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

杨震/周云亨

2012-7-18 15:35:0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11年2期【英文标题】The Conflicts over Sea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作者简介】杨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海权理论研究;

周云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能源安全研究。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近来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摩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认为,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美国。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考虑,企图在海洋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以延阻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则加深了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矛盾。中美海权矛盾有逐步深化、规模加大、从黄海向南海转移的趋势,但不至于爆发全面海上武装冲突。中国在发展海权时,应处理好与美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中国/美国/海权/军事战略/地缘政治

海洋是沟通世界的媒介。随着冷战结束、第四次全球化浪潮进程加快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速,中美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在海洋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国家战略、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海上摩擦甚至海权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中美在一系列海洋问题上也存在合作的空间。本文拟就中

美海权矛盾的根源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冷战后中美海权矛盾凸显

冷战时代,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中美联合抗苏的需要,以及中国将其防务力量主要投向陆上边界,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基本处于相安无事状态。然而,冷战结束后,中美之间在海洋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周边海域的摩擦开始增多。1993年8月,美国以中国“银河”号货轮载有运往伊朗的化学武器原料为借口,在公海追踪、拦截“银河”号,引起了中美关系的紧张;1994年10月,美国“小鹰”号航母在山东半岛对面210海里的公海游弋,意图搜集中国海军执勤和演习的情报,并在与正常行驶中的中国核潜艇相遇时,出动舰载机和驱逐舰对中国核潜艇进行跟踪骚扰;1996年3月,中国军队在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时,美国派遣“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抵达台湾附近海域,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对峙;2001年4月,美国一架“EP-3”间谍飞机在南海上空撞毁中国的一架“歼-8Ⅱ”型歼击机,美间谍飞机并迫降海南陵水机场,中美出现外交危机;2002年9月,美国海洋测量船“鲍迪奇”号侵入中国黄海专属经济区海域,搜集中国沿海基地和海军潜艇情报,中国飞机和舰艇至少6

次拦截和跟踪才迫使其离去;2003年,美国海军测量船“黑森”号和电子侦察船“常胜”号相继未经批准进入中国管辖海域;2004年,美国海军“常胜”号和“成效”号测量船闯入黄海、东海中国专属经济区;2005年,美海军电子情报侦察船“玛丽?西尔斯”号和海洋调查船“约翰?麦克唐纳”号分别闯入中国东海和黄海;2006年,美国海洋测量船“鲍迪奇”号进入中国东海进行测量;2009年3月,美国海军测量船“无瑕”号进入中国海南岛南方公海进行测量活动,严重干扰中国渔民的生产活动,遭到中国渔船集体堵截;同年3月至5月,在中国举行海上大阅兵前后,中美在黄海和南海发生了五次对峙事件。①

以上这些只是战术层面的海上摩擦,性质尚未严重到影响中美国家间关系的程度。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中美海上摩擦开始逐渐演变为海权矛盾,并且开始对双边关系产生严重影响。所谓海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海洋的控制。中美两国都想对中国周边海域形成有效控制,而这种控制是排他性的,必然产生对立。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护卫舰“天安”号在靠近朝鲜海域爆炸沉没。韩方认为此系朝鲜所为,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美韩联军以威慑朝鲜为名,拟于7月25-28日在黄海举行军事演习,在遭中方强烈抗议后,始将演习地点改为日本海。而后,美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沿中国外海南下至越南岘港外海“庆祝美越建交15周年”,其机动范围涵盖整个中国沿海外围,威慑意味不言自明。此外,美国还加强了与越南的军事合作。同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越南宣称美国在南海有“国家利益”,暗示中国在“胁迫”南海周边国家。她特别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这与中国主张当事国一对一双边谈判的立场明显相悖。希拉里的讲话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中美关系因此受到较大影响。9月7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于9月23日举行会谈,双方确认进一步加强美日同盟。此前,希拉里还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9月24日,美国与东盟国家在纽约举行峰会,要求确保中国声称拥有主权海域的航行自由。2010年11月23日,朝韩之间发生炮击事件,美国以此为由将航母战斗群开进黄海与韩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于12月与日本进行更大规模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中国对此非常不满。中美关系因此跌入低谷。随着中美海权领域对抗的升级、矛盾的深化,西方媒体甚至认为中美之间会爆发“海洋冷战”。

二、中美海权矛盾探因

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自美国一方,中国崛起、拓展海洋利益则加剧了这种矛盾。具体而言,中美海权矛盾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美国抱持冷战思维不放,把中国当作战略对手。美国冷战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寻找敌人”。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的霸权国家。美国的战略目标从冷战时期的与苏联争霸转变为防止出现一个挑战美国霸权的新兴大国或国家联盟。换言之,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已从争夺霸权转变为霸权护持。环视全球,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其不仅在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而且在全球和地区政治中始终不能独立于美国行事;欧盟虽然加快了一体化步伐,并着手组建欧洲独立防务力量,但短期内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和对欧盟国家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依然不可动摇;作为苏联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尽管幅员辽阔,军事、科技实力雄厚,但国内问题成堆,自顾不暇,无力与美国争霸。中国则被美国认为很有可能成为其霸权地位的挑战者,因而阻遏中国崛起是其维护霸权的战略目标。鉴于海洋对中国崛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未来在安全、经济、资源、环境、政治方面都依赖于海洋,而且未来中国天权的建设也依赖于海洋。②美国控制了中国周边海域,就等于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输入、缓解环境压力和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天权的发展。此外,美国的战略家们普遍认为霸权的更替与海上力量的兴衰密不可分。③美国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将会削弱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因而不断加强对中国周边海域的监测与监视。

