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性质3

性质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45.0分)

1. 已知sin cos ,且,则sin +cos 的值为( )

A. B. - C. D.

2. 是第四象限角,,则( )

A. B. C. D.

3. 若,则sin 3(π+α)+cos 3(2π+α)的值是

A. B.

C. D.

4. 函数是

A. 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

B. 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

C. 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

D. 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5. 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则可以是

A. 1

B.

C.

D.

6. 已知函数满足,其图像与直线的某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的最小值为,则

A. B. C. D.

7. 设函数,则()

A. 在上单调递增,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B. 在上单调递增,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C. 在上单调递减,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D. 在上单调递减,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8. 设,函数的图像向右平移个单位后与原图像重合,则

的最小值是(

A.

B.

C.

D. 3

9. 函数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ω, 的

值分别是( ).

A. 4,

B. 4,

C. 2,

D. 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0. 已知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π,则f (x )在 上的

单调递增区间为

,则实数

11. 若动直线 与函数 和 的图象分别交于M 、N 两点,

则|MN|的最大值为________.

12. 函数 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则将

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像解析式为

________.

13. 函数 , 的单调递减区间单间为 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已知函数y=3sin

(1)用五点法在给定的坐标系中作出函数一个周期的图象; (2)求此函数的振幅、周期和初相;

(3)求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围. 15. 设 ,若

的最大值为0,最小值为-4,试求 与

值,并求

的最大、最小值及相应的

值.

.

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5.3.1平行线的性质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猜想、实践、探究不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节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可将上述问题细化: 1.如图,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请填表: (2)如果a与b不平行,∠1与∠2还有以上关系吗?

(3)通过(1)(2)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如图,直线a∥b,则∠3与∠2相等吗为什么∠3与∠4互补吗 思考1.你能根据以上探究,归纳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吗?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相应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关系? 【归纳结论】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相应的判定定理的已知部分和结论部分正好相反,它们是互逆关系.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已知AB∥CD,AD∥BC,∠A与∠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 2.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M,N,MP平分∠EMA,NQ平分 ∠MNC,那么MP∥NQ,为什么? 3.将两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摆放,使其中一张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另一张矩形纸片的一条边上,则∠1+∠2=_____.

比的基本性质-习题

比的基本性质练习题 1、填一填 (1)4÷5=()÷()= (2)16:12=(16÷□):(12÷□)=4:3 (3) 分米: 米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4)六(1)班有45名同学,共买了225本练习本。练习本的总数与人数的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5)甲、乙两个数的比值是,如果乙数除以3,要使比值不变,那么甲数()。 (6)甲、乙两个数的比值是0.36,如果甲数乘以5,要使比值不变,那么乙数()。 (7)甲、乙两个数的比值是,如果甲、乙两数都乘4,那么比值是()。 (8)甲、乙两个数的比值是6,如果甲、乙两数都除以6,那么比值是()。 2、化简下面各比 13:26 18:45 ::0.375:0.25 0.8:0.05

3、商店运来的苹果箱数是运来梨的1.6倍,写出苹果箱数和梨箱数的比,并化简。 4、汽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写出汽车速度与火车速度的比,并化简。 5、某工厂工人数占全厂职工总数的,技术人员人数占全厂职工总数的,其余的是干部。写出这个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人数的比。 6、某班学生人数在40到50人之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这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课题二:比的基本性质(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 的整数比.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下表: 3.商不变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呢? 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将这两个性质板书 在黑板上: 商不变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 数,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 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新课 1.引入新课.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与知识框架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框架与学科性质。 体系框架(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一、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二、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三、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四、综合性和开放性 2.古希腊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古希腊自然观:

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观 核心是目的论,利用“形相”和“质料”的原理,说明了所有的自然现象。“形相”是使事务运动的能动原理,“质料”是运动发生的材料。亚里士多德把形相看作是积极主动地,把质料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这就否认了物质自己的运动,最后导出了第一推哦动力。 机械论自然观: 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这被视为机械自然观的代表,其特点是: 1.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 2.2.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 3."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3.平行线的性质

3.平行线的性质 【基本目标】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结合平行线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教学说明】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第2个问题,让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总结归纳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 (1)请同学们观察你的练习本,每一页上都有许多互相平行的横线条,任取其中两条平行的线条,如图l1∥l2,请同学们任意的画一条直线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与它们相交,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小结归纳:平行线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上图:∵l1∥l2(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再通过∠3和∠4的测量进行验证,教师再提示学生对照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进行总结,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一. 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 (1)已知:如图①,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1= ∠2. 图① (2)已知:如图②,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1+∠2=180°. 图② 小结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如图①:∵AB∥CD.(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如图②∵AB∥CD.(已知) ∴∠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说明】渗透逻辑推理的思想将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在几何学上,对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初学者最难以理解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时时重视. 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将三条判定与性质全部打出.

