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

树叶中的比

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

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正确测量出树叶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

难点:能根据测量出的数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课件,每个小组采集一种树叶(10片),直尺,计算器。

师: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树叶。大家一定很奇怪吧。上课怎么还用树叶呢?别看这些只是小小的树叶,里面可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树叶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

1.提出问题。

出示准备好的几片树叶。

师:观察这几片树叶,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先说说树叶的名称,并观察树叶的形状。

师: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算出长和宽的比值,看这个比值是不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2.探索实践。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树叶,用直尺量出每片树叶的长和宽,做好记录,用计算器算出长与宽的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完成表格。(提示:量长度时,一般沿树叶主叶脉的方向测量,量出树叶最长部分的长度;量宽度时,一般沿垂直于主叶脉的方向测量,量出树叶最宽处的长度。)

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比较接近;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相似;树叶的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3.回顾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探索树叶中比的规律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发现其中规律的,自己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以帮助学生整理活动中获得的认知和体验。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教师通过不同的叶子图片让学生来观察,小组讨论、总结并归纳结论。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材第2~3页例1、例2。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课件。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8+8+8=()×() (2)5×4=()+()+()+() (3)5×12是多少?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1 6+2 6+ 3 6= 3 10+ 3 10+ 3 10= 计算3 10+3 10+3 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看作分子?引导学生得出3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景图) (1)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 9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 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请列出你的算式。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 生1:每个人吃29个,3个人就是3个29相加,即29+29+2 9。 生2:用乘法表示为2 9×3。 师:2 9×3表示什么意思? 生:29×3表示3个2 9 是多少。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两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2 9 ×3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 生1:按照加法计算:29×3=29+29+29=2+2+29=69=2 3(个)。 生2:2 9×3=2×39=69=23(个)。 生3:29×3=2,×)1,3),9,3))=2 3 (个)。 师:比较一下,前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 生:有多少个19 。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师:刚才第3位同学与第2位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算法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1)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求3桶共有多少升?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9)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据收集和计算,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长与宽的比。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计算、比较等实践过程,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观念。 3.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比,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4人小组收集不同树叶4种,每种10片教师收集当地常见的几种树叶,测量并得出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长和宽比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现树叶长和宽的比值与树叶形状之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引导: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交流,相机板书: 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反映出什么特点呢? 3.揭示课题 4.提问 怎么样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呢?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长和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和宽的比值。 指出:测量、计算、比较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树叶,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口的欲望,在比较树叶的过程中,发现通过测量、比较树叶的长和宽来探究同种和不同种树叶形状的方法,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也为下面的探索实践做好了准备。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举例介绍树叶的长和宽 谈话:动手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和宽指的是什么? 结合书上66页的图,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吗? 2.动手实践 活动要求: (1)4人一组,每组测量2种不同的树叶,组长分工。 (2)每人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长和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填在67页的表里。 (3)计算出你测量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4)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到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5)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树叶对照,看看树叶的长短宽窄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操作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应计算。 4.组织比较交流 (1)你测量的是哪种树叶,比较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板书)。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 (2)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长短宽窄,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吗?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它们的形状会怎么样呢? 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板书: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一般不同)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也是相似的。 长和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5.实际运用 猜猜老师采集的几种树叶 1号树叶:长和宽的比的2:1 2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7:1 3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10:9 学生猜测、它们各是什么树叶,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

数学北师大版6年级上《生活中的比》教案

课题:生活中的比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比在数学中式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抽象出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关键:利用情境中知识合作探究,体会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么? 2、(出示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3、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原版,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 4、生答 5、那C和E怎么了? 6、同样的人物,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想知道 么? 7、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 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可以先仔细观察,有想法后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 9、你能画一个具有A B D 这样关系的长方形吗? 10、学生画 11、交换验证 12、刚才我们用除法来解决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 13、出示情境图,求出速度和单价 14、开课到现在,我们用除法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了这些算式,根据以前的 经验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除。今天我们给起个新的名字——比板书课题 15、师述比的定义 二、探究新知

