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性诱剂捕虫器防虫技术

性诱剂捕虫器防虫技术

性诱剂捕虫器防虫技术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综述 2009 实蝇类昆虫的引诱剂和诱捕器

昆虫学报Acta Ento m ologica S inica,June2009,52(6):699-706I SS N045426296 实蝇类昆虫的引诱剂和诱捕器 王艳平1,2,汪兴鉴2,张润志1,2,3,王玉玺3,王福祥3 (1.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101;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检疫处,北京100026) 摘要:实蝇科昆虫的许多种类是重要的入侵物种,在国际植物检疫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F AO)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 PPC)》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实施对实蝇类害虫的有效控制,不断完善和出版实蝇控制技术手册并制定相关的国际植物检疫标准。引诱剂和诱捕器是实蝇类害虫监测、调查和防治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被广泛采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实蝇诱剂主要包括蛋白质诱剂(P A)、甲基丁香酚(ME、诱蝇酮(C UE)、乙酸铵诱剂(AA)、乙酸铵盐诱剂(AS)、T ML诱剂、己酸丁酯诱剂(BuH)、吡嗪诱剂(MVP)等,我国也研发了大量植物型和食物型诱剂。国际上常用实蝇诱捕器有20多种,依据捕获实蝇的不同方式分为干型诱捕器、湿型诱捕器和干湿综合型诱捕器3类。 同时,我国利用各种塑料瓶研制了多种多样的诱捕器。本文对国际、国内实蝇诱剂和诱捕器等研究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我国在建设外向型水果非疫区的实蝇监测中应使用国际标准的诱剂和诱捕器,以便获得国际认可并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在研发诱剂和诱捕器时做到标准化并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推向国际市场以便获得国际有关标准的采用和认可。 关键词:双翅目;实蝇;诱剂;诱捕器;检疫 中图分类号:Q9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426296(2009)0520699208 Ba its and traps of fru it fli es WANG Yan2Ping1,2,WANG Xing2Jian2,Z HANG Run2Zhi1,2,3,WANG Yu2Xi3,WANG Fu2Xiang3(1. 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I ntegrated Manage ment of Pest I nsects and Rodents in Agriculture,Beijing100101, China;2.I nstitute of Z ool ogy,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3.Nati onal Agr o2 technical Extensi on and Service Center,M 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100026,China) Abstract:Many s pecies in fa m ily Tephritidae are i m portant quarantine pests worldwide.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 rganizati on of the United Nati ons(F AO)and the I nternati onal Plant Pr otecti on Conventi on (I PPC)have actively p r oposed t o i m p le ment the contr ol of fruit flies by internati onal cooperati on and published contr ol technique guidelines for the pest and related internati onal standards of p lant quarantine. A s one of the maj or measures in monit oring,investigating and contr olling the fruit flies,baits and trap s are extensively adop ted.Main baits commonly app r oved are p r otein attractants(P A),methyl eugenol(ME), cuelure(CUE),a mmonium acetate(AA),a mmonium salts(AS),tri m edlure(T ML),butyl hexanoate (BuH)and22methyl2vinyl2pyrazine(MVP).There are over t w enty ty pes of trap s used worldwide f or fruit flies,which are divided int o three ty pes:dry trap s,wet trap s and dry/wet trap s based on ways of cap turing the flies.Moreover,many trap s are manufactured by vari ous p lastic bottles in China.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of baits and trap s,and p r oposed that the internati onal standard baits and trap s should be us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est free areas(PRA)f or fruit flies.Many Chinese bait and trap p r oducts require internati onal app r obati on,which may hel p t o p r omote our agr o2p r oducti on t o enter the internati onal markets.Design of baits and trap 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nd p r otected by patents t o be suitable t o internati onal adop ti on. Key words:D i p tera;Tephritidae;bait;trap;quarantine 诱剂和诱捕器是监测、调查和防治实蝇科(Tephritidae)害虫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包括我国 基金项目:农业部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25039);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110500-3) 作者简介:王艳平,女,1980年出生,河北三河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入侵害虫风险分析与防治技术,E2mail:wangyp@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5804639.html,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 pondence,E2mail:zhangrz@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5804639.html, 收稿日期Received:2008211205;接受日期Accep ted:2009204217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摘要:文章论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技术 1 赤眼蜂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1 形态特征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它是专门寄生在许多害虫卵的小型寄生蜂。赤眼蜂的成虫体长约0.3-1.0毫米,体呈黄色或黄褐色,复眼和单眼均呈红色,故称为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 1.2 生活史 赤眼蜂为完全变态昆虫。它的各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予蛹-蛹-成蜂五个发育阶段,完成这五个阶段叫做一个世代。一般完成一个世代历期约12天左右,其中卵期1.5天、幼虫期2.5天、予蛹期3.5天、蛹期3.5天,发育到成蜂后经20小时左右破卵飞出寄主卵。 2 赤眼蜂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它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蜂卵在害虫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并立即取食害虫卵内的营养,使害虫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但赤眼蜂却以害虫的卵液作为养料,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作为寄主寄生、繁殖。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阶段。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害虫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防治效果。因此准确、详细掌握靶标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及落卵数量及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3.1 玉米螟的预测预报 3.1.1 化蛹进度调查吉林省地区从6月1日开始,西部地区从5月20日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越冬代玉米螟化蛹情况,直到化蛹率达20%为止。在玉米秸秆垛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点取40棵玉米秆进行剥秆调查,共计调查200棵,记载幼虫数量,计算化蛹率。 3.1.2 成虫发生期调查黑光灯诱捕玉米螟雌、雄蛾。 3.1.3 田间百株卵量调查调查玉米田间百株卵块数。 3.2 放蜂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1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约7月5—10日),间隔5天,即第一次放蜂后推第6天为第二次放蜂期;黑光灯同时诱到玉米螟雌、雄蛾2天后即可放蜂;当玉米田间百株卵块达到1~2块时,即可放蜂。 3.3 放蜂数量和点数 每亩(667㎡)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为一个释放点。分两次释放,第一次释放数量为0.7万头,第二次释放数量为0.8万头。 3.4 赤眼蜂田间释放方法

