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1.心理学的定义p3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第一,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也研究动物。第二,心理学既要研究不同的心理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不同的心理与不同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研究心理和行为与身体—生物以及环境—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目标p5-6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对象是心理和行为。

3.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p8-14

?观察法

?直接观察记录

?特点:自然真实;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拟人化错误

?

?实验法

? 1.形式: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 2.基本要素: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 3.特点:控制严格,探索因果关系;无关变量的控制较难(如实验者效应)

?

?相关法

?探索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特点: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

?调查法

? 1.问卷法

?特点:书面提问,效率高;存在社会称许性

? 2.访谈法

?特点:深入;口头提问,效率低

?

?个案法:又称为临床法

? 1. 对某个人或某团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 2. 特点:研究对象少见而典型;全面深入

自变量与因变量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5

1879年,接受过系统的生理学教育的德国大学哲学教授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派别及其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p17-20

三大派别: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目标: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

?强调环境决定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动学习的结果。

?

?精神分析学派: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行为动力:生本能、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对人性抱持乐观的看法,坚持从人的需要而不是从科学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性。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

?

第二章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28-29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突触

功能:

细胞体: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轴突: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突触:进行信息传递。

神经冲动的传导p29-30

突触前膜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受体,就实现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

静息电位

全或无原则

突触

神经系统的结构p30

中枢神经系统:脑与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拮抗性质

大脑皮层的分区

感觉皮层区p35-36

运动皮层区

联合皮层区p37--在种系进化水平上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占的比例越大

布洛卡区—说话--失语症

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听觉性失语症

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p37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双生子研究的意义p48-49

运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由于同卵双生子的基因完全一样,它们之间的任何不同都只能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同卵双生子在许多方面更为相似。

第三章

动机的定义、功能p52

动机的定义: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功能:

始动功能——引起某种活动

导引功能——促使活动朝向特定的目标进行

维持和调节功能——维持某种活动直至达到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调节有机体活动的强度和具体途径

需要、动机、驱力、诱因p53-54

动机的基础——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时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

驱力——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在促动力量,这种力量迫使有机体去获得这种东西。这一过程是,缺乏--需要--紧张--驱力--行为。引起驱力的所缺乏者,通常指生理性的,有时也指社会性的。并非所有的动机都是因缺乏而生的紧张所引起的,有时个体即使并无因缺乏而生的紧张,仅由外部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活动。

动机的外部原因:诱因

除了内部的因素,有时外部的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incentive)。

正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奖励);

负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惩罚)。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叶克斯-多德森定律p54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

母性动机——瓦顿实验p62-63 瓦顿的老鼠实验:动机强度比较

将一只被剥夺了某种需要的白鼠放在A 箱内,将其所需要的物体(诱因)放在C 箱内,白鼠要得到目标物必须通过一个遭电击的栅格B ,并且每当白鼠即将得到诱因物时就将其重新放回A 箱。用白鼠穿过栅格的次数来表示驱力的强度。从实验结果看,母性驱力最强烈。

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p69-70 要会计算吗?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 ◇一种是希望成功的倾向(Ts ) ◇一种是害怕失败的倾向(Taf )

※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

成就动机的强度(Ta )等于希望成功的倾向(Ts)与避免失败的倾向(Taf)的强度之差,即:Ta=Ts-Taf

(1)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Ms )和避免失败的倾向(Maf )以及个体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可能性)Ps 共同决定的 (2)当MS>Maf 时,个体将积极从事一项活动或任务,而且当Ps =0.5时,动机力量最强,行为积极性最高

(3)当MS

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 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

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 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

习得性无助实验的过程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p71-72

研究说明,不论动物还是人,只要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境,就会丧失努力的意志,变得逆来顺受。但是,人类毕竟不同于动物。有的人对某些不可控制的情境表现出无助,有的人却没有,有的人遭遇失败时会彻底丧失斗志,而有的人却越挫越勇。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们

用解释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赛里格曼的研究小组用乐观和悲观的解释方式来说明: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抵抗失败,而另一些人却不能。

