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解放军报

/2006

/12

/5

/

006

军事论坛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论军事训练转变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

钟迅

内容提要

○训练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实现军事训练转型的基本前提○训练内容的转变,主导着训练方法、管理保障、体制机制等多要素的发展○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改进训练方法手段,借此助

推训练转变○没有信息化的物质保障条件,军事训练转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训

练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对训练诸要素和环节进行精准管控○解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

盾,是加快军事训练转变步伐的关键。

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是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必须着眼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围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统

筹规划,系统设计,明确任务,清晰描述具有我军特色的转变路线图。

探索引领军事训练转变的先进理念

开展基础性研究。着眼搞清楚军事训练转变与战争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理论,从原理上把握现代战争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找准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方位;着眼搞清楚军

事训练转变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深入研究军队信息化建设理论,理清军事训练转变与体制编

制调整、武器装备发展、人才培养等各项建设的关系;着眼搞清楚军事训练转变的发展规律,深

入研究转变的本质特征、任务途径等基本问题,把握转变的内涵与实质。

开展应用性研究。围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深入研究联合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非接触作战等作战理论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理论,把敌情、我情、战场环境搞透,

把不同战略方向部队遂行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搞透,把各军兵种部队基本战法、协同方法和综合保

障搞透,为军事训练转变提供需求牵引;围绕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科学体系,深入研究训

练转变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弄清训练内容怎么改、训练方法怎么变、训练条件怎么建、训练管

理怎么办,推动训练转变协调健康发展。

创新理论研究机制。推动军事训练转变理论创新,应建立总部、院校、科研机构和诸军兵种整体联动的全军性理论创新机制,确保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针对性研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

独立创新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敢于突破传统的理论,不盲从和

照搬外军的理论,确保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积极推行统一规划、联合攻关、遴选交流、

评估验证等理论研究机制,确保理论创新的有序展开;加强理论成果的梳理总结,疏通成果应用

转化渠道,推动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进入决策、进入条令、进入教材、进入实践。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内容体系

设计理念由指令性为主转为指导性为主。胡主席强调指出:

“必须进一步拓宽军事训练的内

容和领域”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面临作战任务多样、武器装备更新迅速、科技含量不断增大

等新形势,要求训练内容更加宽泛、针对性更加具体、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一

本大纲适用多个部队、内容几年不变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

任务的需求。因此,在训练内容的设计理念上,应探索由指令性为主向指导性为主转变的方式,

由总部把基于能力和基于任务的各类训练内容设全,创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的适用性更强、

覆盖面更广、动态发展的“中药铺”式的训练内容体系;各战略方向、各军兵种根据所担负的作

战任务,科学组合训练内容,配准“药方”

;各类部队严格按训练内容抓好落实,把“药”用好。

在训练内容设置上,按照突出联合训练、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突出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的要求,创

新联合训练内容,完善合同战术训练内容,充实以新装备为主的技术基础训练内容,拓展应对多

种安全威胁的训练内容,优化院校教学内容,全面增加训练内容的科技含量。

构建方法由自下而上转为以上带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从单兵训练、分

队训练到合同战役战术训练的改革,自下而上地构建了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的训练内容体

系。这种由下而上构建训练内容的方法,统一了各兵种共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阶段,解决了训练

步调不一致的问题,使部队能够逐级训练、逐级合成、逐级形成战斗力,这是和当时形势发展需

要相适应的。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对抗的特征更加明显,战略谋划、战役指挥、战术行动的

特点更加突出,各军兵种、各层次作战行动必须紧紧围绕联合作战目标来展开;从训练内容的现

状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需要把各层次训练内容紧密衔接起来。因此,在训练内容

的构建方法上,

应由自下而上转为以上带下,

以创新联合训练内容带动诸军兵种训练内容的改革,

以深化合同战役战术训练内容改革带动兵种专业训练内容的充实完善。

发展模式由周期性换代转为滚动式更新。滚动发展训练内容的理念,在全军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落实还不够理想。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军事变革步

伐加快,作战理论和作战样式不断创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迫切要求训练内容

早日走开滚动发展的路子。为此,总部应针对信息化战争发展、体制编制调整、武器装备更新的

实际,

通过主动及时地更新训练内容,

保证滚动发展;

各战略方向、

各军兵种根据作战任务变化,

通过适时调整和科学组合训练内容,保证滚动发展;部队在训练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提出对训练

内容的需求和建议,与总部、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上下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保证滚动发展。

同时,创新信息化的训练内容管理手段,完善训练大纲管理系统,为训练内容的滚动发展提供技

术支撑。

发展与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的方法手段

以联合训练为主线创新部队训练方式。作战形式决定训练方式。机械化条件下,合同作战是基本作战形式,具有力量主导、规模组合、协同制胜的特点,组训方式主要表现为按建制逐级合

成训练;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突出特点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

联合制胜,与之相适应,必须以联合训练为主线,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组训方式。要着眼发

