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饲用脂肪酶对白羽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饲料博览201611

饲用脂肪酶对白羽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饲料博览201611

饲用脂肪酶对白羽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饲料博览201611
饲用脂肪酶对白羽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饲料博览201611

饲用脂肪酶对白羽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程志斌1,苏子峰2,王桂瑛3,白华毅1,廖国周3,范江平3,王雪峰3,

何劲松3,普岳红3,王春4,邹建华5,谷大海3*

(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1;2.大理学院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3.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650201;

4.昆明三正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650201;

5.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农业和科技局,云南勐腊666300)

收稿日期:2016-10-11

基金项目: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昆科计字2014-04-A-N-02-3078号)作者简介:程志斌(1977-),男,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畜产品质量控制研究。*通讯作者:E-mail:848366490@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16933017.html, 。

摘要:选择1日龄艾薇茵肉仔鸡900只,分3个处理组:处理组1是对照组,不添加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抑菌药物;处理组2添加细菌源脂肪酶;处理组3添加真菌源脂肪酶。结果表明,15~21日龄阶段,处理组3肉鸡平均日增重和表观代谢能显著高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 <0.05);料重比处理组3肉鸡显著低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 <0.05);粗脂肪表观代谢率处理组3肉鸡有大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0.05

关键词:脂肪酶;白羽肉鸡;生长性能中图分类号:S816.7;S8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084(2016)11-0001-05

Effects of Lipase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White-Feathered Broilers

CHENG Zhibin 1,SU Zifeng 2,WANG Guiying 3,BAI Huayi 1,LIAO Guozhou 3,FAN Jiangping 3,WANG Xuefeng 3,HE Jinsong 3,PU Yuehong 3,WANG Chun 4,ZOU Jianhua 5,GU Dahai 3*

(1.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ical Science of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Yunan China;

3.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Yunnan Provinc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4.Kunming Saturn Biotechnology Group Co.,Ltd.,Kunming 650217,China;

5.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 of Mengla County in Xishuangbanna of Yunnan Province,Mengla 666300,Yunan China )

Abstract:This trial assigned 900new born AA broilers to three groups and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lipase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white feather broilers.Group 1w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no antibiotics or chemical synthe ?

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were added in this experimental diet.Group 2and Group 3were the addition of the bacteria or fungi-source lipase.The results showed the average daily gain and the apparent metabolic energy of Group 3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1and Group 2in 15to 21days of broilers (P <0.05).The ratio of feed intake to body weight

饲料中添加油脂可以满足快大型肉鸡高能量需

求,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十分普遍[1-5]。随着我国现代化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深度开发与改善油脂在肉鸡养殖业中的营养供能效果,进一步提高肉鸡生长性能,降低养殖成本,是动物营养学家、饲料企业配方师及广大养殖户共同关心的问题[6-8]。

脂肪酶(Lipase )又称甘油酯水解酶,能将甘油三酯水解成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二酯。20世纪初,国外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与报道了微生物源脂肪酶,随后被广泛应用于油脂化工、造纸、洗涤、制革、医药、食品等行业领域。近年来,随着肉鸡日粮中油脂添加比例的提高,国内学术界与饲料企业也开始关注饲用脂肪酶[9-10]。目前微生物源脂肪酶在肉鸡上的研究结果出现不一致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饲用脂肪酶具有改善肉鸡生产性能的正效应,但也有无效果的报道[11-12]。可能原因是目前饲用脂肪酶没有在饲料工业及养殖业中普及,大家对饲用脂肪酶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

随着饲料工业与畜禽、水产养殖业禁抗的发展趋势,依据肉鸡生理发育及对油脂的需求,试验研究了饲用脂肪酶对白羽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能够为饲用脂肪酶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与分组

选择1日龄刚出生的艾维茵肉鸡900只,依据初始体重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笼)30只鸡。试验肉鸡饲养于同栋鸡舍。1.2试验日粮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参照中国农业部《鸡饲养标准(NY/T 33-2004)》并结合云南省肉鸡养殖现状,配制1~21日龄试验肉鸡基础日粮。处理组1为对照组,处理组2在处理组1基础上添加脂肪酶Ⅰ(细菌源脂肪酶),处理组3在处理组1基础上添加脂肪酶Ⅱ(真菌源脂肪

酶)。脂肪酶Ⅰ、脂肪酶Ⅱ样品由昆明三正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酶活力均为20000U ·g -1,添加量均为100g ·t -1全价日粮。

gain of Group 3broilers were better than Group 1and Group 2(P <0.05).The apparent metabolic rate of crade fat of Group 3were higher than Group 1and Group 2(0.05

antibiotics diets could improve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decrease the mortality for 1to 21days of broilers.

