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Modern Physics 现代物理, 2018, 8(5), 239-25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journal/m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2677/mp.2018.85026

Matter-Dark Matter-Dark Energy Are a

Whole

Binggong Chang

Laborator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CNS Biomarker Discovery, Departments of Neurology and

Physiology/Pharmacology, 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USA

Received: Aug. 4th, 2018; accepted: Aug. 20th, 2018; published: Aug. 27th, 2018

Abstract

Space-time ladder theory reveals that the space-time of Qi i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The pola-rization Qi space-time produces physical space-time and metaphysical space-time. Physical space-time is matter, metaphysical space-time is dark energy, and Qi space-time is dark matter. So matter,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are a whole. The polarization Qi space-time generates an energy Qi field, and the energy Qi field contains an energy field and a Qi field. Based on the energy field, we calculate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the rotation curves of the three galaxies. These theo-retical valu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observations. Based on the Qi field theory, we use the Hubble constant as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the Qi field strength, and calculate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anomalous acceleration of the pioneer,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actual calculation. The key here is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comes from the same theory, that is, the theory of energy Qi field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both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observations, which proves that the theory of energy Qi field is correct.

Keywords

Matter,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Energy Qi Field, Galaxies Rotation Curve, Hubble Constant,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常炳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州南部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和神经生理药理学系,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生物标记实验室,美国纽约

收稿日期:2018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7日

常炳功

摘 要

时空阶梯理论揭示,气时空是宇宙的本源,气时空极化产生形而下时空和形而上时空,形而下时空是物质,而形而上时空是暗能量,而气时空是暗物质,所以,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三位一体,是一个整体。气时空极化产生能气场,而能气场包含能量场和气场。我们以能量场为基础,计算出三个星系自转曲线的理论值,这些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吻合。我们以气场理论为基础,把哈勃常数作为气场强度的对应值,计算出了先驱者号异常加速度的理论值,与之前的实际计算基本吻合。这里的关键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计算,来自同一理论基础,就是能气场理论,而两者的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都基本吻合,这证明能气场理论是正确的。

关键词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能气场,星系自转曲线,哈勃常数,宇宙加速膨胀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时空阶梯理论[1]通过对比研究,发现[2]星体的运动变化除了受牛顿引力之外,还受能量场和气场的作用力:()F m E v Q =+×。其中,F 是能气场力,m 是星体质量,E 是能量场强度,v 是星体的速度,Q

是气感应强度。星体的运动速度是,从牛顿引力看,v v =,两等式中的速度与距离的关系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从能气场力看,星系自转曲线随着距离的平方根的增加而增

加,正好抵消了牛顿引力中的随距离的平方根减少的效果。这样,就解决了星系自转问题[3]。

在宇宙学研究中,哈勃定律成为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以方程表示:

10v H D =

其中,1v 是由红移现象测得的星系远离速率,0H 是哈勃常数,D 是星系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而能气场理论有[2]:

2sin RQ

v θ

=

其中,2v 是星体的运行速度,而Q 是气感应强度,R 是星体距离星系中心的距离。

对比10v H D =与2sin RQ v θ=,发现唯一的区别就是2sin RQ

v θ=中有sin θ项,假如星体运行方向与气场

垂直,sin 1θ=,那么,两个公式就完全相同。所以,哈勃常数对应的是能气场中的气感应强度(或者叫做气场强度也可以,因为这里没有历史的冲突问题。也就是说,气场强度和气感应强度是同一个指标)。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暗能量或者宇宙膨胀原来与气场强度有关。

2. 暗物质问题的有关计算

时空阶梯理论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电是能量的压缩版,而磁场是中医气的压缩版,所以,对比电与

Open Access

常炳功

磁,得出能量与中医气的结论就是:随时间变化的气场可以激发涡旋能量场,随时间变化的能量场可以激发涡旋气场,能量场和气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能量–气场[4]。 对比研究揭示[4]:

1) 能量场是由能量生成。能量线开始于能量收缩态,终止于能量膨胀态。能量收缩态就是原子核状态,能量膨胀态就是暗能量。

2) 气场线没有初始点,也没有终止点。气场线会形成循环或延伸至无穷远。换句话说,进入任何区域的气场线,也必须从那区域离开。通过任意闭曲面的气通量等于零,气场是一个螺线矢量场。

3) 描述随时间变化的气场生成能量场。

4) 气场可以用两种方法生成:一种是靠能量流产生,另一种是靠随时间变化的能量场产生。 既然有了以上的能量场和气场的概念,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研究来发现更多的东西:

在电动力学里,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是运动于电磁场的带电粒子所受的力。根据洛伦兹力定律,洛伦兹力可以用方程,称为洛伦兹力方程[5],表达为:

()1

11F q E v B =+× 其中,F 1是洛伦兹力,q 是带电粒子的电荷量,E 1是电场强度,v 1是带电粒子的速度,B 是磁感应强度。

洛伦兹力定律是一个基本公理,不是从别的理论推导出来的定律,而是由多次重复完成的实验所得到的同样的结果。

既然能量场类似电场,气场类似磁场,类似地,我们可以得到能量气场力方程,表达为: ()F m E v Q =+×,(可以称之为洛伦兹力能气方程)。

其中,F 是能量气场力,m 是星体质量,E 是能量场强度,v 是星体的速度,Q 是气感应强度。

若带电粒子射入匀强磁场内,它的速度与磁场间夹角为θ,这个粒子将作等距螺旋线运动,螺旋半径,周期和螺距分别为[5]:

sin mv R Bq

θ

=

2πm

T Bq

= 2πcos mv h Bq

θ

=

类似地,若星体(m )进入气场内,它的速度与气场间夹角为θ,这个星体将作等距螺旋线运动,螺旋半径,周期和螺距分别为:

sin sin mv v R

Qm Q θθ

== 22πm T Qm Q

π== 2πcos 2πcos mv v h

Qm Q

θθ= 以上就是气场对于星体运动变化的影响。以上计算,因为在能量气场中,电荷变成了m ,所以,可以消去。消去质量m 之后,星体的运动速度只与气场和距离有关,而且与距离成正比。

另外,从从牛顿力学可知:

常炳功

22

mv GMm F R R ==

所以,星体运动速度为:

v 而通过气场计算的星体速度为:

sin RQ

v θ

=

假如两个速度相等,就是两个速度重合,应该是星体稳定的状态,那么得到:

sin RQ

v

θ

经过变换后得到:

()

22

2

sin GM R Q R θ= 我们从上面的周期公式知道:

2π2πm T

Qm Q

== 所以,

()

()2222

22

2

4πsin sin GM

R Q R R

T θθ=

=

经过变换得到:

()22

32

4πsin T R GM θ=

等式的右边,假如星体围绕的核心是固定的,那么就是一个常数。这里突然出现了与开普勒第三定律非常类似的公式。以上的推导,我们是从气场对于星体运动变化的影响因素出发,推导出来的。

从万有引力出发,可以推导出开普勒第三定律[6]:22

34πT GM R

=。

我们可以看出,从气场得出的周期方程与从牛顿引力得出的周期方程只差一个()2

sin θ,而这里的θ是星体与气场间的夹角。假如星体与气场的夹角是90?,而()

()2

2

sin sin 901θ==

,我们就可以得到与从

牛顿引力得出的周期方程:22

34πT GM R

=。

从不同的渠道,得出同样的结果,说明以上通过类比得到的公式也是成立的,是对的,而且从气场得出的周期方程更加精细,因为带有()2

sin θ。 星体运动,除了受牛顿引力2

GMm

F R =之外,还有受能量场和气场导致的引力:()F m E v Q =+×,

这个产生引力的能量场和气场就是我们长期寻找的暗物质。其中,气场与星体的运动速度关系是:

sin RQ

v θ

=

,v 是星体的运动速度,R 是星体距离核心的距离,Q 是气感应强度(或者气场强度)。电场强度

常炳功

等于磁感应强度乘以带电粒子的速度(11E B v =×),我们就可以类推:气感应强度应该等于能量场强度除

以速度:E

Q v =,所以,sin vsin RQ RE v θθ=,变换得到:2sin RE v θ=。假如星体(m )进入气场内,它的速度

与气场间夹角为九十度,则有2v RE =。

我们看到,从牛顿引力看,v v =,两等式中的速度与距离的 关系正好相反,所以,两者的作用正好抵消了。假如两个速度和距离一样,两个等式相乘,我们得到

2

v =,所以,()1

4v EGM =。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星体的运行速度与距离无关,而是与能量场

强度(E )和核心质量(M )有关。这里核心质量(M )是相对稳定的,唯一的变量就是能量场强度,而能量场强度来自电场强度的类推,所以,计算电场强度的公式一旦代入,发现还是速度平方与距离成反比,但是,电场强度的电荷与能量场强度的能量一对比,我们就发现能量的核心不明显了,所以,距离能量中心的距离,也就有了模糊性,也就是说,能量场强度就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以上是理论推论,下面我们看看事实观测: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沃克(Matt Walker)发现:暗物质密度是均匀分布在星系中的,中心部位和其它部位的密度几乎一致[7]。能量场强度,本来就是反映是暗物质密度分布的。既然暗物质是分布均匀的,那么,能量场强度在星系之中就是一个相对不变的量。

