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胰腺癌的CT和MR的诊断

胰腺癌的CT和MR的诊断

胰腺癌的CT和MR的诊断
胰腺癌的CT和MR的诊断

胰腺癌的CT/MRI诊断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为胰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5-90%,它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发病率也是较高的,而且近年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胰腺癌由于其位置隐蔽和早期无症状,所以很难早期发现,经手术治愈的病例极少,预后很差,五年生存率仅为1-3%。发病年龄以40-70岁为高峰,男性多于女性,约2-5:1。因此影像学的诊断尤为重要。

一. 临床表现和病理

胰腺癌由于部位隐蔽,症状出现迟,不易早期发现。主要症状为腹痛、体重下降、恶心、纳差、乏力、背痛。胰头癌患者多有无痛性黄疸,胰体尾癌多背痛明显,为腹腔神经丛受侵的表现。80-90%病人癌胚抗原(CEA)阳性。病程短,一般自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短于一年。

多数胰腺癌呈一质地坚实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约60-70%的肿瘤发生在胰头、颈和钩突部, 15-20%发生在体部,5-10%在尾部,另有5-10%累及全胰。胰头部癌体积一般较小,仅使胰头轻度或中度肿大,早期侵犯胰内胆总管,以特殊的"围管浸润"方式使管壁增厚,造成总胆管节段性狭窄。癌组织侵犯胰管后造成胰管狭窄或堵塞,远端的胰腺组织萎缩和纤维化。胰体尾部癌体积较大,形成硬而不规则的肿块,有时可累及整个胰体尾。癌肿中心可出现坏死囊变。 胰腺癌的淋巴和血行转移较早,胰头癌转移至幽门下或胰上、下,胰十二指肠或肠系膜上动静脉附近淋巴结,再达主动脉旁淋巴结;胰体及尾部癌可转移至脾门及腹腔淋巴结。血行转移首先是肝、肺,其次是腹膜、骨骼和肾上腺。

根据镜下癌细胞的来源不同,把胰腺癌分为几种类型:

1.导管细胞癌(Ductal Adenocarcinoma)是胰腺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90%。典型的胰导管腺癌是一个少血供的无包膜实性肿瘤,间质中有多量纤维组织。癌细胞特别易侵犯神经和神经周围淋巴管

2.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少见,仅占不足1%。癌细胞呈多角形,边界清晰,成为未分化的小圆细胞和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腺泡样结构。

3.多形性腺癌(pleomorphic adenocarcinoma)又称巨细胞癌或肉瘤样癌,其特点是大量奇形怪状的多核或巨核瘤巨细胞及肉瘤样的间质细胞,淋巴管及血管内瘤栓多见。

4.胰母细胞瘤 (pancreatoblastoma) 罕见,但却是儿童期胰腺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曾称为婴幼儿胰腺癌。肿瘤体积较大,4-15cm,瘤细胞分化较好,具有母细胞多能分化的特点,约43%有钙化。经手术放疗后,其预后较成人胰腺癌为佳

二. 胰腺的CT检查技术

CT以其无创、密度分辨率高和重复检查好为特点,成为目前胰腺的最重要影像检查手段。临床应用中良好的检查技术是获取高质量CT图像的基础,根据我们多年来临床工作的体会,胃和十二指肠的满意充盈,薄层扫描以及静脉内对比剂的正确使用是CT检查技术中的三个关键要素。通常口服淡对比剂需要

600-800ml,而且分为扫描前20分钟和上床前二次服用,有利于兼顾上部空肠和胃十二指肠的显示。薄层扫描采用3-5mm层厚连续,能够避开多数组织间相互重

叠及部分容积效应所致的伪影。静脉内对比剂的正确应用包括足量,通常100ml,快速,用压力注射器团注,2.5-3ml/s和时机,即抓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静脉后期分别扫描,得到腺体的最大强化,与病灶之间的最显著对比以及胰周血管组织的最清楚显示。

现在螺旋CT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它的连续扫描,连续采集数据使得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得到的是一段连续的容积数据, 这使胰腺检查更加容易,可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多层面的薄层扫描,更好地满足前述二个要素。螺旋CT的应用所带来的最主要的优点还在于,(1)可以在一次屏气的状态下完成一个部位或某一器官的全部影像检查,从而避免传统CT扫描时每次呼吸动度不同所致的层面遗漏;(2)连续的容积数据可被用来任意间隔重建图像,最小间隔可1mm,大大减少了图像的部分容积效应;(3)能更好地观察对比剂注射以后的动态增强变化,得到非创性的CTA图像及曲线。通常我们在胰腺部位采用3-5mm层厚,螺距为1~1.5,或从膈肌开始向下以10mm层厚,螺距为1包括全肝扫描。近两年多层螺旋CT的发展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薄的影像切层、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大的检查范围获得更佳的图像,利用多期增强扫描发现早期病变。

考虑到我国还有多数基层医院仍在使用传统CT设备,扫描速度相对慢,时间较长,为了在增强扫描时能更好地把握时机,得到较好的动脉期扫描图像,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建议在注射对比剂后,首先选择最接近病变的平面扫描,通常当病变位于胰头部时,自钩突下方起向上以二次屏气做8-10层连续5mm动态扫描,然后再从膈肌平面开始向下以10mm层厚做常规扫描,这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双期胰腺扫描图像。

