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doc

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doc

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doc

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作者:关静云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8期

【摘

要】历史悠久、如诗如画的舞蹈艺术,是艺术园林中一枝摇曳多姿的绚丽奇葩。在历史上她曾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道美餐。如今,她是专业艺术表演和电视文艺节目的一部分,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依然像她的过去一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45-01

世界舞蹈艺术,通常分为古典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这两种舞蹈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古典舞不等于古代舞。古代是历史概念,古典是价值观念。正如傅雷先所说:“古典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在一定文化圈内或在世界规模内从古至今的历史中继续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古典’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在其价值观念方面追求‘经典’意义,也就是追求历史地位上的独特性及现代意义上的魅力经久性。”所以古典舞是历史流传又经过文化整合,从而体现传统文化的舞蹈种类。如我国唐代著名的宫廷舞蹈《霓裳羽衣曲》,日本中世纪的歌舞伎,欧洲的古典芭蕾舞等等。

民族舞包括不同种族所创造的具有国家文化标志意义的民族舞,如印度舞、西班牙舞、波兰舞、日本舞、朝鲜舞等。民间舞泛指与民俗相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指我国各民族所创造的在民间流传的原生形态舞蹈,以及舞蹈艺术家根据这些原生形态舞蹈再创作的舞台舞蹈艺术作品。

在古代,古典舞一般是登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经常在舞台上演出;而民族民间舞属于活跃在民间的下里巴人,一般与舞台无缘。但在现代,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都可以在舞台上争奇斗艳。在我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舞台之外,原生形态的或经过艺术家再创作的民族民间舞蹈,要比古典舞更加多姿多彩,更为引人注目,更值得舞蹈艺术家,尤其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舞蹈艺术家格外关注。为此,要全面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方面属性。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与本民族所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血脉相连的民族舞蹈。如苗族的芦笙舞,土家族的摆手舞,藏族的锅庄舞,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维吾尔族的多郎舞,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佤族的木鼓舞,彝族壮族的铜鼓舞,苗族的花鼓舞,赫哲族的天鹅舞,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汉族的秧歌,等等。我国民族舞蹈“56个民族56朵花”,56朵花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民族民间舞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因为地理原因和历史原因,自然形成了林林总总、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齐鲁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荆楚文化;西南地区的云贵文化;西藏地区的雪域文化;东北地区的黑土文化。在这些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中,世代流传着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上述民族舞蹈外,如陕西的安塞腰鼓舞,山西的威风锣鼓舞,河南的盘鼓舞,大西北太平鼓舞,江南的花香鼓舞,以及千姿百态的龙舞,狮舞,秧歌。各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如西北地区的太平鼓舞,所用的大鼓体积等身,其舞蹈风格张扬阳刚之气;而江南一带的花香鼓舞,所用之鼓小巧秀丽,其舞蹈风格飘逸阴柔之美。又如,同样是秧歌,辽宁秧歌“浪”,河北秧歌“哏”,山东秧歌“拧”,陕北秧歌“溜”。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朴实的草根性。草根性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的本质特点,也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原始性和自发性,其创作源于鲜活的民间生活,基于原始朴素的百姓情感。她没有古典舞那么多严格的清规戒律,大多率性而为自然而然。这些舞蹈往往是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是他们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的艺术再现,是老百姓思想感情最质朴最纯真的流露。他们创作这些舞蹈不是为了登台演出,不是为了赚钱谋生,不是为了得什么大奖,也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消遣,自我陶醉。正是这种原生态和无功利的草根性,成就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鲜活与纯真,普遍与永久。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题材、内涵、样式、风格,都紧密地伴随时代发展变化,体现不同的时代风貌,反映不同的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欣赏习惯,追求时代的审美理想,具有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或审美特征。比如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热情讴歌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着重表现工农兵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有些作品贴近生活,亲近自然,风格质朴,体现和谐之美。同这一时期的作品相比,改革开放以后的民族民间舞蹈,在题材上更加广阔多样,在内涵上更加凸显主体意识或生命意识,张扬主体精神或自由精神,更加关注具有普世性的人性,关注人的灵魂人的精神。