星体的运动速度,从牛顿引力看,1v ,而从能气场看,2v =。 我们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在牛顿引力下,星体的运动速度(1v )与轨道半径R 的平方根成反比,而在能气场力下,星体的运动速度(2v )与轨道半径R 的平方根成正比。

两种力产生两个速度(1v 和2v ),我们设星体的最后运行速度是0v ,假如12>v v ,那么,

0102,v v v v v v =??=+?,假如21>v v ,那么,0201,v v v v v v =??=+?,其中,v ?是速度快的一方消失的

部分,也是速度慢的一方增加的一方,最后两者趋向最后的稳定速度0v ,所以,公式中的v ?都是相等的。

合并计算,我们得到星体的最后运行速度公式:1202

v v

v +=,也就是说,星体受到牛顿引力和能气场力

的共同作用,星体的最后速度就是两种力速度的平均值。

1) 银河系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比较

我们首先用太阳的运行速度和银河系的质量算出能量场强度来,因为能量场强度相对不变,我们可以把这个能量场强度当做银河系内的一个常量。

太阳轨道内的银河系的质量是9.56 × 1010太阳质量,太阳的质量M = 1.98855 × 1030 Kg ,太阳的轨道速度是220 km/s 。

因为()1

4v EGM =,所以,4

v E GM

=

,我们代入数值得到银河系内的能量场强度

E = 0.00000000018463112134 m/s 2,我们用这个相对固定的数值,计算能气场力的星体速度v ,同

时我们计算牛顿引力的速度v 计算得到:

表1是具体的数值,我们看到,从银心开始到周边,牛顿引力导致的星体旋转速度逐渐减小,而能气场力导致的星体旋转速度逐渐增大,两者在8.5 kpc 处重合。这个重合的地方,也是太阳系所在的位置。我们同时看到,两力导致的星体的最后速度(就是两力平均速度),在8 kpc 和10 kpc 之间,居然都在220 km/s 左右,相差不到1 km/s 。其实,在5 kpc 和15 kpc 之间,旋转速度的变化只是在220 km/s 与228 km/s

常炳功

之间,变化幅度也是非常小的。

图1是理论计算的两力的平均速度曲线,其实就是银河系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曲线,因为两力的平均速度就是星体的最后速度。我们看到,从4 kpc到20 kpc的巨大范围内,曲线基本上是平坦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3],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旋涡星系自转曲线在盘的外区通常呈平坦状,即V (R)值大致保持不变,它并不随中心距R的增大而减小[8][9][10],这一结果随即被用作支持此类星系存在大质量暗物质晕的观测证据[11]。差不多同一时期,类似的情况在银河系中也得到了确证——在银盘外区,直至R ≈ 15 kpc范围内自转曲线是平坦的,V (R)值甚至略有增大[11][12]。到20世纪90年代,

Table 1. Star speeds caused by Newton’s gravitational, energy Qi field and resultant forces (Milky Way)

表1. 牛顿引力和能气场力以及合力导致的星体速度(银河系)

距离银心距离(kpc) 牛顿引力速度(km/s) 能气场力速度(km/s) 两力平均速度(km/s)

1 641.2356145 75.47927609 358.3574453

2 453.422051

3 106.7438159 280.0829336

3 370.2175546 130.7339411 250.4757479

4 320.6178072 150.9585522 235.7881797

5 286.7692847 168.7767922 227.7730385

6 261.7833434 184.8857126 223.334528

7 242.3642811 199.6993937 221.0318374

8 226.7110257 213.4876319 220.0993288

8.5 219.9420013 220.058014 220.0000076

9 213.7452048 226.4378283 220.0915166

10 202.7765059 238.6864286 220.7314672

11 193.3398123 250.3364383 221.8381253

12 185.1087773 261.4678822 223.2883298

13 177.8467606 272.1444002 224.9955804

14 171.3774267 282.4175909 226.8975088

15 165.5663237 292.3299793 228.9481515

16 160.3089036 301.9171044 231.113004

17 155.5224806 311.2090279 233.3657542

18 151.1406838 320.2314478 235.6860658

19 147.1095391 329.0065368 238.058038

20 143.3846424 337.5535845 240.4691134

Figure 1. The theoretical rotation curve of the milky way

图1. 理论计算的银河系旋转曲线

常炳功

关于银河系自转曲线的观测研究,所涉及示踪天体的银心距至少已达到R ≈ 21.25 kpc [13] [14],而在这一范围内上述基本结论仍然成立。

1983年[3],Schneider 和Terzian [15]利用Schneider 等人[16]所提供的524个PN ,对其中有距离测定值的250个PN 做了一项研究,样本银心距范围4 < R < 19 kpc 。他们发现V 太阳 ≈ 220 km/s ,而当R > 8.5 kpc 时自转曲线有所抬高;不过,远银心距PN 转动速度的不确 定性相当大(参见文献[15]之图2)。后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自R = 8.5 kpc 起外盘的自转曲线基本上是平坦的,V (R )值并未表现出有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17] [18] [19];这些工作所用的样本PN ,尽管个数有的已接近900 [18],但银心距均不超过14 kpc 。

以上的观测数据,在R ≈ 15 kpc 范围内自转曲线是平坦的,而理论计算,在R ≈ 15 kpc 范围内,自转曲线是平坦的,尤其在6 < R < 12 kpc 的范围内,速度基本相等,都在220 km/s 左右,浮动很小。在更大的范围内,距离银心在4 < R < 19 kpc ,V 太阳 = 220.0000076 km/s ,而当R > 8.5 kpc 时自转曲线有所抬高,这个有所提高,理论计算的结果就是从R = 8.5 kpc 时的220 km/s 提高到R = 19 kpc 时的238 km/s 。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银河系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基本吻合。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很大距离范围内的恒星和气体都以每秒大约220公里的速度在轨道上绕着银河中心运行[19]。因为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在距离银心的8 kpc ,9 kpc ,10 kpc 范围内,速度都在v = 220 km/s 附近,差距不超过1 km/s ,所以我们观测到在很大距离范围内的恒星和气体都以每秒大约220公里的速度在轨道上绕着银河中心运行。

2) 仙女座星系(M31)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比较

我们首先利用大部分的星体的运行速度226 km/s ,和v =

计算出速度在226 km/s 的星体轨道 以内的仙女座星系的质量:2.668348638 × 1011太阳质量。太阳的质量M = 1.98855 × 1030 Kg 。

因为,4

v E GM =,我们代入数值得到仙女座星系内的能量场强度E (M31) = 0.0000000000736654

m/s 2,我们用这个相对固定的数值,计算能气场力的星体速度v =

v 计算得到:

表2是具体的数值(其中实际观测速度(km/s)来自[20]),我们看到,从中心开始到周边,牛顿引力导

致的星体旋转速度逐渐减小,而能气场力导致的星体旋转速度逐渐增大,两者在22.47 kpc 处重合。我们同时看到,两力导致的星体的最后速度(就是两力平均速度),在19.3 kpc 和26.56 kpc 之间,居然都在226 km/s 左右,相差不到1 km/s 。其实,在11.35 kpc 和34.73 kpc 之间,旋转速度的变化只是在226 km/s 与239 km/s 之间,变化幅度也是非常小的。

从图2可以知道,理论计算的两力的平均速度曲线(其实就是星体的最后速度,就是理论预测速度),与实际观测曲线[20],基本重合。但是,两种力导致的各自的速度与实际观测曲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仙女座星系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基本吻合。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20 < R < 35 kpc 范围内,自转曲线基本上是平坦的[20],因为在19.3 kpc 和34.73 kpc 之间,旋转速度只是从226.65 km/s 升高至231.38 km/s ,相差只有4.73 km/s ,相差很小,而且在19.3 kpc 和26.56 kpc 之间,都在226 km/s 左右,相差不到1 km/s 。所以,在20 < R < 35 kpc 范围内,自转曲线基本上是平坦的[20]。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计算有统一性,就是仙女座星系的质量是统一的,就是仙女座星系的质量

常炳功

Table 2. Comparison of actual observation speed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romeda Galaxy)

表2. 实际观测速度与理论计算值对比(仙女座星系)

距离中心的距离(kpc) 实际观测速度(km/s) 理论两力平均速度(km/s) 理论牛顿力速度(km/s) 理论能气场力速度(km/s)