比的基本性质 (1)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我国国旗的认识,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具准备 大小不同的三面国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比的意义,谁来说说什么是两个数的比? 2.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合作探寻,得出规律 1. 初步感知规律。

(1)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最小的一面红旗) 这面国旗和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中向人们展示的国旗一模一样,长都是15cm, 宽都是10cm, 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 (2)同学们再看一看,这又是什么?——还是一面国旗。 这面国旗的长是60cm, 宽是40cm ,长和宽的比是多少? (3)咱们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时同学们的心情如何? 我们升旗所用的国旗的长是180cm ,宽是120cm ,它们的比是多少? 2. 合作交流,寻找异同,探寻规律。 (1)根据三面国旗的长与宽,我们写出了三个比,它们都一样吗?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三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怎么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生分组讨论,师适当参与。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的板书) (3)谁能更概括的说说这三个比中存在的变化规律? 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4)这三个比的前后项变了,什么没变?(板书:比值不变) (5)不通过计算比值,你能不能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来证明比值不变呢? 板书:15:10=(15×4)÷(10×4)=60÷40

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教案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c b a 4 3 2 1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命题等内容,首先在研究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了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因为学生在研究判定是已经了解到研究平行线就是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很自然就想到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也要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因此,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关系入手引入了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解触了一些命题,如:“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对顶角相等”等命题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互为逆命题,条件与结论相反,因此区分判定和性质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可告诉学生,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时判定,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出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在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来推理证明其他两条性质的过程中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种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整理,使学生在今后的不断训练中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设计说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他们混淆,因此,复习平行线的判定为后面性质与判定的比较做好准备,同时利用性质定利用判定定理的互逆关系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由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讲要探究的问题。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例1(1)、(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4~7题。 设计思想: 《比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内容也是“比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包含两个小题(1)、(2)及“做一做”等。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为教学重点,并围绕牵动教学主线的“猜想”,引领学生参与“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过程,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总结、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人生态度。 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凸显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并且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探究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86= =43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 教学例1 6÷2 8÷2 ……

(1)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61∶9 2 0.75∶2 (2)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第3讲 椭圆的定义及几何性质

椭圆的定义及几何性质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及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回顾 1.定义: ①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等于2a (122___a F F ),这个动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定点叫 ). ②点M 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e ∈ ,则P 点的轨迹是椭圆。定点叫做双曲线的 ,定直线l 叫做双曲线的 。 ③,,a b c 之间的关系 。 2.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 (1)若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图像关于 对称,顶点坐标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2)若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图像关于 对称,顶点坐标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3.椭圆参数的几何意义(如图): (1)12PF PF += ,(2)12PM PM += , (3) 1212|||| |||| PF PF PM PM == ;(4)1122A F A F == ; (5)1221A F A F == ;(6) 1PF ≤≤ ; (7)12BF BF == ,12OF OF == ;12OB OB == ;

(8)21F PF ?中结合定义122PF PF a +=与余弦定理21cos PF F ∠,将有关线段1PF 、2PF 、21F F 和角结合起来,设122 F PF θ ∠=,则12PF F S ?= , 三、例题分析: 题型1.椭圆的定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B .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C .方程()22 22 2 10x y a c a a c +=>>-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 D .方程()22 2210,0x y a b a b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 练习1:1F ,2F 是定点,126FF =,动点M 满足126MF MF +=,则点 M 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直线 C .线段 D .圆 题型2.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离心率为 2 2 ,准线方程为8±=x ; (2)长轴与短轴之和为20,焦距为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8.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数导—010 授课时间:2014年3月日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在与前一节判定定理的联系中,体会互逆的思维过程。 3、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4、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难点:明确推理证明每一步的理论依据,证明格式和步骤的规范性。 三、学习过程: (探究一)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结合学习目标独立思考,翻看课本48—49页了解性质定理一的证明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第一个性质定理: (探究二)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你能将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出来。 (2)通过(1)的表示,请找出该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条件: 结论: (3)通过(2)的条件和结论,你能写出已知、求证吗?并根据已知画出几何图形和完成证明过程中的填空。 已知: 求证: 证明:∵a∥b() ∴∠3=∠2 () ∵∠1=∠3() ∴∠1= ()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第二个性质定理: (探究三)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独立思考,脱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学习,你能结合图形直接写出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证明过程吗?试试看。已知:如图a∥b,∠1,∠2是直线a和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 求证:∠1+∠2=180° 证明: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第三个性质定理: 预习自测 1、如图a∥b,写出相等的同位角: . 写出相等的内错角:, 写出互补的同旁内角: 2、如图a∥b,∠1=68°,那么:∠2的度数为 3、如图,已知:DE∥BC,∠ABC=52°,∠BED=18° 求:∠ABE的度数 四.课堂学习 1、小组展示探究二的证明过程,进一步规范证明定理的基本步骤。 2、小组展示探究三的证明过程。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证吗?组内交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十大辩证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十大辩证特性 张国宏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5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而丰富的辩证特性,对其辩证特性进行论证概括不仅是在理论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需要,而且是在实践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特性主要体现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反思性与前瞻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等十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性;辩证统一 作者简介:张国宏(1968-),男,安徽舒城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高校理论战线》、《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10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中国哲学年鉴》摘要1篇。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社科规划课题(编号06MLZB04ZD)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而丰富的辩证特性,对其辩证特性进行论证概括不仅是在理论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需要,而且是在实践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 P34)的需要。仔细探究,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0.3《平行线的性质》典型例题精析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熟练地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题和说理问题. 3.能熟练地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和推理问题.

