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小断走向前进的。

关键词:古今之争;崇古;厚今;历史发展;现代启示

西方文艺史上,爆发过两次著名的“古今之

争”,一次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次产生

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这两次“古今之争”产生的

历史背景不同,但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并都产

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

启示。

~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古今之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今之争”,是当时

诗学理论建设中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论争。当时

意大利的学者对古典作品和理论观点表现出了新

旧两派的不同态度。早期保守派较多,以维达的

《论诗艺》,特里西诺的《诗学》,丹尼厄罗的《诗

学》,明屠尔诺的《诗艺》和斯卡利格的《诗学》等著

作为代表。在这些著作中,亚里斯多德《诗学》中

的每字每句几乎都被他们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注释

和讨论。贺拉斯的“学习古人”的号召和“寓教于

乐”的理论,也被他们加以大力传播。例如,明屠

{

尔诺在《诗艺》中指出:“如果这两位古人(指亚里

斯多德和贺拉斯——引者),使用荷马史诗为例证,

曾教导我们一种真正的诗艺,我就看不出怎样能够

创立另一种诗艺,因为真理只有一种,只要一旦证明

是真的,就必然在任何时代总是真的。”[I](P387)因此,他对新出现的传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传奇作家

却不顾事实,无中生有。”[I](P382-383)斯卡利格甚

至将亚里斯多德奉为“诗艺的永久立法者”,并把

他的一些理论尊为牢不可破的普遍的、永恒的“规则”。[1](P368)

但也有一些人强调理性与经验,拒绝自从古

典权威。他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文艺是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使是古典权威定下的老规

律也不一定适用于新型作品。钦齐奥在《论传奇

诗的创作》中指出:“这就是我所以常常讥笑某些

人的缘故,他们想强使传奇诗的作者墨守亚里斯

多德和贺拉斯所定下的诗艺的清规戒律,而绝不

考虑这两个古人既不懂得我们的语言,又不懂得

我们的创作方法。”[I](P430)喜剧家拉斯卡在他的一部剧本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段极具代表性的话:“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只知道他们的时代,我

们的时代却和他们的不相同。我们的风俗习惯,

·

宗教和生活方式都是另样的,所以我们写剧本,也必然要按照不同的方式。”[2](PI55)更有甚者,极左派朗底大骂当时的保守派“竟心甘情愿把牛轨套

在自己的颈项上,把亚里斯多德那个蠢畜生捧上

宝座,把他的言论当作圣旨”。[2](PI55)

这些新派理论家大半是从意大利成功的文学

作品中得到启发的。当时的意大利文学是一种不

同于古典文学的新型文学。如但丁的《神曲》既非史诗又非戏剧,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深受民间诗歌

影响,薄迎丘的《十日谈》在希腊、罗马也找不到渊源,阿里奥斯陀的《罗兰的疯狂》发扬了中世纪传

|

奇体叙事诗的传统。这些新型作品如果拿古典规

则来衡量,就会一无是处。究竟是这些新型作品

破坏古典规则是错误的呢还是古典规则本身僵

化过时了呢这就是当时的“古今之争”的核心问题。当时的保守派是拜倒于古典权威的脚下的,

但新派却认为当时的意大利文学同样伟大甚至更

伟大。皮柯在1512年写给邦波的信里说:“我认

为我们比古人要伟大”,“文风是应该随着时代变

迁的。”[2](PI56)在这里,皮柯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观点,表现出了鲜明的

历史发展观。

@

在对古典规范与新型创作方法的看法上,意

大利学者的意见不管有多么大的分歧,但这种争

论对活跃和传播当时的文艺思想的意义是不可低

估的。总的说来,他们是结合着当时的文艺创作

实践来对古典理论加以批判吸收的。这场“古今

之争”并没有得出一个最后的公认的结论,但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它直接引发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

义时期的“古今之争”。

二、法国新古典主义时的“古今之争”

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古今之争”,

是当时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上的斗争

.

的反映。这场论战贯穿整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始终,当时文艺界的主要人物都被卷了进去。当时

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究竟是古人高明还是今人高

明在文艺方而是否果真今不如古古派以布瓦

洛为领袖,主要代表着旧势力;今派以佩罗为主要

发言人,主要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佩罗是

“古今之争”的发难者,他的理论贡献就表现在“古今之争”中。1687年1月27日,他在学士院宣读

了《路易大帝的世纪》一诗,反对崇古薄今,向古典主义的教条发动冲击,布瓦洛当场提出抗议,并拂

袖而去。“古今之争”就这样正式爆发了。

.

