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精讲笔记

自考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精讲笔记

自考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精讲笔记
自考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精讲笔记

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编语文教育发展论

导言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

第一章古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1、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2、古文教育: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专指识字、写字的教育。

4、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A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

B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C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为基本的学习途径

第二节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1、古代语文教育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

(《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第三节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出现最早,内容又最为完备的教学论著作。

1、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法与教法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1、记诵和积累;2、多闻和阙疑;3、熟读与精思

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法:1、导和喻;2、序和贯;3、适与问

第四节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

1、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弊端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答: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语文教学体系。

三大“问题”: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语文教育内容——识字加读古文、作古文;语文教育手段——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2、概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是重道的。

(2)在“应用”与“应试”的关系上,是重“应试”的

(3)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

(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

3、研究和认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1)、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古代语文教育

(2)不应以现代标准去评价历史

(3)把现状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4)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促进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章现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1、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时间及其标志:1903年,以语文独立设科为标志。

、《奏定学堂章程》和

2、《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识记):这是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因1903年是癸卯年,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3、自分科教学以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识记):1903年——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1907年——国文;1920年——国语;1929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1948年——语文

4、语文学科名称由“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其内涵和性质发生的变化。

5、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阶段初始阶段(1903年——1912年)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12——1923年)第三阶段建设与探究阶段(1923——1929年)制定第一部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标准”;第四阶段深入发展阶段(1929——1937);第五阶段艰难前进阶段(1937——1949)

6、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与意义。

答: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标志语文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语课程标准纲要》,这套“课程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其体例也为其后的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谓“自动主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变课堂教学的“无序”为“有序”,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动学习”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序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2、“因文而异”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分类和所采取教学方法以及启示意义

答:语文教员陈启天提出“因文而异”的教学主张,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他把国文教材分为“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模范文”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上应当“特别留心考究形式,贵熟、贵精不贵多”,采用“自学辅导法”。“问题文”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文章。采用“共同研究法”。“自修文”是学生课外自修的教材。采用“个别指导法”。

3、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程序及特点

答:第一段理解:预习(一步)整理(二步)第二段练习:比较(三步)应用(四步)创作(五步)活用(六步)。这一教学程序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已自动精神为出发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和提炼;简化了步骤,增强了可操作性;既层次分明,又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联系;纠正了此前某些“程序”生硬模仿或过于繁琐等偏向。尤其是发展阶段的“活用”,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着眼于终身受用,这种语文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代表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4、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克伯屈的主张,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太因活动需要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

5、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基本模式

答:(1)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2)兴趣主义,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提起儿童的兴趣;(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由五步构成:(1)提出活动课题;(2)确定活动目的;(3)制定活动计划;(4)实行活动历程;(5)评判活动成果。

6、对设计教学法的评价

答:设计教学法优点:(1)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学用结合;(2)学生能在兴趣支配下充分活动;(3)有利于训练知行合一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4)在活动中能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精神;(5)活动步骤符合人们的认识历程。

缺点:(1)因一味地顺应实际境况,迎合儿童兴趣,所教所学都逃不出环境的事物和眼前的目的,所以,有永久价值而无直接需要的教材,就要摒弃;(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材的使用又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免主次不分、轻重失衡;(3)学生分工作业,获得的经验不完整,教师又难以照顾周全,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4)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缺少这些设备和条件的学校,试行就受到限制。

7、道尔顿制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进行,故名道尔顿制。

第三章当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当代语文教育概述

1、当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起落及其原因:1978年——1982年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改革探索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

2、对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认识

答:第一,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新中国的建立和旧中国的终结,决定了当代语文教育的新民主之一和社会主义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教育,它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教育。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推行凯洛夫教学“五环节”的利弊

答: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规律。但是,由于行政的方式强行推广,也造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的程序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红领巾教学法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成绩和问题

答:成绩:(1)结束了两科混教要求不明、缺乏系统的状态,初步创建了比较完善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2)依据这两个体系进行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教学内容

系统性、序列性比较清晰,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3)有利于纠正“重道轻文”偏向,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文学教育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4)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问题:(1)文学教材分量过重;(2)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徐年的要求注重不够。外国文学作品偏多,实用文较少。(3)无论是韩玉科,还是文学课,与写作练习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4)由于教材分量重,时间紧,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导致“赶进度”、“满堂灌”现象。(5)汉语课本内容缺少重点,叙述比较呆板,练习缺少多样化,还不能很好的指导语言实践。

6、6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纠偏求实

7、6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与试验

答:1、加强“双基”与“精讲多练”2、集中识字教学实验3、“十六字诀”: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第三节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1、语文教育性质观、主体观、方法观的更新

答:语文教育性质观:确认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

语文学习主体观: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语文教学方法观:语文教学改革往往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

2、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语文教学科学化首先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开始。

3、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

答:①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从单一研究到系统研究;②从以“双基”为主发展到知识、能力、智力并重,在推进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③以研究“教法”为主发展到对“教法”、“学法”的综合研究;④有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到包括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在内的“大语文教育”研究;⑤教学模式、教学流派出现多样化格局。

第四节当代语文教育的三次大讨论

1、第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焦点和影响

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文道之争),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一场社会性大讨论。

这场大讨论产生的成果和影响:一是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以来语文教育领域“左”的错误,改变了“突出政治”、“重道轻文”等偏向,是语文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道路;二是在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不仅澄清了一些片面、模糊的认识,而且把人们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这次大讨论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为1963年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制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四是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地导向和推动作用。

2、第二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主题及其产生的效应

答:70年代末期,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讨论。第一,它唤起了人们改革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第二,它引起了人们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第三,它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认识。第四,他直接引起了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行动。

