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2011年《课标》的三个案例说起

北京教科院吴正宪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我们从2011年《课标》附录的三个案例说起。

案例1:图中每个小方格为1个面积单位,试估计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如图一:

(图一)

教师们对此题目并不陌生,,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数方格。先数一数有多少个

整格,再数一数有几个半格,把不满整格的进行整合,最后累加起来,用此方法估计不规

则图形的面积。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在这次审定课标的讨论中,张恭庆院士的发言对我颇有启发。他认为这样处理没能体现估算的价值,此题还可以挖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在张恭庆院士的建议下,我们

进行了讨论,课标修改组对此也作了认真修改,以充分体现该题的数学教育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事先做好规划,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图形的面积。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观察图形,边进行思考“你认为曲线所围成的面积

结果可能会在那个范围之间呢?你能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首先选择好用来估计的“单位”即:以图形中的一个小方格为一个单位。

再找出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和下界。学生可以这样操作,先数出曲线围成图形内包

含的完整小方格数,用彩色笔将它圈出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下界(有75 个这样的单位);然后再数出曲线围成图形边缘接触到的所有的小方格数,也用彩色笔将它圈出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有113个这样的单位)。进一步引导

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小,第二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大,实际的

面积是在这两个数之间。由此确定曲线围成图形面积可能的取值范围。

如图二:

(图二)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的探究过程,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法能使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面积的吗?试一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无疑是提出了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继续利用上面的经验,探索出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渗透极限思想。

如图三:

(图三)

同样的数学学习素材,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数方格”的设计没能充分体现估算的学习价值,只是把估算当成一个操作技能——数方格(知识点)去教了,为了教估算而估算。“寻找区间”的设计则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方

法的培养。特别是选择合适的估计“单位”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估算的关键,引导学生体验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事先做好规划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图形的面积。通过对上界、下界的确定,帮助学生寻求取值范围,找到合适的区间。这个上界、下界的确定,对学生体验估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真正意义上估算价值的体现。特别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方格,使估计值更逼近准确值,从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估算教学要通过在具体情境背景下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用近似的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让学生多拥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其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数活动的经验。

案例2:“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

此题目老师们似乎也很熟悉,有人把它称为“鸡兔同笼”的变型。这是在过去的奥数培训中是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今天的《课标》中又增加了这样的案例,为什么?该案例的数学教育价值何在?面对着同样的教学内容,今天该怎样进行教学?我们不妨将两种教学方法做一个比较。

过去教学此内容教师通常采用假设法,一开始就将自己明白的道理讲给学生,比如“我们把所有的椅子都假设成有三条腿计算时,求出来的就是四条腿的椅子数;我们再把所有的椅子都假设成有四条腿计算时,求出来的就是三条腿的凳子数;”接着一下子就把算式给出来了。

(60-16×3)÷(4-3)=12(四条腿的椅子数)

(60×4-60)÷(4-3)=4(三条腿的凳子数)

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照猫画虎完成任务,没有经历公式数学化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事实上正像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所说“老师讲课不能太聪明了,老师虽然知道结果,但要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一下子把算式给出来了,学生还探讨什么?”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已经没有了探索的空间。《课标》(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已经成为了一句空话!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标》(2011年版)在案例的解读中给出了怎样的建议?这样的教学又会给学生继续学习数学带来怎样的后劲儿?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对题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观察与猜想,并进行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做一做,运用尝试的方法探索规律,得出结果。并记录计算的过程,引发新的思考。

如:

椅子数凳子数腿的总数

16 0 4×16=64

15 1 4×15+3×1=63

14 2 4×14+3×2=62

启发学生观察,“每减少一个椅子就要增加一个凳子,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3=1。”如果继续尝试下去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学生带着观察结果,继续探究……

