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总结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总结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总结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总结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总结

1 前言

首先,客运专线高速行车要求轨道具有高平顺性,而无碴轨道铺设后线下构筑物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这不但导致线路维修成本的增加,而且有可能使轨道板开裂从而导致轨道构件的更换及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必须严格控制线下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其次,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所以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的因素较多,特别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其沉降变化一般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分析计算,但沉降计算的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估算值,这就导致设计阶段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及运营安全。为统一武广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与评估的质量,依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等标准特对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进行较系统的技术总结。

2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2.1 路基:路基面、路基基底及路堤本体的沉降变形观测。

2.2 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2.3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2.4 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及路堤过渡段沉降观测。

3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3.1 路基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沉降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及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并遵循《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的基本要求来具体确定。

3.1.1 路基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

1.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

表1. 路堤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情况

图1 沉降监测元件剖面布置示意图(A-1)

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m、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

表2. 路堤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情况

图2 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3型)

图3 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1型)

3.路基加载预压地段

路堤加堆载预压地段按上述表2.项布设断面及点,其中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后,加载预压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其示意图如下:

图4 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F-3型)

4.土质路基地段

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3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100m;当地基地层为红黏土、膨胀土时,同时在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观测地基沉降或隆起情况。

图4 路堑地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1型)

图5 路堑地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3型)

3.1.2 元件埋设及要求

1.元件选取、埋设

(1)沉降板:该元件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其元件及埋设见图6:

图6 沉降板及埋设后示意图

(2)单点沉降计: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孔口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其元件及埋设见图7

图7 单点沉降计及埋设后示意图

(3)剖面沉降管:在褥垫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保护。其埋设示意图如下:

图8 剖面沉降管及埋设示意图

(4)路面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处。埋设规格见图9,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图9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点设置示意图

2.路基观测一般要求

(1)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上面提及的相关原则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2)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 ,读数取位至0.1mm ;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 ;单点沉降计观测精度为测量值的1%,灵敏度为0.01mm 。

(3)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3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表3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3.2 桥涵观测点及元件的布设 3.2.1 布设原则

对于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特殊桥跨、高墩、基岩不均匀及桩位出现岩溶与摩擦桩相临嵌岩桩)。数量不少于墩台点数的15%。对于摩擦桩、非岩石地基桥墩台、涵应逐墩台布设测点。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对于现浇预应力箱梁,同一种施工方法(移动模架。支架等)施工前3~5孔梁进行重点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调整梁的反拱值,其它孔位梁选择典型梁进行观测,且不少于20%。 3.2.2 观测点布设

1.墩台沉降观测点可以先在承台上四角处布设4个点,若基础需要回填或地势较低且有水,可以将观测桩点转移布设在墩台身上,并在墩身横向对称布设2个点,一般距地面0.5~1.0m 比较合适。见图10。

图10 墩台沉降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2.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或距左右线中心3m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6个,对于跨度大于60m的梁应不少于10个。见图11。

图11 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布设图

3.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测点数4个。若在涵顶填土较高,在顶板埋设沉降板。其布设图见图12。

图12 涵洞沉降观测点布设图

3.3 隧道观测点布设

3.3.1 布设原则

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3.2 观测点布设

每个观测点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观测点,一般距仰拱顶面0.4m处。其测点布设见图13。

图14 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示意图

3.4 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及点的布设

3.4.1 布设原则

1.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1m处、5~10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2.分别在距结构物5m处同时埋设剖面沉降管和沉降板,在距结构物15~20m处埋设一个沉降板。

3.4.2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图15 路桥过渡段观测断面及点布置示意图图16 路桥过渡段观测断面及点布置示意图3.4.3过渡段观测元件

过渡段观测元件主要有沉降板、剖面沉降管、静力水准仪和路面观测桩。

3.5 观测元件埋设安装及保护

3.5.1 观测元件埋设安装

1.对路基观测元件,各施工队均组织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元件埋设,确保埋设位置的正确,埋设深度得到保证。

2.对桥梁、涵洞及隧道观测桩,各项目部应下达详细的技术交底资料到工班并现场指导,确保埋设的正确性,不得遗漏。

3.对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及静力水准仪等电子元件,埋设时更应注意元件的保护。

3.5.2 观测元件的保护

1.建立专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和观测小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

2.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监测元件引出导线套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

基,然后引入坡脚观测箱内或集中观测房中。

3.所有监测元件埋设时或监测过程中损坏应及时补埋或经设计确认采取其它替代措施。

4.凡沉降板附近1m范围内则采用小粒径的均匀填料并采用人工摊铺、冲击式与娃式打夯机具碾压。

5.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并插在上方,重型机械碾压时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件不受损。

4 沉降观测方法

4.1 建立沉降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

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

4.2 观测及采集数据方法

(1)沉降观测主要采用两种观测方法:一种是自动采集数据,一种是人工采集数据

(2)采集数据的方法:对于单点沉降计、剖面沉降管、静力水准仪等电子元器件,主要采用人工智能读数仪及电脑自动采集两种方法;自动采集系统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可绘制出各种参数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在现场设置自动采集观测数据的板房。对于路基沉降板和路面观测桩及桥涵隧道观测桩,主要采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采集数据。

4.3 观测精度和频率

4.3.1 观测精度

1.路基观测桩、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基准点及桥涵、隧道观测桩均按二等变形测量(即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精度应达到1

±mm。对于水准测量闭合误差、前后视距等均有要求。

2.单点沉降计则采用振频弦频率检测仪或自动采集系统进行测量,精度位测量值的1%,灵敏度不低于0.02mm。

3.剖面沉降管采用剖面沉降仪进行测试,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灵敏度为0.01mm.

4.静力水准仪采用人工智能采集仪,精度为的1%,灵敏度为0.01mm.

