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

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2-07-29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向思洁,贾波(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408000)摘要:推进重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从民族旅游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分析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出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关键词: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部门,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旅游业对重庆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其中,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特色的民族风俗,而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和必然选择。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助于推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深化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都有着重大意义。一、民族旅游概念综述根据国际著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专家科恩(Cohen)的定义:“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

族。他们由于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而被贴—卜旅游的标志。”换言之,民族旅游就是当地居民以自己的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即把土著习俗、土著居民及其生存环境等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并直接参与的一种旅游形式,融合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民族旅游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文化,是一种跨文化、跨民族的旅游交流形式,是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所创造的,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并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产品的各种事与物的总和。二、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现状重庆是我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既有民族自治地方,又拥有大量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现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和14个民族乡。重庆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7.36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土家族142.43万人,苗族50.24万人,回族等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穆斯林群众1.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一)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天然秀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特色突出的人文旅游资源两大优势。 1.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主要包括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和武隆县。该区域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3.99%,属武陵山西部腹心地带,与黔东南、湘西北、鄂西南接壤,与张家界、梵净山两大旅游景区毗邻。境内有着山、水、林、泉、瀑、洞多位一体的自然景色,山川秀丽,风景独特。其中,不仅有位于彭水、酉阳境内的纵切南北的乌江画廊景区,还有位于黔江境内的有“深山明珠”之誉的小南海,更有位于石柱的被称为“重庆市最大的森林公园”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位于酉阳境内的有“世外桃源”之称的大酉洞。除此之外,气质灵秀的先女神、绝景秀丽的武陵山以及原始幽深的阿蓬江更是别具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2.人文旅游资源优势除了风景绝佳、风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外,重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不可小觑。重庆的巴渝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和陪都

文化本就博大精深、魅力无限,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婚丧,更是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建筑奇观“一通天”——西沱镇云梯街,还是充满神秘的黔江汉砖悬棺;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龚滩古镇,还是地质奇观的濯水古镇;无论是巾帼英雄秦良玉陵,还是彭水的“寿”字石刻;无论是让人缅怀的酉阳赵世炎故居,还是充满民族风情的彭水苗寨,都让我们感受到博大精深的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历史资源。土家族的哭嫁、摆手舞;苗族的赶秋节、“芦笙舞”;秀山的民歌、酉阳的调调,都让我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人文文化。(二)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现状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旅游人次及旅游总收入都有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各区县政府已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不仅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更是加大力度改善公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并于2009年建成黔江舟白机场,弥补了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无航空服务的缺陷,形成了“公路、铁路、机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十二五”以来,重庆更是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放在战略位置,加快了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品牌形象,强化了整体营销,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进一步,各民族区县也取得了“十二五”规划的开门红。其中,黔江区在2011年一季度,共接待旅游客48.1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总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在2011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2011年“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0.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8%、21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2011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了8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7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2年第一季度,共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5%和61.4%,同时,桃花源景区于2012年初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存在的问题尽管重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但现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区县知名度不高。通过微博投票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游客对于重庆现有的少数民族旅游区县的了解并不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少数民族旅游区县是黔江区,其次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其他的区县几乎很少被提及,总体吸引力不够。二是民族文化影响力未起作用。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品无特色,风俗讲解不深入,民俗表演很表面,无法给人深刻印象,影响力远远不够。三是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不健全。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落后,住宿接待体系档次不高,特色餐饮业规划不到位,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无法形成一体化旅游配套体系。四是滞后的交通和高素质旅游服务人员的缺乏都是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二)造成的原因造成以上问题,阻碍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有效外包装。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本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人文色彩,但缺少强而有力的包装和行之有效的行销手段,让各少数民族旅游区县藏于山中,鲜为人知。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汉化”严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风俗本应是发展少数民族旅游重要保证,但由于未能因地制宜,没有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汉化”严重,民俗民风的保护不够完整,民俗表演的内涵不够深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降低。再次,民族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虽然直接从事少数民族旅游的从业人员人数足够,但总体学历不高,又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得导游服务人员不够专业,无法让游客享受的高端专业的旅游服务。最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起点低,起步晚,规划不到位,交通跟不上发展步伐;而投入较少,使得主导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旅游精品。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重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分支和实践形式,是重庆国民经济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发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达到实现低碳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务必要做到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先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合作,加强宣传。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管齐下,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打造

