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②西汉晚期,刘向校理群书,汇编为《别录》,其子刘歆著《七略》。

③《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

④辨伪开始起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采取“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殊语”的做法,对一些古典文献的真伪进行了考辨。

⑤菏泽郑玄,遍注群经,他是两汉古典文献的集大成者。许慎的《五经异义》被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说文解字》的书证释义,开创了汉语文献文字学的广阔道路。

3、魏晋南北朝(变迁)

①文学自觉的时代:a.逐步废简用纸,魏晋简牍发现较少;

b.玄学的兴起(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c.反切注音出现(《颜氏家训音辞篇》);

d.由释字转向释义理。

②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a.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B.校理汲冢竹简(汲冢竹简的发现)。

③目录的变革,经史子集四分法的雏形诞生。

④训诂学进一步发展(为玄学阐释义理)。裴松之《三国志注》,裴骃《史记集解》,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⑤首创类书体例,总集应运而生(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⑥方志的出现。常璩的《华阳国志》,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地方志。

⑦佛经的翻译。

4、唐五代(发展)

①音义著作的出现: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在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

②文献整理——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唐代出现了《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五臣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翰周,组织者为吕延祚,五臣注本整体上不及李善注。

③辨伪思想的活跃:刘知几《史通》。(刘知几首倡“六经皆史”)

④刊刻开成石经,在唐前规模最大,只有正文,没有注文。

⑤雕版印书,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唐刻本。

⑥目录确立了四分法。

5、宋元(由胜转衰)

①北宋初,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代史学文献编纂:欧阳修、宋祁之《新唐书》、欧阳修《新五代史》、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尤为突出,南宋的袁枢首创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③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④公私目录学:官著有王尧臣等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编写之《崇文总目》(后亡佚,部分保存)。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史略》等。

⑤宋代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等。郑樵《通志》是继唐杜佑《通典》之后又一部系统的典章制度通史,洪迈《容斋随笔》对图书辨伪、文献考证、文本校勘、文字训诂等均有论述,朱熹《朱子语类》保留了丰富的文献学资料,王应麟考据学代表著作是《汉书艺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⑥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诸史辨惑》等文献考辨著述。

⑦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考证、校勘等方面成就卓越。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

6、明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官方编纂的大型类书)。

②明代刻书也发达。明私刻图书最突出者为毛晋,汲古阁藏书八万四千余册,多宋元刻本。

③明文献整理与研究大家有杨慎、焦竑、胡应麟(辨伪著作《四部正讹》)、方以智等。

7、清(恢复与发展)

①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之编纂,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②考据之学勃兴:

a.《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与《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b.考史三大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

c.“朴学”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d.“乾嘉学派”——吴学(主于墨守,惠栋为代表)、皖学(主于求是,戴震为代表)、扬州之学(主于通贯,汪中、焦循为代表》。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为刘知几《史通》之后又一部著名哈尔滨理论著述。

④校勘成果: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诸子平议》。

⑤训诂成果:王念孙《广雅疏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王引之《经传释义》。

⑥纪昀负责写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的高峰,以及编撰的《四库全书简目》,相当于汉代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北四阁”:文渊阁——北京故宫博物馆、文溯阁——沈阳故宫博物馆、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

“南三阁”:文宗阁——镇江金山行宫、文汇阁——扬州天宇寺行宫、文澜阁——杭州圣因寺行宫。

4、古典文学的载体(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与类型

1、载体

①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甲骨文于1899年为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名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

②金石

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现存最早之石刻文为秦刻石鼓文,现存唯有琅邪石刻。后汉“熹平石经”(著名书法家蔡邕书写后刊刻)、曹魏“三体石经”亦是著名石刻文字。

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③竹木

竹,竹筒;木,木牍。合称简牍。东晋以后,纸张基本取代简牍。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一般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木牍一尺见方者称“方”。

简牍的书写工具有刀和笔。

与简牍配合的文物样式有封泥。封泥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铃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秦汉。

④缣帛

缣帛,即丝织品。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出土了帛书。其中《老子》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相反。

⑤纸张

纸,原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筐上之絮渣,先秦即有“絮纸”记载。后来缣帛有时也称为纸。纸张价廉物美,成为文献载体之主导。纸张普及自东晋开始,南北朝更趋浒,宋以后,图书文献基本一统天下。

