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101

2011年第6期 第27卷

规划广角

□ 甘勇华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受到了空前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大跃进”时代。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线网的锚固点,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和交换功能的载体,也是城市客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轨道交通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形式,即依附于城市某一土地开发区域(如城市中心区、商贸区、大型居住区和卫星城镇等)而存在的;二是交通形式,作为轨道交通运输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它连通着至少一条轨道线路和至少一种其他的客运方式,包括火车、长途汽车、飞机、客轮和公共汽车等。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布局与轨网布局、城市空间布局脱节,从而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也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土地利用集约化发展,提升轨道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有必要以城市空间结构、轨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摘 要]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和交换功能的载体,是城市客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布局一方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和轨网布局形式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时,应协调好其与城市的空间结构、轨网模式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城市空间结构;轨网布局形式;空间布局适应性[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6-0101-04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Urban Rail Transit Hub Spatial Layout Adaptability/Gan Y onghua

[Abstract] Rail transit is the carrier and exchanger of mass traffic.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 Its layout is affected b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and use, and rail network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it also influences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Their relationship should be coordinated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Rail transit hub,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ail network layout, Spatial layout adaptability

网布局形式等要素为基础,对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适应性进行探讨。

1枢纽分级与分类

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客运交通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及站点换乘客流的性质、站点客流服务范围等多种因素,可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综合枢纽、换乘枢纽和一般站点三个等级[1]。

(1)综合枢纽。

综合枢纽是轨道交通站点层级体系中的最高等级。从交通的角度看,它集中了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多种交通方式,是融合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的关节,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枢纽功能的角度看,它是轨道交通网络开放性特征的主要体现,也是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的关键节点,具有区域性、全国性乃至

国际性的影响。

在此类枢纽中,对外客运方式居于主导地位,而轨道交通处于从属地位,仅作为与对外客运接驳的主要交通方式。根据枢纽主导的对外客运方式,可将综合枢纽分为铁路主导型、公路主导型、航空主导型和水运主导型等几种类型。

(2)换乘枢纽。

换乘枢纽是轨道交通站点层级体系的中坚力量。从交通的角度看,它是多种市内客运方式的集合体,是市内客运交通一体化的关键;从枢纽功能的角度看,它是轨道交通引领和服务城市功能布局的主要着力点,具有辐射整个市域或市域内某个方向上不同功能组团的功能。

在此类枢纽中,轨道交通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交通方式处于从属地位,根据枢纽客流的主要集散方式,可将换乘枢纽分为公交换乘枢纽、P+R换乘枢纽和轨道换乘枢纽。

(3)一般站点。

站点是轨道交通站点层级体系的基础,也是轨道交通发挥交通运载功能的基础。从交通的角度看,它的交通方式相对简单,客流以步行集散为主,包含简单的换乘,如自行车、公交停靠站等;从服务功能的角度看,它的辐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为组团内功能单元服务。同样,在此类枢纽中,轨道交通居于主导地位。

考虑到综合枢纽、换乘枢纽的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更直接,故本文主要讨论前两个等级枢纽与城市空间布局的适应性。

2枢纽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轨道交通枢纽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轨网布局形式及城市客运体系。