挥联合训练对各军兵种、各层次训练的引领功能,按照联合基础训练、联合专项训练、联合指挥

训练、联合实兵演习的要求,创新发展各军兵种传统的练兵方式;要着眼发挥联合训练对各类作

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的聚合功能,走开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跨军兵种集成训练的路子,创

新信

息化条件下整体训练方法;要着眼发挥联合训练对军事训练整体水平的带动功能,探索符合部队

分类建设和武器装备多代并存的多样化组训方式,保证军事训练转变的整体推进。

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为重点创新院校教育方式。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指技合一、军种通融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应以联合作战需求为牵引,创新教育方

式。针对不同层次人员联合素质能力需求,完善院校体系,构建分工合理、上下衔接、全程培养

的培训模式;建立全军院校师资互聘互用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优势互补、联合施教,

健全军种和兵种、指挥与技术院校合力育人的机制;加强院校培养与部队训练的衔接,加大院校

教员和部队干部的交流力度,形成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联考育人的良好局面。

以高效、复合、先进为目标创新训练手段。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作战环境日益复杂,对训练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由于具有资源融合、

训练效费比大、实战化程度高的强大功能,在提高军事训练质量效益,增强作战能力上具有重要

作用,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主要手段。我军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

训练尚处在初级阶段,训练水平与形势任务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必须加以大力发展。要着眼提

高军事训练质量效益,建立健全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的法规制度,完善使用机制,逐

3

4

步扩大应用范围,突出对抗性,突出检验性,突出实战化,使其由辅助手段向基本手段发展。要

充分利用大型训练基地和作战实验室资源复合、手段复合、功能复合的优势,开展全要素全过程

的实兵演练,

组织重点难点课题攻关试验,

全面评估和检验训练质量,

发挥训练手段的综合效益,

使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由相对单一运用向复合运用发展。要紧跟战争形态和科学技术

发展,伴随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丰富训练手段的内涵,使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

由提供简单条件向提供复杂条件发展,确保训练手段向信息化聚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加强以信息化条件建设为重点的训练保障

向主动型转变。战场是训练保障发展的“风向标”

。只有密切跟踪战争形态演变,及时把握

军事训练转变脉络,才能主动做好保障工作。信息化条件下,部队作战任务越来越多样化,武器

装备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训练内容越来越宽泛,要求训练保障必须紧跟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紧贴部队院校的训练要求,加强需求测算、规划计划和效益评估,增强保障的主动性。当前,开

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练兵成为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训练保障必须主动应对这种

变化,加强训练条件建设,把复杂电磁环境逼真地设置出来,努力营造信息化的战场环境。向科技型转变。

21

世纪的战争,信息技术将成为新的“战争之神”

。综合运用信息、仿真、

网络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重要特征。如何提高训练保障的科

技含量,是我们必须下大力解决的问题。要发展军事训练信息系统,丰富训练信息资源,构建全

军互联互通、安全稳定的网络练兵平台,为部队和院校开展网上演练、远程教育提供支撑。要进

一步加大模拟训练手段建设力度,发展作战与实兵对抗模拟训练系统,加强作战实验室建设,完

善大型主战装备模拟训练中心,

构建作战指挥、

武器装备操作和实兵对抗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环境,

实现训练保障由以物资供应为主向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主的转变。

向开放型转变。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高投入、高消耗与我军有限训练资源的矛盾,制约着军事训练转变进程。全军一盘棋,区域大协作,实现大范围资源共享,是突破这个“瓶颈”的有效

途径。

军事训练转变呼唤建立多单位区域协作保障机制,

统一调配保障资源、

科学评估保障效益,

做到大型场地统管共用、大型模拟器材统管统配、大量信息资源统建共享,实现区域内训练资源

合理配置、优势互补、联合保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有利条件,在工程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开展以

技术和服务为主的社会化保障,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多方面需要,实现训练保障由自成体系

向开放共享转变。

向集约型转变。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益,是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实现转型的共同选择。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技术密集,内容繁杂,分工细致,训练保障更讲究效益,提高

精度。这就要求研发训练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量化管理分析,精确掌握保障信息、精确提

供保障资源、精确运用保障力量,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准确保障,实现训练保障由粗放概略到

集约高效的转变。

依法强化军事训练全要素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完善训练法规。军事训练法规贯穿于训练的各个方面,是长期训练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开展训练的基本依据。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军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训练法规体系,使

军事训练不断向正规化发展。但训练领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军事训练转变是一个探索未知

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训练特点规律,认真总结新鲜经验,及时完善训练法规体系,为

军事训练转变提供科学规范,

为实施训练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要着眼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求,

科学梳理训练法规,复杂的要简化,重复的要合并,不够用的要补充,不好用的要改进,不管用

的要废止,健全完善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法规体系。

创新管理手段。信息化条件下,无论是作战还是平时管理,无论是大部队协同动作还是单兵单项操作,

都要十分准确。

这种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训练的准确性,

要求突破传统训练管理模式,

实施精细管理,使准确性成为部队的一种基本素质。精细管理,就是坚持效益管理、目标管理、

4

4

系统管理等先进理念,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训练管理的精确、透明、简捷、高效。要