如今的民族民间舞,不仅作为专业艺术和群众文化大显身手,而且某些具有鲜明民族性或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舞,业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为发展旅游产业和塑造地域文化形象发挥重要作用。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则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知识改变命运

1 / 1

民族服饰研究----服饰与文化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1)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3)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4)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

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湖镇初中曹益平 [前言] 湖镇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有龙舞、硬头狮、貔貅、小脚灯等。湖镇毛岭头滚花龙1955年春,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湖镇镇于二000年被浙江省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12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因历史变故社会变迁,一些传统文化艺术项目被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消亡殆尽。七十年代中后期,通过当地文化工作者的着力挖掘,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民间艺术重新得以“复活”。 [摘要] 湖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有许多知名的民间艺术,其中“滚花龙”曾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湖镇年轻一辈对此知之甚少,尤其是在校学生更是茫然,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由学校担负民间艺术传承的重任,将民间艺术的传承教学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体育课堂中,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 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正文] 一、民间艺术传承现状 一位在文化部门工作的朋友坦言:“如今就是直接从事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的人员,也不一定真正地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学校中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也没有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更不了解。因此,工作以后也不可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这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保护民间艺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教育问题。 在我县民间艺术濒临绝境,主要原因是后继无人,因此,将民间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安排进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不失为保护民间艺术的有效措施。将本地的体统民间艺术将其引进日常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失为明智之举。通过日常教学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有效地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 1、收集文献资料 发动全校师生收集文献资料,主要有王文章的《菲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杨平和周广强的《谁来决定我们的校本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黎星明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落脚点”》、朱雪静的《古沛八景的开发和

少数民族服饰教案

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习 领域 高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是民族特征中的因素。 教学重点 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特点。 教学 难点 通过对各族服饰的了解,体会服 饰作为民族特征重要因素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提问学生对歌词中“56个民族,56枝花”的理解。 2、播放一段民族服饰的服装表演,让学生感受一下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 (这段服装表演是2003年10月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举办的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服装展览,展出的服饰既不是全球知名设计师的秋冬新款,也不是纽约、伦敦等时尚之都的流行新潮,而是来自古老的中国的300多套少数民族服饰。) 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知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二、以北纬40度为界,中国除汉族的55个少数民族分别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1、南方气候温热多雨,山地和丘陵相间。 2、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 三、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这里生活着满、回、蒙、藏、鄂伦春、哈萨克、塔吉克、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 1、鄂伦春族 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大小兴安岭山脉之中,那里到处是高山雪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抵御严寒,鄂伦春人选用袍子皮做衣服。 2、蒙古族 千百年来,为适应马上生活的需要,蒙古人创制了便于骑乘的蒙古袍。

教学内容腰带的作用除扎紧大袍便于行动外,还有利于在骑马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3、满族 300年前的另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服饰——满族的旗袍,成为今日中国女子服饰的代表。 4、在中国新疆一带生活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服装色彩艳丽,风格别致,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 ①吾尔、乌兹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打褶。 ②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摆多褶皱。 ③塔吉克族妇女还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 ④戴花帽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爱好,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花帕”。 ⑤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妇女都以长辫为美,要梳十几条长辫子。 5、藏族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长袍、系腰带,藏袍的材料用粗纺的厚毛呢,或者锦缎、素不做成,牧民多用羊皮。 四、在我国的南方尤其是云南、贵州一带,生活着彝族、傣族、白族、布依族、苗族、高山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那里的地形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少数民族的服饰自然也以各不相同为特色。 1、傣族 傣族妇女的服饰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娇小、面目清纯娇美,有“金孔雀”的美称。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白鹇舞节秧都芒鼓舞帽子舞竹筒舞棕扇舞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个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 乐山一带。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 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 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 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 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 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 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 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 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 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 一人,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有“咪谷”和“尼玛”,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 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 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十一个;节日庆典舞蹈十五个;婚嫁舞蹈三个;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儿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 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 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一些村寨中也有流行。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一百二 十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十 月为一年,有周时之风。

