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作业

地理作业

地理作业
地理作业

B11历史班111003132 刘凡凡

胡焕庸

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学术经历:他于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文史地部.1923年,胡焕庸

在南高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补读东大的学分,取得东大理学士学位。当年,他乘船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1928年9月,胡焕庸从法国回国,既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又担任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1930年,中央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由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他担负起气候学和自然地理的几乎全部教学任务,包括地学通论、气候学、天气预报、地图投影以及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此外,他还从事地理教学基本建设,胡焕庸改教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课程,并且结合教学工作完成一系列的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专著,并公开出版。1953年,他调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他在上海的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在1956年以前他亲自担任大学本科的亚洲自然地理和欧洲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尽管不长,他仍然认真编写出有关专著。在1981年以后,胡焕庸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术贡献;他所著《气候学》就是他在中央大学的教材。此书主要参考德国学者J.汉恩

(Hann)和W.柯本(Koppen)的著作,第一次把柯本的气候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地理学界,认为这种分类法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是最完善的气候分类法。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地理教育》、《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黄河志·气象篇》、《两淮水

利盐垦实录》、《两淮水利》、《淮河》、《祖国的水利》、《淮河的改造》、《中国经济地理》、《美国经济地理》、《苏联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法国地理图志》、《英国地理图志》、《西德地理图志》、《法国经济地理》、《江苏图志》和《四川地理》等等。

侯仁之

学术经历:1932年—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1937年,留校为研究生兼助教。

1946年夏,前往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燕京大学任教,开设“中国历史地理”,并撰写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这期间,又应梁思成教授之约,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兼课,讲授“市镇地理基础”,兼任北京都市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合并后的北京大学迁到燕园,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1957年夏,由中央教育部派遣,出席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主持召开的“今日的大学”国际讨论会。1960年—1964年,连年带领北大历史

地理研究组,深入沙区考察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探索历史地理的新方向。1980年—1996年,文革以后,十次出国,主要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担任过客座教授、住校访问学者、国际地理学会学术思想史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荷兰等国,介绍中国地理学史的专题研究和中国古代地理学家的卓越成就;做过关于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和城市规划以及中国西北沙区历史地理考察的学术讲演等等。1996年5月,出席美国克莱门特,麦基纳学院的国际讨论会,演讲题目“燕京大学的经验与中国高等教育”,这是他走上学术研究道路之门。同时还兼任过燕京研究院院长,还经常不断地献身科普读物的写作。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他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系统揭示了几个类型的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其地理条件,为有关的城市规划作出了贡献,最重要的成果已反映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经过实地考察,揭示了大西北部分地区近两千年来的沙漠化过程及其主要成因规律,为沙漠化的防治提供了论据。

代表作品:《天津聚落之起源》《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上的北京城》《步芳

集》、《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史话》、论文《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及其应用》、”,《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等等。

学术贡献:侯仁之教授在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

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其还在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考察中,揭示了历史时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在决策上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陆大道

学术经历:陆大道是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他组织了对我国工业布局和工业地理学的学术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 理论,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参与或组织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提出我国“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近年来,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大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贡献:在国土开发研究方面,他参与了国家计委领导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

要》工作,组织和参与了《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制定,以及众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他在实践工作和在德国学者区位论及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构思了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的框架,提出了“点-轴系统”模式和以海岸带及长江沿岸为国土开发、经济布局战略重点的“T”型宏观战略。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陆院士组织和参与组织了环渤海、东部沿海、新疆、京津唐、西部重点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规律,对地区差距的地学因素影响及其趋势作了深入评价,论证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是经济高速发展难以避免的副作用。他主持或参与起草了大量关于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与治理方面的报告和建议。其中9份由中国科学院呈送国务院。十多次参与国家计委的重要规划和报告的起草。他主持编制了1997、1999、2000、

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系列),对我国国土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

代表作品:《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及其空

间结构》、《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7、1999、2000、2002),以及“二000年我国工业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综合研究的意义、进展与任务”等。

段义孚

学术经历:段义孚1930年生于天津,后随家到澳大利亚、菲律宾。在牛津大学读大

学。1951年入美国伯克利大学为研究生,1957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教书。自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始,段义孚在地理学上贡献陡增,声名鹊起。1973年,获得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授予的地理学贡献奖,1987年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他Cullum地理学勋章。