这场论争是资产阶级革新派向古典主义文学

思想发动的一次冲击。在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下,他们的冲击点仅仅限于古典主义对古代文学

的推崇上。今派的杰出代表佩罗在《路易大帝的

世纪》一诗中这样宣称:

我而对古人,不对之屈膝,

他们伟大是确实的,但同我们一样也是人;

我们可以拿路易的世纪同奥古斯都的美好世纪媲美,

而不用担心有什么不对。

这种观点对崇拜古人的古典主义是个大胆的¥

挑战。佩罗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古今之比》和《十七世纪在法国出现的名人》中,他的观点大体有:

第一,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而,今人都可与古人媲美;第二,根据人类不断进步的法则,今人应在

艺术上超过古人;第二,事实上在文学方而今人己

有超过古人之处,如心理分析更准确,议论方法更

完备,有国土保护和传播方便等。[3 ] ( P263-264)圣厄弗若蒙是今派的另一杰出代表,他的可贵性在于

表现出了鲜明的历史发展观。他说:“这(指亚里

斯多德的《诗学》--引者)固然是一部好书,但是

它也并不完善到可以指导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

!

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时代不同,“想永远用一套

老规矩来衡量新作品,那是很可笑的”。[2](P198)因此,他号召诗人:“把脚移到一个新的制度上去站

着,才能适应现时代的趋向和精神。”[2 ] (P198-199)这些理论主张,透露了作者强烈的而向未来的时

代感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今派的理论是建立在当时法国文艺的辉煌成

就的坚实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

指出:“路易十四时代,皇室对文学、艺术方而的奖

励,对文艺界人士的照顾,是没有任何时代或国家

可与之匹敌的。艺术和文学都达到最华美的地

步。”[4](P215)但同时,“他们太过于依赖希腊、罗马

和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作为范型。他们从那些古物

中找材料,而不是从法国人的历史、信仰和特殊风

俗中找题材。他们只表现出一些受过特殊教育的

特殊社会阶级人士的种种情形,而并不能代表一

般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所以在这么多光芒四射的

显赫人物中,只有平民化的莫里哀及拉封丹在今

日最受欢迎,因为他们忘记了希腊、罗马,只记得

法国。”[4](P215)这就说明,只有从法国的历史、信

仰和特殊风俗以及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题材

的作家,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热爱。他还指出,

:

“早在路易十四去世前的好多年,很多法国人己经

开始将他们那时的好作品,和古时最好的作品互

相比较了。”[4](P213)如其中的杰出代表佩罗就认

为,当代的建筑、绘画、演说术--除了《伊尼易

德》(维吉尔的史诗)以外-都比古代好。这种

比较,“否定了文艺复兴时代把古代的诗歌,哲学

及艺术抬举得比什么都高的那种思想。一般来

说,大家都赞成当时科学方而的成就,实在超过了希腊、罗马的任何时期,连布瓦洛也这么说。”[4](P214)虽然这种比较并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但“这种比较

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而古人的成就并非是无

\

人可以超越的。”[4](P215)

崇古派的代表是古典主义的理论权威布瓦

洛,正是他先攻击厚今派的理论。他把佩罗等人辱骂为“疯子”,但他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论点来驳倒他们。在唯一能提出自己论点的《论龙散》第七篇中,他抓住佩罗一概否定古代作家和一律肯定当代作家的偏颇观点进行批判,指出判断一个作家的价值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不能以他生前是否得到赞誉来判断。布瓦洛并未触及争论的焦点:当今时代要不要创造自己的文学,古代作品能否成为今天创作的楷模其实,布瓦洛的观点自

>

相矛盾:他既推崇当代古典主义作家;又毫无保留地赞颂古代作家,间接地贬低了古典主义作家。所以他又不得不承认,今人也有超越古人之处。站在布瓦洛一边的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人,也提不出有力的论据。总之,他们的反驳苍白无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这场“古今之争”却以互无胜负告一段落。厚今派的观点虽有强烈的时代感,但也不够全而科学,崇古派虽理屈词穷,但有宫廷的支持。最后,佩罗同意让布瓦洛出而写公开信,表明双方在可以保留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停战。但论战并未

