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黄先香1,炎利军1,施能2

(1.佛山市气象局,广东佛山 5280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摘要

将NCEP/NCAR 1951/1952~2003/2004年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进行向量EOF分解,研究其第一特征模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EOF1时间系数能够很好地刻画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

化。强(弱)EOF1时间系数时,冬季我国气候冷、干(暖、湿),次年春季东北及河套等地区的温度明

显偏低(高);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多),华北和华南降水则偏多(少),长江流域

和江南地区的温度偏高(低),华南及西南地区夏季则温度偏低(高)。

关键词:向量EOF分解;东亚冬季风;1000hPa;气候

1 引言

东亚冬季风作为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环流系统,一直是天气气候研究的重点。东亚冬季风活动不仅对冬季东亚地区的温度、降水有直接的作用,也会对后期天气气候产生影响。王绍武对影响旱涝的前期因子作了归纳,指出许多预报因子与夏季降水相隔半年左右,即所谓隔季相关[1]。孙淑清等[2-3],施能等[4]进一步研究了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邹力等[5],李崇银[6]研究了东亚冬季风活动与El Nino事件的联系,指出东亚地区频繁的冷空气活动对El Nino事件有激发作用。目前,已有多种表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方法,如:采用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7,8],东亚500hPa高度场[9],850hPa平均风速[10]或1000hPa的经向风特征[11],等。但是,真正用大尺度冬季风场特征来表示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研究还非常少。我们知道,风场的变化涉及到许多天气系统,风场的变化也影响环流系统,环流系统变化是风场变化的反映。降水必须的水汽是需要通过风场来输送的,温度变化直接与风向有关系。目前,风场异常还主要是集中在天气学尺度或者个例的分析,从气候方面研究大尺度风场异常特征的工作还很少。风场是向量场,其相关系数场需要对纬向风U、经向风V分量分别进行,分析与解释比一维的高度场、气压场困难得多。EOF分解是可以在多维变量中使用的有效分析方法。风场的EOF分解技术气象上虽然已经有过应用[12],但分析的仅是夏季,且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将东亚范围冬季1000hPa的U、V风场进行向量EOF分解,探讨第一特征向量(EOF1)模态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我国同期及后期气候的关系。

2 资料和方法

所用资料主要包括: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4年中国160个测站的月平均降水、温度和500hPa高度场资料;194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风场,分辨率:2.5o×2.5o。

本文以12月、次年1月和2月的三个月平均代表当年冬季。对区域为(10~60o N,70~160o E)的冬季1000hPa风场先作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向量的EOF分解。本文计算的这个范围比用SLP 计算东亚季风强度[7,8]的范围明显大,比目前定义与计算冬季风强度的其它方法等[9-11]所选范围也大。范围内有780个格点,即m =780 ;冬季风场的时段为1951/1952~2003/2004年,即n=53 a 。

向量风场的自然正交展开方法首先需要构建资料矩阵X。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5028)资助

11211112111222

212222212122T

m m m m m n

n n

mn n n

mn m n

u u u g g g u u u g g g X u u u g g g ??

? ?

= ? ? ??? (1) n m

X 2的前m 行是m 个空间点在n 个时间点的东西向风ij u ,而后m 行则对应南北向风ij g 。下

面的计算方法与经典的标量场EOF 展开相同:

T X X A ?= (2)

A 是m 2阶对称矩阵,有m 2个特征值及m 2个特征向量,每一个特征向量是m 2维。

()m v v v V 221 = (3)

时间系数矩阵为

X V Z T = (4)

特征风场可以从特征向量场中得到。如:第一特征向量()

T

m

i m i m i im i i v v v v v v v 221211 ++=是

一个m 2维的列向量,它的前m 个元素对应m 个空间点的u (东西风),后m 个元素对应m 个空间

点的g (南北风)。将它们叠加在一起,由此得到m 个空间点的向量风场,组成风场的特征向量场。

将得到的EOF1时间系数序列作标准化处理,定义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如表1)。

