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招聘客观题试卷

教师招聘客观题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凡事都能与学生商量就是民主。()

2.教育学的源头是教育实践,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教育经验汇编。()

3.正确的教育目的体现了教育规律,因此,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是一致的。()

4.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5.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只注意到了病人的患病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落在了他的意识中心之外。这体现了注意的指向性。()

6.对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7.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决定学生是否品学兼优。()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年龄是18周岁以下。()

9.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维护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10.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11.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同时渴望解决,并通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极大的优越性。()

12.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需承担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以及控制者的角色。()

13.教师的习惯、知识、情绪等往往成为影响教学执行力的外部因素。()

14.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现代教育观念;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情况。()

15.形成性测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测验,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等次,而不是评定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其检测结果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16.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都是不好的。()

17.由于初中生意志发展不够完善,加上情绪活动两极性的特点,他们往往比高中生在行动上更加盲目和冲动。()

18.学习中的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1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诉。()

20.学校允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21.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不同步的。()

22.几十名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就是班集体。()

23.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24.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写好规范的教案,上课就一定受学生欢迎。()

25.考试既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也是检查教师工作的手段。()

26.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客观的,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

27.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28.感知是个体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感知教材要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

29.中学生小红认为自己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红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30.在分配学生座位时,应考虑对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让学生进入不同情境,担当不同角色,去表演、感觉、体验、理解角色,从而掌握现代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工作方法是()

A.激励法

B.角色模拟法

C.惩戒法

D.行为训练法

2.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指()

A.正向功能

B.显性功能

C.隐性功能

D.负向功能

3.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此时的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中,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这说明原始社会教育具有( )

A.非独立性

B.原始性

C.平等性

D.普及性

4.“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论述出自( )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论语》

D.《四书集注》

5.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思想家( )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属遗传决定论一派。

A.荀子

B.孟子

C.董仲舒

D.庄子

6.将目标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将问题分为若干个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通过一系列子目标的实现及子问题的解决,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问题解决的策略是( )

A.顺向推理

B.爬山法

C.反向推理

D.手段—目标分析法

7.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 )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 )

A.刺激泛化

B.消退

C.恢复

D.刺激分化

9.一般而言,简单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采用( )练习法。

A.部分

B.整体—部分

C.整体

D.部分—整体

10.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

B.垂直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11.教育法从其本体意义上来讲是一种( ),它具体规定行为主体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和禁止怎样行为,指明各行为主体行为的条件、内容和行为的后果。

A.行为规范

B.行为准则

C.行为规则

D.行为参照

12.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

B.14~16周岁

C.16~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13.学校应当逐步实行教师()

A.终身制

B.聘任制

C.签约制

D.合同制

14.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属于教师基本权利中的()

A.教育教学权

B.学术研究权

C.学生管理权

D.参与管理权

15.学校()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A.可以

B.不得

C.在特殊情况下可以

D.经批准可以

16.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对迁移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学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明确两个情境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发生。

A.官能

B.强化

C.顿悟

D.刺激

17.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

A.麦克费尔

B.皮亚杰

C.诺丁斯

D.班杜拉

18.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最终必须落实到( )上。

A.德育内容

B.德育原则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律

19.以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称为( )

A.说服法

B.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法

2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多端性

21.()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22.()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A.意志的果断性

B.意志的自觉性

C.意志的自制性

D.意志的坚韧性

23.以某一具体事件、某一言行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如“一次失败就认为这足以证明自己没用,是失败者。”“公共场合出了点洋相就认定自己又笨又蠢,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更何况其他。”这属于不合理信念中的()

A.糟糕至极

B.过分概括化

C.绝对化要求

D.过分幻想

24.一些初中生在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时,感到雷锋精神非常高尚,值得大家学习。这种道德情感体验是()

A.想象的道德情感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分析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

25.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活动本身,这样的学习动机是()

A.次要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主要动机

26.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强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这种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27.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

A.学校

B.学生

C.学习

D.教材

28.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

A.教育学生做好功课

B.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教育

2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是()

A.遵守师德规范

B.坚定理想和信念

C.优化的智能结构

D.更新教育观念

30.加里宁说:“既然你们在今天、明天、后天就得把你们的所有的一切都奉献出去,但同时你们如果不日新月异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力量和精力,那么你们的任何东西都留不下来了。”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

A.爱国守法

B.终身学习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31.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3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3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

C.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

D.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

34.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称为()

A.导入

B.备课

C.讲授

D.板书

35.师生关系表现在人格上是()

A.教学相长

B.民主平等

C.尊师爱生

D.礼尚往来

36.柴老师退休后还坚持去老年大学学习,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3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A.文化素养

B.学科知识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38.能改变“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39.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促进了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人格的养成。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

A.教育性

B.交往性

C.间接性

D.领导性

40.小玲刚刚转学,害羞胆小,不敢发言。钟老师多次鼓励并表扬她,让她逐步克服胆怯,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言。钟老师采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惩罚法

C.放松法

D.示范法

4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时,应注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其言,观其行”。这主要是为了()

