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议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及对企业改革的启示

浅议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及对企业改革的启示

浅议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及对企业改革的启示
浅议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及对企业改革的启示

浅议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及对企业改革的启示

李俊江1,李晗1,盛冰樨1

(1.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以及美国公司治理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探讨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机制在美国分散的公司所有权结构下的运行方式和作用。尤其是美国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制度体系,如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增强法律对企业经营的监管力度;增强公司运作的市场透明度;制定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加强违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规经营的成本等措施,对我国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机制;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214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公司所有权结构出现了从“管理人资本主义”向“投资人资本主义”转化,这种的变化要求恢复所有者主权,保护投资人利益。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跨国购并浪潮,涌现了大量敌意收购、杠杆收购和公司重组等新的购并形式,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股东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经理人员的高薪酬引致的不满;各种腐败、丑闻、公司倒闭案件的增多。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设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演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国外一些比较好的且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的制度也相继被引入,它们在促进和改善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建设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要构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同时要结合我国自己的特点。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为保障财产所有者利益而在所有者和代理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和制度结构。通过它来协调和制衡股东(shareholder)、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包括债权人、雇员、客户、供应商等 )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公司控制权的对应,确保决策效率,实现最大经济利益。它包括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指代理投票权竞争(proxycontest)和兼并(merge))和内部治理机制 (以董事会监督为主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从本质上

看是一种关系契约,公司是一组合约的联合体,通过这样一组合约起到权力配置功能、制衡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其目的是在公司经理、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权利、责任和义务,以提高经营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狭义的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规范经理、董事会和股东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在广义上则涉及整个公司范围内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基于上述目的和定义,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具备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委托代理、纵向授权,激励与制衡机制并存的特征。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分类

公司治理结构的类型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所有制结构不同可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按公司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无限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按支薪制与分享制的不同可分为支薪制和分享制公司;按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保持距离型和控制导向型公司;按投资者行使权力的不同可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模式。

(三)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具备某些共同的要素

1、问责机制和责任(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它主要是指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强化董事会的诚信与勤勉义务,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代理人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2、公平性原则(Fairness)。它要求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同时,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雇员、供应商、客户)的合法权利。

3、透明度原则(Transparency)。完善的治理结构要具备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公司吸引资金,维持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国家之间信息的可比性;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可靠的信息审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竞争性原则(rivalrousness)。合理匹配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以保持公司的可竞争性,这种竞争性可能来自外部的市场或内部的董事会和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剩余索取权表现为其拥有者在收益分配序列上是最后索取者(股东),也是风险承担者;剩余控制权表现为投票权,也就是拥有对代理合同中没有规定事项的决策权。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经理)没有剩余索取权,则其手中的剩余控制权就是“廉价的投票权”,必然会使所有者对经理层的控制缺乏效率,使不称职的经理易于在公司中牟取生存空间,降低公司的竞争性。

(四)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

从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公司治理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以美英为代表的外部监控模式,盛行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国。公司的目标在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框架由保证股东主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竞争性的股东市场结合提供的。二是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模式,在德国、日本、瑞士、奥地利和荷兰等国盛行。它是基于利益导向多元化的相关利益主体的主权模式,其前提条件是由保证各相关主体的利益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模式和人本主义思想的融合。三是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家族监控

模式,以韩国和新加坡最具代表性。它是建立在以家族为代表的控股股东主权模式基础之上的,其存在条件是家族直接控制公司的发展,并受儒家家族主义文化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具体模式取决于由影响因素构成的治理环境。公司治理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而治理机制可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按与公司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所谓宏观影响因素就是一定范围内的企业都产生影响的因素,而微观影响因素则是指主要对某一特定企业产生影响的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内的公司治理而言,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控制权市场的发达程度。控制权市场对公司的经营约束具有很大作用:控制权市场越发达,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压力越大,公司由于业绩不良而被接管,被接管公司经营者被淘汰的竞争压力直接构成对经营管理者的威胁,这种威胁迫使经营管理者提高公司业绩,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从而公司治理机制主要体现为外部治理。⑵国家证券法律监管中体现的利益保护倾向。法律从本质上来说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证券法律监管制度与国家的利益保护倾向密切相关,它直接左右着被规范对象的经济行为。另外,宏观影响因素还包括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

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指公司的股权结构。所谓股权结构即公司股东的构成,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的比例,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就股东类型而言,一般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府、国外投资者、企业普通职工及高层管理者,他们各自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并且他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只有当其成为公司大股东才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确定或选择要结合本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客现环境因素,在环境约束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治理模式。

二、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及演变

(一)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美国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是按美英法系的基本要求订立公司法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也称为新古典式公司治理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化,以机构持股为主,但机构持股力量在公司治理中作用弱小。在美国成年人中,几乎人人直接或间接持股。可从股权结构来看,目前最大的股东是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投资基金及大学基金、慈善团体等等。这些机构在一个特定公司中常常最多持有1%的股票,因而在公司中只有非常有限的发言权,不足以对经理人员产生任何压力。

2、股权高度流动,公司治理表现为由外部控制来实现。以股票市场为主导的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美国的股东一般很少有积极性去监督公司经营者的动因,他们不长期持有一种股票。在所持有股票的公司业绩不好时,投资者一般不干预公司运转,而是卖出该公司股票,因此,重组、兼并、退市事件频频发生。单个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表现为“用脚投票”。

3、在治理机制方面,主要依靠外部经营管理者市场和与业绩紧密关联的报酬机制对经

营管理者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为一种外部市场治理。用高效的资本市场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这种外部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所有权的约束力,股东对经理的激励与约束占支配地位,这种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是借助市场机制来发挥的。投资回报的多少和所有者权益是评价经理业绩的重要指标,因此,经营者就必须尽职尽责,通过提高公司业绩来回报股东。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是借助于证券市场而设计的激励股票期权制和恶意收购接管约束机制。

4、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这是因为美英法律禁止银行持有公司股份,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通过相机治理机制来运行,即当公司破产时可以接管公司,将债权转为股权,从而由银行对公司进行整顿。当公司经营好转时银行则及时退出,无法好转时才进入破产程序。

