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第一章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特征:①社会成员拥有的共同性②社会成员消费的无偿性③满足需要的物质消耗性④历史规定性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供给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特征:①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

②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同时具备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的产品。

混合产品分类:①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如俱乐部产品(非竞争性和对外排他性)②具有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共有资源)

共有资源:又称公共财产产品,这类产品具有竞争性,不存在排他性。

提供方式:①公共产品。公共提供方式,公共部门

②私人产品。市场提供方式,私人部门

③混合产品。公共提供方式或混合提供方式,公共提供方式和市场提供方式并行。

财政概念: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②财政是满足一定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③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强制支配一部分社会财富的机制。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科学,任务在于阐明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内容:①市场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公共产品②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垄断,垄断降低了市场效率③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④市场存在着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⑤市场经济不能自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

财政的职能概念: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功能,其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财政的职能:①资源配置职能。(1)涵义:是指在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下,财政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给予财力保障,引导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职能

(2)机制手段: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重 2、对国有经济的税收、补贴方面进行调整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

4.建立科学的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

5.政府通过支出、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活跃民间资本、吸引外资,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②收入分配职能。(1)涵义: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

财富分配的格局,达到社会认可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的职能。

(2)方式:1、直接方式。实行高额累进直接税和各种福利性转移支出。2、间接方式。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

(3)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界限,市场和财政在各自界限内行使分配职能

2.规范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3.运用转移支付手段 4、加强税收调节

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涵义:就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适当的政策结合,以实现国民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并求得稳定增长的职能。

(2)机制与手段:1、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2、在实践中通过财政制度性安排,是财政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3、通过有计划地组织调解国家预算的平衡关系并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平衡4、通过调节社会财力分配的集中于分散关系,弥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不足 5、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等政策性分配,调节社会不公,为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和安定的环境

财政贯彻公平效率准则的手段:①运用税收手段调节,缩小收入差距(高税低补)

②运用保障手段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设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①地方财政存在的经济基础就在于公共产品提供上的政府间分工原则,由于公共产品的受益具有空间层次性,因此需要设立地方政府来提供②管理宽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职能分工:①资源配置职能—地方为主②收入分配职能—中央为主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中央为主

国有经济的必要性:①建立国有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②建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定

③建立国有经济是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有效途径

国企角色定位和作用:①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活力的微观主体

②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③是生产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④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创造⑤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垄断企业竞争的中坚力量⑥国有企业存在是以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需要为依据

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①同步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与政府两种职能分开的改革②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的监督体系③通过依法收税和依产权分利,规范国家与企业财产关系

第三章

亚当斯密的财政思想:①关于国家职能:国家的活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物质财富。国家的作用只表现在构建安全有秩序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上,对经济运行本身不应该干涉。

②关于财政收入: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大小来筹集经费。

③关于税收:提出“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赋税原则。

④关于公债:公债有害论,不主张发行公债。

⑤关于财政支出:提出严格限制理论。

因此,廉价政府才是财政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思想(经济自由主义):①同意斯密国家职能、公债、财政收支的观点。

②提出自己的赋税理论和财政补贴理论,主张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的征收。其赋税理论本质上是转嫁论。

李嘉图基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的支出大部分属于非生产性消费,应该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负对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瓦格纳的财政理论:①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应该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服务,主张扩大国有财产,是主张国有经济的思想。②社会政策:建立有计划的经济秩序,防止自由放任的生产活动,保证公平分配。③财政理论:首先提出了财政支出膨胀法,只要对社会的经济文化福利发展有利,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出现短暂赤字也无关紧要。

④公债:在一定程度内饰有益的,可以允许发行。⑤财政收入:提出了“社会政策的赋税”观点,赋税不仅以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还应增加社会政策的目的。

⑥建立赋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

庇古的财政思想(福利经济学创始人):①收入分配问题:财政必须具有分配功能,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加社会的福利。②财政理论方面:关于财政收入提出税收最小牺牲原则,即纳税的社会成员边际均等原则③提出以公平和效率两大准则作为社会经济福利这一总目标的评价标准。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给予财政补贴的方法来弥补市场缺陷,因为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对初始分配进行调节后,完美的市场机制仍然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庇古还提出了税收最小牺牲原则,即所有纳税的社会成员边际牺牲均等,以达到总牺牲最小化。

