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35卷第12期2009年12月

信息化研究

InformatizationResearch

VoI.35No.12

Dec.2009

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贾姝,郭永安,叶燕

(南京邮电大学档案馆,江苏省南京市210046)

摘要:现有的实物档案管理方式存在收集不全、保管不善、利用不便等弊病。本文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将电子标签(RFID)附着于每件实物档案,通过电子标签、阅读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及WSN组网技术,实现保管环境自动感知、智能调节功能,实物或实物档案摘要信息智能存储功能,实物或实物档案定位与跟踪功能,档案“通信”功能,实物档案信息远程利用功能及其他可扩展的综合功能,以弥补现有实物档案管理方式的不足,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提升利用服务水平。文中介绍了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原理,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的组成。

关键词:物联网;档案管理;RFID;WSN

中图分类号:TP393.02

0引言

虽然相当一部分档案馆(室)已开始借助数据库与互联网辅助人工管理实物档案,然而,由于归档意识淡薄、规章制度欠缺、保管条件受限,以及实物档案本身具有形成时间不确定、载体多样性等特性,现有的实物档案管理方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实物档案收集。由于实物档案形成时间不确定、形成规律不一致,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加之实物档案形成部门归档意识薄弱、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往往导致实物档案归档延时、归档疏漏,收集过程中的齐全与完整难以保障;二是实物档案保管。由于实物档案载体包括纸、铜、木、石等各种材质,形式上有牌匾、奖杯、证书等多种规格尺寸,保管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有可能存在跨库房、跨区域现象,即使在同一库房,也可能分散在各处,日常维护不便;三是实物档案利用。实物档案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备份困难、数字化存储不易,而跨库房、跨区域的保管性又直接导致实物档案检索不便,因此实物档案利用工作开展缓慢、利用面狭窄。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在1999年提出,它是指通过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环境下,没有生命的物体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后,借助网络就能实现互相通信,人与物体可以“对话”,物体与

收稿日期:2009-11-24;修回日期:2009.124)2。物体之间也能“交流”,从而构成一个比互联网更加智能的“物联网”。尽管物联网的研究刚刚起步,但这一课题已成为国内外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研究甚至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认为,IT(信息技术)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分别提出“U—Japan”、“U—Korea”战略。在物联网这个全新领域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属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公司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与物互联的业务相比于人与人通信的业务,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有专家据此认为今后10年中,物联网就有可能大规模普及,虽然这样的预言可能还为时过早,然而物联网技术更新的脚步正逐步迈近,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智能管理已成为档案界应当提前思考的问题。

因此将物联网引入实物档案管理,从而构建基于物联网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有助于弥补现有实物档案管理方式的不足。

l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

基于以上分析,综合应用RFID、WSN(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以及现有的数据库技术,构建完整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

其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5l?

万方数据

?技术应用?信息化研究2009年12月

图1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a)保管环境自动感知、智能调节功能。在库房或实物档案陈列室等保管环境中布置各种感知芯片,并在芯片中存储设定信息,使其能“感知”实物档案生存环境,及时自我调控,及时预警。感知内容包括温湿度、化学气体或液体浓度、异常进人等。保管环境自动感知系统使实物档案的实体保护摆脱人力因素影响,更加科学、智能。

b)实物或实物档案摘要信息智能存储功能。RFID标签不仅能识别所附着的实物档案,也能存储该实物档案的从形式到内容,甚至延伸至背景等相关信息,这是实现实物档案“通信”、定位跟踪、远程利用的前提。

e)实物或实物档案定位与跟踪功能。在每个实物档案形成之初便植入RFID标签,并在标签中存储该实物档案的存放地点、理化性状、来源、内容等摘要信息,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可以对实物档案提前控制,预知实物档案的数量、形质、完整程度等信息,保证接收实物档案的齐全与完整,也有利于征集实物档案工作的开展。实物档案进库后,在库房中布置若干个读写设备,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可轻易获知该实物档案目前的位置、存放地点,确认实物的移动和保存状况。RFID标签还可实时跟踪该实物档案的入库、出库,记录利用者使用相关情况,提示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及时干预或催还。定位与跟踪系统不仅是实物档案实体保护的基础,更是实物档案实体秩序维护的保障。

d)档案“通信”功能。包括同库房实物档案间通信功能与跨库房、跨区域实物或实物档案通信功能。利用者在查询某一个实物档案时,该实物档案可以与同类或者相似实物档案“对话”,向利用者提供足够的?52?关联信息以供甄别、选择,且这种拓展并不局限于同一库房,可以是同一单位相邻的库房,当然也可以是跨机构、跨单位的库房,只要是在权限许可范围之内,这种“档案域”的利用方式是极有可能的。

e)实物档案信息远程利用功能。基于信息存储功能、定位跟踪功能、档案通信功能,实物档案信息远程利用将不再是研究的难点,它将借助现有互联网的优势,将利用效果最大化。

f)可扩展的综合功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预留系统模块,以实现其他所需功能,诸如进出实物档案库房人员的身份认证与定位追踪等。

