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第27卷 第2期2008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

V ol.27N o.2

Apr.2008

文章编号:1001 4373(2008)02 0078 04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

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张向东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和其他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一样,他也参与了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将方言口语和古语勾连起来,为白话文学的存在找到了学理依据,提高了白话文的地位。他在清末所从事的这些文化学术活动,为他后来参加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

关键词:钱玄同;白话报;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尽管在发起的动机、影响的范围、参与的阶层、对文言的态度等方面与五四白话文运动有诸多的不同,但它毕竟是自晚清以来的整个语言变革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它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它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有了这前驱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才有历史根据,![1]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直接开五四白话文学的先声![2]。并非像胡适、周作人所言,晚清只有有意的主张白话!,而非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和后来的白话文学没有多大关系。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员的相同。尽管这些成员在五四时期的主张可能跟清末有很大的差距,甚或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寻觅到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钱玄同这一个案,来说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关联及其对文学革命的影响,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文学史命题落到实处。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大多数都是清末的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当然文学革命的反对者如林纾等也参与了清末白话文运动)。陈独秀于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胡适是1906年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史实。尽管胡适有意抬高五四白话文运动而贬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学术界对此已有公论?。文学革命的另一健将钱玄同在清末参与的活动,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革命有重大影响的,其一是创办?湖州白话报#,其二是从事语言文字学的学术研究。

一、?湖州白话报#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其一为1904年在浙江湖州创办的?湖州白话报#。

近代中国,随着新闻业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宣传其革命主张,创办了大量报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的初衷虽不在文学上,但对文学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清末最早的白话报刊,一般认为是1897年分别创办于上海和浙江平湖的?演义白话报#、?平湖白话报#,但据胡道静研究,早在1876年3月30日(清光绪二年三月五日),上海申报馆创办了一份专为民间所设,字句俱如寻常说话的白话报?民报#。[3]但白话

*收稿日期:2007 09 10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2006年度重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向东(1969 ),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2期张向东: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

报刊的大量出现,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后,这显然与维新志士的提倡和庚子国难的刺激有关。王照?輓吴汝纶文#说:自甲午以闽粤燕吴,仁人志士不约而同思作新字,传白话,以速教育者六七家,戊戌有诏,将行未果。![3]?湖州白话报#就是在清末的这一推广白话文的思潮推动之下产生的。

现在有关钱玄同的研究资料,对他与?湖州白话报#的关系叙述极其简略,加之现在又没有留存下来的?湖州白话报#,我们无法知晓该报的具体内容。但我们可以根据钱玄同的相关叙述和当时其他白话报刊的宗旨和倾向来推知其大概。

钱玄同在他的自撰年谱中这样叙述他创办?湖州白话报#前后的情形:

其时(1904年 本文作者注)思潮日涨,于四月廿五日断发,此亦当时思想进步之一征,然究以出门不便,只得缀假尾于草帽耳。六月渡申,制西衣,因晤孟崇年等人,其时欲往谒刘申叔、蔡孑民而不可得。初读?訄书#,虽不解,然甚好之。八月在湖,究以无尾不便,因重服胡服装假辫。

是年四月与方青箱、张界定(孝曾)、潘贵生(澄鉴)等办一杂志,曰?湖州白话报#。

时阿兄屡有书来,促我速即在沪读书,盖寄人篱下终非之局也。因定于十二月望日偕徐鸿恩(逵卿)至上海,报考苏氏民立中学堂,予取焉。比返湖,汤济沧适来,言南洋中学彼较熟悉,其时以学费无着,知汤于南洋中学有素,或可为我缓颊,因决计改南洋中学[4]。

和钱玄同创办白话报刊相关的断发、制西衣、读革命书籍、进学堂,都属于当时的新思潮!。其时,这些仁人志士所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是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宣传这些新的事物和思想。