年 份 东 亚 冬 季 风 强 度 指 数 1951-1961 1962-1972 1973-1983 1984-1994 1995-2003

0.47 2.38

0.61 -0.11 0.38

1.38 0.67 -0.06 0.66 -0.54

0.01 0.56 -0.38 -0.69 -1.51

1.56 -0.14 0.76 -0.87 -0.52

1.80 0.37 -0.10 -1.43 0.16

1.85 1.15 -1.53 -1.38 -1.07

0.09 -1.33 -0.15 -0.11 -0.51

-0.18 -0.19 1.27 -1.12 -0.74

0.52 -0.35 -0.22 -1.00 -0.38

1.31 -1.38 -0.86 -0.56

2.09 -1.76 1.15 -0.02

注:黑体表示指数≥+1.0,下划线表示指数≤-1.0。

文献[8]曾用海平面纬向的海陆气压差标准化序列来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本文把该指数延长到2003年冬,比较1951/1952~2003/2004年该指数与本文所定义的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发现两者所反映的冬季风年际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高达0.71,远远超过0.01显著性水平。两种指数均得出1962,1961,1956,1980,1983,1967为强冬季风年(指数≥1.0);1972,1978,1988,1989,1968,1991,2000为弱冬季风年(指数≤-1.0)。

3 东亚冬季1000hPa 环流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我们知道,东亚冬季风主要由北半球高纬地区南下的冷空气和中、高纬度西风气流相叠加产生

的,表现为西北或偏北风。图1a 清楚地表明,冬季自60o N 到我国的东北、华北等30o

N 以北的地区

及我国东部海面盛行偏北到西北气流,而30o

N 以南的大陆一直到南海都为东北季风控制。

以往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具有准两年、3~5年和10年以上等周期变化。由图1b 可见,本研究给出的冬季风指数在1951~2003年同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风指数最大可达2.4(1962年),最小为-1.8(1972年),最大年际差异高达4.2。年代际变化特征也很明显: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后期,东亚冬季风以偏强为主要特征,强冬季风10年中有8年出现在这一时段

表1 东亚冬季1000hPa 风场向量EOF 展开后得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1951/1952-2003/2004)

(表1);70年代中前期到80年代中期,处于强弱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期;198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明显减弱,一直持续到现在,弱冬季风10年中有6年集中在这一时段。从整个时段来看,1951~2003

图1 1951时间系数(b,实线)

和全国160个测站平均温度变化(b,虚线)

阴影区为地形高度大于1500 m的区域,风速单位:0.07m/s

4 东亚冬季风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4.1 东亚冬季风与我国同期气候的关系

一个合理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定义方法除了要能够描述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外,还需要能很好地刻画它与冬季气候的关系。由图2a可以看出,冬季风强度与我国温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显著区域包括了我国大部分地区,计算结果表明,相关达0.01以上显著性水平的站点数为116个,占站点总数的72.5%;由图2b可见,冬季风强度与我国降水的负相关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40o N以南、110o E 以东的东部地区,与我国东北大部及西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为弱的正相关关系。

图1b也清楚地反映出冬季风强度与我国冬季温度呈明显的反位相关系(相关系数为-0.55)。在冬季风偏强阶段,我国处于冷冬时期,最冷的冬天1967、1956和1954年就出现在这一时段;在冬季风偏弱阶段,我国处于暖冬时期。冬季风的减弱趋势(-0.44)与我国冬季温度的增暖趋势(+0.60)在量级上是相当的。冬季风的显著负趋势说明冬季亚洲经向环流是明显减弱的,这种环流的变化使得东亚冬季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直接导致我国冬季的增暖。这与丁一汇等[13]指出的1951~2003年冷空气活动次数呈逐年明显减少趋势的结论相吻合。由此可见,冬季东亚环流的长期趋势变化应该是温度长期趋势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浅灰色、灰色、黑色阴影区分别对应超过0.10、0.05和0.01显著性水平的区域

以冬季风指数绝对值大于1.0为界选出强、弱冬季风年各10年(表1)。对强、弱冬季风年同期500hPa高度合成场做差值分析(图略)表明,欧亚中高纬呈现典型的“-+-”差值分布型;其中,乌拉尔山以西为负差值区,亚洲中高纬度为正差值区,而日本及其以东为负差值区;这表明强冬季风年欧亚中高纬度对应为两槽一脊的形势,东亚大槽的深而强;弱冬季风年形势场则与之相反。这种环流形势与强(弱)冬季风年时我国的冷、干(暖、湿)天气是一致的。

4.2 东亚冬季风与我国后期气候的关系

图3可以看出,冬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强的负相关区主要位于110o E以东、26~30o N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负相关系数为-0.42);强的正相关区位于115o E附近,34~38o N的华北地区(最大正相关系数为0.36)。表明冬季风强(弱)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明显偏少(多),而华北和华南中东部夏季降水则是偏多(少)的。冬季风与我国夏季温度明显的负相关主要位于华南、西南地区(最大负相关系数为-0.62);明显的正相关位于105o E以东、25~40o N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最大正相关系数为0.42)。表明冬季风强(弱)时,后期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和江南的温度偏高(低),而华南及西南地区则温度偏低(高)。

