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专题8 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一、高考要求

二、知识结构

..

三、考点分析

本部分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容是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环境的媒介作用、环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了解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容的基础,这部分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容比较好理解,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

复习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围,从而初步认识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尝试解释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C.组织液和淋巴D.只有血浆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环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环境。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环境。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04·全国)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

解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03,H2C03分解会产生水与CO2。

答案:A

例3.(04·)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解析:人体的液体存在于细胞外的有三种: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进入组织的间隙,形成组织液。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细胞交换物质后,大部分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由此可以看出,细胞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D

例4.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环境→体外

解析: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答案:A

例5.(03·)调节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 )。

A.汗腺B.肾C.大肠D.肺

..

解析:此题考察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同时能失去水分和无机盐的是A、B、C,而又以肾为最主要。

答案:B

例6.(0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准确、快速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围广泛

解析:A、B、D容易做出判断,C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所描述的是激素调节的激素。

答案:B D

例7.(05·)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代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解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脏中都有分布,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下毛细血管扩,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答案:C

例8.(05·)人体的神经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共同的特征有()(多选)。

A. 核膜周期性地消失与重建

B. 细胞形成较多突起

C. 具有分泌功能

D. 线粒体较丰富

解析]:A项错误,神经细胞是长寿细胞,胰腺细胞已经分化,它们都不会再分裂,胰腺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很明显,神经细胞也有此功能,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可分泌神经递质,。[答案] B C D

例9.(04·)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解析]在没有抗原刺激时,淋巴细胞由胸腺、骨髓的淋巴器官产生,有了抗原刺激,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生理活动,产生抗体。

[答案] D

例10.(05·)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此题考查考察过敏反应的特点,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伤组织,主要是B细胞分泌的抗体与过敏源发生特异性结合,过敏反应有全身性、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过敏反应。

答案:B

例11.(0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是()(多选)。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存留的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解析:当注射了疫苗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后,此抗体在体可停留较短的一段时间,抗原停留的时间长些。免疫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当病毒(抗原)不是原来的类型或发生了变异后,第一次注射的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是不起作用的。流感病毒是不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的。

答案:A B C

例12.(05·)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D.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产生抗体的是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致其死亡的是T细胞。

答案:B C

随堂练习

1.人体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

..

2.直接参与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3.和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

A.消化、呼吸、神经、分泌B.消化、呼吸、循环、泌尿

C.循环、泌尿、消化、神经D.呼吸、运动、分泌、循环

4.人体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

5.下列说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

6.人体花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7.人体在剧烈运动以后,你预测血浆中的pH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 A.pH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B.pH不变,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进入血浆

C.pH升高,原因是骨骼肌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Na+结合形成乳酸钠,乳酸钠是碱性的

D.pH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血浆后造成的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

C.图中02溶液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环境.

9.过敏原和抗原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原是大分子或者是具有细胞结构,过敏原也是这样

B.抗原都是大分子,过敏原都是小分子

C.抗原对所有的人都是抗原,过敏原则是对部分人起作用

D.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

10.T细胞和B细胞存在位置表达最完整的是()

①淋巴结②脾③扁桃体④血液⑤淋巴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11.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用HLA表示B.常用AIDS表示

C.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

12.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13.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14.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15.(0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46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16.(04?)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A.胚胎干细胞B.造血干细胞C.胰腺细胞D.肌肉细胞

17.(0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毛细血管扩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8. (05?)SARS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其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下列关于SARS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独立生活和复制B.DNA和RNA同时存在

C.能在寄主细胞合成多种蛋白质D.含有简单的细胞器

19.(0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B淋巴细胞融合,可使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其依据是()

A.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B.B淋巴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C.骨随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

D.骨髓瘤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20.(04?)下列属于人体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是()(多选)

A. 干扰素B.抗原 C. 白细胞介素D.抗体

21.下图是人体组织细胞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环境是指;环境指图中的标号等部分。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的标号表

示) 。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

(3)组织细胞所需的外界营养物质通过、系统才能到达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代废物通过、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22.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容:

..

..

