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师生观

师生观

师生观
师生观

倾听学生心声师生共同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观的具体形态,使以前较模糊的师生观得到了明确,为指导教学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为要达到以上所提出的目

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倾听学生心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方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两千年来的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提益于私塾的读书,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

新时代,我们应该更注重这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多读,而且还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去倾听学生心声,听学生怎么读,在语音的准确与否,句子的停顿,读文章时是否流利、是否有感情方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平等交流,即听取学生的意见,又给学生以指导,师生之间

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课《在已山的那边》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根据它所处的位置给予这样的处理:首先给予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既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在学生练读时走到学生中间去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要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语音的准确,句子的停顿,读文章的流利程度方面存在不少

问题,特别是一时不能排除方言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以表扬、激励为主,先对学生好的方面予以表扬,然后才指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达到有针对性的自我矫正,收效较好。而在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则予以简单的训练。当教职工第6课《理想》这首诗时则发现学生进步很大,已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于是本课的教学主要放在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力度,使学生顺利地达到朗读教学的目标。

二、倾听学生心声,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不继变革,由“满堂灌”到“满堂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但还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倡导的主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一体”的新的方式的出现。则使这种局面得到了真正的改观。它将给学生营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倾听学生心声”,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个性问题给予及时解决,而把共性问题作为下阶段教学过程中的重心环节,从而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同学在小组中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互补,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既有师生问的互动又有生生问的互动。包含着丰富和实用的全作文化,是走进新课程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1、本篇说的大概故事情节是怎样的?2、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3、本篇小说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时,笔者发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确实作用不小,既能使学生之间形成优劣互补,又能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特别是本篇小说的主题,经过学生的讨论后,更引申出了怎样教育孩子这样一个亲情以外的延伸性主题。这发现学生在第3个问题上都存在缺陷,这方面的知识是育点。于是,在后面的教学中,笔者就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给学生以认真的讲解,弥补了学生这

方面的缺陷。

三、倾听学生心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促进。

新世纪、新时代更需要创新人才,但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对培养创新型新人才非常不利,从而导致了这方面人才的缺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以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倾听学生心声”,要求我们多听学生有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采取先自主完成,后合作完成,最后无法完成时,才由教师同学生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逐步培养,为他们以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达到师生共

同学习,共同促进的目标。

笔者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土地的誓言》时,主要采取了质疑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已经养成了不爱发问

的习惯,因此笔者通过反复强调质疑的重要性,来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注意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对另一个学生的问题给予了准确的回答,让笔者感触颇深,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

“倾听学生心声”,还要求我们在过程的最后阶段,听学生说说学习一篇文章之后的收获、感受、联想等,从而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使学习的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我们完全可以在教每一课时,把最后的几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联想、去谈收获、谈感受。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3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最后五分钟时,由学生尽情地去说,学生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自己今后的打算,效果甚佳。学生不但受到了人生观的教育,而且更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其中,有些想法连教师都无法预料得到,使人感触颇深。

另外,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收效确实不少。特别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学生进行交谈还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环节作以调整,使教学设计达到优化。以课外促课内,更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

要确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观,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去“倾听学生心声”,倾听他们的朗读,倾听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所提的问题和

学后感,也就能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进一步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发

展的目标。

【摘要】在人体所有的感觉中眼睛的凝视有着优先性,但恰恰是耳朵的倾听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探讨“眼睛”、“耳朵”这两个感官器官的在教育中潜在的隐意,创构一种弘扬“倾听”、淡化“凝视”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凝视;倾听;师生关系

在人体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具有突出而显著的地位,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进行认识的时候,眼睛有着某种优先性。由于这个官能上的优先性,人们更多地习惯于用眼睛去看,所谓“眼见为实”,“先入为主”一说中眼睛的有效性信息成分也占着相当的比例,而相应的其他感官的功能则置于一种弃之不用或用之不全的遗忘状态。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认识是各种感觉的辐合,教育应该是一个多通道的全感官参与活动,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潜隐着对视觉的“凝视”特权的过分张扬,对其他的感官,尤其是耳朵的倾听功能的相对遗忘,导致了教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目光暴力”,导致了“凝视”式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倾听”式的师生关系的淡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探讨“眼睛”、“耳朵”这两个感官器官的在教育中潜在的隐意,创构一种弘扬“倾听”、淡化“凝视”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凝视”式师生关系