⑥电子文献

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

电子文献逐渐形成了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态。

2、传抄方式

大致经历了“刻写——书写——印刷——拷贝(copy)”四个阶段。

刻写为最初、最原始的方式,刻写文献文字数量有限、总量不大,规模较小。

书写直到现存仍是文献传抄的最重要方式。

文献传抄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印刷方式的出现。刻写、书写均属“一对一”的传抄,而印刷则是“一变多”的传抄,高效、便捷、节约时间。

文献传抄史的第二次质的变化:电子拷贝方式的运用。其优势为:传抄速度快、存储量巨大、无纸化。

3、类型

①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诗经》是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后来归入“经部”。刘向编辑《楚辞》,后世有称为“总集之始”。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之大型诗文总集《文选》,以“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为编选原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

②别集:指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辑,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按作品内容分类编排)、分体(按作品体裁、文体编排)、编年(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编排)三种。

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③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

单行文献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单行的文论文批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二是诗、文、词、曲、小说等单行作品,如《战国策》、《世说新语》、《水浒传》、《桃花扇》等;三是从某种著作中选出之一篇或组作品,如《离骚》(从楚辞》中抽出)、《古诗十九首》(从《文选》中选出)。

④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南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

丛书种类按内容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前者最著名即《四库全书》,后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后者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之作。如文学方面,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为最早的唐代诗集大型丛书。

⑤工具书: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需要查考、翻检和引用的特定文献,是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A.书目、索引。为查阅文献的自然状况(包括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版本、内容提要、类别等)的最常用工具书。我国最早的书目为刘向、刘歆编辑之《别录》、《七略》(后亡佚)。《七略》部分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为重要的书目文献。

索引又称“通检”、“引得”(index音译)。索引通常含四方面内容:按一定的排列法编排,有明确的索取范围,有特定的检索对象,注明标目在文献中的位置。

B.字典、词典。为最普遍常用之工具书。古代以训释字形为主的称字书或字典,如《说文解字》——最早之字书;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的称,如《尔雅》——最早之词典;以讲字音为主者称韵书,如《广韵》。

C.类书、政书。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贼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被誉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有帮助读书人科举考试参考之用。

最早之类书为三国曹丕时所编《皇览》(今不存)。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宋代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等,明代有《永乐大典》、《经济类编》等,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等。

政书为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它搜集历代或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最早之政书为唐刘秩的《政典》,杜佑扩充为《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与《通典》合称“三通”,为极重要之典章制度史。另外,会要专记断代典章制度,唐苏冕为创始,著《会要》,后北宋王溥在此基础上编为《唐会要》。

D.历法、纪年。《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

E.地理、方志。古典文献涉及的地理主要是历史地理,主要有历代史志《地理志》。方志是记载某一地域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为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5、版本学

版本,严格意义是版刻(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印版为木板雕刻而成,故又名“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包括纸本(纸质的文献或形制)与非纸本(甲骨、简牍、缣帛、电子版)。古代版本主要有写本和刻本两种。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雕版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为一名。”

1、纸质版本的类别

①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分为:

A.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反映作者的创作过程。

B.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又称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C.抄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时代难以确定者统称为旧抄本。

②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③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④活字本与影印本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之书本。

影印本指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2、纸书的装帧形式

①卷轴装(又称卷子装)

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轴。

②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这种装订的特点是外表仍是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大约盛行于唐代。

③梵夹装

优点是每页独立存在,便于翻检。其缺点是穿绳磨断或页洞破损,易造成书页散失或阅读不便。

④经折装(折子装)

把图书长卷按一定的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可随时展读的册子。

⑤蝴蝶装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称:“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即将每页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页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面对齐,粘贴成册。

⑥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做皮,不见线眼。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这种装帧的特点主要是包裹书背,所以称为包背装。包背装有些类似于今日之无线装订,只是其书页为双页。

⑦线装

与包背装的整纸裹背不同,线装书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于宋代已出现。

6、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

所谓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1、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萌芽于先秦,正式兴起于西汉。刘向校理群书:“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便包括“目”和“叙录”两部分,编汇为《别录》。刘歆在此基础上完成《七略》,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班固《汉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隳书·经籍志》著录官修目录十余种。

唐宋:私家目录开始兴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元代相对欠发达,有《宋史·艺文志》。