一个产品多元、服务最优良的“国内知名、重庆一流”的’特色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一)强化政府主导,形成合力建立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体制和机制,使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发展方向上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一是规范旅游体制,建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在旅游项目安排及资金计划上适当倾斜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各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顾全大局全力支持、配合和参与全市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建设。(二)全面参与,拓宽融资渠道在重庆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或国际旅游专项资金补助,引进国内外公益性组织的资金和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应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参与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民营企业创造条件,给与鼓励,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全面参与,多方合作的体系,扩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资金投入。(三)紧抓机遇,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配套体系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全面改善重庆少数民族交通、住宿、餐饮、基建等配套设施,建成高端的、全面的、科学的一体化旅游服务配套体系。 1.以重庆“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加快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交通体系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建设立体交通枢纽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提速建设以黔江为核心的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以机场、火车站、公路换乘枢纽为节点,规划布局铁、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枢纽站场或换乘中心,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闭塞问题,实现市内外畅通旅游。主要规划目标为:新开工建设黔(江)张常铁路;加快推进渝黔(江)城际、主城枢纽东环线前期工作;续建并建成黔江——(湖北)恩施高速公路;新开工并建成黔江——石柱高速公路;开展彭水——酉阳——(湖南)永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及推动武隆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2.加快旅游宾馆建设,打造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实行“123”酒店规模建设,即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10家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扩建30家三星酒店,并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全线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住宿档次和水平,以适应接待国内外高端游客。同时,加快发展在重点景区建设度假村和经济型酒店,增强中低端住宿接待能力。3.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餐饮体系打造特色餐饮品牌,将黔江鸡杂、武陵

山珍、濯水绿豆粉、土家油茶汤等民族特色菜品做精、做透、做大。在重点景区建立特色餐饮街区、餐馆,规范改造主城民族美食一条街、渝东南美食中心等项目,主要经营渝东南十大名小吃,发挥民族特色餐饮魅力。 4.改善景区基建设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要定期维护改造。根据各少数民族旅游区县接待游客的数量不同,对于区县基本设施、景点基建设施的维护要有不同频率和力度。 5.做强民族工艺品进一步开发传统民间工艺品,打造渝东南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城区民族服饰加工中心;加强民族工艺品、纪念品的特色包装;增加销售点和购物场所,通过各种方法强调重庆民族旅游产品的真实性。6.增加娱乐吸引力在主要旅游景区增设游客参与娱乐项目,使游客在饱览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切感悟和体验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在酒店、广场、公园等地增设旅游娱乐项目,精心策划编排舞台表演型、广场参与型表演节目,做浓民族文化旅游氛围。(四)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坚持景区开发与保护并重遵循“保护是前提,开发保护一致性”的原则,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的相互关系。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生态影响评价;旅游景区内的建设项目要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在实施中要加强监管工作,严把审批关,尽全力控制由景区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伤害。加强旅游景区污水排放管网、垃圾处理场、沼气池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充分发挥林业、农综等部门的优势,加大对主要旅游景区退耕还林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其它产业。(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首先,重视政府主导宣传,打造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整体形象,提高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其次,利用传媒力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知名度。投资引进电影电视拍摄,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景点等植入影视作品,同时鼓励旅游爱好者和相关学者,运用网络媒体(例如:优酷网、豆瓣网、携程网),采用博文、短片及微电影等形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网络化和故事化,扩展客源市场,增加旅游者的情感度和真实感。最后,通过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衍生产品的销售量,进而形成重庆少数民族旅游营销良性循环体系。(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把旅游人才的培养放在旅游工作的重要位置,重视高校旅游专业的在校培养和增强

