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介绍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介绍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介绍

【本科】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

100501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学制五年

所属院系:中医系

主干学科: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现代医学基础、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中医骨伤科古典医籍选读、外科学、创伤急救学、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基础、中医正骨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计算机基础等。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诊疗知识及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正骨技术和临床病症的辨证论治,系统地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及必要的现代科研方法,毕业后能够从事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于远望,男,1965年2月21日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生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职务,兼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医院校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 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生理学教学科研与教学管理29年,先后主编、副主编教材和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6项。 张琪,男,1977年2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百名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陕西省中医脑病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和美国AHA会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杂志编委。 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美国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回国后,在我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已在Circulation Research,Hypertensio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

文35篇。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咸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张红,女,1971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学位,三级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科研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2016年获批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等杂志编委。 2000年9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获消化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附属医院胰腺病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科技厅重大基础研究专项1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5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包括《J C I》《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一流杂志;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厅局级三等奖1项。 应小平,女,1964年10月5日出生,在职研究生,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

陕西所有大学 和 代码

2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10698 8001 3 西北大学 10697 8008 4 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0697 8101 5 西北工业大学 10699 8003 6 西安理工大学 10700 8011 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0701 8004 8 西安工业大学 10702 8015 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0703 8010 10 西安科技大学 10704 8018 11 西安石油大学 10705 8014 12 陕西科技大学 10708 8009 13 西安工程大学 10709 8016 14 长安大学 10710 8007 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0712 8006 16 陕西中医学院 10716 8017 17 陕西师范大学 10718 8005 18 延安大学 10719 8023 19 陕西理工学院 10720 8021 20 宝鸡文理学院 10721 8022 21 咸阳师范学院 10722 8029 22 渭南师范学院 10723 8024 23 西安外国语大学 10724 8013 24 西北政法大学 10726 8012 25 西安体育学院 10727 8026 26 西安音乐学院 10728 8027 27 西安美术学院 10729 8028 28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0828 8112 2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10966 8113 30 西安文理学院 11080 8025 31 榆林学院 11395 8033 32 安康学院 11397 8031 33 商洛学院 11396 8032 34 西安培华学院 11400 8036 35 西安财经学院 11560 8020 36 西安邮电学院 11664 8019 37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1736 8111 38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1826 8110 39 西安医学院 11840 8030 40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12510 8124 41 西安欧亚学院 12712 8037 42 西安外事学院 12713 8039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仅供参考) (2010-12-23 16:53:35) 转载 标签: 分类:杂谈杂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 资料来源难于找到可信服的出处,但内容有些道理,所以拿来与博友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任秀玲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自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西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其区别要点,代表着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物质层面,有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将深化中医学的认识,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学科形态发展。 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 学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对应于subject,是指学问或知识的一个分支,而这个知识的分支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科学认识论》中是根据三条标准判定科学学科成立的:一是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特色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三是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等。由此可以推及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具体依据是: (一)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其研究的模糊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就划分不出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然而,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科。例如,用物理学规律去研究各个物质层次就形成天体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不同的物质层面,具有多种运动形式。随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研究的深入,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医学科学笼统定格于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框架中。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从各自把握的物质层面来分类,有基因-遗传、结构-功能、现象-状态的不同。中医学的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细胞、DNA等的形态及结构,并以此把握其功能的。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并据此发现、总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现于外的征象来概括和证实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以心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所把握的正常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合、在志为喜、主汗液及与其它四脏的关系等,即藏象的内容;把握的病理状态,是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的证候的内容。 所谓状态是“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