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人工管理为主、定性分析为主、按级监控为主的传统训练管理模式,发

展信息化的训练管理手段,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战斗力。当前,应建立健全基于效果的训练

目标管理体系,加紧研发全军军事训练管理系统,制定训练数据采集和处理办法,完善训练质量

考评标准,推行训练管理电子“训务”

,实现对训练准备的全面、准确掌握,对训练实施的及时、

透明监控,对训练质量的定量、精确评估,使训练管理过程像现代产品生产流程一样,做到规范

化、程序化,使精细管理在军事训练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训练监管。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要做到忙而有序、系统发展,必须依法监管,这既是从严治训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依法转变的重要保证。因

此,应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依法监管意识,加强训练执法监督,确保训练

人员、内容、时间、质量四落实。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训练计划、准

备、实施、考评、登记统计和总结报告的监管,及时掌握训练动态,依法调控训练进程,通过检

查、反馈、改进、再检查、再反馈、再改进的反复过程,引导部队按照实战标准,把战斗力生成

的每一个环节都训到、训全、训实,促进军事训练螺旋式上升、渐进式转变。

健全科学顺畅高效的训练体制机制

认识重要性。军事训练生生不息的盎然生机,根本动力源自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军事训练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训练转变,总是伴随着训练体制机制的调整改

革。如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突破原有生产关系一样,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也必然强制性地要求变

更原有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演进,一些体制机制上制约训练转变

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军事训练转变和战斗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训练体制机制

不改革,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目标就难以达到,军事训练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形成权威性。建立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当前推进军事训练转变进程看,应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联战联训联保的要求,适时出台联合训练法规,

完善联合训练运行机制,有计划、分阶段地建立联合训练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

境,构设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

人才培养格局,建立完善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训与使用紧密结合的新型人才全程培养机制;研

究把军事素质和训练成绩纳入干部考核任用评价体系,让训练实绩进入任职标准、训练考评进入

选拔程序的办法,完善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训练的津贴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军事训练激励机

制。

强化科学性。训练体制机制的创新涉及到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需慎之又慎,要坚持先谋后动。站在军队长远发展的全局,着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需要,从

理论研究入手,对那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预先展开研究论证,形成科学的训练体制机制改

革方案,使改革建立在理论指导之上,把握体制机制改革的主动权。要坚持先试后行,训练体制

机制的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要和

可能的关系,适时展开训练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对那些试点成功的、条件比较成熟的、各方面形

成共识的,要尽快推开。要坚持协调发展。训练体制机制是军队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

将其纳入军队组织体系这个“母体”

,融入军事组织体制变革大潮,才能保证训练体制机制改革

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

信息化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 摘要: 纵观战争历史,武器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人发明运用武器,武器使人更加强大。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战争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逐步实现模式通用化、模块化,军事应变实战化、全民化,装备发展组合化、一体化,火力打击智能化、精确化,对抗手段微型化、无人化,系统优势集成化、实时化等特点,这使得战争机器的整体作战结构和作战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那么,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否从此弱化了呢? 关键词:纵观历史、信息化战争出现、人与武器 一.引言 随着人类智慧与科技的进步,武器装备也产生了飞跃式的提高。然而,相对武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似乎呈现一种缓慢提升或停滞不前的趋势。那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人与武器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本文从信息化战争中武器的发展、信息化战争中人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条件下人与武器之间的关系三方面,着重论述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在以人为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人与武器应该有机融合,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的效能。 二.信息化战争 1.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 2.信息化战争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应用在军事上所带来的巨大战争效益,深刻感受到现代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单靠军队数量已难以取胜,必须致力于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战争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不断地在武器装备技术构成上增加武器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更加强调高科技武器的较量,谁拥有更强大的武器,谁先抢占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战争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谁就更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3.信息化战争中武器的发展 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是一种精确作战。实施精确作战的物础是高精度打击兵器以及建立与之匹配的信息化战场。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Ca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大大提高作战效果。 武器装备呈现出了发展模式通用化、模块化,军事应变实战化、全民化,装备发展组合化、一体化,火力打击智能化、精确化,对抗手段微型化、无人化,系统优势集成化、实时化等特点,这使得战争机器的整体作战结构和作战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 三.在信息化战争中人的重要作用 1、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实质 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反而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尽管在信息化战争中武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武器对人的依赖性更大。无可否认,战争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取胜的。人依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2、人的重要性

对信息化作战的几点思考

对信息化作战的几点思考 (学员四队一班张德辉) 信作战争是现在军事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作战样式和基本作战行动,是以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力量,在以电子和计算机网络空间构成的电子信息空间进行的战役、战略或战术性作战。信息作战是以计算机网络攻防、电子攻防和以反辐射、电磁脉冲等武器对电子设备的硬摧毁以及这种硬摧毁的防护;其主要目的不是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摧毁敌军事设施,而是破坏这些有生力量和军事设施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包括敌信息传递、信息探测、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在内的军事信息系统。 一、对信息化作战的理解 (一)信息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作战样式。传统理论认为,信息进攻与信息防御的主体具有分离性,信息进攻靠信息对抗部队,而信息防御则靠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和设备。这里有体制制约的原因,目前我军信息进攻力量和信息防御力量在隶属关系上是分开的,作战运用上也是相互独立的。也有技术缺乏的原因,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得信息作战武器系统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影响了进攻和防御的一体化运用。还有手段受限的原因,主要限于电子攻击、网络攻击和反辐射攻击,缺少指控系统对抗、综合网系对抗、新型能量对抗等手段。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作战单元的一体化和全新作战样式的出现,攻防主体将由分离性逐步向一体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平台一体,信息作战的武器平台本身具备攻防一体的功能,将信息作战武器与其他军