和温度(b)的相关.其它说明同图2

冬季风异常对次年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和温度的影响,可以从冬季风异常时后期夏季6~8月

的500hPa 环流异常中得到合理解释。由图4可见,东亚从热带低纬度的菲律宾、南海经黄海、日本到高纬鄂霍次克海呈明显的“-+-”经向波列差值分布。这种遥相关特征就是黄荣辉[14]指出的EAP 波列。表明,强冬季风年时,次年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相应的东亚副热带锋区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梅雨锋偏弱,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而温度则偏高;弱冬季风年时,次年夏季环流特征则与之相反。

冬季风强度与我国后期东北、河套、华北及华东地区春季的温度关系比较好(图5)。强(弱)

冬季风年,次年春季我国东北、华北及河套等地区的温度明显偏低(高)。取35o N 以北、105o

E 以东52个测站春季温度求平均,再与冬季风强度指数求相关,结果为-0.36,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

5 总结与讨论

本文采用向量EOF 分解方法对东亚冬季1000hPa 风场的时空特征作了初步探讨。定义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标准化序列为冬季风强度指数,并探讨了该指数与我国同期及后期气候的关系。

(1)基于EOF1时间系数定义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近53 a 来,东亚冬季风呈明显的减弱趋势。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中后期,东亚冬季风以偏强为主,198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明显减弱,一直持续到现在。

(2)东亚强(弱)冬季风年,同期我国大范围温度偏低(高),东部地区的降水显著偏少(多);次年春季,东北、华北及河套等地区的温度明显偏低(高);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的降水明显偏少(多),而华北和华南降水则偏多(少),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温度偏高(低)

,而华南及西南地区

图4 强、弱冬季风次年夏季6-8月500hPa 高度合成差值场(强年减弱年,单位:10gpm ) 图

2

则温度偏低(高)。

(3)向量EOF分解为分析东亚大尺度异常环流的时空变化提供了较客观的方法。本文用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第一特征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与同期我国降水、温度的相关,明显比用海平面气压差表示的东亚季风强度好些(特别是与降水量的相关)。这可能与本文采用矢量风场代替了只考虑纬向海平面气压差(经向风)有关。另外,所研究的风场异常范围比以往研究的空间范围也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 王绍武,赵宗兹.近十年来我国长期天气预报的进展.气象科技,1982,5:1~10.

[2] 孙淑清,孙柏民. 东亚冬季风环流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 气象学报,1995,53(4):440~450.

[3] 孙淑清,陈隽. 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 亚洲季风研究的新进展[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99~107.

[4] 施能,朱乾根. 东亚冬季风强度异常与夏季500hPa环流及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1996,12(1):26~33.

[5] 邹力,吴爱明,倪允琪. 在准两年尺度上ENSO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2002,18(1):19~28.

[6] 李崇银.频繁的强东亚大槽活动与E1 Nino的发生. 中国科学(B).1988,6:667~674.

[7] 郭其蕴.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应用气象学报,1994,5(2):218~225.

[8] 施能. 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应用气象学报,1996,7(2):175~182.

[9] 晏红明,段玮,肖子牛.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4):367~376.

[10] 王会军,姜大膀.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第四纪研究,2004,24(1):19~27.

[11] 梁红丽,肖子牛,晏红明. 孟加拉湾冬季风及其与亚洲夏季气候的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5):537~547.

[12] 宋正山,杨辉.夏季东亚季风区500 hPa月环流异常及其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向量EOF分析. 大气科学,2001,25(3):401~410.

[13] 丁一汇,董文杰. 亚洲季风及其与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等主编.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卷:气

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22~428.

[14] 黄荣辉. 引起我国夏季旱涝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及物理机制的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37~50

风的基本概念

风的基本概念 一、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常指空气相对地面的水平运动,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由于日地距离和方位不同,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也就各异(见图1)。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因而温度高。这种温差形成了南北间的气压梯度,在北半球等压面向北倾斜,空气向北流动,风的强度由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决定。 图1 地球绕太阳运转示意图