舞蹈教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且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及教学等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品舞蹈的表演,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有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内涵。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 (一)民族性与风格性原则 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与风格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美学风格的重要标识,是民族民间舞创编之魂,是舞蹈创编应把握的首要原则。即使舞蹈动作编创的再好看、再花哨如不把握此原则就即会使舞蹈看起来似是而非,且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最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这就要求编导在创编民族民间舞时应准确的把握该民族的舞蹈风

格特点,对该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都要有非常精准的掌握和了解。如东北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维吾尔族舞蹈的“立腰拔背、挺而不僵、颤而不窜”;安徽花鼓灯的“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等。这些都是历代舞蹈先辈经实践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对各民族舞蹈风格与动作特征的准确总结。 (二)目的性与功能性原则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院派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以及教学等人才。民族民间舞组合的训练是成功表演民族民间成品舞蹈的阶梯和有效途径,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独立的训练目的,体现着强列的功能性,既要保持风格的准确又要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不能盲目拼凑,一味追求创新,避免主体动作复杂,元素不能太多,应根据教授的具体对象、具体程度,训练的具体部位、具体目的给予恰当的动作组织和编排。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都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民族民间舞组合的编排不仅要体现传承性,也要体现创新性。这使得舞蹈组合既要保持传统舞蹈的风味,又要与现今时代接轨,与现今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保留传统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和风格性展示,因而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动律和体态是不可更改和违背的,应该强调和突出。另外,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随意打破民族禁忌,舞蹈的编排要尊重当地的民族特色与风俗习惯。只有突出其个性特征,才能显示出它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 (四)观赏性与表演性原则

河北民间舞课程标准

《中国古典舞》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30104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大专【开课学期】第3-5学期【学时数】总180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高国华、邢令果、杨绯 2011年3月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金暄、杨绯 2011年6月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经过不断探索、改革,深入民间,吸取当地艺人风格特色,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再结合学院“为河北文化事业培养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人才”的办学目标,我们将河北民间舞课程定位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重点专业——舞蹈表演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其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高职二年级学生。 其先导课程为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同步课程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后续课程为剧目排练。通过这样的课程组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到的相关特色,以中国民间舞蹈为核心,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剧目。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原生态体验、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贯穿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这四个教学环节,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河北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并掌握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舞的表演技能、提升艺术素养、展现舞种风格,进而掌握运用表演手段,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综合能力。 (2)课程作用: 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的了解河北民间舞——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丰富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与发展。 2. 吸收相关专业的艺术元素,训练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舞台表演能力,更好地发扬河北民间舞特有的风格优势,有效的体现民间舞的艺术特征,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加强舞台表演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编创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河北民间舞蹈 目前我省民间歌舞达146种,其中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最具代表性,这三个舞种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省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本课程将这三部分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其不断深入探索改革,吸取了当地艺人风格特色,在借鉴高质量、高水平的经典剧目(如:《放风筝》、《跑驴》、《金牛响铃》、《茉莉花》、《丰收板舞》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 2.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从2006年精品课立项后,我们在发扬原有专业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按照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

中国民族舞蹈鉴赏

中国民族舞蹈鉴赏 光电学院 2010054020004 王仲伟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5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6 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 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

民族民间舞考级一级曲目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一级 一、西瓜(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歌:西瓜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二、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 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三、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关键动作: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

四、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 ---- 头部的斜上方;中 ----身体的中轴线;下 ---- 腹部的斜下方。 儿歌: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五、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软手。提示: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2、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六、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流失问题着手,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以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及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为例,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关键词:开掘,民族民间舞,舞蹈语言,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界定及现状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界定 民间舞是相对于宫廷舞而言的,也是由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而来。它强调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民间舞蹈来源于原始舞蹈,当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一直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社会功能性的舞蹈而发展为民间舞蹈”[1]。民间舞蹈指舞蹈形式及流传的社会层面——具有民间性。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 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二)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性流失 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差异,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说。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