5、企业融资以股权和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低。在美国绝大多数企业中,由股东持股的股份公司占公司总数达95%以上,其资产负债率一般在35%—40%之间,大大低于德国和日本。同时,在美英公司融资结构中单个债权人,主要是指银行在企业中的债权比重也大大低于德国和日本。

6、没有监事会,董事会履行监事会的职责,是单层委员会制。(如图1)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首席执行官三者构成。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构成,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一般分别由代理人抑或经理与外部董事担任,外部董事的人数一般占到董事会总人数的3/4,董事会人员与股东的关系比较独立,董事会拥有较大的权力,其中外部董事以其在董事会中的较大权力,在必要时能对公司的人事安排做出较大的调整。董事长一般由外部董事兼任,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又承担监督功能,主要以外部董事为主,约占董事会成员的3/4。首席执行官依附于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美国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单设监事会,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

图1 单层委员会制

综上所述,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外部模式的优点是:存在一种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约束机制,能对业绩不良的经营者产生持续的替代威胁。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股东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方式分配稀缺性资源。

但这种模式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分强调企业的短期业绩,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者过分担心来自市场的威胁,使其分散精力于反接管措施的采用,不能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另外,缺乏内部直接监督约束,经营者追求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二)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与创新

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外部控制中的兼并为主的,其特点是股权至上,股东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且存在着极强的市场约束。这种以股东主权加外部市场约束为特征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对保护股东利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和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使经营者无法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股权比较分散,外部投资者参与公司控制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敌意收购的现象较为普遍,收购成本较高,敌对性也较强。另外,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难以体现。再加上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投资计划限制不多,且通过并购形成垄断的可能性较大。

源于上述种种原因,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从90年代以来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董事会的职能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上讲,董事会代表股东的利益行使有关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然而,现实中董事会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企业的主要决策不是由董事会做出,而是由经营者制定。90年代以后,美国的董事会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表现为:提倡实现董事会的职业化;提高了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从而提高了董事会的独立性。

第二,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加强。就美国目前的股权结构而言,机构投资者(退休基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已成为公司的头号股东。90年代初,美国5家大公司的董事会(IBM、通用汽车、康柏、AT&I、美国捷达)在机构投资者的压力下,解雇了CEO,迫使公司领导班子从根本上改变了经营策略。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加强了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股权过度分散导致的股东监督经营者激励不足及“搭便车”行为等问题。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迈克尔·尤西姆把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这种变化称之为由“管理人资本主义”向“投资人资本主义”的转化。1

第三,员工开始参与企业治理,推进了企业民主化的进程。最近十几年来,在西欧模式的影响下,美国在企业治理过程中传统上认为“势不两立”的劳资关系出现了一些松动的迹象。员工参与企业治理的另一种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的实施。80年代以来,职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职工持股计划(Esops)是指本企业职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拥有本企业的股票,并委托给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机构代表职工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按所持股份分享公司利润,从而使公司职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目前美国职工持股计划的最大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化了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业民主化程度;二是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对抑制恶意收购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资本市场上的恶意收购受到了立法的限制,对股东至高无上的权益提出了质疑。美国许多州从80年代末掀起了第二次反收购立法的浪潮(第一次反购立法浪潮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终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0年3月27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凯西签署的《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2。该法案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全美最彻底的反收购立法,也是35个州在第二次反收购立法浪潮中内容最严厉、争论最激烈、影响范围最大、意义最深刻的一部反收购立法。该法案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条款:信托责任条款;控股条款;偿还条款;员工解雇补偿条款;劳动合同条款。3在上述五个条款中,前三个条款意欲强化管理者抵御恶意收购的能力,后两个条款则是一旦恶意收购得逞后能够保护员工的利益。以宾州为代表的美国第二次反收购立法对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动摇了“股东权益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董事会不仅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倡导者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使资本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机制受到了限制。90年代以来,美国的恶意收购案件和80年代相比大大减少。

三、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于许多公司,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公司中的大部分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其他政府部门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成。在改制过程中,有些公司的运作比较规范,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尚未真正实现向公司制的机制转变。

1、股权结构不合理,“超级股东”控制一切,股东大会权力名实不符。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国家股所占比重过大,同时,机构投资者比重很小,流通股十分分散;股权过度集中,上市公司处于第一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2、“新三会”与“老三会”的衔接也存在问题。“新三会”是指现代股份公司制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是原国有企业的党委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时,原企业的“老三会”与“新三会”并存,从而造成职能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

3、监控机制不健全。监事会基本不发挥作用。许多公司不设监事会,即使设监事会,也往往无实际监督权力,监事只是一个闲职。 (1)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我国的上市公司实行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仅有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更无董事和经理的任免权。监事大多数来自公司内部,其工薪、职位等基本上都由管理层决定,监事会无法承担起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职责。从监事的教育背景分析,绝大多数监事会成员受教育程度低于董事会成员,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素养。对于董事、经理的经营失误和背信行为,监事难以判别和应对。(2)外部监控不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二是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是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三是经理市场对公司的监督作用有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目前的股权结构极大地限制了经理市场在约束公司经营者行为方面的作用。

4、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足。我国公司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投资者(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激励不足,董事、监事持股明显偏低,许多董事甚至不持有公司股份。利益不直接挂钩,就难以保证其决策能真正考虑到公司的利益。二是公司高级管理者激励严重不足。我国公司中,对于管理人员的激励上表现出两种偏向:一种是继续由国家掌握对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和等级标准,这种制度不能恰当地估计和承认管理人员的贡献,从而在约束不足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容易追求短期利益,引发了怠工、“59岁现象”;另一种是由于缺乏制衡,大股东代理人身兼董事长和高层经理,“内部人控制”公司容易出现实质是自定薪酬的情况。

5、小股东特别是企业外的股东的权益缺乏保障。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大股东由于具有控股权,自觉不自觉地只按自己利益发言,无视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股东,其分散性决定了他们无力量形成共同声音,难以切实保护自身权益。

6、“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对内部人控制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即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和董事会构成情况。(1)对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问题。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本身意味着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从而使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职能丧失。