陈独秀于1904年3月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湖州白话报#是同时的白话刊物,它的宗旨和内容,可以作为我们了解?湖州白话报#的一个参照。?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开首就说,报纸可以让老百姓既能学点学问,又能通些时事,但可惜当时大多报刊都是深文奥意,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看不懂。所以各省做好事的人,可怜他们同乡不能够多多识字读书的,难以学点学问,通些时事,就做出俗话报,给他们的同乡亲戚朋友看看。现在已经出了好几种,上海有中国白话报,杭州有杭州白话报,绍兴有绍兴白话报,宁波有宁波白话报,潮州有潮州白话报,苏州有苏州白话报,我都看见过。我就想起我们安徽省,地面着实很大,念书的人也不见多,还是没有这种俗话报。皖南皖北老山里头,离上海又远,各种报都看不着。别说是做生意的,做手艺的,就是顶呱呱读书的秀才,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坐在家里,没有报看,好像睡在鼓里一般,他乡外府出了倒下天来的事体,也是不能够知道的%%。!所以,创办俗话报,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体一件都不知道。况且现在东三省的事一天紧似一天,若有什么好歹的消息,就可以登在这报上,告诉大家,大家也好有个防备。我们做报的人,就算是大家打听消息的人,这话不好吗?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这报纸,不仅当官的、教书的、种田的、做手艺的、做生意的、当兵的,看了可以通时事、长见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俗话报还能寓教于乐 女人孩子们看了,也可以多认些字,学点文法。还看些有趣的小说,学些好听的歌儿;就是有钱的人,一件事都不想做,躺在鸦片烟灯下,拿一本这俗话报,看看里边的小说戏曲和各样笑话儿,也着实可以消遣;做小生意的人,为了衣食儿女,白日里东奔西走,忙了一天,晚上闲空的时候,买一本这俗话报看看,倒也开心。比那到庙里听书,烟馆里吃烟,要好得多了。!&尽管这类白话报刊并非纯文学刊物,但其编辑体例,除了论说、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闲谈等栏目之外,一般都有小说、戏曲、诗词等文学栏目。清末白话报刊里的文学,尽管和五四新文学有很大的差距,其水准不能和五四新文学同日而语,但其强烈的启蒙意识、面向底层民众(当兵的、手艺人、做生意的、种田的)的平民态度、高度口语化的语言形式,等等,不正是后来文学革命的主张吗?钱玄同作为当时这一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难道对他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学没有影响吗?

二、?教育今语杂志#

钱玄同与友人创办?湖州白话报#,与当时革命志士利用万口传诵,风行一时!的白话报刊启蒙民众、宣传革命这一大的时代潮流的影响有关。1906年,钱玄同到日本留学,听章太炎讲?说文解字#等,服膺其复古主义思想。1910年3月与章太炎创办?教育今语杂志#,又是与他后来成为文学革命倡导者相关的一个重大事件。

钱玄同回忆章太炎此时对他的影响时说:前清光绪之交(一九〇八 一九〇九),我在日本留学,

79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27卷

从章太炎先生研究文字学,太炎先生一面为同盟会健将,一面又是国学大师,他的革命由于他的好古心理造成,因为他最宝爱汉族的历史,同门诸人奉先生如泰山北斗,所以都以?复古为解放(。那时我刚过二十岁,也是同盟会员,直觉的见解,以为排满革命的内容,不止打倒满族皇帝,还要推翻二百六十年来满族统治下的一切文物制度,恢复古代汉族的好制度。不过当时章先生和我们绝不像现在一般人盲目的复古,也赞成兼采外国的好制度。至于文字呢?却是主张保存中国文字,而且主张复用古代文字。![5]

钱玄同赞同章太炎的复古主张,但他对师古、复古、存古和泥古的区分是很清楚的。1909年9月30日的日记中,他明确提出师古、复古、存古的主张:吾侪今日作事,宜师古,宜复古,宜存古,而决不可泥古。古圣作事,往往因事制宜,求其合于情势,故所作往往少弊(封建、宗法之制为古代之大弊政),后世事不师古,好骛新奇,凡有造作更张,多不合情势,第求苟算,故中国后世不如古代,即是故也(自唐以后,凡百事物,无一不日退一日)。时至今日,西学输入,凡唐以来之叔世弊政,相形之下,无不见绌。趋新之士,悉欲废之,有心人忧之。愚谓新党之浇薄诚可鄙,但此等弊政得以扫除,亦未始无裨,弊政去,而古之善政乃可见诸实行矣。!他认为凡文字、言语、冠裳、衣服,皆一国之表旗,我国古来已尽臻美善,无以复加,今日只宜奉行者。!)这种复古形式中包含的革新精神,便体现在由章太炎主持、钱玄同任编辑的创办于东京的?教育今语杂志#中。该刊即以复古相号召,但又以浅显之语言出之。章太炎在该刊发表的十篇长文也都是白话文,足见其复古中革新的一面。钱玄同起草的?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说,该刊的创办是针对当时欧学东渐,士人悉舍国故而新是趋,一时风尚所及,至欲斥弃国文,芟夷国史,恨轩辕历山为黄人,令己不得变于夷语有之。!至于保存国故的方式,则不是曲高和寡的渊雅古文,而是凡撰述悉演以语言,期农夫野人皆可了解,所陈诸义均由浅入深!,将农夫野人!列为普及国学的对象,以国学大师的名望和复古派的身份,用白话文写作被文人看作正统的学术文可谓是复古派的创举,借此提高白话文的意义不小。