三. 胰腺的MRI检查技术

近年来,随着MRI成像速度的加快,图像信噪比的提高,将MRI应用于腹部实质脏器。包括胰腺的检查有明显增多。通常,SE脉冲序列仍然是作为首选的胰腺常规检查技术,但一些新的成像技术通过减少腹部检查中的伪影使MRI在发现胰腺病变以及确定其特征上的作用得到加强,这些检查技术包括:屏气T1WI 梯度回波成像可以减少运动伪影,加上脂肪抑制技术的T1WI成像有助于消除化学位移伪影从而增加信号强度的动态范围。静脉注射GD-DTPA作快速动态MR成像,可提高在动脉期对多血病灶的检测以及加大实质期中少血病灶的信号差别,同时也有助于发现10mm直径以下的小肿物。

近几年在重T2成像的基础上成功应用的MR胰胆管造影(MRCP)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胰管和胆道图像,它能够很好评价胰、胆管的梗阻、扩张以及其它管腔的异常,特别是胆总管的结石和乳头状肿瘤。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穿肝胆道造影(PTC)相比,MRCP以其无创性和无合并症为特点,具有较大的优势。结合各个位置的组织成像,MRI可提供更多的有助于诊断胰腺病变的信息。

在目前临床工作中,CT以其更广泛的使用常常被作为胰腺病变的第一线检查手段,MR更多的是作为下列情况时的辅助手段:(1) 病人对于碘剂对比剂过敏;(2)CT发现胰腺局部增大但未能明确性质;(3)临床可疑胰腺肿物但CT未发现明确异常;(4)需要在慢性胰腺炎和肿瘤之间加以鉴别,希望提供更多信息资料的病人。

四. CT/MRI表现

(一) 和胰周的重要影像解剖关系

胰腺横置于腹膜后的肾前间隙内,尽管解剖上将胰腺分成头、体、尾三部分,但是在胰内没有明确的解剖分段标志。通常我们利用胰周的一些解剖结构特别是血

管来做识别。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腔动脉(CA)常常是从背侧区分胰头和胰体部的最重要标志,胰头向后下绕至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后方形成钩突;胰体在左肾上腺和肾脏前方伸向脾门,其延伸在脾肾韧带内的部分为胰尾。脾静脉(SV)走行于胰体、尾的背侧。在横断面图像上,胰头呈类圆形,钩突呈三角形或楔形,尖向中线,边缘平直。胰体前方为胃,二者之间潜在的间隙为小网膜囊。绝大多数健康人胰腺周围有一薄层脂肪,将胰腺与相邻的血管和组织器官分开。

胰腺的大小外形及内部结构与个人的状况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通常在50岁以后,胰腺体积逐渐缩小;肥胖和老年人由于脂肪和纤维结缔组织充填到萎缩的腺体间,使间质增多,小叶间隔增厚,胰腺的羽毛状结构明显;胰管壁的纤维化使胰管易于显示,但正常胰管一般<2mm。

胰腺的血供来自动脉,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和胰背及穿支动脉分别来自三大主要供血支,腹腔干的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各自分支相互成网,前两支动脉主要供应胰头及头体部,而后一支则主要供应体尾部。胰腺的静脉则在胰头周围形成静脉弓,随着相应血管的分支分别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胰腺的淋巴很丰富,起自腺泡周围毛细淋巴管,在小叶间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沿血管走行到胰表面,淋巴结多分布在胰腺的上下缘,其集合淋巴管通过肝、胰十二指肠,幽门下等淋巴结主要汇入腹腔淋巴结和肠系膜上淋巴结,少数汇至腹主动脉前及外侧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构分布在同名动脉周围。认识并了解这些血管,淋巴的走行及分布对于辨别正常结构,发现异常及估计病变的分期有重要意义。

(二) 胰腺癌的CT检查

CT扫描是胰腺癌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加上静脉对比剂的应用,通常可提供很好的胰腺图像。对比剂的快速团注,薄的切层和快速扫描获取图像是检查的关键,特别是螺旋CT的应用,使CT成为目前对胰腺肿瘤诊断和分期的最佳方法。

影像学上提供作为胰腺癌诊断和分期的共有表现依次为局部肿物,胰胆管的扩张,胰周血管的包裹浸润,周围组织器官的侵袭和远处转移。

(1) 胰腺肿块:胰腺癌可表现为局部实性肿块(84.2%)或弥漫肿大(13.3%),引起腺体外形的改变或密度异常不均,大部分境界不规则,模糊。在CT平扫上,瘤体密度通常为略低密度或等密度,两者分别约占47.5%和52.5%,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由于胰腺腺体由动脉供血灌注,在早期即可出现明显强化,其峰值的到来通常早于肝脏约20秒,而肿瘤相对乏血,约93%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特别是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肿瘤的边缘不规则,常可被勾画出。肿瘤远端胰腺由于血供和排泄受阻常导致胰体尾部萎缩和和胰管扩张。

