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过去,教研员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有何不同

学科教学是传统视角下一种窄化的教学思维,它被异化为单纯地教学科知识,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检测,以求达到可背诵、会解题、能考试的目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被认为是教知识、记知识,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怎么才能“学会”。

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范畴内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它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能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使学习方法最多样,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

之所以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

为什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造就着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通过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

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内在的精神。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只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烦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有的灵性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不符合教学之道,就无法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没有学科特色,就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则不成为学科教育。学科教学必然要走向学科教育。

如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是当下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个定义,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再清晰,让我们明白究竟从何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掌握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才”“高分不等于高品质”,因为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核心素养重视的是那些

“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当我们学会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育人观将随之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最终也将改变。

课程整合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附小打破德智体美劳界限,融合教与学、既有资源与生成资源,同时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最终形成五大课程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领域、板块)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同时“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整体发挥课程合力,综合育人。

教师要“目中有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语文,数学老师的眼中只有数学……教师眼中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首先是学科本位的。这种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本身无法自然发酵为“人”的素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要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为人的素养,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便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

目前,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在分科教学中有效注入核心素养的培育。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好,非智力素养的培养也好,都要有一个载体,例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学习本身也是活动,是占据学生在校90%时间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定会表现出专注或不专注、坚持或不坚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这些正是绝好的教育资源。遗憾的是,很多老师都无视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意味着,学科教师首先是一名“老

师”,其次才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信息老师。教师必须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这样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将学科育人目标始终置于教学行为之前。一个有着深厚学科素养的教师,本身就是综合育人的典范,这就是老生常谈的“目中有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冲破学科教学,跃升到学科教育,对很多教师来说肯定是一个阵痛,更是一种突围。只有突围,才有出路;只有突围,才能大步向前;只有突围,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2015 年 04 月 01 日 09:15:08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钟启泉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往太阳CFP 供图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 这一重要问题。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核心素养是怎么出来的?研究者是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界定核心素养的?本文讲了支撑核心素养的三大研究,以期回答这些问题。——编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 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 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核心素养研 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 、“学力模型” 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 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 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 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 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 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 等。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我们期待 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 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 提供了基本 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 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 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 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 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 的个人而存在。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受种种社会条件所规定、所制约的。在思考儿童的人格 发展之际,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格的发展不是先天预成的,也不是凭借适应主 义、个人主义所能决定的。人格是儿童周遭的外部条件及其自身的内部条件交互作 用的一个过程、一种结晶。其间的中介,无非就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人格在活动 中并且唯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学力模型研究 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 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 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 DNA。法国的“共同文化”、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培养一大批新型工程人才是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的前提条件,也是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三要素 作为一名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是其缺一不可的三要素。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地位,既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高的素养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养处在核心位置,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需要的素养包括精神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需要的是将三者均衡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由此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工作同科技、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管理体系方面,管理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以及相互的协调机制对于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多元需求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变,切实建立结构清晰、职能明确的高校管理组织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许多挑战。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协调管理和绩效管理。 激励体系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受到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此激励活动不论从施教者还是受教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体系亦是整个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激励体系包含有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考评激励、目标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这几大方面。 控制体系方面,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控制体系贯穿整个体

核心素养下的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下的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18-07-16T16:04:24.6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作者:李福杰[导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学校李福杰 一、我们要积极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在课程改革中奋力前行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具有教育情怀和改革魄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开展学习培训,培植课改土壤;完善五步流程,提升课堂魅力;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改内涵;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常态实施;实行集团办学,辐射师范引领。 四、注重培养名师引领教育教学 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黑龙江省教育厅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评选出许多优秀教师,我校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何薇薇、尹丽华、朱晓明、张桂玲、李立志等教师被评选为优秀教师,成为教育行业的榜样。同时,抓住一切契机,派校长于瑞河、孙立波,教师李福杰、王郁梅、尹丽华、张桂玲、王宁等参加培训,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智慧丰富、具有深广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领军人才,引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五、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届论坛上,有多位“未来教育家”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学生才会发展;只有教师快乐,学生才会快乐;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建设农场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着力开展多元研修,促进教师幸福成长。第一要诀就是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践行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具体做法:建立长效机制,规范从教行为;注重思想引领,感受教育价值;加强学习反思,把握师德内涵;抓实教育活动,培养幸福教师。建设农场学校提出了“音乐舞姿、美术扬情、体育健美”校园德育教育三部曲,积极探索在新常态下激发教师的生命激情,唤醒教师沉睡的潜能。倡导注重教师个性,弘扬教师的正能量。通过校本研修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树立模范典型,让成长有榜样;构建和谐团队,让成长有氛围;打造共同体,让成长有动力。于瑞河校长鼓励全校教师满怀激情地坚守教育净土,保持“奔跑的姿态、安静的灵魂、火热的内心”,演绎精彩的教育人生。