4.3.2 观测频率

1.路基施工:路基填筑施工期间,一般每天观测一次(即每层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一般2~3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量突变情况下,每天观测2~3次。路基填筑完成后,前一个月,频率为1次/周;第二、三月,频率为1次/10天;三个月以后,频率为1次/2周;半年后,频率为1次/月。

2.桥涵墩台、隧道基础施工期和主体完成后至主铺轨前观测一般为1次/周,荷载变化前后各测一次。

3.轨道铺设期间全程每天观测一次。

4.4 观测期要求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沉降变形观测期是指路基填筑完成(至少填到基床表层第一层)、路基填筑预压后、桥主体结构完成后(即预制梁架设后、现浇梁完成后),一般不少于6个月;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岩石地基桥涵,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期可不少于2个月;隧道不少于3个月,满足以上观测期方可进行评估。

5 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5.1 观测桩和元器件埋设应规范,避免影响观测精度

(1)路基面观测桩、桥涵承台观测桩应采用20

≥Φ钢筋,端部应磨成园端型并露出适当的长度;桥墩台身观测桩应制成一个立测尺的端点。

(2)沉降板周围填料碾压方式应适当且应密实,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沉降板倾斜和钢管与塑料套管密贴,影响沉降精度,在过程中及时纠正,沉降板套管顶部应加封帽,防止粒料和水进入管内,影响自由沉降和精度;沉降板塑料套管应采用壁厚不应小于4mm的硬质套管以防止破损和老化。

(3)剖面沉降管露出坡脚不宜过长,端部应采取适合方式进行固定和保护,并设立端部标高固定测定点;剖面管设置后及时测定其端部标高及整个剖面管的初始读数,作为“零”观测。

5.2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元器件和观测桩的保护措施和制度。如路基面观测桩。沉降管应做明显标识和护栏,明确保护责任人并制定奖罚制度,确保元器件不被破坏。目前,填到路面顶的沉降板的沉降管顶部普遍存在保护不到位现象,应切实采取措施。

5.3 应建立完善的观测网资料,定期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进行复核;观测点满足二等变形测量精度(即按国家一等精密测量精度),并实行闭合测量;测量仪器应定期标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5.4 测量过程中实行“人员、仪器、测量方式”三固定,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必须认真建立“零”观测理念,即路基一开始填筑即进行观测,路基填筑到路面标高即埋设路面观测桩并及时进行观测,在路基填筑完成和桥涵、隧道主体完成到无碴轨道铺设期间不应间断观测,这样不但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而且有利于寻求该结构沉降变形发展规律。

5.5 观测数据精度:评估指南要求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至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结合目前实际沉降较小,且目前仪器测量精度较高,全线统一采取:电子水准仪测量至5倍(即0.00001m),计算精度至0.1mm;单点沉降计、剖面沉降管读数至0.01mm,沉降观测数据精确至0.1mm;沉降观测汇总表中数据统一保留0.1mm。

5.6 保证数据整理的规范性和分析评估数据的识别统一以利于分析预测,按照指南规定:基础设施在竖向方向产生的变形,包括下降和隆起,向下为“正”,向上为“负”;梁体徐变上拱向上为正,向下为负。5.7 对于大跨度现浇连续梁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形,是徐变观测的重点,特别是跨度80米以上的桥梁应加强观测。

5.8 有沉降板的断面应在统一观测断面、位置布设路面观测桩,以便分析路基部分的压缩变形。

5.9 有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荷载的变化(如架梁、现浇梁前后、运梁车通过、附属设施施工完毕等)核特殊天气、气温变化即特殊地段地下水的变化,以便帮助分析结构变形变化和数据异常点情况。5.10 对于??较宽,埋设剖面沉降管不便检测且会影响精度,可以采取横向加密沉降板的方法代替剖面沉降管,但应加强沉降板的保护和观测。

5.11 在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应绘制S-T-h(P)曲线;对观测数据出现异常现象及异常点应及时分析验证,并作记录;对于变形较大,且一定时间不能趋于稳定的工点应及时上报有关单位,以便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6 沉降观测分析评估

6.1 路基沉降观测分析评估

6.1.1 路基沉降观测分析评估要求

1.观测和调整期:在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6~9个月观测和调整期,且至少需经过一个雨季。

2.动态分析:绘制沉降与路堤填高及时间的关系曲线,并与设计进行对比分析。

3.根据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双曲线函数或指数函数等方法预测分析工后残余沉降,进而推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4.路基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评估工后沉降满足设计标准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碴轨道。

6.1.2 比较计算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量

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估计真实的路基压缩模量E S,以便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结构产生的附加沉降。

如果施工期观察到的沉降明显大于计算沉降量,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而且经过检查排除测量仪器和人为错误,可尽早检查修改设计,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要求。

6.1.3 推导各观测断面沉降变形拟合曲线

1.为了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应对基床表层顶部观测的沉降进行曲线拟合。一般以中心观

测桩结果为主,路肩观测桩为参考。

2.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实变形情况。

3.在推导拟合曲线时后期的沉降测定结果特别重要,应重点考虑,详见示意图17。

图17 沉降拟合曲线推导图

4.路基沉降预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

(1)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3)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 t为预测时的

s t s t=∞≥()

/75%,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YGZQ-2标中铁二十五局四分部 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编制范围及编制依据 1.1为统一规范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YGZQ-2标段四分部范围(起止里程:DK390+429~DK396+401.5)内的桥梁、涵洞、路基(含过渡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确保观测质量,为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本分部各工点名称如下:下坝双线大桥、甘蔗园1号隧道、甘蔗园2号隧道、大羊山1号双线中桥、白腊寨1号隧道、大羊山2号双线大桥、白腊寨2号隧道、白腊寨1号四线大桥、白腊寨站场、白腊寨2号四线大桥、营盘山隧道。 1.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⑷《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B-2007) ⑸《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二、组织机构及人员、设备配置 中铁二十五局四分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由分部人员及各架子队技术人员组成,沉降测量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及人员见下图:

2.1人员配置: 组长:卿德文 副组长:张隆嘉、王亚东、曹锟 组员:唐璜、贺迎军、刘伯俊、胡尚力、王佳、范志强、王小飞、罗岳中、王志强、肖凤武、汪崇祥、熊锟、赵俊辉、高波 2.2设备配置: 电子水准仪:DINI03 1台 全站仪:莱卡TCRP1201+ 1台 莱卡TS06 1台 2.3小组人员岗位职责: 2.3.1沉降领导小组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做好各项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负责; 2.3.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保护工作,负责各种监测设

有砟轨道工程施工方案

有砟轨道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铁道部颁布《客运专线》(TB10751-2010 J 1147-2011); 1.2 铁道部颁布《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 号; 1.3 铁道部颁布《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 号; 1.4 铁道部颁布《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J 1155-2011); 1.5《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控要点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1.6《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 1.7 武冈城际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图及《武冈城际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总 说明及详图集》; 1.8《武冈城际客运专线施工图设计文件》; 1.9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通知; 1.10 设计单位下发的相关路基施工图; 1.11 中铁十六局武冈城际铁路联合体项目部二分部编制的《总体施 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1、路基总况 本标段范围内的路基总况见表1-1。

2、各部位设计情况 路基附属设施的设计情况主要包括:拱型骨架、喷播植草、栽植乔灌木、混凝土挡土墙、路基排水工程、接触网支柱基础、综合接地、电缆槽、声屏障及防护栅栏等。 三、有砟轨道施工工艺流程 1、有砟轨道施工基本工艺流程图