2.1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受社会生产力发

展和城市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目

前我国城市结构主要有圈层式空间结

构、星座式空间结构、轴向发展空间

结构和组团式空间结构等基本形式[2]。

(1)圈层式空间结构(单中心结

构)。

城市呈“摊大饼”式发展,主要

表现为沿城市边缘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发展格局以放射形道路为基本

骨架,并配以同心圆式的环形道路,

使城市各区域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

市中心地位突出,城市总体形象完整。

(2)星座式空间结构。

在单中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当

城市中心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渐进

式外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时,

会在与中心区主团块有一定距离的

地点跳跃式发展,形成多个城市边缘

区的次团块布局形式,以分散中心区

的功能,有效避免城市“摊大饼”式

蔓延。

(3)轴向发展空间结构。

依托强大的市中心,向周边呈放

射状发展,以对外交通干线为轴向形

成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交通纽带发

展轴与市中心保持便捷的联系。此

外,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

轴向发展也有影响。这是一种理性的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4)组团式空间结构。

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因素,如自然

阻隔等,交通网络难以形成扩展轴,

城市形态由数个有机的、具有不同功

能的组团组成城市建成区。组团式空

间结构是我国大城市较为典型的发

展模式之一。

2.2城市用地功能

轨道交通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

络与城市客流集散点中间的联系纽

带,与城市客流的出行和吸引点是相

互依存的,与用地性质息息相关。城

市用地功能是影响客流产生和分布

的决定性因素,如居住、工业和商业

等用地功能在整个城市范围内的分

布决定了居民活动的区位,而轨道交

通则满足了人们快速、舒适地到达活

动目的地的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和居民出行活动的增加,居民活

动更趋向于集中性,从而加剧了区域

用地的混合功能,此时需要强化轨道

交通枢纽的功能,以加强交通便利性

和转换特性。

2.3轨网布局模式

轨网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是相

辅相成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应立足

于土地利用,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一

致。轨网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线网

中线路条数越多,线网结构越复杂。

基本的线网结构有网格式、放射式和

放射+环线式[3]。

2.4城市客运体系

城市客运体系是城市交通系统

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客运交通

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交通枢纽承担的

集散客流和换乘客流与城市交通网

络的布局有着直接关系。

由于城市客运体系发展具有一

定的历史性,客运交通枢纽已经形成

了一定的客流集聚性,而轨道交通在

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轨道交通枢纽

的布局应考虑既有的城市客运体系,

协调好两者的布局关系,实现对外交

通与市内交通的协调发展。

3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锚固

设施,轨道交通枢纽在布局上一方

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轨网

布局形式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

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其布局

必须与城市的空间结构、轨网模式

和土地利用规划统一起来考虑,只

有这样,才能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

102

空间的协调发展。以下本文将针对前述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轨网形态,分别进行轨道交通枢纽布局模式的适应性分析[4-6]。

3.1圈层式空间结构

(1)交通特性。

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市道路以方格网形态为主,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及市内公交枢纽等各类交通设施均集中布置在中心区内。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到一定规模后,城市路网将

逐渐形成环路+放射状形态,部分交通设施将逐渐向外围迁移,交通流特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出行强度大、城市内部交通随意性大、交通流向多且杂乱无章,交通拥挤现象将在城市内各个区域普遍出现,城市中心对周边发展地区的吸引力减弱。

(2)轨网适应性布局。

为了缓解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带来的交通压力,轨道交通线网主要采用方格网和放射状结构,将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布设在地下,利用地下轨道来疏导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

(3)枢纽适应性布局。

单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重点在于疏解中心区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同时,城市功能以中心区为核心呈“摊大饼”式向外均衡发展,人口和产业均衡分布。因此,此类城市的轨道交通枢纽布局基本呈散点状分布形态。

在中心城区,由于公交线网密集、公交设施完善,适宜结合常规公交设施设置市内公交换乘枢纽,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实现公交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结合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大型旅游景点等布设轨道换乘枢纽。

在城市郊区,轨道交通枢纽布局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在中心城区边缘宜结合公路客运站、火车站等交通设施布置集对外换乘型、P+R换乘枢纽等多种类型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在郊区外围宜结合机场和港口

