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索摘要:阐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关系,浅探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状及模式,剖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互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性、应用性和岗位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一)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职业教育存在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受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

1.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职业教育资金支持规模,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人口数量以及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程度、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等。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决定了对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公众的传统思想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此,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在办学方向上偏离了技能教育,走上了学历化的办学道路,如此一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效用大打折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并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上并未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把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在产学研层面,科研产出效率较低,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方面的效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出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职工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然而,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在企业员工职业教育中的投入的精力还不足,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

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的资源投入和支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欠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办学资金支持,导致办学的软硬件基础较差,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在技能劳动力培养和供给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样一来,会带来恶性循环效应,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定位偏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主线,缺乏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不仅会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上来看,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自身发展战略和定位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比较随意,未能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自身现实条件充分考量的基础上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在办学方向上缺乏自身特色,一味追求“大而全”,办学模式趋同,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求。职业院校的办

职业技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7087335.html, 职业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职业技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历史、唯物、辩证地认识、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兼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35周年办学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34期.孟庆国. [2].缺失与建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7期.文珊.任杨. [3].中职教师培养质量追踪调研与对策建议——基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与普遍高校比较的视角.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8期.惠转转.孟庆国. [5].发挥同辈群体优势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调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祝士明.王冰清. [6].我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百年变迁与启示.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7期.胡航.庞明俊.任雪浩. [7].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甄国红.张天蔚.秦彩萍. [8].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校企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36期.谢元海.陈小军. [9].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全程化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8期.谢良才.张维佳.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整版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7087335.html,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职教育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关于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探讨. 《教育界》.2015年13期.刘瑞洁. [2].探析信息化建设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年z1期.乔娜. [3].把企业文化引入中职教育教学的思考. 《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年11期.陶颖. [4].中职物理教育教学重在实践.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12期.刘秀. [5].互联网+中职教育教学. 《亚太教育》.2015年30期.罗曼君. [6].案例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山海经(故事)》.2015年8期.王丽. [7].浅议“有效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科学导报》.2016年8期.占锋. [8].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中国职工教育》.2014年10期.王永红. [9].在中职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年5期.杜英姿.陆秋芳. [10].Blog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教育:职教》.2011年12期.吴燕珊. 二、中职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实施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廖兰清.现代教育技术西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被引次数:2 作者:崔爽.教育管理辽宁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7087335.html, [3].师生网络交互学习平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吴清洁.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4].中职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被引次数:2 作者:徐若敏.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5].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中职班级管理研究. 作者:罗美霞.教育管理湖南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 [6].旅游中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常莹.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7].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场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雅.学科教学(英语)浙江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8].中职学分制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束剑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苏州大学2002(学位年度) [9].网络环境在中职数学探究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以中职数学第二册为例.被引次数:1 作者:沙建荣.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10].互动式助学网站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曹颖.现代教育技术天津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三、中职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校店合一”办学模式下的中职语文功用性研究及其实践对策. 冷耀军.刘彦,2008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第十七届年会暨第二届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国际)论坛 [2]中职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阎妍.张元,2009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3]浅析中职护理专业语文课构建模式. 刘杰慧,2008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第十七届年会暨第二届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国际)论坛 [4]绿色物流发展引发的中职教育教学变革. 林珍平,2015中国商品学会第十六届学术论坛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三要建立人才的管理机制。对各类人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必须与他们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要发挥激励表彰的正能量,激励人才主动积极地干事创业。要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表彰奖励。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不相适应 人才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结构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就目前高职 院校人才结构与XX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性来看,两者互补性较差。XX作为农业大省,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 型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XX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型产业发展的需求迫使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具有创新意识、掌 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仍然滞后 于市场所需,一方面其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所需不相符合,主要表 现为理、工课专业设置门类的增长点远远高于农学、医学、经济学 等专业,另一方面人才层次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矛盾突出,高职院 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企业则对具有 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关注度更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以及 人才定位的误区,使得人才资源浪费严重,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 展所需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 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要求高等职业 教育必须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主动承担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责任;另 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 学资源,也渗透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 校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环境下,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激流 勇进的气魄,选择正确的教育路径,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的重要目

中职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7087335.html, 中职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职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 《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11期.徐肇杰. [2].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6期.王彩霞.刘光然. [3].民国时期中职合并与分离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陈学军. [4].中职示范校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5期.王伟.钟绍春.尚建新. [5].制度变迁语境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兼谈中职助学政策和中职免费政策. 《继续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5期.潘建华. [6].服务于中职旅游专业的中职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教师》.2015年29期.李燕平. [7].关于中职语文课的几点思考. 《科学导报》.2014年3期.马瑞娟. [8].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化问题的思考——基于江西中职学校校长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 《职教论坛》.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1期.卢建平.何爱萍. [9].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 《成功(教育版)》.2008年8期.谭蒙革. [10].利用中职技能大赛推动中职教学的探究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年10期.廖锦鲜.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 农村; 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 形运动轨迹。 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 1.目标驱动机制 2.利益驱动机制 3.宏观调控机制 4.市场调控机制 产业布局的指向 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能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高科技指向 7.无固定指向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 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 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 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聚集与分散 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 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 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 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 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⑵克拉克定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 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 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 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此即为“配第 —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美)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 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 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 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 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 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 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 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