四、工艺操作 (一)底层道砟铺设

1、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1)、京沪高速铁路摊铺用道砟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1-2005)中特级碎石道砟的材质要求。 检验方法:查验道砟厂建厂检验证书、生产检验证书和产品合格证。 2)、道砟进厂时的粒径级配、颗粒形状及清洁度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砟技术条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采用筛分、专用量规或特定检验。每5000m3为一批,不足5000 m3时亦按一批计。每批抽检一次。 3)、底层道砟应采用压强不小于160kPa的机械蹍压,道床密度不应低于1.6g/c m3。 检验方法:检算蹍压机械压强,用道床密度仪或灌水法检测。每5km抽检5处。 4)、底层道砟厚度宜为150mm,单线宽度一般为4.5m。砟面应平整,其平整度为10mm/3m,砟面中间不应凸起。 检验方法:目视观察、钢尺、3m靠尺量。每千米各抽检4处。 2、施工准备 1)、上砟前由铺轨单位与路基施工单位共同对路基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铺砟作业。 2)、对路基中线、水平进行复测。 3)、配置摊铺、蹍压机械,各种检测设备,对机械进行安装调试,对检测设备进行检定。

高速铁路有砟、无砟轨道结构及精调.

第二章高速铁路有砟、无砟轨道结构及精调 第一节概述 无砟轨道是以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等取代散粒道碴道床而组成的轨道结构形式。由于无碴轨道具有轨道平顺性高、刚度均匀性好、轨道几何形位能持久保持、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等特点,在各国铁路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一些国家已把无碴轨道作为轨道的主要结构形式进行全面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是无砟轨道的主要优势和缺点。 一、无砟轨道的优势主要有: 1、轨道结构稳定、质量均衡、变形量小,利于高速行车; 2、变形积累慢,养护维修工作量小; 3、使用寿命长—设计使用寿命60年; 二、无砟轨道的缺点主要有: 1、轨道造价高:有砟180万/km,双块式350万,1型板式450万,2型 板式500万。 2、对基础要求高因而显著提高修建成本:有砟轨道可允许15cm工后沉 降,无砟轨道允许3cm,由此引起的以桥代路及路基加固投资巨大。 3、振动噪声大:减振降噪型无砟轨道目前尚不成功,减振无砟轨道选型 存在较大困难。 4、一旦损坏整治困难:尤其是连续式无砟轨道。 第二节无砟轨道结构 一、国外铁路无碴轨道结构型式 国外铁路无碴轨道的发展,数量上经历了由少到多、技术上经历了由浅到深、品种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铺设范围上经历了由桥梁、隧道到路基、道岔的过程。无碴轨道已成为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1.日本 日本是发展无碴轨道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就开始了无碴轨道的研究与试验并逐步推广应用,无碴轨道比例愈来愈大,成为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主要形式。据统计,日本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60%以上,而90年代则达到80%以上。

(完整版)无砟轨道控制要点

无砟轨道整体道床监理控制要点 现将我们石家庄铁源咨询公司监理的夏茂隧道无砟轨道施工中的监控要点和监理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进行汇报,希望能对后续进行无蹅轨道整体道床施工的参建同仁们有一些帮助。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监理夏茂隧道无蹅轨道整体道床施工中的监理人员配置情况:现场需满足3名现场监理,工作侧重方向各有不同,分混凝土旁站、结构检查和跟踪轨道精调三个大方向,现场以旁站和结构检查为主。轨道精调又由监理部成立的精调测量小组负责日常的平检工作,试验室负责对原材料和拌合站进行严格把控,并安排具有丰富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经验的人员负责无砟轨道监理分站长。监理部还定期进行全方位的质量大检查,通过现场检查、见证取样、旁站、量测、精调作业平行测量、试验检测等各种控制手段,严格施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要求现场监理对重点部位、隐蔽工程、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在监理过程中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组织施工单位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施工规范、试验规程规定进行施工,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按验标要求进行监理见证、取样平行试验,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夏茂隧道无蹅轨道道床板施工截止目前还未出现过因施工质量缺陷引起的返工现象。 现对无砟轨道道床板施工各工序控制要点分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如下: 1、双块式轨枕 现场监理严格把控双块式轨枕的进场验收工作, 发现存在外观缺陷和尺寸超过验标要求的不予接收,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清退进行更换。在平时的巡视检查中,还要注意排查轨枕在存放阶段的被车辆撞伤或摔伤引起的质量缺陷,及时要求对其清理出场。 2、道床板基底凿毛 基底凿毛前,应先检测有无欠挖现象,若有浮浆时要全部凿除直至合格,并放出凿毛宽度,然后采用高压水枪喷洗配合钢刷清理底板虚渣和杂物。在无蹅轨道施工一开始施工单位是用人工风镐和电锤凿毛,效率低、费劳力,并且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凿毛见新面50%。要求购买凿毛刨铣机后,道床板基地凿毛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省了劳动力。 3、钢筋安装 首先将靠边的纵向钢筋划线定位,在钢筋端头标注搭接长度700mm,相邻搭接接头中心错开距离不小于1000mm。同一截面上的钢筋搭接率不大于50%。粗调后将垫块置于纵向钢筋下,其垫块数量满足4个/㎡, 确保纵向钢筋距道床板底面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5mm,安装横向模板时,应在模板前后30~50㎝处的纵向钢筋下垫上垫块, 钢筋节点绝缘卡安装必须齐全,不得有缺扣、少扣现象。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新建成都至蒲江铁路站前工程CPZQ-3标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至蒲江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适用范围 (1) 二、工作依据 (1) 第二章组织管理 (2)

一、组织机构 (2) 二、职责分工 (2) (一)分部 (2) (二)各工区 (2) 三、设备机具配臵 (3) 四、工作程序 (3) 第三章建网要求 (4)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4) 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臵要求 (6)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 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8) 第四章路基工程 (11) 一、一般规定 (11) 二、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1) 三、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4) 四、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6) 第五章桥涵工程 (20) 一、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0)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 第六章过渡段工程 (26)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6)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6) 三、观测技术要求 (26) 第七章隧道工程 (27)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7)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8) 三、观测技术要求 (29) 第八章数据的管理和沉降软件的使用 (30) 一、数据的管理 (30) 二、软件的使用软件 (32) 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8) 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40) 附件三:附表 (41)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41)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42) 附表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3)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44) 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5)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6) 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7) 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8) 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49) 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50)

