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HAINAN
MEDICAL
JOURNAL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吴忠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311)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改进和人口寿命的延
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以及近年
来诊治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回顾,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5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6350(2011)03—020—05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
是心血管疾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冠心病、心肌炎或心
肌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肌病等都有可能在病情
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心衰,发病率高,
5年存活率与恶
性肿瘤相仿。美国心脏病学会
1996年的统计报告,全
美有
490万心衰患者,
50~60岁成年人中心衰患者发
生率为
1%,而
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心衰发生率为
10%。心衰的年增长数为
40万,年死亡数为
25万[1]。
我国对
35~74岁城乡居民共
15518人随即抽样调查
的结果显示:心衰患率约为
0.9%,按计算约有
400万心
衰患者,并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
[2]。近些年
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疗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于
急性心梗更为有效的早期干预,使更多的患者存活,以
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提高,死亡率居
高不下,已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严峻挑战。


1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历程

心衰的诊疗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
20世纪初
以来,心衰的病理生理研究和治疗策略经历了
3个模
式变化:
20世纪
40年代的心肾学说,把心衰的症状与
心脏相关的肾灌注不足相关连,在此理论指导下,地
高辛和利尿剂开始应用,螺内酯(安体舒通)作为保钾
利尿剂也发挥了其经典的利尿作用。
60年代至
70年
代,血流动力学学说倍受关注,各种外周血管扩张剂
和正性变应性药物得以应用,如米力农用于降低前后
负荷,从而降低了室壁张力,这些治疗反映了当时血
流动力学模式的盛行。上述两种模式在心衰治疗上
未能显示患者预后的改善,而现代研究对疾病机制的
探讨,使心衰的神经体液模式应运而生。现代研究认
为心衰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体液系统,进而改变血流
动力学并直接作用于心肌
[3]。因而近
10年来,心力衰
竭的病生理概念已经出现了根本的改变,人们逐渐认

识到了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

重要因素。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在于改善血流动力


学障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干预神经内分泌,改善预

后。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已从强心、利尿、扩张血管

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为积极应用转换酶抑制剂,
β-受体

阻制剂,其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已经占有重要

的地位
[4],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

剂目前均受到广泛的关注
[5],内皮素
-1受体拮抗剂目

前国外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在心衰治疗中有其重要的

位置
[6];此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而推荐应用

胺碘酮等药物,从而使晚期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入了新

的阶段。从现代分子学水平上认识心力衰竭,其本质

是心肌细胞与心肌间质细胞基因调控与表达异常的

结果,并认为,如果能从纠正调控与基因表达异常的

基因入手,则有望从根本上治愈心力衰竭。

同样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在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也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从短期血流动力
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
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心衰的治疗目标也不仅
仅只停留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
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
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2001年美国心脏病
学会
/美国心脏学会(
ACC/AHA)、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和
2002年中国的心衰指南都确立了以神经内
分泌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原则。
2005版的
ACC/
AHA、ESC心衰指南中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如血管紧
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和
β受体阻滞剂等仍是基

本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2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

心力衰竭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复杂,当基础心
脏病损及心功能时,机体首先发生多种代偿机制,这


作者简介:吴忠(1959—),女,海南省海口市人,主任医师,硕士。

·20·



Vol.22
No.
3
February
2011HAINAN
MEDICAL
JOURNAL《海南医学》
2011年第
22卷第
3期


些机制可使心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在相对正常
的水平,但这些代偿机制也均有其负性的效应。各种
不同机制相互作用衍生出更多反应,当代偿失效而出
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病理生理变化则更为复杂。

首先,当心肌收缩力减弱时,为了保证正常的心
排血量,机体通过
Frank-Starling机制即增加心脏的
前负荷,使回心血量增多,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
而增加心血量及提高心脏做功量。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增加,意味着心室扩张,舒张末压力也增高,相应的
心房压、静脉压也随之升高。待后者达到一定高度时
即出现肺的阻塞性充血或腔静脉系统充血。当心脏