(一)教师的“视觉霸权”和学生的“目光汇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高高在上,保持着和学生的距离,这距离不仅被广泛地理解为实际可测量的数据呈现距离,而隐意着教师作为知识和权力的“权威者”,学生作为被动接爱的“服从者”这二种传统角色定位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距离。秧田式的课桌布置产生空间布局的控制感,使教师在教学中“一览无遗”,不断向学生横扫着挑剔、审视、盘问的目光,而学生往往在不敢正面目光交锋中或选择低头回避,或选择目光转移甚至处于始终游离状态中,这样的状态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倦怠和开小差,并因此遭到来自教师种种形式的责罚,如对不看黑板、注意力不集中、没能领会教师讲课内容等学生进行着重的突出、提醒。而作为教师,当看到一双双天真、明亮的眼睛齐刷刷地聚焦于自己的时,体验到的是成功的幸福和满足,他往往迫切需要学生的“目光汇聚”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成就感。于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充斥着“视觉中心主义”的教师“视觉霸权”,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一种看与被看和以我为出发点的“我-他”的关系。

(二)缺乏人道主义和伦理关怀

梅洛·庞蒂认为,他人简单的凝视也会使人难以忍受,因为这种凝视将是一种非语言、剥离了精神层面的压迫性注视。这种看与被看,凝视式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站到了对方的对立面,我们需要的不是驯顺的肉体,也不是听话的灵魂,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个活生生能说能道有个性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承担各种活动能力的学生,而伴随着这种充斥在课堂内外无处不在的压迫性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低眉顺眼的性格和某种奴性,而中国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变得沉默,如课堂不爱发表自己看法,事事不关已,不喜欢举手发言等与这

种长期的压迫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如果以一种彰显教师权威,压抑学生个性为表现方式在课堂中进行教学的话,这种观念和等级式的封建是不谋而合的,人和人在本质上的追求是不平等的,更是不合谐的,是缺乏人道主义和伦理关怀的。

(三)利用眼神进行展现和交流,削弱“压迫式”注视

“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情绪,自己对言情不同的冲动。”生活中,我们会因对对方所怀的情感色彩不同而在眼神传递的过程中伴随语言或其他的感官活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充分利用眼神的这一展现、交流功能,因情况不同,用眼神或鼓励、或欣赏、或暗示、或认可,并通过学生的眼神调整教学活动及进展,他们一般情况下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们知道,即使是小孩也知道大人或老师是不是喜欢自己,他们在看与被看中体会着幸福、快乐、忧伤和无奈,并在不自觉的给自己排着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性格的定形,在肯定与否定中奠定着自己人格的基色。同时,受到整个社会客观情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改变现有的教学课堂模式和空间布局来削弱教师的压迫式凝视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适当削弱这种凝视的表现力度,给予学生凝视的权力,调动其它感官官能,如“倾听”,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17983957.html,二、“倾听”式师生关系

(一)教育失聪呼唤倾听

和眼睛具有开合自由选择所不同的耳朵,作为人类五官中,最自私、最被动的官能,对周遭一切声音袭来时都不进行选择和分类,具有博大的胸怀,耳朵更多的是收获性的,它只接受不消耗,这种被动的、来者不拒的全接纳式的特性使耳朵在参与教学中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倾听式”的师生共享关系。

在过于充斥“凝视” 式师生关系中,眼睛看的功能与弊端被不断放大和显现,而耳朵听的功能则处于一种被遗忘或淡忘状态。教育倾听失聪的结果是严重的,倾听是存在的认可,以存在本体论来看目前教育,它已造成对人的异化,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疏离,我们太需要倾听了,“倾听”式师生关系呼唤的是一种相互的、平等的、真诚的倾听。

(二)倾听才是真正的听(下转第64页)

(上接第58页)

