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是“至圣先师”,还是“丧家之狗”

——以《论语》为中心

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Axial Age)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造

二、孔子的原初形象

三、孔子的思想管窥

四、《论语》的语言艺术

五、思考与练习

六、课外阅读书目

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1、文化轴心时代(Axial Age)

[德]卡尔·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间内和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找到了这个历史的轴心。正是在那里,我们同最深刻的历史分界线相遇,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开始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轴心期’(Axial Period)。”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7-8

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造:九流十家

儒、

道、

墨、法、

农、名、杂、阴阳、纵横、

小说

(正名:“儒”名的由来?)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儒”名探源

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儒》: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

术士也。(《说文》)……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

射御书数。……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

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章炳麟沿用汉人的观点认为,儒起始于周朝的王官。

胡适之《说儒》认为,儒源起于被周武王灭掉的殷商后裔。

二、孔子的原初形象

——从“丧家之狗”到“至圣先师”

◆解题

◆孔子形象的演变

◆孔子的原初形象

◆孔子的性格特征

(一)解题:从“丧家之狗”到“至圣先师”

1.“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1]。郑人或谓子贡

曰:“东门有人,颡似尧[2],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

不及禹三寸[3],累累若丧家之狗[4]。”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

笑曰:“形状,末也[5]。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1]郭:外城。在城的外围所加筑的城墙。 [2]颡:额。 [3]要:同“腰”。

[4]累累:颓丧憔悴的样子。 [5]末:不重要。一说是不对之意。

(一)解题:从“丧家之狗”到“至圣先师”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

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一)解题:从“丧家之狗”到“至圣先师”

2.“至圣”

《史记·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

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

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

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

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1.圣者

《论语·子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2.日月

《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此也,副词)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伤于日月乎?多(祗也,适也)见其不知量也。”

3.集大成者

《孟子·万章下》: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

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

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

识渊博,才学精到。)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4.至圣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5.素王

王充《论衡·超奇》:

“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 孔子作《春秋》是代君王立法,行君王之道,而无君王之位,故称“素王。”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6.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封“文宣王” 宋大中祥符五年:封“至圣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清:封“至圣先师”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7.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乾隆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题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二)历史上孔子形象的演变

《论语·述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三)孔子的原初形象

1. 关于孔子生平的资料

(1)《左传》

(2)《论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4)王肃《孔子家语》

(三)孔子的原初形象

2.家世

(1)殷商后裔

《礼记·檀弓》:“而丘也,殷人也。”(2)宋国贵族

(3)鲁国布衣

孔父嘉 木金父(避祸奔鲁) ……

叔粱纥 孟皮(伯尼)

孔丘(仲尼)

(三)孔子的原初形象

3.生平

(1)苦难的少年

《论语·子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认识孔子与论语: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 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 《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的人,使其安居樂業。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冉求曰: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 ?(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 《論語.雍也》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語出《論語.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人,使其安居樂業。語出《論語.季氏》: 「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2011级《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1)

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 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 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 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 18、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孔子与论语