种武器平台结合成一体化的武器系统,使其同时具备软硬一体、攻防一体的能力。例如美军的B-2A战略轰炸机,就是将侦察、通信、火力打击、电子干扰和电子防护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武器平台。2、结构一体,信息作战已经不再是单个作战单元之间的对抗,而是各个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对抗,其攻防力量结构必定是一体的,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整体结构的功能优势。3、指战一体,指挥控制系统趋向于武器化,传统的指挥控制系统必须与信息对抗系统相融合,才能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作用。例如美军提出的指挥控制战,实际上就是攻防于一体的全新作战样式,指挥控制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信息防护和信息攻击两种职能。4、运用一体,通过高度融合的信息网络,将处于分离状态的攻防力量单元模块,快速组合成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 (二)信息作战是信息时代争夺信息资源的高级对抗行动。在信息化时代的条件下,信息已成为整个社会首要的战略资源和第一财富,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资泉、知识经济的灵魂、经济发展的命脉、产业进步的支柱、军事安全的核心、政治活动的生命、科技发展的平台。信息作战就是信息时代条件下争夺信息资源的一种特殊的和高级的信息对抗活动。1、信息作战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目标一经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同时,其破坏性不仅局限在军事领域,而且把攻击矛头指向于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精神领域,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危害尤为强烈。2000年3月,美国的部分大型网站遭黑客攻击,克林顿总统亲自召开国家安全会议,研究应对措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2、信息作战受到的限制因素较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2019年)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2019年)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xx年) 目录 目录I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图1 二.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细表7100 基础通用7101 术语及符号7102 分类与代码7103 数据元与元数据10104 通用规则14200 基础设施15201 硬件设备15202 网络与通信19300 数据资源24301 数据表示24302 数据采集26303 数据交换26304 数据管理33400 信息应用34401 技术要求34402 测试维护52500 网络安全54501 安全技术54502 安全管理54503 网络信任55504 安全服务55600工程规范56601 工程建设56602 工程管理59603 工程运维59 三.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统计表61 四.编制说明62 (一)编制目的。62 (二)编制依据。62 (三)编制原则。63 (四)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范围界定。64 (五)标准体系构成。64 (六)其他65 II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图注:标准体系类别说明100 基础通用标准分类号标准类别标准类别内容说明100 基础通用在综合交通运输.公路.水路信息化(表中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基础性或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主要包括:术语.符号.分类.代码.数据元.元数据.规则等。 101 术语及符号交通运输信息化及其应用涉及的相关术语类及符号类标准。 102 分类与代码交通运输信息化及其应用涉及的分类标准.代码标准。 103 数据元与元数据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 104 通用规则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普遍适用的规范.规则等技术要求。 200 基础设施标准分类号标准类别标准类别内容说明200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硬件设备.有线(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标准。 201 硬件设备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硬件设备类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收费.IC卡类.卫星定位类.监测信息采集类.基础设施装备类.移动终端类.物联传感设备等技术标准。 202 网络与通信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类.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讨论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

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战术与人的关系 3220班次谭海杰 1322016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故国虽大,好战 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发展故然是当今世界的两 大主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然而,战争却不时睁大眼睛伺机为虐。纵观每一次战争,都是人与人、武器装备与武器装备、战术与战术的生死角逐。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武器装备、战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一、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轻武器经历着更新换代的变革。美国、苏联和西欧诸国都进行了轻武器装备更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一些国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新型轻武器。这个时期轻武器新产品开发也十分活跃,有些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军队,有些正处于开发试验阶段。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大致为:突击步枪将继续在结构和性能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先进战斗步枪、轻型步冲合一枪、新卡宾枪、单兵自卫枪、步枪轻机枪合一的新型单兵战斗武器等已经出现;手枪的发展,将着重解决手枪弹头命中人体后使其迅速丧失战斗力的停止作用和侵彻性 能同时提高的问题;自动榴弹发射器将大幅度减轻重量,开发新型高威力弹药(包括近炸引信)和昼夜使用的测距瞄准合一的袖 珍火控系统;普通口径的通用机枪或中型机枪的地面野战使用将趋于减少,这类机枪将主要装备在各种车辆、直升机、低空作战飞机上单独使用或在战斗车辆上作为并列武器(与主炮同轴)使用;低发射痕迹(无焰、无烟、微声)的轻武器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层出不穷的各种武器装备的试验方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提高武器机动能力的同时,还要着重增强其威力,加大其火力密度,以提高其作战效能;武器在新材料(如轻金属、工程塑料等)、新能源(如非火药能源—— 电磁能、声能、光能等)和高技术的采用方面也将大有前途。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15253)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 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 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 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 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 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 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 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