“乖,听话”,“注意力集中,注意听讲”,这些教师在课堂中的惯用语,是用来诱导和希望学生听课的,但是他们听到的往往是“家长”的声音、“制度”的声音,他们一排排端坐在教室里,是在服从地听、顺从地听,而不是真正的听,真正的听是倾听或聆听,倾听不是通过听反复进行的字词训练、习题模拟,而是在听时融入个人经验,听到的声音能激荡他们的情感,开户他们的心智,活跃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人性的温情。“凝视式”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等级差异观念上的,而“倾听式”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

(三)视觉是一位旁观者,听觉是一位参考者

杜威认为,视觉是一位旁观者,听觉是一位参考者。“倾听式”的师生关系更多具有一种“人”的因素,不仅包括处于制度高位的教师对处于劣势的学生的倾听,也包括作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对老师话语表达的质疑式的倾听,这种视野下的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对话、协商、互生的状态,它养育着人的精神,延伸着人的生命。

与凝视式师生关系基于一种不对等的人与人关系来说,倾听式的师生关系不仅弥补了在客观制度和文化上造成的凝视式师生关系弊端,最重要的是它直接的基础是体现为人的一个根本诉求:即自由、协商、对话,这种接纳意识能融通凝视权力下的等级和权力意识。有一

个故事: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孩子们:“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花儿睡醒了,她想看一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花儿跟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的衣服更漂亮”,第四个小朋友说:“花儿想看看有没有小朋友和他玩。”第五个小朋友说:“花儿也有耳朵,她想听一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年轻的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原先准备的答案十分简单,简单得有几分枯燥——“花儿为什么会开?因为天气变暖和了。”听了这个故事,在赞叹未经“教化”的小孩子活跃的思维之余,我们更多的可要反思我们作为师者的教育策略,要让我们的学生能成为有思想的人,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参与性、交往性的融入到接纳的角色中去,而非用穿透性和霸气十足的眼神来宣布学生优秀与否。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王岳川.格洛·庞蒂的现象学与社会理论研究[J].求是学刊,2004,(6).

[3]齐美尔. 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大卫.M.列文.倾听着的自我——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与形而上学终[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场悲剧。其中它讨论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比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这一非理性思潮恐怕就会遭受不少非议。在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感觉,情感和理智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避开前者。而理智往往被我们用理性代替,是否理性就能解决一切,就该是合乎真理的呢。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对立对我们影响深远,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理性的主体能力,后来经验主义者伯克莱,休谟不断质疑修正,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将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乃至后来马克思、韦伯等人,哲学传统几乎要完全瓦解。后来胡塞尔重要弟子海德格尔提出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该从“知识”入手,而该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这也是非意识流小说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前不久我看的一本《心理学和人类困境》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其中就谈到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过去我们用理性极力回避它,而我们的心理学家在阐述中提出最好的治疗是直面焦虑,焦虑往往是人进步的动力。笛卡尔将情感和理性分开,越来越影响许多人的选择,逃避那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我们直觉意识等,而分化出合理的理性。实际上我们的理性理论,真实存在必将有感情渗入。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首篇提出,人类的很多成就往往带着某种沉醉的成分,这种沉醉成分就是激情和人的无意识等不确定情感。存在主义正是将曾经哲学封闭本体论的研究拓宽。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人被丢在自由的真空中,打出生那天起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他要抛开一切传统习俗的束缚做出种种选择,因为只有自为的选择才能感受到存在,人在行

经教育部批准的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经教育部批准的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清华大学网络学堂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网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北方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广播学院远程教育中心 电大在线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网 北京科技大学 对外经贸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上海(8):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同济大学现代远程教学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东北(8):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哈工大远程教育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四川(6):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网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湖北(5):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武汉大学 陕西(4): 西安交大网络教育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广东(3):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华师在线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江苏(3):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福建(2):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湖南(2): 湖南大学远程教育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山东(2): 山东大学远程教育系统 石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心得体会(二)