13 3 4×13+3×3=61

12 4 4×12+3×4=60

至此得到椅子数12,凳子数4时,腿数恰好为60。通过引导学观察发现:腿的总数为60时,需要减少的椅子数是64-60=4,于是椅子数是16-4=12,凳子数是0+4=4。最后验证:12×4+3×4=60,是正确的。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凳子数的变化思考,即:“每减少一个凳子就要增加一个椅子,腿的总数就要增加4-3=1。”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常见的“四条腿的椅子、三条腿的凳子”简单背景为研究素材,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实验、发现“每减少一个椅子就要增加一个凳子,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3=1。”学生在尝试中不断地归纳出数学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到其他同类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字母代替椅子数与凳子数,得到计算腿的总数的数学模型。

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得出数学结论。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归纳法。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学会逐步积累利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数学作好准备。

比较两个案例,您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案例3:图形分类

如图,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面对着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扣眼的数量不同的众多扣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该从何做起?如何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又该如何表示记录这些分类的结果呢?怎样渗透分类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建议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试一试,让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形成正确的结论。具体建议分四步完成:

①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的结果不一样?引起

主动反思。)

②讨论确定分类标准。(让学生理解分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例如,可以根据扣子的形状、扣子的颜色或者扣眼的数量制定分类的标准。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分类标准的交错造

成的分类结果的重叠与遗漏,如:蓝色的一类,方型的一类,就会有扣子既不在蓝色的一类,又不在方型的一类,而有些扣子既在蓝色的一类,也在方型的一类。所以分类时,要

按同一类的标准分。)

③抽象出图形共性。(根据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并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④组织汇报。(学生报告分类结果,互动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思路。)

2011年《课标》指出:“分类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

的抽象过程。”学生正是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这样一种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的结果却不一样?”,引起主动反思,从而激起去寻求“新分类标准”的需求;然后再探索“新标准下的分类方法”。学生经历了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量不同”扣子的分类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着

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经过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学会分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了积极的探索者。

总之,教师要自觉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正像史宁中校长所说:“数学思想很重要!教师脑中有了意识,就能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和渗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意见)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首先、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其次、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 、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第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了解理论重在实践 ——浅谈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地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义务教育教学课程的目标:“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进一步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数学活动经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列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含义 数学活动 课标(2011版):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P2-3) 课标解读(史宁中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都是数学

活动。(P271)

目前,我国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比较薄弱,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一直难以界定,至今尚有未达成共识。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 “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也包括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认识,特别是感性认识。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3.数学活动经验是体验,是经历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 4.数学活动经验既是知识,也是过程 数学活动经验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是知识,是学生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和感悟等;从动态上看是过程,是经历。 5.数学活动经验是组合体的整体概念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史宁中(博导,东北师大校长,课标修订组组长):“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如圆的面积教学)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思考 ◇张红娜“三角形的面积”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既为传统的内容,则必有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课前,让学生分别准备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卡片各两个。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交流讨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和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也似乎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但是,如果细细思考和品味这样的教学,其中的问题和困惑便应运而生: 一、是对学生真实学情的“顺应”,还是教材编排和教师设计意图的“强加”?我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都没有事先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的经验,为什么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事先要做这样的准备?这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还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对学生真实学情的“顺应”,还是教材编排和教师设计意图的“强加”?学生是在主动学习还是依然在被动接受? 二、是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实现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这是大家公认的转化思路。在学生真实的思维中,这样的转化是被动的。把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两条邻边“挤压”为一条边从而转化为三角形并保留转化痕迹,或直接沿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观看到三角形的面积正好为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岂不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 三、是让学生直观感知,还是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直观的拼摆,固然能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间的关系,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只“知其然”,还是让学生既“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匆匆地参与数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日期: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中学数学论文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杨月凤 【摘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它既包括经历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本身,也包括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关键词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11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双基”和“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共识。 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研究文本,用具体的课例呈现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认识。 一、读懂教材,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多层面入手悉心地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新思想、新理念、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因素,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向学生靠近,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精心设计、组织的每一个数学活动中,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同时获得系统的数学活动经验。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的论文