2) 梗阻性胆管、胰管扩张:胰头的肿块常导致胆总管和胰管受压梗阻扩张,由于胰腺癌的70%发生在头颈部,使得胰、胆管扩张出现的比例相当高,胆总管的扩张可达72%,最宽达 30mm,胰管的扩张可达60.2%,最宽达17mm,常在肿块出现的层面变形、中断、消失。扩张的胆总管断面呈圆形,胰管则呈沿胰腺走形的管状结构,内缘光滑。在增强扫描后局部可见胰、胆管低密度影与增强的胰头钩突形成对比,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胰、胆管同时在胰头部出现则表现为典型的"双管征"。

(3) 胰周脂肪消失:胰腺癌侵及胰周脂肪时,正常低密度的胰周脂肪层消失。胰腺软组织块紧贴或侵入胃窦后壁、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脾曲结肠、横结肠

系膜或肝门,其间不复存在脂肪间隙,这种征象常提示肿瘤与器官粘连。只有肿块引起胃肠道壁不规则及增厚,甚至充盈缺损才能肯定为受侵。

(4) 血管受侵及局部淋巴结转移:胰腺癌时周围血管的受侵及包裹是非常重要的征象,在胰体癌时更为多见,其中依次以肠系膜上动脉(SMA,约78%)、腹腔动脉(CA,约62%)、门静脉(PV)及腹主动脉为常见。早期表现为血管边缘模糊,以后为软组织影包埋血管根部,这与胰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密切关系。血管的受侵包裹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肿瘤不可切除的指征,另一方面在某些病例,它的出现甚至较胰腺内肿块的发现还早还明显。团注对比剂可很好显示受侵的情况。

(5) 远处转移:胰腺癌出现肝转移的比例很高,约占36-55%,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规则的模糊低密度病灶。增强CT扫描,肝转移结节在边缘部有增强,门静脉期显示最明显。其它脏器转移依次为肺、脑和骨,脾转移少见。

(6) 继发囊肿:约6-8%的胰头癌,可由于胰管堵塞,在体尾部发生贮留囊肿,边缘光滑壁薄,中央密度低。在鉴别中,需注意贮留囊肿近端有软组织肿块。

(7) 腹水:CT可发现腹水,表现为肝脾外带有半月形水样低密度区。腹水原因可能为肿瘤堵塞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另一原因可能为癌肿扩散到小网膜囊或腹膜腔,均属晚期表现。

(8) 关于小胰腺癌:目前对小肿瘤的标准尚无完全统一,部分认为应

≤2.0cm,但多数从临床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胰腺疾病早期无特别症状和体征,认为定在≤3.0cm比较合适。虽然小肿瘤在病理分期上并不等同于早期,但大多数属于可切除的肿瘤。由于胰腺癌的70%发生在胰头,因此提高对这部分病人的认识,有可能较早发现小的胰腺癌。

小胰腺癌在平扫时一般多与胰腺呈等密度,难以分辨,部分病人可以发现胰腺轮廓的轻微改变,包括胰头不规则增大,钩突圆隆或局部小隆起,注射对比剂后在动脉或动-门脉期均可见到胰腺内小的不规则低密度肿块或改变,同时间接征象中所显示的胆总管及胰管扩张均在病变处或紧邻其上方层面变形或突然中断消失。随着CT机器改进,扫描速度加快和图像分辨力的提高,这些表现更加清楚。我们体会,在强调胃肠道满意充盈、薄层扫描和静脉对比剂的正确应用三要素基础上,注意胰腺图像中形态、大小、增强前后的密度变化以及胆、胰管情况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小胰腺癌的检出

(三) 胰腺癌的MRI

成像 MRI在诊断胰腺癌上有很多潜在的优势,包括良好的组织对比,不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得到并评价血管的情况以及直接的冠、矢状面成像。在显示局部肿块、胰周浸润等方面与CT有相同之处,但图像的分辨率尚不如CT。

(1) 胰腺肿块:T1WI上为略低或低信号,T2WI上为混杂或略高信号,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可使肿块与正常胰腺的对比加大。注射Gd-DAPA后,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强化,肿瘤部分仅轻微改变。

(2) 胆管、胰管扩张:在T1WI上为略低或低信号,T2WI上意义较大,为明显高信号。MRCP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扩张胆管和胰管系统,提供从不同的轴向和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扩张的程度以及梗阻的平面,评价肿瘤对胰胆管的侵袭和狭窄。目前在临床上MRCP已较多地取代 ERCP。

(3) 胰周脂肪受侵消失:肿瘤向胰周浸润时,周围脂肪的高信号中可出现低信号的条纹状或毛刺状影,为早期浸润征象,晚期则脂肪间隙消失。

(4)血管受侵和淋巴结转移:MRI显示血管受侵优于CT,血管壁毛糙、模糊、狭窄以至闭塞均可清楚显示,特别是对紧贴胰腺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腹腔动脉的判断准确率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CT相同。

(四) 关于胰腺癌的分级

由于胰腺癌早期无特别症状和体征,往往发现时已较晚,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学者认为对胰腺癌分级没有意义。随着影像检查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快速动态CT、MRI增强扫描能够将胰腺肿瘤很好地勾画出来,现在对胰腺癌的分级主要依据瘤体的大小,肿瘤对胰周、血管、胆道及十二指肠的侵犯程度