'

完全结束,1713年乌达尔德呼立莫特在文章中批

评了荷马,与崇古派又起争端。最后,费耐隆应双

方要求发表《致学院》。这篇文章貌似折中:“我

只是向那些为我们的世纪作了装饰的人们建议,

绝不要蔑视多少世纪以来那些受到赞赏的人。我

毫不想让任何人排除战胜古人的希望,相反,我愿意看到今人通过向古人学习,从而战胜古人。”[3](P265)事实上,他是针对佩罗完全否定古代作家的观点,

为布瓦洛的保守思想辩护的。1716年,争论双方

宣布停止论战,但这场争论断断续续发展到19世

纪才真正结束。

二、“古今之争”的现代启示

西方文艺史上的两次“古今之争”,反映了特

定时代的理论家而对文艺的发展所产生的困惑,

但它引发了我们对整个文艺发展中古与今的矛

盾,即文艺活动中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关系的深刻

思考。因此,这两场“古今之争”远远超越了它们

本身的意义,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曾发生过多

次复古运动,在我们广大文艺研究者而前展示了

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文艺上,到底是今人不如古

人,还是今人胜过古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古代

的文艺作品古代的文艺作品在现代的文艺发展

<

中有何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理

论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层而进行具体分析。

从总体上看,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走向前进的。但是,文艺的发展又不是简单地与

社会的发展相同步的。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

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

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

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的。”[5](P181)这里,马克思深刻地发现了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接着,马克思拿希腊

艺术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同他那个时代的艺术相

比,证明了这种不平衡关系。马克思还特别以史

诗为例,阐明了他的观点:“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

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5](P181-182)这个论断不仅适用于史诗,也适用于和特定的社会发展形式联系在一起的神话等

“就某方而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

本”[5](P183)的艺术样式。这就说明,神话、史诗等艺术样式是与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紧密相连的,

特定的社会生活消失了,这样的艺术样式就跟着

消亡了,这就不存在“今”比“古”发展的问题。无独有偶,清末民初的土国维钊一对当时“文学一代不

\

如一代”的复古论调,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文学发

展观:“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

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6](P57)这就不但肯

定了被人轻视的戏曲的地位,将它提高到与唐诗

并立的“后世莫能继焉”的“一代之文学”的崇高位置,而目_看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既

然这样,就不存在古今文学孰高孰低的问题。闻

一多先生强调的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每一时代

有一时代的主潮”[7](P20)的思想,和土国维的思想

一脉相承,都体现了开放的历史发展的文学眼光。

#

同时,文艺还会在自身的矛盾运动和逐渐积

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后代的文艺作品总是会受

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我们对前代作品的理解

和评价又总是不能完全脱离后代作品这个参照系

的。艾略特指出:“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

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

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对他和已往诗人以及艺

术家的关系。你不能把他单独的评价;你得把他

放在前人之间来刘一照、来比较。”[8](P130)因此,“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这个

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

<

变化。这个已成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现以前本是完

整的,加入新花样以后要继续保持完整,整个的秩

序就必须改变一下,即使改变得很小;因此每件艺

术作品对于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就重新调整

了;这就是新与旧的适应。谁要是同意这个关于

秩序的看法,同意欧洲文学和英国文学自有其格局

的,谁听到说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

指引,就不致于认为荒谬。”[8](PI30-131)

毛泽东辩证地论述了文艺发展中古与今的关

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批判地

继承和借鉴古人文艺作品中的优秀成果;但另一

<

方面,这种继承和借鉴决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创

造:“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

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

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

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

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

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

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9 ] ( P537-538)我们认为,古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值得学习和借鉴,

是因为它们深刻地把握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时代

精神以及深层人性,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

术技巧。但这种学习和借鉴决不能代替后代作家

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文艺的生命就在于不同

时代的作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和时代

精神,形象化地提炼出自己丰富多采的个性化的

生活经验和深刻独特的艺术体验。因此,在文艺

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既不是“古不如今”,也不是

“今不如古”,而是在“古”与“今”相互影响、相互比较中存在的。正是这种“古”与“今”的辩证运动,

推动着人类的文学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安棋.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79.

3.柳鸣九,郑克鲁,张英伦.法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卷8) ,路易十四时代(上) [M].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纪怀民.陆贵

山.周盅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A].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c].北京:商务印书馆.2oo1.

