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

第二轮复习测试―古诗鉴赏

(一)1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鉴湖边的三山村。

(1)词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

答:

(2)请结合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的佳妙。

答:

(二)16.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6分)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2分)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两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①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人认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最为精妙,你认为“精妙”体现在何处?

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的“依”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警策”句应居于关键之处,揭示主旨。这首诗中的“警策”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答:

(七)16.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3分)

答:

(2)请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3分)

答:

(八)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⑴填空:(3分)

这是一首描写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⑵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其艺术手法。(3分)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析。

答:

(十)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此词大概创作于作者废退闲居之时。

(1)这首词选自《稼轩长短句》。稼轩,是南宋派词人的号。词又名

或。(2分)

(2)词的上阕“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前人读此词有评曰:“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第二轮复习测试――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一)16.(6分)

(1)“关河梦”指的是北上抗金,收复中原的心愿。(2分。答出“收复河山”、“统一中国”也给分)。

(2)①连用三个短句,声调急促,写出了词人对国耻示雪、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焦虑与慨叹。②抒发了词人心忧国事,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之情。(4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此题允许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现象,只要“合情合理”、“自圆其说”)

(二)16.(6分)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

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三)14.【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意思相同即可)

评分标准:

(1)填对一处得1分。 (2)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

原而满腔愁苦”意思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 (3)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1分。

(四)16.(6分)

(1)第1、2句。整首诗歌都是扣住“胜事”展开描写,围绕“忘归”抒发情感的。

(2)从结构上去鉴赏;从情景交融角度鉴赏;从炼字角度鉴赏;从意境角度鉴赏。(4点答出其中2点即可。)

(五)16.(6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依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逐”字用拟人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依”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道出了小人得志,依势猖狂的丑态。

(六)16.(6分)

警策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2分)。“悦鸟性”“空人心”抒发了诗人希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摆脱尘世杂念,追求精神纯净愉悦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主旨。(2分)。并且这两句上承前两联写景色,下启尾联对引人忘却尘俗的钟磬音的赞美,做到了“居要”。(2分)。注:若将尾联说成“警策”句,主旨分析正确,“居要”分析合理,给4分。

(七)16.(6分)

(1)本诗的写景特点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两种不同气氛的景物描写,显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之时的心情变化: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而到了朋友上船离别之时,心情又如凄

风苦雨般悲凉。②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烘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心境,第一句看上去是写乐景,实际上是写“醉别”的哀情。(说任何一点都对)(本小题说到特点1分,有分析1分,整体通顺1分)(2)按送别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这样写,借助想象,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答到“虚写”1分,能分析好处1分,整体通顺1分)

(八)16.(6分)

(1)春天;开阔幽静;优游闲适(热爱大自然春天)[每空1分,3分]

附:作者写到了澄澈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姹紫嫣红的花朵,细雨中的游鱼,微风中的燕子。这些景物描写让人看到了春天的美丽。而头尾两联的呼应,写出的是开阔幽静的草堂环境,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2)中间四句承“眺望”而写景物。视角由远而近,由下而上,描写动静相宜。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颈联是写静景,那么颔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出”、“斜”二字,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是逼肖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出的是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加波浪线的要点“由远而近,由下而上”、“动静相宜”、“细节描写”,任意答对两处得3分,答对一处得1分。]

(九)16.(6分)

表达技法不同。白诗赋予“明月”人格化,借“明月”寄托愁思;而益诗以“明月”反衬哀情。

(2分)所起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突出诗人感情的。白诗中的“明月”被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之心深深地打动,愿将诗人对朋友的这种感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朋友强烈而深厚的情谊。益诗以溶溶月色创造一个风清月郎遥良宵,反衬和渲染哀情,以乐景写哀,使孤独、惆怅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也更深邃。(4分)

(十)16.【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1)豪放派辛弃疾诗余长短句

(2)此句化用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故。孟子话的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而本词作者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这是词人的愤激之语。”

(3)词的下阕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就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酣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也表露无遗。前人评曰:“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真是十分精当。

相关文档
  • 古诗赏析训练题库

  •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

  •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 古诗赏析题专题训练

  • 古诗鉴赏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