其次,美国出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美国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石是它的地缘战略,其核心就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和海上非均势。④防止任何大国单独或联合起来控制欧亚大陆是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在美国看来,欧亚大陆的面积、资源、人口、实力和潜力远远超过美国,如果欧亚大陆或其东西两端被某一强国主宰,就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在欧亚大陆实施的主要战略手段就是维持欧亚

大陆均势,使美国这个“离岸平衡手”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欧亚大陆屈指可数的陆权大国,中国以其辽阔的疆域、庞大的人口数量、欣欣向荣的经济以及快速现代化的军队打破了这种均势,使美国认为中国将成为其在欧亚大陆最大的地缘政治对手。海权大国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把陆权大国中国的影响限制在欧亚大陆范围内,使其不向海上扩展,以避免打破美国在欧亚大陆维系的均势和在太平洋建立的海上非均势。“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美国真正担心的都是中国未来的走向,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挑战在于,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能够轻易进入海洋且同时具有发展某种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霸主地位的利益和能力的强国。”⑤中国的周边海域成为陆权国家中国与海权国家美国的利益碰撞之处。此外,对美国来说对海洋的控制是美国霸权的基础,正是美国的优势海权保证了海上通道对世界各国的开放,而这点不仅允许美国的盟国很大程度上能够忽视保护和控制关键性海上通道的必要性,也使美国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都能对其他国家的行为施加某种重大影响。⑥

再次,美国军事转型的影响。为适应冷战后的形势与需要,美军开始实施军事转型,其实质是抓住战略机遇期,提升军事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以便支持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国家霸权主义战略。⑦美国海军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理念均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军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包括1992年9月的《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⑧、1994年10月的《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⑨、2002年的《海军转型路线图》⑩和《21世纪海上力量》发展构想(11)、2006年的《海军作战概念》文件(12)、2007年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13)、2010年的《海军作战概念》文件(14)等,既指出了美国海军的转型方向,也涵盖了其海军新战略的具体内容。在这些文件中,“从海到陆”的作战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实施这一作战思想,海上力量必须“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

“前沿存在”等假设的前提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作战半径对沿海陆地有强大的控制能力。全球有88%以上的人口及地区和80%以上的国家首都距海洋不超过1000千米,而美国海军常规巡航导弹攻击半径达1300千米,至少可以覆盖全球80%以上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全球有75%的中心城市距海岸不足240千米,而美国海军舰载飞机攻击半径超过600千米,至少可以覆盖80%以上重要战略目标;全球有60%的重要城镇距海岸不足40千米,而美国海军中程对地攻击导弹射程可达80千米以上,至少可以覆盖60%以上的重要目标。

(15)美国海上力量部署在世界各地,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美国本土及美国人民不会遭到直接袭击,并拓展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美国认为,美国的安全与繁荣与其他国家的安全与繁荣息息相关,因为美国海上力量的部署主要是为了保护并维持一个和平的全球体系,而这一体系由相互依存的贸易、金融、信息、法律、人际及管理等网络组成。(16)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目标是将人民解放军三军建设成为现代陆军、战略空军和远洋海军,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正式提出“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海军的作战海区主要是第一岛链和沿该岛链的外延海区,以及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区。这一战略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具有自卫和防御的基本性质,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应对海上局部战争,遏制和防御来自海上的侵略,维护亚太地区和平。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海军的发展,作战海区将逐步扩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岛链。(17)随着国家海洋利益的拓展和对海军投入的增加,中国海军开始向蓝水进发,并在将来可能采取比“近海防御”更为积极主动的军种战略。这样的军事现代化目标必将与美国军事转型产生矛盾与冲突。美国认为,“随着各国军队,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研发和广泛应用先进军事技术,在西太平洋这一关乎美国重大利益的地区,美国遂行作战任

务的能力正日益受到挑战。尽管北京表现出温和的意图,但正如古老的军事格言所说的:既然意图可以一夜改变,那么我们应该关注其军事能力而非意图,特别是在独裁政权国家。”(18)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视中国为唯一可能对美国的影响力及在西太平洋地区力量投送带来重大和持久威胁的国家。中美海权矛盾是两国军事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发生摩擦的体现。

第四,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如果说美国是严重依赖本国海军远程投射能力的超级军事大国,那么中国就是越来越依赖一个安全稳定的全球海洋体系的世界贸易大国。仅以“工业血液”石油为例,中国2009年的进口量为20379万吨,而当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19)对于中国而言,确保中东、非洲、拉美等地的资源运输通道安全变得至关重要。2010年1-11月,中国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67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6.3%。(20)这些进出口贸易大多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可以说,海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此外,中国海洋经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33535.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21)为有效控制海洋,中国必然要增强海上力量,拓展海上活动范围,发展海权。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22)2009年12月,中国派遣海军编队前往亚丁湾护航;中国海军北海舰队于2010年3月进行了环中国海领海线远航训练;东海舰队于4月进行了代号为“东联-2010”的远洋训练,南海舰队于7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多兵种合同实兵实弹演练。8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进行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并将一面国旗插在海底。(23)这些旨在拓展海洋利益,发展海权的活动显示了中国不仅对拓展海洋利益抱有浓厚兴趣,而且开始付诸实施,有理由相信中国对海洋利益的认识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但是这种活动和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美国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海上实力的疑虑,从而深化了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矛盾。

