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物理学案

初三物理学案

初三物理学案
初三物理学案

胡屯镇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4.3 欧姆定律 教案 (1)

《14.3欧姆定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 教材简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阶段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在初中物理电学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是电学中的交通规则,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前面“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是前面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和升华,后面“电功与电热”、“家庭电路与家庭用电”是本章的延伸和扩展,所以学好《欧姆定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联系,认识还是是肤浅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具备利用物理语言准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利用数学图像来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还很薄弱。 设计思想: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要求设定探究方案: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初步得出欧姆定律,第二课时欧姆定律及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2.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并借助图像得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能通过欧姆定律进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2.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如何用物理方法来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 教具:电池组、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能用哪些事实支持你的猜想? 生电流和电压有关用2节干电池和1节干电池给同一个小灯供电 电流和电阻有关同一电源,同一小灯,连接不同的电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影响电流大小的2个因素,通过复习引入,层层深入,为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教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教案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 问 题——猜测——验证——结论 {检验、应用、推理、解释 }——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 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 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 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 的能力, 培养观察实验, 思考等科学能力, 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 准备认识基础。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 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 ——技术 ——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 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 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 FLASH 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 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 FLASH 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 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 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 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 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 “外化 ”;)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案(实现自我反馈 )。 教学设计策略: 本课的设计采用以 “学 ”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 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 主学习 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 处理 信息、 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 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 ,学生 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 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 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参与 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怕只是萌 芽 ),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 2 、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 (哪 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带着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一、电压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电压通常用字母U代表,它的两侧就要用电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 3、电压表的使用: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的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应该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所用量程的最大测量值必须大于被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标尺导体对电流的阻

苏教版初三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苏教版初三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以我校“生态课堂”为实施主阵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教学目标: 第11章:简单机械 1.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4.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5.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6. 理解机械效率。 7.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

的转化。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3章:电路初探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第14章:欧姆定律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薄弱梳理 物理是新设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还不能及时掌握学习物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能快速步入学习物理的车道上来。同时学生年龄 普遍 第2 / 5页 偏小,其他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学习经验与经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 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最新苏教版初三物理上学期全年教学计划_苏教版初三物理上学期全年教学计划制定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三物理上学期全年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以我校“生态课堂”为实施主阵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教学目标 第11章简单机械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机械效率。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3章电路初探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滑轮教案

课题:第二课滑轮

例1:见书p13题1 例2:关于滑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B.使用动滑轮不仅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力的方向 C.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 D.动滑轮实质上是一种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基础题: 1.利用滑轮提升同一个物体,若不记摩擦、绳重和滑轮重,则下列方案中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是() 2.下列利用两个滑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记摩擦、绳重和滑轮重),最省力的是() 3.如图(a)、(b)所示的两个装置,已知A在地面上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40N(绳重、滑轮重以及 滑轮转动的摩擦均不计)若要使A向右匀速滑动,那么拉力F1与F2的大小需分别为() A.40N,20N B. 20N,40N C. 40N,40N

D. 20N,20N 4.如图所示,利用滑轮匀速向上提升一个重为10N的物体, 在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阻力的情况下,绳子A点受 到的拉力大小为()N,拉力F大小为()N 4.拓展题 1.如图所示,某人分别用滑轮和滑轮组提起同一个重物,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F2和F3。若不计摩 擦、绳重、和滑轮重,则拉力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 B.F1F3 2.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力为G的物体载入图所示的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用的力最大的是(不 计摩擦、绳重、和滑轮重)() A.F1 B. F2 C. F3 D. F4 3.如图所示,不计摩擦、绳重、和滑轮重,则绳子A、B、C三点收到的拉力之比为() A.1:2:3 B.3:1:3 C.2:1:3 D.9:3:1 4.已知每个滑轮重为100N,物重为120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0N,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 的绕线方法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初三物理(苏科版)电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2分) 1、4.5A= mA= μA ;3V= kV= mV ; 2.5k Ω= Ω= M Ω。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决定于导体的 、 、 和 。 3、如图所示,R 1=3Ω,R 2=6Ω则开关断开和闭合时,a ,b 间的电阻分别为 和 。 4、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忘,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 (选填“导体“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 (选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5、电源电压不变,当某电阻的阻值增加3Ω时,电流变为原来的 5 4 则原来的电阻为 Ω。 6、有两只电阻器,已知R 1=3Ω,R 2=5Ω。若串联在电路中,则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 1:I 2= ,电压之比=21:U U ;若并联在电路中,则通过两者的电流之比 =''21:I I ,电压之比=' '21:U U 。 7、某用电器的电阻为120Ω,要使电路中总电流的 5 1 通过用电器,应该跟用电器 联一个 Ω的电阻;要使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电路总电压的 4 1,应该跟用电器 联一个 Ω的电阻。 8、如图所示,3个阻值均为10Ω的电阻R 1,R 2,R 3串联后接在电压恒为U 的电路中,某同学误将一只电流表并联在电阻R 2两端,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1.5A ,据此可推知电压U= V ;若用一只电压表替代电流表并联在R 2两端,则电压表的示数应为 V 。 9、电灯泡上标有“220V ,60W ”的字样,表示 。 10、灯泡的灯丝断了再搭上,接到原来的电源上,灯泡比以前更 了,这是因为 。 11、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实质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甲、乙两电阻接在不同的电路中,两电阻上的电压之比为3:1,电流之比为1:2,通电时间之比为3:2,则电流通过两电阻做功之比为 ,它们的电功率之比为 。 12、甲、乙两个电阻,并联时电流之比为2:3,则串联时两电阻的电功率之比 =乙 甲:P P 。相同时间内产生热量之比=乙 甲:Q Q 。 13、“220V ,100W ”的电热器,在 V 电路中功率是64W ;在正常电压下工作 h 消耗1度电。 14、照明电器中有一只标有“220V ,3A ”的电能表,表下最多能 联 只标有“220V ,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2018-2018年初二物理教学计划(苏教版)

