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论文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论文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论文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论文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课程随想

转眼间,期末将至,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也即将告一个段落。回顾一个学期来的学习,陈文捷老师详细、精彩地讲解,大屏幕上美轮美奂的图片,让我这个对建筑和艺术不甚了解的人从心中发出了种种惊叹。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艺术的永恒和传承,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散发出的历史韵味,惊叹西方古代建筑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将这些惊叹和感想整理一番,以随想为题来谈谈我从这门课程中所得到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展现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曾经对建筑的意义作过一个经典的描述:“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是等于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在陈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在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陈老师自己也说过,虽然是在讲授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但有时候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是在上一门历史课。

有人将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西方古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各自构成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乐章,当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便在我们面前演奏出一首永不沉寂的交响曲。

古代西亚和埃及作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源地,构成了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掀开了西方古代文明的第一页。古西亚文明常被人们称为文明的摇篮,其诞生地一一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国家的地区。月神庙,萨尔贡王宫和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追寻、向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无一不拥有令人为之一震的宏大规模。贯穿其中的各种雕塑,五条腿的斯芬克斯,体现了古人对艺术的独到见解。雄伟宏大的金字塔堪称人类历史最悠久的里程碑,向人们展示着埃及法老的不可一世,神圣庄重的太阳神庙则象征着神的至高无上。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早期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神灵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时至今日,面对那些残存的古代西亚和埃及的建筑遗址,我们仍不禁赞叹在文明诞生之初时,古人建筑工艺的高超和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接下来的古希腊建筑代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高成就,其古典柱式系统影响深远。在这些经典建筑中既有供奉神灵的帕提农神庙,也有供人娱乐的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以及民主的诞生地一一柱廊广场。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人神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对于古代西亚和埃及神灵不再是那么的令人畏惧,而是越发的“可爱”和人性化。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文明深受古希腊的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此有了一个飞跃,民主制政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古罗马继承了之前的建筑成就,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艺术。在古罗马拱券迎来属于它的辉煌时代,而且罗马人将希腊的古典柱式结构和拱券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券柱式,并运用其建造了罗马大角斗场,凯旋门等。古罗马用于法庭、交易所和会议厅的大厅性建筑一一巴西利卡,成为了中世纪基督教堂一直沿用的基本形式。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现代结构出现前跨度最大的建筑万神庙,豪华宏大的千人大浴场等建筑,不仅展示了古罗马的强盛,也代表着西方建筑艺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罗马帝国四处征服,在吸收其

他地区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将自身文明传播到各处,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发展。

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教堂的建筑风格上。雄伟神圣的教堂彰显着上帝的威严和天国的高远。这一时期建筑风格主要有:早期基督教建筑风格,罗马风建筑风格,哥特建筑风格等。其中以哥特建筑风格最为突出和最具代表性。其高耸的尖塔,结合飞扶壁、束柱、玫瑰窗等形成的瘦骨嶙峋、玲珑剔透的外观,营造出了一种神性的浪漫和彼岸世界的虚幻。在神权的统治下,在各种繁琐的戒律和教条面前,建筑师们仍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筑艺术依然在不断地发展。这也表明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趋势,并不因一个时代的黑暗而中止甚至倒退。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人们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基督神学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动摇。这一时期艺术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摒弃了哥特建筑风格,重新采用古典柱式,表现出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复兴。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有“欧洲最美丽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等,象征着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颠峰的到来。其晚期的巴洛克建筑,以及洛可可、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西方文明的发展此时也加快了脚步,取得了令后人惊叹的成就。

西方古代不同时期的建筑,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当中有幸保存下来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化为尘埃的,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升华和传承。西方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其中得到显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变的主旋律。

二、西方古代建筑与宗教关系密切。

翻阅西方古代建筑的相关书籍时,不难发现其中记载最多,最详尽的,莫过于宗教建筑。从早期古西亚的月神庙,古埃及的金子塔、太阳神庙,到随后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庙,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遍布西方的不同建筑风格的教堂,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宗教在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神权统治的时代,宗教的地位自不必提。即便是在王权的统治下,宗教依旧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同时古代建筑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并不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东方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在东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不可跳过的一环。