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性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方敏、姚月、区键聪 摘要: 55个少数民族加上一个汉族,便是56个民族汇成的大好中华。少数民族有着与汉族不一样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传承,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的服饰上有着鲜明的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美学方面的特点和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非言语交往中的功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社会心理学和符号学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综述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点 (一)[1]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2]从色彩、款式、饰纹到少数民族诞生礼、婚礼、祭祀礼等特殊仪式上的礼服,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图腾的象征,不同的图腾崇拜象征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一样的款式设计,也与其地处区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你便能够感受到中华服饰的博大精深,也便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1]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形成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鲜明的表征。服饰风格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鄂温克族服饰也不例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了民族服饰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15566684.html,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作者:张欢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6期 摘要: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它的传承方式,不是依靠语言文字,而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而且是在一定环境中模仿长辈们的舞姿、神情、心理、又加进自己的创作,在群众之间一代一代直接进行传承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又表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保护;传承; 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抢救、保护和在新形势下,以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为龙头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地区提升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方式和旅游发展中所导致的民族文化重构机制和影响的研究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政策进行深入持久地、系统科学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系统工程的设想、对策与思路。以求在对民族民间舞蹈传统不断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舞蹈、民族艺术舞蹈、民族舞蹈文化产业、旅游舞蹈、舞蹈教育及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体系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的传统对于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原始的素材,同时让民族本身保持自己的个性。使那些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不至于流失。 其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而我想现在的继承是将这些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细化更为系统的完整。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我们首要的是在尊重民族本来风格的情况下进行。也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发展趋势,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继承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舞蹈文化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仿佛只有民间所传承的“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否则便不是民间舞而是创作舞蹈。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的角度,也只是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得我国的演艺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不断发展丰富的,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了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及审美发展。也要防止随意性,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保持它特定的民族、地域、风格。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

56个民族简介及服饰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简介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5、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20名舞蹈教师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教材

20名舞蹈教师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教材 13日,记者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了解到,由该院舞蹈系20多名教师历时两年时间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教材,目前已编创教学组合100余个,教材文字正在校对过程中,预计下半年将正式出版,此教材的出版,将填补中国民间舞教材中的空白。2009年12月,此项工作正式启动,由20多名老师分成四组,搜集山西各地的民间舞蹈。赵林春主任及其它小组负责人分别带领教师赴晋北、晋中、晋南地区研究晋北踢鼓子秧歌、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南花鼓、凤秧歌、霸王鞭等地方民间舞种,走访30多个县市,走访民间老艺人近20位,当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5岁。赵林春介绍说,山西民间舞教材主要以晋北踢鼓子秧歌、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南花鼓三个具有代表性和价值的舞种为主,目前我们已经创编出了100多个教学组合。已有近400名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预计年底完成的山西民间舞教材会正式出版。据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赵林春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院的舞蹈前辈就开始为山西民间舞做了大量工作,进行收集、采风整理,但未形成系统教材。2011年4月14日,中国著名的舞蹈教育专家、中国民族民间舞奠基人、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志涛教授对该教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山西是文化大省,也是舞蹈强省,像《一把酸枣》、《解放》等等都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次编写山西民间舞蹈教材,是几代舞蹈艺术家多年的愿望,我们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作为此项目总负责人,赵林春教授已在舞蹈教育事业这条道路上耕耘了30余年,她不仅是山西省舞蹈学科的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舞蹈系近年来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拥有《中国古典舞基训》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获得了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的称号等等。2011年恰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建院60周年,舞蹈系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学院60周年大庆最好的献礼。该项目在舞蹈系副主任张种丽的主持下已在文化厅正式批准立项。赵林春说,“山西民间舞教材在今后会播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为山西舞蹈的魅力所折服。”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上记载,山西共有234种民间舞种,该教材所涉及三大地域舞种都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 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 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

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 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 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 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 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 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 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 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04569089ttkxhjb发表于:2006-11-12 16:27:51第2楼 苗族 苗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苗族男子着对襟或大襟上衣, 下着大裆裤,盛装时则穿绣大 花彩色“百鸟衣”。 苗族妇女多穿短上衣、百褶裙或宽脚裤,衣料多为蜡染。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蒙古族 蒙古族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 山的广袤 大地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其服饰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袍子的边缘、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 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