健康素养讲座知识内容

健康素养讲座知识内容 健康素养知识讲座内容 和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3月 publications such as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instilling anti-Japanese policy. On this basis,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young people have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ite of the village the morning of August 23, 1939,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East of Lake Taihu anti-Japanese volunteer army, seven have implicit read Cun Yi XI da bridge, was suddenly lurking in mulberry trees on both sides 健康素养知识讲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是当代人主要生活方式,什么叫健康,很多人说首先是没有病, 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如何规避不良嗜好,就必须和社会相适应,人也要和环境相和谐,要有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分为二地看待世界上的事,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须知先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对人宽、责己严,自然达到了情绪健康,规律饮食,遵守作息时间,坚持运动等等,这也是健康生活方式。基本保健概念 如何看待自己健康的问题, 当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很重要,我想说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进步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健康的问题, 如何才能健康众说不一

“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过去,教研员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有何不同 学科教学是传统视角下一种窄化的教学思维,它被异化为单纯地教学科知识,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检测,以求达到可背诵、会解题、能考试的目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还没有打破,教学被认为是教知识、记知识,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怎么才能“学会”。 学科教育则是在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范畴内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它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能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使学习方法最多样,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 之所以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进行区分,就是因为当前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很少存在教育的成分了,这和课程功能是南辕北辙的。 为什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造就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通过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科课程深入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内在的精神。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科之内,只在教学上强调设计思路、资源整合、方法运用、细节处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主义”。烦琐的练习、机械的答案、死板的要求,都与学科本身所应该有的灵性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不符合教学之道,就无法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精彩人生服务的一项活动。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生命对话的过程。没有学科特色,就不成为学科教学;没有学科意义,则不成为学科教育。学科教学必然要走向学科教育。 如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评价观。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就是当下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

真题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2012年江苏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第一套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所对应的字母代号涂黑) 1.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A.促进公益事业发展B.精简机构和人员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创新体制和机制 2.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下列关于教育经费的使用,不合理的做法是()。 A.增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的经费投入 B.购置现代化教育设备,兴建学校标志性建筑 C.把更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 D.加强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 4.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下

列属于融资支持的是()。 A.对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B.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C.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微企业 D.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5.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 A.减免税收B.增加出口 C.对外投资D.扩大内需 6.甲某是A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在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司法机关以其涉嫌犯罪而对其施行逮捕,该逮捕决定许可机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C.A省人大代表团D.最高人民检察院 7.下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混淆行为”的是()。A.甲商场在促销中的所有奖券刮奖区内印刷都是“谢谢惠顾” B.乙企业生产的保健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作药品疗效的不实说明C.“冰雪矿泉水厂”是一知名企业,丙企业擅自用“冰雪”商标生产矿泉水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印刷在所有产品包装上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知识能力"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知识能力,是指知识、智能、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等.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能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能、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 2、知识能力是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是现代营销工作对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知识能力是指获取、存储、检索、激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智能的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和储存是检索和运用的基础,检索和运用是知识的输出,是对获取和存储效果的检验 4、在本文中,我们将获取、整合知识和信息,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和再造的能力称为知识能力.是知识能力支持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其它的能力都是知识能力的衍生物素质含义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健康素养讲座总结

健康素养讲座总结 --健康素养讲座总结精品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卫计委2019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紧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在全县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公民健康素养知识讲座。此次讲座邀请瑞金医院全科医师赵茜授课,以“居民健康素养”为主题,分析了居民健康问题的归因和防治,阐述了健康养生的奥妙所在,传授了膳食中无处不在的养生之道,并着重讲解了健康生活方式等。不断扩展健康教育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传染病和重点慢性非传染病健康教育,大力传播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网络 进一步加强了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了县、镇(乡)、村(居委会、社区)三级健康教育网络,明确各级专兼职健教工作人员。 强化培训指导考核,积极开展巡讲活动。 开展了基层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技能、干预措施及评价方法的培训。各乡镇结合乡村卫生人员例会,“以会代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学习,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结合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分别对莲塘镇、蒋巷镇、塘南镇、幽兰镇开展了健康教育巡讲活动;此次健康教育巡讲主要为居民们仔细讲解高血压的概念,病因,症状,危害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还对健康素养的问题为居民们做了详尽的介绍。希望全县居民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每次讲座结束后,现场还发放了限量油壶和食用盐勺等支持健康生活方式工具,为居民们讲解正确的用法,并为到场的居民测量血压、血糖。针对居民提出的疑虑与担忧,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此次巡讲活动全县听课群众共2100余人,通过巡讲,强化了我县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使他们更加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体检、参与慢性病普查的重要性。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令她们获得了不少实用知识,思想上也更加重视了,同时还纠正了健康方面的一些误区,着实受益匪浅。联合县总工会志愿服务队健康生活方式进社区活动进入莲塘镇体育馆小区,对所辖居民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慢病知识进行宣传,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 积极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健康教育预案,及时制作相应信息传播资料并快速发放,组织相应的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了公众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中心宣教人员到县委办、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教体局等政府机关单位开展了埃博拉出血热及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下发宣传手册650余份。在莲塘镇维也纳广场,县疾控中心制作了8块展板,6位专业人员积极热情地解答了过往群众的现场咨询并向过往群众发放埃博拉出血热及登