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这种力就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存在,在此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使气流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地球大气的运动,除受到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外,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为零,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在极地达到最大。 当空气由赤道两侧上升向极地流动时,开始因地转偏向力很小,空气基本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逐渐加大,空气运动也就逐渐地向右偏转,也就是逐渐转向东方。在纬度30°附近,偏角达到9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当,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所以在纬度30°附近上空,赤道来的气流受到阻塞而聚积,气流下沉,形成这一地区地面气压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分为两支,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南流动,指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风速稳定且不大,约3~4级,这是所谓的信风,所以在南北纬30°之间的地带称为信风带。这支气流补充了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称此为哈德来(Hadley)环流,也叫做正环流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 另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吹西风,且风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西风带。在60°N附近处,西风带遇到了由极地向南流来的冷空气,被迫沿冷空气上面爬升,在60°N 地面出现一个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北。向南的一股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构成一个中纬度闭合圈,正好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相反,此环流圈北面上升,南面下沉,所以叫反环流圈,也称费雷尔(Ferrel)环流圈;向北的一股气流,从此到达极地后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这股气流补偿了地面流向副极地带的气流,而且形成了一个闭合圈,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形成与哈德来环流流向类似的环流圈,因此也叫正环流。在北半球,此气流由北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吹偏东风,在60°~90°N 之间,形成了极地东风带。 综合上述,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空气压力不均衡,因此,形成地面与高空的大气环流。各环流圈伸屈的高度,以热带最高,中纬度次之,极地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增热程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的缘故。这种环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赤道到纬度30°N环流圈(哈德来环流)、30°~60°N环流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2002211227收到,2003202220收到修改稿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314资助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35190成果,参加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陈振华和国家气候中心赵振国、陈国珍、徐良炎等. 第28卷第2期 2004年3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8 No 12Mar 1 2004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郭其蕴1) 蔡静宁2) 邵雪梅1) 沙万英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 P )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 SM ) 与用NCEP 的SL P 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 SM 衔接,构成128年的I SM 序列。用功率谱 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 SM 的变化,指出80年周期最突出,其次尚有40年周期,8~10年周 期及准2年周期。分析表明,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 布。夏季风强时,气温偏高,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对年际变化而言,降水与夏季风的 关系要复杂一些,至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对降水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 文章编号 100629895(2004)022*******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季风是影响中国气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甚至人们认为中国气候是季风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有着显著的季风色彩。比如夏季雨带的位置的变化即受控于夏季风的活动[1]。为了描述夏季风的总体强度,过去曾采用陆(110°E )海(160°E )气压差作指标,建立了1951~1980年夏季风指数(I SM )序列[2]。分析表明这个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后来,不同作者引用并延长了I SM 序列[3~6]。这些研究表明,1951年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强夏季风时期,以后夏季风减弱,1976年之后夏季风强度再次减弱,以至在此后的20多年中没有再出现强夏季风年[7]。并且发现夏季风的这种年代际变化在中国东部降水变化中有明显的反映。近20多年华北的持续性干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8,9]。 美国NCEP 的再分析资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体系[10],有1948~2000年的SL P 资料,我们根据这份资料建立了1951~2000年的I SM 序列[11]。然而,仅仅利用1951年以后的SL P 资料,不可能知道近40~50年夏季风的减弱是一种长期趋势,还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不可能知道如果是周期性变化,其时间尺度如何?英国整理了1873年以来逐月北半球SL P 资料[12],据此,我们建立了1951年以前的I SM 序列,与1951年以后用NCEP 资料建立的序列同化,组成一个统一的128年I SM 序列。又利用1880年以来季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图①,研究了I SM 与中国夏季气候的关系。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东亚地区低碳发展合作路径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

东亚地区低碳发展合作路径研究 作为当前全球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东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压缩型的工业化与爆炸式的城市化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障碍。东亚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欧洲和北美排放量的总和,已经成为全球排放增量和增速最大的地区。作为新工业革命的世界潮流,寻求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很可能是东亚产业和金融合作中少数障碍较小的“最大公约数”,也将成为“一带一路”行动倡议的弘义融利的重要支撑。 一、东亚国家低碳发展的基本国情 目前东亚是全球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是世界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未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2014年中日韩和东盟共13个国家人口为21.65亿,占世界人口的30%。如表1所示,从人均GDP增幅来看,中国、韩国和东盟10国在过去十年增幅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作为亚洲经济增长的龙头,过去十年间年均GDP增幅高达8.8%。东盟10国在过去十年间GDP增幅为56%,年均增长率4.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迥异,其中新加坡和文莱2014年人均GDP高达5.6和4.1万美元(当年价),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均属于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属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略高于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而柬埔寨、老挝、越南和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

表1 东亚国家社会经济情况(WB,2015) 1990年以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化石能源比重加大,东亚国家能源排放CO2有较快增长。2014年东亚国家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33%左右,能源CO2排放从1990年的43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135亿吨,占全球排放的38%(BP,2015)。东亚13国中,中日韩3国占到排放总量的88%,东盟国家中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