远程教育心得体会(二) 多少年来我们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下禁锢了许多年许多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现在国家为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装置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接收技术;把我们所学到的书本上得知识及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与我们掌握的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技能和远程教学资源充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活勃的进行新时期新形式下的新方法、新内涵、新方式的教与学改变利了传统教育方式方法跳出了传统思维的禁锢。我们可以任意的在远程教育直接学习和利用其他名师名校的优质课件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生动和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加强对于媒体与技术的理解。更可让学生利用远程资源进行网上自学等;发挥师生的巨大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拓展和丰富师生的信息资源及索取知识、了解外面世界、事物空间。 我个人认为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和好处有两个:一是帮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真正用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学校的系统培训后在我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二是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中学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学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丰富多彩声色具备。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自我需求的不满足和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满意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自从我接收了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以来并利用资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我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远程教育是新资源的新跨越 通过我对远程教育学习和应用使我感受到这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能让农牧区的孩子同其它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教育手段上了一个新台阶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要形式一直沿袭单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远程教育是新时期教学的新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指出了教学现在存在的问题,并利用远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表明教师如何适应远程教育中的新角色。 【关键词】远教;教师;职能转换 1 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網络教育,它是一种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方式,它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它的突出特点是:受教育者可以选用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2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许多年纪大的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利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他们虽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会不太适应远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环境。有些教师难以接受新型教学方法,甚至会从心理上排斥新的教学手段,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难以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2.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大,教学工作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约束,阻碍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在教师的不知不觉中进行,部分教师不能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远程资源的优越性。在资源的选择上不能进行自行调节,使用显得牵强附会。 2.3 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认识欠妥当,教师在使用方法上、技术的掌握程度上欠熟练,不能够较好的体现资源的优越性。 2.4 在与新课改的结合上欠紧密,深化课改的方向不明确。在运用上有点流于形式,在研究二者的切入点上欠深入,面对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一堂课在教学观念、方式、手段上没有多大的改变。许多资源也无法充分的展示其优越性和作用,在运用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在课堂中利用的切入点,辅助性及目的性不明确。 5、我县大多数学校居于山里。受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理念的建构、师资整体素质,学生接受基础和学习质量平均水平比不上城市学校。特别是面对丰富的远程资源,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反映的学习效果、质量不理想,思维不灵活,对远教资源的利用方式显得被动,表现出的创造因素和自主性不高。

《俄狄浦斯王》中的存在主义解析

《俄狄浦斯王》中的存在主义解析 摘要:从存在主义角度看,《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悲剧。人们生活在一个荒谬无理性的世界而不自知,他人即是地狱。面对世界的荒谬、人生的痛苦,人们每次选择都使得愿望和事实更加背离。整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对命运怀疑的态度,而这命运的本质就是对世界荒谬无理性的表达。 关键词:俄狄浦斯;存在主义;存在;荒谬;选择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思潮。存在主义哲学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生存的困惑,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本质上,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对人类存在方式和生存境遇的哲学根本性的探索,它探讨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这样有关世界和人类根本性的命题,是每个时代都不断探索苦苦追求命题,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适应性。美国著名哲学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存在主义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历史上我们随处都可以辨认出来。”[1]《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人和命运的冲突,反映了主人公不断奋斗探寻自己的身世和命运,想要摆脱命运的桎梏反而更迅速踏进命运的陷阱的人生困境,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又有着超越时空的契合性。从存在主义角度看,《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的悲剧。老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因为神谕杀害了儿子俄狄浦斯,但俄狄浦斯被人相救,在知道自己会杀父娶母后离开了养父母,却阴差阳错在一个三岔路口杀死了生父拉伊俄斯,后来又娶了自己的生母,并与其生育了可以称作弟妹的儿女。老国王和王后的人生是悲剧的,俄狄浦斯的人生也是悲剧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荒诞又充满偶然性无理性的世界又不自知,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却是无用的,他们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杀父娶母的真相,王后自杀,俄狄浦斯也只能戳瞎双眼放逐自己。王后的自杀和俄狄浦斯的自我惩罚都是对命运的不妥协,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处――自杀和自我放逐都是不想看到事实的真相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他们自由选择所承担的责任。而所谓的“命运”和“神示”,其实是对世界荒谬和无序的表达。 一、存在的不自知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首先,存在可以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除了人以外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人的存在有两个根本特征,一个是主观性,一个是个别性。主观性是指人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创造和决定的,所以只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个别性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和个人存在的具体性。人的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具体表现,便是人的本质。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决定,那么存在便失去了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那么神谕和命运就有了可批判性――既然是存在先于本质,那么神灵既定的命运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被拘束在这个命运的诅咒之下,被命运所定义,那么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俄狄浦斯悲剧根源就在于对自我存在的无知相信了神谕的“本质”。在故事中,俄狄浦斯用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自认为是世上最大的智者。然而他虽然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但是却并未弄清人是什么,既没有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认识世界。在俄狄浦斯的人生里,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简介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克尔凯戈尔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存在主义。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底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哲学主张 1、存在先于本质

