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职称考试政治习题(一)

职称考试政治习题(一)

练习题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单项选择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被列宁成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6、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激辩论

D、庸俗进化论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历史观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良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历史观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

明的优良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9、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劳动价值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

D、无产阶级政党

11、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欧洲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

。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又成了时尚”这一现象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科学社会主义

D、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成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3、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A、唯物主义观点

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

D、朴素辩证法观点

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6、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想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7、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0、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

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11、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绝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系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D、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变化性 D实物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自为性 D主观能动性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法三大规律

D、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述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0、意识从其起源看,它是()。

A、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人类文明的产物

21、毛泽东同志有句话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传,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指的是()。

A、时间的一维性

B、空间的广延性

C、时空的无限性

D、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2、毛泽东同志1958年的《送瘟神》诗句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反映了事物的()。

A、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B、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D、时空的一维性和多维性

2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2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世界本原问题

C、意识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26、聪哥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A、经济建设实践

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27、古代人不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作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显示了实践的()。

A、目的性

B、物质性

C、社会制约性

D、客观性

28、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2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各类行业的分工

30、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存在

B、物质

C、实践

D、矛盾

31、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32、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含义有()。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4、印度有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颗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这种算法强调了()。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36、有这样一则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流水。漉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37、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的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3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0、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4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2、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实践观

B、矛盾观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分析法

4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4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

A、是否承认联系

B、是否承认发展

C、是否承认矛盾

D、是否承认物质

4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46、“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B、内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D、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47、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列对“和”与“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4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49、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原理依据是()。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5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

A、两点论方法

B、重点论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矛盾分析法

5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在1927年实际上就已经在井冈山上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一部分人民已经率先获得了解放。那么1927年在解放区实现的是()。

A、爆发式飞跃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局部性部分质变

D、非爆发式飞跃

5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该变化()。

A、是否显著激烈

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5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C、把事物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54、“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55、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

B、“过”是指在“质”上的超过

C、应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

D、质变之时,量变停止

56、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张是()。

A、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知的

B、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定是绝对的,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58、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59、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普遍联系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D、独立统一规律

6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61、有人认为:“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些是关于因果关系的错误观点。关于因果关系,正确的理解包括()。

A、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不移的

B、原因和结果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是人的主观联想

D、原因和结果只是人脑的功能

62、以下关于假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B、假象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象

C、通过假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

63、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想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有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64、下列选择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65、“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中,某些生产队甚至汇报说水稻亩产达到十几万斤。改革开放后,水稻专家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2003年,我国培育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说明()。

A、提出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B、水稻专家提出的目标和实践的成果体现了可能性总是向现实性转化的关系

C、“亩产过吨”目标与“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提法都是具有抽象的可能性

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66、我国制定2015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

A、现实必然性

B、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性

67、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范畴是()。

A、现象和本质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原因和结果

D、现实性和可能性

68、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

69、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

7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1、有人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2、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73、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7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A、物质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75、“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7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主观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B、由客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C、由主体决定的对象

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A、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C、运用、操作实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们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5、马克思有句名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说明()。

A、人的认识和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B、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先天差异

C、人的地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

D、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

6、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了()。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有掌握实际资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身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9、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由理论指导的才能叫做实践

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10、有思想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物质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说明()。

A、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

B、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的地位身份决定认识水平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內省

D、这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2、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像一块白板,没有任何先天的观念,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是从经验得来的。这种观点的哲学倾向是()。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D、不可知论

1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由无常变化的具体事物的可见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是意见的对象;由永恒不变的理念构成的“可知世界”才是真实的,是知识的对象。这表明柏拉图的哲学倾向是()。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唯心主义反映论

1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5、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万一大地山河都陷了,理毕竟还在这里”。他的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观点

17、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0、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具有感知、知觉、表象等形式

B、比较贴近客观现实

C、反映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

D、直接性和具体性

21、理性认识的优点是()。

A、具有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等形式

B、具有抽象性、间接性

C、深刻性和全面性

D、具体性和直接性

2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A、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3、真理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其最根本的属性是()。

A、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B、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C、历史与逻辑相吻合

D、过程和结果相印证

24、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

A、真理的条件性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主观性 D真理的发展性

25、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会犯的错误是()。

A、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26、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和领域,牛顿物理学在许多方面不能解释信的科学现象了,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样的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科学发展史的事实说明()。

A、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

B、科学真理是绝对的

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科学真理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27、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的说:“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这种观点()。

A、否认的真理的客观性

B、揭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C、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指明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28、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A、客体的有用性

B、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的意义关系

C、主体的需要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根据以上表述,表明尼采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历史决定论

C、形而上学历史观

D、英雄史观

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如何看待().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人民和英雄的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所指的是()。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D、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4、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5、社会意识就是()。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C、人民群众的意识

D、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6、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意识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理解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素质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科学技术

D、自然资源

9、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力量是()。

A、科技革命

B、阶级斗争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10、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政治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1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A、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12、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是()。

A、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13、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表明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

A、统一性和多样性

B、决定性和选择性

C、多样性和选择性

D、统一性和决定性

14、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进程,构成社会发展主要内容和阶段的是()。

A、生产力不断发展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15、“无数相互交替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其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自我的

