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001

英文名: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

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

《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

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2.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财政专业的基础课,其研究的视野要透过繁杂的财政现象揭示本质和客观的规律性。财政运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相互关系,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健康发展,是财政学教学的一条根本线索以及又一目的。

3.财政收支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内容,各收支项目的成立依据、运行特点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财政收支总量平衡与否与国民经济平衡的关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4.分析依据财政收支活动的规律,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如税收制度、支出制度、预算体制、财政监督制度等),深入探讨依据财政运行规律形成的财政政策(如政策的目标、手段、传导机制与效果等),都是财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或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理论,都要贯彻于教学全过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运用好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2.在基本理论上,既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与西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紧密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理财思想,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3.明确对象,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繁有简。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地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对那些学生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总结、答疑;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但不应一讲到底,而应该留有余地,给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

4.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于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财政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客观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失灵。财政是政府的经济活动。财政具有合理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等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和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二)市场失灵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二)公共需要(Public wants)

第二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三)简略的财政概念

二、财政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与“公共财政”之争。

第三节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

(二)研究财政职能的意义

二、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二)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三、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基本含义

(二)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

(二)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思考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

2.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3.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4.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5.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6.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7.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8.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以及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要求学生了解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理解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懂得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三)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四)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二、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

(二)公共生产的类型。

三、公共定价

(一)什么是公共定价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三)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

(二)效率与公平的协调

二、财政支出的效率

(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二)财政支出配置效率的边际效用

(三)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三、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益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四、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一)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二)我国财政的法制化

三、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的内涵及其作用

(二)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三)财政监督流程和财政监督方式

(四)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思考题:

1.试用图线表示并配合文字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3.说明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4.简述公共定价。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6.试述财政支出配置效率的边际效用理论。

7.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8.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9.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10.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要求学生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和优化调整方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照财政功能分类

按照财政功能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用途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公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质出和转移性支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五、国际分类方法

(一)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类

(二)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一)瓦格纳法则

(二)后来经济学家的论述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原因的分析

四、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

(一)简略的回归分析模型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分析

(四)完善政治决策程序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两大类职能所对应形成的两类支出,即经济建设支出和公共支出。

(二)我国两类支出结构状况分析。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结构状况及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和支出用途结构

(二)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结构

(三)当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

思考题:

1.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2.“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是什么?

5.“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6.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购买性支出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掌握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管理,掌握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及教科卫支出的属性及其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含义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

第二节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属性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共同属性

二、行政管理费

(一)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二)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和现状

(四)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三、国防费

(一)我国国防政策

(二)我国国防费规模及其变化和构成

(三)国际比较

第三节文科卫支出

一、教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教科卫经济属性分析

二、教育支出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和效益

三、科学研究费支出

(一)科学技术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二)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

(三)国际比较

四、卫生支出

(一)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事业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卫生费用的提供情况及国际比较

(三)SARS危机凸显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体系的缺陷

五、加强管理,提高教科卫支出的效益

(一)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

(二)改革和完善教科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

(三)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

(四)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思考题:

1.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是什么?

2.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性质是什么?

3.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原因,并思考控制行政管理费的思路和措施。

4.简要分析教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

5.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简述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6.公共卫生必须由政府提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7.如何对教科卫支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及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及方式、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和财政投融资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马克思、凯恩斯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二)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一)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第三节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一、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和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二、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一)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范围

(二)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

三、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一)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的支农政策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一)财政投融资概念

(二)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三)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一)“三大”政策性银行概况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思考题:

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是什么?

2.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是什么?

3.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是什么?

4.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5.为什么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资?

6.试述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7.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8.试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讲述转移性支出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和税式支出

性质及改革完善思路,理解我国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及财政补贴制度的必要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三)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一)养老保险

(二)失业保险

(三)医疗保险

三、我国的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一)工伤保险

(二)生育保险

(三)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有待完善的问题

(一)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问题

(三)开征社会保险税问题

(四)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

(二)财政补贴的分类

二、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三、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思路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新型财政补贴制度、提高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

第三节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式支出的概念

(二)税收支出的分类

二、税式支出的形式

税式支出的八种主要形式

三、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

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的三种类型

思考题:

1.试述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2.试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4.试述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5.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6.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7.试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财政补贴制度的思路。

8.试述税收支出概念以及提出这一概念的意义。

9.如何控制税收支出?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理解分配制度及价格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