高校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高校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应用摘要:作为教学机构,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机构的发展的中心,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丰台区职工大学也不断引进先进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通过现代成熟的远程多媒体视讯技术实现远程的,更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帮助更多人实现接受教育的梦想。发展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丰台区职工大学在发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非职业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素质,为构建全民学习行社会贡献力量。 应用领域 教育 方案内容 1. 远程教育平台解决方案 1.1. 远程实时教学系统 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功能: 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实时培训和在线学习园地两部分,实现从“课堂”到“课后”的全面学习规划。 A、培训教师视频以及实物展示: 远程实时培训系统能够支持教师端两路视频采集,远程受培训人员可以看到讲解教师的视频图像还能够看到实物图像。教师的多路视频输出能够将教师的视频以及展示物的视频远程播放出去,有利于远程邀请专家,远程开展书画、手工艺术品、戏剧、健身秧歌的教学以及展示。

B、培训文档共享:系统支持文件传输、课程资料同步浏览和基于共享文档进行圈点标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共享和讨论。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资料的共享,如PowerPoint、Word、Excel、TXT、FLASH 及各种图片、影音文件。 C、真实课堂模拟:系统能够支持电子举手,表情表达,在线测试,作业在线提交等,实现真实课堂上所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满足各种培训活动的需要。 D、课程录制编播:系统能够录制远程培训的全过程,并可实现对录制文件的编辑,用于课后的复习和重复听讲。 E、在线学习园地:没有实时听课的学员可以登录到系统的异步在线学习板块中,对录制的课件学习,该模块亦可存放各种政策文件、优秀培训教学录像文件等,供学员学习。 F、多种教育模式:通过远程社区培训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学生的一对多学习,也可以实现学生—学生的多对多的分组讨论,模拟真是课堂,利于社区培训的开展和效果实施。 G、丰富的文件播放:社区课堂中不仅有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更又多种流媒体文件广播,支持VCD,DVD,AVI,WMV,ASF,RM,ACC,FLASH等影音文件,扩展教学资源范围。 1.2. 在线答疑系统 为了增强教学的互动行,系统可以提供在线答疑,将实现课堂教育的面对面疑问解答,为师生沟通提供新途径。

结合远程教育模式谈谈教育传播的特点

结合远程教育模式谈谈教育传播的特点 摘要: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传播的重要一种,它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其实现最大效应,而且能方便,能节省时间、空间,再者它还具有针对性。所以我们要了解教育传播的特点,疏通传播的渠道和媒介,使其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最大效应。 关键词:教育传播的特点远程教育的特点发挥最大效应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教育传播的形式纷繁众多,这里我将结合远程教育模式谈谈教育

传播的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进行教育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这里我将结合第三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模式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谈谈教育传播的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制作的,适宜在网上使用的,能实施一定教学活动和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材料和课程,它与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来传递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的传播比课堂教学传播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更难控制,有其独特的特点。 1.现代远程教育的信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一种基于INTERNET网络的虚拟课堂。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更多地将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参与教学,不是直接介入教学。 2.现代远程教育中,信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知识内容有向多元化、细分化迅速变化发展的趋势。面对知识激增、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方案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方案 为全面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现就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工作如下安排: 一、目的意义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走入课堂,但目前我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极不平衡,不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影响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为此我校在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以计算机应用为内容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尽快掌握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更加深入的开展我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二、培训目的 今年的培训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所有教师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使每一位参训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1、 总体目标:到20xx年9月,在我校全体教师中开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全体教师中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2、分类目标 ① 网络管理人员: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技