2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是RFID与WSN。RFID技术利用它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式的全双工数据通信,以识别实物目标,简单而言,即能够在一定的距离内,通过识读器读取物品电子标签上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该技术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wSN的3个要素。

每一个实物档案上都有一个RFID电子标签,一个库房或展厅有很多个传感器节点,同时,还有专门感应库房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化学气体或液体浓度等节点,这些节点相互组成一个WSN。这些RFID电子标签每隔一定的时间把采集到的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味等,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发送到RFID识读器;然后,RFID识读器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接着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与实物档案管理中心通信,把数据发给实物档案管理中心;最后,包括RFID识读器的相关信息比如时间、标识号等,中心服务器再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库为一个在线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nternet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查询。如图2所示。

图2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万方数据

第35卷第12期贾妹,等: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应用-

3WSN的组成

WSN由大量的具有无线通信和计算能力的RFID电子标签和识读器组成,各RFID电子标签通过无线通信以多跳的传输方式将数据传送到相关的RFID识读器,再由RFID识读器向通信服务器发送采集到的信息。WSN网络节点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电源4个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4结束语

图3WSN网络节点的组成结构

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将给实物档案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它在人与档案的单向“通话”基础上扩展为人与档案、档案与档案之间的“对话”,甚至让库房、档案“开口说话”,它赋予实物档案高级智能,改变实物档案从收集、整理、保管到利用整个过程。

统一标准是物联网形成的前提,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讨并制订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标准,我国也不例外。对于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管理而言,采用何种协议、标准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物联网的实现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实物档案管理带来便捷、高效、经济等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使实物档案的内容信息有机会暴露在开放的网络之中,带来泄密等诸多危险可能,这也将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尧欣.实物档案保管初探[J].档案天地,2007(6):51—52.

[2]翁梅.浅谈实物档案的归档与管理[J].浙江档案,2008(10):50.

[3]濮仁沛.实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北京档案,2006(3):38,40.

[4]陈海燕,左光明.实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08(3):34.

[5]杨明初.实物档案技术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兰台世界,2007(11S):41-42.

[6]王巍.谈谈“实物档案”问题[J].档案时空,2008(4):21.22.

[7]段振强.为实物档案定个位[J].北京档案,2006(1):26.27.

[8]3GPPTR22.868V8.0.0.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servicesandsystemaspects;

Studyonfacilitatingmachinetomachinecommunicationin3GPPsystems(Release8)[S].2007.

[9]ENGELSDW,FOLEYJ,WALDROPJ,eta1.Thenet-workedphysicalworld:Anautomatedidentificationarchitec?ture[C]//Proceedingsof2ndIEEEWorkshoponInternnetApplications(WIAPP’01),Jd23-24,2001,SanJose,CA,USA.Piseataway,NJ,USA:IEEE,2001:76-77.

[10]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李斌,李文锋.WSN与RFID技术的融合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8,34(9):127-128.

贾妹(1979.),女,硕士,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IntelligentArchivesManagementSystemDesignandItsImplementation

BasedonInternetofThings

JIAShu,GUOYongan,YEYan

(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46,China)Abstract:Thereexsistmanydisadvantagesintraditionalarchivesmanagementsystem,suchasincomplete

collection,difficultmainteinanceandinconvenientUSe.Aninternetofthingsbasedarchivesintelligentmall—

agementsystem(IIAM)isproposedinthispaper.ARFIDtagisattachedtoeachphysicalarchiveinIIAM.

ThroughUSeof

communicationamongtheseRFIDtags,readers,servers,andWSNnetworktechnologies,the

goalsoftempretureandhumidityauto-sensing,intelligentstorage,locatingandtracking,communication,re?

moteusingandotherexpensivecomprehensivefunctionswillbeachieved.Sothemanagementefficiencyisen—

hanced,thecostisreducedandthequalityofserviceisimprovedaswell.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archivesmanagement;RFID;WSN

?53?万方数据

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贾姝, 郭永安, 叶燕, JIA Shu, GUO Yongan, YE Yan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档案馆,江苏省南京市,210046

刊名:

信息化研究

英文刊名:ELECTRONIC ENGINEER

年,卷(期):2009,35(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尧欣实物档案保管初探 2007(6)

2.翁梅浅谈实物档案的归档与管理[期刊论文]-浙江档案 2008(10)

3.濮仁沛实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期刊论文]-北京档案 2006(3)

4.陈海燕.左光明实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兰台世界 2008(5)

5.杨明初实物档案技术保护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兰台世界 2007(21)

6.王巍谈谈"实物档案"问题[期刊论文]-档案时空 2008(4)

7.段振强为实物档案定个位[期刊论文]-北京档案 2006(1)

8.3GPP TR 22.868.V8.0.0.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Study on facilitating machine to machine communication in 3GPP systems(Release

8) 2007

9.ENGELS D W.FOLEY J.WALDROP J The networked physical world:An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architecture 2001

10.孙利民.李建中.陈渝无线传感器网络 2005

11.李斌.李文锋WSN与RFID技术的融合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 2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7732482.html,/Periodical_dzgcs200912015.aspx

授权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jhkht),授权号:0cb0b3de-d04b-48fa-a238-9da40128551e,下载时间:2010年

6月29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