布设以航空和航运为主导的对外轨

道交通综合枢纽。此两类枢纽交通的

衔接方式种类较多,换乘客流量巨

大,是市内外客运转换的关键节点。

同时,在中心城区边缘结合对外联系

通道适当设置P+R轨道交通换乘枢

纽,提供小汽车换乘的停车设施,引

导小汽车停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市

中心,可促使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

化,减轻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图1)。

3.2星座式空间结构

(1)交通特性。

中心主团块功能过于强大,内部

交通流分布较均衡,交通强度大,主

要通道的交通压力大;外围次团块有

一定的独立性,具有某方面的城市功

能,如工业新城和大学园区等,同时

对主团块有较强的依赖性,接受主团

块的辐射,故次团块与主团块之间的

交通联系非常密切,高峰时段主团块

与次团块的联络通道具有较大的交

通压力。

(2)轨网适应性布局。

轨道交通不但要疏解主团块内

部的客流,加强主团块与外围次团块

的客运联系,还要通过打造轨道交通

枢纽引导外围次团块的发展。轨道交

通则以放射状或环形+放射状结构为

主,环线解决主团块内的交通转换需

求,放射线则承担外围次团块与主团

块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

(3)枢纽适应性布局。

在主团块核心区,可结合行政中

心、商业中心、大型旅游景点及环形

轨道线路等布设轨道换乘枢纽。许多

大城市的火车站位于中心城区内,周

边配置公交总站、公路客运站等多种

交通设施,交通衔接方式种类较多,

客流量巨大,与火车站直接衔接的轨

道交通站宜设置为综合枢纽站,作为

市内外交通转换的关键节点。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主团

块边缘形成了多个居住组团,这些

组团具有一定的常规公交设施与线

路基础,通过加快边缘组团轨道交

通建设,结合常规公交合理设置公

交换乘枢纽,可有效提高边缘组团

的公交辐射范围及服务水平。为均

衡城区客流分布,越来越多的城市

在处于各个向外辐射方向的近郊区

设置“向性”公路客运站,并把每个

方向的对外客运线路整合集结到对

应的客运站,与这些客运站直接衔

接的轨道交通站宜设置为公路换乘

型综合枢纽,使对外客流通过轨道

交通实现快速集散。在主团块边缘

临近对外主通道的轨道交通站点适

当设置P+R换乘枢纽,提供小汽车

换乘的停车设施,引导小汽车停车

换乘轨道交通进入市中心,减少进

入中心城区的机动车流量。

外围次团块(新城、大学园区和

中心镇等)可凭借轨道交通客流服务

能力强、与中心城区联系方便的特

图1 轨道枢纽与圈层式空间结构适应性分布

示意图

图2 轨道枢纽与星座式空间结构适应性分布

示意图

103

2011年第6期 第27卷

104

图4 轨道枢纽与组团式空间结构适应性分布示意图

图3 轨道枢纽与轴向式空间结构适应性分布

示意图点,在城市外围用地储备充足的地区构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带动发展的新城、大学园区等次团块,并设置常规公交线接驳地铁站,打造公交接驳型换乘枢纽,以吸引和培育次团块的客流;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不少城市在外围地区规划建设新火车站或公路客运主枢纽,逐步把位于中心城区的老铁路站、公路客运站迁移到新站,以分流巨大的客流,缓解中心城区用地与交通的双重压力。同时,以新火车站或者公路客运主枢纽为核心建设新城,并将与这些大型交通枢纽直接衔接的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为综合枢纽。另外,通过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路向城市外围延伸,衔接机场、客运港等对外客运节点,并在这些节点设置对外交通换乘型综合枢纽,满足区域长距离出行需求,实现市内与市外换乘客流的对接(图2)。3.3轴向发展空间结构

(1)交通特性。

城市中心区功能强大,基础设施齐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内部交通分布相对均匀,主要通道的交通压力较大,而发展轴对中心区交通设施的依赖性较强,交通流主要集中在引导发展轴形成的交通走廊上,且与中心区的交通联系紧密,交通流方向性较强。

(2)轨网适应性布局。

与轴向发展空间结构最适应的轨网模式是放射状结构,通过放射状的轨道线路为城市向外发展提供发展轴,并以站点为中心,沿轨道轴线进行高强度开发,通过轨道线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形成“串珠状”的城市空间结构。

(3)枢纽适应性布局。

在中心区可结合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大型旅游景点等布设轨道换乘枢纽;同时,结合常规公交设施和居住组团设置市内公交换乘枢纽,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实现公交资源的优势互补。在中心区边缘,根据对外客流的“向性”及对外交通设施的分布设置公路和铁路换乘型综合枢纽。

发展轴沿线主要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发展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组团,宜结合组团内的常规公交线路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以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对整个组团客流的吸引和辐射能力;结合道路网的分布,在发展轴上靠近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站点适当设置P+R换乘枢纽,通过枢纽拦截由发展轴进入中心区的车流,减轻中心区道路的交通压力(图3)。3.4组团式空间结构

(1)交通特性。

组团式空间结构由中心组团和其他片区组团构成,中心组团是市级

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及娱乐中心等公共中心所在地,片区组团是次级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娱乐中心等公共中心所在地。与片区组团相比较而言,中心组团的土地建设强度大,基础设施配置更加完善,土地价位高,区位优势相对明显。工作日中心组团与其他片区组团的通勤交通流量较大,并且早晚高峰期间的交通朝夕现象较明显,而休息日组团间的休闲购物交通流量也较突出,从而导致高峰时段中心组团内部主要交通走廊以及中心组团与其他组团的主要联系通道交通压力大,交通服务水平较低。

(2)轨网适应性布局。

结合组团式空间结构的特征及交通特性,组团式空间结构宜布设放射状轨网,通过放射状的轨道线路来加强中心组团与其他组团的交通联系,带动片区组团的发展;同时,增大中心组团的线网密度,提高中心组团的交通可达性,促进中心组团土地功能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枢纽适应性布局。

中心组团可结合市级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及大型旅游景点等布设轨道换乘枢纽。在中心组团边缘,结合居住区的建设和常规公交设施设置公交换乘枢纽,实现公交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中心组团边缘区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及服务水平。按照对外客流的“向性”分布,结合中心组团和片区组团对外客运设施的统一布局,在中心组团边缘的某一个或几个方向上设置公路或铁路换乘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结合对外出入口道路,在中心组团边缘适当设置P+R换乘枢纽,引导小汽车停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中心组团核心区,减轻中心组团道路的交通压力。

外围片区组团可结合次级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和大型居住区等设置公交换乘枢纽,通过常规公交的接驳加大放射状轨道的辐射;按照对外客流的“向性”[下转第109页]

和PPRR模型,以全过程、多部门的公共政策视角,探讨了规划师在城市灾害的预防阶段、准备阶段、反应阶段和恢复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以期为其他类型的防灾减灾规划和研究,尤其是“被动型”应急管理模式所应对的灾害提供借鉴。

如今,大城市特别是“世界城市”,在传染病的威胁面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脆弱。这些城市的规划师有必要做好应对自然或人造传染病暴发的准备,具体应注意以下四点[11]。