有碴轨道道床断面

第一章路基地段道床(最新版本) 路基地段道床尺寸参数及代表符号见表1-1。 道床尺寸参数及代表符号表1-1序号名称参数或代表符号单位 1 道床顶面宽度 b mm 2 轨枕埋入道床深度 D mm 3 曲线内轨枕下道床面砟厚度H mm 4 曲线内轨枕下道床底砟厚度H D mm 5 道床边坡坡度1:m - 6 曲线外侧道床加宽w mm 7 曲线外轨超高h mm 8 直线地段两线线间距 d mm 9 曲线地段两线线间距加宽Δmm 10 无缝线路砟肩堆高150 mm 11 面砟体积V m 单线m3/单线千米双线m3/双线千米 12 底砟体积V d 单线m3/单线千米双线m3/双线千米 1.1 单线路基地段 单线路基道床横断面见图1-1-1~1-1-4、单线路基道床断面尺寸如表1-1-1、 图1-1-1 单线路基双层道床横断面(有缝线路)

图1-1-2 单线路基单层道床横断面(有缝线路) 图1-1-3 单线路基双层道床横断面(无缝线路) 图1-1-4 单线路基单层道床横断面(无缝线路) 单线路基道床断面尺寸表 表1-1-1 项目 道床尺寸(mm ) 备注 编号 轨道类型 轨枕类型 道床 b D H H D m A1 轻型 Ⅱ型 双层 2900 175 200 150 1.5 有缝线路 B1 单层 2900 175 250 - 1.5 A2 中型 Ⅱ型 双层 3000 175 200 200 1.75 B2 单层 3000 175 300 - 1.75 A3 次重型 Ⅱ型 双层 3100 175 250 200 1.75 B3 单层 3100 175 300 - 1.75 A4 重型 Ⅱ型 双层 3100 175 300 200 1.75 B4 单层 3100 175 350 - 1.75 A5 次重型 Ⅱ型 双层 3300 175 250 200 1.75 无缝线路 B5 单层 3300 175 300 - 1.75 A6 重型 Ⅱ 双层 3300 175 300 200 1.75

无碴轨道技术概论

无碴轨道技术简述 摘要 无碴轨道是以混凝土或沥青砂浆取代散粒道碴道床而组成的轨道结构型式,它具有轨道稳定性高,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和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等特点,对于高速铁路较传统的有碴轨道有更好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大量兴建,无碴轨道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本文将结合无碴轨道的相关特性,就无碴轨道的技术特点,无碴轨道的功能设计、现场安装施工工艺等方面给出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无碴轨道技术特点现场安装工艺 一、无碴轨道概述 1.无碴轨道简介 无碴轨道具有轨道稳定性高、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和技术相对成熟的优点。发展无碴轨道拄术是我国铁路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铁路跨越式发

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究使用无碴轨道,从室内试验,现场试铺到在高速铁路上的普及推广,历经40余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系列化标准化产品,无碴轨道在铁道线路上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善列车走行的基础条件,实现了旅客列车平稳性、安全性舒适性要求,并且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 2.国外无碴轨道的研究 目前高速铁路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采用无碴轨道作为主要的轨道结构型式。世界上无碴轨道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主要国家是德国和日本.而德国和日本的发展道路又不相同。日本是发展铁路新型轨下基础较快的国家,早于1923年日本国铁在宝兰正线的伏右别隧道就铺设过整体道床。1962年~1990年对隧道内整体道床的直线地段采用埋入式混凝土支承块式,通过运营证明这种形式轨道质量良好,轨道变形小,维修工作明显降低。1966年,日本国铁技术研究所分别在高速铁路和窄轨线路试铺M,L,A型板式轨道。日本铁路铺设板式无碴轨道已近2700多千米,且使用已近30多年,应该说日本采用无碴轨道技术建设高速铁路经验与法国的有碴轨道技术建设高速铁路经验,其丰富程度几乎相近。德国于1959年在希埃思坦隧道和汉斯坦堡隧道第一次试铺了钢筋混凝土轨下基础,试铺长度分别为190m和233 m。1979年在RHIA车站修建了轨枕埋入式无碴轨道结构,即目前RHEDA2000最早的结构形式,德国还设计了类似当今博格板的5 m大板无碴轨道。目前德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计917 km,其使用的无碴轨道形式有RHEDA2000、博格板式轨道和旭普林式无碴轨道。RHEDA2000、博格板式轨道和旭普林式无碴轨道在铺设施工上实现了机械化,并采用瑞GRP型轨检小车与全站仪配合。按德国资料介绍可以实现无碴轨道施工误差趋于“零”。 3.我国无碴轨道研究现状 国内对无碴轨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国外的研究几乎同时起步。初期曾试铺过支承块式、短木枕式、整体灌注式等整体道床以及框架式沥青道床等多种型式。正式推广应用的仅有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在成昆线、京原线、京通线、南疆线等长度超过lkm的隧道内铺设,总铺设长度约300km进入90年代以来,为适应我国铁路提速以及发展高速铁路的需求,我国无碴轨道的研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自1995年以来,在部科研项目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无碴轨道(板式、长枕埋入式和弹性支承块式无碴轨道),先后进行了试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国在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无碴轨道的结构设计,包括:普通A型板式轨道和长枕埋人式无碴轨道; (2)制定了两种无碴轨道部件的设计以及制造与验收技术条件; (3)制定了桥上和隧道内无碴轨道工程施工技术细则与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4)小跨度简支箱梁(32m以下)的变形限值以及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5)与无碴轨道相关的隧道设计技术要求: (6)无碴与有碴轨道间过渡段的主要技术要求; (7)无碴轨道结构的动力测试与长期观测技术。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无碴轨道的前期研究主要针对隧道内及小跨度简支梁上,并均建立了相应的无碴轨道试铺段。因此可以说,对于隧道内和小跨度梁上在保证下部基础稳定(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之内)的情况下,铺设无碴轨道存在的技术问题相对较少。而对于大跨度桥梁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梁体徐变上拱、梁端转角限值的确定、桥梁与无碴轨道间的纵向力传递特性等。对于墩台沉降限值的控制,如同路基基础一样,由于沉降计算的离散性较大,除在设计上进行保证外,仍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沉降观测,进行墩台工后沉降的预测。