A.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B.得到及时的反馈,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

C.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决定作用

D.加大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充分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2.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朋友角色、示范者角色、研究者角色。这体现了教师职业角色的()

A.多样性

B.个别性

C.合理性

D.协调性

43.()是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中心环节。

A.激发学习动机

B.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C.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D.运用知识,解疑答惑

44.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较高。

A.信度

B.难度

C.效度

D.区分度

45.“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估”属于()教学模式。

A.随机进入式

B.抛锚式

C.支架式

D.探究式

三、判断简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1.3、5题每题1分,2、4、6题每题2分,共9分。先判断,正确的选“√”,错误的选“×”然后选择支撑你的观点的选项。2、4、6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资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为什么()

A.教师是学生观察学习的对象

B.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偶像,是一种教育力量

C.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知识传授者,而不是行为榜样

D.教师只通过“言传”影响学生

E.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资料】王兰非常聪明。但学习不努力,每次考不好时就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运气不佳。

3.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4.为什么()

A.这样的归因会使得她学习动机不高

B.通过这种归因,她的学习成绩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C.通过这样的归因会使她的学习动机变高,有助于学习

D.她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努力程度

E.她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她就认为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资料】某小学组织学生春游前,让每位学生家长签一份安全协议书,明确“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如果发生学生伤亡事故,由家长自己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家长不签字,学生就不能参加本次活动。

5.该校的做法是否正确()

6.为什么()

A.学校对外出春游活动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让家长签订安全协议非常必要

B.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不能用协议来免责

C.学校单方提供的免除自己责任的安全协议书是无效的

D.签订安全协议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E.学校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家长,违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资料】张老师是某中学高三文科班新任班主任,他班级里的学生大多数是女生,课间好多女生照镜子、梳头,甚至居然有女生在教室化妆,还有吃零食的,有个别学生在教室给手机充电,有些女生涂指甲,五颜六色,学习上成绩却不理想。针对对此,张老师作出如下规定:1.严禁在教室梳妆打扮;2.严禁在教室里吃一切食物;3.学生每次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4.只要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不用纪律约束。

1.关于材料中班主任张老师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班主任张老师没有做到教育平等

B.班主任张老师教育管理方式属于民主型

C.班主任张老师教育理念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

D.班主任张老师的做法中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

E.班主任张老师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他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2.关于材料中学生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B.学生的做法不利于班主任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C.学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向高校输送拔尖人才

E.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学生综合素质高

【资料】安静的课堂上,忽然有学生嬉笑打闹;考试前,老师三令五申严肃考纪,但巡视中却忽然发现某某正在抄袭……这些事情的发生,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常常使老师非常恼火。但如果处理不当,事情就会恶化,造成很坏的影响。

3.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这类事件应该怎么处理()

A.给予违反纪律的学生以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B.用冷静、镇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

C.课后,老师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D.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眼神暗示学生

E.巧妙地批评且点到即止

4.上述案例违背了哪些德育原则()

A.疏导原则

B.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E.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资料】英语课上,张军不仅迟到,还因他放在书包中的蚂蚱突然跳出,影响了上课,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是,第二天,英语课堂上出现了一只小猫,接着又出现了小狗、麻雀、老鼠……英语老师很生气,将事情反映到班主任刘老师处。张军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班主任的办公室,刘老师并没有骂他,反而问他:“你喜欢小动物?”张军点头。“那好,我们准备成立一个生物小组,准备让你当组长!你愿意吗?”张军认为刘老师讽刺他,不敢答应。刘老师又说:“你喜欢上生物课,下课后还要找着老师问这问那,我们班很多学生对生物没有你知道的多,还经常问你问题,怎么样?这个组长……”面对老师诚恳的眼光,张军感激地点点头。“那你不会再把小动物带到课堂上来吧?”张军连忙表态。通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引导,半年后张军从观察昆虫的活动中,懂得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逐渐改掉了散漫的坏习惯,认真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市昆虫考察比赛中,动物小组制作的标本还得了奖。

5.刘老师对张军的教育主要贯彻了()

A.疏导原则

B.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E.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6.材料中的刘老师运用了()

A.说服教育法

B.实践锻炼法

C.角色扮演法

D.陶冶教育法

E.榜样示范法

【材料】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漏写了一个字,被教师罚抄课文,有部分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让学生将错字抄上十遍,甚至会写上百遍。

7.材料中,教师采取的“错一罚十”的做法会导致学生()

A.丧失学习兴趣

B.引起过度疲劳

C.降低记忆效果

D.出现心理问题

E.增加思维容量

8.材料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出现漏字或错字的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教会学生科学用脑

B.加大罚抄的力度

C.教师课下进行有偿家教

D.合理组织复习

E.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参考答案及解析

五、判断题

1.×【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并不是要凡事都与学生商量。

2.×【解析】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思考对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科学化概括。

3.×【解析】错误的教育目的往往不符合教育规律。比如,之前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目的就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4.√【解析】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6.√【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1)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2)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题干的描述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7.√【解析】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8.√【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9.√【解析】略。

