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之洞(湖广总督)等。

(口号、主张)

年代民用企业的出现,主要是协助解决军需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民

业经办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民用工业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的)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刺激生产方式;部分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

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分子参

(“我自横刀向天笑

思想启蒙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它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道:

科技人才

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口号:自强、求富)

了如下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变法成天下之治

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

年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有何内容和影响?这个运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5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洋务运动 【温故互查】 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列强发动的数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请举例 这些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领土被宰割,经济遭到破坏,主权被严重损害。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 【设问导读】 一、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1、从世纪年代到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为代表,在地方以、、、为代表。 2、、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为口号,开办一些。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等。 3、1862年成立的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洋务运动: 目的:维护,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作用:它没有使中国,但引进了,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培养了,在客观上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开辟了道路。(地位) 二、教师点拨 出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近代学堂,培养近代军事、外交、科技人才。(1)前期以()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后期以()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比如()。这些都是在学习西方的()即“器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筹建的海军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与破产。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和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其性质是一场()的自救运动。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 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4页。)在昔日的戊戌变法研究中,很少有人把戊戌变法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而多从战争和政治斗争说其起因。有的虽然注意到从经济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止于甲午战争后,他们把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限于甲午战后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割断它与甲午以前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须知,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正是在甲午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终能改变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近代生产力,在中国正是由洋务运动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引进机器开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和交换是在洋务运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性质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它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了民用企业。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洋务运动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洋务运动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开办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保守观念极为浓厚、顽固派反对甚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个有力冲击。“师夷长技”的观念,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使人们逐渐改变轻一些旧观念。”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1.背景相同 (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 (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 (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 (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五阳矿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5、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 2、知道百日维新,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洋务运动的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概括分析戊戌变法的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勇于探索真理的的精神。中考考点: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竞速自学:第一课时 “洋务”从“夷务”转化而来:中国古代时“夷”或指东方部族或泛指中土以外的四方部族是与华、夏相对的指称,含有尚未文明开化之意,属于贱称。清朝初也称洋人为“夷”,以示其低我一等。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夷”居然越来越强大了,此贱称也不得不改,遂渐用“洋”字替代。 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持续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中央,_____________ 地方实力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枢机构:________________(识图) 创办企业:前期 (军事) 口号:____________ 代表企业:第一个军工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军工企业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 (民用) 口号:____________ 代表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断时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覆灭而破产 但其影响巨大,所以应正确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策群力:找找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课外学史增补:设馆时,恭亲王奕说:“天下之耻,莫耻于不如人。……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奋为雄,独中国狃于因循旧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说的名正言顺,但仍有人反对:见课后大学士语。恭亲王愤慨极了回答说:“该大学士即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大学士之后……。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死命,臣等实未敢信。”此知变法阻力之大! 二、戊戌变法——甲午战败,洋务破产,堂堂华夏,被蕞尔小国日本所败,举国上下,悲愤异常。危机空前, 有识之士,奋而图存,欲求变法。 变法的时间:__________(因此变法又名___________)变法目的:______________ 发起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幕:________________ ,正式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意义(书上划出)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仅仅保留唯一成果:_________________,但是 变法的思想却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促进思想启蒙,冲击封建束缚。 戊戌六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区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 合作共学:课后34页“辨析” 人物浅识: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 万字,在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 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著有《中国文化史》《李鸿章 传》《曾国藩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国历史研究法》……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习题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叙述与洋务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A.