关于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2016年09月18日11:14 教育专栏作者:京城教育圈我有话说(22人参与)重磅消息!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微博]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今天正式出炉。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

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然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了解到了有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知识,这仿佛为我今后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甚至出现了“唯分数论”的观点。评价一个学生也是以此为基准,至于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而我也不例外。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近三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不能让让学生成为分数的机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信了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与鼓励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更好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中学生。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科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艺体类知识、劳技类知识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马可连柯说过: “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

“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 ”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三、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形态的知识。 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它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才能发展教师的个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 ”科学的教学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 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 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属于描述性知识,可以让教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们只有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

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

殷店中心卫生院第四期健康教育讲座签到表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四期 殷店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2012 年 4月

健康素养66条 主讲人:马国鉴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诊,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合理膳食:是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膳食呢? 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也可以总结成两句话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第一句话中的一是指每天喝一袋牛奶;二是指每天250-350克地(5-7两)碳水化合物,相当于300-400克主食(6-8两);三是三份高蛋白,比如:一两瘦肉或一个鸡蛋,或二两豆腐、二两鱼虾、二两鸡鸭肉,或半两黄豆。四是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500克蔬菜水果。 第二句话中的红是指:每天一个西红柿,另外喝点儿红葡萄酒(25ml)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黄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地膳食缺少钙和维生素A。如果一个人缺乏维生素A和钙,小孩表现为易患感冒发烧、扁桃体发炎;中年人出现动脉硬化;老年人出现腿发软、视力模糊。补充后都能纠正。什么食物里含有维生素A和钙呢?胡萝卜、西瓜、红薯、玉米、红辣椒等果蔬(红、黄色的蔬菜含维生素A多,虾皮、海带里含钙多。)绿是什么意思呢?饮料里茶最好,茶里绿茶最好,绿茶里含促抗氧自由基,多喝绿茶能预防衰老、减少冠心病、肿瘤的发生。白:白是指燕麦片,多食燕麦片,可以降低胆固醇。每天50克燕麦片水煮3-10分钟兑牛奶喝效果很好。黑,黑是指黑木耳。每天10克坚持50天胆固醇下降,不易形成脑栓,发生心肌梗塞并可以化解近期的梗塞和血栓。这就是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两句话十个字。贵在坚持大家可以试试。美国有材料报道8类抗癌食物是:西红柿、绿色菜、菠菜、莴苣等颜色越深越绿抗氧化剂含量高,防癌越好。还有葱、蒜;柑橘类、十字花科的菜如,菜花、西兰花、大豆、麦麸、低脂牛奶。 2. 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光有营养的摄入,没有热量的消耗,没有出入量的平衡,就会产生疾病。热量过高,消耗量过少,形成能量负平衡,这样能量就会在体堆积,表现出肥胖体重增加。肥胖是产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提高了,餐桌上的饭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香就吃什么,什么好就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应有尽有,生活好了,但人变懒了,不爱活动,不参加体育锻炼,天长日久,在人们中间不管老少,都有了将军肚,还以为富态呢?其实不知道肥胖是健康的危险因素,是疾病的隐患!劝那些不锻炼的人,要锻炼,多运动。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如果每天能坚持走6000步,就能够达到运动的目标了。 还有运动时要因人而异,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健康人可以根据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的强度。一般应达到每分钟150-170次,减去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代社会,合作学习是每个人应有的素质。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代社会, 合作学习是每个人应有的素质。它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 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形成学生良 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 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 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更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 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我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 “以学为本,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 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 不敢放手。甚至有的老师仍在唱“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在操作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其“形”而无其“实”的现象。因而, 我将《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试图通过对小组建设、合理设计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本课题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80年代至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课程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完整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完整版)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25)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个人或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的血液量一般为200~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10. 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 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 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