Key words:lipase;white feather broiler;growth performance

饲粮组成

豆油豆粕(cp 46%)发酵豆粕(cp 45%)

石粉磷酸氢钙蛋氨酸苏氨酸盐预混料*营养水平**代谢能/MJ ·kg -1

粗蛋白/%粗脂肪/%钙/%总磷/%有效磷/%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胱氨酸/%

含量/%58.503.04

28.005.001.601.400.140.100.222.00100.00含量12.3320.045.601.000.600.461.040.430.76注:*预混料中复合维生素添加剂为每千克日粮提供:维生素A 8500U ,维生素D 3800U ,维生素E 25U ,维生素K 1.2mg ,维

生素B 12.0mg ,维生素B 25.0mg ,维生素B 62.0mg ,叶酸0.8mg ,烟酸25mg ,泛酸13.2mg ,生物素0.15mg 。复合矿物质添加剂为每千克日粮提供:硒0.30mg ,碘0.35mg ,铜8mg ,锰100mg ,铁80mg ,锌75mg 。预混料中不含任何抗生素及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营养水平中代谢能为计算值,其他均为实测值。

考虑到当前禁抗的发展趋势,突出脂肪酶在肉仔鸡肠道发育及实际养殖生产中的潜在需求,本次试验所有处理组肉仔鸡日粮中没有添加任何饲用抗生素及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因此,为了减少雏鸡腹泻等肠道疾病对本试验结果的干扰,将试验日粮粗蛋白水平设置在20%的较低水平。试验日粮低温(65℃)制粒。1.3饲养管理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附属试验鸡场进行。仔鸡按照常规免疫程序和生产管理进行,试验周期21d 。使用三层重叠式鸡笼饲养,笼外挂食槽和乳头式饮水器。鸡舍条件(房屋结构、温度、湿度、气流、饲养密度)一致。1.4测定指标

1.4.1生长性能测定

测定体重、饲料消耗、统计死亡鸡只数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

1.4.2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

采用Cr 2O 3指示剂法,测定肉鸡1~7日龄、8~14日龄和15~21日龄三阶段的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具体方法参考樊月圆等文章研究报道的方法[13]。1.5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用SPSS 软件One Way ANOVA 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Duncan 's 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2试验结果

2.1饲用脂肪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用脂肪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21日龄处理组3肉仔鸡体重显著大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 <0.05)。15~21日龄和1~21日龄处理组3平均日增重显著大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 <0.05);处理组3饲料增重比肉仔鸡显著优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 <0.05)。处理组3死亡率低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

2.2饲用脂肪酶酶对肉仔鸡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影响

饲用脂肪酶对肉鸡仔饲料养分利用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15~21日龄阶段,处理组3肉鸡表观代谢能显著大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 <0.05);

粗脂肪表观代谢率指标,虽然处理组3肉仔鸡有大

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0.05

0.05)。

表2

饲用脂肪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注:同行数据肩标相同字母或未标注表示差异不显著(P >0.05),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下表同。

项目1日龄体重/g

21日龄体重/g 死亡率/%平均日增重/g 1~7日龄8~14日龄15~21日龄1~21日龄平均日采食量/g

1~7日龄8~14日龄15~21日龄1~21日龄饲料增重比

1~7日龄

8~14日龄

15~21日龄1~21日龄

对照组35.2±1.4

577.5±52.8a

12.314.5±1.123.7±2.039.3±3.8a 25.8±2.2a

14.6±1.238.0±3.371.9±5.841.5±3.41.01±0.071.60±0.091.83±0.12b 1.61±0.08b

脂肪酶Ⅰ34.9±1.3

581.1±54.2a

11.014.4±1.024.7±2.239.0±3.7a 26.0±2.2a

14.3±1.138.8±3.471.0±5.541.3±3.30.99±0.061.57±0.071.82±0.10b 1.59±0.08b

脂肪酶Ⅱ34.6±1.3

628.7±49.5b

7.015.1±0.926.7±2.143.1±3.5b 28.3±2.1b 14.5±0.741.4±3.174.0±5.343.3±3.00.96±0.051.55±0.061.72±0.09a 1.53±0.07a

3讨论

饲料企业配方师选用脂肪酶主要基于以下观点,补充动物肠道、尤其是幼龄动物肠道内源脂肪酶的不足,改善饲粮油脂及能量的利用率,预防脂肪消化不良带来的肠道疾病,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然而,这一观点值得重新审视,尤其在当前畜禽、水产饲料禁抗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无论是国外以往的科学试验研究,还是当前国内单一饲用脂肪酶的推广及添加效果均表明,当前市售的饲用脂肪酶难以像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一样发挥稳定的正效应[11-12]。

综合国内外饲用脂肪酶的相关试验研究及大量生产实践,总结了影响饲用脂肪酶实际应用效果的3大类因素:脂肪酶产品的来源、工艺与抗逆性,包括脂肪酶发酵菌株来源、发酵工艺稳定性、产品的耐热性、过胃能力及抗消化能力等[6];饲料原料的选择,包括添加的油脂类型;基础饲料原料选择、饲料添加剂及抗生素的使用等[12]。