实践经验,建立选拔及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业发展环境。在积极引进旅游行业的高级人才的同时,抓好旅游管理人员、导游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少数民族旅游专业知识培训工作。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快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摘要:本文对重庆都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及其自身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都市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重庆旅游地产市场调研计划(详)

重庆武隆市场调研计划 根据重庆××置业有限公司的调研任务需求,本次调研将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分析和研究重庆××项目定位的可行性方向,并结合市场运作中涉及的主要因素权衡利弊,最终建议确定最可行和最大利益的定位方向。 【一、调研流程】

【二、调研提纲】 据调研计划,初次调研的调研提纲将分为4个主要部分:重庆旅游地产消费者意见调查、武隆旅游地产消费群分类调查、重庆市武隆地产模式及发展现状调查、潜在客户访谈调查。最后整合所有调查数据和结果,提出完整的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重庆旅游地产消费者意见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重庆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生活形态以及对武隆地区旅游地产业态的态度,为本项目的旅游地产业态定位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调查内容: 1、了解重庆消费者背景信息:年龄分布、职业、收入分布、消费能力情况等。 2、了解重庆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购物地点偏好、购物频率、消费金额、休闲娱乐类消费习惯等。 3、了解消费者对旅游地产业态的态度:对现有旅游地产业态的满意度、未来旅游地产业态模式的心理期望、对旅游地产的具体建议等。 4、了解消费者媒体接触习惯。 三、调查方法: 1、以问卷形式,通过中心地点(定点)拦截和入户调查,了解××居民消费行为与消费意愿、以及人口特征。 2、样本量及访问形式: (1)拦截问卷(见附一)200份――重庆市商圈/武隆步行街商圈流动人群 A、样本要求:(1)重庆居民、本地居民;(2)25-65岁;(3)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B、质控方法:(1)督导现场检查每一份问卷;(2)部分电话回访 (2)入户问卷(见附二)400份(重庆主城区写字楼内、武隆市区内高档居住区、重庆主城别墅、花园洋房周边) A、样本要求:(1)重庆居民、本地居民;(2)25-65岁;(3)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B、质控方法:(1)部分电话回访;(2)抽样实地回访 四、预期调查结果: 1、武隆旅游地产消费者群体人口统计分布情况及消费能力; 2、重庆地区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趋向;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见表1)。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 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见图1、图2) 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

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与前景

分析重庆旅游业的现状、解决对策与发展前景 ——以磁器口为例 摘要:重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一直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目前在西部已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分析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成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案例,结合磁器口的实际特点以及自身的探究体验,对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磁器口现状解决对策发展前景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其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依旧,古镇以古老的建筑、纯朴的民风、悠久的文化、奇特的风俗对于都市人群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磁器口古镇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800 余年的历史。今天的磁器口古镇保护面积为1.18平方千米, 整个古镇所辖面积为1. 5平方千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由于交通便利,磁器口日益成为重庆人以及周边人周末或假期的最佳去处,而磁器口作为重庆市内最著名的的古镇,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磁器口游”越来越热,磁器口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湖南凤凰等其他古镇相比,磁器口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总体上来说它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磁器口现状 1.1现状中的优势 1.1.1 区位条件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西北部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地处重庆市最具文化氛围的沙坪坝区北部,东北临嘉陵江与江北区相望,东南邻沙坪坝街道,南与覃家岗镇相望,西接童家桥街道与井口镇,西北同石井坡街道紧相连接,占地面积为43.58公顷,人口13819。距重庆市第二商业中心——沙坪坝三峡文化广场约3.5公里,距重庆市政府驻地约15公里。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从这里经过。至江北国际机场只有20分钟车程,至重庆火车北站(龙头寺站)4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一) 2007-10-23 0:00:00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国人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香港同胞739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澳门同胞2440.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 台湾同胞44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810.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港澳同胞2796.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台湾同胞3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3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镇居民5.76亿人次,农村居民8.1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14.74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815.0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6.9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6.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1.9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2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6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重庆休闲旅游业考察报告