负荷增高失常且以心肌肥厚作为主要的代偿机制
时,因为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数并不增多,以心肌纤维
增多为主。细胞核及作为供给能源的物质线粒体也
增大和增多,但程度和速度均落后于心肌纤维的增
多。心肌从整体上显得能源不足,继续发展终至心肌
细胞坏死。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强,克服后负荷
阻力,使心排血量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正常,患者可
无心力衰竭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心功能正常。心肌
肥厚者,心肌顺应性差,舒张功能降低,心室舒张末压
升高,客观上已存在心功能障碍表现。当心脏排血量
不足,心房压力升高时,机体全面起动神经体液机制
进行代偿,包括: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力衰竭患者
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作用于心肌
β1肾上腺受
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提高心率,以提高心排血量。
但与此同时周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心率加
快,均使心肌耗氧量增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激活,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量随之减低,
RAS被激活。其有利的一面是心肌收缩力增强,周
围血管收缩维持血压,调节血液的再分配,保证心、脑
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并促进醛固酮分泌,使水、钠
潴留,增加总体液量及心脏前负荷,对心力衰竭起到
代偿作用。研究表明,
R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

(ATⅡ)及相应增加的醛固酮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
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之为细胞核组织的
重构
[7]。在心肌上
ATⅡ通过各种途径使新的收缩蛋
白合成增加,细胞外的醛固酮刺激成纤维细胞转变为
胶原纤维,使胶原纤维增多,促使心肌间质纤维化
[8];
在血管中使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变窄,同时降低血
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碳的能力,使血管舒张受影
响[9]。这些不利因素的长期作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可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促进死亡。

心衰时往往也会伴有体液因子的变化,研究不断
发现一些新的肽类因子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进展,

重要的有:心钠素、血管加压素及缓激肽[10]。

心钠素(心房肽,
ANF)主要由心房合成和分泌,
有很强的利尿作用,但当心力衰竭较严重且转向慢性
时,血浆
ANF反而下降,推测是由于储存的
ANF逐渐
被耗竭,心房合成
ANF的功能下降所致
[11]。心力衰
竭早期
ANF分泌增多,排钠利尿是集体对水、钠潴留
的反馈效应。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丘脑分泌,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使血
管加压素分泌增多,发挥缩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
的作用,也属于心力衰竭

的代偿机制之一
[12]。但过强
的作用可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心力衰竭时缓激肽
生成增多与
RAS激活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受缓激肽
刺激后,产生内皮依赖性释放因子(
EDRF)即一氧化
氮(NO),有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在心力衰竭时参与血
管舒缩的调节[13]。

各种心血管疾病在慢性演变过程中,其心脏都要
经历由适应到适应不良的病理过程,心功能亦由代偿
转为失代偿,当各种原因导致心肌负荷过度或心肌丧
失时,循环功能的立即短暂调节有赖于神经激素系统
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而长期调节则依靠心肌机械负荷
诱发的和神经激素系统介导的心肌重构与心室重
塑。心室重塑是导致心力衰竭不断进展的病生理基
础[14]。有症状心力衰竭阶段还通过神经激素系统的
激活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后负荷增加,收缩期室壁
应力增高;也使容量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前负荷与舒
张期室壁应力因而增高,而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这
样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收缩性
心力衰竭以心室射血分数减低为特征,舒张性心功能
不全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心室充盈障碍,后者同样引
起肺瘀血和心排血量降低。心室重构包括心肌细胞
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心肌细胞的变化是细胞坏死和
调整及适应不良性肥厚,细胞外基质的变化是胶原蛋
白沉积和纤维化
[15]。如何抑制心室重构过程是改善
远期预后和延长心衰自然病程,提高远期存活率的基
本手段。


3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认识的逐步加深,
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
1985年Carlson等以肺毛细管楔压(Wedgepressure)>


1.6kPa(即
12mmHg)为心力衰竭诊断的依据
[16],制定
出波士顿(
Boston)标准,
1993年,弗来明根据临床经
验改进后公布诊断标准,随后美国
ACC/AHA推出纽
约心功能分级(即
NYHA分级),进一步细化分级并
准。随着对心衰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21·



HAINAN
MEDICAL
JOURNAL

人们对心衰病程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了解,认识到慢

性心衰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
2005年推出的

中国慢性心衰指南吸取前者的经验,根据心衰发生发

展过程,从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进展到器质性心脏

病,将慢性心衰分为
A、B、C、D四个阶段,提供了从
“防”到“治”的全面概念。

这四个阶段不同于
NYHA分级,
A期为心力衰竭

高危,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症状,主要包括

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有心肌病家族史,长

期使用心脏毒性药物等;B期为

有器质性心脏病,但

无心力衰竭症状,包括曾患有心肌梗塞,左室收缩功

能不全或无症状心脏瓣膜疾病;C期为有器质性心脏

病并且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D期为需要给于特殊干预

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此期为心力衰竭最严重时期。临

床上尽管已采取强化药物治疗,但在静息状态下仍存

在心力衰竭症状[17]。


4慢性心力衰竭的一般及病因治疗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分为病因治疗、一般

治疗及药物治疗。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纠正

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

并不能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因此,治疗

心力衰竭不仅能限于缓解症状,必须从长计议,采取

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

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如节抗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分激