(1)在预防阶段,全面掌握城市现状,评估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和途径,严格审视城市抵抗传染病暴发和灾害发生时保持基本运行的能力。

(2)在准备阶段,需完成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致力于构建应急状态下的城市运行体系,包括:基本生存资源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强有力的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值得信赖的通讯和交通体系;鼓励食品生产自给自足,提前规划临时性医疗机构,设计疏散路线和隔离方案,发动公众参与[12]。

(3)在应对阶段,凭借所掌握的

相关信息、专业知识和防灾减灾规

划实践,规划师应与卫生工作者一

起,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并提出建

议,在危机中为公众提供及时、准

确的信息,同时支持决策者做出科

学、合理的决策。

(4)在恢复阶段,配合其他部

门,或做好准备应对经济活动的突

然复苏,或提出建议刺激城市经济

增长,同时,重新审视之前的公共危

机管理体系,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

[1]王江波.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

研究[J].规划师,2007,(1):53-55.

[2]金 磊.城市综合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初步

—SARS留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J].城市规划,2003,(7):64-67.

[3]薛 澜,张 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培峰,尹 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

规划方法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08,(9):87-92.

[5]Shah G. Public Health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Plague in Surat

[M]. London: Sage Press, 1997.

[6]Newcomb J. Biology and Borders:

SA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Bio-

security[M]. Bio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 2003.

[7]Ali H, Keil R. Global Cities and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e Ca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

tory Syndrome(SARS) in Toronto,

Canada[J]. Urban Studies, 2006, (3):

491-509.

[8]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0]Matthew R A, McDonald B. Cities

under Sieg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Threat of Infectious Diseas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

ning Association, 2006, (1): 109-

117.

[11]吴庆洲.21世纪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

全战略[J].规划师,2002,(1):12-13,

16.

[12]张 敏.国外城市防灾减灾及我们的思

考[J].规划师,2000,(2):101-103.

[作者简介]

秦 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

理系副系主任、讲师。

焦永利,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

所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9-12;

[修回日期]2011-01-23

[上接第104页]分布,在片区组团可设置公路或铁路换乘型综合枢纽,弥补中心组团在某一方向对外客运衔接的空缺;结合对外出入口道路适当设置P+R换乘枢纽。另外,通过放射状轨道交通向片区组团外围延伸至机场或客运港,打造对外交通换乘综合枢纽,满足区域长距离出行需求,实现空港和海港等对外客流的快速集散(图4)。

4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轨道交通枢纽分级和布局影响因素,主要基于几种典型的城市空间结构、轨网布局形式,对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适应性

进行了探讨。然而,城市空间结构和

轨网布局形式并非单一的和一成不

变的,在进行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

时应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布局,促进轨

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协调,推动

城市用地和交通的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市轨道交通

枢纽规划设计指引[R].2009.

[2]涂英时,文国玮,邓 琪,等.城市规划

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市轨道交通

线网规划深化方案[R].2006.

[4]边经卫.大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美国城市土地协会著,郭 颖译.联合开

发:房地产开发与交通的结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甘勇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模式

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7]胡明星,马菀艺.无锡主城区开敞空间规

划布局研究[J].规划师,2009,(1):38-42.

[8]何小洲,杨 涛,於 昊.基于功能整合

的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

[J].规划师,2010,(8):49-54.

[9]黄伟民,陈巧贤.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J].规划师,2010,(7):101-106.

[作者简介]

甘勇华,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广州市交通

规划研究所。

[收稿日期]2011-03-24

109

2011年第6期 第27卷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摘要:对国际上典型的综合交通枢纽进行了剖析,包括旧金山的港湾站、巴黎的拉德芳斯站及柏林的来哈特站;描述了其内部的换乘流线,概括了其平面及立面布局的特点,为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流线,平面布局,立面布局 Analysis of Typical Layout Design in Foreign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layout design of integratedtransport hub abroa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ansport hubs of Transbay Terminal in San Francisco, La Defence Terminal in Paris and Laher Bahnhof in Berlin,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nsect and the vertical sections, holds that the know-how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broad shall be introduced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transfer line, transect section, vertical section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尚不完善,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先进枢纽有不小的距离。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但设计理念和布局设计方案不合理也是一项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剖析国外典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案例,包括旧金山的港湾枢纽(Transbay)、巴黎的拉德芳斯(La Defence)换乘枢纽及柏林的来哈特枢纽(Lehrter Bahnhof),重点分析其布局设计特点,从中提炼其设计理念,供有关的设计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考。 1 旧金山的港湾枢纽 美国旧金山的港湾枢纽(Transbay)是21世纪现代化的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通勤铁路)以及长途汽车客运、城市道路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于2003年开工建设,将于2007年建成。该枢纽建筑面积76645㎡。其中55742㎡用作各种交通之间的换乘空间,20903㎡用作综合开发空间,含各类住宅、宾馆、办公、零售用房约3 000间。工程投资约8.88亿美元,预计的综合开发收入为3.25亿美元。轨