性诱剂使用准则

性诱剂使用准则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田间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它具有安全无毒、节能高效、使用方便、绿色环保等特点。 一,性诱剂的制作标准 性诱剂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诱捕器和诱芯两个部分。诱捕器主要起到杀虫并收集虫体的作用,目前应用于实践生产当中的诱捕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粘贴型诱捕器

②水盆型诱捕器 ③干燥通用型诱捕器

现以粘贴型诱捕器为例,使用说明图如下: 1、零件 上盖底座铁丝支架细铁丝 2.安装 1)将上盖与底座按折痕折叠。 2)用粗铁丝制作的支架穿过上盖左右两边的小孔,并将其固定成型。(如图) 俯视侧视 3)用细铁丝固定住诱芯,并同过上盖中间圆形小孔将其固定于上盖内部。(如图) 4)将底座固定(有粘胶的面朝上 ),并调节诱芯位置,使其与底座相距不超过1cm。 完成图

而诱芯的作用则是通过释放性激素吸引害虫聚集,针对不同昆虫所感受的性信息不同,每一种昆虫都需要用其独特的配方和浓度制成相应的诱芯,如:二化螟诱芯,玉米螟诱芯,小菜蛾诱芯等,按形状分为:①毛细管型诱芯 ②橡皮头型诱芯 二,性诱剂的放置标准 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就开始使用,处理面积应该大于害虫的移动范围,以减少成熟雌虫再侵入而降低防治效果。根据田间虫害发生情况设置专用性诱剂及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放置性诱剂1粒,可用纸质粘胶或水盆作诱捕器(保持水面高度,使其距离诱芯1厘米)。诱杀二化螟,卷叶虫成虫时,早稻分两次,分别为5月

常用农业果业性引诱剂

常用农业果业性引诱剂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田间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 1.用性诱剂的优势①选择性高,每一种昆虫需要独特的配方和浓度,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对其他昆虫种则没有引诱作用。②无抗药性问题。③对环境安全,不产生污染,与其他防治技术有100%兼容性。④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2.性诱剂应用策略①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就开始使用(即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蔬菜害虫越冬代成虫始盛期开始使用)。②处理面积应该大于害虫的移动范围,以减少成熟雌虫再侵入而降低防治效果。③多与其他防治方法合用,发挥综合防治的效果。果业害虫性引诱剂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 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苹小卷蛾诱芯Adoxophyes orana

苹大卷蛾Choristoneura longicellana 国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柑橘粉蚧(进口)Planococcus citri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果蝇Fruit fly 地中海实蝇(雌雄单粒)Trimedlure Lure 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 桃异形小卷蛾Cryptophelebia leucotreta 荔枝异形小卷蛾Cryptophelebia ombrodelta 李小食心虫Cydia funeberana 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 暗斑螟Euzophera bigella 美国李暗斑螟Euzophera semifuneralis 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香梨优斑螟Euzopherapyriella Yang 农业害虫性引诱剂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