活等。除缓解症状外,还应达到以下目的:提高运动

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

死亡率。

大多数心力衰竭都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如控

制高血压已不困难;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改善冠心

病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等则办法不多。病因治疗

的最大障碍是发现和治疗过晚,很多患者常满足于短

期治疗缓解症状,拖延时日终至发展为严重的心力衰

竭不能耐受手术,而失去了治疗的时机。心力衰竭常

见的诱因为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应积极选用适

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发热持续一周以上者应警

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

颤动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对心室率很快的

心房颤动,如不能及时复律应尽快控制心室率。潜在

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也可能是心力衰竭加重的

原因,应注意检查并予以治疗。一般治疗要求控制体

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的负荷,有利于心功

能的恢复。但长期卧床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

栓塞,同时也使消化功能减低,肌肉萎缩。因此,对需

要静卧的患者,应帮助患者进行四肢被动活动。恢复

·22·


期的患者应根据心功能状态进行适量的活动,同时控

制钠盐摄入:心衰患者血容量增加,且体内水钠潴留,

因此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利于减轻水肿等症状,但应注

意在应用强效排钠利尿剂时,过分严格限盐可导致低

钠血症。

心衰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
3大类药物,即利

尿剂、ACEI(或
ARB)和β受体阻滞剂。为进一步改善

症状、控制心率等,地高辛应是第四个联用的药物。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

(1)利尿剂(
I

类,
A级)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
用、最基本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容量负
荷,对舒张性及收缩性心衰均有效。对于慢性心衰患
者原则上利尿剂应长期维持使用,待心衰症状缓解时
应以最小剂量无限期使用。但目前国内外缺乏关于
利尿剂对心衰发病率及病死率有无影响的研究。利
尿剂是唯一能控制体液潴留的治疗心衰的药物,可在
数小时或数天内减轻肺水肿及外周水肿,比其他药物
更能迅速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故为治疗心衰的基础药
物。利尿剂单独使用不能维持心衰患者长期临床症
状的稳定性,应联用其他抗心衰的药物,如
ACEI
类。如何恰当使用利尿剂是心衰治疗成功的关键,剂
量过小,不能减轻体液潴留,机体对
ACEI类药物反
应降低,同时对
β-受体阻滞剂的危险性增高;相反,剂
量过大,致血容量不足,增加血管扩张剂发生低血压
的危险性。利尿剂的品种选择、剂量选择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而定,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
加量,一旦体液潴留,水肿症状消失,应长期维持使
用。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容易出现的副
作用,特别是高血钾或低血钾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应
随时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较强的保钾
作用,与不同类型利尿剂合用时应特别注意。对于血
钠过低者,应谨慎区别是由于血液稀释还是体内钠不
足。前者又称为难治性水肿,患者水钠均有潴留,而
水的潴留更多,患者尿少而比重低,严重者可出现水
中毒。可试用糖皮质激素,体内钠不足多因利尿过度
所致,患者容量减低,尿少而比重高,此时应给以高渗
盐水补充钠盐。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I类,
A级)
(ACEI)能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心衰时的血流动力
学,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
利影响,有效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衰重塑
[18]。对于
所有因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
心衰患者均应长期使用
ACEI类,除非有禁忌证或不
能耐受。临床上
ACEI常与利尿剂合用,一般情况



Vol.22
No.
3
February
2011HAINAN
MEDICAL
JOURNAL《海南医学》
2011年第
22卷第
3期


下,
ACEI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如能耐受,则逐渐递
增到靶剂量。建议使用长效制剂,每日用药一次,可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应用初期监测血钾及肾功能。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应用时,多被划为血管扩
张剂,但在用于心力衰竭时,其作用远非血管扩张剂
所能概括。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扩血管作用;②抑
制醛固酮;③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④可改善心