凯恩斯的财政理论:①通过财政收支、赤字预算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是主要的方法。②强调政府财政支出手段的作用。③公债对一国经济是有益的,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复苏,扩大就业。④市场本身存在缺点,只有扩大政府机能才能改正市场缺点,以保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一切以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维护价格平稳和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财政应该因此而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扩张财政支出、举债、财政直接投资都是合理的。

供给学派的财税理论(“反凯恩斯”):①认为,引起经济停滞的原因是供给不足,而造成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活动过多,因此认为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和有害的。②政策主张:(1)通过大幅度减税、减少不必要的规章制度来刺激人们多工作、多投资(通过减税刺激供给) (2)较少财政和货币调节经济,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

(3)消减政府开支,将资源专用于私人投资。

第四章

财政支出:国家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将通过财政收入集中起来的资金,再计划进行的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原则:①应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②应遵循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

③应遵循讲求效益的原则。

财政支出分类:①按支出用途分类。(1)静态价值构成上来看:社会总产品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2)动态价值构成: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支出

②按经济性质分类。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1)政府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对市场直接造成影响)

(2)政府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单方面由政府向部分社会成员无偿转移。(市场间接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动趋势:①财政支出规模:(绝对量)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安排的财政支出的数量。(相对量)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变动趋势: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且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①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选择政府经济干预政策)②政治因素(政局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③社会因素

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的衡量观点:①该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该阶段上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②财政支出中个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①科学性:要讲求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

②民主性:要遵循财政支出的公平准则

财政支出效益概念:指财政活动中财政资金的支出与所获得的回报之间的对比关系。

财政支出效益评估方法:①成本-效益分析法: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项目和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效益,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1)确定效益和成本 (2)确定贴现率 (3)确定优先次序 (4)考察风险和不确定性

②最低费用选择法:只计算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

③公共定价法:按利益最大化定价,由价格机制作为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

(1)平均成本定价法。企业收支平衡情况下使经济福利最大化

(2)二部定价法。分为和用量无关的基本费和按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不同时间段价格不同。

第五章

财政投资:①概念: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将其从社会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②形式:主要有无偿拨款和有偿使用两种。(1)既不收利息也不收回本金的无偿拨款 (2)既收利息又收本金的财政性贷款—(3)国家资本金制度 (2)(3)都是有偿使用

③财政投资的范围:(1)基础产业 (2)农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

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①国民收入的量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③积累率的高低④积累基金在投资和国家储备之间的分配比例

财政投融资概念: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政策目标,以信用方式直接、间接投融资而产生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活动。

财政投融资特征:①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融资活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财政性金融活动,是商业金融的有益补充,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

③是资金运用上的政策性和有偿性的统一。

财政投融资现实意义:①发展财政投融资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②发展财政投融资是弥补财政预算安排不足,增强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需要。

③发展财政投融资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④发展财政投融资,建立统一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强化其资金管理,是发展我国财政信用的需要。

⑤发展财政投融资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流、积极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

社会消费支出的性质: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社会消费支出的分类:①行政管理支出②国防支出③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政府采购:①概念:也称公共采购,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方式方法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②程序:(1)合同形成阶段:提出与审核采购需求→合理决定采购方式→供应商资格确定→签订采购合同 (2)合同管理阶段:履行采购合同→合同验收→效果评估

③原则:(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2)效率原则(3)与政府政策目标相协调原则(4)财政主导原则

④作用:(1)有利于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是最大的单一消费者,政府采购的数量、品种和频率,能够对社会的需求施加影响。(2)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发挥财政的监督作用。(3)有利于使政府采购行为置于财政、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全方位监督的机制当中,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动作。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①定义:政府将所有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的账户,进行归口管理,所有财政性资金收支都通过这一账户进行集中收缴、拨付和清算的运作模式。

②特征:(1)财政部门同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2)各预算单位资金同意在国库单一账户下设立的分帐户集中管理(3)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都必须通过国库单一账户(4)建立规范合理的国库集中支付体系

国库集中收入制度体系:是指对公共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公债收入及其他收入等)从取

得到划入国库过程中的监控程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结算,直到资金达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

第六章

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家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安定的一系列的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支出:①涵义: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支出。

②内容:(1)社会保险支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遗属保险)