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的功能特点

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的功能特点 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是一种仿生学的高科技产品,是用人工合成的具有性引诱作用的昆虫性信息素或类似化学物质的诱捕器、太阳能模板、记录仪等组成。由于各种昆虫性信息素的成份与结构不同,其性质与作用也不同,仅对同种昆虫产生引诱作用,而对其它昆虫无影响。因此,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具有很强的专一性。目前,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一般都是利用合成的雌成虫性引诱成份来引诱雄成虫,从而杀死雄成虫,达到控害的目的。 托普TPSC6仪器监测预警,一是能够及时准确监测草地螟盛发及高峰期。二是草地螟预测预报精准化的迫切需要。由于诱捕到的是成虫,实际为害的是下一代幼虫,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距,可以远在经济损失之前监测到虫害的发生,并精确地确定为害的地点和范围,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和最佳的喷施农药时间。三是由于草地螟雄虫被诱杀,雌虫交配率明显降低,从而抑制幼虫的发生。四是害虫绿色防控、安全农产品和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使用该技术不仅在目标害虫种群下降和农药使用次数减少的同时,降低农残,延缓害虫对农药抗性的产生。同时保护了天敌,非目标害虫则因天敌密度的提高而得到了控制,从而间接防治次要害虫的发生。生态环境因此得以显著改进,确保了生物的多样性。达到农产品安全及生态建设要求。 托普云农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采用按放性诱剂诱杀害虫的原理,集害虫诱捕、数据统计、数据传输为一体,实现了害虫的定向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监测、虫害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更换诱芯,实现对不同害虫进行监测。 本系统具有性能稳定、操作简便、设置灵活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林业害虫、仓储害虫等各种害虫监测领域。 功能特点: 人机远程交互: 不受距离、地域限制。即使远在他乡,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及时了解监测区内害虫发生状况。 测报多样: 配置3mm、5mm、8mm间距的网盘,用户可根据需要灵活、方便、快捷、自由的更换,满足果树害虫、农业害虫、仓储害虫、检验害虫等几百种常见害虫的测报。 统计精确: 虫口数量统计正确率90%以上。能够相对准确的反应区域内害虫发生动态,为您进行病虫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反馈多样: 随诱随报、定时反馈。可根据需要,对重点监测害虫,随诱随报,也可设定某一时间(可设定48个时段),将设定时间段内的害虫发生情况汇总后反馈。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昆虫生理生化技术在我国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昆虫生理生化技术在我国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前言:对于大多数昆虫来说,信息素在它们的生存,繁殖,社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五十年里,破译昆虫之间的化学语言一直是化学生态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昆虫信息素表现形式,功能,合成途径的研究不仅促进农业害虫防治技术的发展也给进化生物学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视野。信息素防治害虫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无毒,特异性强的特点。目前利用信息素控制害虫主要有三个策略:交配干扰,诱捕,诱杀[1]。所运用的信息素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本文重点介绍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包括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因素,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虫情测报等方面。并对聚集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方法:1.数据库:NCBI 检索关键词:insect pheromone输出文献数量:4410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1 2.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害虫生物防治方法输出文献数量:54526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2 3.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16187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3 4.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信息素的应用输出文献数量:13339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2 5.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3137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2 6.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聚集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4285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1 7.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昆虫产卵信息素输出文献数量:6001 符合要求文献数量:1 昆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许多行为活动受信息化学物质调节和控制,许多昆虫必须依靠它们对气味的感觉才能生存。昆虫信息素是调节和控制昆虫行为的一种重要信息化学物质,其对昆虫的定向、召唤、交尾、产卵、聚集、追踪、告警、防御以及种间识别等行为均具有重要的作用[2]。昆虫信息素是昆虫各种腺体向外分泌的具有不同作用的种内激素,是用于进行同种个体与其他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昆虫性信息素、昆虫聚集信息素、昆虫示踪信息素、昆虫告警信息素和昆虫产卵信息素等。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发展迅猛,自Butenandt等1959年分离并鉴定出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蚕蛾醇。至今,全世界已经鉴定和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及其类似物达20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已商品化生产,其中以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最为详尽[3]。 1 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许多昆虫发育成熟以后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这种微量化学物质在昆虫的交配过程中起联络通讯作用。自从1959年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昆虫信息素,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用于分离和鉴定昆虫引诱异性的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手段已有很大改观。气相色谱法、飞行风洞生测技术、气载成分收集器和微量样品分析仪器等的应用,已能快速有效地分离并鉴定出微量的信息素化合物,使得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得以迅猛发展[4]。