室及
血管的重构
[19]。临床上使用
ACE抑制剂治疗心力衰
竭的疗效是肯定的,在已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疗
效不满意时加用
ACE抑制剂,症状可明显减轻。其
副作用较少,刺激性咳嗽可能是患者不能耐受治疗的
一个原因,有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首次剂量宜小,
以免使血压过低。国外已也不少大规模临床试验均
证明即使是重度心力衰竭应用
ACE抑制剂可以明显
改善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

(3)β-受体阻滞剂(Ⅰ类,
A级)主要抑制交感神
经活性,降低心肌耗氧,还能抑制心室重塑。
β-受体
阻滞剂能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
耐量,降低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住院率
及死亡率。因此,临床上对于所有稳定的左心室收缩
功能障碍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应
使用
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目前
常用的
β-受体阻滞剂有三种: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美
托洛尔。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β-受体阻滞剂以其负性
肌力作用而禁用于心力衰竭。但现代的观点认为心
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机制虽然在早期能维持心脏排
血功能,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对心肌产生有害的
影响,加速患者的死亡。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
的增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β-受体阻滞剂可对抗
这一效应。为此
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严密观察下
审慎地进行了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临床验证,其
中有一项较大规定的临床实验(
MDC)应用美托洛尔
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与对照组相比其结果证实患
者不仅可以耐受用药,还可降低致残率、住院率,提高
运动耐量。其他相关试验也有类似结果[20]。
(4)地高辛(Ⅱ
a类,
A级)是治疗心力衰竭最原始
的药物。对于已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正性肌力药
物可增强心肌的收缩,明显提高心排血量,是治疗心
力衰竭的主要药物。它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
Na+-K+-ATP酶,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心肌收缩
力,降低肾素释放。地高辛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长期以来,洋地黄对心衰
的治疗均归因于正性肌力作用,洋地黄的有益作用也
可能部分是与非心肌组织
Na+-K+-ATP酶的抑制有
关,副交感传入神经的
Na+-K+-ATP酶受抑制,提高了
位于左室、左房与右房入口处、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
的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抑制性传入冲动的数量增
加,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下达的交感兴奋性减弱。此
外,肾脏
Na+-K+-AT酶受抑制,可减少肾小管对钠的
吸收,增加钠向远曲小管的转移,导致肾脏分泌素的

少。这些研究结果引出洋地黄并非只是正性肌力
药物,而是通过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起到一定
的治疗心衰作用的的假说。

(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Ⅰ类,
B级)一直被作为
保钾利尿剂应用,由于其利尿作用差,早期临床很少
应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醛固酮为最强的盐皮
质激素,其强度与皮质酮之比为
15:1。在正常生理情
况下由盐皮质激素的逃逸来减少钠重吸收,但是在充
血性心力衰竭时,这种逃逸机制受损,即使很小量的
醛固酮也可产生持续性钠重吸收及水潴留。
ACEI的
应用可以降低血浆
ACE水平,但不能降低血浆醛固
酮的水平。近
10年来的研究又证明心肌组织(包括
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除存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外,还有大量醛固酮受体。醛固酮
通过其受体直接介导心肌重构(心肌细胞肥大、心肌
细胞外基质胶原增加及纤维化)。有试验还表明,小
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预防和逆转高血压性心肌重
塑优于大剂量螺内酯,说明肾脏外心肌血管组织内的
醛固酮是影响心肌血管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当前的研究结果促使我们重新重视醛固酮的病理作
用。恢复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RAAS)的
提法,不宜将螺内酯归属于利尿剂,应象
ACEI一样,
单独列为一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AngⅡ)在
高血压病、动脉疾病、心脏肥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肾
病等的发病机制上都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
(ACEI)部分阻断
AngⅡ的形成,对上述心
血管病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小部分患者因干咳不
能耐受,从而促使研制完全阻断
AngⅡ效应的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ngⅡ受体有
At1、At2、At3、At4四
个亚型,已知
AtⅡ的主要生理和药理作用是通过
At1
受体起作用,包括心血管、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
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受体水平阻滞
At1,
故能完全阻断
AngⅡ的合成、释放,从而拮抗其强力
缩血管和水钠潴留作用,从而导致降压、强力利尿、排
钠、降低冠脉阻力、减轻左室肥厚、改善血管内皮的功
能、扩张肾血管、减少微蛋白尿,可以阻断有已知与高
血压和心血管并发症有关的
AngⅡ作用,不减少醛固
·23·