(1)图中①过程是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⑥⑦代表的物

质分别是 、 。

(2)当血糖含量降至 mg/dl 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血糖含量高于 mg/dl

时,医学上称为高血糖。

(3)小肠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 。

(4)④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 ,原因是 ,这时

水的作用是 。

(5)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和 ,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 。

(6)合成⑦物质的场所是 。

23.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 和B 做实验(见下图),请回答:

(1)注射毒性强的S 病原体后,由于 ,所以B 老鼠能够正常

生活,A 老鼠则患S 引起的传染病,其原因是 。

(2)如在给B 鼠注射S 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注射S 病原体,则由于 ,

B 鼠会 。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 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 ___,

可以清除它的是__ __ ___。

(4)若给人注射疫苗,从而使人获得抵抗疾病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 。

(5)特异性免疫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 阶段和 阶段。其中

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 和 阶段

随堂练习答案

B 鼠 A 鼠 健康B 健康A S 疫苗

S 病原体 B 正常生A 死亡

1、B

2、B

3、B

4、D

5、D

6、B

7、A

8、B

9、C 10、A 11、C 12、C 13、

B 14、B 15、D 16、A 17、D 18、

C 19、A 20、AC

21.(1)细胞外液;ABD。(2)CDAE;EADC。(3)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呼吸、泌尿。

22.(1)消化吸收细胞肝糖元,肌糖元脂肪,氨基酸(2)50~60130 (3)主动运输(4)糖尿多尿中含糖溶解糖排出体外,维持环境的稳定(5)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6)肝等

23.(1)注入S疫苗,产生抗体体没有抗体;(2)体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死亡;(3)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4)免疫预防;(5)反应效应呈递识别

..

【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 选对点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018高中生物 追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追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3.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4.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5.体内细胞的代谢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呼吸系统→体外环境

B.体内细胞→泌尿系统→血浆→组织液→体外环境 C.体内细胞→消化系统→血浆→体外环境 D.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或淋巴)→泌尿系统→体外环境 6.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排到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8.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 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⑦ B.⑦→⑥→⑤→③→②→① C.⑦→⑥→③→②→① D.①→②→③→⑤→⑦ 9.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胰岛组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表示正确的是( )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 10.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动力学

第5期黄思静等: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1OO石80_馨斜长石31042~10oC古地温以后长石溶解方式及控制因素31该成岩阶段钾长石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的.6O—一主要控制因素当温度超过10—10℃以后,以认为地层已24可褂4O-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同时该温度将启动高岭石的伊自篓酸性利石化反应口那么钾长石溶解(引,提供钾离子)就成为高岭石伊利石化的必须伴随反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深埋藏地层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除埋藏前20-0I三延长组太原组石盒子组碎屑组成中需要有足够的钾长石(源因素)物以外,地层的初始物质中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同期火如图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太原组和石盒子组长石类型分布直方图Fg4Thitbtnitgaoeatflsayei.edsrughsormfrmnnedprtpsiiihnhnrtn,teTaynFrtnadnteYacagFomaiohiuaomainoteSieeFrainodsBsnhhhzomtftOro aiohe山物质)应相对较少,否则,当成岩作用演化到该阶段时,地层中的钾长石是十分有限的,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石盒子组砂岩中的残余长石就以钠长石或其他酸性斜长石为主(4,因为这两个图)延长组为32个随机样品EX测试结果;太原组为1D4个随机样品ED测试结果;盒子组为2砂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X石1个EDrslo2smpe'meYaeagFrtn1alsXutfr3alsfesiotnhnomao,4smpehifoteTayaomainad21splohhhzrto.rmhiunFrtnaesfrteSieiFomanomi地层都存在较多的同期火山物质,其在1010℃24以前的成岩作用应按