生命与道德 2011年6月7日上午,就在千万个家庭在为自己的高考学子祈福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被执行死刑。至此,备受关注的药家鑫一案落下了帷幕。然而不可思议的是社会却陷入了“药家鑫怪圈”,陈平、田厚波等人在交通意外之后,又杀人逃逸。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社会的强烈关注。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药家鑫一案中,西安曾经有5位教授联名呼吁免除药家鑫死刑。这五名教授分别来自西安几家高校,其中一位叫王新的独立学者兼作家说“这个事到现在必须有人站出来,我们五个人作为知识分子,为了不亏良心、为了良知必须发出声音,如果不表达观点,有可能良知的底线就会被突破”。王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对药家鑫案的基本观点,亦即他们做出联名呼吁的原因。“药家鑫案的审理并不是在一个很公平的舆论环境中进行的,被社会舆论所影响”,王新说:“舆论喊杀声一片,这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大众对一个年轻人的审判,不能在一个非理性、非平和的心态下去进行,这牵扯到对一个生命,对一个人的尊重”。 哈哈,真是天大的笑话!那他杀人的时候怎么就不想着尊重生命呢,犯了罪要接受惩罚了就害怕了,开始求爹爹告奶奶四处奔走只为减少甚至逃避惩罚。扪心自问,谁人不是娘生父母养?生命是平等的,自己的命宝贵,别人的命就低贱吗?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我们的人性去了哪里?我们还有没有一丝良心,还有没有一点道德?我们怎么能这样漠视生命?生命与道德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也许他们会说尼采曾在《权力意志》一书中论述“道德保护弱者”。他认为,道德对生命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一种“保存原则”,它保护“工具”,保护“平庸者”,保护“受苦人”,保护“低贱者”。—句话,道德作为保存原则是保护弱者的。诚然,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它只能借助大众舆论来保护弱者。虽然尼采认为“道德会危害生命”。他认为道德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逐步敌视生命的历史。道德价值首先把自己说成是对于个人幸福是必要的,因为人必须有一个“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获得“意义”,就必须克制自己那有罪的欲望,人只有在“良心”的驱驶下才能达到幸福。进而,这样一种“非道德性”强制接受的道德信念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而个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变为了“群体本能”。于是,道德就不仅仅是某种他者赋予,而是一种自我认识的产物,道德成了一种“自觉”。这种“自觉”的道德进而变为一种人自己内在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来自“彼岸”的“绝对命令”,它强迫人必须遵循那些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而且确认,遵从了这些普遍原则就是一种美德,就是“崇高”。而此时,人的生命意志本身就在这强大的道德声音面前萎缩了。道德由此从“此岸”世界走向了“彼岸”,并由“彼岸”来统辖“此岸”,完成了逐步敌视生命的“使命”。 但是我们在尼采哲学中也不难看出,道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尼采认为,道德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座标系,人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和道德批准,这样人才能对自己怀有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是人作为人而不是象动物那样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尼

孔子与论语 相关链接7

相关链接7 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 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优美的理想。从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看,孔子评论过许多出名人物,但从来没说过有哪一位是生而知之者,这等于强调了后天学习的严重性。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喜欢学习也是最善于学习的人之一。他常常引以为豪的是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好学。他常常感慨系之的是人世间好学的人太少了;自己那么多弟子,只有颜回一人好学,可怜英年早逝。 不过,孔子所说的“学”有分外的含义,——不只是指学习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指人格修养。这一点,对比第四、第五则文选就可以知道(这里“学”完全是就修身而言的,而“不好学”的弊端跟“无礼”的弊端则完全一致)。学的基础内容是学礼和修身,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互相包含:学礼的立足点和归属是修身,因此修身可以包括在学礼当中;修身的根源标准或规范是礼,因此学礼又可以包括在修身当中。“不学礼,无以立”一句话,简短地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追求安定、做事勤勉而言语严谨、能接近有道德来匡正自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还说自己只知道一个好学的学生,就是颜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几处“好学”,都是品学修养而言的。子夏是孔子出名弟子。他以“好学”推许人,也完全是着眼于修养德行。总而言之,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人生意义。 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拿现代教育观念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有明明的不够,但是也有不可抹杀的长处。的确,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优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就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地借鉴。 从写法上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章跟“恭而无礼则劳”一章,内涵相通,却作两样说法,互相映带,各呈其妙。“陈亢问于伯鱼”一章则颇有些戏剧性。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的心态来揣度孔子,猜想孔子是对儿子总会有些偏心。伯鱼不经意中了解了学习《诗经》《礼》的严重性,也了解了君子如何处理跟子女的关系,所以他喜不自禁,仿佛捡了大省钱,“问一得三”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孔子与论语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 基础课教研室陈妮丽 教学目的: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入世出世哲学入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孔子以及《论语》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根本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在中国以至世界上的影响,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及《论语》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和《论语》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论语》的基本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用PPT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见后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有句老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精神,即:生生不息,自然而然。生生不息,既可以指绵延不断的思想延续,也可以指坚忍不拔的精神面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易经》中不朽的名言,为无数中国人所深爱,它所体现的即为生生不息之精神。自然而然,即顺应人生与自然的本来规律,不强求,不害怕,保持内心的恬淡,从容地看待生命的新与旧、生与死。这一精神与宗教的鬼神无关,更关照自我,更顺应自然规律,实则与“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所在,是