延安市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延安市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稿件) 第一章总则 1.1、为了加强延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彰显圣地氛围,提升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加强延安城市山体沟道保护和利用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游、生态优美的城市。保护圣地,建设新区,疏解老城,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延安市区规划范围内,凡是在延安市区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遵守本导则。 第二章规划审批程序 2.1、“三规合一”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三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的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划定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等,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目标。 “三规合一”工作以理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理职能为主旨,加强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不编制新的规划,也不取代法定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三规”按照法定程序和内容各自进行调整完善。 2.2、市主要领导主持会议,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三规合一”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制定工作方案、收集基础资料、开展部门调研、比对“三规”差异、规划衔接评估、划定“三规合一”控制线、制定实施保障措施等程序。 2.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规划分区、五线控制 3.1、老城区: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旅游服务、文化娱乐、观景购物、居住教育等;围绕上述功能,强化革命旧址、历史遗迹的保护、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的弘扬、展示和互动;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历史风貌的塑造和展现等。中心老城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 (一) 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南至南桥东西两侧至山脊线,北至石佛沟桥,东至嘉岭桥的“三山”围合区。 (二)重点保护区:“十大景区”的保护;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包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参议会礼堂旧址,抗大、陕甘宁边区法院、保卫处旧址,万佛洞石窟、古城墙遗址等不同等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条视线通道的保护,包括延河桥头、万佛洞、王家坪纪念馆广场、凤凰山古城墙、大礼堂广场、嘉岭桥头、南门破广场。 (三)控制区:保护区以外的规划区都是建设控制区 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住宅建设,中心城区除居民下山安置房建设外,其他住宅建设要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一律不予审批高层建筑;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内审批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建筑,原有用地规划调整为酒店、商业等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严格控制保护区大型商业项目,严格控制保护区建筑高度和建设强度增加开放空间及控制街区与重点景点之间的视觉通廊;严格保护中心城区,对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应以保护历史遗迹、恢复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凸,显圣地氛围为主,原审批未实施的建设项目应控制在12层以下,重点景区保护范围的建筑控制在6层以下。 (四)新城:新城建设成为“民生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创新之城”。 (1)民生之城:通过新区建设,缓解城市拥堵现状,充分改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交通设施等,创建便捷、宜居宜业的民生之城。 (2)生态之城:充分利用北区现有生态资源条件与地形条件,并结合周边山体、植被及沟壑水系,建设网络化的生态系统,营造具有山水园林氛围的人居环境,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之城意境。 (3)文化之城:依托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延安精神记忆;发掘延安黄土风情文化,建成具有圣地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之城。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解析汇报版)

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9: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 一、单选题 1、图中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全年由信风或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由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2、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下题。 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下图是根据a、b、c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所作的统计图(每个区间有12个点,表示12个月),据此图判断a、b、c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a地为地中海气候,b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B、a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为热带雨林气候,c地为地中海气候 C、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b地为地中海气候,c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D、a地为地中海气候,b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4、该图为以北半球为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 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西风带控制下 B、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 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D、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

5、读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完成。 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南北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6、图1是“40°N的地形剖面图”,图2是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 (1)若图乙是图甲四地中某地的气候资料图,则图乙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四地中最符合图乙所示气候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不属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A、受东南信风影响 B、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C、位于大陆西岸 D、沿岸有暖流经过