?教育今语杂志#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群经诸子、历史地理、教育,基本上不出章太炎所讲的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三个方面。但在附录中,又有算学、英文二类,足见此时的复古已有相当的包容性,因此,对章太炎等的复古!决不可望文生义。

但不论其怎样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包容性的胸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最能显示出与欧化主义的区别来。钱玄同在??教育今语杂志+章程# 中国文学!一门中说:我国文字,发生最早,组织最优,效用亦最完备,确足以冠他国而无愧色。惟自唐宋以降,故训日湮,俗义日滋,致三古典籍罕能句读,鄙倍辞气亦登简编,习流忘源,不学者遂视为艰深无用,欲拨弃之以为快。夫文字者,国民之表旗,此而拨弃,是自亡其国也。故本杂志于此门演述特为详尽,凡制字源流、六书正则、字形、字音、字义诸端,悉详加诠释,务期学子得门而入,循序渐进,不苦其难,以获通国人人识字之效。![6]

钱玄同在谈到章太炎的复古主义,对他后来从事文学革命的影响时说:章先生于一九〇八年著了一部?新方言#(在章氏丛书中),他说:?考中国各地方言,多与古语相合,那么古代的话也就是现代的话,现在所谓古文,倒不是真古,不如把古语去代替所谓古文,反能古今一体,言文一致(。这在现在看,虽然觉得他的话不能通行,然而我得了这?古今一体,言文一致(说,便绝对不敢轻视现代的白话,从此便种下了后来提倡白话文的根。民国元年(一九一二)一月,章先生在浙江省教育会欢迎会上演说,他曾经说过:?教育部对于小学校,删除读经,固然很对,但外国语与修身亦应删去,历史宜注重,将来语言统一后,小学教科书不妨用白话来编。(我对白话文的主张,实在植根于那个时候,大部分是受章太炎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后,以前那股推翻满清一切文物制度的革命热忱渐渐地消失了,自己觉得,以篆书统一天下实在是一场幻想。民国二年(一九一三)九月到了北京,那时教育部的读音统一会刚把?注音字母(制成,我对于它读音上虽然还有许多异议,但是原则上是很赞成的,所以从那时起,我便和?注音字母(发生了关系,以至于今(今已改称为注音符号!了)。到了民国六年(一九一七),看到了?新青年#上所登胡适之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陈仲甫先生的?文学革命论#,触动了我多年的心思,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这个新运动,不过从前是以?复古求解放(,这时却是以?革新为解放(,动机虽同,方法可是大大的不同。![7]

三、结语

钱玄同在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主要表现在白话报刊的创办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学术研究两

80

第2期张向东: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

个方面。他们对文学革命的意义和影响,体现为:一,这些白话报刊不仅持续不断地宣传和鼓吹白话在开启民智、普及教育、自由发表思想方面的好处,批判文言的祸国殃民,从而不断地将文言构造成白话的对立面;同时,正是这些白话报刊的创办者才真正放下了架子,将裘廷梁、陈荣滚等用文言表述的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落到实处,使白话文运动由主张变成了现实;这些白话报刊上的白话文学,为五四白话文学的早期尝试和准备。所以说,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为五四文学革命提供了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必要的准备。二,钱玄同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因为发现方言口语和古语之间的一致,从而无形中提高了白话的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支撑起了胡适在文学革命中话怎么说便怎么写!的主张,为提倡白话文学提供了学理依据。

注释:

? 日本学者木山英雄1974年在?从文言到口语#一文里说:一般说来,胡适的?八不主义(颇得要领地抓住了旧文学的缺陷,但每一项具体的主张又都被认为是在清末的维新运动中人们说起过的,而胡适本人留学前又在上海参与过维新派的白话报纸。![日]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21.台湾学者李孝悌在?胡适与白话文运动的再评估#一文里也说:我们说五四白话和清末的白话属于同一个不曾断绝的传统,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领导1910

年代白话文运动的两个台柱 胡适和陈独秀 都在1900年代的主要白话刊物上写过大量的文字,而且其中的一些主张都成为1910年代启蒙运动中新思想的要素。!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类似的观点还可参阅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安徽俗话报(第1期),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初十日。

) 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第6册).