悲观的解释方式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内部产生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且那些造成失败的不良环境和个人因素是稳定的和整体性的(从来不会变化而且会影响所有的事情)。乐观的解释方式把失败看成是外部因素(如考试不公平)的结果,这种因素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影响范围不大。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如果我下次更努力的话,我就会做得更好。并且认为这个挫折不会对我完成任何其他重要的任务产生影响。对于取得成功的人,上述原则就会反过来。乐观的解释方式认为成功是内部因素造成的,这种该因素稳定可靠,而且影响广泛;而悲观者则认为自己的成就是自身以外的因素促成的,这种因素影响范围小,而且不稳定。解释方式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即使失败也不丧失斗志,而有的人虽然成功却还是意兴阑珊。

韦纳的归因论p76-77

人们常常从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分析行为的原因(三维度、六因素)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p77-78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的经验之后,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形成的一种评估。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自我效能感强,则动机强。

自我效能的高低和正确与否来自四个方面的学习:(1)直接经验。(2)间接经验。(3)书本知识(4)体能训练

班杜拉后来进一步指出,个体已经习得的行为,在以后的生活情境中是否表现出来,或者是否有表现已习得的行为的动机,取决于情景中是否存在积极的诱因。诱因又来自于3个方面:(1)直接诱因(2)替代诱因(3)自我生成的诱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78-80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有顺序的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章

学习的定义p82-83与分类p85

学习(learning)是经验所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集中学习各有其价值,究竟哪种更为优越需视情境而定。尽管人们对由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比接受学习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但发现学习获取知识的效率却远远低于接受学习的效率。此外,对于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通常人们也会认为意义学习更佳,但有时学习却只能依靠机械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p87-93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

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通过联结作用而形成的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

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通过学习,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的中性刺激,如引起唾液分泌的声音

无条件刺激: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行为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建立:一些原本并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能力的刺激,如铃声和灯光等,称为中性刺激。如果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匹配相伴呈现,多次过后,有机体就会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从而在中性刺激呈现但没有出现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做出反应。通过学习,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后,它就成为条件刺激。

消退:若多次呈现条件刺激,却始终没有无条件刺激与之相伴出现,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已经消退的条件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能够再次被条件刺激激发而出现,这种现象成为自发恢复。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让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慢慢面对带来恐惧的刺激,最后以一系列逐步接近的程序令其对该刺激不再产生恐惧。

操作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著名实验-效果律p94

桑代克的效果律:通过系统地观察,桑代克发现,猫逃离迷笼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能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正确反应)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被保留下来,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桑代克将结果影响反应的原则称为效果律:

在一种刺激情境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会增加,而伴随不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会降低。

斯金纳的实验-操作条件作用论p94-95

操作行为是指有机体自发地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与经典条件作用中讨论的条件反应不同,它在最初表现是不是任何特定的刺激所诱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动表现出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斯金纳发现,那种能够带来食物的行为,老鼠表现得越来越频繁,

而其他不能带来食物的行为,则很少再表现出来。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p96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

反应的性质 早先就有的反应(流口水) 新的有效行为(踩机关) 反应的主动性 反射性的

自主性的

强化的顺序 在反应之前(铃声--食物--口水) 在反应之后(踩机关--食物) 强化的作用 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铃声--食物)

奖励有效的行为 学习的内容 刺激物之间的信号关系(铃声是食物出现的信号) 特定的反应 适合于解释

信号学习、情绪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的区别p97-100

正强化: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正强化中呈现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

负强化: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负强化中被撤销或减弱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

惩罚:减少某个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正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厌恶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负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移除或减弱某种愉快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程 序 行 为 后 果 行为的改变

当学生认真 正强化物 行 为 听课时正强化物 的使用 (认真听课) (老师的表扬)

出现

(学生听课更认真)

当学生认真

负强化物 行 为 听课时负强化物 的使用 (认真听课) (课后的作业) 消除

(学生听课更认真)

行为的频

行为的频

顿悟学习p102-103

苛勒把黑猩猩学习连接木棒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看作是一个顿悟学习的过程。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而是由于对情境或事物间的关系的领悟、理解、直觉,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苛勒认为,只要人和一些高级动物运用它们先天具备的能力,就能认识到环境中事物间的关系,产生顿悟解决问题。一定的经验积累,是产生顿悟的前提。

潜在学习--认知地图p103-104

托尔曼通过对老鼠学习走迷津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后指出:一,强化并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 老师同样能够产生学习,只是这种学习可能是潜在的,不在特定情况下不必表现出来;二,老鼠在学习走迷津的过程中学到的并不是对环境做出机械的反应,而是对环境地图的内部表征和认识,即构建了有关环境的认知地图,并且用这个认知地图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p104-107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非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 因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的情况叫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充分肯定了人作为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者所具有的的学习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通过条件作用来获得对环境的正确反应。通过观察,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有效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同时,观察学习也可以使人避免那些从未亲身经验过的潜在威胁。