一、财政收入分类

(一)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二、收费和预算外资金

(一)收费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

(三)我国收费和预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分析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增长变化趋势分析

(一)总体评估

(二)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努力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和判断

(一)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

(二)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外)规模

(三)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第三节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各项税收、教育附加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和其他收入

二、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来自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财政收入

三、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一)来自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的财政收入(二)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

思考题:

1.分析和思考我国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中税、费比例的情况。

2.试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现状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3.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4.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

5.阐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6.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7.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8.如何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9.从财政收入结构分析来思考我国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第八章税收原理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税收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知识,了解税收与经济生活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含义与基本属性

二、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二)税收的无偿性

(三)税收的固定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课税标准

(四)课税基础

(五)税率

(六)起征点与免征额

二、税收分类

(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

(四)价内税与价外税

(五)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税收原则的提出

(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一)公平类税收原则

(二)效率类税收原则

三、税收中性问题

(一)税收中性

(二)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一)税负转嫁

(二)税负归宿

二、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后转、混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三、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一)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

(二)税负转嫁的一般性规律

四、我国的税负转嫁

(一)深入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二)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三)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四)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

(五)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

(六)实行价外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

思考题:

1.简述税收的“三性”。

2.试述税收的分类。

3.试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4.试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5.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6.分析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7.研究税负转嫁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税收与经济生活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税收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税收的经济影响和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的含义与分析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的含义与分析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一)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一)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二)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三)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二)税式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三)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四)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不同学派对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

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一)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二)拉弗曲线

三、减税政策评析

(一)对供给学派税收主张的理论争议

(二)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析——减税政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

思考题:

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6.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7.理解“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8.评析减税政策。

第十章税收制度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税收制度的基本概况,各类税收的特点及功能,以及我国现行主要税种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和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二、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一)1994年之前的税制演进

(二)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第二节商品课税一、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

(二)商品课税的功能

二、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现行增值税

(二)现行消费税

(三)现行营业税

第三节所得课税一、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一)所得课税的特点

(二)所得课税的功能

(三)我国所得课税的特点

二、我国现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现行企业所得税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

(三)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四)现行土地增值税

第四节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一、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一)资源税与财产税的主要课征方式

(二)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二、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一)现行资源税

(二)遗产税

思考题:

1.试述税收制度的一般发展过程。

2.试述我国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3.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4.试述增值税的三种类型。

5.试述增值税的三种计税方法。

6.综述我国现行的增值税。

7.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8.综述我国现行的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税制的改革及完善。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工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

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公平课税论

(二)最适课税论

(三)财政交换论

二、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

(一)所得税: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

(二)商品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三)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我国工商税制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一)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第二节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财政学》第01-08章在线测试范文

《财政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D、历史性 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正确错误 2、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正确错误 3、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正确错误 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财政学》第02章在线测试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E、预算外资金监督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C、准公共物品 D、剩余物品 E、计划物品 3、准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投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 4、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5、公共选择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复习题(名词解释辨析简答及答案)