7.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A].闻一多全集(第10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8.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戴维格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c].葛林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被除数个位数学遮住,用乘法口诀推出6X8=48 最接近49,然后在后面添个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8071262.html,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作者:刘畅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1期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老师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等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本书重在探讨现代人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的感悟,内容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被余秋雨老师上的历史课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了。通读此书后,不由得有了一种想法:尝试着将由此书中汲取的灵感和启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一、教学安排——高坡滚石,大胆取舍 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余秋雨老师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在余秋雨老师看来,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些文化亮点应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应快步走过。余秋雨老师讲甲骨文、屈原、司马迁等均用四课时,而讲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只用一课时,即高坡滚石型,前详后略。当然,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像中学历史教师,既要考虑课程标准,又要顾及联考、会考等。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是新课程历史改革的重要理念,“用教材教”提倡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高一历史教学内容繁多,如何取舍一直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既要纵横古今,又要突出重点。如何判断重点?首先,坚持客观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其次,坚持自己的判断,做个性化的整合。最后,坚持以生为本,重点讲解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深度碰撞。有效讨论 对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这样的历史场景,笔者一直心向往之。遥想那时,大师云集、百家争鸣、谁与争锋。当我读到《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时大有怦然心动之感。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形式比较特殊: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师生讨论,课后师生间会进行“闪问”、“闪答”。余秋雨老师的讲解和总结总是精练和开放的,而不是简单地呈现结论。这里是灵感与智慧的深度碰撞,这里对历史的集体思考生成了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反观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仍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如此深度的讨论景象则非常鲜见。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笔者的思考和尝试如下:首先,充分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简单准备。多在周末或节假日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最后,求同存异。我们把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作为讨论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和研讨的价值。 课堂讨论实例:关于陈独秀的评价(材料略)。

感悟幸福现代阅读附答案

感悟幸福现代阅读附答案 ①幸福不是一个无法破译的谜,但一万个人肯定有一万个谜底,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②幸福有无数种,但拿别人的幸福人生做范本去实践,肯定是谋杀自己。 ③自己把自已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④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让人羡慕的人,他不一定幸福;一个一无所有,什么都不起眼的人,他不一定不幸福。人的幸福感不是清贫所能剥夺的。 ⑤大权在握的人看上去很幸福,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身不由己和牺牲人格。一个败下阵来的商界巨子,一个落伍的学界泰斗,一个被挤下台的政界高手未必与幸福绝缘。 ⑥幸福也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成功者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孤独难有幸福的空间。 ⑦最不幸福的人是那些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之中的人。 ⑧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它可能就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下雪的午后,在等待孩子退烧时,在夫妻晚上相对默默静坐时,在洗衣店里取回他或她一套衣服时。一个人如果在这种场合找

不到幸福,那么走遍天涯海角也是找不到的了。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落,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读后感《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⑨幸福有时也是痛苦的孪生兄弟,这就是为什么幸福的人用歌声裹着眼泪,不幸的人用泪水浸泡着歌声的原因。 1.用文章中的话回答,幸福是什么? 2.怎样才算跨入了“幸福之门”?(用原文回答) 3.细读第⑧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写这些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4.这篇文章是针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什么现象而写的?它给了 人们什么启示? 5.根据平时的积累,写一句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 题型:阅读理解 答案 1.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 2.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3.让我们学会在小事中感悟幸福。 4.作者是针对现代社会中诱-惑太多,竞争太残酷,人心浮躁,不少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奔波,整日忧愁、孤独、空虚,甚至于

最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 东→南→西→北。(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西 ),你的后面是( 东 ),你的左面( 南 ) ,你的右面是( 北 )、 4、早上,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东 ),你的后面是(西 ), 你的左面( 北 ) ,你的右面是( 南 )、 5.辨认方向的方法: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 6、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做题时先标出东南西北。)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在转弯处要注意方向的变化) 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处画“米”字符号,在进行判断。 7.、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8.、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9.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① 71÷8,把71看成72,用口诀估算。 ② 378÷5,把378看成400更接近准确数。③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 = 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除法计算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8.被2、3、5整除(余数为0)(倍数)的数的特点: 当这个数的个位上是2、4、6、8、0其中一个时这个数被2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2的倍数)。 当这个数的个位上是0或5时这个数被5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5的倍数)。 当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被3整除(余数为0)(这个数是3的倍数)。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 李建丽 摘要: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兴衰与田齐政权的存亡相始终,在它一百五十年的兴衰史中,稷下学宫不仅促进了那个时代文化、教育、学术的繁荣发展,也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出色的教育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自由、环境宽松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稷下学宫的这一办学思想对当今高校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稷下学宫;学术环境;高校建设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Ideas of Running Ji-xia Academy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Today Li Jianli Abstract: As a famous institution of Qi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Jixia School had gone with Tianqi Regim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its 150-year history, Jixia Academy not only promoted the ancient cultur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by its uniqu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and splendid education model. Academic freedom and loose environment were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the main reasons of success. The idea of running Jixia School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Jixia School; academic environment; university’s construction