为了尽可能减少以上诸多因素的干扰,本次试验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针对脂肪酶发酵菌种的差异,对比研究细菌源脂肪酶Ⅰ与真菌源脂肪酶Ⅱ在肉仔鸡日粮中的使用效果;符合当前与未来我国饲料工业与养殖业禁抗的发展趋势,采用无抗生素试验日粮,并将试验日粮配方粗蛋白质水平设置在20%较低水平,尽量降低雏鸡营养消化不良对本试验的干扰;采用“玉米-豆粕-油脂”型简单日粮配方技术,尽量减少原料类型与品质对试验的干扰。在此条件下,试验配方中大豆油添加约3%,实测试验饲料粗脂肪水平达到5.6%较高水平[7]。

本试验详细研究了两类饲用脂肪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表2结果表明,脂肪酶Ⅱ组(真菌源脂肪酶)肉仔鸡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与脂肪酶Ⅰ组(细菌源脂肪酶),对照组与脂肪酶Ⅰ组肉鸡生产性能基本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真菌源脂肪酶补充肉仔鸡内源脂肪酶不足,改善其生产性能。然而,细菌源脂肪酶没有明显的正效应,但也没有负效应发生。这一结果与刘德海等和叶慧等的报道一致[6,8]。研究表明,已发现65个属、约2%的微生物能产脂肪酶,且不同微生物生产的脂肪酶结构、性质等差异较大,主要反映在酶的活性作用位点、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抗逆性等[6]。按最适pH划分,脂肪酶可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脂肪酶。细菌源脂肪酶最适pH主要集中在中性、碱性范围,真菌源脂肪酶最适pH为4~10,范围较广,且最适酶反应温度较低。参考雏鸡胃肠道pH及温度等理化特性,与细菌源脂肪酶相比,真菌源脂肪酶更能满足雏鸡胃肠道消化需要,这也与表2结果一致[14-15]。

表3饲用脂肪酶对肉仔鸡饲料养分利用的影响

项目

粗蛋白/% 1~7日龄8~14日龄15~21日龄粗脂肪/% 1~7日龄8~14日龄15~21日龄代谢能/% 1~7日龄8~14日龄15~21日龄对照组

61.5±4.8

64.7±5.1

63.5±5.3

47.7±5.8

50.6±5.1

50.3±5.5

63.8±4.8

67.1±5.0

67.7±5.2a

脂肪酶Ⅰ

61.3±4.5

64.9±4.9

65.1±5.4

46.4±5.1

50.9±5.1

51.2±5.4

64.1±4.7

66.7±5.1

67.7±5.0a

脂肪酶Ⅱ

62.0±4.7

65.1±5.0

66.4±5.2

50.7±5.1

52.2±5.3

53.5±4.7

64.3±4.7

71.2±4.7

73.2±4.9b

肠道食糜中脂肪酶主要来自胰脏与肠上皮细胞分泌,于旭华等和张铁鹰等研究了1~21日龄肉仔鸡肠道中食糜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仔鸡出生时肠道就具备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并在1~14日龄持续升高,然而15~21日龄脂肪酶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这一趋势并未达到显著的水平[16-17]。以上结果表明,与仔猪相比,雏鸡肠道中脂肪酶的发育规律与仔猪差异较大[11]。本次试验研究表明,添加真菌源脂肪酶的试验组3肉仔鸡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且这一优势主要发生在15~21日龄阶段。针对这一结果,进一步分析饲料表观代谢率,结果表明,15~21日龄阶段,真菌源脂肪酶组肉仔鸡表观代谢能显著大于对照组和细菌源脂肪酶组(P<

0.05);粗脂肪表观代谢率指标,真菌源脂肪酶组肉仔鸡数值最高,具有大于对照组和细菌源脂肪酶组的趋势。且1~14日龄阶段,能量、粗脂肪、粗蛋白的表观代谢率,3个处理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肉仔鸡肠道中脂肪酶持续升高的1~14日龄阶段,补充外源脂肪酶不能获得改善生产性能的效果;而在肉仔鸡肠道中脂肪酶发生下降趋势的15~21日龄阶段,日粮补充真菌源脂肪酶具有改善其生产性能的正效应。这一结论表明,在生产实践中建议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在肉仔鸡饲料尤其是2周龄之后的肉仔鸡饲料中添加真菌源脂肪酶能够获得改善其生产性能的最佳效果。