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学习观的比较p107 第一,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有机体的行为在环境直接影响下发生被动改变的过程,而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有机体主动接受环境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引导行为的过程。

第二,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引起了有机体行为方式上的外显变化。有机体在学习中,学到的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这种联结最终会成为一种习惯。而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引起了有机体心理上的内部变化。有机体在学习中,学到的是心理上建构有关环境信息的新的表征方式,行为改变只是信息表征方式改变的一种外在表现。

程 序 行 为 后 果 行为的改变

当学生认真

负强化物 行 为 听课时负强化物

的使用 (认真听课) (课后的作业)

消除

(学生听课更认真) 当学生在课堂 惩 罚 行 为 上讲话时正惩罚

的使用 (课堂讲话) (批评)或负惩罚

(取消小红花)的应用

(学生课堂讲话次数减少)

行为

的 行为的

依据学习原理探析行为习惯的养成或消除

第五章

感觉的含义p111;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如何发生的?

感觉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将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完成信息属性分辨的过程。心理物理法对感觉的测量p112-115;

心理物理学(费希纳):研究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的关系。

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一)绝对阈限

定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差别阈限

定义:刚刚能辨别出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基本的感觉现象p116-117:

后像,

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正后像: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

负后像:与刺激的品质相反或互补

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感觉适应,

由于长时间处于某种刺激环境中,感受性提高或下降的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某个感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

颜色视觉的三种属性p118

颜色视觉有三个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彩混合的加法混色与颜料混合的减法混色p118

色光混合时用加法混色,因为在多种色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上感受到的是不同光波的重叠,因而我们的视觉产生了色光相加的效果。

颜料混合用减法混色,因为视觉中颜料的颜色是颜料在日光或白色光照射下吸收了部分波长的光线后,其它的反射光线刺激视网膜产生的,反射光线的波长才是决定颜料色感的要素。

听觉的三种属性:音高、响度与音色p120

听觉也具有三种属性,即音高,响度和音色,是声波频率、振幅和波形物理属性在听觉中的体现。

知觉的定义及其与感觉的联系p122;

知觉: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并赋予整体意义的加工过程。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p123

知觉在感觉、知觉组织、辨认和识别过程中进行着两个方向的信息加工——自下而上(数据驱动)和自上而下(概念驱动)的加工。

知觉的特性p122-127

(一)知觉的相对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二)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知觉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知觉体验。(三)知觉的组织性

知觉的组织性指知觉对感觉信息选择与整合的处理过程具有主动的、系统的和逻辑的特点。(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五)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六)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列举空间知觉的几种主要的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p129-130

单眼线索:依靠单眼就能使人产生深度知觉的刺激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线条透视;纹理梯度;对象重叠;明暗;空气透视;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两只眼睛视物时协调活动产生的深度知觉的距离信息。双眼线索主要来自双眼视差。距离近的物体两眼成像差别的大小成为物体远近的深度知觉线索。

运动知觉现象p132:真动,似动: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相对运动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以及位移速度和方向的知觉。

①真动知觉

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②似动现象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自主运动、动景运动、诱导运动

列举几种主要的错觉现象p133

大小错觉;图形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

记忆及记忆的基本环节p134

记忆是什么?

人脑对经验的保留过程。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p134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记忆包括由浅入深、动态发展的三个不同的相互联系的加工层次,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容量、编码、储存时间p135;

图像记忆的储存容量是9~20个项目;储存时间为0.25~0.3秒;

声响记忆的储存容量约为5个项目,储存时间最长可达4秒

感觉记忆的特点

保留刺激的原貌

储存信息量大,但极易消失(以毫秒计)

短时记忆的容量、编码、储存时间p136-137

短时记忆:对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或对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暂时存放。

短时记忆的容量: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研究和测定,认为一般成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编码:听觉代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

短时记忆遗忘消退理论与干扰理论p137-138

遗忘的消退理论与干扰理论

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长时记忆的类型与储存方式p138-140

长时记忆有多少种类型?