(2)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

(3)住房保障支出(公积金、住房补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二限房”、公共租赁房)

(4)军人优抚支出 (5)自然灾害救济支出

财政补贴:①界定:界定为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②分类:(1)价格补贴 (2)企业亏损补贴 (3)财政贴息 (4)粮食生产补贴 (5)其他补贴

③作用:(1)经济调节作用。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

(2)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其使用范围和规模也有合理的限度。

捐赠支出:①涵义:指一国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无偿援助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而引起的转移性支出。

②分类:(1)对国际组织的缴款 (2)政府间援助 (3)灾难救济援助

③作用:(1)表面看是为了援助别的国家,大多数也确实起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增进合作交流以及救济灾难的作用。(2)同时也可以贯彻援助国政府的各种政治经济政策意图。

债务支出:①涵义:是指政府当年预算中用于对以前所借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包括内债和外债还本付息。

②分类:包括还本支出和付息支出。(1)对短期债务采用还本时一并付息(2)对于长期债务则应在还本期前定期支付利息 (3)内债用本国货币支付 (4)外债用相应的外币支付

税式支出:①涵义: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和执行特殊税收政策法规,给予特定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政府转移性支出。

②分类:(1)照顾性税式支出 (2)刺激性税式支出

③形式:(1)税收豁免 (2)税收抵免 (3)税收还贷 (4)优惠税率 (5)优惠退税 (6)延期纳税

(7)盈亏互抵 (8)加速折旧

④预算控制:(1)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和控制 (2)重点项目的预算控制 (3)全面的预算管理

第七章

财政收入:①概念: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依据一定权利原则的,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量的货币收入。②按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主要来源。

(2)非税收收入。(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总额大。

②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③价格因素

衡量财政收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能否有利于实现财政配置资源、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协调公平和效率等职能,进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全面进步,是衡量财政收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合理判断:①税收结构是否合理②非税收入结构是否合理

③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现状:实行分税制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上升,中央财力远高于地方。

非税收入:①涵义:是指政府财政收入中除税收收入以外的其他各项收入。

②分类:(1)狭义的非税收入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而征收的所有非强制性、需偿还的经常收入。

(2)广义的非税收入是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通过合法程序,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向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公共服务,从而获得的除税收、公债以外的一切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附加;公共资产、资源收入;罚款和没收收入;其他非税收入)

③特点:(1)非税收入的权属主体是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资金。

(2)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理由是明确的。

(3)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由省级以上政府决定。

(4)非税收入的内涵远比预算外资金要广,涵盖了除税收外所有的政府财政收入。

④积极作用:(1)作为税收收入的辅助和补充,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2)与税收征收相比,非税收入具有特殊性、自愿性、灵活性、有偿性,在税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非税收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就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非税收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

⑤规范措施:(1)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2)深化分税制改革,推进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

(3)健全非税收入立法、强化监督机制

第八章

税收:①概念: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其社会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民

收入中剩余产品分配的一种规范形式。

②特征:(1)强制性。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利。

(2)无偿性。国家征税对纳税人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直接报酬。

(3)固定性。国家征税是事先规定好的课税对象和额度。

税收术语:①征税主体:行使征税权的征税机关②纳税主体: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③课税对象:也称征税客体,即对什么征税④税目:也称课税品目,代表征税界限或征税范围的广度⑤税源:指税收收入的源泉⑥税基:指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⑦税率:指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⑧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税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税收分类:①按征税对象: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目的税和资源税

②按是否转嫁:直接税(无法转嫁)、间接税(可以转嫁)

③按征税标准:从量税、从价税

④以税收和价格的关系为标准:价内税、价外税

⑤按征税管理权限和税收支配权: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税收原则:①公平原则②效率原则(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原则)③适度原则④法治原则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①概念: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提高商品售价或压低商品进购价,将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别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而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

②税负转嫁形式:(1)前转(顺转)—给消费者(2)后转(逆转)—给供应商(3)混转(散转)—部分给消费者部分给供应者 (4)税收资本化 (5)消转

③税负转嫁条件:(1)税种。流转税和间接税易转嫁,所得税和直接税难转嫁

(2)课税商品供求相对弹性(3)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垄断性产品比竞争性商品易转嫁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征税而在商品抉择、劳动投入和储蓄等方面做出的反应。