中医药学科专业代码表

附件4 学科专业代码表 参照《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科代码表》编制。填写学科代码时,应根据项目的专业属性,选择一个学科专业代码,并尽可能选择到三级学科专业,若没有三级学科专业的,则选择至二级填写代码及其名称。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说明 360 中医、中药学 包括经络学 36010 中医学 3601011 中医基础理论 3601014 中医临床基础 3601017 中医诊断学 3601021 中医治疗学 3601024 中医外治学理论 3601027 针灸学 3601031 中西医结合基础 3601034 中医方剂学 36020 中医临床医学 3602010 中医诊断 3602012 中医治疗 3601014 中医外治法(物理疗法)包括推拿、按摩、捏积、刮痧、拧痧、 割治、挑治、埋藏疗法等 3602016 针灸疗法及临床应用 36021 中医内科 36022 中医外科 3602210 中医妇科 3602220 中医儿科 3602230 中医肿瘤科 3602240 中医骨伤科 3602250 中医皮肤科 3602260 中医临床方剂 36024 中医五官科 3602410 中医眼科 3602420 中医耳鼻喉科

3602430 中医口腔科 26025 中医急症治疗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说明 36026 中医养生、康复 3602610 中医康复疗法 3602620 中医护理 3602430 中医食养、食疗 3602640 中医老年科学 36030 民族医学 36040 中西医结合 3604010 中西医结合临床 36050 中医预防、卫生学 36060 中药学 3606010 中药化学 3606015 中药药理 3606020 本草学包括本草经、地方本草、食物本草等 3606025 中药资源 36062 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海洋药物等 3606210 药物植物的栽培 3606220 药物动物的养殖 3606230 药材的采集、加工 3606240 中药材鉴定 36064 中药炮制 36066 中药制剂 36068 中药管理包括药品管理与贮藏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柏本健,男,1964年3月3日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正高职称,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陕西省“辉煌‘十·五’有突出贡献人物”和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医师奖”,及陕西省卫生厅颁发的“陕西省医德标兵”和“白求恩精神奖”等荣誉称号。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心衰和心脏瓣膜委员会委员。 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先后在湖南永州市人民医院、温州浙南心血管病医院、山东青岛思达国际心脏(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心脏外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心脏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在职就读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硕士结业证。已发表学术论文13篇,研究成果获咸阳市三等奖1项。 代引海,男,1967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任医师,硕导。现任陕中二附院外六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199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后一直从事普外、肿瘤、血管外科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在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疾病、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等课题3项,已发表

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获咸阳市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2005-200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科进修,陕西省抗癌协会腹膜后肿瘤与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乳腺癌、老年性胃癌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等专业有一定的研究。曾获咸阳市第六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04年度咸阳市青年突击手号。 董明,男,1973年01月24日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科主任,中国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康复会肝胆胰专委青年委员,转化医学杂志青年编委,陕西省抗癌协会会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医学会腔镜外科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青海医学院,2007年7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2007年-2011年参加国家医疗队执行援外医疗工作。主要从事肿瘤外科及普通外科工作。1997参加工作至今20年,发表SCI论文4篇及核心期刊10余篇,获得咸阳市科技进步奖5项,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