此外,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中国与一些国家的领海争端,比如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被美国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使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摩擦不断攀升,由此产生的矛盾有增无减。

三、中美海权矛盾的发展趋势

中美海权矛盾的发展趋势可从强度、规模、重点及底线等几方面入手进行研判。从强度来说,中美海权矛盾有逐步增强的趋势。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罗伯特?卡普兰2009年9月撰文指出,“中国濒临太平洋,又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这将给它带来与美国的潜在冲突。”(24)在卡普兰塑造的未来地缘政治版图中,中美之间的竞争纯粹是一种“零和游戏”,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霸权最有力的挑战者,而这种“零和游戏”的主要空间就在海洋。卡普兰的论断在美国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早在二战尚未结束时,美国著名地缘政治理论家尼古拉?斯皮克曼就认为,“一个现代化的、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且充满活力并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中国不仅对日本,而且对西方国家在西太平洋的地位也将构成一种严重威胁。”(25)在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民国时期,美国尚且充满戒备之心,何况现在的中国已经国力大增,崛起之势令世界瞩目?在美国的眼中,中国已经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美国必定要在海上加大对中国的围堵与遏制力度,这从美国于2010年11月至12月分别与韩国和日本在海上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就可见端倪。而中国为了维护自身正当的海洋权益,必然要采取措施,因此中美海权矛盾的强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所增强。

从规模来讲,中美海权矛盾有扩大的趋势。在2006年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美国开始把中国当成假想敌。在美2010年出台的“空海一体战”联

合战斗概念中更是指出,“空海一体战”是为了应对中国不断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法而提出的,重点在于阻止中国在短期内赢得战争,以及摧毁中国企图压制美国及其盟友的信心。(26)这充分说明美国已经把中国当成其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随着中国海上实力的逐步增长,中国迈向蓝海的步伐将会加快。中美未来的海权矛盾很有可能不仅发生在中国的近海,而且有可能发生在远洋,“四海危机”有转变成“大洋危机”的趋势。换言之,在地理范围上,中美海权矛盾将会由中国近海向远洋扩散,其规模也随之增大。

就中美海权矛盾的重点区域而言,有从黄海向南海转移的趋势。这是由南海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的。第一,南海是重要的国际海上航线必经之地,毗邻马六甲海峡,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海上航线,也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第二,南海地区的南沙问题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也已经表明了插手的态度;第三,南海海域辽阔且平均水深达1212米,是核潜艇进行机动与隐蔽的辽阔场所,因此对中国建设二次核打击力量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已经在此兴建核潜艇基地;第四,中国已经准备在低纬度的海南岛兴建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这里将是未来中国发射大口径、大推力运载火箭的主要基地。美国一旦介入南海,不仅可以威胁中国的海上航运,还可以威慑中国的二次核打击力量,并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进行监控。

中美海权矛盾的发展应该不会突破爆发全面海上武装冲突这条底线。这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就客观因素而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战争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这一价值在衰减”(27)。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从未与一个拥有远程打击能力、陆海空三军均衡发展的核大国发生过战争,而中国恰恰就是这样的大国。此外,中美双方的高相互依存度也是遏制海上冲突发生的重要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中美双方也在竭力避免爆发大规模冲突。如卡普兰透露说,五角大楼已经多次讨论如下战略规划:在保持250艘军舰规模(当前为280

艘)和削减15%国防预算的情况下,既“遏制中国的战略力量”,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28)中美军事热线的开通以及2006年在圣迭戈附近举行的中美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和2010年10月于夏威夷举行的中美海上安全会谈有力地说明了双方在海权领域避免发生冲突的努力,而亚丁湾护航的成功也从侧面证明了双方进行合作而非对抗利大于弊,这也是未来两国海军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

就整体而言,中美在海权领域的矛盾源于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它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并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议题,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大局。然而,海权领域的矛盾并不会成为中美摩擦的最主要因素。这是因为中美在海权领域不仅有矛盾,也存在合作的空间与机遇。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尤其是“9?11事件”之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领域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这些问题包括海上恐怖主义、生态环境、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等。显然,这些威胁单凭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是美国都无法独立应对和解决。维系一个繁荣、稳定的全球海洋体系需要各个海洋国家尤其是海洋大国的通力合作。美国也认为,来自海洋的对美国利益的威胁是多变的、决定性的且持久的,美国海军无力独自面对这些威胁,因此要求美国的盟友在分享全球海洋安全利益的同时也为这种繁荣提供支持。(29)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远洋海军,美国海军的首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美国处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海洋体系,同时降低其军事负担。如2005年美海军作战部长马伦提出“千舰海军”计划,即世界各国海军“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航运业及执法部门联合组成的跨国网络,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海上安全”。(30)可见,为了对付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希望建立一支“全球化”的海军。(31)但从冷战后的实际情况看,实力超群的美国倾向于推行单边主义,对于提供海上公共产品的意愿却未见提高。这就需要其他海洋大国向国际