HAINAN
MEDICAL
JOURNAL

酮的分泌,与
ACEI类合用可增加患者的运动耐量。
而且由于
AngⅡ拮抗剂不抑制缓激肽(
BK)的降解,
故较少出现咳嗽、低血压等反应。选择性阻断
At1受
体,既能降低压力负荷又可拮抗
AngⅡ刺激生长的作
用,抑制
RAS系统特

别是
AngⅡ对心脏的作用,是治
疗心衰的重要目标。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强调以
ACEI和β受
体阻滞剂为基础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具体应用应
根据临床病情而定。利尿剂对于体液潴留患者是必
需使用的,地高辛应用于开始使用
ACEI及β-受体阻
滞剂但症状没有缓解的严重心衰患者。醛固酮受体
拮抗剂主要用于严重心衰且肾功能正常患者。静脉
应用的正性肌力药物不作为常规使用,在终末期心力
衰竭可作为短期姑息治疗。当然,对于已接受最佳药
物治疗仍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患者,建议使用双心室
起搏治疗[23]。

近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疗方面,
心力衰竭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大量的循证
医学证据改变了我们对心衰的一些传统认识,相信在
不远的将来,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会给心衰
患者及家属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
Paulus
WJ.
How
are
cytokines
activated
in
heart
failure?[J].
Eur
J
HeartFail,1999,1(4):309-311.
[2]
柯元南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
[J].中国全科医学
,2007,10
(6):433-434.
[3]
戴闺柱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概念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0,28(1):75-78.
[4]程志远
,王爱红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J].医学
综述,2007,13(10):773-774.
[5]
SakataY,YamamotoK,ManoT,etal.Activation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
precedes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ensive
heart
failure
rats:its
inhibition
as
a
primary
effect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J].
Circulation,
2004,
109(17):
2143-2148.
[6]
Yamazaki
T,
Lee
JD,
Shimizu
H,
et
al.
Circulat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is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EurJHeartFail,2004,6(1):41-45.
[7]
MaclellanWR,MichaelD.Deathbydesign:programmedcelldeath
in
cardiovascular
biology
and
disease
[J].
Cir
Res,
1997,
81(1):
137-142.
[8]
Usui
M,
Cohen
ML.
Effects
of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n
vascular
contraction
and
relaxation:
clin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implicationinatherosclerosis[J].LifeSci,1998,62(26):2425-2429.
[9]
HiguchiY,MctiernanCF,FryeCB,etal.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s
1
and
2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survival,
cardiac
dysfunction,
andremodelingintransgenicmicewith
tumornecrosisfactor-alpha
induced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2004,109(15):1892-1894.
[10]
Francis
GS,Cohn
JN,Johnson
G,
et
al.
Plasma
noradrenalin,
plasma
rennin
activity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relation
to
survival
and
the
effects
of
therapy
in
V-HeFT
II[J].
Circulation,
1993,
87:
40-43

.
[11]许顶立
,惠海鹏
.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机制的研
究进展[J].岭南血管病杂志,2001,7(6):403-406.
[12]杨震
,刘晓方
.内皮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J].心血管康复杂志医
学杂志,2004,13(4):402-405.
[13]江志平
,肖立中
,黄志,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氧化应激与细胞
因子的变化及卡维地洛的影响
[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10
(5):321-323.
[14]符民桂
,唐朝枢
.心肌细胞肥大后信号传导通路
[J].生理科学进
展,2000,31(1):19-21.
[15]庞晓,刘红阳
,席燕,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内皮素
-1与肿瘤坏死因子
-α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J].中国老年学
杂志,2006,26(2):257-258.
[16]陈良华
,刘同宝
.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
制及治疗模式[J].山东医药,2005,45(13):67-69.
[17]刘恪英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
[J].中国医药指南
,2009,7
(10):315-317.
[18]王晓明
,李源,李慧芳
,等.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
TNF-α,IL-1及
IL-6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
[J].心脏杂志
,
2002,
14(4):
318-321.
[19]陈莉,李建军
.肿瘤坏死因子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J].微循环
学杂志,2004,14(1):56-58.
[20]张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J].中国循环杂
志,2009,5:21-22.
[21]郭志琴
,刘坤申
,彭应心
.心力衰竭的醛固酮逃逸现象及螺内酯干
预[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660-662.
[2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
[J].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收稿日期:2010-12-22)


·2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