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记·李将军列传(8)全文

史记·李将军列传(8)全文

史记·李将军列传(8)全文
史记·李将军列传(8)全文

史记·李将军列传(8)全文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②。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③,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④,后韩将军徙右北平⑤。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⑥,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⑦,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⑧,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⑨,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⑩,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11)。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12),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13),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14),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①颍阴侯孙:指颍阴侯灌婴之孙灌强。屏野:退隐田野。屏:隐居。②呵:大声喝斥。③居无何:过了不久。④韩将军(安国)兵败事,详见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⑤有的版本此句下有死字。

⑥镞:箭头。⑦辄:总是,就。麾下:部下。⑧为二千石:做年俸二千石这一级的官。汉代的郡守、郎中令等都属于这个等级。⑨猿臂:传说有一种通臂猿,左右两臂在肩部相通,可自由伸缩。这里是形容李广的两臂像猿那样长而且灵活。⑩讷口:说话迟钝,口拙。(11)阔狭:指上句所说在地上画的军阵图中,有的行列宽,有的行列窄。这句的意思是,比赛射军阵图,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及不中都为负,负者罚酒。(12)乏绝:指缺水断粮。(13)急:逼近。(14)用此:因此。

居顷之,石建卒①,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②,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③,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④。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⑤。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⑥,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⑦,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⑧,杀数人,胡虏益解⑨。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⑩,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

军功自如(11),无赏。

①石建:当时任郎中令。②元朔:汉武帝的第三个年号,共六年(前128-前123)。③首虏率: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的数量规定。汉朝制度,凡达到规定数量的即可封侯。④异道:走不同的路。

⑤易与:容易对付。与:打交道。⑥圜陈:圆形的兵阵。圜:通圆。

⑦持满:把弓拉满。⑧大黄:弩弓名,用兽角制成,色黄,体大,是当时射程最远的武器。裨(p,皮)将:副将。⑨益:逐渐。解:散开。⑩罢:通疲。疲惫。(11)军功自如:指功过相当。

《李将军列传》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李将军列传》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篇一:李将军列传原文译文 《李将军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及译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抗击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因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读《史记》之《伯夷列传》有感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为人所称颂,研究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史记》的,因为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真性情真学问来为文写史的,我们且看他冠以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真能印证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时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不为过也。 《伯夷列传》看起来好像是为一个人做的专传,其实是二人的合传,还包括了伯夷的弟弟叔齐。书中这样记载他们的行迹:“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引出这段历史记录之前,作者先以大量古代先贤明德求礼的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对谦让权位的赞扬,又用孔夫子的话加以印证人们的思考和看法,到底他们这样礼让,是在作秀还是其真实的内心需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以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是孔夫子明确无误的赞誉之词。 可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会因为圣人之赞而不作分析的接受,他以为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他就把原文记录拿来,然后说“余悲伯夷之意,睹逸诗可异焉”;而后又发出疑问:“伯夷叔齐”的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并不是那样简单,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他最后感慨道,“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其实是有必要进行再次品评和认识的。这就是个性解读,这就是他卓然屹立于我国史学界、并且超绝千古的原因所在!他的追问不仅仅是对圣人的,而且是对人性道德善恶是非的追问,他这样做是与其个人遭遇不可分割的,也是对社会世俗黑暗腐朽的无情解剖。他的个人遭遇悲惨,他的深入解读更是自我的思想得以释放,他那爱憎分明、“以一贯之”的立场让后人敬仰难忘。 他说自己做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孟坚在其名著《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其 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

《李将军列传》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将军列传》译文、原文、翻 译对照 篇一:将军列传原文译文 《将军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及译文】 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过了四年,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广的部队,活捉了广。单于一向听说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广活着送来! ”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

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广一口饭也不尝。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几十步之,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 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

伯夷列传原文-古文观止

伯夷列传原文 伯夷列传(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①。《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③。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④。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⑤。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⑥?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⑧。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⑨。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⑩:“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

高中语文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史记 李将军列传 预习 文言知识 整理翻译

《李将军列传》,传记篇名。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 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 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 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李广将军,是陇西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 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 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 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 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 那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 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 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 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 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 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 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 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 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 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 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 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伯夷列传 西汉·司马迁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其传曰: 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⑶。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⒂。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 【题解】 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阐述其创作意图时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李将军列传》全文翻译