社会提供更多的海上公共产品,使海上公共产品的供给来源实现多元化。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增强,中国有望在为国际社会提供海上公共安全产品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进而促进国际安全与世界的和平。(32)反之,我们很难有理由相信,美国在限制中国发展海权的同时能够赢得中国在应对国际海上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因此,中美在海权领域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加合作的关系。此外,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制海权已经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它只是综合制权的一个环节而已,制天权与制电磁权才是现代战争的制高点。就军事角度而言,美国即使要遏制中国,其首要领域也应该是在太空或电磁空间,而非海权领域。

结语

中国发展海权并走向远洋是历史的选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美海权的博弈将会持续进行下去。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霸权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展开同时带有竞争与合作性质的海权博弈。如何在海权领域处理好对美关系始终是中国未来海权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中美海权矛盾的发展基本不可能引起类似于一战前英德矛盾那样的冲突,其原因不仅在于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因素,还在于中国发展海权的目的并非是像德国那样争夺霸权,而如何向美国成功地传递这一信息将会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重要工作和目标之一。此外,在中美海权博弈中,如何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双赢”模式来打消美国对传统安全领域的“零和游戏”模式的疑虑,即以中美双方在海洋领域的共同利益来抵消利益分歧,具体说就是如何用提供海上公共产品分担美国海上霸权成本的方式换取美国承认、至少不反对中国发展海上力量,也是考验中国政治智慧的重大问题。退一步讲,即使美国将中国发展海权视为对自身霸权地位的威胁,中国也绝不该为此因噎废食。因为在冷战思维者的眼中,中国海军哪怕增加一艘救生用的小舢板,也会被视为“中国威

胁论”的佐证。

综上所述,在中美海权博弈过程中,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发展海上实力都是中国必然的选择,这种实力既包括海上军事力量为核心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构建国际海洋新机制为代表的软实力。因为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打不败的敌人就是朋友。

注释:

①吴晓芳、董玉洁:“西太平洋风云录(1990-2010)”,《世界知识》,2010年,第16期,第18页。

②马尧:“保卫南海海权的三条途径”,《东方早报》,2010年8月11日。

③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 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 1494-1993, London: Macmillan, 1988, p.17.

④陈舟著:《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国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3页。

⑤Ronald Findlay & Kevin H.O' Rourke, Power and Plenty, Princeton: Princeton Press, 2007, p.283.

⑥Geoffrey Till, Sea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 Inc., 2004, p.276.

⑦华留虎、许斌:“美国的军事转型及启示”,《国防大学学报(战略问题研究)》,2004年,第11期,第27页。

⑧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上网时间:2010年8月1日)

⑨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orward—From the Sea, October 1994, p.1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military/library/polie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10日)

⑩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July 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11)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0年8月12日)

(12)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0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seabasing/docs/Naval_Operations_Concept_2006. 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7日)

(13)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7日)

(14)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7日)

(15)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海潮出版社,2009年,第304页。

(16)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岸警备队:“21世纪海上力量联合战略”,苏晓冰、刘学政主编:《美国国家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52页。

(17)陈舟著:《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国防》,第73页。

(18)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Air 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 2010, p.1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4Publications/PubLibrary/R. 20100518. Air_Sea_Battle__A_/R. 20100518. Air_Sea_Battle_A_.pdf.(上网时间:2010年817日)

(19)田春荣:“2009年中国进出口石油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第3期,第4页。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2010年11月进出口简要情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aarticle/Nocategory/201012/20101207319245.html.(上网时间:2011年1月4日)

(21)王晓惠、徐丛春、李宜良、朱凌、周怡圃:“《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解读

中国海洋经济已初步走出金融危机低谷”,《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第4期,第20页。

(22)章示平著:《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288-289页。

(23)郗笃刚:“冲之鸟‘礁’变‘岛’,意欲何为?”,《世界军事》,2010年第11期,第25页。

(24)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hina's Arrival: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 Global Relationship, September 2009, p.4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files/documents/publications/CNAS%

20China's%20Arrival_Final%20Report.pdf.(上网时间:2010年9月8日)

(25)Nicholas J. Spykman, America'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42, p.161.

(26)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Air 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 2010, p.95.

(27)时殷弘教授认为有五大事态使战争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这一价值在衰减。参见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9-370页。

(28)Robert D. Kaplan,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 How Far Can Beijing Reach on Land and at Sea?"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10, Vol.89, No.3, p.39.

(29)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p.3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7日)

(30)[美]约翰?摩根、查尔斯?马托格里奥,付征南编译:“打造全球联合舰队:美国海军‘千舰海军’计划揭秘”,《国际展望》,2007年,第5期,第34-41页。

(31)Deniel Y. Coulter and Alan Goldman, "Global Shipping Trend and Implications for Navies", in Fred W. Crickard, eds., Multinational Naval Cooper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into the 21st Century, Aldershot: Ashgate, 1998, p.61.