我国无砟轨道简介

无砟轨道简介 一、定义 板式无砟轨道是一种由混凝土底座、CA砂浆层、轨道板、扣件和钢轨等部分组成的一种新型的轨道结构。 二、简介 板式无砟轨道取消了传统有砟轨道的轨枕和道床,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直接支承钢轨,并且在轨道板与混凝土基础版之间填充CA砂浆垫层,是一种全新的全面支撑的板式轨道结构。它具有以下优点:稳定性、平顺性良好;建筑高度低、自重轻,可减小桥梁二期荷载和降低隧道净空;轨道变形缓慢,耐久性好;不需要维修或者少维修且维修费用低。无砟轨道对工程材料和基础土建工程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初期建设费用高于有砟轨道,但是它的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因此,在铁路客运专线中采用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已成为现在高速铁路建设的主流模式和必然趋势。 三、种类 我国目前采用的板式无砟轨道有三种结构形式: 分别是从日本新干线板式轨道引进的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和从德国博格板式轨道引进的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以及CRTSⅢ。 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是由混凝土底座、CA砂浆层、轨道板、凸形挡台等部分组成,凸形挡台的作用是防止单元轨道板发生横向和纵向移动。 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轨道板是连续的,没有凸形挡台。 CRTSⅢ系统主要由钢轨、扣件系统、充填式垫板、轨道板、水泥沥青砂浆垫层、混凝土支承层(路基)或钢筋混凝土底座(桥梁)等部分组成。 四、应用 CRTSⅠ型无砟轨道主要应用于哈大客专(哈尔滨至大连)、沪宁城际(上海至南京)、海南东环、哈齐客专(哈尔滨至齐齐哈尔); CRTSⅡ型无砟轨道主要应用于京津城际(北京至天津)、京沪(北京至上海)、京石武(北京至石家庄至武汉)、宁杭客专(南京至杭州)、合蚌客专(合肥至蚌埠)、津秦客专(天津至秦皇岛)、杭甬客专(杭州至宁波)、大西客专(原平至西安);

铁路无砟轨道铺设

1.2无砟轨道工程 1.2.1概述 管段内采用CRTS I轨道板铺装工程范围为D1K182+040~DK257+258.58段。 根据线下工程进度安排,轨道板铺设于2017年2月15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完成。铺设双块式无砟道床102.515铺轨公里。路基地段无砟道床0.081铺设公里;桥梁地段无砟道床0.192铺轨公里;隧道地段无砟道床101.822铺轨公里。 1.2.2双块式无砟道床铺设施工总体方案 双块式无砟轨道床施工包括轨道组装定位、轨枕组装与定位、道床板混凝土铺筑养生等主要内容。 无砟轨道的铺设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无砟轨道的铺设的施工方法,利用先进的测量设备保证轨道道床的精度和施工的进度。 轨枕铺设前,采用专用平车运往工点临时存放或直接堆放在隧道待铺区。堆放时,每层轨枕间设置垫木进行层间分隔和缓冲。 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将按照测量放样、散布纵向钢筋、散布轨枕、吊放工具轨、轨道组装粗定位、侧模与走行轨道安装、铺筋绑扎、轨道精调、道床板铺筑、混凝土养生、侧模与走行轨道拆除等几大工序组织施工,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序流程图”。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工序流程图 为达到设计的施工进度,将每个作业面分成几个作业区段,平行组织现场作业,在每个区段上,各种作业流水进行。为达到业主计划的施工进度,在左右线隧道的进出口和斜井地段的几个作业面同时组织施工,平行组织现场作业,各种作业流水进行。主要专业作业机具和检测仪器,将使螺杆调节器螺杆安装及调道床板钢筋安装及绑扎 双块式轨枕运输及线间存道床板钢筋运输及线间存下部结构顶面清洗 碾平及粘合中间层 钢筋探测及钻销钉孔 人工铺设纵向钢筋 利用散枕装置散布轨枕 自动装卸车运送和安放工 轨枕方正和扣件安装 粘结钢销钉 螺杆调节器运输及支架安 粗调机粗调轨排 扣件安装 长轨铺设设备铺设长钢轨 水泥砂浆填塞螺杆孔洞 自动装卸车拆卸工具轨 螺杆调节器拆卸及倒运 纵向模板拆洗机拆卸清洗模板 混凝土表面处理及养护 混凝土浇筑机浇筑混凝土 轨排精调 模板纵向及横向连接 纵向模板安装机安装纵向模板 接地焊接

浅论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

浅谈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 张XX (中铁二十一局宝兰客专咸阳 712000) 摘要: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是确保铺设质量的基础,对保障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和高速铁路轨道的几何平顺性及稳定性有极大作用,是确定合理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的关键。本文结合宝兰客专西坪隧道沉降观测实例,介绍了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布设方案和观测过程,对高速铁路隧道沉降观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测点布设;二等水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高速铁路建设也得以迅猛发展。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是高速铁路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高铁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的意义和重要性。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沉降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因此对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数据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把关,使作业过程规范化,保证沉降监测作业的顺利实施,从而有力保障高速铁路的建设。 1.1工程概况 宝兰客专西坪隧道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与社堂镇之间渭河右岸黄土覆盖的黄土梁峁区,设计为双线式无砟轨道隧道,隧道起点里程IDK750+027,终点里程IDK754+304.8,全长4284.624m,隧道洞身全部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层中,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洞身段最大埋深244m,海拔高程1102~1342m,相对高差约340m。 1.2电子水准仪 相对于其它测量仪器,电子水准仪出现较晚,这主要是由于水准仪和水准标尺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两者的距离可以以1米多变化到100米,因此在技术上引起数字化读数的困难,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攻克这一难题,电子水准仪也已普及,并具有能自动读数,作业效率高,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电子水准仪又称数字水准仪,它采用条码标尺进行读数,将仪器照准条码尺并调焦使条码尺成像清晰,人工完成照准和调焦之后,标尺条码一方面被成像在望远镜分化板上,供目视观测,另一方面通过望远镜的分光镜,标