本试验肉仔鸡日粮添加大豆油约3%,饲料粗脂肪总含量达到了5.6%,对比现有的科学试验报道和实际企业生产配方,设计的肉仔鸡日粮总脂肪水平偏高[7]。在没有添加任何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抑菌药物的条件下,与对照组和细菌源脂肪酶组相比,真菌源脂肪酶组肉仔鸡的死亡率最低。可能是因为外源有效脂肪酶的添加提高日粮脂肪利用率,增强雏鸡能量吸收及营养免疫,减少营养消化不良对肠道的潜在危害效应。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肉仔鸡肠道生理的发育特点,在禁抗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真菌源脂肪酶是肉仔鸡无抗日粮配方的有效添加剂。

4小结

本试验表明,在无抗简单日粮配方条件下,真菌源脂肪酶能够改善1~21日龄肉仔鸡的生产性能,降低肉仔鸡死亡率。建议广大家禽饲料生产厂与养殖企业科学的选择外源饲用脂肪酶产品。

[参考文献]

[1]张金,马跃.肉鸡饲养管理要点[J].饲料博览,2016(8):48-49.

[2]王冠颖.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6(8):

34-37.

[3]张晓云,周同茂,段宝轩,等.枯草芽孢杆菌高耐菌株泡腾制剂

对肉鸡生长性能、盲肠肠道菌群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6(8):40-44.

[4]王乐,王卫杰,李惠,等.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生产性能和免疫

功能的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6(8):37-39,47. [5]张文静,雷连成,魏静元.植物精油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及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6(4):1-4,21. [6]刘德海,解复红,贾彬,等.脂肪酶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J].中

国饲料,2012(16):31-33.

[7]李路胜,徐志祥,冯定远,等.脂肪酶前处理油脂的效果及其对

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14):36-41. [8]叶慧,雷建平,冯定远,等.不同微生物脂肪酶对黄羽肉鸡生长

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胸肌脂肪含量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4(3):399-404.

[9]翁晓辉,邹伟雄,王敏,等.脂肪酶在白羽肉鸡上的应用效果研

究[J].中国饲料,2013(19):27-29.

[10]龚俊勇,李芳林,单安山,等.日粮中添加脂肪酶对白羽肉鸡生

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腹脂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5(14):41-45.

[11]郑荣辉,左建军,龚俊勇.脂肪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利

用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37(6):21-25.

[12]程瑛,王冠,徐丽,等.脂肪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J].饲料博

览,2012(7):33-35.

[13]樊月圆,廖国周,张红兵,等.枯草芽孢杆菌对地面平养和笼养

肉鸡饲料营养利用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博览, 2012(10):1-6.

[14]俞伟辉.早期限饲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5

(7):1-6.

[15]许金根,车传燕,闻爱友,等.酸化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肠

道pH值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37(8): 12-15.

[16]于旭华,汪儆,孙哲,等.黄羽肉仔鸡脂肪酶的发育规律及小麦

SNSP对其活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1,13(3):60-64.

[17]张铁鹰,汪儆,李永清.0~49日龄肉仔鸡消化参数的变化规律

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6-10.

脂肪酶

第一章概述 脂肪酶(Lipase,E C.3.1.1.3)是指分解或合成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形成甘油三酸酯酯键的酶。198年,Klibanov A M 等用脂肪酶粉或其固定化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成功地催化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物, 开始了脂肪酶非水相酶学的研究[1]。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脂肪酶具有良好的醇解、胺解、酯化和转酯等特性, 可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精细化工、药物中间体合成、手性化合物拆分以及生物能源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通过对界面酶学和非水相酶学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脂肪酶的应用领域,利用脂肪酶在有机相催化的各种反应可以合成大量高价值的产物,此外,脂肪酶在食品、医药、皮革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大约65个属微生物可产脂肪酶,其中细菌28个属、放线菌4个属、酵母菌10个属、其它真菌23个属,而实际上可能更多。脂肪酶产生菌中得到深入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根霉、曲霉、青霉、毛霉、假单胞菌等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菌种以及与医学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粉刺状杆菌等。脂肪酶的筛选方法着眼于快速、简捷、准确、选择性强及易于自动化。脂肪酶产生菌主要从自然界中寻找,而脂肪酶高产菌的筛选通常采用含甘油三酯的琼脂平板法,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指示剂如罗丹明B、溴甲酚紫、维多利亚蓝等作为筛选标记,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其筛选的一般过程是:样品分离→富集培养→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不同微生物合成脂肪酶的能力不同,因此,要达到工业用脂肪酶生产微生物的要求,首先要筛选和诱导出与所需酶学性质相符的高产菌株,或者构建高表达量的重组基因工程株。