学术思想: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在西方地理学界,以及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人的种种主观情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

学术贡献:他注重人性、人情,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systematic

humanistic geography),以人为本,就是他的“地学”的特征。他的《恋地情结》和《恐惧景观》,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教材。他关注的是在街道上、校园里,在日常炊洗琐事中,在男女老少的闲逛中所包含的与地方场所相对应的爱与怕,他说这些都构成人文地理的内容,值得研究。他成功地将“这些寻常事物后面的暗中关系、隐藏含义,以新鲜有力的语言揭示出来”,服了20世纪后20年的学术界。

代表作品:《恋地情结》和《恐惧景观》,《割裂的世界与自我》、《宇宙与炉台》、《逃避主

义》、《无边的恐惧》、《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等等。

维达尔·白兰士

学术经历: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法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并长期任教,培养

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学术贡献: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巴黎大学地理学教授。他主张“或

然论”,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不同。他的思想使法国地理学摆脱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束缚,没有产生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尖锐对立,也没有陷入到自然中找人生答案的困境。他还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生活方式即指文化,是人类集团成员所学习到的传统品质,是民族的制度、风俗、态度、目的以及技能的复合体,它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类集团将选择由自然提供的可能性的基本因素。“生活方式”的概念为社会文化地理的研究确定了较明确的对象和范畴。维达尔还十分重视小区域的研究,直接注意人及其周围的紧密关系,认为这是

训练地理学家的最好途径。他的思想对以后出现的地理学的土地研究、局地地理学研究是有启发作用的。总之,他给法国地理学留下了一个良好的传统,使法国地理学没有遭至其他欧洲国家所出现的一系列争论和麻烦,无论是社会文化地理还是自然地理研究都比较深入。

代表作品:是《人生地理学原理》(1921),此外还有《法国地理大纲》(1903 年)、《东

部法国》等书。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完整版)地理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云南地理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长期以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都是常规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单一,只注重格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 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 一、地理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环境下地理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体现新课程理念。高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作业设计的依据所在,是地理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六大原则。 1.基础性原则。作业的内容首先要紧扣基础性,要以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 2.多样性原则。地理作业和其他学科作业一样,分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既有绘图题、问答题,还有课外调查报告、课外小制作、专题小论文以及演讲稿。 3.探究性原则。作业要激发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要开拓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深刻性,要延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开放性,也就是作业所引发的学生思维量要大。 4.主动性原则。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5.开放性原则。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作业题,不要把学生解题做作业的注意力仅仅引导在课本知识范围之内,局限在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这一狭窄的途径。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 6.合作性原则。21世纪的教育应该由重点培养竞争力转向重点培养合作能力,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课程作业

浅议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摘要:历时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关键字:历时地理学学科属性交叉学科 历史学和地理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学科,一个是空间维度的学科。历史学贯通古今中外,需要从区域的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而地理学兼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在探究某一地理现象时往往也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学和地理学可以相互交融,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各自的研究,两者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这就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直接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沿革地理体系。此后沿革地理在中国地理学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延续发展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地理学的观念、研究方法与

范围等内容而在半个世纪期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古代沿革地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今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确实已大大超越沿革地理的旧有框架,呈现出全新的学科面貌。这种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差异,首先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研究者着力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整个学术体系当中的归属问题,并引起了学科内部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与说法,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种说法。 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发展来看,历史地理学仍然是一门依托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时空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汉书·地理志》,即所谓沿革地理。沿革地理长期以来是被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学一直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人类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地理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正是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产生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历时地理学产生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

2.2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14·银川模拟)读“我国两省区人口产业构成及人口增长柱状图”,完成1-2题。 1.甲省区( ) A.城市化速度较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城市规模大,数量大 D.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2.两省区( ) A.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B.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C.均为欠发达地区 D.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读左图可知甲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城市规模、数量不会很大,还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阶段,但在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甲、乙两省区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说明均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中应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读右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相同的。 (2014·山东菏泽一模)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3-4题。 3.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4.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我国城市人口一直呈快速的增长态势,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都呈增长态势,但是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说明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浪费问题。 (2014·山东潍坊模拟)读“某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市不同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心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 B.中心区人口数量已低于郊区 C.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郊区 D.远郊区人口总量减少 6.近几年,该市近郊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 ) ①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②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③近郊区城市化发展④远郊区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5.D 6.B 解析第5题,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读图,中心区人口增长率是负值,郊区是正值,但不能表示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A项错。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也不能表示人口数量已经低于郊区,B项错。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郊区,C项错。图中两个时间段中,远郊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变为负值,说明远郊区人口总量在减少,D项对。第6题,商业区主要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不会在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①错。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②对。近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向城市化发展,③对。远郊区人口少,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小,④错。所以B项对,A、C、D项错。 下列资料为“我国某省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及“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据此回答7-8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年份总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200 47 36 17 1999年 1 023 19 45 36 2008年 6 110 13.4 54.4 32.2

