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析_推销员之死_主人公威利_洛曼的悲剧

探析_推销员之死_主人公威利_洛曼的悲剧

青年文学家 文学评论

潘 萌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4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文将具体阐述威利?洛曼的悲剧,并从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和威利对美国梦的盲目追捧等方面来分析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美国社会,美国梦,悲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0-0017-01

阿瑟·米勒是美国现代戏剧家。《推销员之死》1949 年2 月10 日在百老汇一经推出就轰动一时,引起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共鸣。郁郁不得志的威利、默默支撑这个家的妻子、任性而茫然的儿子,失业、怨恨、罪恶、耻辱,这部作品所包含的悲剧因素和社会内涵使人无不为之动容。在这部作品中,威利?洛曼代表了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人,成为为了追求美国梦而最终成为崇尚物质的社会和虚伪价值观念的牺牲品。

一、威利的悲剧。

威利的第一个悲剧是他个人事业的失败。首先,他没有认识到成功不是单凭“受人欢迎”或取悦别人就可以获得的。威利年轻的时候认识了推销员戴夫·辛格曼。戴夫八十岁还在推销东西,他每天在房间里打打电话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意。为此,威利天真地认为,只要讨人喜欢,他也可以成功。然而事实却是,他赔笑脸,结交朋友,以此招揽生意,可是这一套生意经早过时了。顾客见了他退避三舍,货物根本无法推销掉。其次,在这个崇尚物质的社会,销售业绩才是硬道理。老板在乎的已经不是旧交情和忠诚,而是是否还能为公司作出贡献。尽管威利年轻时在公司勤勤恳恳,但如今他老了,已经无法胜任这个工作了,最终被新任老板炒了鱿鱼。第三,威利在面对失败时自欺欺人。他丢掉工作后,每周向查理借50美元,向妻子谎称是自己的工资;同时,他对查理也不说实话。当查理好心问他要不要一份工作时,他恼羞成怒地说自己有工作,干嘛还要别人给工作。面对好心帮忙的人,他没有心存感激,而是异常反感。他的虚伪和自欺,使他错过了重新开始美好生活的机会,最终也把他逼上了死亡的绝路。

威利的第二个悲剧是他与家人相处的失败。首先,他没有尽到做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喜爱自己的儿子,但对他们进行了错误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大家都喜欢就可以成功,于是只是教育儿子要有好人缘。当儿子在课堂恶作剧时,他没有及时地批评教育,反而称赞了这个令大家哈哈大笑的行为。同时,他没有对孩子们进行应有的品德教育,更没有向他们强调知识、勤奋和诚实的重要性。当儿子偷了工地的木材,他居然向邻居们炫耀,认为这体现了孩子们“无畏”的性格。他甚至要邻居的孩子在考试时传答案给自己的儿子。正是他的这种教育,注定了孩子们也将因他的幻想而生活在悲剧之中。他经常向儿子吹嘘自己人缘多好有多成功,使儿子们认为他就是自己的榜样。而当大儿子比夫因考试不及格来找他去和老师谈时,却发现父亲和另一个女人鬼混。这使父亲伟大的形象顿时坍塌,也击碎了他对父亲的崇拜和对自己前途的追求,比夫从此变得颓废起来。此后,儿子对他既怨恨又鄙视,而他对儿子既内疚又恼怒。而当最后儿子哭着说“求你在没发生什么事之前把你那虚幻的梦拿去烧掉吧”,他发现儿子还是爱着自己的。他大为感动,决心以死来换取二万美元保险金让比夫开始他自己的事业。而他曾经有企图自杀的记录备案,所以事实上这笔保险金比夫是得不到的。最终,儿子们不仅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梦想。虽然他们最终认清了父亲虚幻的梦并从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信仰。毫无梦想的一代人才是最悲惨的。其次,他没有做一个好丈夫。妻子琳达是当时社会中普通女性的代表,她就如天使一般,忠贞而温顺。琳达一直承受着威利的自欺和他那“雄伟”的梦,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鼓励和支持威利,去调和威利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不幸的是威利从未在意过琳达艰辛的努力,也没有珍惜琳达的爱。他背叛了琳达,也从来不为她着想,总是对她大声的训斥和喊叫。在威利的种种行为下,琳达成为了“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二、造成悲剧的原因。

首先,“美国梦”是造成威利悲剧的主要根源。

威利是“美国梦”的一个忠实追随者,也是“美国梦”的受害者。一直以来,美国被称为“梦想的国度,机会的乐土”。在这儿,人人被告知都有平等地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是努力工作,做人精明和好运气。但是,美国梦给了人们成功的错觉,却没有给获得成功的机会。事实是有许许多多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辛劳了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他们被这虚幻的“美国梦”蛊惑了。

其次,是美国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威利处于1930年代, 工商业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繁荣, 而这也渐渐摧毁了给人以温情和安慰的传统观念,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过去人们做生意讲信用,用人讲究尊重人的价值、看重雇员的忠心。但是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变得唯利是图,交情和功劳已经不再重要,这是像威利这种对人性充满幻想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无法接受人老了就像“吃掉的桔子后扔下的皮”这样的现实,于是精神走向崩溃的边缘。

第三,威利的最终根源在于他无法分清梦想和现实。

做梦是没有错的, 但威利做了一个错误的梦,他把自己的年华和生命都献给了这个梦, 但他到最后一刻都没有像比夫那样认识到这个梦的虚假。在那个社会里, 人们追求的是地位、金钱,而不是什么人缘和个人魅力。如果威利能够认清虚幻的梦想和冷酷的现实, 不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 他就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最后,威利选择了自杀。这意味着威利这类人最终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 而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他不肯放弃梦想, 向命运抗争的最后一击。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人对于社会其他成员的责任,而威利代表了一部分美国普通民众。从《推销员之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陶洁.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上海译文出版社

【4】张耘.现代西方戏剧名家名著选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探析《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 

1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