中世纪西方宗教建筑的标志一一哥特式教堂,便是西方古代建筑与宗教尤其是与基督宗教信仰关系密切的集中体现。哥特式教堂那高耸入云的尖顶、充满怪诞和夸张的巨大肋拱、五彩缤纷的玻璃花窗、轻盈纤巧的飞扶壁、玲珑剔透的各种雕塑和色彩斑斓的教堂内观,向前来参观的游人和虔诚的信徒,展示着基督宗教的彼岸精神和灵性理想。其纤柔华丽的艺术风格和怪异夸张的浪漫气质,让人置身于同现实反差巨大的环境之中,激起人们内心的罪孽感和无尽忏悔,感受到空灵幽邃的天国就在教堂的上方。天国的高远虚幻和神性的浪漫在哥特式教堂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哥特式教堂是一个向信仰者敞开的“天国的窗口”,信仰者置身其中,内心的绝望与希望,悔过与祈求在上帝面前显现出来,灵魂与肉体互

相分离。当肉体还在人世间接受苦难与惩罚的时候,灵魂已飞升至天国得到净化。

对于哥特式教堂产生的奇特宗教效果,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赞叹道:“我们在教

堂里感到精神逐渐飞升,肉身遭到践踏。……它甚至能把石头都弄得服服帖帖,石头看来都鬼气森森地通灵会意似的,连这最顽强的物质也宣扬着基督教的唯灵主义。”哥特式教堂将基督宗教信仰的圣洁、庄严与艺术的浪漫结合起来,使教堂的功用性和建筑的艺术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和展现。

三、伟大的建筑背后。

当我在课堂上注视着那些雄伟壮观、令人不禁发出赞叹的古代建筑图片时,我时常在想这些伟大的建筑背后究竟存在着什么,可以让这些艺术价值极高却又耗费众多人力、物力的建筑得以建成呢?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造就了这些西方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建筑。

首先,建筑大师的存在。建筑师的设计对于一座建筑能否取得成功,甚至名垂青史起着旁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西方那些伟大建筑的设计便诞生于大师之手。在继承、研究前人建筑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建筑大师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天赋,深厚的艺术造诣,广博的知识,画出了一张张巧夺天工的设计图纸,解决了无数施工中的难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正是因为建筑大师的存在,我们今天才能有幸亲眼目睹到这些伟大的建筑,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不同的时代精神,领略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伯鲁乃列斯基、伯拉孟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建筑大师的名字同他们所设计的伟大建筑,一同铸就了人类建筑史上的辉煌。

其次,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一座伟大建筑最终得以建成,除了建筑大师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外,强力的物质支持也必不可少。一座伟大建筑的建造往往需要众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保证。例如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一一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直至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在各种物质支持中,社会上层权贵的支持成为了中坚力量。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或许当我们欣赏这些伟大建筑的时候,想到的仅仅只是建筑大师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但请记住倘若没有权贵们的鼎力支持,这些伟大的建筑也许永远只能停留在图纸上面,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西方美术史结课论文-毕加索

毕加索——我最欣赏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和成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1904年的春天,毕加索迁居巴黎,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时期”的典型画法。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学号:20133116843 姓名: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就 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 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

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52高中美术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国家地区 建筑特点 建筑类型 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 中国 木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创造丰富的艺术形象 宫殿、园林 东方建筑 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江苏无锡、苏州园林等 古埃及 石柱结构 陵墓、神庙 埃及建筑 卡纳克神庙 古希腊 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 神庙 希腊建筑 雅典卫城 古罗马 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 神庙 罗马建筑 万神庙

东罗马帝国(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内部空间宏伟而有变化。 教堂 拜占庭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 法国 高耸峻拔、轻盈灵巧;内部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画;柱式与拱券结合。 教堂 哥特式建筑 夏特尔教堂 印度尼西亚 塔 佛教建筑 婆罗浮屠 印度 陵墓 伊斯兰建筑 泰姬陵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⒈顾凯之的两幅传世作品?《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 ⒉《韩熙载夜宴图》由哪五个部分组成?(请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五个部分内容)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 二、新课讲授: ㈠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⒈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⒉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⒊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三种柱式:多利克式——粗壮有力,显得浑厚而刚毅(象征男性) 爱奥尼亚式——修长挺拔,显得秀丽而典雅(象征女性) 科林斯式——顶端雕饰上精美的花纹,显得华丽美 观(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柱头有了变化) ⒋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 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形式为“围柱式”。“帕提侬”原意 为“处女宫”,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02 学生姓名:陈建夫 学号:2015210039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和发展趋势 纵观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建筑史上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是人类建筑桂冠的一颗明珠。在西方建筑的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地域差异产生了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下面本论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并从这几种建筑风格中分析并讨论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古希腊建筑的风格 古希腊文明在人类历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建筑文明也同样不可小觑,现存的古希腊建筑的遗迹一般都是公共设施、民生设施、坟墓或者是供他人休憩之所。古希腊的人文艺术使得古希腊建筑艺术蓬勃发展,古希腊的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柱式结构的运用。柱式结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恢弘大气磅礴有气势。同时古希腊建筑还很注重切割比例和视觉效果的运用如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就运用到了黄金切割比和视觉效果。它的柱子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有一定倾斜这样就有了更佳好的视觉观感避免了柱子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尴尬局面,比例的运用也加大了建筑艺术的美感通常古希腊建筑是一个1:1.618或者是1:2的矩形这样的建筑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光影效果。 古希腊建筑文明在西方建筑历史的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对之后的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都可以看到希腊建筑艺术的影子。基于对整个西欧历史的深远影响古希腊建筑当之无愧为西方建筑的开拓者。