如何防治玉米螟

如何防治玉米螟 肃宁县植保植检站---于朝辉 7月份正是玉米疯涨的黄金季节,但是也到了病虫害的多发季节。其中玉米螟就是主要的害虫之一。玉米螟也叫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着玉米的正常生长,受害的玉米苞商品价值大降,经济损失大于产量损失。那么玉米螟防治用什么药?怎么防治玉米螟呢?下面就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玉米螟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大,为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风折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严重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 主要危害玉米。玉米螟危害面积和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 为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一方面要掌握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又要了解该虫发生危害特点及如何确定防治对象田和防治适期。 一、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玉米螟一生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成虫白天隐藏在玉米叶片下和杂草丛中,晚上活动、产卵。成虫有趋向植株高大、生长嫩绿的玉米田产卵的习性,在高度为33厘米以下的植株上很少产卵。卵块多产在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1头雌成虫能产卵5~12块,

每块有几十至100多粒卵。卵产下时乳白色,随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为黑色。温度在20℃以上,卵经2~8天孵化成幼虫。初孵幼虫一部分在原玉米株上危害,另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的玉米上取食。幼虫有5龄,低龄期群集在玉米心叶、雄蕊和玉米苞上危害,是防治关键时期。玉米心叶受害出现半透明斑点和小孔,附近有虫粪。玉米苗期受害,植株干枯死亡;玉米生长中后期受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雄穗抽出时受害,不能开花,多呈黄白色,枯死;抽出后受害,上部枯白,中部折断,影响授粉。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温度16~30℃及多雨的季节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高温干旱、相对湿度40%以下,成虫发生量显着减少;台风暴雨天气玉米螟的卵和低龄幼虫大批死亡。 二、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时间通过查卵和查幼虫确定药剂防治时间和防治对象田。 1.查玉米田着卵情况,定防治对象田:根据玉米螟发生期预报,按照玉米苗情分类型,每种类型选一块玉米田调查成虫产卵情况。2.查卵色变化和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每天查看上述标记的卵块颜色变化和孵化进度,当卵色转为黑色、孵化卵块占卵块总数50%~80%时为防治日期。 3.查心叶、虫孔、幼龄虫,定防治日期:通过查卵确定药剂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时间,难度较大、花工多,