①对消费者选择的表现: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者会降低对商品的购买量(收入效应);纳税人减少课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非课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替代效应)。

②对劳动供给的表现:政府征税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会为维持原有收入水平增加劳动投入量(收入效应);会降低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替代效应)

③对储蓄的影响:政府课税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维持原有的储蓄水平而减少即期消费(收入效应);会降低纳税人的实际利息收入,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

引,促使纳税人增加即期消费。

国际税收: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往中因行使各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而发生的税收分配关系。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对跨过从事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所发生的同一征税对象同时征收相同和类似的税收。

第九章

税收制度:①概念:(1)侧重税收工作规范和管理: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2)侧重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的和各个税种的搭配。

②构成要素:(1)纳税环节 (2)纳税期限 (3)减免税 (4)附加、加成 (5)违章处理

商品课税:指所有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税种:①增值税。(1)概念: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分类: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3)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②消费税③营业税④关税。(1)概念:指国家队进出关境或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对象:准许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 (3)税率分类: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关税配额税率。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我国现行的所得课税的税种:①个人所得税。②企业所得税。③资源税。

④财产税。(1)概念:是以法人或自然人拥有和归其支配的财产为对象征收的一类税收。

(2)分类:一类是对财产是所有者或占有者课税,包括一般财产税和个别财产税;另一类是对财产的转移课税,包括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

(3)特点:1、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位置固定,标志明显,具有收入上的稳定,税收不易逃漏。

2.符合量能纳税的原则,有利于收入分配。 3、纳税人的财产分布地不一致,当地政府易了解,便于因地制宜征收管理。

(4)内容:房产税、契税、车船税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税制改革:①增值税改革。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

②企业所得税改革。实行统一税法,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合并。

③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所得费用减除标准。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集中在: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2)重新合理设计税率 (3)拓宽税基,扩大课税范围

(4)合理确定免征额费用扣除

④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税税负,明确税率。

⑤财产税改革。规范和增加财产税税种,健全税收立法,完善有关财产课税制度的设计。

⑥农业税费改革。取消部分农业税,调整农业税政策,规定税率上限。

第十章

国家信用:①概念:以国家为主体依据借贷原则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反映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借贷关系。

②特点:(1)主体是国家,包括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2)依据的是借贷原则

(3)不仅包括资金的有偿筹集,而且包括资金的有偿使用 (4)国家既是债务人又是债权人

(5)国家筹集和运用的是财政属性的资金,却别于国家银行筹集运用的信贷资金

③产生和发展:(1)古老的国家信用—国家信用的萌芽期 (2)国家信用制度确立—国家信用形成期:国家信用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确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

(3)现代的国家信用—国家信用的发展期:大致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至今

④基本形式:国债券(分为内债和外债)

国债:①涵义:指中央政府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在国内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②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③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短期国债) (2)筹集建设资金(长期国债)

(3)调节经济。1、适度的国债发行可以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

2.国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手段和对象。

3.通过国债发行量、国债期限结构和国债利率的操纵,增强国家财政对利率的影响力。

④种类:(1)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应债主体很多时用发行债券的方式)

(2)内债和外债(3)长、中、短期国债(1年以内短期,10年以上长期,不上市国债为长期)

(4)可流通国债和不可流通国债(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记账式国债可以流通) (5)其他

目前我国以发行内债为主,发行固定利率债券为主,逐步提高记账式发行比重。

⑤结构:(1)期限结构 (2)利率结构 (3)持有者结构 (4)其他

国债发行:①概念:是指国债售出或被个人、企业认购的过程,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②方式:(1)直接发行方式 (2)连续发行方式(随买)。委托销售网点和代理机构

(3)承购包销方式(承销人如保险公司) (4)公募招标方式

国债的还本付息:①还本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②付息方式。

国债市场:①国债发行市场。国债的发行场所,又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

②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有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债券交易的主体场所。

国债的经济效益分析—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还是征税是没有区别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卫弥补赤字发行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

通过征税偿还,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定理揭示了政府举债的实质是以公众未来的税收替代了眼前的税收。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公众对举债和未来税负关系程度的认识。

国债的负担:①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暂时让渡,对其经济行为会产生影响,认购人必须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②国家或债务人负担。国家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