引进西方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对外国经济侵略进行了一些抵制 C.建立了近代化的政治制度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天津机械制造局 D.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3.洋务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治夷 C.师夷长技以求强 D.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的根本目的() A.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B.赶走外国侵略者 C.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使中国富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B.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C.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 D.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保国会的成立 D.兴中会的成立 7.戊戌变法失败后,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8.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材料分析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什么方面的内容? (2)请指出这一事件的起止时间及标志? (3)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这次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请回答: (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2)他为什么会感到“无力回天”? (3)此遗言表达了谭嗣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他所参加的变法名称是什么? (5)在戊戌政变当日,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可以逃走,但他不愿逃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1. C 2.D 3.D 4.A 5.B 6.A 7.C 8.D 二、材料解析: 1. (1)戊戌变法文化方面 (2)开始时间是1898年6月 11日,标志是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结束时间是1898年9月21日,标志是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导致的。 (4)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于 2. (1)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统治阶级。 (2)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 (3)表达了谭嗣同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愤痛心情。课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的兴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安庆内军械所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2、能力培养: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证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洋务运动课文内容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二、概括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师以长夷以自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内容:19世纪60年代,兴办军事工业:“三局一所” 19世纪70年代,兴办民用工业:“三局一厂” 结果:失败 性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意义:p32页 三、问题探究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见P32页标注 四、学生自学戊戌变法课文内容 1.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 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为什么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仅历103天,便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 五、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的背景及目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报刊:《事务报》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整理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内容:军事企业(见下表)以“自强”为口号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地址 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上海 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南京 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福州 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年崇厚天津 特点:封建性为主,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 近代工业的起步。存在弊端。制约发展。 民用企业(见下表)以“求富”为目标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地址 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上海 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唐山开平镇 电报总局1880年李鸿章天津 上海机器织布局1880年郑观应等上海 湖北织布局1893年张之洞湖北武昌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湖北汉阳 特点:资本主义为主,带有一定封建性。 促进其他工业发展。 新式海军: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水师。 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失败原因:1、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阻挠与破坏。 3、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5、没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 影响/评价:1、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培养了人才,传播了西学。 2、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愿望,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 如何理解“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1“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指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西用”指西方的技术。即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固有的制度的纲常礼教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倡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他们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比较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的异同及失败经验教训 相同点: 1、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3、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阶级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影响: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 不同点: 洋务运动:未触及封建体制本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百日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是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但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案 辛亥革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验: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诱导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教训:社会性质未变,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失败的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顽固派实力强大。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李振华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华东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一节内容,本节课讲述的是探索的起步——“洋务运动”和第二步——“戊戌变法”。本节教材容量大,内容比较多,两部分知识都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两方面内容放在一节课讲述,任务大,有难度。本节课想通过导课,情景的创设,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探究性问题,图片资料的补充,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做到感知历史,分析原因,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情操,情感得到升华。教学后,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直接快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教学中,我用了快速直接导课法,联系“上海世博会”调动学生关注这节课内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世博会学生都熟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和本节课学习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紧密联系,富有启发性为本节课奠定基础。 