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影响

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城市道路网络以及城市形态的发展特点,分析了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发展关系,为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的协调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道路交通城市城市空间形态 1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一经形成就很难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现代城市的道路网系统往往是不同时代道路系统的“合成物”,即马车时代的“常规路网”、城市内部的“快速道路系统”和城市间的“高速公路系统”。许多城市的“常规路网”仍然在发挥作用,快速道路系统一般起着连接城市中心商业区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大型公共设施的作用。这三个层次的道路系统基本上布置在三个层面,他们之间一般不直接相交,而是通过立体交叉以及其他辅助道路来进行连接转换。这三层路网在平面上和空间上既相互套接又相互隔离,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 2 城市空间形态[1]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空间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城市平面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集中与组合两种类型,前者即单城,周围没有其它城镇,后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镇,以一定的空间间隔位于邻近的位置,彼此存在各种联系,城市的立体形态主要来自于对城市三维空间的利用及城市的外观、外貌上。城市的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经济活动的分化带动城市空间上的分化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专业化不断加深,这种分化将持续不断。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相对时间内,它表示一种静态的结构关系,在较长的时期内,则表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流动性的增加,人口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们的技术创造、选择要求、时间观念等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越来越频繁。 3 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1道路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 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道路交通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道路网络的建设是引起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交通方式的改进和道路网络的建设提高了交通速度及节约交通时间,改变出行可达区域大小,引起整个城市空间可达性的变化,可达性的变化引起人们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重新区位选择,并直接表现在城市土地利用上,引起土地价格、土地区位、空间分布等土地利用特征的变化,使整个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一般是沿主要的交通线展开,各种社会基础设施也大都集中于交通干道两侧,道路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得到基本确定。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城市土地的空间布局重新进行区位选择,投影到城市空间上便促进了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随着城市一定阶段内的空间重构日益平稳,便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格局,紧接着又孕育着下轮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3.2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影响 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吸引商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般具有最优交通可达性的城市市中心和交通中转中心是商业用地布局的首选之地。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有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4) 1.1 研究的背景 (4) 1.2 相关研究综述 (4) 1.2.1 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4) 1.2.2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轴的研究 (5) 1.2.3 近期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研究 (5)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7) 1.4.1 研究的方法 (7) 1.4.2 研究的框架 (7) 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宏观作用机理 (9) 2.1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9) 2.1.1 城市空间形态含义 (9) 2.1.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性与周期性 (10) 2.1.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方式 (11) 2.1.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11) 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 (12) 2.2.1 古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2) 2.2.2 近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4) 2.2.3 现代城市空间规划与交通 (15) 2.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进与交通工具的变革 (16) 2.3.1 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巩固和指状形态的雏形 (17) 2.3.2 早期有轨电车——指状形态的加强 (17) 2.3.3 市郊铁路时代——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 (17) 2.3.4 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郊区化加速和同心环状结构再次重建 (18) 2.3.5 高速公路的出现——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 (18) 2.3.6 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 (18) 2.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轴向发展 (20) 2.4.1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本体组合关系 (21) 2.4.2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21) 第三章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形态 (23)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的一体化,各地区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是差异化和一体化的基础,是高效率一体化的关键,是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分工协作的集聚范围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可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高效率高密度增长又需要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突破极限将会使区域发展条件恶化。为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宜打破沪苏浙皖的行政边界局限,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要的点、轴、带、圈,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与保护,促进产业创新的合理分工与融合。 上海是最重要的服务中心,未来要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等“五大中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增长极。为此,上海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形成全球城市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

置的重要枢纽。全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使上海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塑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中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使上海成为传统与现代、人本与科技、精英与大众、全球与地域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交融地。 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是长三角发展密度、高度、强度均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带,应该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应进一步串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X、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创新型城市,打造沪宁合杭甬大“Z”字型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依托中心城市沿线集聚的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质量和集成商功能,提高对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创新、生产和市场的集成功能。作为长三角集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承载区域,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沿海沿湾先进制造业提升区,要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和综合交通走廊功能,发挥制造业基础好、后备空间相对充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若干科技创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上海轨道交通的枢纽等级

上海轨道交通枢纽等级 近年来建设部提出要确定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促进公共交通健康有序发展,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实现交通功能转换的场所,是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方向客流的转换点,是城市客运交通各方式有机衔接的重要设施,是确定公共交通主导地位的有效途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合理布设对改善整个交通系统功能,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解决出行换乘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综合服务水平的研究中,首先应确定枢纽的等级和功能类型,明确枢纽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才能对上海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服务水平作出综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3.1 上海公共交通枢纽分级 上海枢纽布局规划在市域范围内选择了145个枢纽站点,根据枢纽承担的交通功能和规模大小,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枢纽5处,B类枢纽88处,C类枢纽37处,D类枢纽15处。