(2)关于董事会的构成状况。通过有关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极差。董事会机构职责不清,独立性不强。董事会、董事长、经理三者权利和职责混淆不清。一方面,董事会与管理层成员重合;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存在多层法人制度。

7、在股份制企业中,政企尚未彻底分开。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董事会与经理的任用不是通过契约来确定的,很多仍然是由主管部门通过委派的方式进行,主管部门仍然拥有企业重大投资、收入分配等决策权。这种以行政契约方式来代替市场契约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经营者并不真正对所有者负责,而是对拥有任免权的官员负责,并不真正关心企业的经营。

8、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法律上并没有创设一种崭新的机制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的行为予以规范。《公司法》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

9、委托代理关系不明。委托代理理论中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假设,即委托人十分关心自己财产运营情况,正是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委托代理理论把研究核心转向“代理人”,即委托人如何激励和约束代理人。而我国以国有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虽然也存在代理人问题(内部人控制现象 ),但问题的根本却是在委托人身上,这是因为委托人本身没有足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动力。公有制的一个特点是财产的公共所有,国有资产由政府代表,政府中具体的负责人却虚化了。正是因为委托人的模糊,造成代理人的问题似乎更严重,因为代理人不用对具体的人负责,而只是对“抽象”的政府或主管部门、国有资产部门负责,所以它的约束力就更弱,使得国企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 (费方域,1 996)。

(二)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直以来,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外部监控不力,内部人控制困扰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刻不容缓。从外部治理结构来看,我们应借鉴美国的模式,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增强法律对企业经营的监管力度,增强公司运作的市场透明度,制定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加强违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规经营的成本。

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创设的,形成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固有的制度性缺陷。要克服类似于国有企业中厂长的“董事长集权”现象,就必须借鉴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创新安排以实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正视企业制度是一张“契约网”的本质,遵循“以相关利益者为核心”的逻辑,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让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等的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决策和分配的机会,遏制董事长权力膨胀的趋势。

从对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利弊的分析看,目前要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培育和发展经理市场。经理市场作为一个要素市场,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经理人才和人才能力信号,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协同企业建立一套能科学选择和评价经理的系统体系,形成高效的经理人才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经理市场,管理者过去行为后果会通过经理市场事后反映出来,这种信息会影响管理者未来的职业前途。因此,管理者自然就会约束自己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

(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竞争性原则。激励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两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而进行公司治理安排最重要的部分。建立我国公司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打破行政任命制,建立经理人市场。另一方面,要合理平衡经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探索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如:年薪制、或有报酬、股票期权、虚拟股票、经营者持股等。激励机制是否有效依赖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将经理的收益函数和股东的收益函数链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机制。提高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逐步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是一条有效途径。

(3)必须净化市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促使国有股流通,真正发挥股东“用脚投票”的功能。在公司中,分散的股东监督和制约管理层通常采用三种手段,即收购与兼并、“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资本市场的效率越高,股票价格就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赢利能力和成长前景,股东的监督和制约成本越低,股东的监督积极性就越强,这就会促进管理层的理性,从而公司治理越有成效;反之,资本市场理性的丧失,可能使公司治理陷入不理性。因此必须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

(4)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我国的上市公司往往是作为主要发起人的国有企业持有绝大部分不上市的股份,这就造成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拥有巨大的权力,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委派、总经理的任免、公司章程的制订和修改、重大的经营决策等均由控股股东操办。为此,有必要对控股股东的权力加以限制,如:限制控股股东的投票权;控制其所占据的董事、监事席位,规定一些预留席位给职工董事或其他发起人;公司负责人不能全部由控股股东委派等。同时,引入工人和银行董事制度。使公司董事会之能真正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在履行职责时不忽视公司职工和债权人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董事会的议事和决策过程中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让职工和银行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决策。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性原则。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可靠。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搜集信息的成本,有助于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因此,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形式、内容、频率;同时,加强各种中介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等)

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增强公司的透明度,防止内部操作。

(6)完善董事会结构,建立问责机制。建立多元化法定代表人制度,禁止董事长、总经理由1人兼任。以避免董事长凌驾于董事会之上。因此,可规定法定代表人可以是董事长,也可以是其它执行董事,董事长在作为法定代表人时不兼任公司总经理。要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结构,设置各种职能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委员会、稽核委员会等。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督;细化董事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董事评价制度和议事制度,藉以促进董事尽心履职。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针对监事会形同虚设的情况,将部分董事的提名权交给监事会;由监事会主持召开股东大会;赋予它代表公司起诉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审董事会提交的财务报告的权利等。

(7)逐步使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流。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有计划地允许外资通过收购、兼并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鼓励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各类基金通过不同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加强对证券投资者的风险教育。鼓励资本市场的收购和兼并,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国家控股公司的收购、兼并。并在收购和兼并中减少行政干预。

(8)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股权过度集中问题,发挥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作用。优化股权结构,履行公平性原则。除国家必须独资或控股的公司外,其余的公司股权要高度分散。通过成熟的资本市场的高度流动性达到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首先,目前在我国的法人企业中,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国有以外的法人企业力量的壮大仍需要一个过程。在国有资产有计划地退出一些领域和行为的过程中,庞大的国有资产只有依靠个人资产的承接才能解决问题。而我国的个人资产目前的集中程度还不高,因此,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比较适合我国的现状。其次,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就会由此鼓励资本市场的收购和兼并,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再次,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最后,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有利于消除“一股独大”的各种弊端。

(9)尽快使我国会计准则和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会计准则和标准与国际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我国公司治理与国际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有一个企业基本准则和13个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有41项,美国会计准则有100多项。不仅在数量上,而且我国会计准则与标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功能也不尽一致。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等会计准则,国际通行公允价值计价,而我国是按账面价值计价。这就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资本市场效率低下。

(10)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控体系,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以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落实国有资产的营运责任,规范出资人与企业的关系,使出资人统一行使选择经营者、企业重大决策和资本收益的职能。在政府管理层次上解决国有资产无主、无人负责,政出多门问题,明确每一部分国有资产的惟一人格化代表,并使之权责明确,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运用系列经济指标对经营者特别是总经理进行考核。如,资本利润率、国有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11)建立和完善使公司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的力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既取决于相关主体的素质和内部治理规则的有效,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制环境。公

司治理单靠公司利益各方的自由契约不能保障其公平性,必须靠外在的法律保障。如《公司法》、《证券法》,其他如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国有股流通的有关规定、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等。可以说,整个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规则无不与公司治理相关。同时,要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及违法分子给予严惩。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我国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构建,基本上遵循了美国模式的原则。在借鉴美国模式成功的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到美国模式的新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参考文献:

[1]赵坚.浅谈我国公司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几点问题[J].工业技术经济,2002,(2).