(二)、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 古罗马建筑艺术和古希腊建筑艺术相辅相成,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建筑主要不是通过墙来承重的而是使用柱子来承重的还有他们的建筑都是经过严密的几何测绘,设计,并有着一定的视觉观感;不同点在于相比较于古希腊建筑而言古罗马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实际用途,并且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大跨度建筑。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古罗马的万神庙,万神庙大跨度建筑的表现在它的穹顶万神殿的穹顶达43.3m这个记录在人类历史上直到20世纪才被打破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穹顶之最。 (2) 还有能体现古罗马建筑的就莫过于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三层全部由混凝土建成,罗马斗兽场是罗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体现。罗马斗兽场的席位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等级大体分为三级一级贵族席,二级公民席,三级贫民席。这种席位设置从建筑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罗马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从建筑上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发展 中国建筑稳定渐进,西方建筑剧烈变革 材料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 布局 中国建筑强调群体,西方建筑注重单体 同自然的关系 中国建筑强调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西方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对立与突兀 审美 中国建筑体现的是结构美,西方建筑体现的是雕塑美 建筑价值取向 中国建筑实用且着眼于信息,西方建筑永久且着眼于实物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

西方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西方音乐史》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音乐史》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刘娜 提交日期: 2014年6月10日 2015年3月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不同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主义乐派和浪漫主义乐派,很多人都不了解印象派音乐,也许是因为它乍听起来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悦耳,又也许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太过难以捉摸,它经历了一个不被理解和令人叹服的曲折过程。德彪西正是这一伟大乐派的创始者,他创造的印象派音乐具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他的音乐颠覆了人们的听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赏境界,而德彪西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下面我就将自己的理解与阅读的资料融会起来谈谈我眼中的德彪西作品风格。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德彪西的音乐天赋是有目共睹的,“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担了大部分学费。”但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虽然十分优秀,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他的内心始终向往着摆脱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于是在音乐上经常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比如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想以此寻求一种全新的听赏效果,也因此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虽然坚持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他也从未选择放弃。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格调新颖的俄罗斯作品以及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东方音乐,从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启发,还结识了很多印象派的诗人和画家,他们之间热烈的讨论成为他思想迸发的源泉。逐渐的,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德彪西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艺术流派,他的作品中更强调音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强调各个音响之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响连接逻辑。我阅读的书中是这样形容印象派音乐的,“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而显然这样的描述方式本身就充斥着一种玄幻其妙的色彩,似乎还是那么难以捉摸,更需要将这样抽象的概括具体看待。为了能让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更加明朗化,我将选取他的几个代表作加以赏析。 二、代表作品赏析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西方绘画史论文