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项目名称: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 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首席科学家:谢尚平中国海洋大学 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为了充分理解全球变暖中海洋的贡献,深入认识热带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节和控制作用,需要解决以下相互关联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1)全球变暖如何影响太平洋印度洋海域海洋环流及其热输送; (2)海洋环流及其热输送变化如何通过海-气耦合过程导致海洋气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空间非均匀性; (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气候变异的空间非均匀性如何影响东亚气候变化。 2.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上述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设计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第一:全球变暖背景下决定太平洋印度洋海洋环流及其热输送变异的关键物理机制 全面系统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层结和对应的环流变异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研究上层海洋环流对大气环流和海面热通量、淡水通量变化的响应;探讨低位涡模态水形成、迁移、耗散的变异机制,研究构成黑潮-黑潮延伸体-副热带逆流系统变化的重要物理过程,揭示海洋涡旋在该系统位涡动力学中的作用和该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理;研究连接上述三个海域的主要流系(包括印尼贯穿流和太平洋副热带经向翻转环流)的变异及其机制;揭示以上流系及其热输送在SST变异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全球变暖背景下决定太平洋印度洋海洋气候响应空间非均匀性的关键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 描述器测时期海洋-大气系统已发生的变化,以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揭示海洋和大气变化之间的驱动与响应机理,从而减少气候评估中不确定性;区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研究在海洋气候变化不均匀性形成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强迫的不同作用及相关物理过程;通过数值试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中共延安市委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全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9万,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救国的出发点和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5000多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式国家,轩辕黄帝的陵寝安卧于我市黄陵县桥山的苍松翠柏之间,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谒祖祭奠的圣地。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06年以来,全市GDP相继突破400、500、600、7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885.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8%,人均GDP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底的4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8.5%,人均财力位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 (二)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是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延安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全市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煤炭储量115亿吨。近年来,以油煤气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原油生产和加工量分别由“十五”末的752万吨、77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602万吨、1023万吨,煤炭产量由1068万吨增加到2560万吨。二是现代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欧洲、东南亚20多个国家。2010年,苹果面积由“十五”末的191万亩增加到3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 33%、全国的9%;红枣、核桃、花椒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4万亩、30万亩、21万亩,蔬菜大棚达到12.5万座,总产88万吨,绿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三是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延安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其中市区内有150余处。近年来,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壶口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红色旅游推介活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一、季风的简介 1、季风的形成原因 地球由于冷热不均和自转,使得全球形成三圈环流,并产生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的公转,所有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假设地球表面上是均匀的话,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成带状分布。 但是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海陆相间分布的。因此根据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被称为印度低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但是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将这个高压带切断了,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凡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东南风。冬季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60度附近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的,由于蒙古高压的存在,使得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此时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西北风。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吹不同方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在全球都有分布,但是在东亚地区最为典型。因为东亚地区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冬夏季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相差很大。 2、东亚季风的特点 夏季吹东南风,风由海洋吹来,比较凉爽,比较能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是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冬季时吹西北风,风由大陆吹来,比较寒冷而且很干燥。 二、季风的影响 1、大尺度的影响——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位于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位于季风区。这块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全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形成沙漠,例如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是形成粮仓,就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吹东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东亚冬季风-暖池状况-ENSO 循环的关系

678 东亚冬季风-暖池状况-ENSO 循环的关系 李崇银 穆明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LASG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Email: lcy@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7196213.html,) 摘要 基于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海-气耦合模式(CGCM)的数值模拟结果, 提出关于ENSO 发生机制的一个新观点: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将导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西(东)风异常;而异常的赤道西(东)风可使得已在暖池区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正(负)次表层海温距平(SOTA)向东传播; 沿温跃层东传的正(负)SOTA 将造成赤道东太平洋正(负)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出现和El Ni?o(La Ni?a)事件的发生.当ENSO 发生之后, El Ni?o(La Ni?a)事件的影响又将削弱(加强)东亚冬季风的活动.关键词 东亚东季风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海温 ENSO 循环 由于ENSO 总会在广大地区造成严重气候异常及灾害, 已引起全世界的极大注意, 并在已有的研究中将其视为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1,2]. 关于ENSO 的产生机制, 尽管已先后提出了海洋张弛理论[3], 不稳定海洋波动理论[4 9], 但ENSO 的发生 原因仍未搞清楚. 我们的研究已经指出, 持续的强东亚冬季风对激发El Ni?o 起着重要作用[10,11]. 进一步的资料分析和GCM 数值模拟还表明, 强(弱)东亚冬季风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引起的赤道西风(东风)异常和强(弱)对流活动是激发产生El Ni?o(La Ni?a)的重要物理因子. 因为异常赤道西风(东风)将引起暖(冷)性海洋Kelvin 波, 而强(弱)对流活动将引起强(弱)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它们都对激发El Ni?o(La Ni?a)事件有重要作用[12,13]. 通过进一步资料分析研究, 本文提出一个有关ENSO 机制的新观念, 即东亚冬季风(EWM), 暖池状况(WPS)和ENSO 相互作用. 实际上也可以将EWM-WPS-ENSO 看成一个更大气候系统, 基于这个系统及其演变, 可以更好更深入地认识ENSO 的机制. 本文所用分析资料主要有NCEP 再分析资料, JEDAC(Joint Enviromental Data Analysis Center)资料和COADS 资料.1 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 相互作用 ENSO 和东亚冬季风异常的关系早已在一系列研究中被指出, 它们的相互作用也是很清楚的[14]. 为进一步表明ENSO 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在这里给出对El Ni?o 和La Ni?a 事件分别进行的合成分析结果. 大家知道, 东亚冬季风的活动可以用东亚地区几种不同的气象要素变化来表示, 例如地 面气压 1990年)El Ni?o 的合成情况, 图 1(a) 3个月; 而在El Ni?o 事件爆发之前的冬半年, 东亚冬季风持 续偏强. 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持续的强冬季风通过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引起西风异常对El Ni?o