3、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焦点、实质和影响

答: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始于1997年,这场大讨论几乎涉及语文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批判的锋芒指向语文教育中的种种“时弊”和“积弊”,讨论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问题。包括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教材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考试评价制度问题。

第五节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

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答;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答:1)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4)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创新,一个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个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性质

一、课程在我国始见于唐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潜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教育课程的两大内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因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价值观上。其次体现在文化观上。再次体现在生命意识上。

4、(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作为工具性课程,要绕开语言反映的人文性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这可能造成学生有知识、无文化,懂科学、无思想。但工具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人文性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唯一正确性,但不是以强权的方式迫使学生对一种结果的绝对盲从,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权威”结论的顶礼膜拜的奴性;追求共性只应该体现在对人类语言共同规则的遵守上,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信仰、美感等人文领域则绝不能追求“唯一正确性”和“共同标准性”,否则会箝制人的思想,贻害无穷。真正地、理性地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一方面是在掌握这个工具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汉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符号系统,语言知识的传授必定离不开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要对语言进行正确的解读,光靠“语、修、逻、文”是不行的。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如有人说的那样撇开语言的规则,一味地完全脱离理性思考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正确地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只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学生学到的语文才是全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偏颇的、呆板的;才是灵活的、动态的,而不是强制的、机械的;才是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二不是被动的、应试的。

第五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教育目的:目的概念的内涵具有更强的终极性、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而目标概念的内涵则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课程目标:

二、语文课程目标拟订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总目标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培植热爱祖国与言文字的基本精神,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4)、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目标特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层次性

阶段目标

A、识字写字目标的主要特点:

(1)、识写分开。(2)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3)、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

(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B、阅读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一条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加强积累,首先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2、写作目标的特点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

1、乐于探究

2、勤于动手

第四节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P98)

一、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与写作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关于个性化阅读

4、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首先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其次注重感受体验,再次要了解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基

(二)表达与交流

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

二、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文学修养方面的修养(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

第六章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议建议。

2、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3、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识记)

二、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2

、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5、构建新型的评价系统

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实行选课和学分制,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2、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1)、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2)、注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3)、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

1、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资源分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2、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涵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4)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二、课程文本资源——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1)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2)、特指概念。很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3)专指概念。

2、语文教材作用: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

3、语文教材编写原则:(1)鲜明的时代性;(2)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民族精神。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3)符合学生发展规律。(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4、“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两大系统“。这套教材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型学习两大系统构成,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融合,构成阅读系统;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并融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构成综合性学习系统。

(2)“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

(3)“专题组元”。

(4)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二是突出过程与方法,比如阅读鉴赏,就分为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三是体现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6、“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实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7、“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1)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2)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4)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8、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课内与课外结合,2、校内与校外结合,3、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4、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第八章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识记)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的进行的。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注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平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踏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胡评价范围体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语文的优秀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2)理解和运用阻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4)较强的语文能力。(5)良好的语感。(6)较高的思维水平。(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

2、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三个唯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得评价

(1)、字词积累的评价

(2)、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的评价

(3)优秀诗文积累的评价

(4)语言实际运用得评价

(二)阅读的评价(三)写作的评价(四)口语交际的评价(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七、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必修课程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二)选修课程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

2、小说与戏剧

3、新闻与传记

4、语言文字应用

5、文化论著研读

第九章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理念

第一节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1、工具性(B详见第六章)

2、人文性(B详见第六章)

3、实践性(B)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实际上是形成一种技能。

4、综合性(B)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源于语文的社会性。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因此,它无时不在,无处不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发生着最广泛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性表现在:1、教育目标的综合性2、学科知识的综合性3、语文能力的综合性4、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

5、民族性(B)

6、审美性(B)首先,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其次,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时间的广泛性。

再次,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还表现在人格影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第二节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工作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对于教学工作、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坚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由“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B)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形成这样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探讨、反复的论争过程。2、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学都不仅仅是单纯地指向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者是单纯地指向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是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全方位的传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伦理,注重它的教育功能。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从属于人文学科,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它不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还具有探讨人生意义,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功能。而“思想性”已无法概括语文学科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用“人文性”来概括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较之于“思想性”更为合适。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其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贯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理念应注重的要点

1、要了解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包括历史上出现的“文道之争”,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关于“人文性”的探讨,从而正确的把握、深刻的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避免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也要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一个极端掩盖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语文教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不重视语文基本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提高,语文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相反,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性质,只讲语文形式,只重技术训练,语文课也就削弱了育人功能,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

2、要全面把握、准确理解语文中人文性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大致归纳

为:思想、道德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审美层面;文化层面;个性、人格层面,概言之,它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活动中进行的、以“人”为核心的、以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在语言文字

的学习过程中进行。

4、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

5、要克服历史上曾经出现、至今仍然存在的一种错误认识。

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和形成能力都是重要的,而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第二,学习知识,在于理解;运用知识,在与形成习惯。“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所谓“成为习惯”是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熟练程度。

(2)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首先,先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是语文实践的一个特点。其次,要更多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

(3)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空间

(4)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所谓综合性,主要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应关注一下几点: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问题意识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所感受、有所体验;3、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重视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

(1)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以汉字认读与书写为例)(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这是它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区别。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结合体。运用描红、仿影、临摹等方法训练书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古代的传统经验、理解与积累的关系)(C)古人是以积累为主,通过多读多背,大量储存语言材料,在语言的理解上,采用的是自然主义方法。儿童时期多读多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则为以后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可能,如果缺少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无论怎样强调理解,也是难以发展语言能力的,积累与理解相比,积累更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并非意味忽视语言理解的作用。