铁路轨道线路维修毕业论文

前言 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是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我国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养护维修,满足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则。 本规则在总结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养护维修技术基础上编制而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昌、武汉铁路局的大力支持。 本规则共分九章和十二个附录,阐述了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主要设备技术标准和维修要求,规定了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和周期、维修标准、维修作业要求、线路质量评定及精测网应用与维护要求等。 在执行本规则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铁道部运输局工务部(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则技术总负责人: 本规则编制单位: 本规则主要起草人: 本规则由铁道部运输局工务部负责解释。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高速铁路运营要求,做好有砟轨道线路设备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技术水平,满足线路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则。 第1.0.2条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线路设备状态完好,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舒适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第1.0.3条线路维修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检慎修”的原则,根据线路状态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养护与维修,做到精确检测、全面分析、精细修理,以有效预防和整治病害。 第1.0.4条线路维修应实行检、修分开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和属地化管理。应本着“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高速铁路线路维修管理机构。 第1.0.5条应严格实行天窗修制度。天窗时间应固定,一般不得少于240min。 第1.0.6条应做好精密测量控制网(以下简称精测网)的管理,保证运营维护测量有稳定可靠的测量基准,并利用精测资料指导线路维修。 第1.0.7条应加强曲线(含竖曲线)、道岔(含调节器)、焊缝、过渡段的检查和养护维修,加强轨道长波不平顺的检查和管理,保证线路质量均衡、稳定。 第1.0.8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施工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组织,提高线路检修质量。 第1.0.9条线路上使用的工务产品应符合产品准入的相关规定。为解决线路维修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题,铁路局可组织科研攻关,对工务零配件进行改进,但应制定相应的产品技术条件,经铁路局组织专家审查后方可上道试用。 第1.0.10条积极推行信息化技术,建立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无碴轨道结构是用耐久性好、塑性变形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代替道碴材料的一种轨道结构形式。由于取消了碎石道碴道床,提高轨道保持几何状态的能力,增强了轨道的稳定性,相应的维修工作量也减少,目前成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轨道结构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无碴轨道已经普遍应用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双块式无碴轨道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检测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科技攻关,但其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控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隧道内,受场地条件、运输组织等方面的限制,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组织及进度控制等方面相对较难,通过五指山隧道的无碴轨道施工的研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今后的无碴轨道施工很有借鉴价值。 1 双块式无碴轨道的结构 双块式无碴轨道由钢轨、扣件、双块式轨枕、道床板等部分组成。 (1)钢轨。采用60kg/m、100m定尺长无螺栓孔新軌,材质为U75V。 (2)扣件。采用WJ-8A扣件,一般扣件间距为650mm,不宜小于600mm,也不宜大于680mm。 (3)双块式轨枕。采用SK-2型双块式轨枕,由工厂 制造。 (4)道床板。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面设置1.5%“人”字形排水横坡。 无碴轨道施工前,要重点进行以下准备工作:隧道沉降评估,仰拱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CPⅢ控制网的测量,线路基标测设,原材料的的检验和试验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场无碴轨道施工专用设备(专用设备详见表1)及轨枕、扣件检查验收。

2.2 基底处理 底板处理是成功施工无砟轨道的第一步。采用人工手持风镐对隧道仰拱填充面混凝土进行凿毛,专人清除泥块、浮碴等杂物,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2.3 道床板钢筋网铺设 道床板钢筋采用在洞内绑扎组装、在洞外加工方法。采用在纵、横向钢筋搭接处采用绝缘卡加塑料绑扎带隔开钢筋的绑扎方法,以确保纵、横向钢筋节点绝缘。为确保道床板结构受力条件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每张钢筋网在横向伸缩缝处断开,网下用5cm×10cm×10cm 的C40预制垫块进行支垫(间距1m),按6.25m的纵向间距组装。绝缘卡安装数量多,每个节点都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安装,并进行绝缘检测。 2.4 轨排组装和运输 双块轨枕在组装前,必须再检查其几何状态,以确保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在轨枕的几何状态正确后,每排架10根轨枕在轨排组装平台上完成组装,必须是要按顺序摆放到设有等距隔板的组装平台上,人工配合机械通过台架定位、对位钢板,可以控制精确调整、固定轨排几何结构尺寸。采用扣件将轨枕同排架连接成6.25m轨排前,将门吊吊起空排架移动至组装平台上方,准确对位后落下,检查轨枕间距、钢轨轨距、水平、高低、方向满足规范要求后,用扣件扣紧即形成供铺设的轨排,扭矩控制在200N·m±20N·m。 2.5 轨排联结及粗调 在调整时以先中线后水平的原则顺序循环进行调整,根据测量组在水沟侧壁标注的高程、弹线以及仪器测量控制,使用轨道排架吊装粗调架的横向、竖向调整机构完成轨排的初调工作。 2.6 剩余钢筋的安装 在轨排基本就位之后,就可以安装剩余的纵向钢筋。因特殊的电气绝缘需求,必须安装塑料绝缘卡及绑扎带来保持轨枕桁架和非绝缘配件之间以较小的间距的绝缘。此处需特别注意的是,因轨枕间桁架

无砟轨道质量缺陷处理方案概述

CRTSⅠ型板式无碴轨道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无砟道床的伤损等级分为Ⅰ、Ⅱ、Ⅲ级。对Ⅰ级伤损应做好记录,定期观察其发展变化;对Ⅱ级伤损应适时维修;对Ⅲ级伤损应及时维修。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静态检查记录表

附录一混凝土裂缝修补-表面封闭法 一、修补材料 1. 用于表面封闭的涂层材料主要性能应满足表附1-1的要求。 表面封闭涂层材料的性能要求表附1-1 2.底涂材料可选用经适当稀释的表面封闭涂层材料。 二、主要修补机具 钢丝刷、真空吸尘器、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等。 三、修补工艺 1.清理裂缝区域后,使用钢丝刷将裂缝两侧刷毛,用真空吸尘器清除灰尘。 2.称量并配制表面封闭用修补材料。 3.沿裂缝表面涂刷一层底涂材料。 4.待底涂材料表干后,涂刷表面封闭用涂层材料,涂刷3遍以上,以涂层厚度达到300μm以上为宜。每遍涂刷都要等到上遍涂层材料表干后再涂,且两次涂刷的方向

相互垂直。 四、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二混凝土裂缝修补-无压注浆法 一、修补材料 无压注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宜采用低粘度树脂材料和弹性聚氨酯材料。低粘度树脂材料的性能应满足表附2-1的要求,弹性聚氨酯材料的性能应满足表附2-2的要求。 低粘度树脂材料性能要求表附2-1

弹性聚氨酯树脂材料性能要求表附2-2 二、主要修补机具 手动双组份注浆器、切割机、电热吹风机、真空吸尘器、角磨机等。 三、修补工艺 1.用切割机将裂缝扩宽。扩缝宽度5~10mm,深度不小于5mm。 2.用真空吸尘器清除裂缝内杂物。 3.采用电热吹风机去除裂缝内水分。 4.通过手动双组份注浆器向裂缝沟槽内注入低粘度树脂材料,使其渗入混凝土裂缝内部。 5.对于活动裂缝,在裂缝沟槽内通过手动双组份注浆器注入弹性聚氨酯树脂材料,使其填满裂缝沟槽;对于非活动裂缝,可先在裂缝沟槽内撒入石英砂后,再注满低粘度树脂材料。 6.当修补材料固化后,将裂缝表面打磨平整。 四、环境要求

中国铁路无砟轨道技术

中国铁路无砟轨道技术 年,规划建设客运专2020国务院《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到 公里以上,实现“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及三处城际快速线9800轨道交通系统。客运专线铁路轨道结构大部分将采用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时70-80预计新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约占轨道工程总量的 公里。350速均在200公里以上,最高时速可达 、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划分1 目前,国内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技术大部分从国外引进,轨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日本板)道结构形式可分为五大类,即:Ⅲ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德国博格板)

RHEDA2000、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德国(国产化研发)。)(德国旭普林型型)、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 、双块式无砟轨道定义2 :将预制型)RHEDA2000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德国 的双块式轨枕组装成轨排,以现场浇注混凝土方式将轨枕浇入均匀轨道电路的无砟轨2000-ZPW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道结构型式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德国旭普林型):以现场浇注混凝土 方式,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通过机械振动法嵌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型式。 3、Ⅰ型与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区别

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和Ⅱ型双块式无砟道床结构型式基本相似, 但施工工艺有着本质的区别。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主要采用“钢轨支撑架法”先架设工具轨轨排,绑扎好钢筋后浇注道床板混凝土,而Ⅱ型双块式无砟道床则是先浇注道床板混凝土,然后采用专用机械“振 将双块式轨枕振动嵌入到密实的混凝土道床中。”动 法.