产脂肪酶真菌的筛选

脂肪酶产生细菌的筛选 巩素绢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河北保定071001) 摘要:从富含油脂的土壤中寻找高产脂肪酶的真菌,以期为扩大脂肪酶的菌源提供材料。本试验从保定市炼油厂附近土样中,经富集培养、平板筛选得到22株脂肪酶产生菌株,通过复筛得到1株脂肪酶活力较高真菌。为脂肪酶产生菌以及脂肪酶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脂肪酶;筛选;真菌 Abstract:The study aimed to seek for the fungi with high yield of lipase from the greasy soil,so as to provide the material for expanding the fungi source of lipase.22strains of fungi producing lipase were isolated by enrichment culture and flat screening methods in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refinery of Baoding.A stain with higher activity of producing lipase was isolated by re-screening methods.The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lipase producing bacteria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pase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Lipase;Screening;fungi 前言 脂肪酶(Lipase,E.C.3.1.1.3,甘油三酯水解酶),可在油水界面催化甘油三酯形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或甘油及游离脂肪酸[1]。微生物脂肪酶比动物脂肪酶酶解作用的pH和温度范围更宽,便于工业化生产获得高纯度酶制剂[2]。脂肪酶在微生物界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5个属的微生物能够产生脂肪酶[3]。随着对微生物脂肪酶研究的深入,已发现多种具有不同的酶学性质和底物特异性的微生物脂肪酶,其在水解、酯化、转酯及酯类手性合成等反应中都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4]。 就微生物脂肪酶而言,虽然在产酶菌株选育、培养条件、酶的性质及工业应用上已进行了多年研究,但由于脂肪酶的结构及性质的多样性、酶的不稳定性、底物的水不溶性、酶的来源不足、提纯困难和应用范围不广泛等问题,脂肪酶的研究进展及工业应用与蛋白酶、淀粉酶相比要慢得多,窄得多[5]。国内,脂肪酶的研究与开发曾被连续列为3个“五年”攻关项目,但目前对脂肪酶制剂的需求仍主要依赖进口[6]。因此,该研究拟通过初筛和复筛从富含油脂的土壤中寻找高产脂肪酶的真菌,以期为扩大脂肪酶的菌源提供材料。

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活性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1108 规格:100管/96样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活性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2-3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FAS是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而生成长链脂肪酸。FAS普遍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在哺乳动物肝、肾、脑、肺和乳腺以及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富。 测定原理: FAS催化乙酰CoA、丙二酰CoA和NADPH生成长链脂肪酸和NADP+;NADPH在340nm有吸收峰,而NADP+没有;通过测定340nm 光吸收下降速率,计算FAS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研钵、冰、台式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可调式移液枪和蒸馏水。 试剂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液体100mL×1瓶,-20℃保存。用前1d取出置于4℃充分解冻后混匀。 试剂二:粉剂×1瓶。临用前加入440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三:粉剂×1瓶,4℃保存。临用前加入440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四:液体20mL×1瓶, 4℃保存。 试剂五:粉剂×1瓶,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840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粗酶液提取: 1.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 入1mL试剂一)进行冰浴匀浆。12000g,4℃离心4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2.细菌、真菌:按照细胞数量(104个):试剂一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 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冰浴超声波破碎细胞(功率300w,超声3秒,间隔7秒,总时间3min);然后12000g,4℃,离心40min,取上清置于冰上待测。 3.血清等液体:直接测定。 FAS测定操作: 1. 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预热30min,调节波长到340 nm,蒸馏水调零。 2. 试剂四置于40℃水浴中预热30 min。 3. 在96孔板或EP管中依次加入20μL上清液、4μL试剂二、4μL试剂三、164μL试剂四和8μL试剂五,混匀后于340nm处测定吸光值,记录第30s和90s时吸光值,分别记录为A1和A2。△A测=A1-A2。 FAS活性计算: a.使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1)按照蛋白浓度计算 第1页,共2页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实验题目】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生理生化的意义。 2.掌握几种常用生理生化的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 2、试剂: 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等 3、仪器和用具: 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等 4、培养基 淀粉培养基、油脂培养基(大分子物质水解实验) 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附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实验) 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实验)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培养基) 【实验原理】 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称为胞内酶。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促进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现在对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以及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的不同,反映出他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用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具体实验原理如下: 一、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原理 1、淀粉水解 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已知淀粉遇到碘会显现蓝色,因此可通过在淀粉培养