(3)重视语感的培养(什么是语感、语感的品位素质、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A)夏丏尊提出语感概念。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感的主体是个人;语感的方式是直觉;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语感的品味素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广度、深度、美度和敏度。1、广度是指语感所能把握的语言对象的量的多少、面的宽窄。2、深度是指语感对某一语言现象的形式与内涵感受的深浅程度,是指质的高低——是否能对语言表情达意的细微差别做精细的分辨。3、美度是指语感对语言对象美丑的识别、判断的正确程度,是对语言对象的情感上的把握——是否真切、确切、贴切。4、敏度是指对某一作用于他的语言对象作出反应的速度。

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积累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体验

(2)以课文的言语为对象,具体地领悟表达形式的独特性

(3)在读书实践中培植语感

4、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任务(B):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课程的审美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热爱美的事物,促进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2)语文美育的一般原则(B):形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3)开发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B):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汉字美。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塑造美的教师形象(B)

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一,语文课程丰富的审美资源,不可能直接成为学生的审美素养,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育人功能。其二,教学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美育功能。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创设美的情境、美的氛围,开展审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审美需要,获得审美经验,进而进入审美愉悦。这就是教学的过程之美,也称为教学美。

教学美是一种动态之美,包括教学过程的情境美、和谐美、节奏美、等等。教学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师美。教师的美主要包括外在美和内涵美两个方面。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教态美、教学行为等;内涵美主要指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美学修养等。

教师形象的外在美。总的要求是高雅、明快、得体,于朴实中见高雅,于整洁中见涵养。教师的风度应诚于中而形于外,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虚伪。教态美包括神态美和姿态美。

教师的内涵美。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用于坚持真理的精神,高尚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构成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师的内涵美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爱心:爱教育

事业,爱学生。

第十章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教育研究着和教育工作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各要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计划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制订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媒体,计划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检查教学目标,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2、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基础而诞生的。当代行为主义的立言人斯金纳认为:一个有机体主要是通过在其环境中造成的变化来进行学习。程序教学设计步骤:首先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其次,小步子呈现信息。再次,学生对刺激物作出积极的发硬,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即时的反馈。

3、加涅的教学设计:加涅的基于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者内部条件。

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B)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有赖于创设能提供真实情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和师资设备等硬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社会协作等软资源,学习环境是由盈资源和软资源中的各个因素组成融合体。其中软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通过协作和绘画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属性。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识记)

(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社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2、行为动词3、情景或条件4、表现水平或标准

3、确定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应考虑的范围

(1)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

(2)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3)学习者的归因类型,学习者的归因类型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的方式;感情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

4、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实践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谈话法。讲授法师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

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谈话

法包括四种类型: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总结性或指导性谈

话;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

(2)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性和练习性

(4)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探究性。

6、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3)

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7、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识记)

第一步,选取教学环节。第二步,在选取教学环节后,要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环连,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第三步,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协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结合,协同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8、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识记)秧田式排列法、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

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测评。

3、教学环节: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需要经历的具体阶段。

4、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认识论(B)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在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认同者最多、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本质观。“特殊认识论”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反映者主题和被反映者客体,认识就不能发生或受到影响;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及哦啊学也不能超越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的负责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同样如此。特殊性在于:它具有间接性,具有引导性,具有教育性。

(2)其他新观点(发展说、‘认识—发展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特殊交往说)(C)

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以认识过程也包含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之中。把“发展说”与“特殊认识论”结合起来就是‘认识—发展说’,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内在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时一种特使的实践活动。把“实践说”与“特殊认识论”结合起来就是认识—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受教育者的“学”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特殊交往说: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5、语文教学过程(识记):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师生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6、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A)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论中处理师生关系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这种认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概念不同:“主导”属于及哦啊学活动范畴,“主题”属于认识活动范畴,两者不是同一对矛盾的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事无法“辩证统一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主题,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把人类积累的精神文化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才能实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二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动经验的重组、改造、提升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促进他们主动、积极法发展。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深入研究学生、

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知道学生富有成效、富有个性地学习。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A)

答:语文教学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的、可设计的、可控制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首先,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其次,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再次,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所谓“生成”,是对预设而言,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关系(A)

答: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有序性、有规律性的动态性等方面。语文教学还具有非系统性。首先,语文教学过程的非系统性取决于教育的非系统性。其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非系统性。语文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如果不具有,语文教学就变得无规律可循,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盲目而随意;语文教学过程具有非系统性,如果不具有,语文教学只能成为按照刻板的程序机械运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也就失去了升级和活力。事实上,语文及哦啊学过程就是这种系统性与非系统性对立统一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才充满了无穷的变化和奥秘。

第二节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1、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当某种教学程序在实践中经过概括、提炼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这种程序就成为教学模式,或称教学过程模式。具有简约型、操作性、整体性等特点。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

2、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模式及特点(识记):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样一个有四个阶段组成的、以教师系统传授为主、一张我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模式。

3、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同第二章)

4、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凯洛夫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根据巴甫洛夫心理学的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教学过程,提出一节课的程序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组成。

5、单元教学的一般过程

答: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美“新教育运动”的产物。单元教学结构包括:(1)介绍、定向(2)讲读、自读(3)总结、练习单元教学过程模式“四步骤”:领起——教读——自读——总结

6、单篇课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答: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一般由五个环节构成: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有人称为“五大块”。或在此基础上细分为八环节:板书课题和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练习和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程序:启发谈话——阅读全文——读后谈话——逐段分析——编写段落大意——复述或创造性讲述——结束谈话。

第三节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1)朗读型教学过程:其教学过程经历“导入——初读——深度”几个阶段。要求“读要有目的,读要有层次,读要有重点,读要有指导”。

(2)探究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自主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初读课文——提出探究主题——思考探究——成果交流”几个阶段。

(3)导学型教学过程:这是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学会阅读的阅读可行。其教学过程大致经历“导学——自学——说学——结学——用学”.