研究中国文化无法避开的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许多圣贤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妙处。例如孔子,他在描述自己不同的人生境界时,最高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便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人应当追求最大的自由,而最大的自由是建立在认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如若不然,则无法享受最大自由,无法享受“天人合一”所带来的无穷愉悦。我们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儒家哲学的要义。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论语》,也会为我们以后人文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出世入世哲学——从儒家和道家谈起(15分钟) 1、有为---入世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入世的哲学有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许多门派,但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儒家。 儒家哲学将“修身”视为根本,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人”成功?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又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 这便透露出“修身”的目标所在,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没有忧虑,没有疑惑,没有害怕,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顺其自然,不埋怨,不沮丧。 2、无为----出世的哲学 出世的哲学,是脱离世俗生活的哲学,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哲学。出世的哲学门派,主要是道家和佛家。 出世哲学中,老子《道德经》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这便是宇宙最基本的原理。 纵观《道德经》,又可以看出,老子的思路是以“否定”为主旋律的。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则《道德经》可称为“不字经”。 《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经典《庄子》,不仅处处阐述着辩证的思维,而且认为除产生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之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万变,而真正拥有大智慧、了悟大“道”的人,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庄子告诉世人至高的境界是什么,他说:“之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之羁绊,圣人无名利之束缚。”归结到一个字上,仍是“无”字!庄子认为,物我同一了,就可以真正逍遥自在,达到绝对的自由。 与道家一样,佛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出世哲学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金刚经》均来源于印度佛教,但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发扬光大,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佛学,从而成为中国佛学的重要内容。 完全本土化的禅宗自然也是以大自由为至高境界的。宋代禅宗曾将人生境界分为三层:第一层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层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层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儒家至圣------孔子(25分钟)

孔子与论语

是“至圣先师”,还是“丧家之狗” ——以《论语》为中心 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Axial Age)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造 二、孔子的原初形象 三、孔子的思想管窥 四、《论语》的语言艺术 五、思考与练习 六、课外阅读书目

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1、文化轴心时代(Axial Age) [德]卡尔·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间内和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找到了这个历史的轴心。正是在那里,我们同最深刻的历史分界线相遇,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开始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轴心期’(Axial Period)。”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7-8

一、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造:九流十家 儒、 道、 墨、法、 农、名、杂、阴阳、纵横、 小说 (正名:“儒”名的由来?)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儒”名探源 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儒》: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 术士也。(《说文》)……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 射御书数。……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 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章炳麟沿用汉人的观点认为,儒起始于周朝的王官。 胡适之《说儒》认为,儒源起于被周武王灭掉的殷商后裔。

二、孔子的原初形象 ——从“丧家之狗”到“至圣先师” ◆解题 ◆孔子形象的演变 ◆孔子的原初形象 ◆孔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与论语教案

孔子与《论语》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文学常识。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豪感与敬畏心。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与《论语》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论语》选段,参考书中“释义”,达到背诵程度。听于丹对《论语》选段的解读,以引起《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思考。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国学”一词,大家听过否?现在在中国出现了国学热,不对,应该说,当下,国学出现了中国热,甚至全球热。那么,什么是国学呢? 二、“国学”了解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三、国学经典研读 (一)了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现在的山东曲阜。 父亲叔梁纥,以武力闻于诸侯。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顔征在,重视孔子的教育。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经博学多才,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并开办私学,收徒授业。 35岁时,孔子提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是个地方官,为政有方,四方皆知。 52岁时,提升为鲁国大司寇,掌管国家礼仪。且讲究文武兼备。他要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55岁时,对国君失望,弃官离鲁,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的仁政、礼仪、学说。 67岁时,鲁哀公从卫国迎接孔子回鲁国,孔子被尊为“国老”。 孔子老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弟子3000,贤者72。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身作则,诚实为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 孔子还教导弟子,要一身兼有文韬武略,同时习练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个全才,文质彬彬且威风凛凛。既能够优雅尚礼,又善于驾车射箭。文而不弱,健而谦恭。电影《孔子》,周润发主演,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内外兼修的君子风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刚柔相济、身心健康孔子形象。 孔子还全面整理中国古代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 69岁时,孔子独生子孔鲤去世,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孔子与论语 相关链接1

相关链接1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有道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证件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宁。在选择了这一目标之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 可是,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却选择了避世。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卫国仪这个地方的封疆官士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示大道于天下。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这说明孔子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了。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的执着上。为达到目的,他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雅斯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建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的站不起来,可是他一就不停的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 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都凸显了那些勇与担当民族责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 这几个片段捕捉了相关人物的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或行为。桀溺向子路说完自己的看法,论语原本可以直接去写子路把事情告诉了孔子,现在加上‘‘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绘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上这样一个画面:‘‘孔子下,欲与言之。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谈孔子与论语 孔子

谈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