2、紧扣教学重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中我抓住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将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展示知识卡片,让学生二人或四人一组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完成情况再围绕重点进行补充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又为教师大量的逐一讲解节省了时间,更为突破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和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失败原因这一难点赢得了时间。 3、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在进行重点知识教学和难点突破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探究、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让学生感悟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无奈,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变法失败原因讨论,使学生既感受到古代宫廷斗争的复杂性、险恶,同时被维新派人士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体验到革命先烈为改造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之可贵。也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利于学生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历史课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功能。 4、习题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课后及时小结,并布置富有启示性的探究习题,既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新课将结束时,我用了2分钟进行了这样的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运动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希望中国富强,是爱国表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可惜的是我们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没有像日本1869年的明治维新那样从本质上学习西方,这就是我们失败的一些原因。如果说洋务运动像李鸿章所说是给“破屋”贴几张报纸,戊戌变法则是给这个“破屋”换换屋顶和柱子而已。以史为鉴,它们给后人一个重要的教训:要想中国强大,靠表面现象(简单地学习外国科技和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足: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尽力展现新课改理念感到很困难。首先是如何面向学生全体,给每个学生机会?其次是历史的讨论依托大量史料,势必不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导致许多环节的处理比较仓促。再者,想通过对教材的挖掘,让感性的历史事件、人物过渡到理性的思考,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但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 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比较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与西方联系之比较 国际政治邹强0143100041 一.前言 我写的这篇课程论文的主题对应的是教学大纲中第十二讲“落后挨打与西学东渐:被强行纳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和第十三讲“近代中外关系模式考察:条约体系与洋务外交”。之所以要写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与西方联系之比较,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即陷入了国势陵替、内外交困的陋境之中,正如李鸿章所说,中国所遇为“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面临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1在这种困局之下,中国如若再自拥天下之大而不思变革,或许不仅仅失去的是那一百年和近代化的机遇,甚至有可能亡国灭种而遭受更大苦难。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和维新派发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尽管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看,是进步而值得尊敬的,甚至是悲壮的,不能一味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没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奠基,就没有随后的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要用历史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各个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事件,不能因为最后的成功来否定过去斗争的积累,否定过去的历史功绩。更为重要的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国内政治和社会有诸多问题需要攻坚克难,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综上所述,我写了这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与西方联系之比较。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有江秀萍著的《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周建波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郑大华等主编的《戊戌变法与晚清思想文化转型》,解玺璋著的《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等。 二.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2 1肖先治,李双璧. 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与戊戌变法[A]. 贵州史学学会.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贵州史学学会:,1999:11. 2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页.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相同点 1.经济上:两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进步,加快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与民事工业,特别是民事工业大都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创办的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一大批的技术性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维新派在经济方面主张保护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这些在经济领域都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思想上:两者引进西学,都极大的冲击了中国的封建思想,有利于中国思想文文明的活跃。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了具有新思想的人才,将西学带入了中国;传统的“奇技淫巧”“重本抑末”的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封建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维新派创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外国著作;准许自由组织学会。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益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3.科技方面:两者都促进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且积累一定的生产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了具有新技术的人才;翻译的一大批近代自然科学。促进科学技术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维新派创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外国著作;准许自由组织学会。利于培都懂科学有技术的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4.社会风气:两者都促进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中传统的“奇技淫巧”“重本抑末”的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近代自然科学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和妇女缠足等恶习;提出“剪辫衣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大大干改变了社会风气。 5.教育文化:两者都丰富了中国文化,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翻译的一大批近代自然科学。不仅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和发展,还丰富了中国文化。 维新派创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外国著作;准许自由组织学会;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翻译引进的一大批书籍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不同点: 1.政治上: 洋务派是在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才开展的一系列的洋务运动,是反对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因此他们妄图在封建思想的指导下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在后期其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所以也决定了其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维新派主张变法,行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改科举,兴西学。