(4)读写结合型教学过程:以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为重点,读中悟法,从读学写,先读后写,以实现读写迁移。其教学过程大致经历”明确目标——阅读课文——领悟写法——迁移习作“几个阶段。

(5)综合训练型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以综合训练为主要手段,听说读写,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和谐运行。过程是“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综合学习——练习表达、总结释疑”。

(6)“情境教学”一般过程: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

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一般程序: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片,重点激发动机;

细读——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在重点句段上强化情境;精读——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主要采用“比较”(增、删、调、换)和“诵读”

的方法,来达到体会语感的目的。倡导者是李吉林。

(7)“尝试教学”一般过程,倡导者是邱学华老师。在学生独立初读课文、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因文而异的设计大跨度的尝试题,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尝试探索,自求得之”。

2、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1)“自读-教读-练习(运用)”三段式教程:

(2)上海育才中学“八字式”教学过程:“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3)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教学过程: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和复读式。

(4)魏书生“六步式”教学过程:“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

(5)潘凤湘“八步教读法”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标出节码,画出生字2、查工具书,解决生字难字3、小组内朗读、听写4、每个人写课文分析草稿5、小组讨论课文6、停机教师分析课文7、个人完成正式的分析课文作业8、写读书笔记,背诵课文。

(6)“四遍八步”自读过程:跳读、速读、细读、精读。

3、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局限性(B)

(2)教学模式的稳定性和变通性(B)

(3)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创新(应用)

答:首先要把握所选用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特点,即渗透在这一模式中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其次,运用教学模式,要正确地把握体现教学规律的基本过程,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环节,具体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应富于变化。再次,在以一种基本模式为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的居停情况,灵活的运用多种模式。总之,不要定于一尊,囿于一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教学改革,而不是束缚教学,抑制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第十二章现代学习理论与语文学法指导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识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他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识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者个体内

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问题。结论是: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大脑中的认知结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行为上的变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重视和突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学习方法和学生的认识

(1)关于学习的认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护士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

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

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

的对象。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当答学习者原有的

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

知识经验。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

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第二节语文学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识记):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的简称。它是

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诱导、诊治,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2、学习方法的分类(B)答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它对学习做方向性的要求,是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南。第二是一般学习方法层次,即适合于各个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第三是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第四是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3、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识记)诵读法、出入法、循序渐进法、“八面受敌”法(苏轼)、“钩玄提要”法:韩愈总结提出

4、现代语文学习方法(识记):结网学习法、框架学习法、逆向学习法

5、学习策略(识记):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6、常见的语文学习策略

答:1、确定阅读目标策略2、激活和运用背景知识的策略3、图解组织者策略4、问题产生策略5、推论策略6、预测策略7、识别重要信息的策略8、理解监控策略

7、语文学法指导的要求和方法答:学法指导要注意几个环节:(1)了解学生学情(2)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指导计划激动灵活地付诸实施。学法指导几个阶段:趣味引入;方法剖析;方法运用;方法反思。

第十三章现代语文教育技术

第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1、教学媒体: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工具,它能储存、表达、传递和传播教学信息,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人所选择、控制盒操作使用。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工具或设备,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如形体、动作、表情等。

3、现代教育技术: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首先,将现代教育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中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其次,将现代教育看作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教学教学任务的过程,;最后,将它看作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估,媒体因素、人的因素、人机之间交互关系构成的一种系统。

4、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1、多媒体化2、信息化3、网络化4、智能化

5、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答:(1)突破文本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资源

(2)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促进了教师施教能力发展

(3)引发并促进了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等一系列变化

第二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多媒体技术:就是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上相互补充,以达到比单媒体更丰富、更理想的效果。运用于教学的媒体称之为“教学媒体”。

2、几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录音媒体、幻灯媒体、投影媒体、录像媒体、计算机媒体

3、选用教学媒体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答:1、教学目标和任务2、学生与教师3、媒体功能特点

4、经济与条件因素

4、选用教学媒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答:1、适用性原则2、互补性原则3、最小代价原则4、教学最优化原则

5、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技术性要素答:1、树形结构2、呈现方式3、呈现控制4、拓展选择

6、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总体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谈如何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应用)答:总体要求;(1)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要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突出重点、

难点、疑点,体现语文学科特点(3)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具有形

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注重交互性,有助于学生

学习主动性的发挥。(4)内容精当,繁简适宜,经济实用,操作简便(5)

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努力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总之,过媒体

课件的设计是思想与技术的整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技术和艺术的合

成。

第三节网络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答:1、信息资源

的丰富性与信息形式的多样化2、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共享性和获取的便捷

性3、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2、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

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答;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和需要,学会收集、选择、整理、利用信息资料2、利用网络丰富非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课外语文阅读空间3、教师

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为学生上网学习创设良好条件4、要注重思想道德

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应用)

(1)技术与理念

(2)手段与目的

(3)形式与内容

(4)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

第十四章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学段目标编排的特点

1、目标内容比较全面

2、目标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3、目标要求弹性化处理

(二)识字写字具体教学目标的特点

1、准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2、“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3、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子的优美

4、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第二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B)

答:(一)突出“拼读音节”重点

1、注重拼读音节的训练,避免繁琐的知识灌输

2、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儿童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拼音

3、要把巩固汉语拼音与学说普通话、与识字相结合,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

识字、学习普通话的作用。

(二)突出语文教育实践性特点(三)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2、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识记)答:(1)、追源溯流识字法(2)、寓教于乐