延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延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目录 前言 (4)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1. 规划 (6) 2. 规划的指导思想 (7) 3. 规划的原则 (7) 4. 规划发展目标 (7) 5. 规划布局 (8) 6.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总则 (20) 一、规划的作用 (20)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21) 三、规划的原则 (21) 四、规划的依据 (23) 五、规划的范围和对象 (23) 六、规划的期限 (23) 第二章现状分析 (24) 一、城市概况 (24) 二、商业发展概况 (26) 三、发展条件分析 (29)

第三章规划发展目标 (31) 一、近期发展目标 (31) 二、远期发展目标 (31) 第四章规划布局 (32) 一、空间 (32) 二、城市商业中 (32) 三、区域商业中心 (35) 四、旅游商业功能区 (37) 五、社区商业中心 (38) 六、商业街 (39) 七、商品交易市场 (41)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 一、实施管理措施 (49) 二、配套服施 (48) 三、督促检查措施 (50) 第三部分规划图纸 一、城市区域位置图 二、现状分析图 三、总平面规划图 四、零售网点规划图 五、农贸市场规划布局图 六、物流基地分布规划图 七、专业市场规划图 八、城市商业街规划图

规划文本 1. 规划总则 1.1 规划的作用 1.1.1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1.2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 1.1.3 是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1.1.4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落实 1.1.5 是体现现代流通理论的社会实践 1.2 规划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1.2.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2.4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1.2.5 《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6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2.7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编 1.2.8 《陕西省商务厅关于加快编制各市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紧急通知》陕商发[2004]131号1.2.9 《延安统计年鉴》(2003) 1.2.10 《延安统计年鉴》(2004) 1.2.11 《延安统计年鉴》(2006) 1.2.12 《延安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手册》(2007) 1.2.13 《陕西统计年鉴》(2004) 1.3 规划范围和对象 1.3.1 规划范围

甘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0515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 院长:周庆华 总工:黄明华 项目名称: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 委托单位:甘泉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7) 规划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惠劼 项目参加人:王芳曹象明罗西李祥平高飞 许东博向冰瑶李亮巫义力陈运桥张晴 孙艺吴朝伟王力锋张佳伟徐才亮曹世臻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03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第1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促进甘泉县城市的合理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甘泉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陕西省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试行); 5.《陕西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 6.《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7.《甘泉县城总体规划(1998~2010)》; 8.《甘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9. 国家、地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0.《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第3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5年; 远期2016~2025年; 远景2026~2050年。 第4条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北到关家沟、臭河子,南到南义沟,东到东山公园东界,西到西山公园西界,包括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凤凰山、太皇山、太平梁山、灯笼山等山体,总用地面积约为27.74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东至凤凰山、灯笼山环山公园西界,西至洛河西岸及太皇山环山公园东界,北至关家沟垃圾填埋场,南至麻子街,总用地面积10.5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关家沟、老城区、县屯、太皇山、姚店以及麻子街,总用地面积4.79平方公里。 (详见11.规划区范围图;24.用地区划及空间增长边界图)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 顺应陕北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甘泉与延安的关系,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 提升甘泉的城市地位,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 3. 优化城市功能,调整用地布局,整治无序发展。 4. 发挥甘泉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提高环境质量,提升环境品质。 第6条在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7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全]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世界气候)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世界气候)考点详解 ?1、夏季风、冬季风 我国夏季主要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主要为东北风和西北风。风向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的成因如下:(1)夏季:西南季风+东南季风 ①在夏季,印度北部为低压中心,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高压中心(南半球为冬季); ②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即从澳大利亚吹向印度(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变为西南季风; ③此时太平洋中部为夏威夷高压,风由太平洋吹向亚洲,同时向右偏转,即为东南季风。 ④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拂而来,携带着大量的海洋水汽,为我国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2)冬季: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①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形成了西北季风;

②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低压中心(南半球为夏季),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便形成了东北季风; ③冬季风由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吹来,水汽较少,为我国带来了大风降温天气。 图1 夏季风与冬季风的风向 ?2、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受冬季风、夏季风的影响,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也会随着季节变化,具体的变化规律为:冬逆夏顺。 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逆时针,索马里东侧为暖流; ②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顺时针,索马里东侧为寒流。