《李将军列传》全文翻译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我抬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这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孝景帝时因为几次直谏调任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认真执行朝廷的法令条文。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里,而由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统领。这时单于发觉了这个策略,就撤走,汉军都没有立功。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人性的光辉 伯夷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感动了一代代的人。在“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之中,伯夷所留存的孤高的气节、至死不渝的仁心和忠诚,始终绽放着人性的光辉,万古不灭。 伯夷,是商末贵族子弟,因不肯违背父命接受弟弟的让位而离家,后来他的弟弟叔齐也不肯继位,两人隐居于首阳山上,直到武王灭纣,建立商朝,伯夷认为“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于是立志不臣服周朝的统治,所谓“不食周粮”,和叔齐山上采摘薇菜而食,最后饿死,临死作诗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对此感慨万千。韩愈作《伯夷颂》,说“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时周朝取代商朝乃大势所趋,但是伯夷认为“以暴易暴”是不对的,“以臣弑君”是不仁的,所以坚不臣服。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大加赞赏,也表达了对其命运的悲叹和同情,觉得当时世上贤者不得善终而大奸大恶之人却横行猖狂。其中不乏对自己罹难的悲愤呐喊。 伯夷不接受弟弟的让位,遵从父亲的遗嘱,甚至为此离家出逃,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仁心宅厚,孝悌两全,而其第叔齐也因此弃位归隐,虽然这在我看来,作为贤者却不继位匡正天下,才不尽其用,实在是近乎执迷,让人感到遗憾。但是这两兄弟互相谦让隐遁避世的做法实在比当时为争王位手足相残的做法要好得多。按我的见识,仔细分析起来,伯夷他们的人性光辉有几下几点:一,谦让。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准则之一,只是可惜的是,在现代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保持谦逊的作风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发自内心的谦逊的人就更少了。二,兄弟和睦。这是亲情人伦的要求,不过在金钱趋向利益主导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为了遗产而手足反目走上法庭的案例并不少见,面临此情景之时,我们是否应该瞻仰先贤,从伟大而朴实的传统美德中吸取力量呢?三,反对“以暴制暴”。有一句话我很喜欢,“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放眼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贸易战争,意识对抗……如果都采取“以暴制暴”的政策,就是有一百个地球也会被灭亡。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领土领海争端的问题上始终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虽然,在现在这样的强权国际社会中,这样的政策短期内会处于弱势。但是,韬光养晦之后总会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四,坚持自我。在红尘的洪流之中,很多人都渐渐迷失了方向。就像心理学上的盲从效应,很多人都会被他人而左右,收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奔波于追寻目标的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于城市里炫目的霓虹灯影之中,而忘记了当初那个纯粹的自己,或者臣服于强权的淫威,不敢做好事不愿说真话,连真实的情绪也要掩藏,实在是可悲可恨可怜可叹!伯夷,即是普天之下皆已易主,即是众人都趋之若鹜,他也不屑一顾。难怪韩愈称赞他“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他实在拥有强大内心的贤者,是坚持不懈的追梦人!如果我们在追寻理想的路上,能有他这样一份坚强,何愁实现不了梦想?我们可能不能像伯夷那样不畏死亡舍生成仁,但是不轻易被迷惑坚持自己的梦想,达到自我实现,是我们都应努力的方向。 伯夷的光辉留存万古,穿越时空给我们带来力量。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要忘记先贤的优良品格,要让人性的光辉越聚越多越来越亮!给自己一盏明灯,给历史一片光芒!

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将军列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李广的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 2、掌握所、用、固、因、去等文言词语 3、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文重要句子。 2. 李广人物形象特点。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李广简介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李陵,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2、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前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 1、注音: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2)吏当广所失亡()多