[2]李亚如.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9).

[3]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研究,1998,(10).

[4]曾德明.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动态,1998,(5).

[5]吴淑琨.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经济学动态,1999,(1).

[6]龚艳萍.各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分类与比较研究[J].经济学动态,1998,(11).

[7]王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J].江淮论坛,1995,(5).

[8]郭锋.论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完善与创新[N].中国证券报,2000,(1):10.

[9]范抒,李强.从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谈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创新[J].经济师,2002,(6).

[10]李向军.公司治理的模式及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

[11]武巧珍,贺晓春.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J].经济问题,2002,(4).

[12]王凤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之探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刘柯杰,刘国斌.试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和构建[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2):5-7.

[14]鲁桐.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发展趋势 [N].人民日报,2001-10-12(7).

[15]李维安,孙班军等.中国公司董事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建议[J].南开管理评论,2001,(1).

[16]李维安.公司治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7]吴敬琏.企业理论与国企改革[M]. 天津;天津民出人版社,1994.

[18]郑红亮.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 [J].管理世界,2000,(3).

[19]青木昌彦,钱颖一.经济转轨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0]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1]迈克尔〃詹森等.绩效报酬与对高层管理的激励[J].政治经济学杂志,1998,(2).

[22]沈艺峰.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现代演变[J].中国经济问题,2000,(2,3).

[23]李维安.国际经验与企业实践——制定适合国情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

[24]施路.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模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文汇,2001,(4).

[25]张建文.国企改革成功的关键——规范的公司治理[J].经济体制改革,1999,(2).

The mode of governance of American corpor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enterprise reform

LI Jun-jiang1,LI Han1,SHENG Bing-xi1

(1.Center for China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12,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American company governance structur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governance structure under the configuration of American disperse company ownership. The outside system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such as perfecting capital market, the market of property right and professional manager, strengthening legal supervision on company management, promoting market openness of company operati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game rules of marker economy, strengthening punishment for violating rules, increasing the cost of violating rule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our company management.

Key words:company governance structure ; the mode of company governance ; management mechanism ; structure of stock-ownership

收稿日期: 2003-08-20;

作者简介:李俊江(1957-),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1梁能.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C].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

2沈艺峰.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现代演变 (上 )[J].中国经济问题 , 2000,(2):16-25.

3沈艺峰.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现代演变 (下)[J].中国经济问题 , 2000,(3):20-35.

6-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2008.9 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08汽车营销一班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截止2008年六月,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500万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数不胜数。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到如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是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家族式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善与创新

目录 0 引言 (1) 1.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2) 2.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3) 2.1初创阶段 (3) 2.2成长阶段 (3) 2.3 快速发展阶段 (4) 2.4 思考 (4) 3.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6) 3.1 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 (6) 3.2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6) 3.2.1企业股权单一,企业管理家族化 (6) 3.2.2经营管理集权化 (7) 3.2.3决策机制不健全,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 (7) 3.2.4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倾向人治 (7) 3.2.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8) 3.2.6 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 (8) 3.2.7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8) 3.2.8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9) 3.2.9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9) 4.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10) 4.1 家族式经营 (10) 4.2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 (10) 4.2.1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10) 4.2.2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1) 4.2.3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11) 5.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13) 5.1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13)

公司治理研究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研究国际比较及启示 作者:佚名 我国的企业,不论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都应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应是中国国情与某个国家、某个行业、某个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个性相结合,而应是与各个国家、各个行业成功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共同性、趋势性的结合。因为这种共同性、趋势性,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股权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或迟或早会产生重大的、本质的影响。 一、国内外对公司治理的概念界定 我国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国际上被称为“公司治理”。十六大报告英文版用的就是“corporate governance”。在理论上将“corporate governance”译成公司治理。在实践中既有利于解决治理结构,也有利于解决治理机制问题,最终才能真正提高治理效率。直到目前,国内外对公司治理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论。最狭义的概念界定,只局限在董事会的制度安排上;广义的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银行体制、企业购并、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兼顾等。 二、有关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观点 2002年英国出版的《欧洲的公司控制》一书,介绍了由“欧洲公司治理协会”(ECGN)组织的对奥、意、比、法、德、荷、西、瑞典、英、美等10国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Berle、Means的理论。1932年根据对美国公司的分析,他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两权分离,经济上带来了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营者可能并且经常违背股东利益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经营者强,所有者弱”的问题。此后几十年,西方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是以这一研究为基础的。 (二)Franks、Mayer的理论。1995年他们提出了两权分离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外部型,以美国公司为典型;另一种是内部型,以欧洲大陆公司为典型。欧洲大陆企业的特点是,公司很少上市,即使上市,股权也高度集中。比如,在法、德两国,最大的170家上市公司中,80%的公司拥有一个股份超过25%的大股东。大股东主要为两类:一个是家族;一个是其他公司。这与美、英的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差别。Mayer等人还通过对德、日企业的研究后认为,在西方经济学界曾流行的公司治理类型区分法,既德、日的银行导向型模式和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讨(doc 9页)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讨(doc 9页)

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司治理中心主任鲁桐 摘要: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评价,并与2005年情况进行对比,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的改善而不是实质性的改善,我们还需要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作 *本文系作者在2006年3月28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论坛”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艰苦努力,并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一、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和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过去十五年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数,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到2000年前后,发展非常迅速,但自从2001年以后,指数下降非常快,同时这个现象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也不相符。 图1 上证指数(1990.12.19-2005.5.13) 下面这张图,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同样的事实。这张图是表现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在