识字法(3)、别出心裁识字法(4)、“消毒”纠正广告字

第十五章阅读与阅读教学

1、阅读的本质

答;(1)阅读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2)阅读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3)阅读是言语操作技能和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4)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

2、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阅读的一般规律(C)阅读首先是感悟,其次是理解最后是最终目的,即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味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

4、阅读能力的构成

答:(1)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2)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3)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4)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5)创意型阅读和阅读创造力(6)信息阅读与信息素养

5、创意性阅读(B)答:创意性阅读也叫创造性阅读,它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

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

6、简述阅读教学的职能(B)

答:(1)训练阅读技术,提高阅读能力(2)学习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3)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4)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5)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格境界第二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1、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应用和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具有敏锐性、直接性、完整性、联想性、体验性,同时还具有模糊性、会意性和非理性。语感是语言感知力、语言领悟力、语言感应力、语言触发力的合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

2、意象(识记):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3、思维品质(识记):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4、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指向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5、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答:形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阅读想象和阅读联想的训练。(1)想象的训练。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照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中构成形象。训练想象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引导学生想象文本中描绘的人物、图景等,调动学生记忆中的各种表象;二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从中学习作者想象的思路和方法,常借助分析课文的构思特点和描写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阅读想象力训练方法有:1、拓展性描述2、组合型编写3、传奇性编创4、推测性填补5、表演性再现。(2)联想的训练。阅读中的联想是扩展读者思路、沟通知识、加深对读物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理解的必由之路。阅读联想训练可从三方面进行:1、丰富知识,扩大积累,帮助学生大号联想的基础;2、启发引导、搭桥架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彼”和“此”的联系3定向训练。阅读联想常用的几种方式:1、接近联想2、类似联想3、对比联想4、关系联想

抽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1)分析与综合的训练:分析的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做分解性理解,找出文章各部分、各方面、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在现代阅读理念指导下,分析能力的训练,要注意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侧重于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理解,不能把文章切割成一个个知识块、能力块加以分析,使文章失去整体的美。综合的训练,与分析的训练在思维方向上正相反,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文章各部分、各方面、各因素联系起来,概括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求更深入、更充分的认识整体的本质特征。(2)比较与概括的训练.比较,有助于读者正确、深入的认识和评价读物,有助于从广泛的比较中去把握读物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阅读来训练学生比较能力的途径有:1、从同一篇课文中选取比较的内容2、从不同读物或篇章中引出比较内容3、从作者手稿与修改稿的对照中引出比较的内容,介意学习严谨的语言艺术。概括,在阅读能力训练中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准确把握作者在读物中所表露的观点、思路、情感、态度等,学生必须经由提炼、概括这一途径。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思维品质,幼教思维的智力品质,它是在思维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发散性思维,又叫多向思维、辐射思维,它的特性是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方法

1、揣摩语言法

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阅读理论研究证明,揣摩语言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语言揣摩的重点是:

(1)言外之意最丰富之处。(2)感情最丰富最强烈之处。(3)表达突破常规之处。(4)富有美感的语段。

2、涵泳法:涵泳一词的本义是:“水中潜行”、“沉浸”,引申为“深入体会”。涵泳,就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

3、运用提问对话法的一般策略

答:(1)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2)问题指向要明确,切忌笼统抽象(3)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4)提高问题价值,杜绝“伪问题设计”(5)指导解疑,引导质疑

第四节文学作品教学意义及策略

1、神化、童话、寓言的教学策略答:(1)分析神话人物,认识神话本质

(2)通过朗读、复述、编写童话等手段,加深对通话内容的理解

(3)用寓言中的道理来评价现实中的人和事。

2、诗歌教学的策略答:(1)把握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

(2)探寻诗歌意境创造,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品味诗人的“炼字”,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3、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识记)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4、语言表达方式(识记):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和抒情。

第五节实用文教学意义及策略

1、结合阅读教学实际阐述如何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生动形象是其语言的突出特点,往往通过运用动词、形容词来使语言新鲜、富有形象性。在阅读教学中,要体会领悟这些语言的艺术魅力。

2、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配图表等。

3、议论文论点、论据的识别以及结构模式的把握答:论点是议论文的价值所在,是文章的“灵魂”,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四种情况:(1)在文章的开头,所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2)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3)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处归纳得出中心论点;(4)隐含、渗透在整篇文章中。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有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种,写文章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不可写观点与事例简单相加的文章。教学中要加强对说理精辟的章节反复朗读体会,增强语感。

议论文的篇章结构,通常有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即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四种。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1)从论证的性质看,有立论和驳论;(2)从逻辑推理的形式上看,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3)从论据的特点分,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还有正反对比法、比喻论证法。

第六节文言文教学意义及策略

1、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答:(1)整体感知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并分析文章独到的表现形式

(3)学习语言,培养语感

2、信、达、雅的涵义:

答: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准确通顺,明白地表达原意;雅,语言要优美、流畅,符合规范。

第十六章写作与写作教学

第一节写作的性质与写作教学新理念

1、写作的性质:

答:(1)写作是人的一种心理要求(2)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过程(3)写作是一种通过内部言语来操纵的技能

2、写作教学新理念()

答:(1)重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2)重视砥砺思想,涵养情感,建构精神世界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节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目标及特点

1、写作教学的职能

答:(1)训练言语表达,提高语文素养

(2)提高认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1-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答:写作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特点:(1)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有乐趣、有自信心。(2)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珍视感受,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坐真人。(3)重视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培养;注重方法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3、普通高中写作教学目标的特点

答:(1)强调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条件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突出写作的个性要求