参考文献:

[1] 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56:3.

[2]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

1997:133.

[3] 沈龙云.上海研究资料续集[C].台北:台北文海出版

社,1985:321.

[4] 王 照.挽吴汝纶文[M]//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31.

[5] 钱玄同.钱玄同自撰年谱[J].刘思源整理.鲁迅研究月

刊,1999(5):54 58.

[6] 熊梦飞.记钱玄同先生关于语文问题的谈话[J].文化

与教育,1934(27).

[7] 钱玄同.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M]//钱玄同文

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2 313.

The Activities of Qian Xuantong in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ZH ANG Xiang dong

(Sch ool of H umanities,Gans 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Lanzh ou730070,China)

Abstract:The sam e as the other initiators of the literary rev olution,Qian Xuanto ng,one o f the impo rtant members o f the M ay4th Mo vement,also too k part in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 nasty.What(s m ore im por tant is that,as a lingual philo logist,Qian Xuanto ng asso ciated the dialectal o ral lang uage and ancient languag e w hich serves the vernacular literature as the theo retical base and improv es the position of the ver nacular languag e.These cultur al and academ ic activities of hi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paved the w ay for his la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literary r evo lution.Therefore,it can be ex plained fro m another aspect that the v ernacular m 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Q ing Dynasty w as the pr elude of the May4th liter ar y r evo lution.

Key words:Qina Xuantong;ver nacular papers;lingual philolog y

81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 武润亭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是晚清文学所特有的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晚清的文学启蒙,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与之同步进行。自明、清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转折,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的转折。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并强行把中国置于竞争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又使人们懂得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变法图强成为中华民族谋发展、求生存的惟一的出路。而这一时期,人们又认识到“民”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开启民智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进步文学便开始脱离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羁绊,以不够纯熟和无暇雕琢的艺术方式,担当起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晚清的文学启蒙,也和西学东渐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袁”的主张。这不仅为科学水平明显落后的中国人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突破了长期以来盘踞在国人头脑中的封闭、顽固、守旧的观念,开始接纳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实施了“师夷”、“制夷”的主张,还把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武器扩展为“西学”。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开始探求科学原理,力图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使得自然科学进入哲学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也开始宣传科学道理。小说《老残游记》,揭示了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小说的第一回,还通过“危船一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关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孽海花》也指出:“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利用文学宣传民主。“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口号的提出,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文学创作面向大众,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民众输入民主自由观念。康有为、梁启超、蒋智由、秋瑾、邹容等人的诗文,都反映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与此形成互补的,是反映人性觉醒,提倡婚姻自主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诚然,晚晴启蒙文学的审美价值较低。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愉悦性情,给入以美感,这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功能;但文学也应该给人以启迪、教益,发挥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文学启蒙的功绩不容否认。 1.下列关于晚清启蒙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开启民智是晚清时期最紧迫的任务,文学作为最合适的形式担当起这一历史的使命。 B.在开始承担思想启蒙这一历史使命的时候,晚清文学艺术方式是不够成熟和无暇雕琢的。 C.晚清文学对西学东渐有贡献,小说《老残游记》批判了理学蒙昧主义,宣传了科学道理。 D.晚清文学的历史功绩在于给当时的中国人以启迪,发挥了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促使中国人改变了封闭守旧的观念,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在实施“师夷”“制夷”主张的过程中,洋务派不但重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而且扩大了学习的范围。 C.为了使自然科学进入哲学领域梁启超、严复等人力图采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 D.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也利用文学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