重庆休闲旅游业考察报告为了借鉴和学习重庆市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先进经验,研究探索推动铜仁地区民族风情园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3月26日至4月6日,风情园管理有限公司委派_________对重庆市的休闲旅游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考察。考察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与旅行社负责人交流座谈等形式,对重庆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庆市发展旅游业的成效和经验 重庆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品位很高,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打造,重庆已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相得益彰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对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料显示,2009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703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0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和25%。2010年,到重庆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有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1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9%,增幅连续五年名列全国前茅。 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统筹城乡功能日益强化,旅游业已逐步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的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重庆市在发展休闲旅游业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次考察以重庆著名的瓷器口古镇和洋人街两大景区为学习参考目标,因这两大景区无论是建筑风格特点,还是景区特性,都与风情园的属性相似,非常值得借鉴参考。 二、重庆瓷器口和洋人街两大旅游景区的情况介绍 1、重庆瓷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区,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贵州旅游业发展计划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旅游地产重庆金佛山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策划方案

金佛山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策划方案(2008年-2020年)第一部分市场概述 (2) 一、市场趋势 (2) 二、市场需求 (2) 三、需求结构 (3) 第二部分战略思路 (3) 一、金佛山旅游发展思路 (3) 二、金佛山旅游发展目标 (4) 第三部分总体定位 (5) 一、市场定位 (5) 二、形象定位 (7) 第四部分营销策略 (8) 一、营销目标 (8) 二、营销建议 (8) 第五部分媒体策略 (10) 一、投放方式 (10) 二、传播方式 (10) 第六部分产品策略 (11) 一、旅游目的地线路设计 (11) 二、旅游中转地线路设计 (11) 第七部分价格策略 (11) 第八部分渠道策略 (12)

第九部分竞争策略 (12) 方案说明 本方案是参照阿特金斯规划、重庆周边三日游市场调查、金佛山风景区可行性报告相关内容和数据,以及对重庆、四川、湖南、贵州等省市同类型景区、景点市场运作手法分析研究而提出的金佛山发展战略规划策划方案,由于属于公司内部交流,一些关于景区分析以及相关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不做阐述,本方案不妥之处,还望领导指正。 第一部分市场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潜力最足的国内旅游市场。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旅游将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 2、国内旅游的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 3、国内旅游者的质量意识将不断提高,消费行为将更趋理性。 4、国内旅游将向企业品牌化、产品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5、我国将逐步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旅游将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和支柱。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入境人数可达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为8.6%;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为6.2%。 2006年重庆市人均GDP1610美元,呈现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复合需求,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更是呈现出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的复合需求。重庆旅游市场具体特征表现如下: 一、市场趋势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9-10-28 10:17:17来源:国家旅游局[大中小][打印] 2008年,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入境旅游人数13002.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外国人2432.53万人次,下降6.8%;香港同胞7835.01万人次,增长0.5%;澳门同胞2296.63万人次,下降1.0%;台湾同胞438.56万人次,下降5.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04.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外国人1970.41万人次,下降7.9%;香港同胞2566.86万人次,增长1.1%;澳门同胞387.9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79.75万人次,下降5.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971.75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777.55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1.0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 游出游人均花费849.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75.3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9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8年,外国入境市场受到影响最大,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432.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9.9%,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下降9.4%。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同样遭受影响。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1.5%、5.1%、5.5%和0.2%。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上年持平或有所增加。2008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与上年持平;人均天花费为200.43美元, 比上年增加4.04美元,同比增长2.1%。 16个主要客源国2008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最新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重庆市直辖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产业地位、产业规模、发展格局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国旅游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实现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全市旅游.曾.收人达到148_5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30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深人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将重庆市从“旅游资源