5.68 235.5 281.5666203 449.5063255 113.6269151

6.81 242.9 26

7.469618 410.5219843 124.4172518

7.95 251.5 257.1891189 379.9499669 134.4282709

9.08 262 249.5935674 355.5224672 143.6646677

10.22 258.9 243.7622362 335.1077929 152.4166796

11.35 255.2 239.3054715 317.9889617 160.6219814

12.49 251.8 235.8126854 303.129886 168.4954848

13.62 252.1 233.1177219 290.2828789 175.9525649

14.76 251 231.0078948 278.8475266 183.168263

15.89 245.5 229.4001077 268.7497239 190.0504914

17.03 232.8 228.1743077 259.5987825 196.7498329

18.16 232 227.2824344 251.3923474 203.1725215

19.3 235.7 226.6536907 243.8548069 209.4525745

20.43 229.3 226.2559898 237.0149781 215.4970015

21.45 227.6 226.0610089 231.3110218 220.8109959

22.47 226 226.0000378 226 226.0000756

23.5 225.7 226.0567889 220.9917414 231.1218363

24.52 227.5 226.2154147 216.3464346 236.0843949

25.54 227.4 226.4635151 211.9822653 240.944765

26.56 225.6 226.7904924 207.8719739 245.7090109

27.58 224.4 227.1872414 203.9918631 250.3826198

28.6 222.3 227.6458985 200.3212211 254.9705759

29.62 222.1 228.1596386 196.8418546 259.4774226

30.65 224.9 228.7282557 193.5061338 263.9503777

31.67 228.1 229.3354607 190.3644918 268.3064295

32.69 231.1 229.9819705 187.3710606 272.5928803

33.71 230.4 230.6637526 184.5145418 276.8129633

34.73 226.8 231.3772381 181.7848071 280.9696691

Figure 2. Comparison rotation curve between actual observation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31)

图2. 实际观测与理论计算的对比旋转曲线(M31)

常炳功

都是:2.668348638 × 1011太阳质量,这个总质量大约是距离中心19.3 kpc 以内的质量,但是,这个统一

的仙女星座的质量,将影响计算牛顿引力的速度v (M 是随着距离中心的距离而变化的,但是 有了这个统一性的计算,M 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在距离中心距离的5.68,6.81,7.95 kpc 处,这个总质量是偏大的,所以在距离中心的5.68,6.81,7.95 kpc 处,理论两力平均速度稍高。

3) NGC 3198星系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比较

我们首先利用大部分的星体的运行速度149.3 km/s ,和v =

149.3 km/s 的星体 轨道以内(34.2 kpc)的NGC 3198星系的质量:1.772426943378398107 × 1011太阳质量。太阳的质量M = 1.98855 × 1030 Kg 。

因为,4

v E GM

=,我们代入数值得到NGC 3198星系内的能量场强度

E (NGC 3198) = 0.0000000000211223854806 m/s 2,我们用这个相对固定的数值,计算能气场力的星体速

度v =,同时我们计算牛顿引力的速度v 。 计算得到:

表3是具体的数值(其中实际观测速度(km/s)来自[21]),我们看到,从中心开始到周边,牛顿引力导致的星体旋转速度逐渐减小,而能气场力导致的星体旋转速度逐渐增大,两者在34.2 kpc 处重合。我们同时看到,两力导致的星体的最后速度(就是两力平均速度),在24.1 kpc 和48.2 kpc 之间,居然都在149 km/s 左右,相差不到2.3 km/s 。其实,在10.1 kpc 和48.2 kpc 之间,旋转速度的变化只是在149 km/s 与178 km/s 之间,变化幅度也是非常小的。

从图3可以知道,理论计算的两力的平均速度曲线(其实就是星体的最后速度,就是理论预测速度),与实际观测曲线[21],基本重合。但是,两种力导致的各自的速度与实际观测曲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得出得出的结论就是:NGC 3198星系自转曲线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基本吻合,尤其在距离中心的10.1 kpc 和48.2 kpc 之间,几乎完全重合。

与仙女座星系同样的原因,NGC 3198星系的计算有统一性,就是NGC 3198星系的质量是统一的,就是NGC 3198星系的质量都是:1.772426943378398107 × 1011太阳质量,这个总质量大约是距离中心

34.2 kpc 以内的质量,这个统一的NGC 3198星系的质量,将影响计算牛顿引力的速度v ,也就 是说,在距离中心的2 kpc 至12.1 kpc 的范围内,这个总质量是偏大的,所以在距离中心的2 kpc 至12.1 kpc 的范围内,理论两力平均速度稍高。NGC 3198星系的计算的误差比仙女座星系更大,是因为NGC 3198星系的计算从更近中心的距离算起(距离中心2 kpc),而仙女座星系的计算从距离中心的5.68 kpc 算起。

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有统一性是为了获得这个星系的能量场强度。其实,应该有更精细的计算,就是每一个区域应该有真实的能量场强度和这个区域真实的总质量。假如有一天的观测,得到所有的真实数据,再按照这个理论去计算,应该会得到更好的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相吻合的曲线。

3. 暗能量问题的有关计算

在宇宙学研究中,哈勃定律成为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以方程表示:

0v H D = (1)

其中,v 是由红移现象测得的星系远离速率,0H 是哈勃常数,D 是星系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常炳功

Table 3. Comparison of actual observation speed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表3. 实际观测速度与理论计算值对比(NGC 3198)

距离中心的距离(kpc) 实际观测速度(km/s) 理论两力平均速度(km/s) 理论牛顿力速度(km/s) 理论能气场力速度(km/s)

2 79 326.7460392 617.3875436 36.10453471

3 97.8 274.1568311 504.0948185 44.21884372

4 118 243.8092207 436.5589187 51.05952266

5.5 139.4 21

6.0856471 372.2986968 59.87259744

6 144.2 209.4918765 356.4488645 62.53488851

7 143.3 198.7764614 330.0075233 67.5453995

8 150.3 190.4514206 308.6937718 72.20906943

9 149.9 183.8142816 291.0392791 76.58928398

10.1 152.1 177.9343509 274.733851 81.13485075

11 151.1 173.9637862 263.2549331 84.67263931

12.1 156.2 169.9045717 251.0037302 88.80541331

14.1 161 164.1928849 232.5216009 95.8641688

16.1 155.3 160.0190936 217.6005169 102.4376703

18.1 148.7 156.9203111 205.2265637 108.6140585

20.1 149.1 154.6032289 194.7488187 114.4576391

22.1 148.4 152.8723765 185.7277185 120.0170345

24.1 146.2 151.5921779 177.8542876 125.3300682

26.1 145.5 150.6655001 170.9041494 130.4268508

28.1 147.3 150.0208583 164.709899 135.3318176

30.2 146.5 149.5888264 158.8800578 140.2975949

32.2 148.4 149.3677718 153.8668011 144.8687426

34.2 149.3 149.3 149.3 149.3

36.2 149.9 149.3602848 145.1170948 153.6034747

38.2 149.3 149.5283854 141.2671486 157.7896221

40.2 150 149.7878779 137.7082103 161.8675455

42.1 147.6 150.1067593 134.5649061 165.6486125

44.2 149.8 150.5295236 131.3293292 169.7297179

46.2 151.5 150.9912637 128.4552542 173.5272732

48.2 151.9 151.5027275 125.7619729 177.2434822

Figure 3. Comparison rotation curve between actual observation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NGC 3198)

图3. 实际观测与理论计算的对比旋转曲线(NGC 3198)

常炳功

而在能气场中,F = m (E +v × Q ),sin RQ

v θ

=

(2)。 对比(1)与(2),发现唯一的区别就是(2)中有sin θ项,假如星体的运行方向与气场方向垂直,sin 1θ=,那么,(1)与(2)公式就完全相同。所以,哈勃常数对应能气场中的气感应强度,或者叫做气场强度也可以,因为这里没有历史的冲突问题。也就是说,气场强度和气感应强度是同一个指标。

能气场力公式F =m (E +v Q )对比牛顿第二定律F = ma ,我们就知道(E + v Q )其实就能气场的加速度。其中,E 是能量场的收缩加速度,而v Q 是气场的收缩加速度。

按照时空阶梯理论,物质加速收缩,暗能量加速膨胀,两者是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所以,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与物质的收缩加速度应该是相等的。

既然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和物质的收缩加速度相等,那么,又知道暗能量的最低速度就是光速,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相对应的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

这里需要简述一下时空阶梯理论的有关内容:气时空极化产生形而上的暗能量和形而下的物质,物质是群速度而暗能量是相速度,所以,物质的最高速度是光速,而暗能量的最低速度就是光速。

气场属于暗物质,偏向物质,所以还是属于引力的范畴,属于收缩的范畴,而哈勃常数是属于膨胀的,正好对应气场强度的收缩,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我们知道气场的收缩加速度是:vQ ,这个加速度在能气场力公式中:F = m (E +v Q )。

按照气场的收缩加速度公式,又知道哈勃常数与气场强度对应,而暗能量的最低速度是光速,所以我们推知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光速乘以哈勃常数 = cH 0。

哈勃常数有两个数值,一个来自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2015年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结果得出:哈勃常数为67.74 ± 0.46公里/秒?百万秒差距(67.74 ± 0.46 km/s/Mpc)。另外一个是诺奖得主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73.45 ± 1.66公里/秒?百万秒差距(73.45 ± 1.66 km/s/Mpc) [22]。

下面我们就计算两个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 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1 = cH 01

=(299792458 m/s × 67740 m/s)/3.086 e + 22 m =6.58066788882696 × 10?10 m/s 2 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2 = cH 02

=(299792458 m/s × 73450 m/s)/3.086 e + 22 m =7.13537136749837977965 × 10?10 m/s 2 两个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的平均值= 6.858019628162669889825 × 10?10 m/s 2

先驱者号在银河系内的运动,除了受牛顿引力作用之外,也受到能气场力的作用,而能气场力的公式为:F = m (E + v Q ),其中,E + v Q 就是先驱者号受到的收缩加速度。