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的论文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窗体顶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人们在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过程中,经常通过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从而逐步学会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由此我们必然联想到“转化”。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就是化新为旧,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将复杂问题转化为易解问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的面积推导;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等都是转化思想非常好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转化思想,使他们能用转化思想学习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用转化的方法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呢 下面谈一些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复习旧知时)

如教学“分数的除法”时,采用复习导入法,先复习与本节课知识密切相关的“分数乘法”,建立了新旧知识的练习,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每一种导入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课型。在这里,关注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在新知的形成过程中渗透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即回顾以前的学习经验;把这些平行四形转化成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再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是由这样一个问题展开的:“每个风筝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学生以前只学过小数的加减法,对于新知“小数的乘法”他们会怎样计算通过编者的三中方法:①用3个连加②把元转化成3元5角③把元转化看成35角,也就是扩大到原来的10倍,最后再把积转化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在几何图形中,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通过剪拼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梯形通过剪拼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求面积公式都是运用了转化思想。同样,立体图形求体积也渗透了转化思想,如将圆锥的体积和圆柱联系在一起。这些课的

数学教学感悟

数学教学感悟: “老师,请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上学期,我担任五(三)五(四)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四年级接班时,三班有一名女生----阮文茜,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她嘴唇厚,白眼珠多,说话含混不清,后来从其他代课老师那里得知,她是个问题儿童,所以对她我一直没有好感,甚至有点厌恶,长期以来,她要么不交作业,要么就把题目胡乱抄一下就交上来了,我也从不在意。 今年四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讲完《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布置了当天的作业,因为作业内容是纯数字,于是我边口述边让学生抄在作业本上,口述完还有三分钟下课,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忽然那个叫阮文茜的女生站在我面前,口齿不清地嚷嚷着,我几乎听不懂她说的内容,于是第一排的一个小男生对我说:“阮文茜说她没抄上题”。于是我很不耐烦地冲着她吼了一句:“你抄题有啥用?你又不会写。”随着下课的铃声我走出了教室,回到办公室。没想到阮文茜也跟着我来到了办公室,站在我面前,口齿不清地哼唧着,我无比厌烦,高声冲着她喊:“你想干什么?老师忙着哩!”她噙满泪水慢腾腾走出了办公室,看着她的背影,我心中生出一种悲怜!不一会儿,她又走进了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可怜兮兮地递给了我,眼泪依然挂在脸上。我接过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读的题我会做,你在侮辱我的智商。”她等我看完纸条,又要走了纸条。我十分惊讶,这个看似木头一样的孩子原来智商并没有我想的那么低,她有自己的思维,有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尊严,有被老师尊重、爱护的渴望。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伤害了一颗无辜孩子的心灵,我很内疚,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我到教室把抄题用的书给了她,并把当天的作业给她认真地辅导了一遍。当天的作业她虽然只对了两小题,我依然工工整整地给她写了“优”,并奖励了一朵小红花。 事情已经过去快半年了,每当想起此事,我都会深深地自责。它让我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我们要把阳光雨露播洒在每一个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心得体会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心得体会 吴正宪主讲,课程标准是注重双基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面”,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知道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力。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推理、数学抽象,数学模型。老师举例了三个案例: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现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注重学生估算能力和方法,范围的取值,选择合适的单位逼近准确值,体现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时候时候用估算,选择好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中选方法,具体情境选单位。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现数学思想—尝试归纳,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对题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猜想,并进行大胆尝试,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运用尝试的方法探索规律,得出结果,并记录计算的过程,引发新的思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联系中得出同一规律,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得出数学结

论。学生还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归纳法。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学会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学习数学做好准备。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现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4要素,情境、问题、建模、解释与应用。让学生在不同活动、情景中体验发现问题,进而建立模型,而不是把结论直接给学生,也不能用单一的一个情景得出结论,显然不利学生后续学习,而是让学生自己建立模型,自己去解决所碰到不同情景的问题,自己应用。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现数学思想—分类,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分类要让学生讨论分类标准,让学生尝试分类,从分类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犯错误,学生才有可能反思,才可能积累好的经验,多给孩子活动空间,组织汇报,教师学会倾听也很重要,经过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学会分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了积极的探索者。 总之,教师要自觉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关注学生隐性的思维经验,隐性的心理经验。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中期报告 1、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 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课题界定: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它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包括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本课题指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探寻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研究目标:1.从问题分析,教学预设,课堂实施,评价总结,反思改进等 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实验过程,努力探寻该课题研究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价值。 2.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设计建议 3.挖掘、整理出一批适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典型案例。