图3.1 上海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近期建设规划示意图 1、A类枢纽(5处):以航空、铁路等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配套设置轨道交通车站、地面公交站、社会停车场、出租车营运站等市内交通设施,共同形成的大型市内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结合两大机场和铁路客站,全市共形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铁路上海站、铁路上海南站和铁路浦东客站枢纽共5个一体化市内外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2、B类枢纽(88处):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主,结合地面公交站点、出租车营运站、社会停车场和长途客运站等其他交通设施,共同形成的大中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图3.2 B类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图 根据不同的客流规模,B类枢纽主要分为两类: B1类枢纽(15处):是以三线及三线以上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主体的大型枢纽。B1类换乘枢纽地区的规划工作是近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汉中路、静安寺、人民广场、世纪大道、徐家汇、虹口体育场等地区的综合交通规划均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其余站点将根据轨道交通推进情况和周边用地情况逐步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案例分析,总结借鉴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经验。 主题词: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分析 Abstract: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ail transit hub of the comprehensive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hub for reference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Keywords: rail traffic, comprehensive hub, and analysis 在综合客运枢纽中引入轨道交通,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是确保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通畅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大型枢纽基本都有一条或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与之连接,通过在枢纽内直接修建轨道交通或者利用换乘通道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有效疏导了旅客进出车站,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1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1.1 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枢纽 拉德芳斯(La Defense)枢纽位于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包括地铁1号线、有轨电车T2线、区域快速铁(RER)A线、郊区铁路线和多条公共汽车线路,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了高架道路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将拉德芳斯区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一公共运输服务系统日接待乘客达50万人次以上,超过80%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进出拉德芳斯副中心。拉德芳斯枢纽设计的非常先进,巧妙地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一个4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1.1.1 平面布局 拉德芳斯区域位于法国巴黎市区的西北部,城市主轴线的西端。该枢纽具有交通、商业服务等功能。公交车站层,在枢纽的东侧,公交线路包围了小汽车停车场,设有大量清晰的道路标志,引导车辆快速通过,有序停放;中央为售票和换乘大厅,有商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西侧为郊区铁路和有轨电车T2线。乘客通过地面出入口和换乘大厅的换乘楼梯,可以很方便的到达商业中心,以及地下三、四层的地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轨道交通枢纽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与运营

轨道交通枢纽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与运营(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13 09:45:02 查看( 135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前言 宝民先生为主的专家组经过三年多对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研究,吸收了美国和日本一流综合体考察成果,新摩尔商业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卓毅集团公司牵头,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与市中汇建筑设计事务所实施完成了 47万平方米大学城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项目论证和大商家招商工作。 我们考察了亚洲和欧美重要城市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不仅取得了业态设计与商业建筑策划研究成果,比常规城市综合体项目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形成了商业综合体开发、招商、经营管理的核心能力,能够为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客户挖掘数亿元商业价值。 我们初步总结了城市交通枢纽型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与经营规律,形成了优化的盈利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愿意和地铁及轨道公司朋友分享。 一.交通枢纽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特点 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一般包括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站点,人流量巨大,在大型城市商业圈具有较高商业价值。例如,大学城城市交通综合体包括轨道交通中心站点、长途汽车站、公交汽车站和大型购物中心、酒店及高尚住宅开发,配套两个城市广场和多个地下停车场。 多物业功能组合。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包括交通物业和商业物业,商业物业一般包含写字楼、酒店公寓、购物中心。 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规模大,设计和施工都比较复杂,盈利模式比较复杂,投资风险控制难度大,开发和运营单位需要具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新摩尔商业管理公司成为国少数具有全球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研究经验和实际开发及运营顾问经验的单位之一,积累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轨道交通枢纽型开发单位创造较高顾客价值。 二.调研与论证方法 大学城交通枢纽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它是松江老百姓和大学城学生进入城区最便捷的轨道交通线路。我们采取了如下调查方法: 1.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调查和研究工作相互结合。在完成松江大学城轨道交通综合体项目同时,完成了松江与东京城市新区的国际比较研究,提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