中医药大学排名

中医药大学排名综合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211) 2、广州中医药大学(211) 3、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本对外地)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注意,每个中医院校的七年制都是一本专业,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有一本和二本专业 针灸推拿专业最好的学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专业最好的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最好的学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最好的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上面给的是综合排名,关于分数线的问题,那要看本地和外地,比如湖北中医药大学虽然排名没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靠前,但是2010年高考招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分数线高出湖北一本线十分左右,而一般的中医药大学,包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七年制分数线在湖北招生都只是压湖北的一本线,,,同样,湖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在外地招生的分数线也可能只是刚好压线,我觉得关键是看综合实力,分数线都差不了多少的,希望能帮助你 若转载,请注明来处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建设目标—康复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建设目标—康复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具体目标——康复科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继承并发扬“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学术思想,建立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王龙是省名中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系“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代表人物。工作室成员吴修玉,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是“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将针灸、推拿、火罐、敷贴等多种中医外治法有机的融为一体,继承“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中“外通经络、内调脏腑”,首次提出“手三阳原合配穴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 二、科室基础建设基于康复科专科建设发展需要,规划建成康复疗区床位80张,康复广场2000平方米。 三、优势病种我科主攻的优势病种(中风、痿病、痴呆),并制定了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中风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根据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法,配合针灸及康复训练,临床上取得了显著地疗效,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痴呆辨证分型为髓海不足证、气血两虚证,配合认知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痿病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根据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采用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开展“手三阳原合配穴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关节松动术治疗肩手综合症”、“手三阳循经贴扎肌内效贴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及肩手综合症”、“手三阳循经推拿泻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等中医特色疗法,疗效显著。 定期优化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提出难点及解决措施。推动病种诊疗的经验总结,最终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四、人员条件本专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4人,其中硕士学位4人,康复师25人。 计划引进博士1人,硕士4人,医生总数达到15人,康复师50人,使科室人员各有专长,各有主攻、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场地条件及设备配置现康复广场设有康复评定区、训练区、运动疗法区、作业疗法区、言语、吞咽治疗区、小儿康复区、物理因子治疗区,传统中医治疗区、蜡疗室,并配备相应的康复治疗设备。 规划建成康复疗区开放床位80张,康复广场2000平方米。 1、康复分区:预设有导诊台、候诊区、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物理治疗区、康复评定区、康复门诊、言语治疗区、吞咽治疗区、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区、低中频脉冲电治疗区、中医综合治疗室1(针刺治疗、灸疗、推拿手法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2(蜡疗、中药塌渍、中药熏洗)、传统中医康复方法治疗区、小儿康复区、悬吊治疗区、平衡治疗区、处置室或抢救室、重症区、心理治疗区、支具室、水疗室,各区设置无障碍措施及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并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 2、中医技术疗法:传统中医康复项目有:针刺、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灸疗、中药热熨、冷疗、电针、中药塌渍、点穴、穴位药物敷贴、中药熏洗。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 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4、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8、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9、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0、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1、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除外,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12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 三、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董正华,男,1955年8月12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省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委员。 197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留校任教。1981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1月毕业。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近30年,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仲景学术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肾脏泌尿系及肝胆、脾胃消化系疾病。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共7部,参与及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5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先后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辨治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李小会,女,1972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同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国内知名伤寒大家、肾病专家杜雨茂教授,1998 年7月毕业留校在伤寒金匮教研室任教,并在附属医院肾病科从事临床工作。201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坚持中医药基础、临床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经方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科研及临床工作。在临床方面,先后师从当代名医杜雨茂、谢桂权教授,以诊治肾脏疾病疾患见长,擅用经方,组方简练平稳,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确切。公开发现学术论文30篇,参与著书2部,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肾脏病的研究

医学学科分类及代码 全

医学学科分类及代码 180 生物学 180.11 生物数学(包括生物统计学等) 180.14 生物物理学 180.17 生物化学 180.1710 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180.1715 核酸生物化学 180.1720 多糖生物化学 180.1725 脂类生物化学 180.1730 酶学 180.1735 膜生物化学 180.1740 激素生物化学 180.1745 生殖生物化学 180.1750 免疫生物化学 180.1755 毒理生物化学 180.1760 比较生物化学 180.1765 应用生物化学 180.1799 生物化学其他学科 180.21 细胞生物学 180.2110 细胞生物物理学 180.2120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 180.2130 细胞生理学 180.2140 细胞进化学 180.2150 细胞免疫学 180.2160 细胞病理学 180.2199 细胞生物学其他学科180.24 生理学 180.2411 形态生理学 180.2414 新陈代谢与营养生理学180.2417 心血管生理学 180.2421 呼吸生理学 180.2424 消化生理学 180.2427 血液生理学 180.2431 泌尿生理学 180.2434 内分泌生理学 180.2437 感官生理学 180.2441 生殖生理学 180.2444 骨骼生理学 180.2447 肌肉生理学 180.2451 皮肤生理学 180.2454 循环生理学