论文 基本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 摘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教材以数学抽象为主线引入数学研究的对象,以数学推理为主线建构数学内容体系,以数学建模为主线搭起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数学思想教学的基本方式和目标要求是“感悟”,“显化”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之中。数学思想的教学要兼收并蓄、突出主干,体现阶段性,逐步提升学生的领悟水平。 关键词:基本数学思想教材架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理念的阐述,丰富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内涵,指明了数学教材建设的方向。以此为依据,新修订的数学教材更加关注“过程”与“结论”的和谐统一,使得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技能等共同构成了教材的文化内涵。 一、基本数学思想的教材架构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有了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便不再是孤立的。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思想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基本数学思想主要有三种:抽象、推理和模型。整个数学学科就是建立在基本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并按照基本数学思想发展起来的。”[1]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坚持用基本数学思想统整全部内容,规划合理的内容结构,侧重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推理过程、建立模型过程。 (一)以数学抽象为主线引入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精心选择素材,创设情境,把客观世界中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抽象成数学研究的对象。 1.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 把数量抽象成数。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数与代数”学习的起点,整数、小数、分数的学习,是一个从具体事物和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是抽象水平不断提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

数学基本活动获得的基本过程,水平层次和重要表征 由《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学习中获得的“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为具体案例 秭归一中 (1)经验萌发阶段 问题1:在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定义OP MP =αsin , OP OM =αcos (如图1),若将OP 的长,1取为r 自然得到,cos ,sin a b ==αα表达式无分母,非 常简约。 问题1教科书由相似三角形引入,使OP=1过渡很自然,并 没有一开始令OP=r=1,找α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来定义三角函数,使知识推进水到渠成(如图2)。 主要表征:①将比值定义改为一个字母来定义,起到了简 化运算作用。②OP=1,P 点轨迹是什么,自然想到单位圆,萌发 出用“单位圆来定义三角函数”的经验。 (2)经验明晰阶段 定义a b ==ααcos ,sin 学生只感到无分母比较简约,借助单 位圆,设α是任意一个角,角终边与单位圆交于),,(y x P 则 ,tan ,cos ,sin x y x y ===ααα(如图3)定义三角函数由实数到实数的函数,以集合为载体,三角函数定义由静止上升为运动。 问题2:(书P12,例1)求3 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如图4) 由“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基本活动经验知:找出 35πα=终边和单位圆交点)2 3,21(P -,由三角函数定义不难得出2 335sin -==y π,2135cos ==x π,335tan -==x y π,由一