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 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 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 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 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 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 速和健康地发展。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 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1 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及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 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步入信息化,作战指挥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作战指挥方式的探讨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机械化战争中的作战指挥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必须有所发展,文章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新的作战指挥方式:动态分权式指挥、网络节点式指挥和虚拟游动式指挥。 一定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各作战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指挥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信的网络化和可视化等,使得指挥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动态共享成为可能,指挥职权的分配更加自由,权力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指挥员对指挥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也更得心应手,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各种新的指挥方式相继出现。下面,就从指挥职权的分配、指挥信息的运行和指挥机构的分布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方式作初步探索。 网络节点式指挥,是指在网状的作战指挥系统中,根据战场态势和作战任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的一种方式。它在指挥信息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上打破了指挥跨越的层次性,做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指挥信息的顺畅传递和高效运行是指挥力充分释放的前提和基础。在机械化战争中,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信息传递时效性差,且稳定性易受干扰,加之适应T业时代精细分工的金字塔式层级指挥体系,使指挥信息只能按级顺序传递,横向之间很难沟通,甚至指令越级的上传下达也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指挥系统应付战场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差,跟不上作战节奏的高速发展变化。进入信息时代后,通信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军事网格的应用,覆盖了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底部的广阔立体空间,能够实现网状、多路由、可控制、多方式、端到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通过采取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包括大量的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不同空间的大量传感器和作战平台,以及众多的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将整个战场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所有作战资源囊括其中,并使各作战单元之间紧密相连,达成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和快速反应的目的,指挥信息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作战指挥完全能够打破层级的限制,在整个网络中通过各指挥节点实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下,所有的指挥机构在网络体系内都是一个个网络节点,彼此间互联互通,指挥级别根据具体作战任务而定,通常是一种平等协作的互助关系,在不同的作战样式、作战规模和作战时机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与以往层级式指挥方式相比,网络节点式指挥显示出诸多优点:一是利于指挥机构生存。在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下,指挥所功能具有可转移和可替代性,因为担负指挥任务的实际上是联合指挥机构,只要网络上有一个指挥节点存在,就能根据联合指挥机构战前或临时的授权履行指挥职责,当一个指挥所被摧毁丧失功能时,其作战指挥权会被迅速收回并赋予其它合适的指挥节点;二是利于提高指挥时效性。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将以往逐级顺序作业发展为异地同步并行作业。在作战的全时段,各作战单元可同时受领任务、同时展开作战行动,实现诸作战要素的同步行动,大幅度提升了指挥的时效性;三是利于发挥整体战斗力。网络节点式指挥直接把所有参战力量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各个指挥节点适时协调各作战单元,有效聚合各作战力量,充分调动所有作战平台,共同指向作战目标,充分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四是利于发挥指挥系统功能。网络节点式指挥作为一种网状指挥体系,其纵横一体的球形结构,使信息流带动物质流和能量流,便于信息的交互与流通,充分发挥信息能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系统的整体功能。网络节点式指挥在运用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指挥网络在遭受打击后,能够迅速恢复,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和高效;二是指挥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智能化程度,系统应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迅速辨别出有用信息,并及时分发到使用者手中;三是信息的安全保密程度,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信息安全,一旦网络中某一个节点被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知识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知识 一、联合作战的概念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的两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联合作战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以强大的电子战夺取战场电磁控制权,并对伊实施长达38天的持续空袭,夺取制空权。随后,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千米正面上展开地面进攻。美第7军和第18空降军,在海、空军支援下,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经短短的100小时地面作战,取得战争胜利。 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武力干预科索沃问题,利用绝对优势的海、空力量,对南联盟实施长达78天的大规模空袭,迫使南联盟接受苛刻的停战协议。 从以上两个战例可以看出,联合作战是指“两个以上军种的力量,为达成一致的作战目的,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各军兵种通过C4ISR系统,协调一致,相互支援、相互掩护,对敌对目标发动攻击。它的特点就是高度协调统一,反应速度,对目标的攻击力度强,波次多,让敌人难以招架。 这就是说,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任何单一军种都难以成为战场的主宰。只有诸军兵种力量形成联合作战体系,才能赢得战争胜利。 联合作战,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精心选择、使用相应的作战力量,通过发挥不同军种的独特优长,实现功能互补,扬长避短,在多维战场空间形成综合优势。因此,联合作战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是战争实践的必然选择,其地位和作用将愈加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二、联合作战的两种模式 (1)两只或两只以上的部队(或兵种)互不隶属情况下的信息共享的协同作战,一般情况下各作战集群上面会设有一个共同的指挥部。 优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临时编配、迅速出击;情报功能强大,时效性较高;适宜于小规模的非常规作战或大规模的集群作战(战斗集群或战略集群)。 缺点:没有固定的编制,日常管理不便训练难度大;战时指挥、协同作战难度非常,需要极高的指挥能力和执行能力;战场应变能力较差。 【战例】二战后期苏联组织的大规模的战役集群就属于这一类型的联合作战。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页脚内容1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 另一角度来考察信 息化教学模式,看看 它们在学习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我们在 下表中按教育形式 对信息化教学模式 作了分类,并概括了 各类模式的关键特 征: 表1-3 信息化教 学模式的特征 类型典型模式特点 个别授导类 个别授导与练习、教学测 试、智能导师 计算机作为教师,内容特定, 高度结构化 合作学习类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 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虚拟社会, 一定程度的情境、信息、学习工具 的集成 页脚内容2