1、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性记忆):是对学会的行为和技能的记忆,如打字、打球的动作。

陈述性记忆(事实性记忆):是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包括姓名、单词、人脸、观点等。(包括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无意识参与)

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长时记忆的遗忘p141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解释了无意义材料的遗忘

进程是先快后慢。后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

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难以遗忘,单一王

进程的一般趋势也是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思维的分类p142

思维分类

(1)根据思维的方向分类

我向思维:有时个人眼前并没有什么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却在内心中不停地思考。

现实性思维:现实性思维主要由待解决的问题引起。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从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类

再生性思维: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p145-146

范畴三段论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四个:

1气氛效应;2逻辑前提换位;3信息的干扰;4遗忘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47-148

1问题的表征;2思维定势;3功能固着;4认知结构

第六章

情绪的概念与三种表情p152

情绪:一种以生理唤起水平、表情和主观感受的变化为特征的心理现象。

人的表情主要有三种: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表情和言语表情。

四种基本情绪p153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表达的三个特性p154-157

1表情的先天性2表情的普遍性3表情的文化特性

几种主要的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p157-158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躯体反应,而躯体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情绪产生过程:外界刺激导致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大脑对这些神经冲动进行信息加工后,会同时激发两种反应的产生: 一是激发自主的肌肉活动(唤醒和行动) 二是产生情绪体验

而在唤醒和行动与情绪体验之间却不存在因果关系。

沙赫特和辛格的认知评价理论p159-160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

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评价。

恐惧反应发生时的身体变化 生活压力的含义p163

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成了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时间,这种生活事件就会随时使他在心理上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引起知觉

的刺

激情唤醒和行为 大脑激活和处理 情绪感受

生活压力的来源p163-165

1日常烦恼

2生活改变

3心理因素(挫折/冲突/非理性信念/A型行为模式)

心理冲突p166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

非理性信念与生活压力p166-167,176

人对于食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那些错误的认识就是所谓的非理性信念,它也是构成人的压力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生活压力的应对策略p170

社会支持p174

一种由他人提供的应对资源。

社会支持的来源:

(1)情感关怀

(2)工具性支持

(3)信息支持

(4)认同支持

(5)社会化支持

应对压力的主要心理学方法pp175-178

1压力思想灌输训练

2控制非理性信念

3坚持身体锻炼

4降低唤醒水平

第七章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

2意识是选择性注意

3意识是内部指向觉知

意识状态p180-181

一、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1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

二、非正常条件下特殊的意识状态

(如打麻药、醉酒、催眠等状态)

意识的层面pp181-182

1焦点意识

2边缘意识

3半意识

4潜意识

5潜意识

睡眠的五个阶段与快速眼动睡眠p183-184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最后一个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

阶段1: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持续1~7分钟

阶段2: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左右

阶段3、4:沉睡期,人通常要用半小时达到这一阶段,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在停留约半小时,然后到第五阶段。

阶段5:REM阶段,此时人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律,肌肉完全松弛,并且很难唤醒。有一定程度的觉醒,类似清醒状态,因此,快速眼动睡眠也成为异相睡眠。

梦的内容与特征p186-187

梦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离奇古怪,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容易记住也愿意叙述那些较为力气的梦。在REM睡眠阶段,梦的影像最为生动;而在N-REM睡眠阶段,梦的影像模糊且有短暂。

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

2梦境收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4梦境的预示性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主要观点p187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只个体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意识只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梦反映着潜意识的愿望与冲动,梦是欲望的满足,在梦中人们可以释放白天被压抑的冲动。梦的内容是潜意识里幻想对象的一种符号化。弗洛伊德还相信,梦能“保护睡眠”。因为梦所产生的表象有助于我们将令人烦恼与压抑的东西排除到意识之外。

失眠症p191

失眠的分类:

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催眠及其机制193-194

催眠是在催眠师的诱导下形成的类似睡眠又不是睡眠的恍惚意识状态。

影响催眠最重要的因素:

1对催眠的态度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

容易被催眠的人拥有催眠易感性。

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变化p195

1主动性反应减低

2注意层面趋窄化

3旧记忆还原

4易受暗示性

5扮演反常角色

6知觉扭曲与幻觉

7催眠后遗忘

8催眠后暗示

对催眠的理论解释p196-197

1角色扮演理论

2意识分离理论

心理药物对意识的作用p202

镇静剂

酒精、海洛因、吗啡等

兴奋剂

安非他命、利太林、可卡因、尼古丁等

致幻剂

大麻、LSD 、摇头丸

第八章

智力的含义205-206

智力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智力是个体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韦克斯勒对智力概念的描述: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维和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