个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简洁之美。 主要表征:①利用单位圆定义x y x y ===αααtan ,cos ,sin 。②由于α用弧度表示,三角函数是由实数到实数的一个映射。③α运动导致三角函数也运动起来。 (3)经验概括阶段 “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通过问题1、问题2感知:①三角函数定义简洁且有一定几何意义②为讲解三角函数线,cos ,sin OM MP y ===αα进而通过分析有向线段变化得,ααcos ,sin ==y y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值、同期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③x y ==αtan 再次体验当α为第二、三象限时,为什么要画其反向延长线,并作,OA AT ⊥其目的是利用单位圆为1=OA 简化运算,让学生反复领悟单位圆定义三角 函数“一次又一次”好处。 问题3:(P12例2)已知角α终边过点),4,3(--P 求角α正 弦、余弦,正切值。(如图5) 分析:由“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数学基本活动经 验得)4,3( 0--P 不在单位圆上,由相似三角形求出单位圆上点 )5 4,53(--P 从而求出角α三角函数值 问题4:求x x y cos 2sin 1++= 的值域(如图6) 分析:将) 2(cos )1(sin cos 2sin 1----=++=x x x x y 自然想到其几何意义是点)sin ,(co s x x 与)1,2(--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由,1sin cos 22=+x x 自然想到点)sin ,(co s x x 在单位圆上运动,从而转化线直线和圆相切,利用r d =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主要表征:①能在多样化情境中将求三角函数转化到单位圆上求解。②能在具体问题中,发现某些点在单位圆上运动。③能体会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由数到形所带来的形象直观。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使我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理解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每一轮的教学改革都是对自己教育思想的一次洗礼。如今,站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上,感悟了名师的教学课堂,领略了专家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我看数学教育又有了新的视角…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关于教育,爱因斯坦有一句经典名言:“所谓教育,就是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那部分”。我们的数学教育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数学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维水平,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人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素养,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数学的精髓乃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真正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知识背后积淀下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数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重要因素是思维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并不能通过单存的接受事实来实现,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来实现。《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将原有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见,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已放在重要而显性地位。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有“鱼”还有更重要的“渔”。因此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数学改革的新视角,更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 二、浅析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体系,贯穿其中的有两条主线,一是写

进教材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它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能力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是条暗线,较少或没有直接写进教材。这两条主线正是以《新课标》所提出的四基为载体,两条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并进,无形的数学思想与有形的数学知识贯穿始终。 那么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向学生渗透那些方面的数学思想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分析: 1、抽象思想即从许多事物中,单存提取某一数学特征加以认识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分类、对应、集合、有限无限、函数等思想。。 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的认识内容的学习中都有分类思想的蕴含。如三角形的分类中按角的特征分类就是一个很好的渗透分类思想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的三个角有两个锐角是相同特征,只有第三个角才是不同特征,而分类的依据即为基于相同条件下的不同,所以第三个角才是分类的依据。这样的活动体验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悟一种基本的分类思想——基于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集合思想又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如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都有集合思想的渗透。用集合圈表示等腰等边三角形关系,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都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小学阶段的对应主要体现为一一对应,一一对应思想最先出现即是低年级从实物中抽象数,比较大小等内容中,高年级如三角形底高之间、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都存在这对应思想。在此我想以《植树问题》为例谈谈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植树问题中“一端种一端不种”就是段数与棵树之间的一种一一对应,封闭图形植树就是“一端种”这种一一对应,有了这种一一对应思想再去理解“两端种”和“两端都不种”就比较容易一些。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将植树问题直接上成了找规律,重视规律的发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心得 体会 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心得体会 一、教学进一步的升华 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老师是一次思想和教学的提升,让我们能够明白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做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究竟该进行怎样的教学?王教授告诉我们当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逐步培养重视数学思想的意识,同时又需要在数学的专业素养上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四基”目标。这也让我们明白不能纯粹地教会学生一些知识,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思想。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阐述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下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案例解读。本书思想脉络清晰,上篇主要帮助教师认识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下篇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

让教师感悟如何传授数学思想,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学习第二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心得 此书读过之后,我发现王教授阐述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教学过程,回想起自己所教的还是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我只顾教学生数学方法,忽略传授数学思想,例如从文中了解到除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分五个模块让学生经历除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做了很多铺垫,如设计参观科技园准备分食物的大情境,如图1-3,通过例1把6块糖果分成3份理解平均分,通过例2和例3体验平均分有两种实际情况及平均分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再通过例4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盘引出除法、除号的概念,最后通过例5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引出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非常丰富,有观察、操作、演示、语言表达、画图、书写、符号特征、思考等多种活动,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概念。 在这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感受从直观操

在经历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江西乐平双田小学周国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课程的总目标由“双基”变为四基。新版的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谈及“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一节有这样的论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这段论述饱含两层意思,一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二是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因为经验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所以对数学活动经验定格为“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史宁中曾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