信息化条件下第二炮兵的联合作战

信息化条件下第二炮兵的联合作战 摘要:本文通过联合作战对炮兵作战的影响、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的指导思想及战法、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的后勤保障三个方面,主要阐述了我军第二炮兵部队如何适应现在战争复杂环境联合作战的要求。 关键词:第二炮兵;联合作战;后勤保障 21世纪,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场世界性的新军事变革正在不断的向更深层次和领域推广。在这一变革潮流中,联合作战仍然是各国军事家讨论的热点。当前,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主要战争形态,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整体作战、联合制胜这一观念已形成共识。但作为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王牌的炮兵,尤其是在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海面武装的大背景下,它在联合作战中能否继续发挥陆军“火力骨干”的作用?能否在新军事变革中不被边缘化?能否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一、联合作战对炮兵作战的影响 1、具备独立遂行任务的能力 联合作战条件下各作战力量之间是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遂行作战任务的,其相互间不构成隶属 关系,地位是平等的。每个兵种都有其担负的任务,联合作战整体效能的最大发挥正是依靠各个单位所属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炮兵必须要改变以往火力支援兵种的地位,朝着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方向发展。 2、具备快速反应和机动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战场,是在陆、海、空、天、电五维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任何作战力量在战场所受到的威胁都是来自全方位的。现代战争条件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发现即摧毁”已不 是天方夜谭,因此炮兵必然面对如何在战场上提高生存能力和反摧毁能力的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火力 打击能力和战场机动能力已迫在眉睫。 3、具备与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 在联合作战中,地面作战、空中作战、海上作战、空间作战和特种作战都要同时展开,以便各军种按照 统一的作战节奏,在各自的作战空间形成无懈可击的“铁拳”, 对敌整体结构同时施压。因此,炮兵必须从以往与步兵、装甲兵进行协同作战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在统一的作战指挥下,与多军兵种周密、灵活地组织协同,依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稳定的协同。 二、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的指导思想及战法 1、信息主导, 统一指挥 信息是支配未来作战的主导和核心因素,谁掌握控制了信息,谁就获得战场的主动权。炮兵作战应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通过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将分散配置的作战力量有机地融合起来。 2、火力主战, 精确实施 联合作战的要义就是“体系破击战”,是系统与系统间的整体对抗。作战双方制胜的关键,集中在系统

在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

在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 2006年7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组建40周年。从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到洲际导弹,从核导弹到常规导弹,从武器装备机械化到武器装备信息化,这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军事力量体系。部队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新技术在导弹武器系统上的广泛应用,第二炮兵部队的指挥情报系统更加灵敏高效,武器性能更加先进完善,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已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力量。 回顾第二炮兵组建历程,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年轻的第二炮兵不辱使命,与有关单位协作,创造性地一举攻克计算机汉字技术,攀登了国防信息化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一技术,打开了第二炮兵信息化之门,打开了人民解放军通往信息化建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人通往世界信息化的大门。 第二炮兵成为 全军首个信息化建设试点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关于加快国防信息工程建设决定,不仅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而且是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成功工程。 当时,许多发达国家已普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等领域,计算机信息处理与作战指挥、军事训练、武器控制紧密结合。新军事变革从此悄然拉开序幕。 1973年,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周恩来总理委托国务院原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王铮,召开全国军用电子工作会议,确定第二炮兵作为人民解放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第一个试点单位。此后,第二炮兵成立了电子装备办公室,具体负责战略导弹部队指挥控制自动化建设,1975年,第二炮兵成立了第二研究所,一批计算机人才和“文革”前大学毕业生汇集于此,开始点燃中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研究的星星之火。 1978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决定,陆军、海军、空军也都要建立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试点。从此,人民解放军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全面起步。 开创中国信息化先河的“834”工程 我国国防信息工程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5年3月31日,卫星通信工程,即“331”工程启动;1977年11月,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工程启动。 1983年4月,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组成以第二炮兵为主,有总参通信部、海军、空军、炮兵,和国家电子部、航天部等军内外单位人员参加的攻关协作队伍,在第二炮兵计算机汉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全军统一型号的中文信息处理装备。根据当时决定的时间,此项工程被命名为“834”工程。 卫星通信工程、“银河”巨型计算机工程、计算机汉字处理工程,成为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三大国防信息工程。 当时,一些国家流行的电子计算机,只有西文处理系统,不能处理其他文字。早在1976年,第二炮兵有关部门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导弹飞行轨迹中,发现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只能显示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为便于有关人员使用,研究人员用图形“制造”了十分有限的几十个“图形汉字”,这些“图形汉字”很难准确表达十分简单的指挥用语的语义。 研究人员明白,如何使计算机兼容西文和其他文字,不仅成了中国军队启动国防信息工程建设的一大难关,也是中国普及电子计算机的一大难题。可以说,不攻克这一难关,中国就不能实现信息化,就不能实现便捷的国际信息化交流,更谈不上后来的中文互联网。 与卫星通信工程和“银河”巨型计算机工程的科研领军人物不同,当时,担任“834”工程的设计师们,是一批默默无闻的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战斗在第二炮兵信息化建设前沿,在经过广泛调查研