胡适与白话文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黄侃年轻时曾拜访大学者王闿运,王对黄侃的诗文激赏有加,不禁夸赞道:“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钝犬啊。”黄侃听罢美言,狂性立刻发作,竟道:“你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你的儿子。”好在王闿运通脱,并未计较。 如此狂狷之人,又是反对白话文最凶者,黄侃对胡适进攻的火力之猛可想而知,一有机会便冷嘲热讽。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这一次,胡适回击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也是在课堂上,胡适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一点缺点都没有吗?胡适微笑道:没有。这位学生想起黄侃关于文言文电报省钱的论调来,反驳道:怎会没有呢,白话文语言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就多,花钱多。 胡适说:不一定吧。要不我们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同学们果然纷纷拟稿,最后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且表达完整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 随后胡适解释道:“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而“谢谢”既有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之意。可见,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白话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胡适一番精辟的阐述,是对黄侃“文言文电报省钱”之论调的回马一枪。同学们听后不由得纷纷点头赞同。在胡适等人不懈努力下,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改良和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2 12:38 提问者:愿做一株红棉- 一级 最佳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4 21:27 提问者:ty391421 - 二级 最佳答案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

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917-1927) 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框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 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 ★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 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 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 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 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第27卷 第2期2008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 V ol.27N o.2 Apr.2008 文章编号:1001 4373(2008)02 0078 04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 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张向东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和其他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一样,他也参与了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将方言口语和古语勾连起来,为白话文学的存在找到了学理依据,提高了白话文的地位。他在清末所从事的这些文化学术活动,为他后来参加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 关键词:钱玄同;白话报;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尽管在发起的动机、影响的范围、参与的阶层、对文言的态度等方面与五四白话文运动有诸多的不同,但它毕竟是自晚清以来的整个语言变革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它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它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有了这前驱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才有历史根据,![1]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直接开五四白话文学的先声![2]。并非像胡适、周作人所言,晚清只有有意的主张白话!,而非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和后来的白话文学没有多大关系。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员的相同。尽管这些成员在五四时期的主张可能跟清末有很大的差距,甚或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寻觅到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钱玄同这一个案,来说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关联及其对文学革命的影响,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文学史命题落到实处。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大多数都是清末的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当然文学革命的反对者如林纾等也参与了清末白话文运动)。陈独秀于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胡适是1906年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史实。尽管胡适有意抬高五四白话文运动而贬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学术界对此已有公论?。文学革命的另一健将钱玄同在清末参与的活动,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革命有重大影响的,其一是创办?湖州白话报#,其二是从事语言文字学的学术研究。 一、?湖州白话报#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其一为1904年在浙江湖州创办的?湖州白话报#。 近代中国,随着新闻业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宣传其革命主张,创办了大量报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的初衷虽不在文学上,但对文学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清末最早的白话报刊,一般认为是1897年分别创办于上海和浙江平湖的?演义白话报#、?平湖白话报#,但据胡道静研究,早在1876年3月30日(清光绪二年三月五日),上海申报馆创办了一份专为民间所设,字句俱如寻常说话的白话报?民报#。[3]但白话 *收稿日期:2007 09 10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2006年度重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向东(1969 ),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维新改良文学 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 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 段: 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 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 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 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梁启超以日本明 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 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 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在文学创 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 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 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 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 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 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 的。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 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 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 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 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 “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 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 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 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 作时务文; 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 (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传世之文,或 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 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 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 也。