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巩固和延伸,在反馈教情、学情,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教师往往毫不选择地让学生完成《填充图册》、《基础训练》中的所有习题,这些作业从内容上看多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形式单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抄答案应付,毫无兴趣可言。这种传统的作业观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的理念。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布置地理作业”,“减负”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地理作业设计得合理、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地理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识到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作业的范畴,在教学中逐渐改变单一、呆板的作业布置形式,对地理作业的设计进行大胆创新,并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及生活体验,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收效甚大。 一、内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 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布置的作业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毫无选择地让学生完成现有的教材配套练习,量多而无针对性,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检查,抄答案,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挑选教参中的某些练习,或对现有的题目进行改造、重组,注意作业的难度、梯度,有的放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分析归纳等能力的目的。 1.在学完“东西半球分界线”知识后,学生对东西半球的划分很容易误认为是以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为界,所以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纸圈,纸圈上每隔1厘米画一条经线(1厘米代表10°),每隔30°标出一条经线的度数,注意标好东、西经(E和W),用红笔标出20°W、160°E这两条经线,并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出东、西半球的范围,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的理解。 2.在学完“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后,布置学生绘制海陆轮廓简图的作业,要求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20°W、160°E经线及七大洲的轮廓,并注意这些经纬线与七大洲的大致位置关系,并在图上标出洲界线的名称,通过绘制可以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致位置。 3.在学完大洲、地区、国家时,要求学生绘制“知识树”,树枝分别是各地理要素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看谁“画”得“枝繁叶茂”。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画“知识树”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整理好各要素的特征,还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城市地理作业

平顶山中心商务区分析 引言:中心商务区(CBD)是第三产业高度集中,以中央商业和中央事务两大职 能为主体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其空间范围是由中央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1;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50%的周边街道所包围的地价峰值街区构成。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和交通流量最集中、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可达性最高的大型商贸企业荟萃之地,CBD是城市景观最繁华的地段和标示性建筑最集中地区域,也是城市经济的灵魂和城市及其腹地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标志。 1、平顶山CBD范围界定 1.1平顶山CBD范围界定 平顶山CBD以平顶山市CBD以和平路步行街为中心东到开源路以东的诸庙街,西到朝阳路,南到建设路以南,北到矿工路。中央商务区一般是在城市商业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确定平顶山的CBD,必须先对平顶山市的商业中心进行界定,通过实地的调查,此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区域内所有楼房的层数,用于商业用途的层数,以及所有楼房的用途。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平顶山市区的CBHI很多地方都大于1,但是CBII均达不到墨菲和范斯界定的50%,商业中心有些地方甚至30%都达不到,由此可以得出平顶山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CBD结论。CBHI 大于1只能说明该街道的中心商务功能的总楼面面积至少相当于一栋覆盖此街道的一层建筑的面积,而CBII小于50%,指表示说明在所有楼面面积中,中心商务功能所占的比例只有50%以下。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在中心商业区内住宅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这在真正的CBD中是不会出现的。 图1 平顶山市CBD划分图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历史地理作业

我的家乡——介休 摘要: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市,春秋时属晋为邬县,后有界休、界美等称,西晋始称介休,它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关键词:地名变迁地理位置绵山寒食节 一、介休的古往今来 介休历史悠久。1982年,在城西南8公里义棠镇温家沟村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早期遗址和东周文化遗址,有陶器等文物出土,可见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 国内史籍(《左传》)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或晋鄂侯六年,前718年)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余休而得名。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汉书·地理志》太原郡:界休,莽曰界美。)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十六国时期介休县废。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属西河郡,十九年复置邬县。(《魏书·地形志》汾州西河郡:“介休,二汉属太原,晋属。晋乱罢,太和八年复。”南朔州:北魏孝静帝时侨置,故治在介休县。《元和郡县志》汾州:介休县“后魏明帝时为胡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今孝义)。 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北周·地理志》介州:介休郡,领县二:平昌、永安。) 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隋书·地理志》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 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元和郡县志》汾州: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高奇省介休入永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答案汇编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