(32)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73页。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由于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为了构筑新的理论,马汉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词"海权"(sea power)何为"海权",是指"有益于使一个民族领先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具体是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两者构成有机整体,对国家繁荣昌盛有直接影响。 其次,马汉深刻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产生的六大基本要素。马汉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海权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

结合与应对中国与马汉海权论的关系分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70 结合与应对 ——中国与马汉海权论的关系分析 陈王龙诗 (四川大学 南亚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指出,大国之崛起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拥有强大的海权,即是否能够利用和控制海洋,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以获取海权。马汉的这一海权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从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并没有将马汉海权论作为自己的战略取向,因为马汉海权论与中国的自己的海权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二者一个强调权力、一个强调权益。从国际法原则的角度看,中国的海权理论无疑更具有正当性,但在坚持自己的海权理论的同时,中国还需要对马汉海权论做切己的考察,并将二者相“结合”,以指导于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马汉海权论;中国;权力;权益 作者简介:陈王龙诗(1988— ),男,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亚国家对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270-2 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到1905年出版《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再到1911年出版《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该理论对处于列强争雄年代的各资本主义大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其所涉及的核心地理事物(海洋)概念来看,它为各大国带来了新的发展视角;从其内容所强调的力量增长与控制权来看,它又为各大国提供了扩张依据。时间划过百年,国际格局几经转变,在海洋事务方面,作为世界一员的中国不应也不会总是一个观察者和评价者。我们不妨从马汉海权论里获取些“灵感”。 一、马汉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马汉所言之海权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它“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这些事情包括海军及相关军事设施、海外贸易船队及相关民用设施的建设和运作。马汉认为,近代欧洲海上强国之间的争斗历史证明,一国能否立足于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效利用和控制了海洋。15、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8世纪的俄国,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和美国都是以强大的海权崛起为世界大国。因此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发展海权受以下六大条件的影响,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和政府的性质。此六者与其说是影响海权发展的条件,不如说是发展海权所需的六方面配合因素。地理位置是指国家拥有一种可以使己方或大或小规模的海上力量便捷出入大领域海洋的位置态势;自然结构是指气候、地质和地形,重点是临海地区和附近海域的地质和地形;领土范围是指国土面积的大小和海岸线的长度,这决定着资源的汇集范围、港口的配置以及港口在海岸线中的比例问题,从而成为港口安全的影响因素;人口数量是指国家所拥有的人口总量,尤其是从事海洋事务的人口数量以及其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民族特点是指国民有从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政府的性质是指政府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能够将利用和控制海洋作为战略重点,并对海洋事业发展给予连续而实际的政策和行为支撑。[1]38 二、对中国海权发展要素的考察 出于加深理解以及使海权发展要素对于中国而言更加切己之目的,这里将对中国的海权发展要素做一简要的考察。地理位置方面,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临海型国家,背靠亚欧大陆,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之太平洋海域,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隔海相望。中国基本上是东、东南部面向连续的海域,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集中海上力量,加之陆上又有广阔的纵深地带,因此中国在本国的海陆区域内可以专注于追求优势态势。这是使海上力量便捷出入大领域海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几个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一个近似弧形的状态,并且他们本身与中国的距离亦并不遥远。一般来看,相对于陆上和空中力量的运行来看,海上力量运行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其作战单元移动速度缓慢,因此中国在东、东南洋面上面临的是一种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和封锁的不利情况。 自然结构和领土范围方面,中国拥有陆上领土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领海37万平方公里。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等”之规定,中国还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面积。中国漫长的海岸中有5000多公里是石质海岸,拥有上百处优良港湾资源,并且在山东胶州湾、浙江北岭山、广东大亚湾还有可建设10万至15万吨级泊位的深水港址。目前中国的海岸线上已发展起众多海港,加之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使东部沿海地带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集中了全国近半数的人口和大中城市以及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 人口数量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充足。就从事与海洋相关事务的行业人口数量而言,据国家海洋局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民族特点方面,中国人缺乏利用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在城市港口从业或传统上以捕鱼业为生活支柱的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7016704.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85.html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建立强大海权呢?首先,完善海洋法律机制,保障人民可以从海洋获取利益;其次,加强海军战术演练,开展海军战略战术理论研究;最后,积极发展海军院校,选派海员留学。中国在未来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海权和航路的通畅,将始终会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横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马汉海权论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 (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二、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一八0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 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 海权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

海权论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海权论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虽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却终因统治者的漠视海洋而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再看今天,中国的海权依然遭受严峻的挑战。1、现如今我们实际上还被困美国布下的所谓第一道岛链之中,不能自由进出,面临着诸如马六甲困局之类的大麻烦。2、现阶段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母编队,没有远洋海战能力,是一支实际意义的黄水海军。3、中国是一个在所有大国中唯一一个国家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宝岛台湾还处于分裂状态之下……4、我国和周边七个国家有海洋与岛礁纠纷,海洋权益和资源至今还受到别的国家的肆意盗采和侵占……钓鱼岛争端,南海纠纷······如此形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又应面向何方?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8000余公里海岸线和474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世界海洋大国。但是因为我国海军力量的薄弱,因为我们以前海洋权益意识的严重不足,致使原属于我们的海洋权益和领海、岛礁受到周边国家的肆意蚕食和鲸吞,现在我国领海面积中就有高大一百余万海洋面积受到别的国家的侵占和面临纠纷,这其中既有西方势力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作用,更有我们海洋意识严重不足,人民海军力量不是十分强大的原因存在。 在新的世纪中,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陆地资源趋于枯竭的严重挑战,从辽阔海域中要资源,要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个国家和民族面前的一道天大难题。如何保护我国在海洋权益及能源需求需要,如何真正保护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的外贸大国的海洋安全,如何使日益增加的外贸舰队安全和海道畅通,是摆在海军面前一张不可放弃的重要职责。 海洋的作用在以前重要,在以后和将来会更加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先天不足的认识和落后。 在这个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听取有世界海权论鼻祖之称的马汉的宏论,更要吸取历史上所有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学习马汉的海洋论和从海洋上称霸全球的国家的历史,对我们是深有益处的。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古罗马西塞罗)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殖民扩张时期,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强大的海上力量是海上贸易交流的保障,对一个要走向世界的国家,海权的崛起是必须的条件 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马汉曾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的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3位,仅次于英、法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仍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各型舰艇468艘。