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及应用;国内国际网,的接入,发送电子邮件,查询信息、获取网上资源及维护。 ②卫星资源接收管理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多媒体技术,的接入、资源下载、信息查询、获取网上资源等。 ③ 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骨干教师):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能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学习,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交流和学习。 ④ 其他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理论;能选择与评估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编写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脚本,能制作一般的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顺利通过省继教办组织的统一考试。 三、实施步骤和方法 1、培训内容、时间及形式 ① 网络管理人员、卫星资源接收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培训,具体内容、时间形式按市教育局安排进行,参训人员根据培训的内容临时通知。 ② 校内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省继教办下发的《信息技术

存在_荒谬_抗争_自由_对_老人与海_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李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探求,带有存在主义的明显印记。从人物到情节设置,再到主题的延伸,海明威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关键词]存在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 存在主义又译“生存主义”,它源于拉丁文es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是一种突出个人阴暗低沉的非理性情绪体验的存在哲学。作为一种思潮,存在主义的兴起,既透视出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深刻危机和社会上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当时知识阶层忧虑、恐惧、悲观失望等颓废情绪及其为摆脱困境而寻求出路的心理的折射和投影。尽管存在主义者在存在主义这个大概念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总是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在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在表现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终极关怀、思考、探索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它从情节设置到主题内蕴无不透露出海明威的这种存在情结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探求。本文就试图从人物、情节、主题来阐述《老人与海》所表达的存在主义观点。 一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把桑地亚哥的小船在海里拖了三天它才筋疲力尽,桑地亚哥把它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然而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椎骨。小说出版后评论家纷纷指出这个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小说家自己也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1的确,小说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捕鱼故事。 小说的一开头就写到:“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2他还有87天出海一条鱼也没逮到的经历,别人也认为他“倒了血霉”。紧接着小说描写了桑地亚哥的外貌特征:“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深的伤疤。”,3“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桑地亚哥一出场竟是一个衰老、疲惫、贫穷、孤独、凄凉、背运、接连84天没捕到鱼的老渔夫。作品一开头就为桑地亚哥定下了悲剧主人公的基调,他注定是孤独无助的。这也符合海明威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生就好比“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有的烧的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跑的好。但大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跑,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4老渔夫桑地亚哥的遭遇就是一场悲剧,他84天没捕到一条鱼,贫穷饥饿威胁着他,背时的坏运气始终伴随着他,就连补在他破帆上的面粉口袋看上去也“象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5他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和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然而,命运又无情地捉弄了他,老人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成群结队的鲨鱼撕碎了老人那成功的喜悦,他最终一无所获,而且伤痕累累。他的所有努力都化为乌有,都成了徒劳的无用功。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命中注定的。连老人自己都说“但愿这是一场梦,我压根就没有钓到它。” 6老人和大鱼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显示出它在现代性主体伦理语境中的全部悲壮苍凉与无奈。这一切显示了世界是多么的荒谬,人的存在是多么的无奈。存在主义者就认为,人生孤独,世界荒谬,这是他们对社会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人生没有目的和意义,人的存在是偶然和荒谬的。”7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荒谬的,既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也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老 ~~~~~~~~~~~~~~~~~~~~~~~~~~~~~~~~~~~~~~~~~~~~~~~~~~~~~~~~~~~~~~~~~~~~~~~~~~~~~~~~~~~~~~~~~~~~~~~~~~~~~~~~~~~~~~~~ 我们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了生活的追求和目标,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往往就会以极端的方式寻求刺激,或万念俱灰,自暴自弃,严重的就会自杀或杀人,马加爵就属此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从他的一生经历中就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对个体生存的重要意义。马尔库塞也要求:只有当占有生活意义之后,才可享受现代文明。[5]常人生活的意义多半在于自己的事业和让家人生活得更好,道德高尚的人则有报效国家的生活理想,但马加爵这两方面都没有,因此生活的无意义感让他放弃生的欲望,并通过攻击集中宣泄自己的压抑、敌意和仇视,并让自我毁灭。在他的自我毁灭过程上也折射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货币和商品的强烈诱惑,面对愈益务实和物质化的现实,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参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如果只解决我们迫切需要的物质满足,而人生的其他一切问题不会自动控制解决,那么物质富足和精神空虚的矛盾会让我们深感不安,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远高于成功地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所体验到那种成就感。 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应该把人生意义教学看得比其它教育更重要。