木蠹蛾类诱芯使用说明

木蠹蛾类诱芯使用说明 尊敬的用户: 欢迎您使用本公司生产的昆虫信息素引诱剂(诱芯)及配套诱捕器。在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或在植保(森防)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 原理: 性信息素是由昆虫性腺分泌并释放出来的一种活性物质,可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科技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进行诱捕昆虫。该产品为性信息素,诱捕雄虫。 适用范围:适用于沙棘木蠹蛾、小木蠹蛾、沙蒿木蠹蛾、芳香木蠹蛾等 诱捕器类型:三角形诱捕器、船(屋)型诱捕器。 例如,配套用三角型诱捕器即可诱捕大量害虫。胶片面积25cm*17cm,每套诱捕器配四张胶片、一根悬挂铁丝(约60cm)、一根悬挂诱芯铁丝(约18cm)。 屋型诱捕器诱捕胶片面积大,可诱捕更多害虫,配件包括诱捕上、下板,、粘胶片(两对,胶片面积为35 * 25公分)、2根悬挂铁丝(90cm一根,15cm一根)和1对黑色支撑管。 诱芯名称:特制的袖口式缓释橡胶塞,内装有对应的各害虫信息素诱液(诱芯)。 诱芯及诱捕器使用说明: 配套三角形诱捕器: 1. 将三角形的材料全部取出。每套诱捕器配四张胶片、2根扎带环、一根悬挂铁丝(约60cm)、一根悬挂诱芯铁丝(约18cm)。每套诱捕器配一个诱芯使用。 2、将三角形诱捕器按折痕折叠,有2个圆孔的一边压住有3个圆孔的一边,两端圆孔对齐,并将两端的圆孔用扎带锁住,形成三角框架。再用悬挂铁丝(70cm)的两头固定在扎带的两个悬挂环上,然后将悬挂诱芯的铁丝(18cm)一端固定在三角形诱捕器中间的圆孔,另一端穿上诱芯,诱捕器固定好后,将胶片插入,诱芯距离底部胶片1cm。 配套屋式诱捕器:根据诱捕器按照说明安装使用。 3、该诱芯是液体滴定在橡胶塞内,密闭保存,低温存放,使用时取出穿在铁丝(约18cm)的一头。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来操作。 4、将安装好的诱捕器,需要重点监测区域的每天要有人登记诱虫数量,其它每隔7-10天检查一次。 5. 参考用量:监测用每公顷1套,防治用每亩3套。根据当地情况而定。 6. 诱芯悬挂参考时间:例如芳香木蠹蛾北京二年1代,越冬代5月中下旬出现成虫,提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防治方法 摘要:1、农业防治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 1、农业防治 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③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④选用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作。在一些地方习惯使用玉米与辣椒间作,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但有时躲过了病毒病,却加重了玉米螟对辣椒的为害,应注意避免。 2、生物防治 2.1以菌治虫 即使用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于心叶中期(玉米螟卵处于孵化初期至孵化盛期)施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消灭幼虫。颗粒剂可以自行制作,白僵菌颗粒剂是将每克50-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煤渣5kg拌匀,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是将苏云金杆菌乳剂15mL同砂粒3.5kg拌匀制成,每株用2g施入玉米心叶内。此外每亩用白僵菌粉250g与陶土750g混合喷粉,也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②早春使用白僵菌封垛,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对寄主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 2.2以虫治虫 即利用自然或释放的赤眼蜂消灭玉米螟。为了提高田间自然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采用增加间作物的方法。例如在玉米田内间作绿豆,可增加赤眼蜂的数量。此外,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每4-5d(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化学防治 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含有化学农药的颗粒剂。颗粒剂可使用市售的制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g; 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g;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200g 与细土4kg拌匀后撒施。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时也可以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自行配制的颗粒剂应经过药效及安全性试验后,再大量使用。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昆虫的性信息素,又称性外激素,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很强的引诱力。一头雌蛾显然只能释放0.005微克左右的性外激素,却能诱集到100万头以上的雄蛾。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虫情侦查并用以指导大田的防治工作已日趋成熟,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预测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专一性强、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和安全可靠、不杀伤天敌等优点。昆虫性信息素作为同种异性昆虫之间生殖阶段的化学通讯工具,其化学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是昆虫种间生殖隔离的重要保证,因此,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相互不能替代,也不会引起混淆,这在昆虫的区域性调查、植物检疫以及诱杀防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现状、影响因素、展望 性信息素是雌性成虫性成熟后,释放体外作为求偶通讯联系的一种化学物质。早在1932年,美国科学家就利用从舞毒蛾腹尖提取的性信息素,用来监测舞毒蛾的分布和发生范围。1956年美国农业部用人工合成的引诱剂,作为监测地中海果蝇的预警系统,指导适时使用杀虫剂。1959年德国化学家分离鉴定了第一个天然性信息素家蚕醇的分子结构,并发现空气中存有极微量的家蚕醇,就显示对雄虫的活性,从此揭开了自然界的一个新奥秘,大大地推动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程。到1982年全世界不仅有150多种昆虫信信息素被分离鉴定,还发现了674种信息素和引诱剂。1979年美国批准了红铃虫、家蝇、舞毒蛾和日本丽金蝇4种昆虫性信息素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拉开了昆虫性信息素用于病虫防治的序幕。[1]至今,世界各地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的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能人工合成1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在农林害虫测报和防治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应用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性诱测报大都以诱集雄蛾为测报依据,即使将附近田块的雄成虫诱集至一块田中,对当代为害程度及后代发生量均无不良影响,同时,昆虫性信息素对人、畜、家蚕及环境安全,无不良副作用,而黑光灯诱测易将附近田块的其他害虫诱集至灯光所在田块,造成成虫集中产卵反而加重为害。另外,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大量诱杀防治,目前主要在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害虫中应用较多,鳞翅目昆虫中的诱翅蛾科以及雄成虫交配次数少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迷向防治则以干扰成虫交配前的化学通讯为主要手段,因此在害虫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享有第三代农药之称的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阔。[2]并且利用害虫性信息素进行监测和防治农林害虫,符合以生态管理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害虫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害虫测报和防治的技术方法。 1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1.1种群监测 用昆虫信息素作为虫情监测和调查的工具已获得普遍承认。事前预知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对进行适当的防治极为重要。国外已有60多种商品信息素出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合成的有30~40种,其中应用较多的有10余种,如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玉米螟、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苹果小卷叶蛾、白杨透翅蛾、舞毒蛾等[3]。性信息素和性诱剂在害虫防治上的第一个用途是监测虫情,作虫情测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阎云花等[4]的研究表明,用性信息素进行棉铃虫发生期测报准确可靠,比黑光灯诱蛾法灵敏、简便、省工、省钱,用其指导化学防治效果好、效益高。此外,性信息素还被应用在昆虫抗药性方面的种群监测。 1.2大量诱捕 昆虫信息素可诱集异性或两种昆虫而达到降低虫口,减少下一代危害的目的。人工合成美国