图2 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A、D 精讲精析:(1)分析洋流的流向。①从经纬线及大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岛屿位于索马里半岛以东、也门以西,位于印度洋的西侧;②印度洋北部为季风环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此该岛屿东侧的油污,将会顺着洋流向东流动,可能会漂向印度西海岸。(2)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①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推断,该地可能为热带沙漠气候。因为该地西侧的索马里半岛、北侧的也门都为热带沙漠气候;②从该地植被可以看出,多刺、硬叶,说明气候炎热且降水少。综合这两点,该岛屿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干燥。 总结 ?世界气候的分布 本节例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的阅读、洋流的流向和世界气候的分布。其中世界上主要分布着11种气候,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光热条件越好,水汽蒸发旺盛,容易成云致雨。因此低纬度地区一般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②海陆位置,距离海洋较近的地区,海洋水汽充足,降水更丰沛。例如我国北方的东部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亚大槽变异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附件2 作者姓名:王林 论文题目:东亚大槽变异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作者简介:王林,男,1981年1月出生,2003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师从陈文研究员,于2008年7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气候系统成员之一,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气温降水资料、NOAA/CPC 全球陆地降水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历史SST、陆地气温资料,从东亚冬季风的重要成员-东亚大槽的变化出发,对东亚冬季风强度和路径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分析了上游乌拉尔山地区的环流异常以及下游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大气状况对东亚冬季风变化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利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大气环流模式MAECHAM5的敏感试验,对影响东亚冬季风路径年际变化的因子进行了考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东亚大槽槽线倾斜的变化与东亚冬季风路径的关系。东亚大槽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描述了大槽槽线倾斜的变化,它可以反映东亚冬季风两支气流间的相对强弱。当东亚大槽槽线偏竖时,冬季风的南支气流偏强而东支气流偏弱,更多的冷空气会沿冬季风的南支气流进入赤道,因此,东亚北部大范围的地区温度显著增加;同时,由于南下的冷空气增强,赤道的对流活跃区被向南推移,中南半岛的降水有所减少。当东亚大槽槽线偏斜的时候,结果基本相反。由于冬季风路径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异常可能会超过冬季风强弱所引起的温度异常,因此考虑冬季风路径的变化对冬季气候预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这种变化对后期气候预测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冬季风南支气流偏强时,随后的春季南海-西太平洋区域温度偏低,暖湿空气北跳延迟,这会导致华南地区降水减少,前汛期偏弱。资料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是引起东亚大槽轴向变化的重要因子,正(负)的北太平洋海温会对应偏竖(斜)的东亚大槽。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温度梯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大气中的斜压波来实现的。大气环流模式MAECHAM5的敏感试验对上述观测有较好的再现,并支持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槽倾斜的强迫作用。

延安新区规划分为三大片区

延安新区规划分为三大片区,控制面积73.4平方公里,承载人口40万以上。其中北区位于清凉山以北,功能定位为市级行政中心,规划控制面积约38平方公里;南区位于宝塔山东南,功能定位为区级行政中心,规划控制面积32.3平方公里;凤凰山组团位于凤凰山以西,功能定位为红色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3.1平方公里。在建设时序上,确定先行实施北区一期工程,用地规模10.5平方公里。 大宝 22:03:45 凤凰山文化产业园区是由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我市“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战略和“中疏外扩”、“削山填沟”、“组团发展”的思路,依托延安丰富的文化资源,组织实施的我市又一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对凤凰山约3平方公里山地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突出文化创意和文化营造,使其成为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为延安继新区建设南、北片区、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后又一城市重要板块。 大宝 22:04:20 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以统筹城乡总揽工作全局,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四大战略,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目标,

努力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 大宝 22:04:29 延安市将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城市建设“六大工程”。六大工程包括:“削山造地、上山建城”工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城市新区;“老城改造”工程,迁移现有城区行政事业单位,还原延安老城历史风貌;“山体居民安居”工程,搬迁安置山上群众,绿化美化直观坡面;“沟巷治理”工程,拆除违章建筑,整治环境卫生;“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完善城市路网,合理建设桥隧;“城市景观”工程,增加公共绿地,建设人文雕塑,美化亮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 大宝 22:06:07 2012年4月17日上午,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区“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之一。北区一期工程位于宝塔区桥沟镇,建设面积10.5平方公里,估算总投资53亿元,项目建设期4年。据悉,延安城区人口近年来急剧扩张,拉大城市框架、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已很迫切。目前,延安正在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既有利于缓解城区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又有利于保护好老城区革命旧址,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改善人居环境。 大宝 22:07:49 延安日报讯 4月17日上午,倍受全市人民关注的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出席开工仪式并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