过去十年中股票总市值占GDP 的比重。从1995年到2000年,这个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股票的总市值占GDP 比重达到53.75%,超过50%,从2000年前后,这个比重一直下降,到2005年股票市值仅占GDP 的18.61%。对此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中国经济各方面发展都非常迅速,为什么从股票总市值来看却在不断萎缩,这说明证券市场和公司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回答。 下面这张图是国内证券市场历年筹资的总 额,从筹资总额我们也同样看到前面那样下降的趋势,2000年上交所筹资达918.92亿元,但2005年上交所筹资不到300亿元,这说明在证券市场 图2 中国深沪证券市场2005年末股票总市值占GDP 比重(%) 37.43 36.38 18.61 14.50 5.94 23.18 45.37 53.75 32.26 25.34 23.54 10 20 30 40 50 6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家族企业管制模式的选择(1).doc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1)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管理大多取得过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但当企业发展初具规模时,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出现了危机,于是人们对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提出了质疑,在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人们各持己见。笔者认为,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关键词: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大多数中小型私营公司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调查,目前全国实行“家族化”管理的民营企业,约占总数的70%,在这种企业里,近40%的管理人员是家族或准家族成员,而且基本上都占据着企业的重要岗位,控制着决策、生产、财务、经销等活动。家族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尤其在经营的早期规模较小的阶段大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一旦步入正轨,企业的规模扩大后,管理水平常常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甚至惨遭淘汰。现实的发展对原本效果很好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家们尽快做出回应,针对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家族式管理的优势 ?家族企业是与公众企业相对应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凡由有亲缘关系家庭“群”中的成员参与、并由这个成员群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家族企业。因此,家族企业并不仅限于同一姓氏,而是包括父子、兄弟、

姐妹、甥舅、翁婿以及表亲关系等在内共同经营的企业。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在东亚地区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这条道路发展来的,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肯定是与其适应特定外部环境的自身优势密不可分的。其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交易成本低。家族化是创业的好模式,其最大优点是内部成本低。家庭内部是一种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天然伦理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又在企业当中得以延续和放大,以血缘为中心的同族人目标一致,彼此忠诚,以企业整体利益为重,凝聚力极强,为家庭这个命运共同体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这样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与公众企业相比而言就可以大大简化,也就意味着成本的节约与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当前市场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以及信仰和信用等社会资本薄弱的客观条件下,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这一优点更为突出。 其次,经营灵活,命令传达快。家族化的另一个长处在于灵活机变。“家长”往往历经风险,亲手创业,具备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决策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因此决策迅捷。再者,家族企业高度集权,组织结构简单,一般没有庞大的金字塔式的结构,规范程序低,正式规章少,没有机构流程,有利于命令的迅速传达和决策的贯彻执行。这都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再次,受“家文化”的影响,家族企业团队意识极强。“经济无法脱离文化的背景”,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无疑深受“家文化”的影响,并且东方文化中“家文化”观念要比西方文化中“家文化”观念浓厚得多。在我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文化传统与社会

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目录 一.宝洁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价值主张..............................................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消费者目标群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分销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客户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核心竞争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合作伙伴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八.成本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九.收入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一.宝洁公司简介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通过其旗下品牌服务全球大约四十八亿人。公司拥有众多深受信赖的优质、领先品牌,包括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潘婷、飘柔、海飞丝、威娜、佳洁士、舒肤佳、玉兰油、SK-II、欧乐B、金霸王、吉列、博朗等等。宝洁公司在全球大约七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2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进840亿美元。宝洁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或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容美发、居家护理、家庭健康用品等。 二.价值主张 产品价值:宝洁注重产品研发、申请多项专利、产品注重满足顾客某方面的强烈需求、飘柔等低端产品价格便宜使客户容易获得。 服务价值: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研发和相关基础技术、大量持续投资与市场研究、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创新产品、升级产品,包括功能、包装、概念等,针对消费者的沉浸式研究,通过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 较分析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道路与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主要形成了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外部监控治理模式,德日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模式和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家族治理模式。 关键词:公司治理比较启示 一、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一)英美模式——外部监控治理模式 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模式,主要盛行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英美国家形成了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反对金融势力聚集的传统。公司的目标在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典型的股东主权型模式。英美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1 股权相对分散,流动性强 英美公司股东非常分散,从股权结构来看,最大的股东是机构投资者。分散的个人投资者的比例、短期持股的机构投资者的股权比例比较高;代表集中股权的长期持股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企业法人股权比例相对较低。 2 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 英美国家公司公司没有监事会,董事会履行监事会的职责,是单层委员会制。董事会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董事会下设一些专业委员会来完成其职能。二是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两种。英美国家的内部董事一般是在公司中担任要职,是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外部董事一般在公司董事中占多数,但一般不在公司中任职。 3 经理、首席执行官(CEO)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公司股东为了减少代理成本,抑制执行层的短期治理行为,主要运用了经理股票期权制(ESO Executive Stock Option),即允许经营者在若干年后将拥有企业一部分股权,这部分股权的价值取决于企业未来若干年的经营状况。 4 企业融资以股本为主,资产负债率低 由于英美国家主要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限制了银行对公司股票的持有,因此,英美公司的融资主要来自证券市场,形成了以股本为主,资产负债率低,并且股权高度分散的融资结构。 (二)日德模式——内部监控模式 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模式,主要盛行于日本、德国、瑞士等国。日德国家一方面重视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它们倾向于统治权的集中,在文化价值观上强调共同主义,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量,这样就形成了其特有的公司融资结构及其股权结构,是典型的共同治理型模式,主要特征有: 1 股权高度集中 在德日国家,银行处于核心的地位,银行不仅是公司的债权人,还是公司的主要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因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银行体系。所谓主银行制是指某企业接受贷款的银行中排在第一位的银行称之为该企业的主银行。 2 法人持股或者法人之间相互持股 法人持股,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持股是德日国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法人相互持股加强了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