肿瘤的大小可分为4级:瘤体径线≤2.0cm为1级,2.1-4.0cm为2级, 4.1-6.0cm 为3级, ≥6.0cm为4级

肿瘤未达胰腺表面为0级,达表面未侵入胰周为1级,侵入胰周未达邻近器官为2级,侵及邻近为3级;肿瘤未侵犯血管为0级,包绕血管〈180。、部分侵入血管周围脂肪在5mm以内为1级,≥180?为2级;肿瘤未侵犯胆道为0级,早期侵及但无梗阻为1级,有梗阻为2级;肿瘤未侵犯十二指肠为0级,侵至十二指肠表面为1级,侵犯肠壁为2级。

(五) 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影像学判断

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肿瘤及相应胰腺仍然是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病变部位程度的不同,病人各体情况的差异,影像判断与实际病变之间的限度,使得影像作出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标准很困难,一般可切除胰腺癌的表现有:(1)病变局限在胰头,肿块〈4cm;(2)肠系膜上动脉与胰之间脂肪间隙存在,无其他血管受侵;(3)无肝及其他器官转移。

通常认为,凡出现下列征象应判为手术不可切除:(1) 肿瘤较大向前侵及胃窦或向后侵及下腔静脉; (2) 胰腺后方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受侵包裹; (3) 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 (4)出现远处血行转移。

在临床上,胰腺周围小静脉的增粗、模糊常提示肿瘤向胰周浸润,即使未出现以上明显的指征,亦应考虑列入不可切除。亦可结合对肿瘤的分级,将各分级套入相应的分,我们认为〈3分可考虑切除,≥4分即为不可切除。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重大突破盘点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重大突破盘点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苹果CEO乔布斯、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等都因胰腺癌过世。胰腺癌的高致命性在于其位置隐蔽,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是晚期。仅2018年,位列全球第7大癌症的胰腺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95%)就已导致超过43万人死亡。 不过,近日《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篇胰腺癌当前及未来疗法盘点的文章。研究者认为,未来5-10年胰腺癌治疗将迎来重大突破。以下治疗方法和重大突破值得关注。 现有标准疗法有望改善 目前,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主要手段是细胞毒性化疗。一线化疗方案包括:FOLFIRIN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以及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 去年1月,一项临床试验(RESOLVE)评估了伊布替尼(Ibrutinib)联合化疗药紫杉醇和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有效性。遗憾的是,与安慰剂+化疗组相比,伊布替尼+化疗组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或总生存期(OS)方面并无显著改善。 去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推荐mFOLFIRINOX辅助化疗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用于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备选方案是吉西他滨单药或与卡培他滨联用。 GATA6基因检测有望作为胰腺癌一线化疗药物选择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发现,经典型胰腺导管癌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的比例高于基底样型组,说明不同分子分型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可作为一线化疗用药指导。 另外,化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被认为是改善现有标准疗法的重要方向。在一项包含17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帕博利珠单抗+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让3名患者获得部分缓解。研究人员也在积极进行试验,评估多种治疗方案。 聚焦胰腺癌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 胰腺癌通常源于胰腺癌前病变——胰腺上皮内瘤,通过不断积累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癌变。基因突变主要聚集在4个关键性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上:KRAS、TP53、SMAD4和CDKN2A。 此前《JCO》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KRAS基因突变与胰腺癌生长有关。这一发现为开发新的疗法提供了潜在靶标。 不过,在有KRAS突变的胰腺癌中,95%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致力于寻找药物来抑制KRAS或KRAS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