大市”、“中国旅游名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对于重庆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业要的. 2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2.1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2.2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2.1直辖市的成立重庆直辖市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实施.位于中西部结合部的重庆,肩负着承东启西的历史重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也为重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直辖后的重庆,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时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得到国家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且由于地域范围扩大,使重庆旅游资源的种类、单体均得到了增加,尤其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基本纳人到重庆市辖区范围,这对该区重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深度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布局都是极为有利的. 2.2.2中国加入场,。第一,有利于增加我市国际客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旅行社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带来人境客源的增长;外国投资者进人中国的机会增多,也为发展商务旅游带来了广阔空间.第二,有利于优化我市旅游发展大环境,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开放旅游相关产业的步伐.如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进旅游业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大发展,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旅游支付,提高旅游服务竞争力;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一直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 2_2.3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的建设为重庆旅游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为三峡库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工程竣工后,

《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24.83亿人次,农村居民11.2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0311.8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4219.7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092.11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39.7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75.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40.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16.9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2849.8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636.08万人次;香港同胞7613.17万人次,澳门同胞2063.99万人次,台湾同胞536.59万人次。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562.2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081.27万人次;香港同胞2587.45万人次,澳门同胞420.75万人次,台湾同胞472.74万人次。 ——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3914.98万人次,增长16.7%,其中:组织出国游2476.32万人次,增长18.7%;组织港澳游1059.87万人次,增长7.2%;组织台湾游378.79万人次,增长34.5%。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新增国家为:乌克兰。 ——出境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

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1、旅游资源概述 重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重庆设立为直辖市以后。 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市第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一全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旅游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开始迈入“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重庆市旅游资源丰富。 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重庆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 重庆市总体旅游产品体量庞大,等级较高(下表为截止2004年统计数据)。

位 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宗教寺庙(院)教堂4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4个大、中型水库34个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 物保护单位 4个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市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 物保护单位 4个 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示范基地 6处 重庆市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

2、重庆旅游业发展分析 通过对重庆旅游市场的实地考察以及市民访谈,我们对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重庆旅游市场总结出如下几点特征: 1)国内外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重庆市旅游总人数为5279.04万人次,比2003年增加23.16%; 旅游总收入为259.77亿元,比2003年增加27.39%,相当于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3%。 其中: 入境旅游者43.4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92.43%和87.12%; 国内旅游者5235.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2.92亿元人民币。 2000-2004年重庆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 2005是重庆旅游的“发展年”。据重庆政府官方网站介绍: 2005年1-9月,重庆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645.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2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4%和14.93%。 其中: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1999年到丽江

200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国家旅游局 (2004年7月12日) 2003年,受“非典”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出现十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9166.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 74.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4%和14.6%;国内旅游人数8.70亿人次,收入3442.2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11.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2022.1 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8%;旅游业总收入488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1 2.3%;相当于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18%,比上年降低1.26个百分点。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从2003年3月开始,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受到了“非典”的严重冲击。6月24日北京实现“双解除”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全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旅游业的措施,全年入境旅游业实绩要好于预期: ——入境旅游人数达91 66.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4%,其中:外国人1 140.2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 5.1%;香港同胞5877.0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0%;澳门同胞1875.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9%;台湾同胞273.1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297.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4%。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889.0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 7.0%;港澳同胞2 1 70.1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台湾同胞237.8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1 74.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3年,受“非典”影响,国内旅游业也受到了明显影响: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0亿人次,比上年下降0.9%。其中:城镇居民3.51亿人次,农村居民5.1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42.2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11.2%。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404.08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038.19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395.7元,比上年降低45.9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684.9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00.0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4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3.6亿元。 三、旅游业产业规模及从业人员 根据本年度对国内旅游住宿设施(不包括星级饭店)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对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到200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0.44万个,比上年增长3.6%。其中:旅游住宿设施28.38万个(包括:星级饭店0.98万个;社会旅馆8.01万个,个体旅馆1 9.40万个);旅行社1 3361个;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7205个。 ——到2003年末,全国旅游业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439.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其中:旅游住宿设施7013.53亿元,占83.1%(星级饭店291 5.55亿元,社会旅馆3572.1 2亿元、个体旅馆525.86亿元);旅行社387.86亿元,占4.6%;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1037.83亿元,占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 本文叙述了中国旅游业从入境旅游到国内旅游直至现如今可以出境旅游,之间一次次的跨越,一次次的改革。最后说明只有发展好科技才能使旅游业继续兴旺发达。本论文主要从网络上和各大报纸上调查,从中了解到了我国旅游业一次次大的跨越,科技的提高对旅游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提高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持续发展旅游业,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科学技术。 关键词:旅游业、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科技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一、简述旅游业 旅游是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后的一种新的消费行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内涵的群体活动。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有偿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交通客运部门和以旅馆为代表的住宿业部门。居于这三个部门的企业因而也构成为三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即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者构成了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习俗和风情很容易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向往之情。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人口众多,国土辽阔、风景秀美,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我国却先发展了入境旅游,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发展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 (一)入境旅游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设立在外交部下,当时完全是出于外交的需要,旅游接待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友好国家的团体和友好人士,为其提供民间交往的便利方式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入境旅游。 1978年,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产业高度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旅游业,他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中国旅游业从70年代末开始崛起。