基上滴加碘液来判断微生物是否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菌落周围不呈蓝色,出现无色透明圈,则该菌种能够水解淀粉。 2、油脂水解 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产生的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因此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观察菌苔的颜色判断菌种是否能够水解油脂,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明这种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二、糖发酵实验原理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 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图1:糖发酵实验 三、IMViC 实验 1、吲哚实验 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 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但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实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的指标。大肠杆菌吲哚反应阳性,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2、甲基红实验 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和乳酸 等多种有机酸,使培养基的PH 值降低,加入培养基中的甲基红指示剂由橙黄色转变为红色, A 培养前的情况 B 培养后 产酸不产气 C 培养后 产酸产气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温度: 温度(temperature)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双重作用:(1)与非酶的化学反应相同,当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多,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对许多酶来说,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Q10多为1~2,也就是说每增高反应温度10℃,酶反应速度增加1~2倍。(2)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即通过酶活力的减少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以温度(T)为横坐标,酶促反应速度(V)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为稍有倾斜的钟罩形。曲线顶峰处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最适温度是上述温度对酶反应的双重影响的结果,在低于最适温度时,前一种效应为主,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后一种效应为主,因而酶活性迅速丧失,反应速度很快下降。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一般在35~4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为40~55℃。大部分酶在60℃以上即变性失活,少数酶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如细菌淀粉酶在93℃下活力最高,又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热到100℃仍不失活。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与酶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酶可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然而当酶反应时间较长时,最适温度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因此,严格地讲,仅仅在酶反应时间已经规定了的情况下,才有最适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将根据酶促反应作用时间的长短,选定不同的最适温度。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暂,反应温度可选定的略高一些,这样,反应可迅速完成;若反应进行的时间很长,反应温度就要略低一点,低温下,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 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 热对酶活性的影响对食品很重要,如,绿茶是通过把新鲜茶叶热蒸处理而得,经过热处理,使酚酶、脂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失活,以阻止儿茶酚的氧化来保持绿色。红茶的情况正相反,是利用这些酶进行发酵来制备的。

冲刺2020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附答案及解析)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实验原理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 2O 2――――→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率,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 2的生成速率。 2.实验步骤和结果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考点一:“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pH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 例一、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 mL 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 ℃、25 ℃、35 ℃、45 ℃、55 ℃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纠正实验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表示蓝色程度):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__之间。某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为缩短反应时间,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 例一、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影响淀粉酶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淀粉酶酶活性的因素 一、目的 了解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最适pH为。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氯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铜离子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三、试剂和仪器 1.碘液:称取2g碘化钾溶于5ml蒸馏水中,再加1g碘。待碘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295ml,混合均匀后贮存于棕色瓶内。 2.1%淀粉溶液:称取1克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做成悬浮液。然后在搅拌下注入沸腾的蒸馏水中,继续煮沸1分钟,冷后再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3.%的盐酸溶液 4.%的乳酸溶液。 5.1%的碳酸钠溶液。 6.%的氯化钠溶液。 7.%的硫酸铜溶液。 8.仪器:试管试管架吸管玻璃棒白磁板烧杯漏斗恒温水浴量筒冰浴四、操作步骤 1.淀粉酶液的制备:实验者先用蒸馏水嗽口,然后含一口蒸馏水于口中,轻嗽一、二

分钟,吐入小烧杯中,用脱脂棉过滤,除去稀释液中可能含有的食物残渣。最后将数人的稀释液混合在一起,再进行过滤,以避免个体差异。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盐酸(pH=1),%乳酸(pH=5),蒸馏水(pH=7),与1%碳酸钠(pH=9)各2毫升,再向以上四支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及淀粉酶液。混合摇匀后置于37℃水浴中保温。2分钟后,从蒸馏水试管中取出一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蒸馏水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2%淀粉溶液,另取三支试管,各加入1毫升淀粉酶液。将6支试管分为三组,每组中盛放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液的试管各1支。三组试管分别置于0℃、37℃、70℃的水浴中,5分钟后将各组中的淀粉溶液到入淀粉酶液中,继续保温。2分钟后从37℃试管中取出一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37℃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4.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按下表的规定加入各种试剂。混匀后置于37℃的水浴中保温,1分钟后从1号试管中取出一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一号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3、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 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实验原理:

六、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α—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碘液,5%的盐酸溶液,5%的NaOH 溶液,蒸馏水,冰块。 试管若干,量筒,大、小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pH试纸,火柴。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拿出加酶洗衣粉一袋,请位同学阅读它使用的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推测:温度对于洗衣粉里酶发挥它的作用是有影响的。 提问: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时,就不再发挥作用,如果它没有马上被胃蛋白酶分解掉,可能是什么条件变化导致它的活性降低? 举例解释酶的活性就是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 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究竟有何影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一同学阅读之后提出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要控制好温度。 学生应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究过程 ①实验分组和实验材料的选择 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讨论 ③实施实验 ④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⑤实验 结论 将学生分组,两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两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酶材料进行选择。向学生展示α—淀粉酶(工业用酶,适宜温度60℃),还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那种酶? 问: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合适不合适? 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率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就不够严密。建议用α—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实验