名师讲堂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

精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山东省茌平第一中学王德顺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要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方式、动力和过程也常常是生物命题的知识点。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生活的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而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面我们就多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精辟的分析。 一、气体(O2、CO2等)进出细胞的方式、动力和过程 O2、CO2都属于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分压差(相当于液体的浓度差)。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于外界的空气,扩散过程为: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不需要穿过膜结构),然后穿过肺泡到达细胞间的组织液(因为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接着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因为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红细胞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到达组织细胞处后,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进入血浆(穿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基质,最后进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穿过11层生物膜)。因扩散的动力是分压差,从外界环境到细胞内的线粒体过程中,氧气的浓度应越来越低。对于细胞经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说,也是经扩散作用被逐步排出体外:在线粒体内部产生CO2经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质基质,然后扩散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再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穿过2层生物膜),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在肺部CO2首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扩散到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然后穿过肺胞壁细胞进入肺泡(穿过2层生物膜),最后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共需穿过9层生物膜)。从线粒体向外,CO2的浓度越来越低。 二、其它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 食物中的有机物多数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体内。小肠是高等动物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无机盐等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水则以自由扩散的形式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而脂类小分子物质则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大部分首先进入毛细胞淋巴管,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在各组织细胞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然后进入细胞内部,水分子和脂类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外界有机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至少穿过生物膜的层数:(2+2+2+1=7层)。糖类如果是彻底氧化分解还需要再通过2层生物膜进入线粒体。 大部分的水分和尿素分别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通过沁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或通过皮肤的排泄作用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少部分的水分通过呼吸系统以水蒸气的形式呼出体外。 三、与之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大系统,相互关系见下图: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地物质交换

专题8 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一、高考要求 二、知识结构 三、考点分析 本部分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维

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容是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环境的媒介作用、环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了解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容的基础,这部分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容比较好理解,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 复习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围,从而初步认识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尝试解释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只有血浆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环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环境。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环境。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04·全国)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解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03,H2C03分解会产生水与CO2。

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专题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高考要求 二、知识结构 三、考点分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在

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等。重点内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的媒介作用、内环境的稳态及生理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了解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学习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开展分小组问题探讨、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建模等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体液的成分及各种细胞外液间的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分析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可以与其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 复习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尝试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4·广东)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C.组织液和淋巴D.只有血浆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内环境。属于应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内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04·全国)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一.背景分析: 1.教学知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教材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既承接了前面细胞结构方面的知识,又和后面新陈代谢的知识连接紧密。掌握本节的内容对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材的学习内容所培养的能力定位与功效:本节内容着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所激发、培养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意义:本节课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最基本的生命形式——细胞的精密结构和功能,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4.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和意义:本节课拟采用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的展示,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和归纳出物质进出细胞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但对于市西中学这样一所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是应该可以作到的。而这种知识的自我发现和归纳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扩散运动2)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基本方式 3)理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内吞和外排 2.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学习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和想要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细胞膜特性对内吞和外排的影响。 3.学生对两个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4.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的培养。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教案编写 课题名称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换的过程 2.能说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尝试概括岩石圈的物质交换,体会归纳、总结、 概括、提炼及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球各地理要素的理解,形成一种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求知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圈物质交换的过程 难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教学 课时安排半节课 主要环节教师(讲解、提问等)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时间:2分钟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前一阶段学习的内 容。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岩石圈。(学生答问) xx同 学回答的很好。 岩石圈也就是地壳,是指分布在地球硬表面附近, 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组成的圈层,平均厚 度30-35千米。 回忆、思考

主要环节教师(讲解、提问等)活动学生活动 二、新课展示复习岩石圈的能量转化时间:3分钟 那么,有同学知道岩石圈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吗?P28 岩石圈表层吸收的热量主要通过与大气和土壤的 热交换被消耗,也消耗于蒸发和冰川、积雪、冻土的 消融。还有一部分进入有机生物化学过程而脱离循环。 但是,参与垂直交换的热量只占到达地表的辐射能量 的1%。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岩石圈的物质交换。物质交 换与能量转化一样,是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主要形式。 回忆、思考 岩石圈物质交换的过程时间:7分钟(板书)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我们知道,岩石圈存在着已知的所有元素。其中 以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为主。但 是岩石圈只有一部分---即由硅酸盐和硅铝酸盐为主 构成的沉积岩石圈参与地理环境的组成。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 换的过程。 (板书)一、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换的过程 1.其他圈层的物质进入岩石圈 (1)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氮和水蒸气 思考、总结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膜的扩散”演示实验理解被动运输;掌握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区别;掌握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膜的扩散”演示实验学会猜想探究被动运输;通过挂图演示掌握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区别;通过“海带摄取碘”例子掌握主动运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及对比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知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学生感慨细胞的奇妙结构,从而对生命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理解被动转运物质运输过程。 【难点】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2个250mL 烧杯、酒精灯、2个15cm 长的透析袋、棉线、15mL2%可溶性淀粉悬液、15mL2%葡萄糖溶液、班氏试剂、碘液。 【教学资源】ppt 课件、flash 动画演示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五、训练与评价 1.甲(〇)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右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C 、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D 、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2.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所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 是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这是因为( D ) A 、醋酸和蔗糖分均存在于活细胞间隙中 B 、 醋酸和蔗糖分解后细胞吸收 C 、腌制时间长,两种物质缓慢地渗入细胞里面 D 、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的功能 3.如右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请问:红细胞吸收O2、K+的方式分别是 、 。(用图示字母a 、b 序填写),图b 中出现BC 平区的主要原是 。 答案:a 、b 细胞膜中运输K+的载体有限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月4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B.②C.③D.④【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由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会导致①(血浆)渗透压减小,由①进入②(组织液)的液体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中所示的4种液体的名称,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作答。 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楽→组织液→靶细胞 2.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1.【答案】C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分别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进入血浆和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血浆中的药液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理解体液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答案】A 【解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水圈的物质交换“详案编写