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全民政治运动,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因此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方面的东西发展。 2.戊戌变法还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危维新派在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知识点比较 背景主导力量 改革方式指导思想改革措施 性质作用局限性 政治经济文化外部社会阶层自身实力依靠力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洋务运动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的失败, 太平天国 运动的打 击 民族危 机的不断 加深,西 方先进思 想技术的 传播 封建地主阶 级开明官僚 掌握一定 的政治军事 权力,在部 分地方政府 有较大力量 和平改良中体西用 创办近代军 用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海 军 创办近代 教育,京师 同文馆,翻 译西方科学 著作 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 创办近代工业,一定 程度上加强了军事力 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西方经济侵略,对动了 对西方的学习 以西方先进技术维护 封建专制,具有很强保 守性,洋务企业管理落 后,效率低下,利润多 被官员私吞 戊戌变法 民族危 机加深, 光绪皇帝 希望以变 法挽救危 局 民族资 本主义经 济的初步 发展 维新思 潮通过学 会报刊迅 速传播, 西方民主 思想影响 不断扩大 德国强占 胶州湾的 刺激,日 本明治维 新的启示 资产阶级维 新派,开明 士绅 多为知识分 子,缺少政 治军事力量 与经验,脱 离群众,实 力弱小 没有实权的 光绪皇帝 和平改良 在尽量不触 动顽固派利 益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改 良 允许官民上 书言事,裁 汰闲散机构 和官员 鼓励工商业 发展 编练新军 建立近代教 育体系,创 办京师大学 堂 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 变法103天即被镇 压,除京师大学堂外全 部措施被废除。但在社 会范围内促进了西方先 进思想的传播 为了不触动顽固派利 益,维新派在措施上做 了极大妥协,宪法国会 均未提及,只依靠没用 实权的光绪帝,盲目相 信袁世凯,脱离群众, 致使迅速失败 明治维新 幕藩体 制下,下 级武士对 于现状强 烈不满, 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 尖锐 资本主 义萌芽出 现,但遭 到闭关锁 国与封建 制度压制 洋学兴 起,为明 治维新学 习西方奠 定了基础 黑船来 航激化国 内矛盾, 四国炮击 下关使日 本人认识 到同西方 的差距和 学习西方 的必要 性,鸦片 战争的警 示,海国 图志的传 播 下级武士 受过良好 教育,有实 际政治的能 力与经验, 有军事素 养,实力较 强 以西南四 雄藩为后 盾,积极引 进西方军事 技术,力量 雄厚,以明 治天皇为号 召有合法性 自下而上的 武力倒幕 自上而下的 全面西化 版籍奉 还,废藩置 县,四民平 等,颁布宪 法,设置国 会,实行内 阁制 殖产兴 业,兴办官 营模范工 厂,经营不 善后低价转 让给私人资 本家,扶植 民营企业发 展 创建新式 军队,取消 武士对军事 的垄断,推 行义务兵 制,灌输武 士道精神 文明开 化,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 向西方学 习,排除传 统陋习,脱 亚入欧 封建武 士阶层领 导的资产 阶级改良 运动 建立君主立宪制,近 代工业发展迅速,实现 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 机 政治上保留浓厚的专 制主义,军国主义,效 仿西方殖民扩张,最终 成为二战亚洲策源地。 文化上片面强调西化, 忽视传统文化的合理之 处 对比 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为改良提供 强大的动力,中国缺少改变现状的 足够的内在动力 日本对 西方优势 的认识更 加彻底, 在学习西 方方面形 成全社会 的共识 日本的下级武士自身规模庞大,有必要 的政治军事素质,有藩和天皇的支持,有 完成改良的必要实力。中国的改良运动由 少数开明官僚或知识分子主导,缺少国家 力量支持,又脱离群众,故难以成功 日本以暴 力手段扫除 改革障碍, 中国试图以 妥协减少改 革阻力 日本全面 近代化,中 国片面近代 化 日本在国 家制度层面 进行了较彻 底的变革, 中国则回避 了这一问题 日本以国 家力量推动 近代工业发 展,扶植私 人企业,中 国近代工业 深受政府盘 剥压制 日本建立 了完整的近 代军队体 制,注重精 神培养,中 国军事近代 化多停留在 技术层面 日本全面 认同并学习 西方,中国 对西方文化 的接受只限 于部分发达 地区,且受 到封建文化 压制 同属于 至上而下 的改良, 但日本体 现了更多 的资本主 义因素 日本成功走上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摆脱民族 危机,中国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性质,只在局部产 生近代化的效果 中国的局限性体现在 改革自身强烈的保守性 与妥协性,这直接限制 了改革的成效甚至导致 失败。日本的局限性体 现为不彻底,从长远角 度制约国家的进一步发 展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比较研究 18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倡导和发起的洋务运动和1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挽民族危亡而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人为抵御西方侵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作出的回应。尽管这两次轰轰烈烈的运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中国近代化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其功绩不可磨灭。尤其对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刻的中国来说,重温这段教训深刻的历史,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两次运动发起因素的比较 1.两次运动发起原因的比较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的统治就日趋衰落,危机四伏。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掠夺原料和开拓商品倾销市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而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难逃此劫。于是虎门销烟便成了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廷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割地赔款。《江宁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侵略者攫取到了大量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而中国则一步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更使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列强在战争中使用的洋枪洋炮使清军的大刀长矛自惭形秽,而此时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又让他们忧心忡忡。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大吏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军队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张。 从另一方面看,清朝廷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紧搜括人民,不堪忍受屈辱与剥削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汇成强大的革命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起义和长江流域以及两广的天地会起义,使清朝廷统治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清朝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发起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诱因是中日甲午战争,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议会上公然提出了不但要保卫国家的“主权线”,而且要保卫领土以外的“利益线”的侵略理论。日本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在这次较量中清朝廷又一次大败而归,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遭受了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割地、赔款和掠夺。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引起了帝国主义间在利益上的冲突,使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也重新掀起斗争的高潮。在这种背景之下,康有为即赴北京,1897年12月第五次给光绪帝上书,强调内忧外患已使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如再不变法,“恐皇上与诸臣为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康有为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持大清统治而积极奔走呼号。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救国的举动使执政者光绪帝深受感动,在其不愿作亡国之君思想的驱使下,也给运动以大力支持,使这场救亡运动迅速席卷全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是在外扰内困的情况下,为抵御西方的侵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而作出的回应。 2.两次运动指导思想的比较 在政治上,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洋务派主张搞好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要记其“大德”,忘其“小怨”。所谓“大德”是指1860年英法联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但没有推翻清朝廷,反而还帮助清朝廷打击太平军。所谓“小怨”是指1840年以来,清朝廷屡次被外国侵略者所打败,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由于清朝廷对自身实力进行审视后,自觉今非昔比,对侵略者助剿以灭其内患的举动感激不尽。基于这些因素,清朝廷的外交路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鄙夷”变成了“亲夷”,这样,清朝廷在政治上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附庸,投入他们的怀抱。 在技术引进方面,洋务派主要举办军工企业,制造船炮,用以武装清王朝统治支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