海权论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中国海权 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有限,目前有4亿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也来自于沿海地区。到了21世纪中期,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国人口的50%集中到沿海地区,这必然给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向海洋索求空间和资源。在此,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中国海权问题。地球实质是个水球,在陆地开拓完成、太空开发任重道远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它所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中国本应是个海洋大国,其发展前景能否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海洋空间的开拓和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权的概念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国家,为了国家利益,最有效的利用海洋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与海洋事务有关的一切东西。然而,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的阶段。所以,中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_二_从马汉的海权论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ocean world 海权论衡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二)

——从马汉的海权论 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海权与美国的利益 在运用海权理论分析和谋划美国的国家利益时,马汉极力呼吁美国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并十分看重巴拿马地峡、夏威夷、菲律宾等地的战略意义。他认为控制海洋主要取决于海军方面的优势,但也部分取决于对关键要点的掌握,巴拿马地峡、夏威夷群岛就是这样的战略要点。 马汉指出,巴拿马地峡,位于中美洲地峡的最南段,联结北美洲与南美洲,分隔太平洋和大西洋,具有突出的战略价值。早在1881年法国人开始开凿巴拿马运河之际,马汉就指出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地位相似,将会成为一条战略性水道。“显而易见的是,这条运河会改变贸易路线的走向,从而会导致商业活动和通过加勒比海的航运量巨大增加;而如今相对冷清的这一海域将成为像红海那样的航运要道,前所未有地勾起海洋国家的兴趣和雄心。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地点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都会上升,而运河自身将成为最为举足轻重的战略中心。” 马汉分析了运河一旦凿通将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警告,如果美国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和海军力量来应对的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对美国将无异于一场灾难。他呼吁美国“必须在巴拿马运河挖第一锹土时,就开始建设新型海军”,到运河成为既成事实时,美国的海军力量至少必须与英国的 海军力量相平衡。 马汉指出,夏威夷群岛处于北太平 洋的中心位置,从地图上看,夏威夷群 岛在太平洋上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 态,它构成澳大利亚、新西兰向美洲、 亚洲环绕的圆圈的中心,为太平洋的中 心战略据点。美国如果控制了夏威夷, 既能直接促进美国的商业安全和美国的 海洋控制力,又能防止该地区被其他强 国占据而造成威胁。1893年,马汉在题 为《夏威夷与我们未来的海权》的文章 中指出,“美国占领夏威夷同美国西海 岸的防御能力密切相关,同美国必需控 制的贸易通道密切相关,同美国控制太 平洋、特别是北太平洋的商业和军事密 切相关,这些地区是美国在地理上最应 该得到的利益所在。而所有这些目标的 实现必须依靠建立一支同目前世界上最 强大的海军相匹敌的海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积极 地从大陆扩张主义转向海洋扩张主义。1893年,美国控制了夏威夷;1898年, 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战胜西班牙,从而 使古巴成为美国的保护国,菲律宾成为 美国最远的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从此 驶向海洋。 1900年,美国海军部建立“海军将 领委员会”,专门研讨未来海战计划, 其成员基本上都是马汉的信徒,他们根 据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提出美国 OCEAN WORLD75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海权论

海权论,是阐述以控制海洋为手段,进而实现国家强大、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战略理论。美国的马汉是海权论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权论内容恢宏丰富,虽然它是一种战略理论,但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汉把“民族特性”作为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6个因素之一,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性中所显现出来的海洋特征,是这个民族海洋文化中最凸显的部分。马汉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民族特性将会推动海权的发展。 一、民众中从事商业贸易的强烈愿望 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达·伽马、麦哲伦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海权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特别是以海洋通道为载体的海外贸易推动的结果。商业贸易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商业贸易的愿望和追求是那些成为海上强大民族的明显特性。 追求财富和利益是一切民族的天性,但通过什么途径来追求财富,则直接影响到该民族海权发展的命运。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贫瘠,荷兰地势低洼,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英国和荷兰把海外贸易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其国民中有强烈的从事商业的愿望。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天赋,追逐着财富和利益。贸易一天天扩大,航运一天天扩大,海权也在一天天发展。 历史上的法国则不同。法国有中国那种“地大物博、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地理优势,法国人可以从脚下那肥沃的土地中获取财富,但这样的行为绝不会导致海权的自然产生。在法国广大的贵族阶层