“水圈的物质”交换详案编写 课题名称水圈的物质交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水圈的概念和范围。 (2)分析水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并绘制出各大圈层的循环示意图。 (3)能以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为例,分别说出它们在水圈的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圈与其他各圈层的循环示意图,体验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概况事物的方法。 (2)通过本节的学习,领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各圈层的物质交换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自然环境观念。 (2)在学习河流、湖泊、冰川对水圈的物质交换的影响的过程中,体会到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圈的五种类型海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 难点:水圈与其他各大圈层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教学、图文结合、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地图册 课时安排0.5 课时 主要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时间:0——3 分钟 我们都是看着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长大的一代,相信其中一个情节大家都还记得,小燕子写了一篇关羽《喝水》喝水的文章——“老人要喝水,大人要喝水,小孩要喝水,早上要喝水,中午要喝水,晚上要喝水…”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三天不沾水就会脱水而死。其实,不仅是人要喝水,动植物同样离不开水。那么,你们谁能告诉我:“我们喝的水中有些什么东西?”。没错,正如这位同学回答的,像我们喝的矿泉水中就有很多矿物质,其实不仅仅是矿泉水,自然界中完全不存在化学纯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圈的物质交换”。(板书:水圈的物质交换) 回忆、思考、回答 二、新课展示 复习水圈的概念时间:4—6 分钟 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现在,先来复习一下:水圈的概念。(板书)水圈:水圈是由世界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质中的水分组成的。其主体为液态水,但含有多种可溶性盐、悬浮固体物质、有机体、溶解气体。 回忆,思考 水圈的五种类型与其他圈层之间总的物质交换时间:7—20 分钟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四大圈层,即水圈、岩石圈、大气

能量和物质交换

第三章能量和物质交换 教学目的:1.掌握绿色植物和动物所需营养的摄取,生物的呼吸过程,物质在动、植体内的运输部位、途径; 2.了解水分、温度和植物激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和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和动物所需营养的摄取,生物的呼吸过程,物质在动、植体内的运输部位、途径。 教学难点:生物的呼吸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营养 一、绿色植物的营养 1.二氧化碳的摄取 2.水和矿质元素的摄取 3.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缺素造成的危害 ①大量元素(氮、磷、钾、硫、钙) ②微量元素(铁、锰、锌、铜、钼、硼、氯) 二、动物的营养 1.食物和营养物 ①动物的食物 ②营养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 2.哺乳动物的消化与吸收 ①食物的消化过程 ②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生物的呼吸 一、植物的气体交换 二、动物的呼吸