信息化标准建设整理稿

庆阳市信息化标准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化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该体系框架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组成。 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术语、识别卡、存储媒体、软件与软件工程、设备、字符编码标准等。 (1)术语标准: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包括基础术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词汇及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术语)和专业术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术语及网络和空间信息资源方面的术语)标准两部分。 (2)识别卡标准:包括条码卡、磁卡、(接触式和非接触式)IC 卡和光卡标准。 (3)存储媒体标准:包括光盘、磁盘和磁带标准。 (4)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分为软件工程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两部分。软件工程标准包括编制指南、生存周期过程与管理、产品评价、能力评估、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

包括操作系统标准和程序设计语言标准,用于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 (5)设备标准:包括计算机设备、外设专用终端、办公设备与消耗品、信息家电、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标准(后两种归类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中),适用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互连。 (6)字符集编码标准:包括字符代码结构、字符编码标准等。 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按照特定目的和规则采集、加工和创造的存储在特定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包括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分类及编码、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数据库、目录服务和Web标准等,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 (1)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这部分包括数据元分类、定义、标识和属性标准等。 (2)元数据标准: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数据元属性(即语义内容)的数据,用于数据资源的定位、评估和选择等,并存储在数据字典(数据元注册系统)中。数据注册系统通过对数据元及元数据的管理实现跨系统、跨环境的数据共享。这部分主要包括资源标识、标引语言(分类语言、主题词语言、XML语言)、元数据和元数据注册标准等。 (3)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实现对信息的分类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炮兵战法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炮兵战法研究 作者:任钧孙刚常强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4期 摘要:随着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作战正在成为基本作战样式。而炮兵在其作战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对联合作战形式下炮兵战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联合作战炮兵战法 中图分类号:E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007-01 21世纪,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场世界性的新军事变革正在不断的向更深层次和领域推广。在这一变革潮流中,联合作战仍然是各国军事家讨论的热点。当前,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主要战争形态,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整体作战、联合制胜这一观念已形成共识。但作为“战争之神”的炮兵,在联合作战中能否继续发挥陆军“火力骨干”的作用?能否在新军事变革中不被边缘化?能否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1 联合作战的概念及特点 联合作战是两个以上的军种或两个以上国家、政治集团的军队,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通常为战役以上规模。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1 复杂的电磁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信息设备的比重日益提高,在战场上的密度也越来越大,这其中不仅有我方的电磁设备,同样也用敌方的电磁设备,造成了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化,而且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电子信息设备的正常工作。在信息化作战中,由于信息系统在战场中的重要地位,制电磁权与作战胜负的关联日益凸显,驾驭复杂电磁环境,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电磁态势尤为重要。 1.2 不确定的行动方式 其行动可能是秘密的,也可能是公开的,可能是“软打击”开头,也可能是“硬杀伤”发端。诸如军事实力威慑、恐怖式袭击、外科手术式打击、计算机网络战、导弹战、空袭战、太空战等,都可以成为联合作战的一个局部或者全部。可以说,很难从已发生的战争中预测出下次战争中对手会运用什么样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手段。 1.3 不平衡的力量对抗