——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 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 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 也。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3)批判严复的文风,重提“文界革命”。 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 邃赜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 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 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1902) (4)梁启超“文界革命”论在文章形式方面的主张:俗语文体。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 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寻 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 化时代。余曰不然。……自宋以后,实为 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 发达故。——饮冰:《小说丛话》 (1903) 概而言之,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 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 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 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 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二)“文界革命”理论的实践 1、创作情况: (1)1895年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与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时期; (2)1896年主编《时务报》; “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受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胡 思敬《戊戌履霜录》) “任公文笔原是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 听为之一耸。”(严复《学衡》第12册) (3)1887年11月,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与谭嗣同一起创办《湘报》、《湘学 新报》; (4)1898年10月,在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清议报》100期后被毁,又在横 滨创办了半月刊《新民丛报》。 (5)1902年创办了《新小说》 1898-1903年,在这两种刊物上写下了《少年中国说》等80多篇文章和专著。散文 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这时期的“新文 体”创作,作为他的“文界革命”的实 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2、梁启超散文分类 (1)杂文:《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等,杂文集《自由书》。 (2)传记:《戊戌六君子传》、《管子传》、《王荆公传》、《李鸿章传》、《意大利三杰 传》等。 (3)政论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 3、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 1、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 国语法; 2、条理明晰; 3、笔锋常带情感。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诗界革命,指19世纪末兴起的一次诗歌的改良运动。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 夷游记》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其 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 国传统旧体诗的形式束缚,以利于表现新 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理想。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诗界革命适应了维新 改造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诗歌发展的方 向,为五四白话诗的形成、发展做了铺垫。 梁启超前期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到1899年写作《夏威夷日记》,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 冰室诗话”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进一 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 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 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 以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与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作为正反两个方 面的借鉴。 新学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综上,新意境指欧洲之精神思想(《夏威夷游记》)、新理想(《诗话》),包含新事 物、新知识等,也包含西方社会新精神、 新思想,更包含国民自新、民族文明进化 而激发的新理想、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新语句:指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包含新名词、新词汇、 新句式。 旧风格:指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改良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和诗乐合一。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维新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小说参与社会启蒙问题予以关注,始于政治变法的准备 时期。 东渡后的梁启超,对日本流行的“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政治小说十分 欣赏。 1902年10月,小说界革命的宣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思想和理论贡献: 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二是推小说 为文学之最上乘; 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四是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 说支配人道之力。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新小说报社对政治小说的界定:“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 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幻想。” 政治小说的特点: 一是以小说为载体吐露政治思想; 二是创作方法以表现理想表现未来为主。 五. 戏曲界革命 梁启超在《释革》中,将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提。 从改造国民品格,振刷国民精神的愿望出发,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身体力行于 戏曲革新,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 《侠情记》传奇三种,《班定远平西域》 粤剧一种,分别在《新民丛报》《新小说》 上刊出。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以文体革命为触介点, 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并具有极强的 可实践性,因而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 响应。 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西方异质文 化的撞击力量,打破了中国文学的因循死 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 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 造新文学的殿堂。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明清以来愈演愈甚的拟古、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 弃。 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文学 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而 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振刷国民精神、 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 径。 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 文学变革张扬“雌黄古今,吐纳欧亚”思想自由、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文体革命 则遵循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基本规制。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