1.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分类:客运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个体机动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货运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即狭义的城市交通,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间人和物的流通.城市出入口交通:在城市边远地区或称为城乡结合部分地区所产生的市区和城市外围地区相互之间的客货运交通形式.城市过境交通:一种是指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另一种是大城市本身边缘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通常分为市区外围过境交通和深入市区过境交通俩类 3.城市交通的层次 市际交通:城市之间的交通,城市是市际交通的交汇点和终端.市域交通:从城市范围到城市管辖地段的交通.市内交通:城市范围内的交通 4.铁路等级及作用 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等于20Mt I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10Mt或在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20Mt III级铁路: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10Mt 5.轨距:一条铁路倆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标准轨距:1435mm.路基是支承铁路线路上部建筑(钢轨,轨枕与道床)的基础.一般单线铁路路基面宽度在6-7m左右,如系双线,则需加4m. 6.限界定义: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予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 机车车辆限界:能够通过机车车辆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横向最大轮廓线.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过该限界范围 建筑接近限界:供机车车辆通过所用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的横向极限轮廓线.一切建筑物,设备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侵入该限界范围 铁路线间距是指两条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站内线间距较大,一般到发线间距在5m左右7.铁路车站类型,基本形式,布置形式 铁路车站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货运站,编组站等.布置的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客运站距市中心在2~3km以内是比较方便的 中间站:A)列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B)沿零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C)办理客货运作业D)某些还要办理机车加水及部分检修作业.布置形式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三类 区段站:A)办理中间站作业B)更换机车,乘务组以及机车的整备,修理,检查和车辆的维修.区段站的布置形式可归纳为横列式,纵列式和客货纵列式三种类型 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的收发和邮件的装卸.它与客运站的相互配列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分别为纵列配置和横列配置 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装卸货物以及编组选配货物列车等作业.货运站的布置形式基本可分为尽端式,通过式,混合式三种编组站:办理列车的接发,改编,机车和乘务组的更换,机车整备以及车辆检修等作业.编组站的主要形式归纳为单向与双向两类,每类又可按车场配列的方式分为横列式,混合式,纵列式三种 8.铁路站场位置选择 在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着主导作用.线路的走向是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的联系需要而确定的.铁路站场的位置与数量和城市的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的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等因素有关 9.编组站位置如何选择 1)妥善处理与城市的关系,避免与城市相互干扰 2)编组站位置应便利集纳车辆 3)密切结合地形,地质,水纹等自然条件以节省土方工程量,并尽量少占农田,保证建筑物的基础稳固和防止洪水和内涝的侵害,并预留将来发展的可能.同时,充分利用旧有设备以节省工程费用 10.港口组成:港口有水域和陆域两部分组成 11.港口铁路的组成及布置原则 组成:港口车站,分区调车场,联络线,铁路装卸线.布置原则:A)与整体规划布置协调B)方便货物装卸C)通过能力与其他系统协调D)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E.考虑远景规划留有发展余地 12.按平面布置,码头分为顺岸码头,突堤式码头,港池式码头和离岸式码头 13.港口道路的组成:通行线(主要道路,次要 道路),装卸线,停车场 14.公路分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 路 15.公路网布置原则 1)公路网的布局,主要线路的走向,公路的等 级应与交通流的流量流向一致 2)选线尽量选择地形,地质较好的走向,处理 好与河流之间的交叉关系,降低公路造价 3)区域运输体系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应相互 协调,互相配合,发挥各自长处,并尽量减少 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干扰 4)区域内部道路要与外路道路协调衔接,避 免出现断头路或设计车速急剧变化 5)公路网布局规划应分层次进行,下一层次 服从上一层次,省道网要以国道网为基础,地 方道路网应服从国道,省道网的需要 16.公路网布局典型模式及适应情况 放射形路网一般用于中心城市与外围郊区, 周围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对于发挥大城市的 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作用,促进 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影响有重要作 用,不足之处是周围城 三角形路网一般用于规模相当的重要城镇间 的直达交通联系.这种布局形式通达性好,运 输效率高,但建设量大 平行的几条干线分别联系着一系列城镇,而 处于两条线上的城镇之间缺少便捷道路连接, 是一种不完善的路网布局 树叉形的路网一般是公路网中的最后一级, 是从干线公路上分叉出去的支线公路,将乡 镇,自然村寨与市,县政府联接起来 17.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 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穿越式 18.客运站的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边缘布置 式,环绕布置式 19.居民出行特征: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 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 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 布等 20.出行的定义: A.凡是从甲地去乙地,同时 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次出行:a.完成 一次有目的的活动 b.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 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5min以上,或交通工具 单程在400m以上.B.凡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 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其出发点 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记为一次出行 21.出行空间分布 居民出行量的空间反映了居民出行空间的流 动规律,城市交通的主要流向以及城市土地 利用布局特点.出行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城 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就业岗 位分布请况 22.期望线: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 通到达小区的直线.