我们知道,E 就是银河系内能量场强度。

银河系内的能量场强度E = 0.00000000018463112134 m/s 2 = 1.8463112134 × 10?10 m/s 2

而vQ 就是气场收缩加速度,与宇宙膨胀加速度相等,所以,vQ 就等于两个暗能量的膨胀加速度的平均值 = 6.858019628162669889825 × 10?10 m/s 2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先驱者号受到能气场力的全部的加速度: 1.8463112134 × 10?10 m/s 2 + 6.858019628162669889825 × 10?10 m/s 2

=8.704330841562669889825 × 10?10 m/s 2。这个是先驱者号的能气场力的加速度,应该算是理论预测值。

常炳功

下面我们看看,先驱者号的异常加速度的实际计算值:

先驱者号的异常加速度 = (8.74 ± 1.33) × 10?10 m/s 2 [23] [24] [25]。

我们可以看到,先驱者号异常加速度的理论计算值(8.704330841562669889825 × 10?10 m/s 2)和实际观测计算值(8.74 ± 1.33 × 10?10 m/s 2)基本吻合,都在8.7 × 10?10 m/s 2左右。

我们通过时空阶梯理论的收缩和膨胀的对应关系,把气场强度与哈勃常数对应起来,并通过计算宇宙膨胀的加速度,得出相应的气场收缩的加速度,再加上银河系的能量场收缩加速度,得出了先驱者号的异常加速度。这个计算不仅解决了先驱者号异常加速度的问题,也丰富了时空阶梯理论,从计算我们知道,我们测量到的宇宙膨胀,与能气场中的气场相对应,而暗物质的计算与能气场中的能量场相对应,所以,能气场理论把暗物质和暗能量联系到了一起。

另外,以上计算有个关键等式: 宇宙收缩加速度 = 宇宙膨胀加速度。

说明宇宙加速膨胀的同时,宇宙正加速收缩。宇宙加速收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子的形成,一个是星系的形成。

这个等式具体表达为:vQ = cH 0 (v 为物体在气场中的运动速度,Q 为气场强度,c 为光速,H 0为哈勃常数。)

变换得到:

0Q c

H v

= 我们知道,时空阶梯理论的力的总公式[26]为:

21!

n

n mc c F r v ?=

,其中,1!n n c v ?是时空阶梯因子,这个时空阶梯因子,让力从非常弱的牛顿引力一直到非常强的强力。

我们看到,有关宇宙膨胀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时空阶梯因子:

c

v

,具体的宇宙膨胀公式,现在还 不知道,但是,这个时空阶梯因子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力的总公式算是形而下时空逐渐收缩的一个总公式,那么对应的形而上时空的膨胀应该也有一个总公式。

形而下时空的加速收缩表现为不同等级的力,而且这个等级非常巨大,强力是牛顿引力的1038倍[27]。对应形而上时空的加速膨胀,也应该表现为不同的等级,而且这个等级也应该非常巨大。比较形而下时空的物质研究,形而上时空的暗能量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但是,只要我们有了这个形而下与形而上时空的对称原则,我们会逐渐把暗能量的神秘面纱慢慢揭开。

4. 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的综合考虑

以上计算,感觉暗物质的计算,有充足的观测数据,因为现在已经有众多的星系被观测了。计算越多,感觉暗物质的计算越对,也就是说,计算一个星系可能是巧合,但是,假如许多星系都符合的话,证明这种暗物质的计算是对的。而暗能量的计算只有一个先驱者号异常加速度的数据,似乎有些单薄,纯属巧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暗能量的计算由于来自人类制造的先驱者号,所以,反而在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验和预测。我们可以再发射类似一些先驱者号宇宙探测器,变换不同的角度,然后再测定这些宇宙探测器的异常加速度。因为能气场力类似洛仑兹力,所以,物体在气场中运动受到的力为:sin F mvQ θ=,其中θ是物体运动方向与气场方向的夹角,当物体(宇宙探测器)运动速度方向跟气场强度的方向平行时,物体(宇宙探测器)受到的气场力为零。调整不同的运动方向,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宇宙探测器受到的气场

常炳功

力,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会逐渐知道气场的方向是如何的,气场强度是多少。这就真正开始了气场的宏大研究。

这里,最起码的一个预测就是:当宇宙探测器变换不同方向,我们获得一些不同的异常加速度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时空阶梯理论揭示[4]:随时间变化的气场可以激发涡旋能量场,随时间变化的能量场可以激发涡旋气场,能量场和气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能量-气场。暗物质的计算与能量场有关,暗能量的计算与气场有关,而能量场与气场是一个统一的能气场,所以,暗物质和暗能量通过能气场的连接也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时空阶梯理论意义上的整体,就是暗物质正在收缩的同时,暗能量正在膨胀。

5. 总结

时空阶梯理论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能气场[4],能气场包含有能量场和气场,我们以能量场为基础,计算出三个星系自转曲线的理论值,这些理论值与实际观测数值基本吻合。我们以气场理论为基础,把哈勃常数作为气场强度的对应值,计算出了先驱者号异常加速度的理论值,与之前的实际计算基本吻合。

这里的关键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计算,来自同一理论基础,就是能气场理论,而两者的计算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都基本吻合,这证明能气场理论是正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应该是中医气的研究,因为中医气就是暗物质。在小的范围,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内制造出人工气[4],在大的范围,我们可以发射宇宙探测器,在整个太阳系内,通过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的调整,获得一些气场的不同数据,以补充实验室太小的缺陷。两者结合,我们相信,气的研究,或者暗物质的研究,会像电的研究一样,肯定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常炳功. 时空阶梯的建立以及对双缝实验的解释[J]. 科技展望, 2016(1): 216-220, 222.

[2]常炳功. 暗物质是能量场气场物质, 类似电场磁场物质[J]. 现代物理, 2018, 8(3): 65-73.

[3]赵君亮. 星系自转曲线之观测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3, 31(2): 125-140.

[4]常炳功. 能量与中医气的关系类似电与磁的关系[J]. 现代物理, 2018, 8(2): 27-34.

[5]McHutchon, A. (2013) Electromagnetism Laws and Equations. Michaelmas.

[6]开普勒定律,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7]Walker, M.G. and Pe?arrubia, J. (2011) A Method for Measuring (Slopes of) the Mass Profiles of Dwarf Spheroidal

Galaxi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742, 1-2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8/0004-637X/742/1/20

[8]Rubin, V.C., Ford, W.K. and Thonnard, N. (1977) Extended Rotation Curves of High-Luminosity Spiral Galaxies.

I—The Angle between the Rotation Axis of the Nucleus and the Outer Disk of NGC 3672. Astrophysical Journal, 217, L1-L4.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82526

[9]Rubin, V.C., Ford, W.K. and Thonnard, N. (1978) Extended Rotation Curves of High-Luminosity Spiral Galaxies.

IV—Systematic Dynamical Properties, SA through SC. Astrophysical Journal, 225, L107-L11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82804

[10]Rubin, V.C. (1979) Rotation Curves of High-Luminosity Spiral Galaxies and the Rotation Curve of Our Galaxy. The

Large-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laxy, 84, 211-22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07/978-94-009-9503-1_38

[11]Moffat, A.F.J. (1993) Precision Photometry of Young Stellar Groups towards the Outer Galactic Disk and the Galactic

Rotation Curve. Astronomical Journal, 105, 1831-1854.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16558

[12]Blitz, L. (1979) The Rotation Curve of the Galaxy to R = 16 Kiloparsecs. Astrophysical Journal, 231, L115-L119.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83016

[13]Jackson, P.D., FitzGerald, M.P. and Moffat, A.F.J. (1979) Recent Evidence on the Rotation Curve of Our Galaxy for

R > Ro. IAUS, 84, 221.

常炳功

[14]Merrifield, M.R. (1992) The Rotation Curve of the Milky Way to 2.5 R0 from the Thickness of the H I Layer. Astro-

nomical Journal, 103, 1552-156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16168

[15]Honma, M. and Sofue, Y. (1997) Rotation Curve of the Galaxy.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49,

453-46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93/pasj/49.4.453

[16]Schneider, S.E. and Terzian, Y. (1983) Planetary Nebulae and the Galactic Rotation Curv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74,

L61-L64.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84151

[17]Schneider, S.E., Terzian, Y., Purgathofer, A., et al. (1983) Radial Velocities of Planetary Nebula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52, 399-42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086/190874

[18]Maciel, W.J. and Dutra, C.M. (1992) Kinematics of Disk Planetary Nebulae.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62,

271-280.

[19]Koupelis, T. and Kuhn, K.F. (2007) Quest of the Universe.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Burlington, 492.

[20]Chemin, L., Huchtmeier, W.K. and Lockman, F.J. (2006) Extended HI Rotation Curve and Mass Distribution of M3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641, L109-L112.

[21]Karukes, E.V., Salucci, P. and Gentile, G. (2015) The Dark Matter Distribution in the Spiral NGC 3198 out to 0.22 R vir.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578, A13.

[22]Gomez-Valenta, A. and Amendolab, L. (2018) H0 from Cosmic Chronometers and Type Ia Supernovae, with Gaussian

Processes and the Novel Weighted Polynomial Regression Method.