第三节写作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1、观察能力的构成:注意力、鉴别力、联想力

2、积累的含义及意义

答:广义积累,泛指写作主体对客体由外而内的一切摄取吸收,包括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技巧积累、语言积累等。狭义的积累,专指写作材料的积累和储备。对学生进行积累材料的训练,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写作储备材料,还在于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作一个积极投入社会、关心生活的有心人。

3、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

答(1)感受要独特(2)感受要敏感(3)感受要深刻(4)感受要细腻

4、思考能力训练的内容:

答:思考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1)提高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经过分析,概括出一般原则的思维方法。(2)加强联想和想象的训练。联想可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对联想。想象可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4)学会辩证思考问题(5)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表达达意。

5、作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答:审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品鉴和领会,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写作对审美的基本要求:(1)形象性。对客观物形象程度越鲜明,美的表现也就越鲜明;要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首先要把握审美对象的形象性。(2)情感性。(3)功利性。

审美能力的培养:(1)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2)培养审美感受能力(3)培养审美鉴赏能力(4)培养审美创造力

6、审题立意:审题,就是认读、分析、研究题目,弄清命题意图,包括题目内涵、主题、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写作重点、题材等相关要求。立意,就是确定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即观点、主题或思想感情。

7、作文立意的具体要求

答:(1)立意要正确。(2)立意要鲜明。(3)立意要深刻。(4)立意要新颖

8、怎样对作文进行修改润色

答:1、完善主题,指为了深化或变更主题而进行的修改。2、增删材料,指对文章所用材料进行增补或删减的修改方法。3、调整结构,对文章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甚至重新安排的修改方法。4、润色语言,即对文章中语言运用,包括字、词、句、段,乃至标点,进行增、删、调、改的修改和加工的过程。

第四节写作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分析过去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答:1、写作需要创设自由空间2、写作的丰富源泉是生活3、继续发扬读写结合的教学传统4、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先放后收的规律

2、从选材立意方面分析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本质区别

答:材料作文又叫供料作文、条件作文,有教师或其他命题者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这材料完成一定规格的作文。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写作训练形式。话题作文的特点有1、开放性。2、灵活性3、创造性。

3、你更推崇什么样的作文讲评方法)讲评的要求是要有计划有重点、实践结合理论、多鼓励重发展、师生积极互动、巩固讲评效果。奖品的方式有综合讲评、专题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交流互动。

4、作文能力培养与写作技能训练有何区别答: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积累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写作技能包括审题立意及能、选材剪裁技能、布局谋篇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修改润色技能。

第十七章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与“听话”和“说话”的本质区别:“听话”、“说话”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或指单纯地“听”,或指单纯地“说”;而口语交际则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

2、口语交际的特征:瞬时性、简约性、交际性、互动性

3、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答:1、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口语交际教学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1)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

(3)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及其特征

1、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

答:(1)发展性(2)整体性(3)操作性

2、口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

答:义务教育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高中口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

(1)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2)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二不必过多传授口

语交际知识。

(3)鼓励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1、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答:(1)耐心专注地倾听(2)自信负责地表达(3)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交际策略:1、确立可行的交际目的2、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情境策略:1、教师精心创设情境2、学生大胆创设情境;互动策略:1、善于倾听2、从容表达3、交流互动

3、表达与交流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答问、朗读、看图说话、口头复述、讨论、口头作文

第十八章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与基本形式

1、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答: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3、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答:1、社会活动型2、虚拟活动型3、模拟实践型4、角色体验型5、专题研究型6、自由拓展性

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答:(1)遵从个性化原则(2)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综合性学习不是少数优秀生的专利(4)“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于“语文活动”(5)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做用的发挥

2、如何评价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答:(1)在评价内容上,有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过程(2)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化”、“单向化”转向“多元化”、“互动化”(3)在评价标准上,弱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4)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

第十九章当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1、语文德育行为(C)

答:1、传授道德知识2、激发道德情感3、养成道德行为与语文学习习惯

2、语文智育行为(C)

答:发展智力是智育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能动的活动室智力发展的条件,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发展,是学生通过接触语文材料,对语文教材进行不断的分析、综合,在认识教材的主体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在对语文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等活动中,通过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的主动性、主体性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3、语文美育行为: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主要是感受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自然风光美和文学

艺术美。

4、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角色期待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第二节当代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新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答:1、健康人格

2、高创造力

3、主体意识

4、求实求真

5、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

6、个性和谐

7、乐观开放

8、热爱生活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主流文化的融合

答: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开掘与现代转化。1、“有教无类”的全民观念;2、“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3、“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4、“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5、“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新课程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为什么要发生这样

的变化

答:(一)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尊重、赞赏

1、学会尊重学生

2、善于赞赏学生

(二)教学关系方面,强调帮助、引导

(三)对待自我方面,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

析的过程。它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四)和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方面,强调合作

第二十章语文教师的德行发展与个性塑造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德性构成与发展

1、教师德行的构成

答:1、教师善,教师善是教师德行的核心。2、教师公正3、教师责任感:人既应该对人有责任,也应该对自然有责任。这种责任感主要会落到教育上。(1)如何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安然自在、不受拘束,而且觉得学校充分创造的活力,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2)帮助学生发展学生学习的动机,是美中学习活动切合学生,唤起对各种学习材料和生活问题相互联系的意识,以及创造有益于学习的情境,也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更是教师的责任。

2、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答: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需要:(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依法从教;(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使自己具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品质,提高人格感召力。

3、语文教师人格的完善对语文教育有何积极意义(

答:以下人格特征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必不可少的(1)善于交际、合作,乐于助人,责任心强;(2)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3)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聪慧、善于接受新鲜事物;(4)宽容,自信,勤恳,意志坚定等。总之,教师的人格不能清贫,教师的精神不可贫乏,教师的教育之爱不得吝啬。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个性塑造与教育智慧