李将军列传 重点句子翻译教程文件

李将军列传重点句子 翻译

李将军列传重点句子翻译 1.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去: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 2.得李广必生致己:得到李广一定要活着捉到他。 3.《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传》上记载,“为人正直无私,不需要命令也可以使人跟随听从他,其为人偏斜自私,就算是身处高位,也不能够使人听从他。”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 5、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士兵也多乐意跟从李广而以跟从程不识为苦。) 6、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法吏判处李广的军队损失伤亡惨重,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判斩刑,李广出钱赎罪,降为平民。) 7、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现在的将军尚且不能犯禁夜行,何况是以前的(将军)呢?) 8、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候也。(灾祸中没有比杀掉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没有得到封候的原因啊。) 9、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10、胡虏易与耳!(匈奴是很容易对付的!) 11、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难道是我的面相不得封候?还是我的命该如此呢?) 12、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将军自己回想一下,莫非曾经做过自己感到遗憾的事吗?) 1、广家世世受射。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2、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3、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

史记李将军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李将军列传》练习题1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2)吏当广所失亡多() (3)辄分其麾下()(4)广讷口少言() (5)以为李广老,数奇()(6)意甚愠怒而就部( (7)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8)遂引刀自刭() (9)悛悛如鄙人()(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同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同 (3)行十余里,广详死同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广家世世受射(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________ (7)专以射为戏,竟死(8)广数自请行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14)遂引刀自刭 (15)其李将军之谓也(16)此官虽小,可以谕大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将:带领 B.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捉 C. 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离开 D.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从:跟从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是必射雕者也 B. 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伯夷列传 作者:司马迁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群。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司马迁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凉,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日:“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日:“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阵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文言文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B.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C,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D.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 B.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简称骑将。秦汉皆置,秦属部中令,汉属光禄助,主骑部。 C.典属国:古代官职名,拿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秩二千石,属官有九译令。 D.徙:官职调动,与“迁”“转”“放”“审”一样都有平级调动官职的意思。

伯夷列传 教案资料讲解

《伯夷列传》教案 《伯夷列传》是《史记》其实列传的第一篇,大家觉得为什么司马迁要把《伯夷列传》放在列传的第一篇? 居于第一肯定有其非凡的意义,《伯夷列传》不仅表达了对伯夷、叔齐的赞美,太史公更是借此阐发自己对两人的思考,学者徐复观曾说:“太史公作传的第一大义,具见于《伯夷列传》。”所以《伯夷列传》在“列传”中,有着“文眼”的作用,切不可轻易读过。这篇传记有什么特点? 一般传记都以记叙人物的事迹为主,以议论为辅,而《伯夷列传》中叙述伯夷、叔齐的部分只占1/4,感慨议论的文字占3/4,司马迁是在借题发挥,那么他到底在借伯夷叔齐的故事,探讨什么呢?(提问学生到底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文章不是很好读,叶嘉莹先生说这篇文章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些学者也认为它文意错乱,结构散乱,但清人学者却说这是一篇“千古绝文”!接下去,我们就由浅入深地去梳理它的思路,理清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从最容易读懂的第3段开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父欲立叔齐,及.(等到,到了)父卒.(死),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故事①:互让君位。为什么要礼让君位? 第一段:尧将逊位 ..(让位),让于.(给)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全、都)荐,乃.(才) 试.(考验)之于位(句式:状后),典职 ..(管理政务)数十年,功用既.(已经)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句式:判断句),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说明禅让天下在当时是一件十分重大、十分慎重、十分艰难的王位传承大事。没有能力的人就不应该接受这样的使命。再者,因为孤竹君最喜欢老三叔齐,想让叔齐做继承人,于是孤竹君死后,他那大儿子伯夷,就不按长幼之序,决定把位置让给叔齐了。他为了尽孝道,完成父亲的意愿,竟撒腿就跑,去了外国。可是不按长幼之序,这也不合礼制啊,这还将伤到兄弟之情,也就是悌,所以当大家都来要求叔齐上任的时候,那叔齐也不干了,他也赶紧跑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伯夷叔齐是两个非常讲求孝悌的人。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盍.(何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 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 ..(勒住马)而.(连词,表承接)谏曰:“父死不葬, 爰.yuán(就)及干戈 ..(泛指武器),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用兵器杀人)之。太公(天下第一钓鱼人姜太公)曰:“此义人也.(表判断)。”扶而.(表承接)去.(让……走了,使动用法)之。 故事②:叩马阻谏。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归顺)周,而.(表转折)伯夷、叔齐耻.(感到羞耻,意动用法)之,义.(坚持气节,名作动)不食.(吃,名作动)周粟,隐.(隐居)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