市第四中学江苏姜堰 225500) [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 回归生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 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4-01 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只有强化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化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 【摘要】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三、榜样学习,浸润生活;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正文】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能力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回归生活,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呼唤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那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进修学院江宏 案例背景: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上课时有意改了课题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的我们预先是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播放,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学生们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T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场面。 生3:我还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得融洽-------。 学生尽可能的把他们在MT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他们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在学生中经常会碰上的一个事例,出示屏幕: 小辉是个初一学生,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两幅图片,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同学们的兴致很快就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了学生的答案,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后,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底、高都是一样的啊,这样说来面积都是一样的,如果缺了一块,难道是三角形面积定理有错?他用了6种方法都没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6次了!” 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他会采取的行动,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发现了“谜底”,原来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偏差……小辉也从此对数学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思品课如何结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思品课如何结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发表时间:2009-06-11T13:11:46.500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何永海(丰宁波罗诺中学河北丰宁068350) [导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摘要】本文从一、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二、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四个结合两个方面讲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Let th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return to return life——Think how the article lesson combine the student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 movable preliminary studyHe Yong-mei 【Abstract】This text from a, open an exhibition's socie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of form, contents;Two, open an exhibition socie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 activity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4 to combine 2 to relat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a root to only plant vivid, abundant of reality life world inside, the ability have with hour accompany enter of life vitality. 【Key words】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The society is comprehensive fulfillment activity; Return to return a life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让学生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倡的 “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结合我在初中的教学实践,就平时采用的几种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活动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1. 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根据新课程要求,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内容及其丰富,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易操作的原则,在平时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1开展课前生活事例评析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日常教学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每节课前让两名学生来讲评生活事例,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内容要真、准、新,并作简要的评论,发布者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然后再经过点评、讨论,以达到共识。例如,有学生从“是节约用水,还是破坏保护环境?”的角度去评析个别人将衣服用绳子吊到月湖里去洗的事时,我借机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法》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列举出社会上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种种现象,并指出哪些现象是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哪些是不符合,哪些有待改进的。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提高了环保意识。开展课前生活事例评析活动目的是将课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例材料,或用自己了解到的新闻事例来解释课本中的相关道理,利用学生对事件产生的情感触动,去体验、分析、反思社会生活,让他们感悟出做人道理,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做法贴近学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感受自我教育的氛围。思品教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在于前者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的两次转变。而承载这两个转变的最理想的途径,便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眼里每一次实践活动对未来生活都赋予了真实的意义。一项训练耐挫能力的登山活动,有可能是他未来坚强意志的一次锻炼;一次在游戏中的合作是会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一项评选“礼仪标兵”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懂礼仪的讲文明的合格中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思品课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优化和融洽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妥善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具体的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形式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几遍还顶用。 1.3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点面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本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参观访问就是要求学生从正在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社区、企业、农村、商店、部队、展览馆等地访问,去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走进生活,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补充和理解。在完全开放的范围中进行自我认识的建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所得到的信息资源,社会生活中感受,引进教学中来,去讨论课本中有关问题,受到的教育和启发的真实性就相对比较高。通过活动以事实唤起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以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高,从而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1.4服务社会,促使学生的道德践行,初步感悟人生的价值。服务社会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帮助孤老,爱心捐助、进行环保宣传、法制宣传、维护交通秩序,植树造林,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活动,其目的在于以展现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逐步培育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服务活动既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如参加慈善一日捐、环保宣传等,也可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步进行。如在讲《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孝亲敬长”,我利用星期天时间,组成学生志愿者,去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替老人打扫卫生、聊天、喂饭,还为老人表演节目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还与校团委的活动结合与孤寡老人、退休教师、居委会保持联系,每月轮流上门服务。活动使学生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感悟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这对于培养现代公民是非常重要的。服务社会活动本身直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的要求,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回归生活的体现;同时参加活动又可以反过来促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理解。 2. 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四个结合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活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在实施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保证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协调好活动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要注意四个结合: 2.1是把时代要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目标全面化。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但又不能割裂历史、排斥传统文化,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既体现历史的传承又保持时代的活力,注重实效,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2是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行为的科学化。“知”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行”就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并逐步形成自觉行动。所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和德育素材来做活动的铺垫,再通过活动去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内在性,来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品德课教学论文

以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 徐家镇伟清小学龙运国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在教育 教学中仅仅依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社会是多元发展大学校。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呢?本文就徐家镇伟清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做了交流和论述。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材,以生活为基础,多元落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又特别是作为品德课(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担任着品德教育的专业课程,就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可能都做得很好,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也许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笔者在这里对于《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不再做赘述,提出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的观点和做法: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解读其关键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做为品德课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仅仅依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社会是个多元发展大学校。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呢: 一.家庭教育 学生生活的空间最密切最温情地方是家庭,做为家长,是一个更加了解社会的成年人,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当孩子和你探讨学习和社会中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认真地讨论;你要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查资料,做调查,看新闻,谈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善于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给孩子独立完成生活任务的一些机会,不要事事包办,甚至娇生惯养。当然,做为学校做为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普及家庭教育的一些科学的方式方法。 二.学校教育 学生生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当然是学校了,学校肩负着品德教育的重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