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

1.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文学革命的前所未有在于,它是启蒙的运动,它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它为文学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新方向。文学革命的意义是:白话文推广,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成绩,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 此开始,并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经由晚清的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对白话文学的竭力倡导,终于在1920年,作为现代“国语”的白话纳入官方教育体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 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这无疑承认了文学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民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第三,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文学革命完全改变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它以极为开放的胸襟持续不懈地翻译和介绍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吸收潮流。正是在这种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中国找到了通行的市场,不仅影 响和构建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风貌,也影响和构造着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和憧憬,直到今天。 一、彻底批判和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二、始终贯穿和体现了提倡民主和科学,倡导个性解放并积极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三、以劳动者和新型知识分子等形象替代了旧文学的主人公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 四、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和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 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五、自觉地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和文化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 3、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4、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 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 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 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 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 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 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 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饭》《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I、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J、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繁星》《春水》 K、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8、2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教我如何不想他》《扬鞭集》 沈尹默:《三弦》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整的诗。

白话文研究

?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 ———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 1918 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为中国新文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纲领性的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此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国语的文学?这个维度,探讨现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和现代作家作品的风格特征,而从?文学的国语?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却不多。怎样以?新文学?为典范,创建成熟的国语体系,完成中国现代文学在知识、技能、情感层面上的传承工作,从五四以来就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应有之义。相比于胡适对?国语?与?文学?良性互动关系的乐观,集文学家和教育家、学者于一身的朱自清,更多体会到?文学的国语?建设背后的艰难和复杂,体会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面相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本文选择以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观念为切入点,分析他怎样看待?文学?与?国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怎样促进?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互动,同时也为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学:纯文学与杂文学 要准确理解和定位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观念,首先要涉及朱自清对?文学?这个关键词的思考。从晚清到五四,?文学?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词汇,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凝结了非常复杂甚至是矛盾内涵的概念。晚清,在西方新词汇蜂拥而进的背景下,文学有可能是?文字?的代称,有可能是教育的分支,有可能是狭义的词章之学,也有可能是广义的人文知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学?一词,更多教化、实用的色彩,而西方传入的 Literature,更偏于?审美?一途,两者难以完全对接。权宜之中,只能以?广义?、?狭义?区分,而将西方强调?审美?功能的文学目之为?纯文学?。其实在新文 化运动发轫之作《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就将中国的?文?分为?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刘半农提出质疑: ?文学的既与应用的相对,则文学之文不能应用吗,应用之文不能视为文学?? 由此他认为应该将?文学?与?文字( language) ?对举,陈独秀回应刘半农,说?‘文字’与‘应用之文’名词虽不同,而实质似无差异?,但刘半农提出的质疑还是没有解决。 二、现代:白话与欧化 弄清楚了朱自清对?文学?的定位,再来看看他对?现代?一词的理解。朱自清认为?我们的生活在欧化( 我愿意称为现代化) ,我们的语言文字适应着,也在现代化,其实是自然的趋势。?又说?中国语达意表情的方式在变化中,新的国语在创造中。这种变化的趋势,这种创造的历程,可以概括的称为‘欧化’或‘现代化’。?所以在朱自清看来,?现代化?就是?欧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现代?属性是天然被赋予白话的,即?新的国语?。?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语在加速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称为欧化,但称为现代化也许更确切些。这种变化虽然还只多见于写的语言———白话文,少见于说话的语言,但日子久了,说的语言自然会跟上来的。? 三、诗教:国语与国文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先明确朱自清具有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懂得从?纯文学?上要求现代文学和从?杂文学?上要求现代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 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 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 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第一章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1.概念解释 (1)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5)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6)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依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

五四白话文运动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考辨 朱恒何锡章 内容提要站在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五四白话文革命进行考辨,可以发现:因对西方文明的向往、追赶,以象形文字为本位的汉语却走上了声音中心主义的道路,本质是要“去汉字化”;根深蒂固的中西语言工具观让语言的思想本体性、诗性长期遭到轻慢,“白”成了语言的最高标准和唯一标准,语言的思想深度、文学性被扼杀;不顾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诗歌语言事实上的差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作文如说话”、“作诗如说话”的几近荒谬的观点,将文章、诗歌的语言降到说话的标准。就现代汉语的发展而言,应重返字本位,在工具性、本体性得到彰显的同时,唤醒、开发现代汉语的诗性正视口头、书面、诗歌三类语言的区别及个性,提高新诗的语言水平。 语言变革的潜流从晚清就开始暗涌了。当中国古老封闭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人们被迫开始直面战火与硝烟背后的那个光怪陆离的西方世界。正是在打量比较的过程中,中华文化自身(包括语言)也第一次成为了被审视的“他者”。最初以为,中西差异仅在器物层面,于是有了“洋务运动”;后来发现,政体国体才是关键,于是又有了“戊戌变法”,到后来才有人认识到国之文明程度取决于民之文明程度,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愚民”多“智民”少。中国国民何以会“愚”于西人呢?罪魁祸首居然是中国的文字!“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民,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何哉?……此文言之为害矣。”所以,“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今天文言之祸亡中国,其一端矣”。语言问题与国民的智愚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国运兴衰的高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股潜流到1917年终于冲出地表,汪洋恣肆,成为冲刷扫荡中国旧思想的洪流。正是由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复杂背景和“不纯”动机,才有了让我们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考辨的必要。一来可以正本清源,二来可以对当时囿于历史条件的语言观进行检讨,找出其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声音中心主义与文字中心主义 索绪尔认为文字的体系只有两种;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意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但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只限于表音体系,特别是只限于今天使用的以希腊字母为原始型的体系”,基本不涉及表意体系的汉字。其实不只是索绪尔,整个西方思想界从柏拉图开始都是尊崇声音,贬低文字,认为声音是对自然、内心的记录,而文字则仅是对声音的记录,是声音的附庸。黑格尔的总结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看来,语言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从较低的阶段走向较高的阶段的规律。德语和西方拼音文字的存在,正是“仅仅”为了记录声音,记录内在言说,所以是“较好的文字形式”,而表意的非拼音式的中国文字,由于缺乏适当的“正音发展之手段”,“不像我们的文字那样表现个人的声音——不直接呈现口头语言,而只是用符号再现观念本身”,所以是发育不全的语言的经典例证,典型地体现了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事实上,西方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都是建立在一种以声音为核心的语言的基础之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