浅析心理咨询师以及咨询技术对现代婚姻家庭律师的启示

浅析心理咨询师以及咨询技术对现代婚姻家庭律师的启示 在婚姻家庭法领域执业多年的律师生涯中,我们处理过无数离婚案件。如果有人为类型众多的法律纠纷进行痛苦指数排名,那么涉及婚姻家庭纠纷的案件将名列前茅,此外,在生命遭受不幸的事件当中,因离婚带来的伤痛,仅次于丧偶或丧子之痛。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离婚不仅对反目相向的配偶双方造成伤害,其深入的负面影响也会对离婚家庭的子女给予重创。所以说婚姻纠纷的良性解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传统的婚姻家庭律师,所能做的通常是协助当事人在离婚诉讼案件中获得较多的财产分配或较有利的子女监护权。但往往我们和当事人在面对这些“胜利”时,却没有太多的兴奋之情。其原因是我们在以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非法律问题。我们更多地关注婚姻案件本身的法律问题,而忽视如何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伦理、情感等心理方面积累的矛盾。由于婚姻家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与感情等多方面因素,夫妻矛盾的产生和积累也会表现出特有的心理规律,为了有助于彻底化解婚姻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提高办案质量,有必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一、心理咨询师给婚姻家庭律师带来诸多的启示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更关注于精神层面。人们对于自身的要求已不再是身体健康好,而是身心的健康。因此近年来,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逐渐走红,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行业中来。 对于我们国家的心理学发展而言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然而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婚恋行为方式表现的多样化,如同居、试婚、同性恋、丁克家庭、恐婚、闪婚、闪离等,迫切的需要一些专业的机构为这些现象的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服务。在美国、英国等国家,他们大都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依靠社区的社工、宗教人士等义务工作人员,另一种是专业的商业机构,这样的机构有专业的婚姻咨询公司,有专业的律师事务所。一些专业的婚姻咨询公司拥有一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家庭关系治疗师,他们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客户化解家庭矛盾、调适亲子关系,处理家庭变故,维系原生家庭与其他亲属关系,对求助者进行心理疏导,对夫妻关系进行婚姻维护等培训,包括离异后的心理疏导,单亲家庭治疗等。这一系列的机构将从人们的恋爱阶段一直贯穿到遗产分配。相比起我国,相应的服务目前正好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一边是大量的家庭矛盾产生,得不到专业人士的疏导和培训,另一方是社会上各个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公司以及一些婚姻家庭指导中心的应运而生,却鱼目混杂,在实践过程中,并未有很好的行业监督机制使其规范化。所以很多受到婚姻家庭矛盾困扰的人,找不到更好的机构来化解这样的矛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知识点举例说明金点子 认识东、南、西、北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 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平面图一般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先选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描述四个方向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以自己为中心,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确定目标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行走的路线 认识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与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东与南之间的方向是东南;西与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西与北之间的方向是西北 描述八个方向的路线图以出发点为中心,先确定目的地所在的方向,看哪条路能到达目的地,然后按照先后顺序,用八个方位词来描述