“一个老天看上的人” 对于威尼斯画派的巨匠维切里奥·提香,被誉为世界美术教育奠基人乔尔乔·瓦萨利曾说过:“他是一个老天看上的人。”的确他拥有着世人渴求的一切荣誉、地位、权利还有长寿。有人说他是对金钱和地位“贪得无厌”的色彩大师,也有人说他像法国的伏尔泰一样,对权势躬身下拜,在皇室贵族的微笑中享受恩赐;也像伏尔泰一样对宗教和道德不屑一顾,在享乐主义的思想下尽享风流。但这一切对提香来说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以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人们始终对他的尊崇多于对他的嫉妒和批判,更无法改变他文艺复兴兴盛期最杰出的“色彩大师”的光荣称号。 威尼斯出现象提香这样在色彩上如此热情饱满的绘画大师,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文艺复兴发展到16世纪,人性的解放和追求现世幸福的享乐主义思想已根深蒂固。威尼斯经济发达,人们在经济优异的条件下,对自由与入世哲学的兴趣日趋强烈。被称为“油画之父”的提香更放纵了这种思想在绘画上的表现,借希腊神话题材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长期神学思想禁锢下产生的逆反心理。他在绘画时从不设计草稿,而是凭借感性和饱满的色彩来表现生命和肉感的官能效果,这种官能效果和享乐主义的追求,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社会现实的认可和王公贵族们的欣赏,而且也使上帝对提香特别垂青,给予他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社会地位。 1516年,年轻的提香首次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绘制了一幅威尼斯有史以来最大的木板祭坛图《圣母升天》,在这幅画中,提香汲取了佛罗伦萨巴托洛米欧的对位法原则、米开朗基罗人体造型及画面强烈的戏剧性,开始表现出脱离贝利尼和乔尔乔涅代表的威尼斯旧传统,创作自己的风格体系。 提香为了让人们一进入教堂,视线就被祭坛上巨大的场景所吸引,所以将画幅设计得很大,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升天的圣母被众多的天使们簇拥,在一片金色的光线中徐徐上升,下部分比真人尺寸还要大的众人们,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惊讶的表情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圣母,与他们一道亲眼验证天父迎接圣母的神迹出现。这种效果的确具有说明力:庞大、色彩绚丽、动作张扬,在距祭坛很远的地方就能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是初次看到这幅画的教堂修教士们都感到惊慌失措。 这幅作品不仅为提香威尼斯首席画家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了文艺复兴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没有达·芬奇的科学兴趣,或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与诗的热忱。他也不像拉斐尔那样既是画家、建筑师又是一位古迹管理者。然而,提香的意义在于他是真正的现代绘画的创始者,因为他是首度挖掘出油画特质的全部可能性,并认为绘画中色彩高于其他造型手段,他让画面笔触具有了活力,为粗糙的画布带来了生机;他发展了乔尔乔涅对油画材料的关注,调节出浓郁厚重深沉的暗色调。 之后的提香主要以世俗委托为中心,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并使肖像画发展为最具绘画性的个性作品。在《教皇保罗三世》肖像画中,提香采用了四分之三肖像画与侧面姿势,这是拉斐尔首次在肖像画使用的样式。他把进入画面的所有物件都引入色彩构图范围内。相同色调脸部肤色的亮度最强,依靠色调的渐变与多变的笔触,处理不同的质感:绒面袍、白布衣、青筋的手、椅、胡须。而保罗三世的个性与权威又通过他瘦长的手指与精明瘦削的脸孔、投向观众的锐利目光传达出来。同样,他把景色与神话融入威尼斯传统中,带动了诗画的发展。 在经典之作《神圣与世俗的爱》中,象征圣、俗两种爱情的女性分别坐在水池两边,但她们二者到底谁圣谁俗?从画面上看,两位女性一个身着盛装,一个赤身裸体,按照古典艺术的标准,裸体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纯洁、神圣,因此右边的那位裸体女性代表着神圣的爱,而着装妇女代表世俗的爱。神圣之爱的形象似乎更为优秀,这是因为她斜身高坐于水池边上,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差异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这门课,通过这门课使我了解到了许多中西方古代文化差异,其中的建筑方面格外吸引我。通过课堂学习和资料查询,我了解到,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 建筑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文化最深刻而不朽的纪录者。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重道德和艺术。同时,中国的民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本文主要从材料、结构、布局、细节特色、发展、价值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建筑材料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基本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经营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等。唯有我国的古典建筑(包括临近的日本、朝鲜)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构架,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诗”。 西方的原始经济以狩猎方式为主,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石质材料可以体现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另外,宗教建筑是西方传统建筑的最重要的类型,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砖石使宗教建筑表现出永恒的纪念。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提倡与自然相亲近。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主要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不像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即使是佛寺也经常翻新改建,固选取木材作为基本建材。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似于“四合院”模式在地面平面铺开,方整划一、主从分明、按中央轴线安排主次,它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非常强调单体建筑的个性的张扬与“人格”的独立,其建筑常常有着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西方古代建筑欣赏(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1引言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2 典型建筑 2.1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三个拱门的 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 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 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 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 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 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 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 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2.2 大斗兽场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 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 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 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 作用。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 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 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 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2.3 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 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墙厚6.2米,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 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 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 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 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3 总结 我们发现以上三例建筑具有多处共同点,这其实也是古罗马建筑的普遍特征。 3.1 拱券 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3.2 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3.3 柱式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一个是叠柱法(大斗兽场),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