1、语文教师如何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

答:一、稳固共性根基。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人的共性,一切行为要符合做人的准则,立业必须先立人。首先,教师要自觉恪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育公正、教育人道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具有自律自强意识和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其次,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文化视野、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二、提高人格修养。三、实现“个性化”发展。四、追求“多样化”发展。

2、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答: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韩进之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的个性品质:1、热诚关怀2、真诚坦率

3、胸怀宽阔

4、作风民主

5、客观公正

6、自强自信

7、耐心自制

8、坚韧果断

9、热爱教育事业

3、教育智慧的涵义:教师独特个性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基础,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师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4、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

答:语文教师教育智慧包括智力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

第二十一章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第一节科学性和艺术性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1、教学的科学性及具体体现答:教学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所体现的教学规律性。(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首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中随机传授的一般只是、经验不同,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检验的人类知识、经验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客观性、相对真理性,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其次,这些知识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有序的、系统的。(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教学的艺术性及具体体现答:教学作为艺术,主要是由教学实践的创造性特点以及教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1、教学既要求教师深刻地理解、熟练地把握教学规律和规则,又要求教师具备高潮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2、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

3、教学过程是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动态的过程。

4、从教学的内容看,无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就决定教学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性色彩。

5、成功的教学总是体现着艺术的特点。

3、两者区别和联系:

答: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双重属性,二者有质的区别,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谐统一于教学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

1、教学科学的任务是揭示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解决“依据什么”进行教学的问

题,它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形成理论和建构理论体系上,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对教学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上;而教学艺术的任务是探索教学的策略和技艺,

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它的价值直接直接体现在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上。

2、教学科学强调教学的共性、普遍适应性和必然性,为教学提供一般的相对稳

定的规则和程序;教学艺术则突出教学的个性、特殊性和灵活性,为教学提

供具体的可变通的策略和技艺。

3、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的方法,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注重抽象的概括,

强调实证,因此,教学实验往往成为其生长点;教学艺术有非理性的色彩,

更加重视形象感染、情感激发和人格感化,强调审美体验、智慧启发、灵感

生发,它更多地来自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两者的主要联系:

1、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和依据。

2、教学艺术是对教学科学的成功应用和教学

实践的升华。

总之,没有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教学艺术,教学科学就失去了生起和活力,难以实现其实践价值。教学,只有展开科学和艺术的“双翼”,才能成功地飞抵理想的境界。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2、教学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制

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3、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阐述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应用)

答:课堂教学活动之所以需要创设情境,这是因为:1、“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从具体的形象到抽象的概括,从感官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时人们一般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是直观教学院里的基本依据。2、教学过程是以“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这是情知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感知——情绪——意志性格”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又一重要依据。3、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4、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对人的教育,必须促进个性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4、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阐述课堂语文思启智的艺术(应用)

答:启发学生思维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教学艺术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基本策略是:

1、以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2、善于设疑、激疑,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3、运用比喻、故事、演示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繁为简、

化理为趣,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

4、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5、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掌握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

6、在启发思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 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3、积累 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1—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复述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种类,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二、当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 (一)评价过程不科学 一次规范的小学语文书面考试过程,应包括决定考试目的、制定考试大纲、编制双向细目表、编拟试题、组合成卷、试测、施行及评分、分析考试结果、解释分数等这些步骤。但是目前学校组织的单元考试、期终期末考试,或市区统一命题考试,有的由题库组合成卷,较多是临时组织教师或任课教师凭经验主观命题,无双向细目表,对题库中的题目也不经试测、校正就直接施用,对考试结果不作质量分析,一些基本问题如信度、效度等也无法作科学的回答。 (二)评价内容不全面 目前小学语文考试卷结构有二种。一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阅读分析、作文。二是由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两部分组成。这二种结构的试卷都无法反映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能体现现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之高要求,再加上命题作文无法准确真实地反映学生写作能力,使语文评价的可靠性下降。此外,评价内容中有关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和兴趣、习惯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三)试卷编制技术不规范 小学语文考试卷中常有干扰学生正确答题的技术性问题,包括语法性、知识性错误,导语不明确,各类题型的编制不符合题型要求。如判断题本身蕴含暗示性词语,选择题的选项形式不一致或少于三项,填充题的语境不完整等。 (四)评分和分数解释缺乏客观性 现行的小学语文评价中,尤其是一些学校自编考题中评分标准有误时有发生。同时,对评价结果即分数的意义的认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全国自考2016年10月00541《语言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 0054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面各项中,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是 A.广州话 B.福州话 C.重庆话 D.上海话 2.汉语拼音字母b、p、m都是 A.舌尖音 B.唇齿音 C.正齿音 D.双唇音 3.下面各项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英文字母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希腊字母 4.儿童“以词代句语言”出现在 A.单词句阶段 B.语法句阶段 C.简单句阶段 D.复杂句阶段 5.“叶子岀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 B.仿写 C.夸张 D.比喻 6.下面各项中含有轻声音节的是 A.渐渐 B.妈妈 C.声声 D.人人 7.“在家休息”是一个 A.动宾词组 B.主谓词组 C.偏正词组 D.兼语词组 8.不同行业有自己的“行话“行话”属于 A.地域方言 B.社会方言 C.亲属语言 D.混合语言 9.“半两棉花——免弹(谈)”采用的方法是 A.转移欢关 B.语义汉关 C.语音双关 D.替代双关 10.下面各项属于语言符号特点的是 A.约定性 B.自然性 C.固定性 D.想象性 1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 A.母方言 B.底层方言 C.基础方言 D.原始方言