财政学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混合品:既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产品为“混合产品”。 外部性: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政府失灵:它是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共目标,或者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投资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方案,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评价一个项目时,其成本和收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宏观税负:(总体税负)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参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所集中的价值总量。 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税收收入总额。 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100%。 国家预算: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采购: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规费:指国家机关向居民或法人提供特定权力或特殊服务而定向收取一种经济补偿或报酬,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商品检验费以及护照费和刑事、民事裁判费等等。 分税制:分税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事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关系的制度。 税负转嫁:指的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过程。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不一致。 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 二、概念辨析 1.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增值额等于工资薪金、租金、利息、利润和折旧数之和。从总体经济看,这一税基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它对资本品不予抵扣,是对资本品的重复计征;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商品和劳务的销售收入,减去其所耗用的外购商品和劳务支出的数额,再减去本期所购的资本品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并据以课税。从总体经济看,增值额只包括全部消费品的价值,不包括资本品的价值。 ps生产型增值税不扣除资本品的折旧,收入型增值税扣除资本品的折旧,消费型增值税则扣除本期所购的资本品的价值。在税率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型增值税的财政收入最多,收入型次之,消费型最少。 2.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百科)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3.商品课税与所得课税 商品课税: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主要税种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所得课税:征税对象是扣除了各项成本、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 主要税种为:现行个人所得税;现行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4.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的支出本身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它既包括政府购买开展行政事业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及相应支付的工资费用,也包括政府投资性活动对物质资料的购买和工资性支出。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财政与税收是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将财政学与税收学的有关知识与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企业的具体业务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政策分析,又有实际的业务知识,是一门实用性、政策性较强,对从事实际经济活动有重要使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财政与税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充分认识国家财政、税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掌握财政与税收的基本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税种的计算,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2.掌握主要税种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要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注重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循序渐进,注意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和运用,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时结合相关内容引入案例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与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现行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有关内容作较为切合实际的说明。 大纲正文 财政篇 第一章总论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财政及产生与发展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财政是以()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2、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的产生而产生的。 3、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需要是()和()。 4、以国家职能为标准,我国的财政支出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按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和()。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和()。 7、()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8、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和()两个方面。 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的单位和个人。 10、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 11、()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2、税负转稼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和()。 13、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商品实行()。 14、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两种征收方法。 15、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17、国债发行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18、通过发行国债(),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19、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和()。 20、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 21、()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22、()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3、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的制度。 24、完善()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25、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的适当运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发挥职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社会公共需要总是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满足。() 5、转移性支出在稳定经济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而购买性支出则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6、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7、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情况。() 8、政府投资性支出属于生产性支出。() 9、政府投资应追求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 10、社会保障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较高的生活需要。() 11、国家凭借政权征税,体现国家意志,可以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 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 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 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财政学复习提纲

财政学复习提纲

22号财政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财政公共财政 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免费搭车外部性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瓦格纳法则成本效益分析法 金融成本和效益影子价格社会贴现率内部收益率 社会消费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 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财政补贴明补暗补税式支出 财政收入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税收收入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问答题 1、自然经济的特征 2、计划经济的特征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4、运行规范和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五个共同特点是什么?中国是否具备这些特点(举例说明)? 5、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 6、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7、中国夏商周三代奉行的是“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而唐代的杨炎提出“量出为入”的理财原则,认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你认为当今中国政府应遵循哪种理财原则呢,为什么? 8、简述亚当·斯密的财政原则 9、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财政观点和政策主张有哪些?你同意这些观点和主张吗? 10、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治理?面对中国当前的通胀问题,你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11、简述拉弗曲线并作图 12、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13、政府失效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4、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部分,而政府是该有机体的心脏。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要服从于整体利益。社会目标由政府确定,并引导社会去实现。 政府机械论认为:政府不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国家服务的最高目标是根本就不服务于任何目标,而是仅仅作为其公民个人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工具而存在。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15、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 16、简述庇古模型并画图说明 17、玛丽和露易丝是邻居。在冬季,如果要用扫雪机打扫玛丽门前的雪,就不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2、专卖收入3、特权收入 二、填空 1、国家财政是一个()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范畴。 2、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 3、()的发展,()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的条件,()和()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因()的产生而产生的。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5.封建社会,国家税收主要以()为主,()始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方式。 6、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的形式取得收入。 7、新民主主义财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活动来筹集,供应资金或物质资料,以保证革命战争和其他革命任务的需要。 8、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和()的形式。 三、单选 1、捐税是在()时期产生的。A、奴隶制B、封建制C、原始初期D、资本主义 2、预算最早产生于()。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3、平准,就是设置一个官方机构来()。A、评估商品B、平抑物价C、买入商品D、卖出商品 4、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萨缪尔森 D、凯恩斯 5、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四、多选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包括()。 A、王室土地收入 B、贡物收入 C、捐税收入 D、学赋收入 E、掠夺收入 2、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开始对财经工作进行调整,其中对工商业的调整包括()环节。 A、调整产销关系 B、调整供需关系 C、调整劳资关系 D、调整公私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包括()。 A、专卖收入 B、税收 C、国有企业收入 D、官产收入 E、债务收入 4、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隐蔽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税收 B、通货膨胀政策 C、发行国债 D、赤字财政政策 五、简要回答1、封建制国家财政特点。2、简述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内容。3、简述新民主主义财政特点。 六、论述1、论述财政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财政 3、公共产品 4、资源配置 5、社会公共需要 二、填空 1、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和服务的总和。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主要是()。 3、财政职能是()的本质反映。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3、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不可分割性和非盈利性。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四、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4、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五、论述1、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上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 2、成本-效益分析法 3、购买性支出 4、政府采购 5、转移性支出 二、填空1、()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2、()经常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3、财政支出按收益范围分类,可分为()和()。 4、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5、()是采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三、单选1、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 2、()支出是我国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来源。 A、基本建设支出 B、支援农业支出 C、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D、国防支出 3、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