公司治理进入阳光下治理新阶段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合规性提高,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偏低,这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 治理改革新阶段:关注有效性 公司治理改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保证市场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二十年来,全球公司治理的关注主体已由以美国为主逐步扩展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目前转轨和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问题备受关注;关注内容也随之从治理结构与机制的构建,扩展到治理模式与原则,以及目前的治理质量与治理环境。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公司治理改革是企业变革的核心,可以说中国企业改革走过了以公司治理为主线的三十余年。如果以交易所的成立作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的真正开始,这期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也大致经历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导入,关注结构与机制、治理模式与原则、治理质量等这些阶段。经过这些年公司治理的探索与积累,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治理有所依;多层 ■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 李维安 次治理监管体系搭建,治理有所约;上市公司治理水准逐渐提高,治理有所得。尽管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起步晚于国外,但已经走过建立治理结构,俗称“搭架子”和搞好治理机制的前两步;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进入到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重要阶段,仅仅建立治理结构和机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治理的有效性,例如已经设立的提名委员会,是否能真正提名,这是我们治理要走的第三步。这其中,公司治理评价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及时发现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治理有效性。 治理评价:提高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公司治理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公司治理指数反映了公司治理水平,详细编制并定期公布公司治理指数,一方面能够使监管部门掌握治理相关的准则、制度等的执行情况,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其监管对象在控股股东行为,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的任选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及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立与完善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公司治理风险等,进而有效发挥监管部门对于公司的监管作用。 有利于形成公司强有力的声誉制约机制。基于融资需要以及公司持续发展的考虑,公司必须注重其在证券市场以及投资者中的形象。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的建立,可以对公司治理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及时的跟踪,定期将评价的结果公布,一方面将促使公司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另外不同时期公司治理指数的动态比较,反映了公司治理质量的变动状况,有利于形成动态声誉制约,弥补了我国公司外部环境约束较弱的缺陷。 有利于公司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与诊断。从微观层面来说,公司治理指数使被评价对象能够及时掌握自身治理的总体运行状况,公司在控股股东行为、董事会等方面的治理状况,以及存在什么样的潜在治理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规避治理风险,提高公司科学决策水平和公司竞争力。 为投资者投资提供鉴别工具并指导投资。传统上投资者主要分析投资对象的财务指标,但财务指标具有局限性。及时量化的公司治理指数,能够使投资 者对不同公司的治理水平与风险进行比较,掌握拟或已经投资对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现状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给出一个合理的估值。例如,美国机构投 资者服务公司和英国富时就通过建立公司治理股价指数,为其会员提供公司治 理咨询服务。 治理指数:治理质量的科学反映 指标体系是公司治理指数的根本,不同治理环境需要不同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直接将国外已有的治理评价系统移植过来。2003年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在国内制定公司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率先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并连续多年发布被誉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晴雨表”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

中小型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 中小型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中困境与对策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以美国最为成熟,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尚处于幼稚阶
段,从 1996 年开始,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家族 企业的研究文献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西方的家族企业研究在理论体系方面 已相当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在 1999 年后更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主导方法;并且 西方家族企业的研究热潮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延伸,如欠发达地区的学者对 印度、西亚与东南亚地区、华人家族企业以及转轨经济国家(俄罗斯)的研究开 始出现在西方权威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上,当前尤以印度家族企业的研究最为集 中。
无论从经济转轨国家角度、还是从华人家族企业的影响力角度看,中国的家 族企业研究应该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国内家族企业的研究十分散乱,缺 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撑,甚至许多学者陷入家族企业变个发展方向的争论。
国内家族企业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上升期,目前主要研究论文基本出现在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 《改革》等重要的核心期刊。而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发 展、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家族企业继承问题、转轨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家族企业 成长等四大块以及其他研究。
虽然国内研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和空白。 首先,在研究过程中简单的将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套用 在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上,这样使得对中国大陆家族企业发展特征的了解陷入了 空白状态,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其次,研究过程中忽略了中国经济转轨对中 国大陆家族企业形成的影响,这是国内研究家族企业的一个通病,有的套用海外 华人,有的只是套用西方社会科学和经济学模型,这两种取向都是要不得的。再 者,就是混乱的创新。比如“家族理性”概念的提出。上述的研究缺陷主要受制 于中国家族企业刚刚起步的基本国情,导致国内学者一些研究的误差,也是可以
I

如何快速分析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

如何快速分析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 我们在工作中时而会发现一些不错的企业,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市场的宠儿,我们会不免想去探究它的商业模式,看看是否有可借鉴和参考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去分析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呢? 有一本书叫《商业模式新生代》,提出商业模式画布概念,透过相关构成要素交织来还原企业的商业模式。 现就应用商业模式画布为骨架、投资要素分析为辅助来拆解企业商业模式的方法进行分享。 商业画布由9个构造块组成,分别是CS客户细分,VP价值主张,CH渠道通路,CR客户关系,RS收入来源,KR核心资源,KA关键业务,KP重要合作,CS成本结构。 (1)CS客户细分

所有的产品/服务最终一定是落地到用户身上,那么就一定要分析清楚该项产品/服务所对应的精准用户群是谁。可采取反溯的方式,分析该项产品/服务具有哪些心动价值,它能满足哪类群体的刚性需求。回答的是我们正在为谁创造价值?谁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 这里也可以参考营销中的STP理论,它包含了三个部分: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 客户细分通过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形成客户画像。例如康养中心单人间的用户画像就是:65岁以上老人、收入高、知识分子、个人空间意识强、不想拖累子女。 (2)VP价值主张 要找出产品/服务能为用户提供什么特别的价值?帮助客户解决怎样的问题?要判断清楚你找出的这些用户价值是否能让用户心动,满足其刚性的需求。除了用户价值之外,也需分析其社会价值,是否解决行业痛点,是否符合政策走向。 可以从C端用户、B端合作机构、行业、政府四个角色和享乐属性问题/实用属性问题连个维度进行思考。享乐属性强调的是感官上带来的价值,它们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例如奢侈品传递社会身份地位。实用属性强调的是功能价值,能满足衣食住行的某个需求。如快捷上网、便捷出行。同时享乐属性和实用属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 治理模式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班级:xx 姓名:xx 学号:xx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xx 摘要: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同一国家在同一时期往往也存在着公司治理的不同类型。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类,是公司治理理论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内部监控;家族监控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 (一)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股东主权模式,认为公司是股东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英美制定的保证股东权益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该模式以外部治理为主,也称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具有高度分散性,股东大会不可能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参与公司治理和决策制定;股东大会的决策权通常会委托于个别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的股东或者权威人士,并由这些人组成董事会,参与公司日常决策。该模式下的董事会参与内部治理时会在内部设立类似于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协助董事会做出更加专业化的决策,并将董事会划分为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虽然在理论上说外部董事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