12.谈话体属于 A.书面语体 B.宣传语体 C.文学语体 D.口语语体 13.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便把“世”改为“代'把“民”改成“人”,这是为了 A.避讳 B.图吉利 C.讨口彩 D.自谦 14.中国历史上推行“书同文”措施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玄宗 15.汉语中“罗汉、菩萨、塔、阎罗”等词的出现,是因为 A.儒家学说的兴盛 B.道教的兴起 C.名教的影响 D.佛教的传入 16.“弟弟吃苹果”不能说成“苹果弟弟吃'这是受制于语言符号的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C联想关系 D.分类关系 17.音高取决于声波的 A.振幅 B.数量 C.长短 D.频率 18.“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这个句子是 A.反复句 B.顶真句 C.对偶句 D.回环句 19.中国叫“绥远、定远”之类名字的地方,往往当年 A.水草丰美 B.山川秀丽 C.曾发生战乱后被抚平 D.人口特别多 20.—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转而使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叫 A.语言混合 B.语言转用 C.克里奥尔 D.双语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22.下面各项中,属于元音的有 A.[a] B.[f] C. [l] D.[o] E.[p] 23.下面各项中属于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的有 A.音乐 B.舞蹈 C.绘画 D.推理 E.文学 24.下面各项中彼此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有 A.日语 B.葡萄牙语 C.老挝语 D.朝鲜语 E.英语 25.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有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作文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3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大有进步。不少学生基本上能按习作要求去做,但也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和标点不够规范,词不达意等。这主要是训练不够扎实形成的。在这一学期的作文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加强各方面的训练。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教材共安排了8次习作,以“乐生、实际”为宗旨,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可以进行多元选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习作,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欲。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能留心周围的事物,继续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过的表述清楚。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4.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例文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照搬照抄,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5.以例文为样式,主要是片断练习,根据每次习作的要求,例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 四、教学采取措施: 1.重视对课文范文、写作方法及要点的领会,学习。

2.利用好看图写话,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多看,多思,多想,坚持写日记。 4.通过剪贴小报、图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5.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7.多读、多练、多思。提高写作水平。 8、关心差生,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及时指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五、习作训练安排: 习作1、看图写一篇习作。 要求: 1.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的写作方法。 2.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点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习作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习作。 4.乐于把自己的习作与他人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标点和词句。重点:怎样把事例写具体、写清楚。 难点:抓住细节把事情写具体。 习作2 、为别人画一张像,然后写一篇习作。 要求: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建设课题组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7037 本科自考英语语言学概论精心整理 Chapter 4 Phonology

Chapter 4 Phonology(音位学) 4.1 phonetics and phonology: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区分 Bot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re concerned with speech.语音学和音位学都士对语音的研究。 定义区别 -Phonetics is a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ercep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peech sounds.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生产、感知和物理性质的。 -Phonology studies how speech sounds are combined,organized,and convey meanings in particular languages.研究语音如何在在特定的语言中结合、组织和表达含义。 ---Phonology is language-specific.it is 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organized and used in natural languages.音位学是特定于语言的。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中的声音是如何组织和使用的。 ---Phonetics is a study of speech sounds while phonology is a study of the sound syst em of a language.语音学是一个研究语音的然后音位学是研究一种语言的声音系统的学科。 4.2 Phonemes,phones and allophones 音位、音子、音位变体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phonological systems.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定义: ①Phones are the smallest identifiable phonetic unit or segment found in a stream of speech. 音子就是在连续的发音中可辨认的最小语音单位或片段。 ②Allophones are the phones which represent a phoneme in a language and cannot change word meaning by substituting any of the set for another.音位变体是指代表语言中音位的音子,即使以一个取代另一个也不改变词义。 ③Phonemes are the minimal distinctive units in the sound system of a language.音位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独特的单位。 Allophones are the realization of a particular phoneme while phones are the realizatio n of phonemes in general.音位变体是一个特定音素的认知而音子则是一般的音素。 4.3Minimal pairs 最小对立体 The phonologist is concerned with what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or technically speaki ng, distinctive. Minimal pair---a pair of words which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y one sound. Three conditions(情况): 1)the two froms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意义不同 2)the two forms are different in one sound segment声音片段不同 3)the different sounds occur in the same position of the two words.不同声音发生在两个单词的相同位置 Minimal set: a group of words can satisfy(满足)the three conditions . Minimal pairs help determine phonemes. 最小对立体用来定义音位。 4.4 identifying phonemes 识别音素 4.4.1 contrastive distribution,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nd free variation 对比分布,互补分布和自由变异 The distribution of a sound refers to the collectiv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ound concerned may appear.一个声音的分布是指其有关的声音可能出现的集体环境。 1)contrastive distribution对比分布 If two or more sounds can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on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1 教研时间: 教研地点:教师办公室 教研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 教研内容:订本组教学计划 教研记录: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组织本组老师,深入学习教学课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另外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生动的教学课堂实例,进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索研究。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发展语文素养。 二、工作思路: 1、组织本组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继续收集、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进行讨论交流,写学习心得。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依据教学常规要求,认真完成语文教学工作。除了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行政听课、随堂听课,抽查作业及教师备课等各项活动以外,我们教研组还将进行不定期的作业互查、教研组内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年级特色。 3、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安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4、努力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 5、经常开展交流心得活动,互学互助。

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2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组的语文教师。 活动主题:就“打造卓越课堂”赛课做好准备 《放飞蜻蜓》集体备课 活动过程: 1、解读教材: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2、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三、探讨教法: 朱红芳: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觉得在这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孙广琴: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袁爱华: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张云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杨春满: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觉得可以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 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3 教研时间: 教研地点:教师办公室 教研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主题:学习《教学参考用书》 具体内容: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