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 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 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引导他们进行后续地理学习的有效载体。基于此背景,对设计生活性、层次性、归纳性的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究,旨在引导 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推进学习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作业设计;三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02-01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各科教学质量开始不断提升,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有着 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业的布置就存在着一大问题,许多教师在布置作 业时,往往以教材作为核心,作业的内容以及类型都非常单一,作业也缺乏实践性。这种作 业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于地理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高。 所以改革地理作业迫在眉睫,研究地理作业的设计方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性——引导观察生活 在进行初中地理作业布置时,教师要时刻以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保持 对地理的热爱,进而仔细地观察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为学生预备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利用生活 中的实际案例来为其他学生讲解知识点,在班级形成一种学习地理的氛围,激发学生去观察 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可片面化看待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不懂的知识 点要及时进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将作业目标设 立为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思考这个地区包 括哪些城市,主要产业是什么,地区的气候又是什么,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长江 三角洲的基本情况知识网络图。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先请班上的长三角地区的学生 谈谈自己家乡的人文、气候以及经济状况。在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有 关的数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有关知识。 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全程参与到了地理学习当中,并且能够将有关的地理知识与自己 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今后也会保持热情观察生活,又 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牢记于心。 二、层次性——关注学生发展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基础水平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地理学习时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在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思考时,学生可能出发点以及思考的方式、接受能力的不同,导 致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对地理作业进行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 生的差异,将作业进行分层化,灵活地进行作业的布置。所谓作业分层化也就是教师在布置 作业时,对于那些基础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布置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挑战带来的快乐;对于基础水平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基 础知识作为作业的重点,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 能够满足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需要,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中国的河流—黄河”展开教学时,将作业目标设立为让学生能够准 确地说出黄海的发源地、流经地区的名称以及地形、最终在哪个地区汇入海洋,这个目标是 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找出目前我 国是如何对黄海的上、中、下游进行开发以及治理的。 在上述作业模式下,即尊重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能够让 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三、归纳性——引导学习总结 初中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由于面对这许多复杂多样的地理知识,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重重,甚至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在学习时也很容易将不同的知识点混淆。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 行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刻意为学生布置归纳总结性的作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

七年级地理作业设计教程文件

《日本》作业设计 XXX 教材来源:初中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下第七章第一节 主题:日本 适合对象:七年级1班学生 设计者: XXX 一、作业目标 1、在地图上,描述日本所处的位置; 2、通过材料及图片,说出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并举例说出日本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读图及材料,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 二、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收看日本关于地震方面的报道,初步了解日本对地震的防御; 2.读世界地图,简单说出日本所处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课中作业】 1.按亚洲的地理分区,日本属于( )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D.中亚 对应目标1 2.日本有一座很出名的活火山,风景优美,被称为“圣岳”,它是( ) A.圣海伦斯火山 B.埃特纳火山 C.维苏威火山 D.富士山 对应目标1 3.下列关于日本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日本境内多山,3/4是山地和丘陵 B.平原分布在岛屿中间 C.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D.日本最高山为富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 对应目标2 4.对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狭人稠 B.多火山地震 C.河流长,水量小,流速急 D.多优良港湾,海岸线曲折