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 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 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等时线 反映了居民到吸引中心所花费的最大出行时 间,以及该中心在不同出行时间内所能服务 的用地范围.等距线:即在这种线上的任意一 点到所指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 通常居民步行范围约在 1.5km左右.居民对 通勤的出行时耗能容忍的极限时间是45min 23.改善公交出行时耗的方法 1)加密城市支路网,提高公交网密度,缩短不 行到站时间2)缩短行车间隔时距,在高峰时 期提高发车频率3)用GPS手段在公交车站上 公布行车时刻表,缩短居民候车时耗4)采用 IC卡票制,改善车辆动力性能和站点设置, 设置公交优先道,专用道活大站快车,提高公 交车的运送速度5)各种公交线路点间在时 空上衔接好,换乘便捷 24.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是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 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的各种出行方式有着 各自的特点,影响着城市土地布局.例如,步 行交通适于紧凑的布局;自行车适于高密度 城市,私人机动车适应各种距离的低密度分 散活动,使城市布局有分散,低密度发展的倾 向;公共交通适合中长距离的交通运输,能引 起城市以较高密度向外指状扩展.因此高人 口密度的集聚城市往往与单纯依赖自行车和 公共汽车的交通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放射 型卫星城市结构往往与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 构成的交通系统密不可分,大范围城市化的 较低密度郊区住宅区和高人口密度中心区构 成的城市形态,与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和轨 道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紧密相关.由于 城市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布局最 好能够满足多方面的交通需求 25.交通方式如何分类 个体交通:个体非机动车交通和个体机动车 交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汽电车,中小 巴,出租车,轮渡等 26.城市交通预测方法 四阶段:出行生成(回归分析法,总量分摊法), 出行分布(增长率法,重力模型),出行方式划 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指导微观预测), 交通分配(平衡与非平衡) 27.交通线网布置原则 A)尽量满足乘客的要求B)尽力适应城市的 发展C)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 28.交通线网的类型 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 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 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 线网 29.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它由常规公共 交通,快速轨道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 通和特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 30.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 指单位时间内在固定线路上营运的公交车辆 运载乘客的能力,也就是应具备的公共车辆 数和客位数,包括车辆(或客位)为营运而行 驶所产生的车公里(或客位公里) 31.提高公交车辆客运能力的措施 A.提高行车速度(影响因素道路交通和交叉 口;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站距) B.缩短发车频率1)最大行车频率不得超过 停靠站的最大通行能力2)最小发车频率应 与服务质量相适应3)高峰小时发车频率应 于配车的运载能力相适应4)在满载率允许 范围内,发车频率应与行车人员的作息时间 相适应 C.缩短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即由家走到公 交车站和下车走到目的地的步行时间,候车 时间,在车内的时间和换乘时间) 32.城市公交线路布设的原则 1)尽量满足乘客的需要(乘客对公共交通的 要求是以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 2)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依据不同区段的用 地特征和人口规模布设不同类型线网) 3)尽可能利用城市道路(公交线网应尽量均 匀地不设在各条道路上一则是线网密度增加; 二则增加了线网的客运能力;三则可避免不 必要的走向弯曲,使乘客最少花费和最少用 时,在最短距离内完成出行) 4)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1.使乘客步行到车 站时的时间最少 2.是使线网的客运能力最 大) 33.城市公交线网的类型 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 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 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 线网 34.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城 市用地上,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心长度,包括 重复公交线路.线网密度是反映公共交通线 网系统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公交线网的最佳密度通常有一个范围,约在 3~4km/km2之间,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2 之间.按实际经验,线网密度在3km/km2左右, 居民步行时间在3min上下,线网通行能力比 较正常 在需要充分利用主要干道作为公交专用道时, 应增加线路重复系数,部分地段可大 5.0以 上.在交通紧张地段或客运量过大的线路,重 复系数应小些,在 2.0以内.在一般情况下, 线路重复系数控制在3.0~4.0左右 对乘客而言,线路长度约为平均乘距的2~3 倍,即10~15km 市区公共汽车和电车主要线路长度宜为 8~12km 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 行程 公交线路的曲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线路实 地长度与空间长度之比 线路的曲线系数控制在 1.2左右较为适宜, 最大不超过1.4 35.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是公交线路总长度 与公交线网总长度的比值.需小于1.5 36.公交站场包括线路的首末站,中途站和枢 纽站,车辆的保养场和中心停车场等 37.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原则 A.公交首末站的设置应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 与发展相协调,宜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 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以减少过街人流 量,必要时,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B.公交首末站的选择址宜靠近人口比较集中, 客流集散量较大而且周围留有一定空地的位 置,如居住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大型 公园,文体中心等,使大部分乘客处在以该站 点为中心的服务半径范围内(通常为300m), 最大距离不超过500m C.首末站的规模应按照其服务的公交线路所 配运营车辆的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 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点;25~50 辆的为中型站点;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点 D.与首末站相连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使用面积 较为富余,服务水平良好的城市道路上,尽量 避免接近平面交叉口,必要时出入口可设置 信号控制,以减少对周边道路的干扰 38.公交优先概念及为什么要实现公交优先 公交优先:即在经济政策,城市规划,道路使 用上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 通政策上确立公交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 建设上确立公交优先安排的顺序,在资金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