明清为目录学繁盛期。明有《文渊阁书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目录学史上集大成者。章学诚《史籍考》,张之洞《书目答问》等。

2、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书名、叙录、类序)

①古代的书名

书名项为著录文献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成其为目录。

书名有时反映了文献主旨或著作形式等内容,如《孙子兵法》、《说文解字》、阮元《十三经注疏》等。

②叙录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心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叙录起源于刘向,其整理群书,所作《别录》,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为叙录体目录。

清《四库全书总目》为叙录之集大成者,所作提要灵活多样,简明扼要,堪称古代提要目录的代表,如其中《柳宗元集》提要:

《诂训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内府藏本)

唐柳宗元撰。宋韩醇音释。醇字仲韶,临邛人。其始末未详。宗元集为刘禹锡所编。其后卷目增损,在宋时已有四本。一则三十三卷,为元符间京师开行本。

一则曾丞相家本。一则晏元献家本。一则此四十五卷之本,出自穆脩家。云即禹锡原本。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刘禹锡作序,称编次其文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当时本也。考今本所载禹锡序,实作四十五通,不作三十二通,与振孙所说不符。或后人追改禹锡之序,以合见行之卷数,亦未可知。要之,刻韩柳集者自穆脩始,虽非禹锡之旧第,诸家之本亦无更古於是者矣。政和中,胥山沈晦取各本参校,独据此本为正,而以诸本所馀者别作《外集》二卷,附之於后,盖以此也。至淳熙中,醇因沈氏之本为之笺注。又搜葺遗佚,别成一卷,附於《外集》之末。权知珍州事王咨为之序。醇先作《韩集全解》,及是又注柳文。其书盖与张敦颐《韩柳音辨》同时并出,而详博实过之。魏仲举《五百家注》亦多引其说。明唐觐《延州笔记》尝摘其注《南霁云碑》不知“汧城凿穴之奇”句本潘岳《马汧督诔》,是诚一失。然不以害其全书也。

传录体叙录:始于刘宋王俭《七志》,王俭偏重于作者传记而不述图书内容主旨。

辑录体叙录:是辑录诸家评述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而成的叙录,其特点是不由叙录撰写者直接介绍评述,而是广泛汇集已有相关资料。其萌芽于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之“总经序”,而以《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马端临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价值颇大。

③类序

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目录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序”。《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

类序为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起源于刘歆《七略》之《辑略》(后佚)。

3、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

①“六分法”——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含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不是图书分类,实际为“六略”(即“六分法”)。《七略》基本为《汉志》继承,据《汉志》,其“六略”类目如下:

(1)六艺略(九种):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十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3)诗赋略(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4)兵书略(四种):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

(5)术数略(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著龟、杂占、形法。

(6)方技略(四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②“七分法”——魏晋南北朝之时,又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等七分法。

刘宋王俭依《七略》别撰《七志》,据《隋书·经籍志·序》,其分类名目如下:

“七分法”的比较

由上表可知,《七志》、《七录》均继承《七略》传统并各自有所发展,并且反映出魏晋南北朝佛、道书籍兴起的实际情况。

③“四分法”

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曹魏时,郑默“考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荀勖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即是后世的经、子、史、集四部分类法的开端。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从此,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正式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中经新簿》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

7、校勘学

1、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①“论”——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

②“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

③“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

④“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又称乙文。

⑤文献多重错误概况——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

2、校勘的资料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称:“校书宜广储副本,刘向校雠中秘,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有所谓臣向书、臣某书。夫中书与太常太史,则官守之书不一本也;外书与臣向臣某,则家藏之本不一本也。夫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

书籍异本一般包括:

①稿本。指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保持书籍的本来面目,因此为校勘之最可靠依据。

②抄本。书籍以抄写方式流传,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

③拓本。将刻石上的文献资料用纸摹拓下来,于是形成了拓本。

08-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

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 一、从《伊利亚特》第22章看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本章的、可以撤走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 1、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的建功的时机。这是主旋律。歌颂英雄和他们的表现; 2、另一方面,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虑和灾难)。因为在当时,战争不完全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支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二、《伊利亚特》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可概括分成两点来说明: 1、一个片断。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来描写这51天的战争,这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三、分析《伊利亚特》这首史诗比喻方面的特点?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比喻赫克托尔“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眼睛露出凶光”;如比喻二者之间的斗争是“游隼”与“野鸽”的争斗等等。 四、如何认识但丁《神曲?地狱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现的两重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五、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P73)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六、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耸的怀疑。 七、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P80)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外国文学作品选 作品集