重庆都市旅游业发展探析

第36卷 第3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Vol.36 No.3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10 重庆都市旅游业发展探析 陈新业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400037) 摘 要:都市一直是旅游者活动的中心,都市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本文从重庆都市旅游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入手,结合重庆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对都市旅游产品、旅游建设与重庆的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要促进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必须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上做功夫。在此基础上,对重庆都市旅游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带动重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重庆;都市旅游;开发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3‐0132‐05 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城市的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在中国的多数大中型城市中,都市旅游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因素。根据福布斯2008年“中国大陆最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排行,在西部最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中,重庆位居第三,仅次于西安和桂林,与北京并肩排到全国的第16位。2008年,重庆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1.01亿人次,同比增长1/4左右;旅游总收入达561.5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其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增幅仅次于天津市,列全国第二位[1]。重庆旅游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对重庆都市旅游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一方面,旅游研究者忽略了重庆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城市研究者对重庆都市旅游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亦导致了该项研究的薄弱。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关于重庆都市旅游的研究,论文不过十篇左右①,分别从重庆都市旅游的定位、形象塑造、文化价值与文化包装、基础条件、优势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的文章还提出了重庆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及思路,为重庆都市旅游研究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笔者就重庆都市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希望为重庆的旅游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东西。 一、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都市旅游是以都市文化、都市景观以及商业休憩设施为旅游资源,吸引人们在其范围内开展购物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议以及观光度假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根据佩吉等人的观点,包括历史遗迹、博物馆与美术馆、剧院与音乐厅、夜总会与红灯区、咖啡馆与餐馆、商店以及办公室在内,都属于都市旅游的范围[2]358。据此,广义的重庆都市旅游,应包括其全部行政区划内的40个区县城市,及城市景区(点)结合的旅游。狭义的重庆都市旅游,则应以重庆主城九区为中心,以一小时经济圈为外围,将主城九区和一 231①主要有如下一些:秦学颀枟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枠,枟经济地理枠,2002年第1期;刘冰彬枟论重庆都市旅游业的 发展枠,枟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枠,2000年第3期;毛勇枟重庆都市旅游业发展初探枠,枟重庆商学院学报枠,2000年05期;周继霞等枟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以重庆为例枠,枟赤子枠,2009年第4期;陈新业、熊伟枟重庆都市旅游市场规范运作探讨枠,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枠,2004年第2期;毛勇枟重庆都市旅游亟需进行时空拓展枠,枟江苏商坛枠,2005第4期;杨娇枟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优劣势及对策探讨枠,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枠,2006年第2期;李佳、赵毅枟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塑造枠,枟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枠,2003年第2期;李飞等枟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枠,枟重庆大学学报枠,2004年第1期;李鹏军等枟重庆都市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枠,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枠2007年第3期;罗青苗枟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SWOT分析及问题与对策探讨枠,枟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枠,2008年第4期;徐艺枟重庆都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枠,枟商场现代化枠,2008年中旬刊。 收稿日期:2009‐02‐18 作者简介:陈新业(1953‐),男,四川江安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副教授,主要研究经济管理、高校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