智力理论p206-211

一、智力因素论(二因素论、群因素论)

二、智力结构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智力活动内容、智力操作、智力活动产品)

三、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神经系统的成熟;晶体智力:社会文化经验)

四、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语言智力2数学逻辑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关系智力7自我认识智力)

五、三元智力理论(成分之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心理年龄、智力年龄、比率智商、离差智商的含义p213-214

心理年龄:比纳--西蒙量表测出的分数,表示一个儿童心理机能所处的智力水平。

智力年龄:一个人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获得的累计月份数,每个测验项目代表2个月的智力

比率智商: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离差智商:一个人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举成绩比较而得出来的相对分数。离差智商=100+15*(X-X平均值)/同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S,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p213-217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在此智力量表中获得的累积月份数,每个测验项目代表2个月的智力,适合于个别测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100+15Z,Z=(X-X的平均值)/S,适合于个别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非文字的图形测验,题目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形式是从一个完整图形中挖掉一块,另一种形式是在一个图形矩阵中缺少一个图形,要求被试从提供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能够完成图形或符合一定结构排列规律的图案。适用于团体智力测试。

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p218-220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p221-224

1遗传的作用2环境的作用

创造力的含义p225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发散思维的特征p226

1流畅性2变通性3独特性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p228

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表现为:

1地址里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2高智力的人既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

3低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头脑风暴法p229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正式的定义为: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头脑风暴法实质上是一种集体思考的方法,它是借助集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或构想产生连锁反应。应遵循以下原则:1禁止批评2追求数量3推迟评判

第九章

人格的含义p236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气质与气质类型p237

多血质的典型特点: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

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

粘液质的典型特点: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

忍耐

抑郁质的典型特点: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

心经历暴风骤雨

人格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p238

(奥尔波特)

表面特质、根源特质p239(卡特尔)

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深藏于表面特质之后

4.人格大五结构p242

神经质性(Neuroticism)

外向性(Extraversion)

开放性(Openness)

随和性(Agreeableness)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5.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的解释(弗洛伊德)

1本能与压抑2人格的内在冲突3人格的发展与健康

防卫机制p250

本能的力量通常会与社会文化相冲突,冲突将导致焦虑。防卫机制是缓解这种焦虑的各种方式。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与关系p251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成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不管善恶好坏,只求立即得到满足。

自我: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遵循现实原则,是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

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能经常是他们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我们就说这些人的人格是健康的。一个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自我对于人格的健康是关键的。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p252

口唇期(0~1岁):如果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口唇性格,这种人旺旺贪吃、抽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 1.1、 心理学是研究 _________ 的科学(研究心理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1.2、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 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个方面。 1.3、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对 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性格、气质、能力 心理 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1.4、 1.5、 1.6、 1.7、 1.8 、 1.91.10、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首先, _________ 。其次, ___________ 。最后, ________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_________ 是脑的机能,并不等于说脑能自发的产生心理。 _________ 心理活动的源泉。 心理的环境基础 ________ :气候、噪音、污染和灾害等。 :造成从众心理。 (- )是行为主义观点的创始人之一。 ________ ( ______ )提出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唯一在临床上应用的。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单选】 (一) (二) (三) (四) (五)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11 > 【了解】观察法 【了解】调查法 【了解】测验法 【掌握】实验法

原则 (一) (二) (三) (四)

【能够区分】应激状态: ___________ 。 ________ 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单选】注意具有如下三项功能:① 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 【简答】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 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 ________ 。 2. _________ 。 3. 。 4. 。 (二) 主观状态包括: 1. ________ 。 2. _________ 。 【简答】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 _______ 。 (二) _______ 。 (三) ________ 。 (四) _________ 。 随意注意可以发展为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 (一) _______ 。 (二) _______ 。 (三) 【区分】 __________ 。 (四) 。 【论述题】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一) _______ 。 (二) _______ 。 a ) ______ 。 b ) ______ 。 c ) ______ 。 (三) _______ 。 【区分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 _________ ;知觉是 ____________ 。 【选择】感觉的种类: ___________ 。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成 关系。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 。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 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_________ (吃完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变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联觉。(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件红色的羽绒服给人 的感觉,要比一件白色或蓝色的羽绒服温暖) 【判断】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 。 时间知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动知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