经营者的监督和控制,但英美公司常由首席执行官担任董事会主席,这就扼杀了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了监督能力。 (二)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的要素 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通过三个要素发挥作用:第一,通过相对完善的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约束控制高级经理人;第二,对公司经营者采用底薪制、股票期权激励制、年终奖、长期奖金等激励机制,促使公司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第三,依靠健全的法制体系保护投资者利益。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合理之处在于董事会和经营者各司其职,使经营者能够集中精力管理企业运营,从而提高公司绩效,而且英美公司经营者拥有经营自主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力的推动公司发展;但问题在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董事会成员间接被高级经理层操纵,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能力严重被削弱。在外部治理方面,股东分散和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性使“搭便车”行为愈演愈烈,没有谁愿意为监控“集体产品”付出代价,为了使自身利益不受侵害,股东必然会对外部市场监控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英美国家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三)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特点 1.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较大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兼有决策和监督双重职能,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由独立的非执行董事承担,英美等国家的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多在半数以上。 2.公司控制权市场在外部约束中居于核心地位。

关于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分析

企业管理中,家族企业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任人唯亲,用人不公,容易形成“近亲繁殖”,从而导致一系列危害。许多家族企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引入职业经理人等措施,但由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健全,存在能力或道德方面的缺陷,盲目引进,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当前家族企业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行“贤亲并举”的模式,即选拔人才时,不管是家族成员还是非家族成员,只要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相应能力,是贤人都可以在企业内任职。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住人才,留得住人才。 一、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封闭性 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组织核心是企业主,中间层是与企业主有血缘或其他关系的管理层,外层是更底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家族企业外部职业管理资源的介入程度很低,企业内部管理岗位开放程度很低,特别是关键要害岗位仍然被牢牢控制在家族成员的手中。在家族成员掌握了各要害部门后,非家族成员就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如若家族成员本身素质不高,领导协调能力差,则会加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严重内耗。 (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片面性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企业员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以及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中,很难实现机会均等、标准统一,比如培训机会的稀缺性,绩效考核的人为因素。对于家族成员特别是子女,给予最好的教育及商业经验熏陶,但是对于家族外的成员则很少有实质性的培训投入。普通的员工一般被固定在一个岗位很长时间,导致“局部工人”的形成,难以留住人才。 (三)人力资源激励缺乏公平性 由于“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传统观念影响,家族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不够的问题,使得很多外部管理精英很难真正留下来。家族企业任人唯亲,内外有别,造成同岗不同酬的局面,不仅容易使员工心理产生不公平的消极情绪,挫伤员工积极性,从而导致怠工、敷衍、不负责的行为,而且极大地限制高级人才的进入,阻碍企业的用人规范,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不良的经济后果。 二、针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根据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最终实现同一个目标,即针对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采取不同措施,让家族成员接纳非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融入企业,对企业有归属感。 (一)针对家族成员的两大管理措施 1.采取股权机制激励家族成员。 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但其家族成员未必与时俱进,这个时候,血缘或者亲缘关系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家族成员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做到“亲兄弟、明算账”,通过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以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去管理、激励、约束家族成员。比如家族企业可以针对家族成员建立股权与绩效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并且落到实处,确保产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不会随时间而流失。 2.建立退出机制来安置家族成员。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家族成员如果没有跟上步伐,就无法担当重任。对此,企业如果不妥善处理,则非但落伍的家族成员无法发挥作用,引进的外部优秀人才也无用武之地。因此,企业要以公平的视角及一切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首要考虑因素处理对待人力资源社会化遇到的问题。针对不适应家族企业发展的家族成员,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是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针对非家族成员的两大管理措施

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关于经营模式、指标设置的分析报告 集团领导: 为探求公司2011年发展的新思路,尽快走出困境,我公司领导班子经集体研究、集思广益,并在充分考虑公司历史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拟采取承包经营模式进行经营。现分别就承包经营方式、当前经营模式的指标设臵及可行性简单分析如下: 一、承包经营模式: (一)实行承包经营的操作方式: (1)承包方式:缴纳风险抵押金,年上交包死,采取“包死基数、确保上交,多收自留,亏损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 (2)风险抵押金缴纳:拟以员工股份10%作为风险抵押金; (3)年度承包费:承包当年缴纳90万元,自第二年开始按10%递增,严格确保集团收益。 (二)实行承包经营的利润预测: 预拌砼公司现有180生产线一套,由于该设备存在不可修复质量缺陷和混凝土供应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年生产方量不超过10万方,按照预拌砼公司现有盈利水平计算,月度生产方量1万方左右,为盈亏临界点。在2011年新上生产线投产后,预拌砼公司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预计全年生产方量可在18——20万方左右,单方生产成本摊薄后,可降低4元左右。现有生产线每年可产生利润40万元,租赁新上生产线每年生产10万方,每方产生利润6元,可为预拌砼公司带来利润60万元,两项合计预拌砼公司全年可实现产值2700万元,剔除来料加工等因素,全年可实现利润100万元,按照集团持有90%股份计算,投资回报为90万元,全部以现金形式上缴集团,确保大股东利益不受损害。 (三)从集团现有固定资产投资年化收益率角度分析: 预拌砼公司成立之初,集团以车辆设备等形式投资入股,注册资本金1200万元,其中集团持有股份90%,即1080万元,集团于2002年6月购入五十铃搅拌车8辆,按照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折旧期限8年计算,现已提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证监会提出准备在引进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泰国证监会也拟在近期推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我们试图吸收这些机构特别是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近10年来,对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的探讨构成企业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热点。人们虽然没能建立类似净现值公式那样的一个精确计量模型,但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无可辩驳的关系。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作简要说明。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温州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对策