最新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 (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 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 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3)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 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秋天的树叶飞舞在空中,是一幅美丽风景。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也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猜树叶------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2.观察比较 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树叶,仔细观察一下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小组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树叶有的大有的小;不同种类的树,树叶的形状是不同的;同一种类的树,叶子也有大有小,但它们的形状是相似的……) 交流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提问:从数学的角度,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 学生:可以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然后比较;可以先写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最后再比较;还可以计算出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然后再比较。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树叶中长和宽的比。(板书课题:树叶中的比)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收获的。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提问: 动手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和宽指的是什么? 举例介绍树叶的长和宽。 怎么样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呢?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长和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和宽的比值。 指出:测量、计算、比较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板书:测量、计算、比较) 2.动手实践 活动要求:(1)每组测量同一种树的树叶(共10片),组长明确分工。 (2)测量出它的长、宽、高,计算比值,填进记录单。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比》.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精选 课堂教学说课稿 3 篇《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3 篇,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 重点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 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 比的真正理解。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 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 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用淘气帅 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 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 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比形状 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问题:哪些照片与照片 A 比较像 ?学生很容易辨别出 A,B,D像;C,E不像。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紧接着将照片画在方 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 目性,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 1 格就是 1,照片 A 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 4。 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通过比较,发现A、B、D 长除以宽都得 1.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比 第五单元圆 第六单元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2个蛋糕,你知道这7 2 表示的意思吗? (7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9 2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 2 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 9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92 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92+92+92=96=3 2 (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或3×9 2 。)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92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92×3,那么92 ×3又应该怎 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9 2 是2 个91,2个91乘3就是6个9 1 ,所以就是96。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92×3=92+92+92=9222++=9 32?=96=32(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92×3=3 9321 ?=32(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92×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92 ”,又 应该怎样计算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2)

树叶中的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树叶的长和宽,计算长和宽的比值和比值的平均数。 2.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发现规律的过程,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事物特征的经验,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长和宽比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现树叶长和宽的比值与树叶形状之间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活动单、展示板、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呢?(手举叶子并板书) 大家看(自定义播放PPT4张),你有什么感觉? 小小树叶,能创造很多美,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剪剪拼拼就能做出美丽的树叶画。其实,叶子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1、认一认 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一些树叶,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这是? 2、感受不同种树的叶子 问:观察这些树叶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形状不同,(结合图)有的长长的,有的圆圆的,有的像手掌…… 小结:看来,不同树的叶子呀,形状不同。 3、感受同一种树的叶子 (再贴两片大小不一的梧桐叶)这些都是?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的确,同一种树叶,有大有小,但形状相似。 4、想一想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呢,它会跟树叶的什么有关呢?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树叶中的两个量。 二、实践探索 1.认识树叶的长和宽

介绍:通常,我们把沿主叶脉方向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叫做叶子的长,注意,叶子的长不包含叶柄哦;我们把与主叶脉垂直方向量出的最宽处的长度叫做叶子的宽。 (梧桐、银杏)谁来指一指这片叶子的长和宽? 强调银杏:这是银杏的长,这是银杏的宽。 2.猜想 (手指黑板比划)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树叶的长和宽上,你觉得树叶的形状和长和宽的什么有关? 生:长、宽的比。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两个量的比,同学们想到了长和宽的比,求出比值,大家学以致用,真不错! 还有哪些人也想研究比?那一会儿我们就一起研究长与宽的比,求出比值。 板书:长:宽比值 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若想研究“差”:你想研究差,可以呀,那你们小组可以试试,我们约定用大数减小数…… 3、分组活动 (手指板书)刚才的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有了猜测,还要?(验证) 我们一起来看看研究要求 出示活动要求: (1)量一量:每人测量2片同一种树叶的长与宽(单位:mm),组内汇总; (2)算一算:用计算器算出你想研究的数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并记录; (3)说一说:比较小组内所有算出的结果,说一说你的发现。 清楚要求了吗?那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的最好,又快又安静。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能力目标: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目标: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情境一 1、出示情境一熊猫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看法。 A 、生说,师总结。 B 、为什么有的与图A 比较像,有的不像呢?那几张图片更漂亮呢? 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C 、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着老师给出的几个问题(出示问题)一起来探究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思考: (1)、观察每个图片的长与宽。 (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A :6÷4=1.5 4÷6= 2(长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