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

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

16、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名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它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区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统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的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英雄史观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历史唯物主义

17、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是指( 0

A、社会发展过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

B、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过程不起作用

C、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主体选择性

D、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

18、中国传统蒙学书籍《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关于人的观点是()。

A、历史主义人性论

B、抽象人性论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点

D、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性论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技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1、理解裙边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2、阶级的实质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一个集体占用另一个集体的劳动

D、生产过程中的指挥者和执行者

23、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法律范畴

24、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2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表现在()。

A、自每个新社会诞生以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B、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C、每一个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D、某个社会阶段完结以前的瞬间

27、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下面哪个轴心而展开的()。

A、政治权利

B、经济利益

C、领导权

D、社会发展

28、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9、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30、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组合成统一的整体

C、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31、科学技术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A、主导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基础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要素

32、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动力,它是()。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33、“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机械论观点

34、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本质是()。

A、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

D、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3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变化的

3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37、社会历史的本质是()。

3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认为偶然性为必然性所决定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的意识是()。

A、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质的

B、商品的本质是精神的

C、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D、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

2、在下列关系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范畴是()。

A、价值与使用价值

B、价值与交换价值

C、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与价格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4、一切物质财富生产的普遍特点是()。

A、都是具有劳动参与,创造使用价值

B、都有抽象劳动参与,创造价值

C、在价值创造中抽象劳动和自然物质是两大源泉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只在商品社会的财富生产中存在

5、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的相互联系的两重社会属性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和负责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6、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商品交换的实现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7、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枢纽的是()。

A、商品二因素学说

B、劳动的二重性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8、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

A、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

B、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不变

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减少

D、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

9、党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0、商品价值量的多少是由()。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值

12、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A、一般价值形式

B、偶然的价值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利润平均化规律

B、使用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

D、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规律

14、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A、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的

B、市场自发实现的

C、自觉运用和自发起作用共同实现的

D、价格实现的

16、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

D、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的()。

A、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B、价值的特殊性

C、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殊性

D、工资的特殊性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20、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力和最高目标是()。

A、获得剩余价值

B、扩大资本主义积累

C、扩大再生产

D、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

21、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原样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而是被重新创造出来的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22、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D、前者价值增值少,后者价值增值多

23、某资本家企业投入100万元资本,资本有机构成为8:2,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为13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A、5%

B、150%

C、80%

D、100%

2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C、各个资本家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25、某企业的资本家既没有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也没有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在企业中发动劳动竞赛,要求工人将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从原来的100件提高到120件,这属于()

A、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平均剩余价值的生产

26、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关系

2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8、下列各项属于资本积累的是()。

A、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

B、首都钢铁公司发行股票筹资进行技术改造

C、通用汽车公司将上年利润的60%用于汽车电子商务网建设

D、AT&T动用100亿元更新陈旧设备

29、以资本积累的方式扩大了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

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

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

D、组织股份公司

30、某工厂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了该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实物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3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会直接导致()。

A、劳动力的过剩

B、商品的过剩

C、资本的过剩

D、原材料的过剩

A、c+m

B、v+m

C、c+v

D、c+v+m

3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A、有机构成

B、价值构成

C、技术构成

D、数量构成

3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3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36、资本原始积累构成的基础是()。

A、用暴力剥削广大工人

B、用暴力剥夺广大农民的土地

C、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经营者

D、用暴力剥夺小资产阶级

37、某资本主义企业在一年内投入的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分别为100万美元、400万美元,剩余价值为400万美元,则该企业在该年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分别为()。

A、400%、400%

B、400%、80%

C、100%、80%

D、80%、80%

38、货币资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是()。

A、生产剩余价值

B、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

C、通过商品的售卖活动,实现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价值

D、主要起调节作用,随时补充生产资料或商品资本的不足

39、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

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0、G—W…P…W’—G’是()。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41、下列关于资本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A、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结、缺一不可的

B、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间只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中某一种资本的形式

C、只有资本家讲剩余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资本形式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能够连续运行

D、资本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循环中如果发生停顿,资本主义的生产仍能连续运行

4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3、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固定资本折旧的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

44、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根据()。

A、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社会总产品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用途

D、社会总产品的各种用途

4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该论断意味着()。

A、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C、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

D、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4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的劳动报酬

B、工人的劳动价格

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47、平均利润的形成()。

A、进一步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

B、进一步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部门工人的剥削

C、进一步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和本部门工人的剥削

D、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部门工人的剥削,但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阶级性

48、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

B、同一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

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50、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按照先后次序为()。

A、危机、复苏、高涨、萧条

B、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C、危机、复苏、萧条、高涨

D、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51、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起决定作用的阶段是()。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52、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中,最主要的职能是()。

A、经济管理职能

B、社会协调职能

C、政治统治职能

D、宏观调控职能

53、下列不属于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的权力是()。

A、司法权

B、行政权

C、立法权

D、监督权

54、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55、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棉花是作为()。

A、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资本

56、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资本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7、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设备