中,有着深远的鄙视商业贸易的传统,由此影响到全体法国国民,经商是人们最不屑于从事的下等职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鼓励发展海权,曾专门颁布法令,规定贵族从事海外贸易无损于贵族的身份。然而,正如马汉所说的:一种深入到国民意识中并占有公开优势的偏见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被一纸法令消除掉。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尊农为本,视商为末。但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商贸意识也非历史上可比。海洋权益、海外利益日益扩展,海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牵引力。日益发展的我国经济对海洋通道有极大的依赖性,海上航线的延伸也引导着海军发展的方向,一个拥有远洋利益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支远洋型海军为其提供安全的保护。 二、根植于海外贸易基础上的民族冒险精神 民族的冒险精神与海洋环境、海外贸易相关联,海外贸易是民族冒险精神产生的土壤。 商业贸易是一个必须承担风险的领域,海洋上同样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从事以海洋为交通媒介的海外贸易,就更要冒双重的风险。乐于以此为业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勇敢无畏、富于冒险的民族。马汉认为,最初支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去开拓“地理大发现”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除了追求海外财富的强烈欲望之外,就是他们那种勇敢大胆、不屈不挠、热情蓬勃的民族精神。大洋上的惊涛骇浪、殖民地的荒漠原始、贸易中的冲突拼争,都不能阻止他们奔向海外。冒险,是

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 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 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 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 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 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 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 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 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 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 以下逐一介绍: 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 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 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

海权论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

"海权论"也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对海外基地的认识。以前,美国海军在海外无任何"立锥之地",但马汉"海权论"鼓吹谋求海外基地的论调,促使政府在发展海军力量的同时,寻求海外立足和海外基地。早些时候,美国政府在马汉的思想指导下,相继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行权,从而掌握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之后美国接连吞并夏威夷群岛,获得在太平洋中部的战略跳板。 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取得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的军事基地,独立后的古巴也成为美国的保护国。至此,美国掌握了加勒比海、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的"锁钥",打开了向美洲扩张和独霸美洲的大门。美西战争后,美国又相继占领了萨摩亚、威克岛等太平洋重要岛屿,并修建了海军基地。 1913年,美国又获得了关塔那摩湾修建海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美国又以50条超期服役的驱逐舰,换取了英国在大西洋纽芬兰、百慕大和特立尼达等8处海空军基地。至此,马汉提出的建立海外基地的建议到了美国政府的具体落实,美国逐渐建立起了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网。 据报道,美军将派出“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前往南沙群岛中的渚碧礁及美济礁一带水域航行,并会同时派出p-8A侦察机到该海域巡逻。P-3猎户侦察机也可能参与,未来数周也会开展一步的巡逻行动。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军的行动不会是一次性的,而是定期进行,这次行动并非针对中国。CNN表示,美国防部消息人士称,美方尚未就此次行动知会中方。 根据以上消息可知道,美国一心想争霸全世界,而中国是唯一能住址美国称霸的国家,中国在二战中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所以美国想通过海权论理论的发展模式来阻止中国的发展,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都有义务去学习相关的海权论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去实践,大力发展我国海军在海上的实力,把我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上去,成为一只能保卫祖国和平,世界和平的军队。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马汉的作品被公认为“比一支联合舰队更为强大有力”。评论家形容马汉:“超级战舰都是他的儿女,十六英寸口径巨炮的怒吼只不过是他呼声的回音”。美国总统罗斯福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与《论语》、《君主论》、《资本论》或《物种起源》这些经典巨著一样,马汉和他的海权思想改变了世界。《海权论》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燃烧性”的理论思想,马汉在建立现代海军的成就上,比全世界任何一个人的贡献都大。就历史著作来讲,恐怕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海权论》这样对世界历史发生如此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其海权理论著作被誉为“海军的《圣经》”。他把海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对美国海军建设和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这一理论成为推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推行对外政策和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例如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马汉同其他人一样,其言论充满着强烈的帝国扩张主义色彩,直接为美国国家利益及战略考虑服务。他认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应该同寻求战领国外市场的机会相结合,美国的剩余产品要跨越新的“边疆”——海洋——寻求市场,这种经济扩张过程必然会导致国家间冲突甚至战争,因此,美国应该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其海外扩张的保证。他的“海权”理论顺应并推动了美国国内谋求占领海外经济市场、寻找商业机会的扩张战略的需要。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马汉把海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而且该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外交紧密联系,对美国海军和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扩张战略而言,它尽量避免走穷兵黩武之路,使国家利益不会顾此失彼,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战略。例如“对于美国面临任何军事危险的最佳迎击区是美国本土之外,也就是海上。对海上战争做好准备———既准备好迎击来自海上的进攻,也准备好发动海上攻势———就是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有备无患。”在马汉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也包括现在),美国海军一直沿着“进攻性”的方向发展。它把大型航母作为编队的核心,加以巡洋舰、驱逐舰等舰艇的支援,实现了强大的对舰、对空和对地攻击能力,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找到了狼牙棒。以至于海外出现了什么“不好”的苗头时,美国总统会首先考虑哪个航母编队距该地最近。在对拉美问题上,马汉坚持门罗主义,并通过分析美国的地理位置和海军实力,提出了一些见解,其中很多内容成为现实。 当然,马汉有关海洋的理论,包含着浓厚的强权色彩与逻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还透射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辞,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这其中有我们必须加以唾弃的一些思想。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马汉的外交思想散发出弱肉强食的“丛林主义”味道。在他眼里,据有战略位置的弱小主权国家理应成为强国的海外殖民地;某些国家的“门户”不仅要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开放”,还要在思想上“开放”,乃至完全被纳入西方体系。为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尽管其分析惊人地正确,然而,这毕竟是强权盛行时代的冠冕堂皇的强盗理论。