胰腺癌科普知识.doc

胰腺癌科普知识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 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 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即原本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需注意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还应指出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这种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胰腺癌: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 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 除了上述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即二级预防更具现实意义。基于胰腺癌的发病特点, 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 如何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也无特殊诊断价值。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与胰腺癌相关的主要有CEA、CA19-9和CA242,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且可作为普查手段,或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这些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虽然有一定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仅能供临床医生参考。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5), 638-64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8135097.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8135097.html,/10.12677/acm.2019.9509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Junpu Wang1, Hui Zhang1,2, Jun Yan1,2, Wence Zhou1,2* 1The First Clinic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2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Apr. 25th, 2019; accepted: May 13th, 2019; published: May 20th, 2019 Abstract Pancreat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ts glob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mainly includes surgical resection,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Due to the concealed disease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disease progresses rapidly, and the degree of malignancy is high. Once the patient is found to b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cancer, the operation is lost. Opportunities lead to a 5-year survival rate of less than 6%. In order to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pancreatic canc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ervices,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has ranged from conventional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o alkaloid drug therapy, gene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s for pancreatic can-cer. Keywords Pancreatic Cancer, Treatment, Review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君璞1,张辉1,2,严俊1,2,周文策1,2 * 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甘肃兰州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0日 *通讯作者。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发表时间:2013-01-30T14:35:27.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邢纯[导读] 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邢纯 (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乡卫生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20-01 【摘要】目的讨论胰腺癌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结论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胰腺癌超声诊断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器肿瘤,高发年龄为45~65岁,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分为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腺泡细胞发生的腺泡细胞癌和胰岛细胞发生的胰岛细胞癌以及其他器官癌而来的转移癌。胰腺导管上皮癌最多见,胰岛细胞癌通常放在胰腺内分泌肿瘤内讨论。按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57%~62%、胰体尾癌占25%~33%,全胰癌占0~8%。胰头癌容易侵犯胆总管和肝门静脉,胰体癌容易侵犯脾静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神经丛,胰尾癌易侵犯脾门和脾血管。转移途径以淋巴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主要经肝门静脉转移,肝转移发生率最高,并可形成肝门静脉内癌栓。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患者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食欲减退。 2 超声表现 2.1灰阶超声 2.1.1胰腺内肿物:是胰腺癌的直接征象,<2cm的肿瘤多为均匀低回声,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呈高回声,部分可有钙化、液化、浸润状生长境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 2.1.2胰腺大小、形态:肿瘤较大时胰腺多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全胰癌者胰腺弥漫性增大。<2cm的肿瘤胰腺增大不明显。 2.1.3胰管扩张:胰管受肿瘤压迫和侵犯呈不同程度的均匀扩张,内壁平滑。有的胰头癌如主、副胰管相通且副胰管通畅,胰管可不扩张。 2.1.4胆管扩张:癌和转移的淋巴结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扩张。可见扩张的胆总管中断于胰腺肿物内。 2.1.5胰周血管、器官的压迫和侵犯:肿瘤附近的血管被推移、挤压、变形,或管腔内实性回声,或被肿瘤包绕。常被侵犯的器官有十二指肠、胃、脾、胆囊等,器官表面的正常浆膜界面消失。 2.1.6淋巴结转移: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 检查注意事项:①<2cm的肿瘤普通超声显示困难,胰腺大小无明显变化,胰管可无明显扩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②脾动脉走行与胰管非常接近,易误认为扩张的胰管,应沿扩张胰管向头侧追踪管道走行以减少误诊,对于确认的扩张胰管,可追踪胰管的梗阻部位; ③横切扫查时胰周围肿瘤易误为胰内肿物,必须结合多个切面鉴别;④副胰管与主胰管相通,或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时胰管内径可正常; ⑤全胰癌可仅表现为胰腺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整,无明显局灶性肿块。 2.2彩色多普勒超声直径4cm以内的胰腺癌内部很少能测到血流信号,肿瘤增大时部分可于周边检出低速血流,但远比肝癌、壶腹癌、肾癌和胰腺其他类型的癌血流稀少。因此检查的重点是肿瘤对周围大血管有无压迫和侵犯。从不同的切面显示肿瘤周围动脉和静脉管腔及管壁的改变,判定血管的受侵情况。 2.3超声内镜在所有影像检查中超声内镜是目前胰腺癌最敏感的诊断手段。主要优点是没有盲区,能均匀显示整个胰腺、胰腺被膜、胰管壁。超声内镜下1cm以上的肿瘤可以清晰显示,2 cm以内的肿瘤检出率达80%~95%,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85%~92%,对于早期诊断和判定进展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声内镜为侵人性检查方法,一般不列为常规,适应证:①不明原因的胆管和胰管扩张;②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高度怀疑胰腺肿瘤,但普通超声、CT、MRl等未能发现病灶;③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④诊断已明确,为决定手术方式需要了解肿瘤对血管的侵犯。 胰腺癌超声内镜声像表现:①肿块边界模糊,周边部分呈低回声,散在钙化灶和液化区。②肿瘤旁胰管受压或管壁回声中断,或胰管内实性回声,肿瘤远端的胰管扩张,近端胰管扩张不明显,无胰管穿通征。③肿瘤突破胰腺生长时,胰腺外膜模糊,回声减低。浸润邻近器官时,相邻器官浆膜层断裂。④血管受浸润时管壁回声层中断。胆管受浸润时扩张的胆管中断在胰腺的低回声肿物内并见胆管壁回声减低或消失。⑤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 2.4胰管内超声检查使用管内超声探头,频率20~30 MHz,内径2.0~2.4mm,聚焦半径范围0.3~1.0cm,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或术中插入。是观察胰管早期病变的敏感检查方法。正常胰管为高、低、高三层结构,胰管癌时管壁层次消失。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注意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3.1局限性胰腺炎①与正常组织分界不如胰腺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②胰管扩张程度轻,内径粗细不均;③有胰管穿通征;④有慢性胰腺炎超声表现;⑤内有正常血管走行。 3.2胰腺囊腺瘤、囊腺癌①多生长在胰体或胰尾部;②肿瘤多为非实性的多房性囊性肿物,囊壁厚、内壁不光滑;③部分肿瘤以实性回声为主,但透声性好,后方回声无衰减;④胰管扩张少见;⑤肿瘤内血流较胰腺癌丰富;⑥转移较胰腺癌晚。 3.3胰岛素瘤边界平滑清晰,回声较胰腺癌高,内部血流丰富。 3.4壶腹周围癌①病灶较小时即出现胆管扩张;②肿瘤发生在管腔内;③肿瘤血供较丰富;④胰腺肿大不明显。 3.5腹膜后肿瘤常位于脾静脉后方,呈分叶状结构,与胰腺有一定的边界,胆管扩张较少见。 3.6慢性胰腺炎与全胰癌前者形态基本正常,内部回声不均,不侵犯血管。 总之,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