[23]Lammerzahl, C., Preuss, O. and Dittus, H. (2006) Is the Physics within the Solar System Really Understood?

[24]Anderson, J.D, Laing, P.A., Lau, E.L., Liu, A.S., Nieto, M.M. and Turyshev, S.G. (1998) Indication, from Pioneer

10/11, Galileo, and Ulysses Data, of an Apparent Anomalous, Weak, Long-Range Acceler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

ters, 81, 2858-2861.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103/PhysRevLett.81.2858

[25]Anderson, J.D., Laing, P.A., Lau, E.L., Liu, A.S., Nieto, M.M. and Turyshev, S.G. (2002) Study of the Anomalous

Acceleration of Pioneer 10 and 11. Physical Review D, 65, Article ID: 082004.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103/PhysRevD.65.082004

[26]常炳功. 时空阶梯理论的历史以及封顶问题[J]. 现代物理, 2016, 6(4): 136-147.

[27]Akinto, O.F. and Tahir, F. (2016) Strong Gravity Approach to QCD and General Relativity. arXiv:1606.06963v3

[physics.gen-ph]3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pdf/1606.06963.pdf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1-091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m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

分别对待暗能量、分别对待暗物质的报告之三

分别对待暗能量、分别对待暗物质的报告之三:介绍刘辰楼“荦谧加速能”科学的重大五规律,与爱因斯坦们“恶煞暗能量”推想的严重五错误。 【一】爱因斯坦们“恶煞暗能量”推想的严重五错误之一:将有条件的场客加速远离,当成了无条件的场客加速 远离。换言之,将有条件的场客加速远离,当成了所 谓“宇宙速胀”。 【二】刘辰楼“荦谧加速能”科学的重大五规律之一:爱因斯坦们所谓“宇宙速胀”,是没有的事;而“有条件 的场客加速远离”,是确有的事。

【三】爱因斯坦们“恶煞暗能量”推想的严重五错误之二:试图自所谓“爱因斯坦方程”,求解“暗能量”。【四】事实上,所谓“爱因斯坦方程”,原本不能成立。【五】“爱因斯坦方程”不能成立的原因,是;等号前方的微分张量,不能等于等号后方的非张量。 【六】刘辰楼“荦谧加速能”科学的重大五规律之二:克服了爱因斯坦们“恶煞暗能量”推想的严重五错误之二, 才能解出“荦谧加速能”(荦能额与谧能额)。【七】刘辰楼“荦谧加速能”科学的重大五规律之三:无客速的场客,不会加速远离;客速不够大的场客,也不 会加速远离。 【八】爱因斯坦们“恶煞暗能量”推想的严重五错误之三:不问场客“加速远离所需的初速值”。 【九】场客盘速{(Rcosθ)φ速}为零、场客局纬速(Rθ速)也为零时,刘辰楼的场客局速算式,表明:R加速度 〒-(荦能额对R的偏导数)c平方exp(4荦能额+2 谧能额)+(3荦能额对R的偏导数+谧能额对R的偏 导数)R速平方。 【十】加速远离,就是:R加速度>0。 【十一】所以,“加速远离所需的初速值”,其平方,R 速平方>{(荦能额对R的偏导数)/(3荦能额对R 的偏导数+谧能额对R的偏导数)} c平方exp(4荦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研究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0T14:58:52.4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张天成[导读]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在21世纪中两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暗物质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暗能量的基本定义与特点,阐述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理论模型,最后利用该理论完善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马来亚大学) 摘要: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在21世纪中两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暗物质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暗能量的基本定义与特点,阐述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理论模型,最后利用该理论完善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关键词:暗物质;暗能量;统一性;研究 一、暗物质的基本定义与特点 暗物质(Dark matter)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目前已知的物质。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现代天文学通过天体的运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动、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表明暗物质可能大量存在于星系、星团及宇宙中,其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由于暗物质的神秘,现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同的物理理论说法。一种是说暗物质就是一种具有质量的可以相互作用但是作用力非常微弱的粒子。这种说法目前被物理学家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其质量与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在宇宙膨胀过程中通过热退耦合过程获得目前观测到的剩余丰度。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暗物质是由轴子,惰性中微子等这些类型的粒子组成。 暗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目前对暗物质属性了解很少。目前已知的暗物质属性仅仅包括有限的几个方面:目前大部分物理学家对暗物质的存在都有一定的认同,但是暗物质的特点都有哪些,这些物理学家知道的还不太多。目前所了解的暗物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暗物质是一种有质量的粒子,暗物质之间可以相互产生引力,但是暗物质的质量大学目前还是个未知数。第二,暗物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为通过研究发现,暗物质几乎存在于宇宙形成各个阶段,在宇宙结构形成的各个过程都有暗物质的存在,所以暗物质应该是在能宇宙上稳定的存在的。第三,暗物质之间的产生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暗物质和光,电等之间产生的作用特别小,几乎看不出。我们从原初核合成可以看出。如果相互作用力大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受到刺激和扰动。将导致暗物质的元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使得观测结果不一致。第四,我们通过电脑模拟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暗物质的运动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即“冷暗物质”,不然我们的宇宙无法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目前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因此,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暗物质粒子还不一定是准确的,也是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基本粒子。这对当前极为成功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构成挑战。 二、暗能量的基本定义与特点 暗能量存在于宇宙运动中,它通过自身的引力作用推动宇宙运动,由于暗能量目前还不能吸收光,也不可以反射或者说辐射光,因此,截止到目前,人们还不能利用现在的技术对暗能量进行监测。但是暗能量可以与光产生一种中和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影响到同级暗能量的分布范围。当暗能量与光反应时,会对作用域的时间产生影响,绝对速度v0>c,此时作用域的能量E产生跃迁,根据E=mc2,作用域内的物质质量会有减少。由于宇宙空间不断发生的中和反应,作用域内的物质质量不断减小致使物质的引力减小,出现宇宙膨胀。随着宇宙膨胀可以伴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宇宙膨胀的高精度测量对我们来研究宇宙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在广义相对论中,我们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主要由宇宙状态的方程式决定,如何确定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状态方程式是宇宙学比较关注的问题。 三、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之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通过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基本定义和特点阐述来看,我们发现暗能量的产生与暗物质不可分割。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可以从宇宙大爆炸模型来说。最初的宇宙起源于密度特别大的奇点,这个奇点会在某个时刻存在不平衡的状态,这时候就产生了第一次大爆炸。但是这次大爆炸一直都没有被发现,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现状,奇点并没有破碎,但是奇点在力的粒子和周伪散落,慢慢地奇点失去合力产生了第二次大爆炸,这次的爆炸导致整个奇点破碎了,暗物质与重子物质也随之散开,冷却后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这时候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在暗物质的引力下迅速膨胀,宇宙中的重子物质和暗物质圈几乎重叠在一起,宇宙就开始不断收缩,最后塌陷到奇点,时间再次回到原点。 结论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虽然希腊哲学家曾经考虑过永恒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坚持认为宇宙是上帝在过去某个特定时刻创造的。虽然我们看到暗物质的作用力方向和暗能量的方向完全相反,但是这种现象有很大可能是由同一种物质导致的,很大可能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暗物质。这种物质在内部主要呈现出引力的作用,在外部主要呈现出反引力。通过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分析,也发现这个理论对宇宙大爆炸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参考文献 [1]周烨.浅谈暗物质与暗能量要求及新技术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06). [2]孙彩虹.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物理系统中的应用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10). [3]张晓丽.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物理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28). [4]刘振宗,陈智远.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性研究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8,25(12). [5]李思明,王宇翔.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J].科技风,2018(31). [6]李苏.试论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性模型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8).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如何形成的解读

暗物质和暗能量揭秘开始想写这篇文章,源于多年对宇宙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对于宇宙如何诞生,演化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特编写出来和广大宇宙物理爱好者共研。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朋友谅解,不胜感激。 1.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万物及我们人类存在于广阔无艮的宇宙之中,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不会去思考的一些问题—宇宙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会有宇宙?其实中外古今有许多人是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如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轻清上浮为天,重浊下沉为地,天地间隔随时间不断加大,女娲抟土而造人的理论。西方的上帝创造宇宙,再创造了一个男人亚当,用亚当一根肋骨创造出第一个女人夏娃的理论。当然还有其他创世神创世等各种学说。这些学说我们先不要妄言其一定是谬的,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解之处,那就是创世神是存在于哪里,创世神所在那个世界又是怎么来的?如果不能解释这个问题,那这些理论就不是成熟的理论了。现在有一个理论认为宇宙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宇宙是从一个几乎无限小的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论。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红移提出星系的红移量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理,并推导出星系都在远离的宇宙膨胀学说。大爆炸宇宙论是一种观测证据最多,最获公认的现代宇宙理论。大爆炸宇宙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宇宙,但还有一个问题不能解释,那就是宇宙为什么能存在?宇宙万物得以存在如果没有任何依据,难道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吗?因此我认为一定会存在一种与构成宇宙的要素属性相反,能相互抵销的要素。我们把构成宇宙一切物质和能量的要素称为原力,把我们所在的宇宙定义为正宇宙,那么与原力相反属性的反原力构成的宇宙就是反宇宙。原力是构成物质和能量的最基本单位,所以不管物质粒子结构多么复杂,原力却是最简单、最单纯的,它没有内部结构,因为如果有内部结构就不能算是基本单位了。因此既使最多量的原力都能集合于无限小的空间之内,是构成宇宙一切的唯一素材。值得一提的是,原力不是力,但宇宙一切运动因它而起,故称之原力。因此,我认为宇宙的本质是虚无的,可以用0=(+X+(-X表示,+X表示宇宙正原力总量,-X表示反宇宙反原力总量。正反原力在理论上可以抵销湮灭,正原力和反原力绝对一样多。其实古人们对于宇宙虚无本质早有论述,周易中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说虚无诞生无限多,无限多有