人要是没有人生目标将一事无成,只有对人生有所了解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人生意义教育是一个提升人的思想教育过程。这一任务大都由哲学教育来完成。因为教育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关系,具有自然共通性。如何从生活出发在人的成长中教诲人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同时也哲学的问题,哲学询问和解释人的德行和知识取向,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相合的。不知哪位学者说过,大学生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有“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具体的说,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活着的意义”,思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应建立起怎样一种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仰,从而为自己一辈子“安身立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哲学的功能之所在。对于今天生活在精神衰落时代的人们,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是获得对生活的根本问题的理解,而对精神教化的根本问题只有靠哲学才能做到。它具有科学知识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给我们以事实,事实本身是很重要的……除教育科学以外,应以教育哲学和它并行”。[7] 而我们哲学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心,人们认为哲学是一种与金钱利益无关的“无用学术”,当今时代不是哲学的时代。教师教学也是形式化、模式化,限于说教灌输,讲的是一些条目框框,缺乏现实性,创造性和生命力。哲学课只是为了装潢门面,搞点花架子。面对这种现状,哲学教育改革应提上日程。对此党和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党和中央政府领导人站在时代前列,对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4.28日,江总书记对哲学的性质、方向、定位、功能等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而且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中共中央并在今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这对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江泽民的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是新世纪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我们应从江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央文件中汲取力量、振奋精神、明确职责,为我国的哲学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当让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教育转为学生的朋友,教师铁肩担道义,由信息输出者转变为学习发动者和领航者,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哲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它的灵魂救赎式的功能和启蒙功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哲学素养,增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己、提升自己不断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必定大有益处,并将终身受益。这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 对于马加爵事件,我们痛定思痛,也善亡羊补牢吧!我们能否让马加爵式的悲剧成为一个绝版?能否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正常健康成长?让我们全社会都重视哲学教育的作用,让我们哲学的教育和哲学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高校特困生心理上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04.03 [2] [4]《逃避自由》弗罗姆 工人出版社1987., P356..P89 [3]《真善之间》-中西文化比较答客问 启良著 花城出版社 2003 [5]《尼采全集》第一卷P410 [6]《饥饿的灵魂 》查尔斯.汉迪著 刘海明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9,P49 [7]《教育哲学大意》[M]B.h.Bode 上海商务出版社 1924,P1 收稿日期:2004-8-18 118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1.我国发展高校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2.199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各国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及时接受现代教育,如何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也就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教育问题同样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关注全民教育现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普及高等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3.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匮乏的教育资源,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根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28万所,招生1180.7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75万人,在校学生2908.14万人,比上年增加307.21万人,而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542.82万人,统计数据说明每5个学生中只有一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见图(一)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历高中阶段教育的适龄人口有着接受高 等教育的强烈要求,怎样提供更多的机会,普及高等教育也就迫在眉

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尝试利用互联网开放、自由、无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网络进行教育,逐步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实行远程教育,1998年批准4所高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校远程教育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已有68所,全国各地已建成学习中心2000多个,在册学生高达200多万人。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但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试点高校的办学状况,及时总结经验,把握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对目前开展高校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做了一次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各高校网上招生简章和调查问卷。 4.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相继建立 5.1994年,在原国家教委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担 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TCP/IP协议的公共计算机网,为高等院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6.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 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