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实验 摘要: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中,将所要检测的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淀粉培养基和油脂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在淀粉培养基滴上碘液,通过比较透明圈来判断各微生物水解淀粉能力的强弱;观察油脂培养基上是否有红斑点产生来判断微生物是产生脂肪酶。 糖发酵试验中向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试管和乳糖培养基试管中各接种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并留一空白培养基试管对照。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对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和产气情况进行观察。 IMVIC 试验中向蛋白胨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各接种上大肠杆菌和产 气杆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向葡萄糖培养基的培养物中滴上甲基红试剂,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微生物生长代谢产物中是否有有机酸产生;向蛋白胨培养基中先加入适量的乙醚后再沿壁加入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根据产生红色反应层与否来判断微生物生长代谢中是否有产生吲哚,进而来判断微生物对色氨酸是否有分解能力。 关键词接种无菌操作 前言微生物必须依靠包外酶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水解后才能被其加以利用,这些过程均可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物质变化来证实。淀粉遇碘液时显蓝色,当滴有碘液后不显蓝色则说明细菌产生了淀粉酶;脂肪水解后会产生脂肪酸降低培养基的PH值,使培养基中含有的中性红试剂由淡红色转变为深红色,说明细胞外存在脂肪酶。 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的有机酸和气体,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和乳糖并产酸产气;变形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当发酵产酸时,培养基试管中的培养液会由紫色转变为黄色,当产气时,试管中的倒置德汉氏小管中会有气泡。 有些细菌能产生分解蛋白胨中色氨酸的色氨酸酶,分解产生吲哚和丙酮酸。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在细菌代谢糖产生酸时,培养基就会变使加入培养基中的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返反应过程。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许多细菌产生包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催化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反应除出它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培养基 淀粉培养基:蛋白胨10g、NaCl5g、牛肉膏5g、可溶性淀粉2g、蒸馏水1000ml、琼脂15-20g。 油脂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膏5g、NaCl5g、香油或花生油10g、1.6%中性红水溶液1ml、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 7.2。

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

货号:QS1108-25 规格:25管/24样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活性试剂盒说明书 紫外分光光度法 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 2-3 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FAS是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而生成长链脂肪酸。FAS普遍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在哺乳动物肝、肾、脑、肺和乳腺以及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富。 测定原理: FAS催化乙酰CoA、丙二酰CoA和NADPH生成长链脂肪酸和NADP+;NADPH在340nm有吸收峰,而NADP+没有;通过测定340nm 光吸收下降速率,计算FAS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研钵、冰、台式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1mL石英比色皿、可调式移液枪和蒸馏水。 试剂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液体25mL×1瓶,-20℃保存。用前1 d取出置于4℃充分解冻后混匀。 试剂二:粉剂×1支,4℃保存。临用前加入550 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三:粉剂×1支,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550 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四:液体25mL×1瓶,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1050 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粗酶液提取: 1.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 0.1g组织,加入1mL试剂一)进行冰浴匀浆。12000g,4℃离心40min,取上 清置冰上待测。 2.细菌、真菌:按照细胞数量(104个):试剂一体积(mL)为500~1000:1的 比例(建议500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冰浴超声波破碎细胞(功率300w,超声3秒,间隔7秒,总时间3min);然后12000g,4℃,离心40min,取上清置于冰上待测。 3.血清等液体:直接测定。 FAS测定操作: 1. 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调节波长到340 nm,蒸馏水调零。 2. 试剂四置于40℃水浴中预热30 min。 3. 测定管:在1mL石英比色皿中依次加入100μL上清液、20μL试剂二、20μL 试剂三、820μL试剂四和40μL试剂五,迅速混匀后于340nm处测定吸光值,记录第30s和90s时吸光值,分别记录为A1和A2。△A测=A1-A2。

高中生物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某研究小组做了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的两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自变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结果反映,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1中,若温度再升高10 ℃,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参考答案】(1)催化剂的种类和过氧化氢的浓度 (2)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3)减小增大 【试题解析】(1)观察题图可知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的浓度。(2)实验2曲线中,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酶的数量(浓度)有限。(3)已知实验都是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的,而酶的活性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实验1中,若温度升高10 ℃,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降低,曲线斜率将减小,加Fe3+的催化反应速率升高,曲线斜率将增大。