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

项目名称: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首席科学家:吴岳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本项目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验探测的可行性分析, 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基础,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1、暗物质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新物理唯象 研究各种新物理模型,包括最小超对称模型及其变种和推广模型,额外维度模型,Little Higgs模型,各种类型的Hidden Sector模型,标准模型的最小推广(多个Higgs模型)中WIMP暗物质的湮灭及衰变过程的性质。在满足暗物质剩余丰度的条件下研究其湮灭或衰变产物,如正电子,反质子,高能中微子,光子的信号特点,为空间间接探测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重点关注未来实验可能观测到的高能中微子及光子信号。在对现有实验结果的研究中,由于PAMELA 没有观测到反质子的超出,这表明暗物质的主要湮灭道为带电轻子而非规范粒子或夸克,这就给一些暗物质模型如最小超对称模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需要对模型的参数空间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同时,也需进一步研究构造以轻子为主要湮灭道的理论模型。另一方面,为了解释PAMELA和ATIC上观测到的正负电子超出,暗物质在地球附近的密度分布要比通常由热力学残余丰度给出的大出2-3个数量级。如何构造模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将首先研究已知的可能解释实验现象的一些机制,如量子索末菲效应和共振态增强效应等。 寻找和发展更有效探测暗物质的方法。通过对自旋相关与自旋无关的散射截面确定暗物质的基本属性。研究DAMA实验的正结果和其它实验如CDMS和Xenon 给出的零结果是否一致及其它们的物理原因。鉴于DAMA的实验结果,探寻可能存在的统一解释目前所有直接探测实验结果的暗物质-核子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非弹性散射和测量仪器靶物质的相关性等。 综合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的Z产生和衰变,希格斯粒子质量限制,额外规范粒子的研究,及低能实验如μ子反常磁矩,b→sγ,B →μ+μ-和味道改变中 s

天文学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之由来和困惑_图文(精)

天文学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之由来和困惑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北京 100012 2015-05-19收到 ?email :wxp@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 DOI :10.7693/wl20150610 1宇宙起源

今天的宇宙学研究早已经冲破了“九重天” 的空间尺度和“七天创世纪”的宗教信仰,21世纪的宇宙学已经是最精密的自然科学之一。 为现代宇宙学研究带来革命性进展的天文学家无疑是哈勃,他在1929年发现了银河系周围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其相距银河系之距离成正比。此观测事实给了后来的物理学家伽莫夫以启示:既然所有的星系都彼此相互远离,那么若沿着时间的长河逆向追溯,它们就必将在有限的时间里汇聚在一起;反之,若沿着时间发展的箭头,宇宙则就像发生过一次爆炸一样,从致密高温的状态膨胀散开。1948年,伽莫夫成功地预言了宇宙大爆炸的“火球”膨胀至今遗留下的温度应为50K (1956年修正为6K,并锁定在微波波段。而在1965年,两位Bell 实验室的工程师Penzias 和 Wilson 无意间得到了震惊世界的发现,尽管他们当时并未意识到所获得的与方向无关的天空噪声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虽然星系的退行和大爆炸火球的发现及其高度的各向同性,的确给宇宙大爆炸学说奠定了最坚实的观测基础,但人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个高度各向同性的大爆炸火球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今天,浩瀚的宇宙中充满了以星系为基本单元的成员,它们并非均匀地分布于宇宙空间中,而是形成了有规则的结构:既有成千上万星系组成的“长城”,也有空空如也的“空洞”。一个过于均匀的大爆炸火球作为“种子”是无法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有结构之宇宙。所以,大爆炸的遗迹(今天称之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发现后,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寻找它上面是否存在不均匀的成分。终于,1992年由George Smoot 领导的一个小组借助于COBE 卫星发现了大爆炸火球上的十万分之一的温度起伏,且这些起伏正是人们期望看到的造就今天宇宙万物的“种子”!随后,诸多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卫星如WMAP 和PLANCK 以及南极的大量天文 实 科学家沙龙

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课程论文 (科研训练、毕业设计) 题目: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姓名:xxxxxxx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系:化学 专业:化学 年级:大一 学号: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摘要文章对暗物质粒子的候选者和宇宙中暗能量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暗物质,暗能量,粒子宇宙学 正文2003 年,W ilkinson 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 、Sloan数字巡天( SDSS)和最近的超新星( SN)等天文观测以其对宇宙学参数的精确测量,进一步强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这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物质基本结构的道路上无疑是一个光辉的成就. WMAP的结果告诉我们,宇宙中普通物质只占4% , 23%的物质为非重子暗物质, 73%是暗能量, SDSS也给出类似的结果. 从物质基本结构的观点出发,普通的物质,如树木、桌子以及我们人类本身,是由分子、原子构成. 然而分子、原子不是最基本的,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是由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描述的夸克和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 什么是暗物质呢? 暗物质是不发光的,但是它有显著的引力效应. 比如,对于一个星系考虑距其中心远处的旋转速度,如果物质存在的区域和光存在的区域是一样的话,由牛顿引力定律可知,距离中心越远,速度应该越小. 可是天文观测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当中有看不见的暗物质. 目前各种天文观测和结构形成理论强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暗物质. 中微子是一种暗物质粒子, 但WMAP和SDSS的结果说明,它的质量应当非常小,在暗物质中只能占微小的比例,绝大部分应是所谓的冷暗物质. 它们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理论物理学家猜测,至少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轴子( ax2ion) ,另一个是中性伴随子( neutralino). 另外还有额外维空间理论中最轻的KK ( Kaluza - Klein)粒子.近年来,为了解决冷暗物质在小尺度上可能的疑难而提出了相互作用暗物质[ 1 ] 、温暗物质等. 轴子是由罗伯特·派切(Roberto Peccei) 和海伦·奎因(Helen Quinn)为解决强相互作用中的电荷共轭-宇称(CP)破坏问题而引进的. 中性伴随子是超对称理论中的最轻的超对称伴随子,它是稳定的,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像微波背景光子一样被遗留下来. 另外,这种暗物质粒子也可由一些超重粒子或宇宙相变过程产生的一些拓扑缺陷(如宇宙弦)衰变而产生[ 2 ] .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例如中国和意大利科学

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意义

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意义 《自然杂志》19卷4期的‘探索物理学难题的科学意义'的97个悬而未决的难题:2 8.宇宙中的暗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美籍华人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把“一些物理现象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暗物质问题、暗能量问题”、"类星体的发能远远超过核能,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夸克禁闭”称为是21世纪科技界所面临的四大难题.“暗物质是笼罩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它将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现代宇宙学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是它们的起源仍然是个谜.我们能找到的普通物质仅占整个宇宙的4%,各种测算方法都证实宇宙的大部分是不可见的.要说宇宙中仅仅就是暗色尘云和死星体是很容易的,但已发现的有力证据说明,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对宇宙中未知物质的寻找,使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开始合作,最有可能的暗物质成分是中微子或其它两种粒子:neutralino和axions(轴子),但这仅是物理学的理论推测,并未探测到,据认为这三种粒子都不带电,因此无法吸收或反射光,但其性质稳定,所以能从创世大爆炸后的最初阶段幸存下来. 杨振宁讲:“所谓暗物质、暗能量就是非常稀奇的事物,这里面我想是可能引出基本物理学中革命性的发展来的…… 假如一个年轻人,他觉得自己一生的目的就是要做革命性的发展的话,他应该去学习天文物理学.” 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列出了在新世纪需要解答的11个与宇宙有关的难题,并同时建议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加强协调,集中资源为这些难题寻找答案.这份题为《建立夸克与宇宙的联系:新世纪11大科学问题》的报告,是由19位权威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联合执笔.科学家们在报告中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未来几十年天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是什么”,在报告所列出的11个大问题中分列为第一位和第二位. 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质是笼罩20世纪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它将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李政道指出:“20世纪初的大问题是太阳能的来源;21世纪初的大问题是暗能量的来源”,“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人类在21世纪科学的大

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暗物质和暗能量 (此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一、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不是学天体的,常常不太分得清楚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这两个概念其实不宜并举…… 如此的并举,不禁想起了高中时被人问过的这样一个问题:“点电荷和正电荷有什么区别?”——我当时就哽咽了,全然没有意识到,在当时,“自己白学了”的,其实并不是物理,而是语文和逻辑学…… 所以,还不如说说它们各自是什么;至于“有什么区别”,只好请看官自行判断。 简单地说,它们都是某种“存在”,却根本不是一种东西;最大的相同之处,大概就是这个“暗”字了。 这个“暗”,基本上意味着,它们几乎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电磁波(从射电、毫米/亚毫米,到红外、可见、紫外,再到X-射线和Gamma 射线)是我们探测宇宙的最重要窗口,而且在目前远远比中微子和引力波重要得多。“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意味着它们无法直接参与发射电磁波的过程,也意味着它们不散射(在微观上看,“反射”也不过是散射而已)、不吸收电磁波。