知识点举例说明金点子 口算除法口算 40÷4=10 400÷4=100 4000÷4=1000 240÷4=60 2400÷4=600 1.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 在商的末尾补上被除数末尾的0 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 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估算 估算323÷4≈80,可以把323看 作320,用320除以4 估算时,除数不变,可以把被除数看 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 几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笔算除法两位数 除以一 位数, 商是两 位数的 笔算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 写在十位上,如果有余数,落下来和 个位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商写在 个位上,即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 那一位的上面 三位数 除以一 位数的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从百位除起, 如果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和十位 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 上,如果有余数,就把余数和个位上 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 商中间 或末尾 有0的 除法 1.被除数首位能整除一位数,被除数 的中间是0或比除数小,商的中间是 2.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能整除一位 数,末尾是0或比一位数小,商的末尾 是0 除法的 验算 466÷5=93 (1) 除法的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019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2019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12.图6为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侯马市发掘的春秋晚期玉片,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下列对其史学价值认识正确的是 ①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 ②能够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 ③为研究春秋时期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④反映了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14.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5.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图7 图8 图9 A.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B.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16.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17.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9.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0.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B.程序法定原则C.契约自由原则D.公平正义原则 21.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引言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1775年—1817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身乡村小镇的草根作家。由于受到当牧师的父亲影响,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喜爱读书,因而见多识广,善于观察和思考。为她的写作生涯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由于女性天生的浪漫主义情怀,描写乡村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故事也就成了她作品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时代的女权主义启蒙者和女性意识觉醒的提倡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面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问题,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力,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傲慢与偏见》围绕着乡间绅士淑女的恋爱求婚的情节展开的。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达西和伊丽莎白,简与宾利,夏洛特与柯林斯,莉迪亚和威克汉姆。在现在看来,即是爱情—婚姻—现实。而这里的现实指的是财产、地位和金钱。简·奥斯汀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作者运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刻画了四对不同的婚姻,每一个婚姻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因此,她强调理想婚姻要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作者对婚姻的态度体现了三种精神追求,同时也对现代人有所启示: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一、追求真爱至上,谋求婚姻自由 对伴侣个人品德、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思考后,因真爱而结合的婚姻无疑就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宾利和简。在他们的故事中有浪漫而美好的爱情,也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作者更是在伊丽莎白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她的聪明机敏、自尊、自信与作者本人极其相似,作者所倡导的婚姻伦理价值观和女性意识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书院的兴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书院的兴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起源于唐末、发展于宋元,历经千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之瑰宝。书院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教育特质及人文情怀对现代教育亦提供诸多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制度;教育特质;现代教育;启示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有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历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后,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后趋于衰落,被其它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 最为典型的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书院的发展。 书院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是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教育机构,兼具有修书、编书、藏书、传书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书院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私学教育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无论是从书院发展起源的角度,还是从它的思想制度方面,都表现出它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等诸多可贵的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幽雅独特的风景。它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特点,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本文通过探讨书院制度的发展及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鉴古知今,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的年代,其性质有官办和私学两种,但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弛,急需诸如书院之类的私学来满足文人墨客治学求学之需。书院的产生还与佛教禅林讲学制度有密切关系,唐代援佛入儒,推行儒释道三教并举,儒教徒每就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作为修道讲习之所。于是一些硕学鸿儒纷纷效仿,向往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建立碑林,

现代文阅读答案

答案: 一、1.答案:本文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线索。 2.答案:①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②对旧照片窥视欲久盛不衰。③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 3.答案要点: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4.答案: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起了议论。 5.参考答案: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的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 二、1.答案: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2.答案示例:“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3.答案: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远像山雀那样欢乐,因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类。 4.答案:这是作者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的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 答案: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 三、1.A 2.(此题为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能把风写得绵软,合情合理,语言通畅,即可) 3.青藏高原缺氧,使人感到胸闷、气喘。运动员到青海进行极限训练,逐渐适应了缺氧环境和胸闷、气喘的状况,到比赛时,便能克服胸闷、气喘的困难,就能跑得更快,就能出成绩。(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4.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①比喻。例:A、有点像西部女人的吻,多少夹杂着野性。B、一瞬间,觉得这风像流水。 C、那石渣,沉重如铁,锋刃如刀。②拟人。例:A、青藏铁路的两侧多山,挤得火车七扭八扭地走,走投无路了就钻山洞。B、风在这里肆虐,日夜呼号。有时一夜工夫就将沙丘搬到铁路上……C、这是它和高原紫外线给你的印章。 D、碎石机张开铁嘴钢芽,吞进石头,发出爆炸一般的声响,石烟弥漫,吐出一块块规格的石渣。③反问。例:这条由南山口向前延伸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不是更能展现中国人的雄风吗?④设问:例:A、“硬”在哪儿?因为它是雄性的,强悍的吗?看戈壁滩上,大风起兮,沙土遮天蔽日。B、为什么许多石头挨近沙地的一面完好无损,而受风的一面变成精致奇观?……这里的风却是雕刻刀!⑤引用。例:A、“二月春风似剪刀。”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除了答案上的五种修辞格,如果举出别的正确的,也可。) 6.歌颂中国人的雄风。(意思对即可) 四、1、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2、B、C、D、A 3、略。 4、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