B、燃料

C、原材料

D、辅助材料

58、社会资本运动包括()。

A、资本生产、流通、分配

B、生产和个人消费、资本个商品流通、物质和价值补偿

C、商品流通、生产过程、个人消费

D、个人消费、价值实现、物质补偿

59、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问题的两个基本原理或理论前提是指()。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B、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和集约型再生产理论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的理论

60、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是是指()。

A、m

B、v+m

C、c+v

D、c+v+m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A、从追求超额利润转变为追求极差利润

B、从追求平均利润转变为追求超额利润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必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A、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D、资本对外扩张的结果

3、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D、垄断的银行资本和中小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

4、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5、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单个资本迅速增大属于()。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资本扩张

6、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7、垄断资本家制定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在于()。

A、创造更多的商品价值

B、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8、垄断价格是()。

A、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B、生产价格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D、生产价格加垄断利润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B、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可改变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儿关系局部调整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A、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创办国有企业,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

C、通过国家实行经济计划化,促进社会生产协调稳定发展

D、通过国家的财政和信贷政策,进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劳动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11、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新特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广泛发展,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

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融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私人资本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D、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12、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是指()。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产品商品化

C、产品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1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经济基础是()。

A、自由竞争

B、生产集中

C、资本的流动

D、垄断

14、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15、经济全球化()。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16、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了是()。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17、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没有根据的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消失

D、当代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18、“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主义革命()。

A、在可预见的长期内不可能爆发

B、可能在一国或少数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C、可能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

D、能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A、俄国共产党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法国共产党

4、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5、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立足于()。

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科学预言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C、巴黎公社的原则

D、生产力决定论

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提出行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论断的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8、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A、阶级统治

B、工农联盟

C、消灭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9、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全体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

10、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现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

C、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D、和谐社会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实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建设社会主义

D、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A、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B、是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

C、可以吸收其他阶级、阶层认同党纲并愿意为其奋斗的人入党

D、不应接受任何非工人阶级人士入党

1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C、代表先进生产力

D、代表先进文化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美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2、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各尽多能,按劳分配

D、各尽多能,按需分配

3、共产主义社会的本周因素是()。

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4、“两个绝不会”是马克思在下列哪篇著作中提出的观点()。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D、《哥达纲领批判》

多项选择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属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有()。

A、苏格拉底和托马斯.莫尔

B、圣西门和傅立叶

C、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因为他们独创了()

A、劳动价值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原因包括()。

A、该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B、该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C、该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D、该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

B、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C、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D、存在就是被感知

A、原始古典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可知论与唯物论的高度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本质规定

B、根本属性

C、唯一特性

D、最高共性

8、“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存在差异。二者对“物质”范畴的认识是()。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0、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这体现在()。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手段是客观地

C、实践活动本身和结果是客观的

D、实践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11、中国有句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说明了( 0.

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C、人的认识是主观性的,与对象本身无关

D、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2、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3、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需要想象,而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A、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B、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C、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D、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4、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是一种物质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15、下列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是()。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天体运动是由于“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推动的初速度,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行”

C、“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远……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动”

16、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留回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7、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将二者分割开来所导致的错误有()。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18、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1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只是离开物质的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0、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21、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

A、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

B、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C、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劳动的过程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类社会的基础

2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实践

B、社会实践

C、科学实验

D、阶级斗争

2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

B、阶级斗争

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

D、化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直接现实性

D、自觉能动性

26、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具有特别寓意的福娃,它们是由人们创造性的设计出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但其设计原型是大熊猫、燕子、藏羚羊、圣火、鲤鱼。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过程表明()。

A、人类可以把某些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B、构思的东西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

C、人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现实原型的模仿

D、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现实世界

27、联系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具体性

C、中介性

D、普遍性

28、辩证法的“过程论”的观点认为()。

A、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D、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2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

C、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0、下列选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决定同一

31、下列选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3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双方中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B、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33、矛盾的解决方式主要有()。

A、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势

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D、矛盾双方融成一个新事物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关于“和谐”,一下正确的论断是()。

A、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B、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D、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35、下列格言成语体现了矛盾规律的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6、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相互的需要,又存在着各方面的冲突,既有相互的合作,又存在相互的斗争,这说明()。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矛盾的双方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解决只能采取一方消灭另一方的形式

D、矛盾推动真理的发展

37、有论者谈到工作的方法,形象的以弹钢琴为例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美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凑、要相互配合。”这说明了()。

A、对待工作要有主次、有重点

B、对待事物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对待问题要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事物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相互转化

38、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正确的有()。

A、它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B、它在一定条件下向普遍性转化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

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性开始,科学认识就在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3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

A、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A、自我完善的过程

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4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突然发现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之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事例说明()。

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

D、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3、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的词句中想象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当年诗人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个例子说明()

A、可能一定可以变成现实

B、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将意识变成客观事实

C、主观的东西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D、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

44、关于现象和本质,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C、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D、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5、在辩证思维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的要求是()。

A、逻辑的次序与历史事实的顺序必须完全一致

B、逻辑的顺序必须以历史的顺序为基础

C、逻辑是历史的抽象与概括

D、逻辑的顺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历史的顺序不一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