想直接探测暗物质,用任何形式的电磁波(比如,“用肉眼看”,便是使用了可见光频段的电磁波),都是不行的。 怎么办?人们设想,暗物质很有可能会参与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很多核物理过程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当核子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所以,人们就设法囤积大量的某类物质(这类物质通常都在每个原子核内有许多数量的核子——这样才能更容易发生弱相互作用,而又相对不太昂贵、容易找到,也要能够相对容易地把可能影响探测的杂质剔除),放在地下以屏蔽宇宙射线(来自太空的无时无刻不在轰炸我们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干扰,以期看到与暗物质有关的实验。 国际上,从事这个实验的研究组有许多——在国内,清华和上海交大就打算在二滩水电站的施工涵洞里,摆上一堆闪烁体(此处的闪烁体不是碘化钠,感谢评论中@吕松林指正——果然通宵写东西的事情不能干,当年还和岳骞、陶嘉琳两位老师讨教过闪烁体的选择标准来着,这就自己打自己脸了……),用于探测暗物质的信号。 2002 年,当其他的暗物质探测研究组都没发出什么声音时,有个叫做DAMA 的研究组声称,通过使用某种“秘制”的碘化钠晶体(采用碘化钠的原因是,碘的原子核里头的核子数量相对较多),他们探测到了稳定且强烈的暗物质存在的信号。可是,这个研究组做了件颇有点儿“伤天害理”的事儿:他们以“商业机密”(为他们制造碘化钠的是一家商业公司)为由,拒绝公布原始数据、晶体制造过程,以及实验的具体方案。特别地,他们与为他们制作碘化钠晶体的公司达成协议,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Modern Physics 现代物理, 2018, 8(5), 239-252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journal/m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367908.html,/10.12677/mp.2018.85026 Matter-Dark Matter-Dark Energy Are a Whole Binggong Chang Laborator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CNS Biomarker Discovery, Departments of Neurology and Physiology/Pharmacology, 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USA Received: Aug. 4th, 2018; accepted: Aug. 20th, 2018; published: Aug. 27th, 2018 Abstract Space-time ladder theory reveals that the space-time of Qi i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The pola-rization Qi space-time produces physical space-time and metaphysical space-time. Physical space-time is matter, metaphysical space-time is dark energy, and Qi space-time is dark matter. So matter,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are a whole. The polarization Qi space-time generates an energy Qi field, and the energy Qi field contains an energy field and a Qi field. Based on the energy field, we calculate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the rotation curves of the three galaxies. These theo-retical valu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observations. Based on the Qi field theory, we use the Hubble constant as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the Qi field strength, and calculate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anomalous acceleration of the pioneer,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actual calculation. The key here is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comes from the same theory, that is, the theory of energy Qi field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both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observations, which proves that the theory of energy Qi field is correct. Keywords Matter,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Energy Qi Field, Galaxies Rotation Curve, Hubble Constant,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位一体 常炳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州南部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和神经生理药理学系,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生物标记实验室,美国纽约 收稿日期:2018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7日

灵魂与暗物质暗物质与人类灵魂

灵魂与暗物质暗物质与人类灵魂 最近,世界科学家发现了宇宙空间确实存在暗物质,所谓的暗物质,是与可见物质相对的。可见物质与正物质以及阳物质都是相同的物质结构,只是名词叫法不同,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以及阴物质也是相同的物质结构。在我国的辞典解释中,阴阳和正负以及明暗的词义解释是同一类型的词语。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90%左右的物质结构,没有被发现。根据航天工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占据宇宙空间90%的其它物质,会不断地被人类有所发现。 此次,由美国科学家发起的暗物质探测计划,主要是通过航天飞行器在运行中,产生了来自于月球与地球之间存在其它引力场的微阻力运行参数影响,导致航天物体出现运行速度的微加速率变化量。这种奇异现象的发生,很有可能在月球与地球之间存在大量的暗物质能量。 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发现了来自于地下铁矿石岩层下面的暗物质,并采取了“低温暗物质搜寻计划”用于地下暗物质的搜寻。本文所涉及到的暗物质与人类的灵魂物质,是否也可以将人类的灵魂归纳到宇宙空间的暗物质行列,如果说,人类的灵魂是一种暗物质,那么它所存在的空间,就非常的广阔而遥远。地球中的人间地狱,太空的人间天堂,是世界宗教的专有名词,太空中的暗物质圈层,地球岩石下面的暗物质圈层,也是物质科学与宗教学说存在的一种很巧合的理论观点。 宇宙间,如果确实存在大量的暗物质,绝对会让因斯坦感觉到迷茫难解。星系中的光环,有可能是光线在穿越暗物质空间时造成的引力扭曲。暗物质的能量,占有宇宙空间的70%能量,磁场力作用,引力作用,会对宇宙空间的光线产生强大的引力场,光线扭曲,导致宇宙空间出现诸多的奇异问题。 宇宙空间的暗物质,包括人类灵魂的反生物磁场,同时,也是暗物质的其中之一。人间奇异现象的发生,人体虚拟魂体的出现,不也是改变了光线的路径吗。科学社会中的分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包括:唯物主义论点,唯心主义论点。哲学的观点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来自于哲学论点。现代科学再不断的发展,不被现代科学所认同的唯心主义观点也在不断的改进。一旦发现宇宙空间的暗物质体系,那么人类的物质理论就要发生彻底的改变,阴阳合一,唯心与唯物,将是大同的宇宙空间。世界统一论,宇宙阴阳统一学派将成为人类和宇宙空间的统一理论体系。 人类灵魂的强子力场,具有很大的作用力,它可能是宇宙暗物质中的一种物质。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未 发现人类灵魂的物质属性,有可能属于亚原子范畴,也是属于宇宙空间的冷暗物质层。上述问题很有可能或者巧合的将宇宙空间的物质论点推上科学的顶峰,社

暗物质和暗能量简介

暗物质和暗能量简介 摘要:自现代宇宙科学研究提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推测后,找寻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证据就成为当今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暗物质暗能量 自现代宇宙科学研究提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推测后,找寻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证据就成为当今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依据对暗物质和暗能量不同特征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的看法,观点各异,表述各异。现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暗物质。 简而言之暗物质就是看不见的物质。物理学上给出的系统性的定义如下:“由天文观测推断存在于宇宙中的不发光物质。由不发光天体、晕物质、以及非重子中性粒子组成。”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 暗物质是不发光的,但是它有显著的引力效应。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比如,对于一个星系考虑距其中心远处的天体的旋转速度,如果物质存在的区域和光存在的区域是一样的话,由牛顿引力定律可知,距离中心越远,速度应该越小。可是天文观测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当中有看不见的暗物质。目前各种天文观测和结构形成理论强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暗物质。中微子是一种暗物质粒子,但WMAP和SDSS的结果说明,它的质量应当非常小,在暗物质中只能占微小的比例,绝大部分应是所谓的中性的弱作用重粒子。它们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理论物理学家猜测,它们可能是超对称理论中的最轻的超对称粒子,是稳定的,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像微波背景光子一样被遗留下来。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例如中意科学家合作组DAMA实验,丁肇中先生领导的AMS实验,正在进行着各种加速器和非加速器实验,试图找到这种暗物质粒子。 同时2009年12月21日,科学家在Souden煤矿中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

暗物质和暗能量

宇宙的起源和进化是物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即在宇宙大尺度上,物质的分布是高度均匀各向同性的)之上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告诉我们大约137亿年前,大爆炸发生的那一刻,宇宙处于一个极致密、极高温的状态,形成了空间和时间,宇宙随之诞生,并经过膨胀、冷却演化至今。在这个过程中,宇宙经历了原初轻元素合成、光子退耦和中性原子形成、第一代恒星形成等几个重要的时期,星系、地球、空气、水和生命便在这个不断膨胀的时空里逐渐形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从星系光谱的红移的观测中发现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退行,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大,二者成正比,这个比例系数被称为哈勃常数,这个规律叫哈勃定律。在此基础上,产生"膨胀宇宙"的概念和"大爆炸宇宙模型"。二十世纪大量的天文观测和天体物理研究结果都证实这个模型。 2003年威尔金森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斯隆数字巡天(SDSS)天文观测以其对宇宙学参数的精确测量,进一步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模型。这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物质基本结构的道路上无疑是一个光辉的成就。WMAP的结果告诉我们,宇宙中普通物质只占4%,23%的物质为暗物质,73%是暗能量, SDSS 也给出类似的结果。从物质基本结构的观点出发,普通的物质,如树木、桌子以及我们人类本身,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然而分子、原子不是最基本的,目前已知的最基本的粒子是由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描述的夸克和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胶子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系统地研究其中的粲(charm)夸克和陶(tau)轻子。 什么是暗物质呢?暗物质是不发光的,但是它有显著的引力效应。比如,对于一个星系考虑距其中心远处的天体的旋转速度,如果物质存在的区域和光存在的区域是一样的话,由牛顿引力定律可知,距离中心越远,速度应该越小。可是天文观测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当中有看不见的暗物质。目前各种天文观测和结构形成理论强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暗物质。中微子是一种暗物质粒子,但WMAP和SDSS的结果说明,它的质量应当非常小,在暗物质中只能占微小的比例,绝大部分应是所谓的中性的弱作用重粒子。它们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理论物理学家猜测,它们可能是超对称理论中的最轻的超对称粒子,是稳定的,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像微波背景光子一样被遗留下来。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例如中意科学家合作组DAMA实验,丁肇中先生领导的AMS实验,正在进行着各种加速器和非加速器实验,试图找到这种暗物质粒子。 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是对遥远的超新星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星系膨胀的速度不象哈勃定律描述的那样,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加速。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加速膨胀的现象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近年对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精确地测量出宇宙中物质的总密度。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加起来大约只占其1/3左右,所以仍有约2/3的短缺。这一短缺的物质称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中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结团。最近WMAP数据显示,暗能量在宇宙中占总物质的7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常的能量(辐射)、重子和冷暗物质,压强都是非负的,所以必定存在着一种未知的负压物质主导今天的宇宙。