无砟轨道

无轨道渣施工技术知识讲座复习题1 一、无碴轨道 1、无碴轨道主要技术特点是哪些?《无碴轨道》P2 ⑴良好的结构连续性和平顺性 ⑵良好的结构恒定性和稳定性 ⑶良好的结构耐久性和少维修性 ⑷工务养护、维修设施减少 ⑸免除高速条件下有碴轨道的道碴飞溅 ⑹有利于适应地形选线,减少线路的工程投资 ⑺减少客运专线特级道碴的需求 ⑻无碴轨道弹性较差 ⑼建设期工程总投资大于有碴轨道 ⑽对地震和环保的适应性好(在低等级地震条件下与有碴轨道比,稳定性和安全性好) ⑾关于线下工程“工后零沉降”的建设理念 2、线下工程的“工后零沉降”建设理念是什么?《无碴轨道》P4 是指在客运专线线下工程的设计(特别是合理的工程预算)、施工(特别是严格的工程质量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合理的施工期限)中,都要以“工后零沉降”为追求目标。 3、按照无碴轨道结构、建造工艺、钢轨支承方式进行分类,可分别分为哪些形式?博格板式属于其中的哪一种? 按轨道结构分:整体结构式和直接支承结构式;(整体结构式)按建造工艺分:现浇混凝土式和预制板式;按支承方式分为:间断支承式和连续支承式;博格板属于整体结构式中的预制板式,按支承方式属于间断支承式 4、我国拟引进的客运专线无碴轨道主要采用哪三种形式? 博格板式无碴轨道、雷达2000型无碴轨道、旭普林型无碴轨道 5、说明路基上博格板式无碴轨道系统的构成层次。《无碴轨道》P28 构成层次:级配碎石构成的防冻层(FFS)、30cm厚的水硬性混凝土支承层(HGT)、3cm厚的沥青水泥砂浆层、20cm厚的轨道板,在轨道板上安装扣件和钢轨。 6、博格板式轨道的特点有哪些?《无碴轨道》P30 ⑴满足德国铁路对轨道的技术要求 ⑵轨道板在工厂批量生产,进度不受施工现场条件制约 ⑶每块板上有10对承轨台,承轨台的精度用机械打磨并由计算机控制。工地安装时,不需对每个轨道支撑点进行调节,使工地测量工作可大大减少 ⑷预制轨道板可用汽车在普通便道上运输,并通过龙门吊直接在线路上铺设,无须二次搬运。 ⑸现场的主要工作是沥青水泥砂浆层的灌注,灌注层在灌注5~6h后即可硬化 ⑹具有可修复性,除了在每个钢轨支撑点处(轨道扣件)调高余量外,还可调整预制板本身的高程 ⑺博格板式轨道的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整理)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一、概述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由钢轨、弹性分开式扣件(本项目为WJ-7A 型扣件)、充填式垫板、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调整层、钢筋混凝土底座、凸形挡台及其周围填充树脂等组成。结构分路基、桥梁和隧道地段,结构高度分别为787mm、687mm。轨道板均为预制,标准板长度为4962mm、3685mm和4856mm,一标范围内用到异型板长度有两种分别为4652mm和3345mm。 二、轨道结构设计 (一)总体设计 1.桥梁地段 桥梁地段轨道结构高度为687mm(钢轨176+扣件39+轨道板220+砂浆50+底座202),底座板宽度为2.8m。底座在梁面分段设置,每块轨道板长度底座设置20mm伸缩缝,伸缩缝对应凸形挡台中心并绕过凸形挡台。底座范围内梁面不设防水层和保护层,轨道中线2.6m范围内的梁面在梁场预制时应进行拉毛处理,梁体采用预埋套筒植筋与底座连接。