萨福 《永生的阿芙洛狄《给所爱》《失去的友人》《相思》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埃阿斯》但丁 《神曲》《飨宴》《论俗语》《新生》薄伽丘 《十日谈》《但丁传》《异教诸神谱系》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查理三世》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合称四大悲剧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训诫小说集》莫里哀《悭吝人》《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伪君子》《思卡班的轨迹》歌德《浮士德》戏剧《埃格蒙特》《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托夸多·塔索》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浮士德》 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 诗集《东西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诗剧《浮士德》华兹华斯《致杜鹃》《咏水仙》《致杜鹃》《坎伯兰老乞丐》《孤独的收割人》《我们共七个》《丁登寺》 《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唐璜》诗集《闲暇的时光》 抒情诗《当初我俩分别》《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 叙事诗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希隆的囚徒》 东方叙事诗《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塑造“拜伦式英雄”诗剧有《曼弗雷德》《该隐》等; 政治讽刺诗有《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济慈《秋颂》《无情的妖女》《圣尼亚节的前夕》 六首颂诗《怠惰颂》《塞吉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雨果《克洛德·格》《克伦威尔》序言 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剧本《欧那尼》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的正面冲突 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 诗集《晨暮曲》《凶年集》剧本《逍遥王》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九三年》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政治抒情诗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 积极生活态度《我记得那美妙一瞬》《致凯恩》《给娜塔莎》《小花》《冬天的黄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纪念碑》叙事诗有12部《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青铜骑士》等 小说主要有《驿站长》《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和《杜勃罗夫斯基》等, 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第一步描写小人物的作品,《上尉的女儿》成功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孙艳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 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

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

大连理工选修课选课指南

大连理工选修课选课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貌似是叫这个),马宽老师的课。上课绝对不会早下课的,偶尔交条。老师讲课挺有意思的,但是意识形态比较强,就是总夸党中央什么的。最后一个大作业,1500字手写,题目三选一,分数不低 《新中国外交战略》 魏晓文老师跟讲座式的,学不到多少东西; 平时偶尔走时让交条查出勤,最后有考试,开卷,一顿猛抄,分数都不算低. 《现代军事与局部战争》 介绍高新技术,武器,放战争纪录片等,喜欢军事的可以选,但老师的资料陈旧,不少课件 视频内容还是海湾战争时期得; 平时偶尔抽查交条,期末交大作业,直接复制,粘贴,打印了事。分数挺高,在下翘好几次课还95分。 《电影欣赏》 学不到任何电影技术方面的东西,想重温一下老电影的可以考虑; 电影都是经典老电影,一共点三次名,少去一次扣五分,三次点名不去,取消成绩,实际不会取消,我三次没去,最后交了个作业,也给了我80分 期末大作业写一个影评了事(要求必须手写),影评写好了,基本90+ 《电脑游戏设计》 蔡江胜老师的课,三个学期都有,相信很多人都选过;感觉上课学不到太多东西,感兴趣的话自学; 期末只要交大作业的话基本上都是85分。 《微机安装与调试》 庄海老师讲的,认真听的话能学不少东西,推荐! 平时认真听的话考核没问题(学长给打分)。