海权对中国的影响

论海权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海洋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发展和争夺的最激烈的地域,已融入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未来的战争很可能将集中在这里,也将成一个国家成败的战场。同样海洋也维系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今天的中国是海洋大国,但同时也是海洋弱国,中国的海权还无力对海上石油运输、海洋石油开采提供安全保障。只有当中国成长为一个强大海权大国家,海权对石油安全的影响才会完全变为一种积极的影响因素。要改变中国海洋弱国的局面,首先得在广大民众中强化海洋意识,大兴海洋文化。只有当浩瀚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成为与黄河、长江、长城一样神圣的民族图腾的时候,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太平洋上的巨龙。;同时指出现代海权实质是控制广阔的利益海区,包括海域控制权、岛屿控制权、海洋资源控制权和海洋通道控制权。 关键字海洋战略全球化海权大国的崛起 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多发展,与世界各国贸易不断加强,走出国门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危机的分析,中国重视海权战略迫在眉睫,随着钓鱼岛事件及东海气田争端的扩大,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被压缩蚕食,加之中国在南海诸岛和东盟相关国家存在领土争端。为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只有从陆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远洋的军事力量拓展才能打破这一地缘危势。才能形成利益均衡的亚太博弈棋盘,中国才能盘活发展和崛起的困局[1] (二)随着中国能源张略的全球化,中国通过强大的海权战略保护“海上生命线”的重要性更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中国的石油能源主要来自波斯湾,北非及南美地区,而马六甲海峡也不啻是扼住东亚各国的咽喉,近年来猜提出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修建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马六甲困局”。保证中国能源的稳定,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必须能保证海上能源通道的通畅。否则,大国的崛起也是一纸空谈。 (三)从贸易安全角度来看,海洋战略也是须臾不能放弃的明智选择,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依赖度很大,而对外贸易的百分之九五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中国的远洋造船能力也处于强势地位。在此情形之下,不发展海权,就不能保证本国贸易的安全,没有贸易安全,中国的外向型主导经济就会停顿,而这必定造成中国经济的停滞。为了贸易安全的需要,中国必须有强大的海军保驾护航 (四)中国还权战略符合区域利益 中国积极融入亚洲经济圈,头日韩两国分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东盟各国褒词密切联系,长期进行的“10+1”会晤,而中国作为这个区域内最具活

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的《海权论》 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道出了一句惊人的预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他就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他首次在他的著作《海权论》中提到了“海权”概念,并成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成为了二战前后美国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扩张的战略蓝图。 马汉所处的时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并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而当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在此背景下,马汉的《海权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迎合了美国急欲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愿望和政治需要,成为了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罗斯福总统致力于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海权论》也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在《海权论》中,马汉主要从海权引论、海权之要素、相关案例分析以及美国的利益来阐述其理论的。首先,引论中说到,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马汉认为这种暴力起源于早期的海上商业活动,因为早在多年以前,人们就意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对立双方都试图瓜分到更大的商业好处,这种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必然导致一场血战;另一方面,他谈到无论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战火,是否掌握了海洋霸权都成为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海上力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史。此外,马汉运用从大帆船时代到蒸汽舰时代这一示例阐述了外在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作战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很可能成为海上战略实施的关键,也可成为掌握海上霸权的基础。在引论中,马汉从经济利益和海军历史两个角度诠释了海军战略研究和海权掌握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所以,把握海权成为了《海权论》讨论的主要话题。 对于如何掌握海权,马汉认为,海洋对人类依旧很陌生,潜藏着许多危险,这些危险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危险时刻威胁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利益,所以必须拥有一支健全的海上力量。马汉又将其主要因素分为六点:一是地理位置,马汉认为一个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有利于集中它的军事力量,而且还有利于在抵御敌人的进攻时提供作战的中心位置和良好的基地等战略优势。二是形态构成,其中包括国土形态构成和气候,海岸线越曲折,气候越适宜,优良的港弯就越丰富,越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与造船工业;三是领土范围,这里所指的不单单是国土面积大小,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海岸线长度和港口特点,马汉运用美国南北战争的例子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四是人口数量,这里所说的不单单是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还要加上这些船上的水手、雇工以及生产海军物资的人员。除此之外,马汉还从人口比例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对海上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五是国民特征,如果说海权是建立在一种和平与广泛的贸易基础之上,那么对商业追求的习惯性必然是一个民族称霸海洋的显著特点。马汉用早期西班牙、荷兰、英国对金银的欲望而对外扩张的例子诠释了国民性格特征对掌握海权的作用;六是政府特征,马汉认为,不同的政府机构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特征,都对海权的成长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特征包括制度和国情,马汉将同一时期的英国与法国作比较,形象地体现了政府对海上力量强弱的至关作用。 马汉的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书中他将欧洲的冲突以及亚洲的问题作为了经典案例,进一步证实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然而《海权论》中最为经典的是他对维护美国利益的看法。首先,他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是美国最难对付的对手,同时他强烈批判了美国在之前的一百多年里的“片面自卫政策”,他主张让美国“向外看”,加强对外扩张,增强美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