注意:1.底座施工之前检查梁面是否按要求拉毛。 2.轨道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桥梁防水层的施工。 3.严格控制梁缝处扣件间距,一般不应大于700mm,困难条件下最大不超过725mm,不满足要求时底座进行悬出,悬出量最大不超过50mm。采取底座悬出措施后扣件间距也不能满足困难条件下要求时应对梁缝进行处理。 4.严格控制梁面高程,保证底座厚度在允许范围内。 2.路基地段 路基地段轨道结构高度为787mm(钢轨176+扣件39+轨道板220+砂浆50+底座302),底座板宽度为3.0m。底座在基床表层上分段设置,普通路基地段每3~4块轨道板长对应的底座长度设置一处伸缩缝。伸缩缝宽20mm。两块底座板之间伸缩缝处设置10根传力杆,传力杆为直径38mm的光圆钢筋。设置标准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中表9.1执行。混凝土整体浇筑路基上每块轨道板对应一处伸缩缝,伸缩缝宽20mm。同时,在混凝土路基沉降缝上方底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发表时间:2018-01-05T20:46:36.2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作者:肖尧[导读] 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 422000 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在该环节中,对于路基的沉降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制定评估方案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以供有关人员借鉴。 关键词: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案;沉降点;观测点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薄弱和不稳定的环节。列车运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加之铁轨并不平整,因此容易导致路基沉降。为此,本文将从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变形观测的内容与评估要求,研究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并对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以及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 近些年以来,国内铁路的建设数量快速上升,确保行车状态的平稳与可靠是当前铁路建设的基本要求。而铁路路基是承载全部铁路轨道重要结构,对列车的平稳、可靠运行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因为路基的沉降引起轨道的凹陷,则会使快速运行的列车产生振动,不利于可靠运行,所以,铁路对路基的沉降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铁轨通过的许多地区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区域地面沉降现象。由这类沉降导致的诸多问题十分不利于列车的平稳运行。路基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是整个线路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列车行进当中,因其自身的重量以及轨道的不平顺,会产生频率不同的振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振动极有可能会引起路基沉降,所以,严密观测铁路路基地面沉降是很必要的。 二、变形观测的内容、评估要求 1、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 通常来讲,路基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如下:即路堤处的变形观测、以及路基面、路基两侧坡脚、还有路基基底和路基两侧路肩的观测。此外,从过渡段的层面来看,又分为以下的观测内容:即路桥过渡段的观测、还有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堤与涵洞的过渡段观测。 2、变形观测的评估要求 铁路路基如果出现较大的变形,会使整个路基受到破坏,所以,必须要把路基的实际变形控制要求之内。路基变形的防治重点在于工后变形,就是在路基施工完毕之后,对于变形及时的恢复。国内现阶段拟修建无碴轨道,在借鉴了国外的先进做法后,确定了线路变形的正常区间,且据此给出了工后变形的可恢复程度。对于每30m的路基段内出现的变形、以及路基结合部位的平顺情况、还有轨道之间的折角等,均给出了较严的评估要求。在确立无碴轨道的工后变形评估要求时,不但要考虑线路正常使用,还要考虑扣件的可调整区间与结构稳定等多个因素。经参考国外的相关规范标准,对调高量达到30mm的扣件,在实际操作通常可调高-4mm与+6mm,如此一来,只有大约20mm的允许变化区间,而且在使用之后通常会有不超过5mm的变形,这使得路基的实际变形必须在15mm以内,只有在这个区间内,才可确保轨道的正常使用。对于不超过30m区段所出现的变形要求小于30mm。对于区段结合部位的变形,通常要求小于 5mm,工后出现的变形也要小于5mm。而且依据国外的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过渡段(如:路涵等)因变形而导致的折角,不能超过 1/500,但是国内当前对此给出的要求是小于1/1000。 三、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 一般来说,铁路路基工程的变形观测主要包括了四个阶段,下面我们分别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分析。 1、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筑期间地基沉降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控制填筑速率; 2、第二阶段:路基填筑完成后,自然沉落期及堆载预压期的变形监测,直到工后沉降分析可满足轨道铺设要求为止。利用实测数据推算最终沉降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修正双曲线法、三点法等,根据工点具体情况,视拟合程度的优劣,选择与工程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或接近的方法推算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 3、第三阶段:铺设轨道施工期间的监测; 4、第四阶段:铺设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变形监测,便可以进行评估方案的制定。 四、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 1、设立沉降点 在设立时需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在土层一样的情况下,要把沉降环埋设在不同的深度;二是,需在地面下土质出现明显变化之处埋设若干个沉降管;三是,在同一高度土层的不同剖面位置亦埋设沉降环。按以上的要求来设立沉降环,就可实现精准的定位沉降点,并有利于对路基进行沉降监测。 2、设立观测点 通过设立一定数量的观测点不但能够了解路基的水平位移情况,而且还能了解沉降情况,并有助于发现地基自身在受压后的变形规律。一般在考虑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后,可进行以下的布设操作:先是按要求对铁路地基进行处置,然后,然后选择有利的观测断面,并在其中设立观测点,如果该位置属于软基土,还要加设若干个边桩。此外,对于所选择的断面,在接近于填土高度时,就一定要在该断面处设立防止水平位移的边桩。 五、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 沉降变形观测需要做好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的研究分析。 1、数据处理

有砟轨道施工方案

5.4.1.有砟轨道的铺设 拟计划在同江北换装场内设臵一处铺架基地,标准轨采用铁路铺轨机铺设轨排,轨排铺设后先采用人工整道调整线路状态,然后采用机械进行补砟,采用换轨车进行长轨换铺,大机进行捣固整道;待线路达到初稳定状态后,进行长轨焊接和应力放散锁定施工,最后再进行大机养整道,按照线路设计要求,计划进行6遍机械捣固和6遍动力稳定,达到线路开通时速。 5.4.1.1.换铺法 换铺法铺轨施工工艺:施工准备→铺底层道砟→铺轨排→上砟整道→换轨车换轨→上砟整道→单元轨节焊接→大机整道→应力放散及无缝线路锁定→轨道整理及打磨→轨道检测及验收。 5.4.1.1.1.施工准备 ⑴铺砟前应取得线下施工单位线路测量资料、中桩、基桩和水准点,并进行铺砟前路基面检查,复测线路中桩、基桩及路基面高程,形成交接记录。 ⑵对砟场建场检验、生产检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检查出厂检验报告。底砟进场前应对其品种、外观等进行验收,其质量应符合现行《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2897)规定。 ⑶底砟进场时应对其杂质含量和粒径级配进行检验。 5.4.1.1.2.铺底层道砟 桥面底砟铺设采用汽车将道砟运于梁面上,人工配合装载机将道砟摊平,不可成堆,方便铺设轨排。

普通路基段利用既有便道及正线路基将道砟通过汽车运送到路基上,采用推土机、挖掘机摊铺平整,压路机压实,人工配合机械进行整平。 预铺后的底砟砟面应平整,其平整度应满足铺轨需要,砟面中间不得凸起。底砟摊铺压实后道床密度不小于1.6g/cm3。 5.4.1.1.3.轨排铺设 采用机械进行轨排铺设。 (1)组立倒装龙门架:倒装龙门架组立在基底坚实,线路坡度≯10‰的直线地段和半径≮1000m的曲线线路上,基底要整平夯实并垫放至少两层木枕。组立好的龙门架腿底宜高出轨面250mm以上,抬重梁底距轨面的净空须在5300mm以上,保证运轨排车及2号车能自由通过。两边支腿保持水平,误差≯4mm,左右支腿与线路中心的距离保持相等,误差≯10mm。 (2)装轨排到2号车上:机车推送轨排车至龙门架下对位,挂钩,吊起轨排组。起吊高度以2号车能安全通过为准,并检查两侧无障碍物时,机车牵引轨排列车退出龙门架,同时2号车自行驶入吊有轨排龙门架下,落下轨排组,摘去吊钩。2号车装上轨排组后,进行临时加固,检查拖轨防溜措施及车体两侧无碰挂后,即可运行至指定位臵。 (3)吊铺轨排:吊轨小车在预定位臵落下吊钩,挂好轨排并起吊前行,当后端与已铺轨排前端相错0.1m左右时,开始下落,距砟面约0.3m时,稳住轨排,对正中线,后端下落与已铺轨排连接,预留好轨缝,轨排就位摘钩。继续下一节轨排铺设:吊轨小车升回到指定位臵,进行下节轨排的铺设。铺轨过程中,检查轨排的铺设里程与设计是否相符。如因积累偏差或差错可能影响前方曲线轨排布臵或钢轨接头可能进入《规范》规定的禁止接头的地点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