应用性诱剂技术防治害虫的方法

应用性诱剂技术防治害虫的方法 一、防治作物 适合于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烤烟、花卉等优特经济作物上防治抗性害虫。 二、防治对象 蔬菜、烤烟、花卉等经济作物上发生的虫害有多种,但斜纹夜蛾食性杂、发生期长、虫量大、危害重,是目前危害蔬菜、烤烟、花卉等经济作物优势害虫,在生产上应以斜纹夜蛾为防控重点,根据作物种类辅助防治有威胁的次要害虫。 1、蔬菜。甘蓝类蔬菜辅助进行小菜蛾的防治,其他叶菜、茄果类蔬菜要辅助进行甜菜夜蛾的防治。 2、烤烟。要辅助进行烟青虫、小地老虎的防控。 3、花卉。要辅助进行甜菜夜蛾的防控。 三、防治方法 1、插置诱捕器:除小菜蛾外,其余鳞翅目害虫都选用瓶式诱捕器进行防治。用铁丝把诱捕器固定在2-2.2米高、直径1.5-2厘米的竹桄上,插置在田间,诱捕瓶高度离地面1-1.5米,每2-3亩插置一套诱捕器。 2、防治时间 斜纹夜蛾的发生危害期较长,3月至11月都有危害,危害高峰期是8-10月,4-6月是次危害期。诱捕器放置时间要在高峰期之前15天放置田间,根据不同作物适当调整。 蔬菜、花卉:7月上中旬开始放置诱捕器; 烤烟:由于烤烟主要采收叶片,防治斜纹夜蛾要从移栽开始诱捕防治;烟青虫的主要控制时间是6月初-7月;小地老虎要在烤烟移栽前20天以上开始诱捕控制。 3、诱芯选择和更换 浙江纽康公司的诱芯质量稳定,性信息素释放周期长,可40-60天更换诱芯一次,气候冷凉、温度较低时60天更换一次,夏秋温度偏高、大棚栽培田40-50天更换一次。 四、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1、诱捕器防治密度调整:由于性诱剂主要是通过诱芯释放雌性信息素到空气中诱捕雄蛾,所以诱捕效果受空气流动方向和虫源的影响。东南方位、风口方向、虫源方向、外围圈虫口密度较大,可增加诱捕器密度,1-2亩一套诱捕器。越到中心区虫量越少,可减少诱捕器数量,3-4亩一个诱捕器。 2、性诱剂诱芯是化学信息素,容易挥发失效,因此,长期放置诱芯必须冷冻保存,有效期一般两年。 3、性诱剂必须连片集中使用,才能有效发挥防控作用,连片使用面积越大,控制效果越显著,因此,同类作物种植面积应不小于30亩。 4、大棚蔬菜、花卉放置诱捕器,可选择放置在入口处或大棚外,可有效阻止雄蛾进入棚室内交配产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 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 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 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500万hm 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 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 6.5亿元。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仅为0.2~1.0mm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一些农民都 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不像施农药那样,虫子死了,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搞好玉米 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当玉米螟幼虫的活蛹率达15%左右,再往后延10d 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成活率高,又主要危害雄穗,临近蛀茎危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导致折雄影响授粉,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d ,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玉米已经抽雄,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这些螟卵孵化后,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 2。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 2,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间,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民投入约30元/hm 2,可挽回 粮食损失525kg/hm 2左右,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下转第203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鲍晓来 (辽宁省绥中县农广校,辽宁绥中125200)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中图分类号S476.3;S435.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199-01 收稿日期 2010-12-28 植物护理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3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