碰撞与暗能量

碰撞与暗能量 我认为,宇宙一切运动的本质就是原子碰撞与暗能量释放。 在宇宙宏观层面,物质空间与反物质空间碰撞使各自的能量重新释放出来,通过冷聚变,开始新一轮演化,经过漫长的过程(对人的意识来说漫长,对宇宙而言只有演化,没有长短),物质空间与反物质空间都将变成冰冷的世界,直到下一次碰撞被重新激活。 在人类意识感知层面,所有物质(各种原子)都是两种空间碰撞后冷聚变的产物,他们遵循原子碰撞与暗能量释放这个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太阳到地球的这段距离,都是被低温所笼罩着,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太阳光到地球上之后却能够变热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太阳发射的阳光(光量子)到达地球,与各种原子发生碰撞,光量子本身变成热量。与此同时,原子被碰撞后获得动能相互碰撞,也释放出少量的暗能量(能量子),使夜间温度不会急速下降,于是就有了适合人的温度。这也说明,为什么地球与太阳之间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在零下270度左右),就是因为原子稀少,释放的暗能量极少的原故(光量子变成的热量也少)。同时也说明,阳光是不带热量的高速粒子束,只有与其他物质发生碰撞才能产生热量。 一般物质与物质碰撞也是一样,释放出的暗能量(能量子),一部分表现为热量,一部分反推对方,这应该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来源。 原子碰撞后释放的高浓度暗能量,最后都会沉浸于广阔无垠低浓度暗能量空间中(否则,地球会是高温环境),物质空间总是朝着冰

冷世界演化。 注:冷聚变 物质空间与反物质空间相撞产生湮灭形成黑洞,并喷射出能量到真空中(原始能量)。 首先,原始能量遇冷收缩,形成高浓度能量。然后,新的原始能量冲击高浓度能量产生出无数旋涡(很像冷热空气相互作用形成的风眼,推动物质做旋转运动),同时产生出暗物质(能量与物质的过渡形态,似物非物时隐时现)、基本粒子、原子,这个过程称为冷聚变。残存的没有物化的能量就是暗能量,他包裹着所有物质。

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猜想(十三

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猜想(十三 北京笔记,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及其粒子的猜想(十三) 我的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及其粒子的一些猜想(第十三部分)如下: 暗能量、暗物质可能是一种比微生物、粒子、原子、中子及量子等所有微粒子更小的一种细微物质,它们一是可能起到控制宇宙形态作用、二是可能起到促进所有物质和生命变异和进化作用。另一种可能是,暗能量、暗物质就是宇宙所有微物质和微粒子的总和、所有的宇宙微物质和微粒子加在一起构成了暗能量、暗物质、至少是它们结合在一起、相互产生化学和物理作用后的产物。 太阳系当中的暗能量、暗物质及其反物质的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少,尤其是大气层之内、我们的地球环境则更少,还不到大气层之外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三十左右。暗能量、暗物质及其反物质在大气层之外、太阳系之内所占的比例为百分之八十,只有个别地方、比如一些黑洞附近就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这同整个宇宙的布局差不多。我们这些普通物质在大气层、也就是地球环境之内之内占百分之五左右,而在大气层之外到太阳系之内占百分之四左右,个别地方只占百分之三左右,比如一些黑洞附近就是,这同整个宇宙的布局差不多。

由于暗能量、暗物质本身就是宇宙的神经系统,故它们也是生命与人类的神经系统,至少是重要的构成成分,比如,我们每一个人大脑神经系统就是由暗能量、暗物质来控制和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它们已经占有了我们大脑与神经系统三分之一以上的分量,但是,一旦超过一半以上,就是这个人正在变坏或已经变坏的时候,因为,任何一个坏人本身就是超过半数以上的,比如,一个正常人正在发生变质、变坏、变态时候,他身体里暗能量、暗物质的数量是呈现急剧增加明显趋势的,倘若这时候控制不住,一旦超过半数以上,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已经实施了犯罪、或已经成为了犯罪分子,这是肯定的。 别认为宇宙是死的,什么都不知道,宇宙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而暗能量、暗物质就是宇宙的神经系统,控制着整个宇宙一切的行为(行动)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宇宙能够控制好所有宇宙物质与生命的秩序,自然和整个宇宙才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者和最高统帅,才是我们真正的主。 那些少数的邪恶、凶恶、险恶、狠毒、冷血、残酷、冷酷、无情、丑陋、罪恶和好色之徒的人身体里面邪恶的暗能量、暗物质及其反物质的数量肯定多,肯定要比好人、正常人要多得多,这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凡是品质恶劣的人身体里面邪恶的暗能量、暗物质及其反物质

关于暗物质,暗能量,以及与我们的关系

关于暗物质,暗能量,以及与我们的关系——简明形象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我尽力而为。 关于此文: 1、不要笑话我做些与读书考试挣钱谋生升职无关的事情!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我不会去做。 2、文中相关科学事宜真实可靠,可自行查找相关资料(百度、google、cnki...) ———————————— 3、多一丝耐心,越往后越有意义,但不要挑着、跳着看。实在来不及就下次接着看。 4、看完此文者,必有收获!绝未食言。—————————————— 暗物质暗能量是相对于明物质而言。 ▲明物质,也称普通物质,一般来说就是能看得到、触摸到、或借助工具能测量或看到的所有事物,自身能发光,或者反射 光。简单说来,“即使普通物质不发光地藏身于最黑暗的角落,只要人们拿上手电筒照一照,总能发现它们”。 明物质小到光子质子原子分子、人体各组织,大到宇宙星体;近到人身体内外,远到宇宙无限深处的星系星云天体。 然而,即使明物质(普通物质)组成的各种物体如此庞大,全部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整个宇宙组成的4%(李政道等认为不足1%)。

—————————————— ▲暗物质,与明物质正相反,不为人眼所看到,也不被目前的仪器所观测,所以称之为“暗物质”——这不是说这种物质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很暗以至于我们看不清或看不到!如果那样的话,那只是进入人眼的光子数量太少甚至没有,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到,但它还是明物质。 暗物质,根本就不发光、不反射或折射光,不与光和各种辐射发生任何作用! —————————————— ▲暗能量,比暗物质更加奇特而重要,是不可见的、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存在。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皆是由暗能量来推动的!而且如今暗能量正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宇宙中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宇宙中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朗朗上口,这些是我们中学时期所学的元素周期表,这些是组成天地间所有物质的基本元素,可是,我们所学的这些元素放到浩瀚的宇宙中,却跌份缩水,成了4%。那么,宇宙中余下的96%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经过科学家们对近几年来的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得出初步结论:这剩余的96%的物质是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的,其中73%的成份是暗能量,23%是暗物质。可见,这96%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相互作用将主宰着宇宙的命运!决定着宇宙的未来。那么暗能量是什么?暗物质又是什么?它们的组成成份是什么?又是如何决定着宇宙命运的?这已成为当前宇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下面,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主宰宇宙命运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1.宇宙中的暗物质 由2类自由流阻尼标度导出的天体、粒子质量和半径的计算式为]1[: N i pL i i N i i r A r A A r m A m 111, ===- (1) 其中:N m 表核子质量,取Gev m N 1=;核子半径cm r N 1410-=。Planek 大数 1910≈A 。天体取i-1,粒子取i+1.此处只给出要用到的结果,对于中微子0e v ,i 取2 1-,则: .10,32.024210210 cm r A r eV m A m N v N v e e ---≈=≈= (2) 在第2类自由流阻尼标度理论中,已把现时中微子归入暗物质.而中性微子0eB U 是0e v 的超对称伴子,因此0 eB U 是宇宙早期的暗物质.而低温相到高温相将使 粒子变重]7[,例如现时质子质量约为1GeV ,已有实验迹象 表明宇宙早期质子GeV m P 122110eV 10==早,因此宇宙早期的GeV m eB U 3200≈.这一结果与粒子的自然性法则一致,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