启示类试题参考答案的归纳

启示、感想类试题的参考答案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学习、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历史启示类题目一般没有标准答案,从课本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通常结合“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道理”、“学到了什么”,“认识”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1、针对鸦片的危害,你认为当代中学生对毒品应持什么态度? 答:我们应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坚决抵制毒品,与一切贩毒、吸毒的活动作坚决的斗争。 2、针对中国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历史(如鸦片战争、强占领土、洗劫北京、屠杀中国人民等)给你的启示。 答: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免受外来侵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4、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史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中华民族具有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有着强烈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结果失败了,说明了,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提出可行的救国方案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外交截然不同,通过对比谈一谈你的感想。 答:中国近代外交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只有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才会提高,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从香港的被占领和回归,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占领香港,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起来,如今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洗刷了百年耻辱,这个重大胜利应归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应当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我们中学生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奋学习,振兴中华。 ※7、对当前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史实的认识。 答:“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如山,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抹杀历史真相,实质是对日本在中国的暴行实行掩盖和辩护,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友好正常健康地发展,日本只有正视过去的历史,真诚地道歉,才能把握未来。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顽固立场,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真心相爱,却因诸多原因,最后以悲剧收场。二人的爱情悲剧,虽然发生在汉代末年,但是对当下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有着教育意义。即他们不幸的婚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关键词:刘兰芝焦仲卿悲剧启示 一、引言 《孔雀东南飞》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描述了汉末建安年间,庐州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真心相爱却无法相守,最后以死殉情的凄美故事。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让无数读者唏嘘不已。 刘兰芝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些诗句展示她聪慧、多才多艺;“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展示她的美丽无人能及;“鸡鸣入机织”展示她勤劳:“三日断五匹”展示她能干;“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展示她的理智、坚强和果断;“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展示她重感情;拜别婆婆时,“念母劳家里”展示她通情达理,举止得体;“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展示她重情重义。在刘兰芝的身上,展现了古代劳动妇女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 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復杂的人。他反抗过,“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责问母亲,妻子没有过错,母亲为什么容不下妻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妻子的爱意。焦母:“何敢助妇语?”焦仲卿立刻就妥协了——“府吏默无声”,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之下,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要求妻子先回娘家,“卿但暂还家”。他表示工作很忙,“吾今且报府”——他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逃避。看似孝顺母亲,热爱工作,爱着妻子,实则因为他的逃避激化了矛盾,他的懦弱无能葬送了自己和妻子的幸福。 诗的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要告诫世人什么呢?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遇到事情要冷静 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妻子向丈夫诉苦的本意绝不是要和丈夫离婚,而是想得到丈夫的安慰和支持。幼稚单纯的焦仲卿竟向母亲和盘托出,他没有问母亲为什么对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精)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 “好处”的解答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 2004 年全国卷Ⅱ的第 18题:”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如 2004年全国卷Ⅳ的第 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 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 2004年天津卷第 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 '' 朋友 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又如 2004年重庆卷第 20 题:“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作用题” 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 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 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 那么, 首段 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 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 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 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二、末段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影响 摘要 中国古代教育在古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上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国古代经过几千的文化积累教育思想已经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如,孔子和他的《论语》,孟子和他的《孟子》,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荀子和他的《荀子》等等,他们留下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依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影响;启示;课程改革

目录 1.引言 (1) 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人才培养的影响 (1) 3.古代学校管理对现代教学管理的影响 (2) 4.总结 (3) 5.参考文献 (4)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在当时统治者极力推行各阶层的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古代发展教育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为了选拔服务于统治者的官员。但也同时促进了教育在全社会的发展。我国最早的教育蓬勃大发展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百家争鸣,涌现出许多教育家、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教育理论。其中达到最为繁盛时期的表现为“稷下学宫”的创建。这之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发展并且也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的儒家经典《论语》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并不是个每个人传授相同的知识,教授相同的学习方法,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以及对事态度来教授不同的知识。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同样要延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教学我们经常提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有差别的对待是对学生教学方法有差别对待,讲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力求使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