对应目标2 5.假如地震发生时,你正在上课,你应该() A.钻到桌子下 B.躲在墙角 C.靠近窗户 D.跳楼 对应目标3 6.日本平均每年火山、地震次数多达1500多次,这是因为( ) A.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B.日本跨经度较广、国土狭长 C.日本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小 D.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 对应目标3 【课后作业】 读图“日本位置略图”和图“日本经纬网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日本位置略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日本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______大陆东部,东临______洋.(2)日本的相对位置:日本隔______(海)与中国相望,隔______(海)与朝鲜、韩国相望,隔______ (3)与美国相望,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4)在“日本经纬网地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日本领土大致在______(纬度)之间,属五带中的______.(5)日本是______洋边上的岛国,处在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交界的地带,因此日本多发生______和______. (6)日本领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大岛、周围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的.(7)日本领土形状的特点是______,海岸线的特点是______ 三、评价标准 字面书写干净整洁,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价知识等级;全部答 对的可得A,错1~3个的得B,错4个以上的得C;也要评价学生的书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2017 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但稍加修缮就可以达到目前的居住标准,这类建筑集中的地区称为( D ) A. 贫民窟 B. 贫民区 C. 棚户区 D. 灰区2.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称为(A ) A. 邻里 B. 社区 C. 社会区 D. 社会空间 3、(B )是由伯吉斯于1923 年创立的。 A. 多核心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扇形模式 D. 单核心模式 4、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 C )阶段。 A. 逆城市化 B. 再城市化 C. 中心城市化 D. 郊区城市化 5、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 A ) 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B. 人口数量多 C. 第三产业比重大 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 6、(A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A. 工业化 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B ) A. 工业化 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8、我国市带县市域范围属于下列哪种概念( A ) A. 行政地域概念 B. 功能地域概念 C. 城市连绵区 D. 大都市区 9、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这种地理位置属于( C ) A. 中心位置 B. 重心位置 C. 大位置 D. 中位置 10、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类型称之为( B ) A. 景观型城市化 B. 假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郊区城市化 11、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B ) A. 城市交通不方便区 B. 大城市中心区附近 C. 城市边缘区 D.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 12、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C ) A. 一般描述方法 B. 统计描述方法 C. 统计分析方法 D.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13、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D )。 A. 大都市区 B. 城市影响圈 C. 城市功能区 D. 城市建成区 14、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C )提出来的。 A. 厄尔曼 B. 伯吉斯 C. 霍伊特 D. 哈里斯 15、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D ) A. 首位城市 B. 首位分布 C. 首位比 D. 首位度 16、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C ) A. 多层次商业中心 B. 带状商业网点 C. 市场化商业区 D. 专门化商业区 17、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C ) A. 自然特征 B. 经济特征 C. 社会特征 D. 法律特征 18、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D ) A. 离散阶段 B. 极化阶段 C. 扩散阶段 D. 聚合阶段 19、中心地理论中的K=4 体系依据的是(A ) A. 交通原则 B. 行政原则 C. 市场原则 D. 最优原则 20、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D ) A. 理论基础 B. 资料矩阵 C. 方法论 D. 多变量分析法

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

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 初中地理作业针对性多样性合作性实践性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巩固和延伸,在反馈教情、学情,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教师往往毫不选择地让学生完成《填充图册》、《基础训练》中的所有习题,这些作业从内容上看多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形式单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抄答案应付,毫无兴趣可言。这种传统的作业观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的理念。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布置地理作业”,“减负”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地理作业设计得合理、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地理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识到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作业的范畴,在教学中逐渐改变单一、呆板的作业布置形式,对地理作业的设计进行大胆创新,并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及生活体验,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收效甚大。 一、内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 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布置的作业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毫无选择地让学生完成现有的教材配套练习,量多而无针对性,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检查,抄答案,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挑选教参中的某些练习,或对现有的题目进行改造、重组,注意作业的难度、梯度,有的放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分析归纳等能力的目的。 1.在学完“东西半球分界线”知识后,学生对东西半球的划分很容易误认为是以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为界,所以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纸圈,纸圈上每隔1厘米画一条经线(1厘米代表10°),每隔30°标出一条经线的度数,注意标好东、西经(E和W),用红笔标出20°W、160°E这两条经线,并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出东、西半球的范围,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的理解。 2.在学完“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后,布置学生绘制海陆轮廓简图的作业,要求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20°W、160°E经线及七大洲的轮廓,并注意这些经纬线与七大洲的大致位置关系,并在图上标出洲界线的名称,通过绘制可以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致位置。 3.在学完大洲、地区、国家时,要求学生绘制“知识树”,树枝分别是各地理要素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看谁“画”得“枝繁叶茂”。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画“知识树”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整理好各要素的特征,还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差异性。 4.在学完“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一节后,作业可设计四类题:第一类题是说出我国主要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及每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第二类题为画出我国主要的东西、南北铁路干线图,并指出每条铁路线的起止点,标出几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第三类题为设计旅游路线——假设你从莆田出发要去上海、大连、重庆、乌鲁木齐等地考察,设计合理的出行路线,选择恰当的交通方式;第四类题为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莆田的经济变化与交通的关系”的小论文。要求学生至少做前两题,鼓励他们选做后两题,完成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这样让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