论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兵装备训练的要求

论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兵装备训练愀 口郁军孟海露于振冰 (安徽蚌埠坦克学院火力运用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50) 摘要:装备训练必须走以优化促提高、促发展的路子。围绕培养装备训练和提高人才素质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装备训练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好高素质人才的生长基地的作用。以装备训练为龙头,带动部队装备训练的深入开展,尽快解决人才对装备训练发展的制约,促使装备训练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装甲兵装备训练 一、装甲兵装备训练必须科学确定训练内容和组训方式 结构决定功能,优化提高效率。面对受时问、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装备训练必须走以优化促提高、促发展的路子。‘是优化职能结构,主要应在褴体上针对装备训练的需求优化院校、部队、科研所和.T=』‘的职能,科学整合训练资源,形成,f,兵种特色的装备训练运行机制,院校应在构建信息化条件.卜装甲兵作战理论上,拿i t l能牵引装备训练的理论成果,围绕培养装备训练人才和提高人才素质基础上,进{J:教学改革与创新,为装备训练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好高素质人才的生长基地的作用;部队则主要在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需求机制,以及教练员和骨干自训机制上,形成符合部队实际的运行模式。二是优化内容结构,应合理区分装备训练的重点,形成以院校培训与部队训练相衔接、基础理论上j技能训练和运用训练不断递进的内容结构模式,避免在训练内容上的重复设置和重复训练,确保装备训练持续发展。三是优化训法结构,遵循装备战斗力牛成的规律,本着既经济义高效的原则,采用{,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实现装备战斗力牛成与提高的关键,为此,应结合院校培训和部队训练的实际,综合运用技术资源和训练资源,大力发展模拟化训练、网络化训练和基地化训练,要针对装备的特点积极开发装备模拟训练器材,实现装备模拟训练器材与装备列装同步。 二、装甲兵装备训练必须以装备操作使用为基础 人与武器的结合,不仅是战斗力、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军事训练的基本形式。尽管装备训练形式与法多种多样.f H.最终要体现在人与武器的结合上,而且装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对人与武器结合的紧密度 要求的更高了。但在这一过程中,装备固然 是训练重要的物质基础,但人的因素足能 动的和t_主导地位的,而且装甲兵装备技 术含量高,装备性能高、训练起点高等特 点,要求必须把装备使用操作放在重要地 位。小能进行熟练的使用操作,冉先进的武 器装备也不能发挥作战效能。装备训练遵 循这一’规律,一是要加强装备各专、I k的武 器操作基础训练,町通过循序渐进的课题 进行梯次训练,不断提高人对武器装备的 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二是要强化装备模拟 训练,模拟训练t要是为装备训练打基础、 做铺垫,并不能代替装备的使用操作,应随 着模拟训练的发展,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 网络化训练,以提高装备训练的层次范围。 三、装甲兵装备训练必须以作战应用 为重心 训练必须以作战任务为牵引,装备训 练更是如此。这体现丫装备训练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也是两者内在本质联系的必然 要求。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一方面 装甲兵装备作为陆军的“杀手锏”武器优 先装备各战略方向的莺点部队,以形成战 略威慑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方向不 同、装备类犁不间,各装甲机械化部队担 负的作战任务亦不相M。因此,装备的训 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标准亦有Ⅸ别。 这就要求装备训练必须以与具体的作战 任务、作战运用以及特定的作战对象丰H适 应,装备训练应在这一点上求得新突破。 一是要强化装备作战运用训练。装备 的效能发挥和专、l kgl l练的质量,只有在特 定作战样式和运用中力能体现出来。因 此,要转变装备训练琶基础轻应用的观 念,克服就装备训练仅停留在装备训练层 次上的现象,要通过在各类综合战术演 练、作战实验演练、实装对抗性演练巾检 验装备战斗任川发挥的如何,看装备训练 的实际效果,查装备训练存在巾的问题, 从而带动装备训练质量0i断提高。 二是要加强联合背景下的介成训练。 未来作战的基本样式将是信息化条件下 作战的联合作战。联合作战不仪为装备作 战效能的发挥提供一定的战场环境,也对 装甲兵装备训练提出丫更高的要求。为此 装备作战应刖训练,既要强化与陆军其他 兵种的协I卅训练,又要重加强在联合作战 背景下与其他军种的协同训练,使装甲兵 装备在联合作战巾切实发挥战斗效能。 四、装甲兵装备训练必须突出人才培 养的优先地位 与武器相比,人是战斗力构成的根本 要素。人爿‘是兴训之本,装备训练尤为突 出。在军事训练巾,人不仅处于既是训练 的t体,I司时又是训练的客体的双重地 位,而月.人才的数量和质昔决定着训练的 质量和发展程度。高素质的人才是军事训 练的谋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任教者,是 参与和实施军事训练的骨干力量,对军事 训练的层次、水甲及发展起着霞要影响, 而且直接反映在作战部队履{J.任务使命 的能力上。因此,装备训练必须把人才培 养放在优先地位。 一是要充分发挥装甲兵院校人才培 养主渠道作用。院校的根本职能就是培养 大批适应打赢未来局部战争的各种人才, 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 撑。为此,装备训练必须充分发挥装甲兵 院校在人才、智力和科研资源方面的优 势,注重打牢新装备训练人才培养的基 础,采取“捆绑式”、“嵌入式”等多种培训 方式,使装备训练人才培养早培养、早见 效、不问断,真J卜满足装备训练发展需要。 _二要加大部队装备训练教练员和骨 干的培训力度。装甲机械化部队是装甲兵 战斗力生成与提高的氲接承载体和实现 者。对列装的装甲装备的部队来说,根本 任务是科学而彳f效地开展装备训练,使装 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也是部队一切工作 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组训者、教练员和专 业骨干素质的高低,商接决定装备训练质 量的高低,决定装备战斗力形成与提高的 程度。因此,装备部队必须从装备训练的 实际}J i发,采取自‘效措旌和运用多种资 源,以装备训练教练员和骨十培训为龙 头,带动部队装备训练的深入开展。尽快 懈决人才对装备训练发展的制约,促使装 备训练的持续发展。◆ w w w.gua nl l gua ncha.cor n管理观察总第391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