180.2461 年龄生理学 180.2464 特殊环境生理学 180.2467 语言生理学 180.2499 生理学其他学科 180.27 发育生物学 180.31 遗传学 180.3110 数量遗传学 180.3115 生化遗传学 180.3120 细胞遗传学 180.3125 体细胞遗传学 180.3130 发育遗传学(亦称发生遗传学) 180.3135 分子遗传学 180.3140 辐射遗传学 180.3145 进化遗传学 180.3150 生态遗传学 180.3155 免疫遗传学 180.3160 毒理遗传学 180.3165 行为遗传学 180.3170 群体遗传学 180.3199 遗传学其他学科 180.34 放射生物学 180.3410 放射生物物理学 180.3420 细胞放射生物学 180.3430 放射生理学 180.3440 分子放射生物学 180.3450 放射免疫学 180.3460 放射毒理学 180.3499 放射生物学其他学科 180.37 分子生物学 180.41 生物进化论 180.44 生态学 180.4410 数学生态学 180.4415 化学生态学 180.4420 生理生态学 180.4425 生态毒理学 180.4430 区域生态学 180.4435 种群生态学 180.4440 群落生态学 180.4445 生态系统生态学 180.4450 生态工程学 180.4499 生态学其他学科 180.47 神经生物学 180.4710 神经生物物理学

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厂固肠止泻丸

固肠止泻丸 原名:结肠炎丸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国家发改委制定临床代表品种、结肠炎患者的首选品种) 大量临床观察证实,泾渭固肠止泻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病引起的腹痛、腹泻、脓血粘液便、肠鸣等有特效,是目前国内外治疗上述病症的首选理想药物。1998年被载入国家卫生部《中药成方制剂》部颁标准。2000年,该产品受到国家中药品种保护,成为中华传统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一、①泾渭固肠止泻丸为纯中药速溶水泛丸,易吸收,进入肠道后形成内敷膏,粘附肠管内壁,快速吸收,作用持久。②内含杀死细菌的高效黄连素成份,乌梅、元胡素等使受损的肠粘膜得到修复,水泛丸崩解为糊状形成牢固的保护防御层,快速吸收,快速消炎,抗过敏,吸附炎性腐败物,生物利用度高,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③远期疗效好,愈后不易挥发,不但能迅速止泻、止痛,抗过敏以治其标,而且可调理肝脾功能,促进组织修复,溃疡愈合以治其本,标本同治,愈后复发率低,仅为7.2%,远期疗效非常满意。④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泾渭固肠止泻丸无任何毒副作用,避免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而引起的胃肠道、肾及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 二、结肠炎、久泻大多为久病偏重,易量小药轻,多次分

服以免伤胃。 1、轻型:(粘膜充血型) 时有腹痛、腹泻,是最佳用药期,治疗1--2个月,恢复期1--3个月。 2、中型:(粘膜糜烂型) 局部腹痛、腹泻伴有粘液,为较好用药期,治疗期为2—3个月,恢复期为2—3个月。 3、重型:(粘膜溃疡型) 小腹隐痛,便中有脓血,里急后重,疲乏消瘦,治疗期4—6个月,恢复3—6个月。 4、恢复期一般为3个月以上 做到恢复前,每日服2次,每次5克; 中期,每日服2次,每次4—5克; 后期,每日服2次,每次3—4克。 一般按25—30%逐渐减量,维持使用2—3周,再进行减量使用,不可突然停用。 三、服用泾渭固肠止泻丸久泻病人为什么有个别人会出现咽痛、口干? 1、服药时,饮水量偏少,或平时体质阴虚火旺之故,服用时多饮水,并可配用黄连素片、牛黄解毒片。 2、出现大便秘后者,可嘱患者每日用10克当归煎水冲服或蜂蜜加水冲服。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贯穿并延续了中医药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自成一家的完备体系。 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歧黄时代,《黄帝内经》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问答形式的医书,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则缘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医学领域的拓展,如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并未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进行系统考察,也迟迟未被正式提出。 诚然,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内在因素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和迫切需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学术界渐次开花结果。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的研究与应用,滥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标志如下:①1993年8月,由陕西中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牵头举办的我国首次以中医药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了《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②1994年4月,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医史文献暨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③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分会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正式宣告成立。由此开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每次出版一部中医药文化学术论文集。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