(完整版)简述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远程教育导论》大作业 简答题 1、简述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的对象不同: 学校传统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的青少年 远程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在年龄和知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的目的不同: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个性,换言之,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学会做人。 远程教育系统当然也有这两方面的目的,但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以满足人们的知识更新。 教育的要求不同 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远程教育除了学历教育外,更多的是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 教育的手段不同 学校教育中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教育,即师生面对面地连续地进行教学。它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处 于同一物理时空。 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相对分离的。它的特点是师生不处于同一物理时空,师生间的交流是借助于媒介实现的。 2、简述远程教育系统中“教与学子系统”的五个子系统的功能。 教师授课系统功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功能:学生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答疑系统是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辅导答疑系统功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答疑系统是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业与考试系统功能:负责学生作业的布置、提交和批改以及学习效果的测试。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功能:对学生的注册、缴费、课程、成绩、学籍等进行综合管

理。教学教务管理系统是远程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 3、简述远程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核心。 远程教育包括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构成远程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远程教学是远程教育的核心部分,而远程学习又是远程教学的核心部分。所以远程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核心。远程教学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其三大要素为:教师、教材和学生。更普遍地说,是助学者(教师)、教育资源和学习者(学生)。学习的两大要素:学习者和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即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三大类:教育组织、教育材料和教育情境。 4、简述远程教与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管理。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是通过发送事先准备好的课程材料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两种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的。 负责课程的设置、开发和多种媒体课程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 对学生的教学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咨询,学籍学业管理,以及对学生学 习提供各类双向通信和支持服务。 5、简述远程教育的优势。 充分的交互性 虽然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不在同一个地点,甚至不在同一个国家,但利用可视电话、计算机电视会议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技术手段,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就像在同一间教室一样。 学习的自主性 在远程教育中,学生为教学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满意的回答。能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资源的共享性 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可以使不同地区的学生一样听到一流水平教师的讲课,看到一流水平实验室的实验,从而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共享。

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用版)

编号:YB-JH-0169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用 版) Frequently formulating work plans can make people’s life, work and study more regular, and develop good habits, which is a habit necessary for success in doing things

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用版) 摘要: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了制订 工作计划,于是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本内容可 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的通知》精神,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切实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独特效益,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素质,积极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了解接收资源的内容及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使学校技术骨干教师掌握软硬件系统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管理;使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具有使用系统和应用资源上课的能力,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基本能力;通过培训,使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能够承担起完成校本培训、教学示范、为教学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第23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3 No.5 2010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10 —————————————— 收稿日期:2009 - 12 - 06 作者简介:陈晓菊(1969 -),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① 在《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1995年第8期12-13页中拉尔夫·埃里森回答采访时说自己从1945年开始写《看不见的人》,共历时五年完成写作。但在任绍曾等译的拉·埃里森著《看不见的人》(文学出版社,1984年)中的出版前言中提到作者历时七年完成小说创作。特在此说明。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陈晓菊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5 - 0021 - 05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1](前言) 该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保卫者”奖。作家本人在1969年因该书获美国自由奖章,1970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5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作者始终没有给出他的姓名)在美国南部和北部遭遇种种不幸的同时不断追寻自我并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以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为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观,内容涉及作品主题、艺术手法、象征主义、身份追寻、互文性、二元对立等。但是,鉴于小说所揭示的关于自我和生存的问题,笔者认为,《看不见的人》体现了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特质。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体现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即人,存在,自由,处境,选择。 [2](186) 存在主义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欧美文坛,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达到了高潮。60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它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埃里森在存在主义文学盛行的年代历时五年完成 这部文学巨著,① 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或多或少受到过这股文学思潮的影响。作者曾在《巴黎评论》杂志上解释了自己对小说结构安排的意图:小说的三部分(前言,正文和尾声)代表主人公 走过了从希望到激情再到彻悟的过程。[3](13) 主人公从南方来到北方纽约,实际上是从一个虽难以容忍但尚可理解的地方走向一个彻底混乱和疯狂的世界。埃里森使小说主人公活动的场所游移在险恶纷乱的外部世界和矛盾重重的心理世界之间,把人物的荒唐处境戏剧性地加以放大,使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体现了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变种之一的黑色幽默的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两部分对这部黑人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荒谬的极限处境 法国的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兼文学家,也是第二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 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简介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 cè de l'essenc)。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索伦·克尔凯郭尔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可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要代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