2018-2018年初二物理教学计划(苏教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二物理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分层教育方案 1.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分层教学,因村施教,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能识别通过不用电器电能的转化 2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4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5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教学 重点 电路的组成,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按要求画电路图 教学难点 按要求画电路图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分组科学探究、讲解、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 一、电在我家中 1、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 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① 家用电器的功能 ②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二、活动:观察手电筒 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 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 三、活动:怎样使一个小电灯亮起来 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1、 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 并顺时针旋紧 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2、 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 教师总结: 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了解一些现象. 2.应用所学知识了解宇宙的构成,并会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介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为以后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 3.通过了解宇宙,认识人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物体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宇宙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活动,了解三态变化及其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具准备 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录像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上.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教材中图10.1-1和图10.1-2中的两幅图)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生]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观世界.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新概念“功”的导入。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备课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 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 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苏教版初二物理压强学教案

10.1压强 教学目标: ⑴巩固理解压力概念,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⑵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建立压强公式。 ⑶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压力、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建立 教具准备:钉子做腿的小桌、海棉、气球、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子、盛有沙子的容器等教案实施过程: (一)预习作业的展示与交流: 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或改变物体的。2.分别画出甲、乙、丙、丁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分析:①压力的特点:。②给沙发施加一个压力,观察现象并回答通常压力的作用效果是。 3.思考:压力与重力相同吗?说明理由。 (提示:可以从力的大小、方向、施力物体等多角度进行比较) 答:,理由:。 4.若上图中丁所受重力大小为G,丁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为F压,请运用学过的知识证明G=F压(提示:①二力平衡时,大小相等②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 5.自我探究 ⑴做一做书本图10-3的小实验,观察现象、体验感觉。并提出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依据是: 猜想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依据是: …… ⑵提供以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一瓶 矿泉水、烧杯、装有细沙的容器、气球。请利用以上提供的或身边 所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一个猜想。 器材: 简述实验过程: 。6.初步知道:①压强的定义:物体面积上受到的;②压强用字母表示;③压强的计算公式:;④压强的国际单位:,字母表示:。 7.阅读书本99页,了解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 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然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写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再请同学对其进行评论是否正确。教师再对其进行规范教导。W=F·S并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则功的单位就是牛·米(N·m).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的贡献,人们将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1J=1N·m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

电阻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会写电阻的表示符号R,会画电阻的电路符号。 2、知道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符号是Ω,其他单位有KΩ, M Ω。 3 1 2 3、将下列元件连成实物图(注意:导线不能交叉),并画出电路图。

四、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1、观察P19图9—37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说出看到的现 2 意 换3 1 2、猜 想:。 3、实验器 材:。4、实验设计电路图:

5、实验表格设计: 6 1 A.铜导线的电阻大 B.铝导线的电阻大 C.两种导线的电阻一样大 D.无法确定 2、一根铜丝,对折起来使用,电阻变成原来的,这是因为 变短,

而变大的缘故;若拉长成原来的2倍,电阻变成原来的,这是因为变长,而变小的原因。 3、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 (B)通过导体的电流 (C)导体的电功率 (D)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4、.当温度一定时,比较两根铜质导线的电阻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B)细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C)粗细相同,长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D)粗细相同,短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3、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实验器材除表格中的金属 丝、干 电池、 开关、 导线外,还必须选用的器材有。

1 2 3 导体越长,电阻越(3)导体的和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4)导体的电阻还和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越高,电阻越。 4、有关导体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6 A .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长度大的电阻一定大 B .长度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大 C .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大 D .铝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铜导线的电阻大 5、如图6所示,甲图中AB 和CD 是长度不同,粗细相同的镍铬 合金线,乙图中AB 和CD 是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线,用图示装置可以研究同种材料导线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由甲图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由乙图的实验装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