1.呼吸的概述 2.鱼的呼吸 3.鸟类的呼吸 4.人和哺乳动物的呼吸 5.呼吸器官的保健 第三节物质运输 一、植物的物质运输 1.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①运输途径(共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 ②运输方式(渗透运输、液流运输) ③运输动力(根压、蒸腾拉力)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①运输部位—韧皮部 ②运输的方向、数量及分配部位 生长中心优先 弱库到强库 就近供应 同侧运输 ③影响运输速度的环境条件(温度、水分、激素的含量) 3.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二、动物的物质运输 1.心脏与血管 ①心脏及循环系统的演化 ②血管(动脉、静脉、门静脉、毛细血管) 2.血液的运输功能 3.淋巴系统 第四节生物的调控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①水分平衡的定义和意义 ②影响水分平衡的因素 ③植物形态结构对水分平衡的适应 2.植物体温度及其对温度的适应 ①植物形态和生理对低温的适应 ②植物形态和生理对高温的适应 ③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 3.植物激素 ①生长素的种类、生理功能、产生部位和分布 ②赤霉素的生理功能、应用、产生部位和运输 ③细胞分裂素的生理功能、应用、产生部位和运输 ④脱落酸的生理功能和分布 ⑤乙烯生理功能和分布 ⑥激素受体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①神经系统的演化 ②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反射作用) 2.激素调节 ①内分泌腺与激素 ②激素调节的作用、特点 ③激素的作用原理 ④激素分泌的调节 3.免疫系统和疾病 ①非特异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 ③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④免疫系统疾病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第一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启学案: 1、不仅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而且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 性系统。 2、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和决定了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 3、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果胶,细胞壁的成分中还含有。细胞壁还参与细胞的很多代谢活动,在细胞的、转运和 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壁是一个的结构。 4、某物质的分子从到的地方移动的过程叫扩散。 5、渗透作用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 6、细胞膜对细胞内外的物质具有。 7、细胞膜的主要化学组成是和。 8、细胞膜的结构有以下特点: 1)、;2)、;3)、。9、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

1、细胞是一个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体现在哪些方面? 2、研究细胞壁有生命重要的意义? 3、阅读P37模拟膜的通透性实验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4、A、B两个烧杯中的蒸馏水颜色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如果将B漏斗口的玻璃纸换成塑料膜,蒸馏水的颜色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扩散与渗透作用的区别? 6、细胞膜有哪些功能? 7、阅读教材P39阅读与分析思考:通过分析科学家对膜的分子组成说进行的富 有成效的探索性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8、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思考:怎样区分细胞膜的内外?

1、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A、C、H、O、N B、 C、H、O C、C、H、O、P D、C、H、O、N、P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细胞膜的哪一种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A、蛋白质 B、脂质 C、糖类 D、磷脂 3、甘油、胆固醇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优先进入细胞,这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密切关系()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C、细胞膜上的多糖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4、人体某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而它们从来不吞噬血液循环中自己正常的细胞。这是细胞膜的哪一功能()A、与外界环境分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识别”功能 5、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依靠细胞膜上的() A、蛋白质 B、脂质 C、多糖 D、糖蛋白 6、任何一种细胞均有细胞膜,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A、只是脂质 B、只是蛋白质 C、脂质和糖类 D、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7、细胞膜本身的作用不包括()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信息交流 C、蛋白质加工 D、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8、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后来,科学家还发现细胞膜除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还有。

高中生物《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的标题:《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和方式; ●了解物质通过膜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及其区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通过观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教学难点: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的区别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授和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选择:透析实验装置、高锰酸钾扩散实验装置、电脑多媒体PPT演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回顾上节课讲的细胞的膜的结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及蛋白质镶嵌构成的、具有半流动性的膜 结构。 提问:细胞膜有哪些功能? 总结:生活的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屏障, 使细胞具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回答:细胞膜具有维持相对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保护细胞,完成细胞与周围环境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作用。 教授新课: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一、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提问:细胞膜是全封闭的吗? 讲授:对,细胞膜并不像塑料袋那样,不让任何 物质透过。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因此, 每个活细胞都在不停的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同时讲代谢 产物排出膜外。细胞如此有条不紊地与外界环境进 行着物质交换,全都有赖与细胞膜的作用,它可以 选择性的让一些物质通过,并阻止另一些物质。我 们把这个功能特点称之为:选择透过性。 按一般的常识回答:不是 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提出问题:了解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以后,请同 学们跟我一起探究一下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我 们今天的关键问题是“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 演示试验:透析袋试验 先介绍一下实验的过程方法。 再请两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下。提醒一些关键的步骤 例如冲洗透析袋等等。 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实验中物质分子将会怎 样移动,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协助完成试验 学生讨论回答:A烧杯…… B烧杯…… 学生讨论回答:A烧杯中加

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2月4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B.②C.③ D.④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由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会导致①(血浆)渗透压减小,由①进入②(组织液)的液体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中所示的4种液体的名称,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作答。 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楽→组织液→靶细胞 2.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1.【答案】C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分别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进入血浆和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血浆中的药

液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理解体液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答案】A 【解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 ⑤,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神经系统 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