5、教材51页2、3 四、小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拓展延伸 1、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 73。小强说得对吗? 2、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3、找一找身体上的比 4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5)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感受到树叶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中的比。 2.学生经历数据统计、合作交流等实践过程,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验数据的随机性,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比”,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比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现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存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树叶,直尺,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欣赏视频(树叶雕) 一叶一世界,小小的树叶呈现出别样风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树叶中的数学奥秘。 2.初步观察,提出问题(出示常见的树叶图) (1)你认识这些树叶吗?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2)观察这些树叶,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确实,不同种的树叶,形状一般是(不同的)。那同一种树叶呢?(同一种树叶,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 (3)你认为树叶的形状可能和什么有关?为什么?(同桌交流)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长和宽的这种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树叶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很快能得出:不同的树,树叶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的树,树叶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讨论“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是学生的困难之处,我通过追问分散难点:你认为树叶的形状可能和什么有关?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长和宽的

这种关系?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确定研究方法 提问:想知道树叶的形状与长宽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你认为可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计算长和宽的比值,最后比较长和宽的比值。 引导:数学里是这样规定树叶的长和宽的——(播放PPT)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马上来个小考验:(银杏叶)这片树叶很特殊,它的长、宽在哪里?(我们发现:银杏叶的长比宽短) 追问:那么我们测量了树叶的长和宽之后要干什么呢?(计算)要计算什么呢? 明确:计算长与宽的比值。当然其实我们也可以计算宽与长的比值,但我们为了方便观察比较,统一计算长与宽的比值。算出比值以后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我们相应的结论。 小结:测量、计算、比较是数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今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树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明确研究的方法——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的总结有助于学生的后续研究。银杏叶的交流为后面的测量活动奠定基础,长于宽比值的统一要求排除了后面数据的混乱,让学生接下来的活动集中于数据的收集、分析、结论。】 2.小组测量活动 (1)活动材料:每组8片同一种的树叶,一张研究记录单。 (2)活动要求 任务1:组长明确分工:2人测量(以毫米为单位),1人填表,1人计算长与宽的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任务2:将测量计算的结果与树叶的形状对照,在小组里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并记录下来。 3.数据分析

2016年六年级数学6.1生活中的比练习题及答案

《生活中的比》 1. 填一填。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9比5记作( ),( )是前项,( )是后项,比值是( )。 (3)如果A ∶B =C ,那么A 是比的( ),B 是比的( ),C 是比的( )。 (4) 4∶5= 78 =( )∶( )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0.125∶2 160∶15 32∶65 24∶98 3. 从A 地到B 地一共18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 (1)写出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2)写出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3)写出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并求出比值 (4)写出客车与货车每小时所行的路程比,并求出比值。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 判一判。 (1)35可以读作五分之三,也可以读作三比五。( ) (2)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加入2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3)比值是0.8的比只有一个。( ) (4)若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乙数是甲数的43倍。( ) 5. 三位工人生产零件的个数和所用时间的记录如下: 工作量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王刚 700个 25分钟 李林 832个 32分钟 吴军 728个 28分钟 写出每位工人工作量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表格填完整。

答案: 1. (1)相除 比 (2)9∶5 9 5 95 (3)前项 后项 比值 (4)45 8 7 2. 161 332 54 27 3. (1)180∶2 90 (2)2∶3 23 (3)2∶3 23 (4)3∶2 32 4. (1)√ (2)× (3)× (4) √ 5. 700∶25=28 832∶32=26 728∶28=26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83×38 157×715 5×51 121 ×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 (3)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例如:83和38互为倒数,就是指83的倒数是38,38的倒数是8 3。)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5)反馈练习: ①75×57 =1,所以( )和( )互为倒数。 ②71 和7互为倒数的意思是( )的倒数是( )。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53 6 27 35 61 1 72 0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板书:53 3 5 6=16 61 组织检验:53×35=1,6×6 1 =1。 (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结。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分数乘法 新知识点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结合计算和解题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和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建议 1.通过教学活动,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这两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具体例子,知道一个数乘分数不能再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解释,需要扩展乘法的意义。然后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起来。最后着重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时,也要紧密结合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突出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做好准备。 2.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时,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老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计算问题还原到需要通过分数乘法计算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3.抓住本单元的知识重点,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分数乘分数时,老师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与算法,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展示操作方法—老师演示—学生联想操作过程,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归纳算法—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来完成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算法的探索。 4.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新意、有深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思考性,学生不仅要算,而且还要想,使学生在思考中计算。 (2)富于趣味性。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与说明