《环境工程概论》 必修课的标准——要求买一本书,大作业40+页ppt,可能被挑中课堂讲解15—20分钟; 期末开卷考试占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大作业20分,考勤20分。 《环境科学概论》 一个大作业,一个开卷考试 如果无缺勤的话期末基本90+ 《社会心理学》 平时点名,期末考试两道大题,考试前一周把考试题告诉大家,回去准备 期末基本90+ 《社会学》 平时点名,期末一张卷,结果60+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一):每堂课一个话题,两次电影,如果觉得本堂话题无聊可以走人,当然是下课后再走。考试,最后一堂课作文,会给几道题目任选 大学语文(二):每堂课一个话题,没有电影,考试同(一) 《音乐基础知识》 毕源红老师,人相当好。我考试忘去了,她都给补考机会,正常都能过80. 《美学》 据说老师不太好,考试情况马上揭晓。。。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邵慧峰(好像是这个名字),讲课很有趣,从欧洲埋汰到美国,最后再埋汰小日本。听过之后,感到心情十分舒畅。课间有小的视频挺搞笑的,考试是几道简答题,百度都能搜到较标准的答案。强力推荐!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涉及很多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下面谈谈给我触动很深的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而这些广博的知识从何而来?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举了一位讲课非常精彩的历史老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更需要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拥有广博知识、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我们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关于儿童研究和教师的语言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研究儿童,就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在上课时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我们要知道,上课时我们的注意中心是学生,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新教师初登讲台常常忽略的一点,总是按照备好的教案,一字一句的认真传授教材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筋疲力竭,教学没有诉诸学生的心灵。而如果教师能用语言来创造准确、鲜明、儿童能理解的形象,就能启发儿童的思维。这让我深深反思,有时抱怨学生一个知识点讲了这么多遍还是记不住,其实是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到位,今后我要精磨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晰有逻辑,备课时就要思考这样表述学生能理解吗?不理解时我应该用个怎样具体的例子? 二、关于教学 我们要学会研究教学,在上课之前我们就要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

1804-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及答案

1804-全国-外国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小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出自小说()(1分) A:《外套》 B:《穷人》 C:《驿站长》 D:《狂人日记》 2、“黑人性”是20世纪30年化初非洲大陆兴起的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黑人性”一词出自长诗()(1分) A:《埃塞俄比亚人》 B:《黑人牺牲品》 C:《夜歌》 D:《还乡笔记》 3、在《伊则吉尔老婆子》中,“腊拉”名字的名义是()(1分) A:被憎恨 B:被遗忘 C:被放逐 D:被谴责 4、在《伊利亚特》中代表着氏族英雄最高理想的人物是()(1分) A:阿基琉斯 B:赫克托尔 C:帕里斯 D:阿伽门农 5、在《骑煤桶的人》中主人公“我”被老板娘用围裙赶走后,飘去了()(1分) A:北极 B:雪地 C:冰山 D:高原 6、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是()(1分) A:欧里庇得斯 B:索福克勒斯 C:埃斯库罗斯 D:阿里斯托芬 7、在《神曲》中贝亚特丽采带领但丁游历了()(1分) A:地狱

C:天堂 D:人间 8、在《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在理葬了阿克西妮亚后,他前去投奔的人是()(1分) A:匪帮 B:逃兵 C:白军 D:村民 9、《复活》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这位男主是()(1分) A:安德 B:聂赫留道夫 C:列文 D:彼埃尔 10、马克·吐温讽刺美国“民主政治“虚伪的著名短篇小说是()(1分) A:《竞选州长》 B:《傻瓜威尔逊》 C:《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D:《镀金时代》 11、在《克洛德·格》中,克洛德杀死典狱长后准备自杀,他用来自杀的工具是()(1分) A:斧头 B:剪刀 C:匕首 D:锥子 12、在《源氏物语》中源氏的妻子是()(1分) A:藤壶 B:葵姬 C:夕颜 D:桐壶 13、在《奥利弗·退斯特》中,奥利弗·退斯特在贫民习艺所遭到胖厨师欧打的原因是()(1分) A:大闹食堂 B:浪费食物 C:要求添粥 D:摔碎饭碗 14、《高老头》中伏脱冷的真实身份是()(1分) A:苦役犯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外国文学史笔记(打印)

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得建议》读书笔记 我读了《给教师得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得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得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得教育素养:这首先就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得学科要有广博得知识。教师得教育素养得一个很重要得因素,就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得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就是教师得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得教育素养得一个重要得特征就是教师越就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她得讲述就越就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得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得第一个标志,就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得理智与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就是向交谈得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就是宣讲真理,而就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得教育素养都就是很高得,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得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得教育素养。还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得建议好,那就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得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得需要与对知识得渴求。她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

要,当作饥饿者得食物。要有读书得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得灵魂,开启我们得教育良知,锻造我们得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就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得手段,就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得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得愿望就是一种精细而淘气得东西。形象地说,它就是一枝娇嫩得花朵,有千万朵细小得根须在潮湿得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瞧不见这些根须,但就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与美就会凋谢。” 兴趣就是学生学习得动力,就是点燃学生智慧得火花。没有兴趣得指引与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就是枯燥无味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她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得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得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得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得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得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课堂提问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您要尽量使您得学生瞧到、感觉到、触摸到她们不懂得东西,使她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