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 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抗原阴性,CA1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 发现CA19-9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① 老年、低体重指数、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新发糖尿病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② 既往长期罹患糖尿病,短期出现血糖波动且难以控制者,亦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③ 前瞻性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每升高0.56 mmol/L,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14%。 (3)其它诸多生物靶标如外周血内microRNA、ctDNA、外泌体内Glypican-1等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尚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 1.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为:①完整(显示整个胰腺);②精细(层厚1~3 mm 的薄层扫描) ;③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 ;④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1)增强三维动态CT薄层扫描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并依此判断肿瘤与血管(必要时采用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邻近器官的毗邻关系,指导术前肿瘤的可切除性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胰腺癌的CT和MR的诊断

胰腺癌的CT/MRI诊断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为胰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5-90%,它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发病率也是较高的,而且近年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胰腺癌由于其位置隐蔽和早期无症状,所以很难早期发现,经手术治愈的病例极少,预后很差,五年生存率仅为1-3%。发病年龄以40-70岁为高峰,男性多于女性,约2-5:1。因此影像学的诊断尤为重要。 一. 临床表现和病理 胰腺癌由于部位隐蔽,症状出现迟,不易早期发现。主要症状为腹痛、体重下降、恶心、纳差、乏力、背痛。胰头癌患者多有无痛性黄疸,胰体尾癌多背痛明显,为腹腔神经丛受侵的表现。80-90%病人癌胚抗原(CEA)阳性。病程短,一般自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短于一年。 多数胰腺癌呈一质地坚实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约60-70%的肿瘤发生在胰头、颈和钩突部, 15-20%发生在体部,5-10%在尾部,另有5-10%累及全胰。胰头部癌体积一般较小,仅使胰头轻度或中度肿大,早期侵犯胰内胆总管,以特殊的"围管浸润"方式使管壁增厚,造成总胆管节段性狭窄。癌组织侵犯胰管后造成胰管狭窄或堵塞,远端的胰腺组织萎缩和纤维化。胰体尾部癌体积较大,形成硬而不规则的肿块,有时可累及整个胰体尾。癌肿中心可出现坏死囊变。 胰腺癌的淋巴和血行转移较早,胰头癌转移至幽门下或胰上、下,胰十二指肠或肠系膜上动静脉附近淋巴结,再达主动脉旁淋巴结;胰体及尾部癌可转移至脾门及腹腔淋巴结。血行转移首先是肝、肺,其次是腹膜、骨骼和肾上腺。 根据镜下癌细胞的来源不同,把胰腺癌分为几种类型: 1.导管细胞癌(Ductal Adenocarcinoma)是胰腺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90%。典型的胰导管腺癌是一个少血供的无包膜实性肿瘤,间质中有多量纤维组织。癌细胞特别易侵犯神经和神经周围淋巴管 2.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少见,仅占不足1%。癌细胞呈多角形,边界清晰,成为未分化的小圆细胞和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腺泡样结构。 3.多形性腺癌(pleomorphic adenocarcinoma)又称巨细胞癌或肉瘤样癌,其特点是大量奇形怪状的多核或巨核瘤巨细胞及肉瘤样的间质细胞,淋巴管及血管内瘤栓多见。 4.胰母细胞瘤 (pancreatoblastoma) 罕见,但却是儿童期胰腺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曾称为婴幼儿胰腺癌。肿瘤体积较大,4-15cm,瘤细胞分化较好,具有母细胞多能分化的特点,约43%有钙化。经手术放疗后,其预后较成人胰腺癌为佳 二. 胰腺的CT检查技术 CT以其无创、密度分辨率高和重复检查好为特点,成为目前胰腺的最重要影像检查手段。临床应用中良好的检查技术是获取高质量CT图像的基础,根据我们多年来临床工作的体会,胃和十二指肠的满意充盈,薄层扫描以及静脉内对比剂的正确使用是CT检查技术中的三个关键要素。通常口服淡对比剂需要 600-800ml,而且分为扫描前20分钟和上床前二次服用,有利于兼顾上部空肠和胃十二指肠的显示。薄层扫描采用3-5mm层厚连续,能够避开多数组织间相互重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 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 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 栓治疗,只有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 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 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 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 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 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 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 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 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 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 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 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胰腺癌新药基因治疗新进展