《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6~67页综合与实践“树叶中的比”。【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收集不同树叶,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能根据树叶长与宽的比判断这个树叶是哪一种树的叶子。 2.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计算比较、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验数据的随机性,体会从数据里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树叶中长与宽的比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现树叶长宽比值存在的规律。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不同树叶,每人采集同种树叶10片。 教师采集不同树叶,事先测出每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欣赏作品 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一个迷人美丽的季节。果实累累,秋色遍地,树木秋黄。瞧,这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树叶画作品,我们一起欣赏吧。(课件出示一幅幅美丽的树叶画)。小小的树叶,除了能带给我们美感,它背后还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一起围绕树叶来展开研究。 2.初步观察,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柳树叶枫树叶银杏树叶香樟树叶 你们都认识它们吗?观察这些树叶,你有什么发现? 枇杷树叶桑树叶槐树叶桃树叶

预设学生回答:树叶有大有小,有长长的,有圆圆的……;不同种的树,一般树叶都不相同;同一种树,虽然有大有小,但形状相似。 3.深入研究,引发思考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树叶有大有小,树叶的形状有长长的,还有圆圆的,还有椭圆的,扇形等等。不同树的树叶大小,长短一般是不同的,也就是形状一般不同。(板书:不同树叶的形状一般不同)相同树的树叶大小虽有差异,但形状差不多,是相似的。(板书: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思考: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这些树叶,为什么相同树叶有大有小,他们的形状却差不多呢?不同的树叶是不是形状肯定不一样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观察后交流。 [设计说明:通过欣赏树叶作品激起学生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大小、形状,从具体的现象出发,联系不同树叶和同种树叶的特征顺势探索研究树叶的方法。] 二、判断辨析,获得启示 神奇的大自然造就出了千姿百态的树叶,如果老师再出示这里面的一种树叶,你能判断是哪一种树叶吗? 你们怎么一下子就判断出示哪一种树叶呢? 预设学生:柳树叶狭长一些,桑树叶宽大一些。看来树叶的形状是由它的什么决定的?(长和宽) 引导:同一种树叶的形状相似,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什么特点呢?(长和宽的比的比值不一样。) 从形状上比,桑树叶是圆圆的,柳树叶是长长的,它们各自的长和宽的比会相同吗?大小不同的两片桑树叶长与宽的比会差不多吗?(结合呈现相应的树叶图 片) 4.揭示课题 那怎样才能比较这些不同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或者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树叶中的比”(板书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 * 列,第 *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

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生活中应用数对 第1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3)学生操作后交流。 2、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 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树叶中的比(苏教版)(2)

树叶中的比 主备人:审核人: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同一种树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某个确定的数值。 2、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树叶中的比的有关规律的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和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生活中的规律,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自主学习 预习初探: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内容。 课前收集一:根据课本上出示的树叶,收集不同的树叶若干片。若一些不常见的树叶收集不到,则可以换其他树叶代替。注意收集 的树叶要完整,不要缺损。 1、你收集了是树叶是 2、观察你收集到的树叶,你有什么想法?写一写(大小、形状)。 3、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自主学习小贴士

课前收集二: 测量方法:树叶的长一般要沿树叶主叶脉的方向进行测量,量出最长距离(不含叶柄);树叶的宽一般要沿与主叶脉垂直的方向进行测量,量出最宽处的距离。 注:计算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二、课堂探究 1、提出问题 (1)师:观察教材66页的树叶图片,说说你的发现? (2)师:从数学的角度,你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 2、探索与实践 课前,我们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收集树叶和对树叶进行对比与测量。出示平板的报表数据: 探究活动一: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1)把树叶编上号,从1号到10 号,以免在测量过程中遗漏或重(1)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注意什么? 用直尺测量长度时,应做到:一放正,二对“0”。 即先把尺子放正,把待测物体放到直尺的刻度上方,然后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最后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被测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怎样求出两个数的比值? 用比的前项( )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比值可以是( ),也可以是( ),还可以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