③纳税人负担。还债的收入来源是税收,即国家债务最终是由纳税人负担的。

国债的适度规模:是指国债规模处于这一的一种状态,该状态使国债的积极影响达到最大化。

政府的隐形债务:反映公众期望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上的债务。直接隐形债务主要是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形成的债务。

政府的或有债务:由某一或有事物引发的债务,该债务的发生取决于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承担。

外债:①涵义:财政部代表我国政府对外举借的债务,以国家主权信用为基础。

②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表现为平衡政府的国际收支

(2)筹集建设资金是外债的主要功能 (3)外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增量型”的

③种类:由政府借款和在国外发行外币债券两部分组成。外债也有长、中、短期之分。

(1)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条件优越(低息或无息),偿还期限长,但贷款用途受限;(2)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高,但限制条件少;(3)向国外发行外币债务限制条件最少,但要有较高的国际信誉,且利息高。

④结构:应尽量扩大长期债务,减少短期债务。短期占全部25%以下是各国公认合理的。

⑤负担与限度。(1)偿还率=当年应偿还本金+当年应付利息/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偿还率在20%以下是安全的

(2)负债率=外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负债率警戒线为25%

(3)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债务率应小于100%

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①概念:是一国政府编制的每一个预算年度内的财政收入、支出和平衡的计划。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

②预算体系: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共同构成。

③功能:(1)是财政分配资金的主要手段 (2)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3)综合反映和监督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

④类别:(1)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2)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在以前的财政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基础上和不考虑以前) (3)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预算年度:是指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它是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国家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国家预算管理级次:与行政区划分有密切联系。原则是有一级政权就要建立一级预算。

国家预算管理权限:指国家预算方针政策,预算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修订权;国家预决算的编制和审批权;预算执行,调整和监督权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审查、批准预决算的权力机关。

②各级人民政府是预算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

③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

国家预算管理程序:①实施预算编制前的工作②编制和审批国家预算③执行国家预算④编制国家决算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①实施部门预算②推进政府采购制度③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④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⑤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第十二章

财政体制:①概念:也称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包括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等。

②类型:(1)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 (2)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 (4)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

③内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2)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3)财政收入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

分税制:①涵义: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主要按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的一种财政体制。

②特点:规范性、层次性、法制性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①背景:改革开放后财政体制由集权制变成了分权制,中央财权削弱。

②基本原则: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③内容:(1)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 (2)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第十三章

产生财政收支矛盾的原因:①经济原因。如经济运行的波动和经济管理水平的变化。

②制度原因。如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和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③财政原因和自然原因。如财政决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①财政赤字(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②财政赤字(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是计算赤字或结余最通常使用的口径

财政平衡: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基本相等,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

考察财政平衡:①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

②要有全局观念。③要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区分出虚假的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理论:①年度预算平衡论。主张严格的预算平衡,预算规模要小,财政支出要节俭。

②周期预算平衡论。主张在发挥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时,实现预算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基本平衡,而不是一个特定的财政年度内。

③功能财政理论(充分就业预算平衡论)。把稳定经济作为第一目标。

财政赤字理论:赤字分为硬赤字和软赤字;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

预算赤字的弥补: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债务融资和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或由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将债务货币化,是两种常规方法。①动用往年财政结余②发行国债

③向中央银行借款④发行货币

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向银行借款会增加基础货币量,发行国债,可能回增加货币供给。②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增大总需求规模,改变总需求结构。

③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赤字会通过利率抑制民间投资,又会促使经济增长增加民间投资。社会总投资是增是减取决于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的对比。

④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在政府财政收入未形成有效增长机制下,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会增大财政赤字。

我国财政赤字:①成因:(1)经济周期。经济繁荣时赤字规模缩小,经济衰退时出现赤字。

(2)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基建规模过大、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是导致赤字的主要原因。

(3)税收征管和财政资源分配的信息不对称。 (4)外部冲击造成财政赤字。

②治理:(1)合理控制支出规模,调整财政结构,规范政府行为。

(2)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强化税收征管。(4)依据实际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平衡:①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部分,研究财政平衡必须结合国民经济整体平衡。②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只是局部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③财政平衡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①涵义:是一国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和相应措施。

②功能:(1)稳定功能。政府能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2)发展功能。通过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失衡状态进行调节;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③类型:(1)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器。(2)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的统称。