财政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财政学(Public Finance) 2、课程编号:02582010 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4、学时:80 学分:4 5、参考教材:刘怡著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开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 7、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8、内容提要: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本课程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觉,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是由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部分构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性的了解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次级 (2)了解财政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学习内容 (一)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1、收支规模及构成 2、财政级次 (二)财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财政思想 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现代财政理论 三、建议学时:5 第二讲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2)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3)理解对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排序时考虑公平问题的理由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

《财政学》第1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6:23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D、财政工具 2、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3、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 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4、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利率 5、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 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税收 B、国债 C、公共支出 D、政府投资

2、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 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3、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 A、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B、存款准备金制度 C、利率 D、公开市场操作 4、公债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A、排挤效应 B、替代效应 C、货币效应 D、收入效应 E、支出效应 5、从财政政策乘数原理分析可以得出的政策指导意义有:()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有成倍扩张 B、增加税收使需求成倍缩减 C、减少税收使需求成倍扩张 D、平衡的财政政策不具有扩张效应 E、增税的同时也增加等额的支出,同样有扩张效应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形式。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财政与经济的辩征关系,深刻领会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财税工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基础理论,把握财政的规律性;弄清并把握财政分配的基本范畴及其与之相关的基本政策手段;熟悉财政、税收、预算、国债、投资、补贴等财政制度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理论授课学时:32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教学内容 序号章讲授实验(训)合计 1 第一章导论 4 0 4 2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 4 0 4 3 第三章财政支出8 0 8 4 第四章财政收入8 0 8 5 第五章政府预算 4 0 4 6 第六章政府宏观调控 4 0 4 合计32 0 32 第一章导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了解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理解:公共财政的分析方法论; 掌握: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公共财政; 4、本章教学难点:财政概念及基本特征。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基础概念 (一)财政的概念 (二)财政的本质 第二节财政的产生 (一)财政的起源 (二)财政的发展 第二章财政基本理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财政的三大职能,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域,从而全面理解财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理解:市场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构成要素; 掌握:财政的三大职能、市场失灵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3、本章教学重点:市场效率与失灵,政府效率与失效,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4、本章教学难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增长职能。。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公共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公共生产 (三)公共定价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学时数:8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内容。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财政支出的结构与规模; 理解:公共产品原理,财政支出的分类; 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财政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经常性财政支出 (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二)教育、科学技术与医疗支出 (三)社会保险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及效益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及分类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第四章财政收入学时数:8

罗森财政学复习资料(双语版)

罗森财政学复习资料(双语版) Unified budget:The document which itemizes all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expenditures and revenues. 统一预算:联邦政府在一种文件中将其支出逐项列出的文件 Regulatory budget: an annual statement of the costs imposed on the economy by government regulations 管制预算:政府管制对经济产生的成本 Entitlement programs: programs whose expenditur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qualify ,rather than preset budget allocations. 公民权利性计划:(是指有关社会保障、公共福利计划、农产品价格维持等法律规定受益人和收益数额的政府支出项目)项目的成本不是由固定的美元数额来决定,而是由符合条件的人的数量决定。 Substitution effect :the tendency of an individual to consume more of one good and less of another because of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of the former relative to the latter. 替代效应: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使消费者调整该种商品与其他商品需求量比例的效应。 Income effect : the effect of a price change the quantity demanded due exclusively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smer’s income has changed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Welfare economics: the branch of economic theory concerned with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of alternative economic states. 福利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状态的社会合意性的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 Pareto efficient : an allocation of resource such that no person can be made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other person worse off. 帕累托效率:要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Pareto improvement: a r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at makes at least one person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yone else worse off. 对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境况变好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Pure public good : a commodity that is nonrival and nonexcludable in consumption. 纯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有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Privatizatio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services that are supplied by the government over to the private sector for provision and production 私有化:把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交给私人部门去提供和生产 Commodity egalitarianism : the idea that some commodities ought to be made available to everybody 商品平均主义:要求某些商品人人有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