温州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对策 发表时间:2009-11-22T13:18:36.89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季晓林 [导读] 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有适宜其生存的社会根源和天然优势 季晓林(温州文海写作事务所) 摘要: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有适宜其生存的社会根源和天然优势。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家族企业的经营和治理模式中其不利的方面也日渐显露出来,一系列弊端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为此,对家族企业的弊端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家族企业特征弊端对策发展 0 引言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其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占工业总产值和税收的85%以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充满地域特色的家族主义文化,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产权制度。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唯功利性的特点突出。不可否认,在家族企业的创业初期,由于家族成员的目标利益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决策迅速,这种模式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成本,降低企业运行的协调成本,从而保证了家族企业的高效运作。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家族治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了不利的一面。 1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1.1 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导致产权界限不清家族企业一般实行家族制管理。创业之初,几个兄弟姐妹或者父子共同投资,权利高度集中于一个人,即董事长担任总经理,家族企业主通过控制所有权来实现其权利。家族成员往往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分配者等多种身份为一体。由于家族企业内部产权模糊,产权界定不清,很少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之间产权不清的隐患。特别是出现企业由谁继承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更显突出。即使有的企业实行家族内部分工,模仿现代公司制设置机构,由于总经理仍然是家族成员,所有权与经营权实际上没有分离。这种模式阻碍了家族企业产权的制度化、明晰化,增大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 1.2 规章制度不严明,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家族企业内部人员很多来自于家族成员,治理基础主要是家族伦理、亲情原则等,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即使存在,也难以得到严格执行。往往倾向于通过非正式传统家族伦理道德的自发作用来规范、配置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家庭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员工犯了错误,企业采取两种规章制度处理,企业内的裙带主义会阻碍企业内公平竞争的机制。这种现象,容易使非家族成员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工作积极性降低;而且,企业裙带主义容易使部分家族成员享有特权,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他们形同虚设,即使出现了重大失误,大多数人也能凭借裙带关系逃避责任。这种模式,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1.3 缺乏人才培训计划,员工素质不高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的思维、素质、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以人才的角度来说,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但家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员工队伍的建设滞后于现代化管理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少正确的预测,加之价值观念、思想的陈旧,不能组织员工进行有效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导致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4 企业文化缺失,企业凝聚力不强以温州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及条件所限,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主,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很多都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经历了成功创业的“家长们”往往也是大权独揽,因为“家长们”在昔日的创业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权威,而且成功的经历也使其陷入对以往管理方式的依赖,在众多追随者的赞誉声中,企业主们在经营管理中必然会表现出很强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色彩,实行的是老板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多数家族企业文化具有血缘性、情缘性的特征,企业缺乏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 家族企业克服弊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2.1 改革机制,明晰产权结构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要实现管理现代化,首先就要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实现所有权结构多元化。这有助于家族企业解除亲情的困扰,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外部优秀人才。根据国际知名的家族企业的变革之路,我们看到家族企业的股份化、公司化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产权社会化,即家族成员只进董事会,渐渐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企业的运作管理交由专业人士去做,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权分离。同时,所有权结构还必须由一元向多元转化,才能突破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温州天正集团,为适应内在的发展冲动和外在的竞争环境的要求,推出了“50岁以上全部退休”和“让不能胜任者出局”的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其灵活的用人机制,不仅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也为企业走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坚持自我学习,转变管理理念为进一步树立现化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管理体系,企业主和管理者应积极借鉴和参考先进企业的做法,不断学习,努力转变管理意识。除有条件地进行学历学习外,更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多听一些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技术、人文讲座和专题报告,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促进管理思维的的转变和更新。如温州乐清的某铜业有限公司,企业主的起点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极为注重学习,他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本企业讲课,或组织多媒体教学活动。而且,他每次还要求全家人,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统统坐到第一排听课。这种做法,不论效果如何,其精神确实值得在家族企业中大力提倡。 2.3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储蓄后备力量家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摒弃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对管理者、职工的再训练、再教育,以提高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的竞争力。 针对温州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员工以农民工占大部分的现状,企业应注重于抓岗位技能训练。如制鞋业的,可与鞋业培训学校合作,培训岗位所需的“车包、钳工、设计”等技能,以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这不但可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后备力量,而且,也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在单位集体内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单位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体娱乐活

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分析.docx

一、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保证一定的综合性,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车间生产和经营并不采取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为了顺应企业建设整体的综合性,逐步加强了生产经营模式的内容深化和内涵升华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不同车间的生产经营模式各有一定的差异性,企业在确定生产经营目标时,往往会根据该车间的实际生产状况确定一定的目标值,既不会盲目估高生产数量也不会刻意降低,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体系;而内涵的综合性则体现在,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需要,拟定出具有一定差别的生产宗旨,而宗旨的实际思想和内涵会包含政治、经济等众多要素,是公司生产经营理念多元化的直接表现,也是企业生产模式综合性的外在呈现。 2系统性。 企业生产经营区别于一般的小作坊经营,具有更为鲜明的系统性。 换言之,企业在落实生产经营模式时,往往会罗列出一系列完整的整体的纲要,从产品的整体设计、生产制造、外部包装、宣传推广以及对外销售五个角度着手,形成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整体体系,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强化全局观念,使得生产经营的相关成果能够达到预期水平,并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内,为企业谋得最大化利润,真正保证企业的相关建设,以及生产经营能够良好地达到预期标准。 除此之外,企业经营的系统性是指企业的优化竞争策略还包括了

其他要素,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广告传播以及后期服务等众多要素。 3规范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任何事物的建设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脱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事物,终会违背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而将面临被社会主义淘汰的结局。 为了使得自身企业能够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强而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往往具有高度的规范性,换言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依据传统的文献资料和现有的实战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生产经营模式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予以剔除或改良,而相对优良的环节则会暂时保留,并在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优化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落实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性,企业出台的相关措施不仅遵循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具有企业特色的相应条文,从而使得企业后期建设的规范性能够得到行政保障和法律保障。 4流水性。 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的流水性,主要是针对现代化企业中流水线的应用愈来愈明显,不同车间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不仅保证了权责落实到个人,更强化了企业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可见流水性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中,流水性的体现包括工作的流水性和思想的流水性两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