①购买性支出乘数Kg=1/1-β②税收乘数Kt=-β/1-β③平衡预算乘数Kb=1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①目标(经济稳定、收入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②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各级政府)

③工具。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④传导机制。(1)收入分配为媒介 (2)货币供应为媒介 (3)价格为媒介

财政政策效应的评定:

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效益/政策研究费用+政策执行费用+政策补偿费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①必要性。(1)两者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不同 (2)两者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的侧重点不同 (3)两者在创造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4)两者在不同经济时期对总需求的作用效果不同

②配合方式。(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用。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时用。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用。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出现通胀又不太严重时用。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考试题1

《财政学》期末考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指( )。 ①数理统计法②唯物辩证法③历史归纳法④归纳演绎法2.( )分配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②企业财务③价格④信用 3.财政发挥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功能是指财政的( )。 ①配置资源的职能②分配收入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的职能④稳定经济的职能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5.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 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 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 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7.财政对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属于()。 ①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②财政对社会管理部门的支出 ③财政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支出④财政对社会服务部门的支出8.财政支出增长的正常来源应当是()。 ①发行公债②税收的增长③财政向银行透支④进行货币发行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 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税收补贴

11.财政补贴支出区别于其他转移支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政策性②强制性③价格相关性④灵活性 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兼并性 1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水平相适应。 ①消费②生产③交换④收入 13.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①从价税和从量税②价内税和价外税 ③直接税和间接税④中央税与地方税 14.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①扣税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④税收饶让 15.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大量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经济运行方式的()。 ①市场化②集中化③计划化④自由化 16.为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收费订价的意见,应该建立()制度。 ①价格听证②价格审批③价格检查④价格预测 17.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①计划②市场③信用④自愿 18.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①投资支出②补助支出③消费支出④利息支出 19.我国政府预算的最终审批权归于()。 ①财政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国务院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 )的管理来实现的。 ①有效需求②有效供给③总需求④总供给 二、多项选择 1.财政的一般特征是( )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无偿性④强制性⑤人民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②公平原则 ③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④效益原则⑤稳定原则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word版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财政学试题(1)

财政学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填在题下表格的相应位 ①高等教育支出②基础工业投资 ③行政国防支出④更新改造支出 2.财政收入中的利润收入是属于 ①税收收入②企业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农业税的计税标准是 ①农产品销售收入②农业收入③常年产量④单年产量 4. 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指 ① M ② V ③ M+V ④ C 5.在税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①税率②附加③加成④减免税 6.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①纳税人②课税对象③课税依据④税率 7.在公债的偿还方法中,有利于国家调节金融市场的偿还方法是 ①买销法②抽签法③一次偿还法④调换偿还法 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①国防支出②科教文卫支出③社会集团购买④财政补贴 9.我国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①固定资产的修理②更新改造③基本建设④外延再生产 10.在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是 ①动用财政结余②发行政府债券③向银行透支④增加税收 11. 我国国家预算的审批权属于 ①国务院②财政部③全国人大④最高法院 12.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测定,通常是用 ①批发物价指数②消费物价指数 ③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④居民生活费用指数 13.国际上习惯采用的衡量一国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是该国一个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同期外汇总收入的比率。通常认为这个比率不应高于 ①20% ②10% ③15% ④25% 14.目前,按照我国预算法规定,可以增列赤字的是 ①中央政府的公共预算②中央政府的建设预算 ③中央政府的公共预算④中央政府的建设预算 15.将财政补贴分为明补和暗补,是按下列哪种分类方法 ①补贴方法②补贴性质③补贴项目④接受主体 16.狭义的预算管理体制是指 ①税收预算管理②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③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④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 17.经费预算的收入主要是 ①税收收入②债务收入③利润收入④其他收入 18.宏观调控的目标最主要的是 ①社会总供求的平衡②经济稳定增长③充分就业④物价稳定 19.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①税收②规费③上缴利润④发行公债

财政学考试重点

1、市场失灵分为两类: 第一类市场失灵是因为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而存在。 第二类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失灵,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 (1)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3)自由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6)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7)市场中存在着优值品和劣值品。 3、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分类:外部性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是负外部性。 4、负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小于私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正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大于个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5、界定产权成为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一种主要措施。 6、萨缪尔森1956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 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7、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8、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活动融资而征税。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微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 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