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 1.1、 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研究心理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2、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 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 和 三个方面。 1.3、 1.4、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首先, 。其次, 。最后, 。 1.5、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是脑的机能,并不等于说脑能自发的产生心理。 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1.6、 心理的环境基础 ? :气候、噪音、污染和灾害等。 ? :造成从众心理。 1.7、 ( )是行为主义观点的创始人之一。 1.8、 ( )提出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唯一在临床上应用的。 1.9、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 1.10、 【单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11、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了解】观察法: 。 (二) 【了解】调查法: 。 (三) 【了解】测验法: 。 (四) 【掌握】实验法: 。 心理现象 ——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性格、气质、能力

2.1、【能够区分】应激状态:。 2.2、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3、【单选】注意具有如下三项功能:①。②。③。 2.4、【简答】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 2.。 3.。 4.。 (二)主观状态包括: 1.。 2.。 2.5、【简答】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 (二)。 (三)。 (四)。 2.6、随意注意可以发展为随意后注意。 2.7、注意的特征 (一)。 (二)。 (三)【区分】。 (四)。 2.8、【论述题】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一)。 (二)。 a)。 b)。 c)。 (三)。 3.1、【区分感觉与知觉】感觉是;知觉是。 3.2、【选择】感觉的种类:。 3.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成关系。 3.4、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3.5、“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 3.6、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两 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吃 完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变甜了) 3.7、叫做联觉。(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件红色的羽绒服给人的 感觉,要比一件白色或蓝色的羽绒服温暖) 3.8、【判断】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9、空间知觉:。 3.10、时间知觉:。 3.11、运动知觉:。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现象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1;心理状态:注意意识无意识 2: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心理动力: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4: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量法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三种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知觉的四个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4、动作记忆 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 记忆的三种系统: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高级的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有明确的意识分类(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以下几个环节:(简答)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形式的氛围。 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4:开展创造性活动。 情绪:按典型状态划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应激:是人面对危险状况或出乎意外的紧张情景时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激情:与心境相反,它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外部表现与识别: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言语表情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想练习的心里过程。 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品质:1直觉性 2 坚定性3果断性4自制力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 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复习题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适当阐述近代哲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进步)。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有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的方法。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具体举例加以说明)。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可是根源悠长。 首先是哲学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都能发现关于心灵和肉体关心的讨论,如中国古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古希腊Aristotles, Plato 都探讨了身心关系。一直到近代英国的洛克提出了人的学习和教育的关系的“白板说”。其次是生物学根源,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1859)提出进化论(evolutionism),“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再次是德国生理学研究。最后是医学研究的影响,关于大脑受到损伤后的心理活动变化的研究也影响到心理学的诞生,P. Broca(1824-1880)发现语言运动区(受损后能理解但不能流利地说)。C. Werniche (1848-1904)发现语言感觉区(受损后既不能清楚表达,又 不会听)。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试: 指导实验操作的人,他可能参与实验设计也可能不参 与。 被试:参与实验操作的人,一般是招募而来并经过遴选。信度:表征测量能否产生一致结果的客观测量指标,它包括三方面—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类似问题答复一致性); 评定者之间的信度. 效度:表征测量能否获得想要的结果,包括经验效度和参照 效度。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被试的反应变量。 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 淆的变量. 单盲研究:只有被试对研究的重要方面茫然无知,这一设计 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 双盲研究: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一样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这能避免主观期望或安慰效应。 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它的优点是因果关系明确,缺点是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导引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二、 1、心理学的目标: (1)描述:客观地陈述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只是将研究问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如认知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趋势; (2)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如抑郁性别差异的ABC理论; (3)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如判别分析; (4)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如书写考试焦虑可提高考试成绩。 描述和解释属于理论任务,预测和控制则属于应用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 一、 科学方法的6个基本步骤:观察;对问题进行定义;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发表研究结果;建构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特点的研究问题;所观察的行为是亲眼所见,其行为和心理很少干扰,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出现;自然条件下行为难于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结果难于重复;观察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影响。 (3)注意事项: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拟人化错误 2、实验法: (1)定义: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能控制无关变量,推论因果关系;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可使某种行为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 缺点;有些问题无法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讨。 (3)典型概念: 安慰剂效应:指没有实验操纵时,被试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3、相关法: (1)定义: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研究不容易被操纵或者因伦理学原因无法操纵的心理现象;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甚至做出预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