1.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几何符号语言:因为AB∥CD,所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几何符号语言:因为AB∥CD,所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符号语言:因为AB∥CD,所以∠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①“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都是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推出来的结论,单独说“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错误的. 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特征的大前提都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离开这个前提就不存在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③由平行线的性质可以推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所以一定要结合图形认清角的类型. 【例1-1】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两条平行线a,b中的直线b上,如果∠1=40°,则∠2的度数是( ). A.30° B.45° C.40° D.50° 解析:∵a∥b,∠1=40°, ∴∠3=∠1=40°. ∵∠2+∠3+∠4=180°, ∠4=90°,∴∠2=50°. 答案:D 【例1-2】如图,已知AD∥BC,∠B=30°,DB平分∠ADE,则∠DEC=( ).

比的基本性质优质课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虞城县芒种桥乡中心小学沈爱玲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比的意义,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约分、通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传承性。并为下面学习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不难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进行化简比的运算。 能力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由旧到新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引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分数 前项分子

:(比号) -(分数线) 后项 分母 比值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观察猜想、探究新知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淘气和笑笑进行踢毽子比赛淘气踢了30个,笑笑踢了36个: (1)写出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比,并求出比值 30:36=30/36=5/6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吗?并在小组进行验证: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15:18 30÷36=(30÷2)÷(36÷2)=15÷18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3、展示结论: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试着求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范例点击,应用新知 例1:尝试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4 : 42 ⑵ 0.7 : 0.8 ⑶2/5 : 1/4 (4) 0.7:0.8 (5) 52:4 1 你是怎么想的?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比的基本性质(正式)

比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比?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清举例说明 2.求比值 6:8 12:16 35:63 (2)师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商不变的性质)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你是根据什么来证明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把上面的三个分数:43、86、 16 12分别改写成比的形式: 3﹕4、 6﹕8、 12﹕16 问: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 这三个比都相等,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4 3(0.75) 老师用等号连结三个比:3﹕4=6﹕8=12﹕16 问:在这个式子中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前项、后项都变了,比值没有变) 问:前项和后项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1)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上面的式子,得到:3﹕4=(3×2)﹕(4×2)=6﹕8 3∶4 =(3×4)∶(4×4)=12∶16 6∶8=(6×2)∶(8×2)=12∶16 问:认真观察这些式子,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吗? 引导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 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上面的式子,得到:6∶8=(6÷2)∶(8÷2)=3∶4

12∶16=(12÷4)∶(16÷4)=3∶4 12∶16=(12÷2)∶(16÷2)=6∶8 问: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⑶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问: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两句话? 初步归纳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追问: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数”可以是任意数吗? 强调:0除外。因为0本身没有意义,乘0使比的后项没有意义。 最后归纳出完整的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强调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 2.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椭圆的基本性质

课题:12.4椭圆的基本性质(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对称性,顶点,范围等几何性质. 2、能根据椭圆的几何性质对椭圆方程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会画椭圆的图形. 3、学会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能够解决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问题,中点问题等. 4、在对椭圆几何性质的讨论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与转化,学会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探究新事物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问题和中点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知识回忆 (1) 椭圆和圆的概念 (2) 椭圆的标准方程 2、课前练习 1) 圆的定义: 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______的图形的轨迹。 椭圆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的轨迹。 2) 椭圆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 轴上____________( ) 2。焦点在y 轴上____________( ) 若125 162 2=+y x ,则椭圆的长轴长________短半轴长__________,焦点为_______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__,焦距为______________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其中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由曲线求方程,二是由方程画曲线.前面由椭圆定义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属于第一类问题,本节课将研究第二类问题,由椭圆方程画椭圆图形,为使列表描点更准确,避免盲目性,有必要先对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进行讨论. 二、讲授新课 (一) 对称性 问题1:观察椭圆标准方程的特点,利用方程研究椭圆曲线的对称性? x -代x 后方程不变,说明椭圆关于y 轴对称; y -代y 后方程不变,说明椭圆曲线关于x 轴对称; x -、y -代x ,y 后方程不变,说明椭圆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问题2:从对称性的本质上入手,如何探究曲线的对称性? 以把x 换成-x 为例,如图在曲线的方程中,把x 换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内容: 一、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 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案例教学用具 预览: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 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人教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12÷4=3 (12÷2)÷(4÷2)=3 12÷4=3 (12×2)÷(4×2)=3 4、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 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 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4、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师: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观察讨论:你们是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的? (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明确:我们可以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意图:通过练习,理解最简整数比,并为后面化简比作铺垫)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课件出示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⑵生读题,然后写出一大一小两面旗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 15:10 180:120 师问: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生自己尝试化简。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交流,体会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