1.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酶B比酶A活跃 B.酶A存在于唾液中 C.酶B的最适pH是8 D.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2.如图表示不同pH及温度对某反应产物生成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B.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5 ℃ C.酶的最适pH相对稳定,一般不随温度变化 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3.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1逐渐调到t2时,酶活性持续上升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组别3 【实验题目】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生理生化的意义。 2.掌握几种常用生理生化的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 2、试剂: 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等 3、仪器和用具: 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等 4、培养基 淀粉培养基、油脂培养基(大分子物质水解实验) 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附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实验) 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实验)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培养基) 【实验原理】 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称为胞内酶。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促进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现在对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以及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的不同,反映出他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用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具体实验原理如下:一、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原理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组别3 1、淀粉水解 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已知淀粉遇到碘会显现蓝色,因此可通过在淀粉培养基上滴加碘液来判断微生物是否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菌落周围不呈蓝色,出现无色透明圈,则该菌种能够水解淀粉。 2、油脂水解 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产生的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因此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观察菌苔的颜色判断菌种是否能够水解油脂,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明这种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二、糖发酵实验原理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 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 有些细 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图1:糖发酵实验A 培养前的情况 B 培养后产酸不产气 C 培养后产酸产气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的特性 一、课程目标分析 本节课是在对酶的作用和本质已有较深理解,并且通过实验已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酶的概念,理解酶的特性,领悟探究酶的特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变量的控制、定性说明基础上的定量探究等。由于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可以说对酶的特性的学习是感悟新课程理念的范例,因此在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中,都有探究酶的特性及活性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的实验。当然本节内容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情理之中,比如04年上海卷考查了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05年江苏卷考查了探究酶的高效性的实验、06年广东卷考查了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等。此外,同学们在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中,还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地体会新课程理念。 二、学习方法建议 1、与无机催化剂比较认识酶的特性------高效性 同学们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特点、作用条件比较熟悉。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无机催化剂催化反应时有时需加热、加压如工业合成氨。而生物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这种环境状态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可见同样是催化剂但作用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Fe3+需都能催化H分解为H,但列表比较后会发现: 通过对表格中信息的分析,联系上节课中的实验 ------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与无机催化剂比较,认识酶的高效性。 2、根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理解酶的特性------专一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数目及空间结构的不同,就形成了分子结构不同、各具特定空间构型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是蛋白质功能的物质基础。同学们如何理解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时的专一性,可借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特定空间构型的蛋白质具备特定的生理功能,那么便可推导出某种酶也应有特定的空间构型,特定的空间构型只能与特定的底物相结合,就象锁钥关系,这样也就比较容易理解酶在催化反应时,某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正由于酶空间结构上有特定的活性部位。酶的专一性保证了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感知酶的特性-------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 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人体消化道的胃、小肠PH不同但胃肠内都有酶参与大分子物质的消化。同学们对这些事例能做出适当的解释吗?这些事例说明了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的又一特性,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当然假设是否可靠,应设计实验检验。例如: 课题定量测定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原理] (1)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最适pH为7~7.3,不同pH影响酶的活性;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 (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 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为什么 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二)操作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附加实验:思考题11、能否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 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微生物鉴定中的生理生化试验

微生物鉴定中的生理生化试验 一.实验目的 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 同的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4.了解吲哚和甲基红试验的原理以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于各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的原理如下: 1.大分子水解试验 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依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后,才能被微生物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分子物质为较小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脂肪酶水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等,这些过程均可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物质变化来证实。如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但细菌水解淀粉的区域,用碘液测定时,不再产生蓝色,表明细菌产生淀粉酶。脂肪水解后产生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使pH 降低,加入培养基的中性红指示剂会使培养基从淡红色转变为深红色,说明细胞外存在脂肪酶。 2. 糖发酵试验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加完、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普通变形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发酵培养基含有蛋白胨、指示剂(溴甲酚紫)、倒置的德汉氏小管和不同的糖类。当发酵产酸时,溴甲酚紫指示剂可由紫色(pH6.8)转变为黄色(pH5.2)。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3.IMViC试验 IMViC是吲哚(indol)、甲基红(methyl red test)、伏-普(Voges-Prokauer test)和柠檬酸盐(citrate test)四个实验的缩写,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多用于水细菌学检查。硫化氢试验也是检查肠道杆菌的生化试验。大肠杆菌虽非致病菌,但在饮用水中超过一定数量,则表示受粪便污染,产气肠杆菌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检查水时要将两者分开。 吲哚试验是用于检测吲哚的产生,某些细菌可产生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 0C): 1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C)、B和b放 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为什么 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 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耐有机溶剂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耐有机溶剂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彭仁1,2, 林金萍1, 魏东芝1* 【摘要】摘要: 从国内各地采取土样分离筛选产耐有机溶剂脂肪酶的新菌株, 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筛选到的新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CS-2. 来自Pseudomonas aeruginosa CS-2的粗脂肪酶液在乙腈中酶活提高, 在苯、氯仿、正己烷、石油醚和异辛烷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5)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有机溶剂耐受性; 脂肪酶 脂肪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 其潜力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尤其是它在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用于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 然而酶在非水介质中活性降低——比其在水溶液中活性降低4~5个数量级[1], 因此人们采取了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提高酶在有机溶剂中的活性. 可是如果能从自然界直接筛选到耐有机溶剂脂肪酶, 那么对于催化有机合成将是十分有利的. 由于有机溶剂耐受菌分泌的酶在高浓度的有机溶剂中通常保留活性, 所以它在工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中发挥积极作用[2]. 自从Inoue Horikoshi在1989年首次发现一种假单孢菌能够在高浓度的苯中生长以来, 人们陆续发现某些细菌比其他大多数微生物更能耐受有机溶剂, 其中一些细菌能产耐有机溶剂的酶[3-4]. 迄今为止, 从自然界分离到能产耐有机溶剂脂肪酶的菌种较少, 据报道的有Pseudomonas aeruginosa LST-03、Pseudomonas sp. S5、Bacillu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