10.√【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感情需要。

11.√【解析】题干表述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即启发式教学的一种。

12.×【解析】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以及指导者。

13.×【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影响教学执行力的内部因素。

14.√【解析】教学设计的依据有:(1)理论依据:①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传播理论;②系统的原理和方法。(2)现实依据:①教学的实际需要;②教师的教学经验;③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15.×【解析】“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等次”体现了相对性评价的内涵。形成性评价可能是相对性评价,也可能是绝对性评价。

16.×【解析】定势对问题解决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并不都是不好的。

17.√【解析】随着初中生年级的升高,其意志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2)意志对行为开始进行调节,但行为还常表现出冲动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非常剧烈,情绪情感变化大,个性不稳定,因此行为的冲动性大。(3)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坚持性,但持续时间还有限。(4)意志行动中动机的社会性成分增多。(5)采取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

18.×【解析】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因此,负迁移和逆向迁移是不同的。

19.×【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

20.×【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21.√【解析】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22.×【解析】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之间有着本质差别。班集体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23.×【解析】奥苏贝尔强调,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接受学习未必都是机械学习,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同样,发现学习未必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可能是机械学习。24.×【解析】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因此,教师仅从备课、写好教案方面做准备并不能保证上课一定受学生欢迎。

25.√【解析】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通过考试还可以了解、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26.×【解析】对于教学原则,人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水平、时代的要求,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制定教学的原则。但是教学规律则不同,对于教学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它,而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它。

27.√【解析】略。

28.√【解析】略。

29.×【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

动机很具体,但不够稳定,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小红为祖国做贡献的学习动机属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0.√【解析】学生座位的分配,要考虑:(1)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2)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角色模拟法的含义。

2.D【解析】略。

3.A【解析】题干中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此时的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中”等关键语句都可以推断出本题的答案为A项。

4.A【解析】略。

5.C【解析】董仲舒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

6.D【解析】本题是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考查。题干中的“目标”“手段”等词语均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D项。

7.C【解析】本题是对学习动机分类依据的考查。A项是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划分的。D项是依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的。

8.A【解析】本题是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的考查。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

9.C【解析】采用整体练习还是采用部分练习更有效,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一般地说,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很难快速掌握的比较复杂的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即在整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练习,再回到整体练习。

10.C【解析】一般迁移是将习得的一般概念、原理、方法或策略运用于其他情境。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水平、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题干描述的是一种正迁移现象。

11.C【解析】教育法从其本体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为特有的表现形式。它具体规定行为主体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和禁止怎样行为,指明各行为主体行为的条件、内容和行为的后果。

12.B【解析】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3.B【解析】略。

14.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中有教师的参与管理权,即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15.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16.C【解析】本题是对传统迁移理论的考查。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转换说强调顿悟对迁移的决定性作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17.D【解析】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班杜拉。

18.A【解析】德育目标要成为现实的人的道德成长和进步,必须通过德育内容实现。

19.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榜样示范法的内涵。

20.D【解析】略。

21.C【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突发性)、猜测性的特点。题干描述的是直觉思维。

22.C【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23.B【解析】概括化要求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例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导致自卑、指责、情绪消沉;别人一次约会迟到,就认为这人不守时,不值得信任,导致责备他人甚至愤怒等情绪。

24.A【解析】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题干描述的是想象的道德情感。

25.B【解析】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题干中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活动本身,因此属于内部学习动机。

26.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27.B【解析】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表现为六个方面:(1)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8.C【解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的工作。

29.B【解析】略。

30.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

31.C【解析】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32.B【解析】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3.A【解析】略。

34.A【解析】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课堂导入的含义。

35.B【解析】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6.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特点。

37.C【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8.D【解析】把课程理解为学科教材,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但教师又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操作。活动课程将视角转向了二者的交合处——活动,从活动的角度看待和解释课程,有利于改变这种两难困境。

39.A【解析】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形成既是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认识中追求并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也即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40.A【解析】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时,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41.B【解析】略。

42.A【解析】略。

43.C【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4.A【解析】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45.A【解析】题干所述为随机进入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的教学过程。

六、判断简析题

1.√

2.ABE【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因此AB正确,C错误。教师影响学生的途径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因此D选项错误。正确的是ABE。

3.×

4.ABDE【解析】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运气),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的原因(努力),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

一步活动的动机。

5.×

6.BCE【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材料中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的做法是错误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不能用协议来免责,这种协议是没有必要、无效且错误的。

七、案例分析题

1.ACD【解析】在张老师规定中:3.学生每次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4.只要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不用纪律约束。违背了教育平等原则。张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属于民主式,同时他的做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ABC 【解析】D项向高校输送拔尖人才,属于应试教育;E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BCDE【解析】略。

4.AC【解析】略。

5.ACD【解析】刘老师根据张军喜欢生物这一特点来说服其当生物小组长,以及后来张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刘老师对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运用。

6.AB【解析】略。

7.ABCD【解析】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8.ADE【解析】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