学,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在知识的产生中,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中,在知识的应用中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在经历游戏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是一门同数字、符号打交道的学科,学起来枯燥、乏味。而游戏是一种直观的、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不失时机地将数学知识“趣味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帮助其领悟数学知识,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例如:在教学9的加法时,我在黑板上用做了个9+的卡片,然后全班学生每人都有一张1—18的数字卡片的任意一个数字,先让1—9的学生找朋友,如:9+5就找14为朋友,然后让9—18的学生找朋友,如:9+□=17就找8为朋友,在这个找朋友的游戏中学生不仅巩固了9的加法计算,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在一年级是思维训练的难点,对以后的想加算减和减法的运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开设一些如:“点将台”、夺红旗、数字旅行、小猫钓鱼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操作的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重视演示和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

对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感悟

对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感悟 博兴一小王晓红 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依据数学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它在数学概念的确立,数学事实的发现,数学理论的推导学知识的运用中,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与灵活性以及整体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的方法教学。如果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解题中进行正确、合理、严谨的分类,这既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来处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 下面针对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谈一下我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在概念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由于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的定义是分类给出的或是不少概念都有一定的限制,如实数的分类,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对二次项系数的限定,平方根中对于被开方数的限定等,完全平方式的意义,绝对值中a的三种情况的分类给出等。涉及到这些概念是就必须按照给出的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讨论。 在概念教学中,我总能注重揭示概念的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存在的前提,清楚地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尤其对容易出现偏差的、相似的、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教学,对含有补充和规定的概念注意强调,必要时,借助于形与数,进行直观、准确地概念理解。 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涉及a≠0的规定,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当a=0与a≠0时,方程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明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m-1)x-2(3m-1)=0中m的限制条件,随后进行了概念的变式,将“一元二次”四字隐去,提出这是个怎样的方程,并如何求解。学生经历了对概念中关键字词及补充条件的理解后,很清晰地就a=0与a≠0两种情况作分类讨论。 (二)在法则、定理、公式导出过程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有些数学性质、公式或定理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或是结论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才成立,这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分类讨论思想。例如对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递减(增)性要取决于k小于0还是大于0,不等式的运算性质,要按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负数不同而决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等来进行分类讨论。 又如初中九年级课本证明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为什么要根据 圆心相对于圆周角的位置分成三种情况(如右图) 去证, B C A A C D C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教学一年级“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动物园里小动物排队买票的情景来区分几和第几。这样就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同时,学生现场表演的灵活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 力。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例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用三角板摆一摆等,去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设计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

感悟数学思想

感悟数学思想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课标》的三个案例说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 盼望已久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作为基层教师代表参与了教育部关于《课标》的审定工作。在这里不仅有了静心再读、再品、再思考的空间,更是拥有了与数学教育大家对话、交流、研讨的平台。反复研读讨论,感想多多……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从三个案例说起。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我赞成这样的补充。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我们从《课标》中新增加的三个案例的讨论说起。 案例(一) 图中每个小方格为1个面积单位,试估计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如图一:

(图一) 教师们对此题目并不陌生,,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数方格。先数一数有多少个整格,再数一数有几个半格,把不满整格的进行整合,最后累加起来,用此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在这次审定课标的讨论中,张恭庆院士的发言对我颇有启发。他认为这样处理没能体现估算的价值,此题还可以挖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在张恭庆院士的建议下,我们进行了讨论,课标修改组对此也作了认真修改,以充分体现该题的数学教育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事先做好规划,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图形的面积。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观察图形,边进行思考“你认为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结果可能会在那个范围之间呢?你能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首先选择好用来估计的“单位”即:以图形中的一个小方格为一个单位。再找出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和下界。学生可以这样操作,先数出曲线围成图形内包含的完整小方格数,用彩色笔将它圈出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下界(有75个这样的单位);然后再数出曲线围成图形边缘接触到的所有的小方格数,也用彩色笔将它圈出来,估计出这个曲线围成图形面积的上界(有113个这样的单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小,第二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大,实际的面积是在这两个数之间。由此确定曲线围成图形面积可能的取值范围。 如图二: (图二)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通过记录、计算、比较 的探究过程,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