胰腺癌高度恶性,是威胁人类健康与死亡的主要敌人。在美国已成为第二大消化道肿瘤的死因,在西方国家中列第四位;在上海发病率20年内增加了4倍。尽管胰腺癌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有了提高,可是预后并没有显着改善。国际胰腺癌协会(IARC)2000年的一项报告表明:2000年新发胰腺癌病例217000人,其中当年死亡213000人。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0.4%。当今,我们已进入“分子时代”,人们寄希望于依据胰腺癌的分子和基因异常发展的新治疗方法——基因治疗,能够带给胰腺癌病人 光明的明天。 在对胰腺癌进行基因治疗的过程中,由载体将目的基因高效、特异、安全的转染至靶细胞是基因治疗的关键,目前多采用病毒[5]及脂质体方法。不完全复制及选择性复制腺病毒载体现已应用于胰腺癌的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途径也由最初的瘤内注射、局部给药发展到近来经静脉注射[9]、动脉注射和经腹膜注射。现在,已经证明腺病毒载体PRI/ING201和Ci-1042(Onyx-015)用于胰腺癌进行基因治疗有效。 PRI/INGN201是带有巨细胞病毒启动子(Ad5CMV-p53)的第一代不完全复制腺病毒载体,已用于携带人抑癌基因p53治疗胰腺癌,到目前为止已应用于450项基因传递的试验,最初每天给予数量超过2.5×1012病毒颗粒,多经瘤体内注射。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病毒进行水平传递的证据。选择性复制腺病毒载体Ci-1042经动脉给药目前正用于结肠癌肝转移I期、II期临床观察。 解决基因转染低效的方法,目前已开始采用胰腺癌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如midkine(MKp)及环氧和酶2(Cox2p)启动子[13]。Ohashietal[14]利用带有胰腺癌细胞内部启动子CEA腺病毒载体,提高靶基因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基因的精确调控,腺病毒介导HSV-TK基因和CEA启动子转导可特异性的提高产CEA胰腺癌细胞对丙氧鸟苷(GCV)的敏感性,对胰腺癌特别是高产CEA的胰腺癌细胞有特殊的治疗意义。 基因导向的酶解药物前体治疗(GDEPT),是利用正常与恶性细胞转录水平表达非哺乳类“自杀基因”的差异进行基因转染,通过特异性选择到达肿瘤所在位置,将无毒的前药转化为高化学毒性药物,此方法的优点在于高度的特异性治疗,同系统给药相比有着极低的毒副作用。到目前已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嘧啶核苷激酶(VZV-TK)与6-甲氧嘌呤阿糖核苷系统、大肠杆菌gtp基因与6-硫黄嘌呤系统、大肠杆菌Deo基因与6-甲基嘌呤脱氧核苷系统、融合自杀基因、其它自杀基因前药激活治疗。 融合自杀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自杀基因和另一种基因连接在一起,以增强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的效果。胞嘧啶脱氨酶-胸腺嘧啶核苷激酶(CD-TK)融合基因应用较多。目前,有一种新颖的酶激活前药治疗正在开展,该治疗使用克隆自绿脓假单胞菌的蛋氨酸酶基因(MET),联合二硫化硒蛋氨酸(SeMET)作为前药,并作用带有CMV-5启动子(rAd-MET)编码蛋氨酸酶基因的腺病毒作为载体。MET基因转染联合二硫化硒蛋氨酸将生理性化合物二硫化硒蛋氨酸转化为高度毒性的甲基二硫化硒而起肿瘤杀伤作用。转染rAd-MET的胰腺癌细胞对二硫化硒蛋氨酸的IC50较未转染rAd-MET、转染腺病毒载体的癌细胞低1000多倍。包括腺癌细胞在内的所有被检测癌细胞都能被rAd-MET联合SeMET所抑制。在仅含有3%rAd-MET转染的癌细胞培养基中加入二硫化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 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 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DSA 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疗规范及流程图

急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可导致脑损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约有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栓塞和血栓形成。出血性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以往有头痛发作史。中老年人较多见。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呕吐等前驱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多数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脑梗死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几天常有症状加重过程。 2.症状与体征: (1)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全脑症状显著。这些取决于出血和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缺血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压升高等病理改变的情况。 (2)多数病人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呃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 (4)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瞳孔改变及脑膜刺激征等。 救治要点 在院前难以区分脑卒中的具体类型,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卒中处理的要点可记忆为7个“D”:即发现(detection)、派遣(dispatch)、转运(delivery)、进人急诊(door)、资料(data)、决策(decision)和药物(drug)。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熟练而有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90mmHg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注意点 1.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应优先处理和转运有症状和体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便在发病后1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2.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过程中,其用量及药液滴速应视心功能而定。 3.脑血管意外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确定,院前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 转送注意事项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证气道通畅并吸氧。 页脚内容1

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治疗新进展

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治疗新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占全世界新发癌症的3%。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和化疗,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相比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可切除的胰腺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到20%。对于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采取化疗治疗方法,1年生存率不到20%。对于晚期不可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病程发展阶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对此进行论述。 标签: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恶性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远处转移,死亡率高达84.4%,总体生存期小于1年,是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受到病因和诊断技术的限制,早期诊断胰腺癌非常困难,早期诊断并适合手术切除治疗的仅有15%左右。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为局部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临床通常采取姑息性化学疗法,即化疗。通常的化疗方案为含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或标准剂量(1000mg/m2)单药化疗,相对于氟尿嘧啶化疗,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总体生存期可达到8个月,1年生存率可超过20%。如果患者化疗采用多药联合,并不能延长患者的1年生存率。但临床实践表明,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厄洛替尼,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FOLFIRINOX)方案能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生存时间。因此,针对晚期胰腺癌患者,可直接采用多药联合化疗。但是对于不耐受全身化疗的晚期患者,还需要以营养支持为主的姑息治疗。 1 全身化疗 1.1术后辅助性化疗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相对于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且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国外胰腺癌研究人员指出,在患者手术后实行辅助性化疗可有效减少胰腺癌复发和全身性转移。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在此后进行研究论证,表明手术后展开辅助性化疗可明显提高无病生存期、中位生存期以及5年总生存期。日本的胰腺癌辅助治疗小组认为III期临床研究吉西他滨治疗总生存期达到25个月[1]。这种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相类似[2]。与此同时,患者采用替吉奥治疗,2年总生存率可以达到70%。该数据明显高于吉西他滨治疗。也就是说,在胰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可将替吉奥作为辅助性治疗的措施。与此同时,替吉奥是一种氟尿嘧啶口服药物,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明显的效果。 1.2单药全身化疗根据用药指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织评价多药联合化療的时候,0~1分表示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评分超过2分的表示患者对毒物的耐受程度[4]。如果患者采用全身化疗,应当使用吉西他滨单药姑息化疗。当前临床单药吉西他滨、FOLFIRINOX、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常用化疗方案。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对比单药氟尿嘧啶与吉西他滨用于晚期胰腺癌全身化疗的临床研究显示,单药标准剂

胰腺癌体会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影像鉴别体会 ct与传统的放射诊断技术相比能直接、客观地显示胰腺及其周围结构,临床对胰腺疾病的诊断水平也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提高胰腺疾病的诊断水平,笔者收集根据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21例胰腺癌及17例慢性胰腺炎的ct资料,对多个ct征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胰腺癌:男16例,女5例,发病年龄38~73岁,主要症状与体征:上腹不适,疼痛,乏力,呕吐,其中胰头癌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常有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 慢性胰腺炎:男11例,女6例,发病年龄22~70岁,主要症状与体征:上腹疼痛,消瘦,脂肪痢,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剧烈腹痛。 1.2 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plus b30b及ge ct/e螺旋ct扫描机。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5 mm,间距5 mm。 2 结果 2.1 胰腺癌异常ct表现 2.1.1 胰腺内异常ct表现①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表现为病变区前后径增大与局限性超出临近正常胰腺3 mm以上的隆起,具有此类表现者17例癌肿多发生于胰头区; ②病变区密度异常:平扫病变区表现等密度、低密度、低与等混杂密度和更低密度的液化坏死灶。增强扫描绝大多数病灶显示为轻度强化,呈等密度、低密度、低与等混杂密度和更低密度的液化坏死灶,与正常胰组织相较多呈低密度改变;③胰管扩张较多,扩张的胰管位于肿块的胰尾侧。 2.1.2 胰腺外异常ct表现①胰周周脂肪层模糊,14例胰周大血管模糊14例,肠系膜上动脉癌栓形成1例;②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本组中胰头肿大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14例;总管扩张,大多数呈突然截断;③转移性病变:胰周与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5例,肝脏转移2例,腹水2例。 2.2 慢性胰腺炎异常ct表现 2.2.1 慢性胰腺炎的胰内异常ct表现①病变区体积:慢性胰腺炎病变区体积增大8例,其中弥漫性增大2例,局限性增大6例,正常大小3例,萎缩6例。病变区密度:平扫可呈等、低、低与等混杂密度和高密度的钙化灶,炎组中显示钙化者5例。特别是弥漫、分散、沿胰管走行分布的钙化具有特征性,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依据;②胰管扩张与胰腺囊肿:炎组显示胰管扩张5例,其中可见扩张胰管贯通病变者4例:显示假性囊肿者3例。 2.2.2 慢性胰腺炎的胰外异常ct表现①胰周脂肪模糊5例;②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胆总管逐渐变细中断2例。 3 讨论 3.1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异常ct表现对照分析 3.1.1 胰腺内异常ct表现对照①病变区体积:癌组病变区体积增大形成肿块,肿块近似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多不规整,与正常胰腺组织分界不清,此为肿瘤不规则生长,向周围浸润的结果,而炎组体积可以增大、正常或缩小,取决与胰腺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水肿或腺泡萎缩的程度。病变区增大 癌组明显高于炎组;②病变区密度:炎组钙化灶占29%,特别是弥漫、沿胰管走向的钙化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增强后ct扫描所见病变区显示等、低、低与等混杂密度和更低密度的液化坏死灶密度的频率,炎组明显低于癌组,胰管扩张与假性囊肿:癌组扩张的胰管为病变区阻塞胰尾侧,而炎组扩张的胰管贯通病变,癌组假性囊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炎组。 3.1.2 胰腺外异常ct表现对照①胰周脂肪层模糊或胰周大血管模糊,癌组明显高于

中国脑卒中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旧刮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

. .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一、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

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目前NIHSS.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3 (1)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 于平扫MRI标准(3)。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CT专业资 料.

. . . .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

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 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 示低灌)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注 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CT灌注或MR 灌注和弥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 管内介入方法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2.血管病变检查: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实验室检查及选择(三)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MRI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INR)国际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