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阶段与新格局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阶段与新格局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阶段与新格局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阶段与新格局

在外有全球性金融海啸肆虐、内有民进党及“台独”势力阻挠的背景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两岸制度化协商也向纵深推进。4月26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南京举行会谈,两会(指海协会和海基会,下同)正式签署两岸定期航班、两岸金融合作以及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3项协议,并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达成共识。2008

年6月以来,陈、江三度会面,聚焦经济议题,共收获9项协议和1项共识,使两岸经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朝着全面、双向、直接的方向大步迈进。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阶段与新格局

■孙升亮

旧格局不适应新形势

近30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截至2008年底,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数累计为7.75万件,大陆实际利用台资总额为470多亿美元。1978~2008年,两岸贸易总额为8500多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进口7056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

但是,由于受到台当局长期以来的政策限制与人为扭曲,两岸经贸关系长期保持着“局部、单向、间接、不平衡”的基本格

局,具体表现为:其一,台商对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技术层次受到高于国际标准的歧视性限制,且2/3为加工出口,而占台湾GDP总量70%以上的服务业对大陆投资比例偏低,进展缓慢;其二,大陆对台投资几乎是空白,大陆产品输台受到很大限制;其三,两岸之间的海空航运只能以福建沿海地区的“小三通”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两岸产业合作也仅以民间形式推动;其四,两岸在投资、贸易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近年来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依存度保持在40%以上,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出口远高于大陆对台投资和出口。台湾经济对两岸经贸及大陆经济的依赖度不断升高,而大陆经济对两岸经贸的依赖程度则逐步降低;其五,两岸经济整合始终停留在功能性整合的阶段,无法跨越制度性整合的门槛。这一切制约了两岸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去年以来,一方面,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影响两岸经济合作的政治障碍基本消除;另一方面,百年未遇的金融海啸对两岸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冲击,两岸经贸面临大幅调整,台湾经济深陷困境,迫切需要大陆因素的拉动。去年12月~今年3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平均衰退幅度超过40%,台湾对外投资下降70%以上。马英九以振兴经济为竞选主轴并赢得选举,但就任后因岛内经济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与外部不利环境发生了共振,台湾经济形势趋于严峻。

目前,大陆经济虽然受内外因素影响也面临空前挑战,但由

于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远低于台湾,具有广阔的内需市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效果初现。很显然,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衰退导致的台湾对外出口与民间投资均锐减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大陆市场、开放陆资入岛,对台湾经济早日走出谷底至关重要。

此外,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启动在即,两岸如不能加强合作,台湾在东亚地区一体化中将会被“边缘化”,相关产业将会受到巨大冲击。

朝全面正常化方向迈进

去年两会通过北京、台北两次会谈所签署的6项协议,为达成两岸全面、直接“三通”的目标,实现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启动,不仅有助于加强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增进相互理解与共同感情,而且为大陆企业赴台进行商务考察提供了便利。两岸开辟空中直达航线并实现包机的常态化,使岛内工商界呼吁了十多年的两岸海空直航基本实现。两岸邮政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直接通邮的全面实施。两岸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强合作,也有助于消除两岸交流中的问题与风险,赢得民意的支持。

如果说,去年的两次商谈主要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涉及两岸经贸的根本性问题,且部分协议内容尤其是一些技术性问题也都经过长期沟通累积了共识的话,今年4月的3项协议和1项共识则与当前形势紧密相连,是新形势下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

新举措,具有更大的开创性,将会带来两岸经济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按照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两岸将开通定期客运航班。由“包机”到“定期航班”,两岸空中客运历史性地真正实现了正常化,空中直航的目标也顺利达成,相关管理也更加规范。

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两岸加强合作、共御外部风险的应急之举,更反映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双方安排,两岸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在最近一段时间完成银行、保险及证券3个监理备忘录(MOU)的签署,从而为双方进一步协商互设金融机构等市场准入问题创造条件。如果上述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两岸经济关系将由实体经济发展到金融领域,不仅从根本上改善长期困扰大陆台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将大大带动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从而改变现有的以制造业合作和加工出口为主的格局,形成新增长点,进一步强化两岸经济的结构性依赖。

两会就陆资入岛达成共识,标志着两岸经济往来即将从单向投资发展到双向投资。大陆方面制定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管理办法,并于5月1日起开始实施。台湾方面最迟在共识达成后1~2个月内公告陆资来台办法与开放清单,目前倾向于同步开放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及部分营建工程业。如果一切顺利,年底前大陆企业就可望实现对台投资。大陆资金赴台将给两岸经济关系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使两岸60年来第一次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这不仅将使两岸经贸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发展,而且会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开展司法互助,不仅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护,而且标志着两会协商从经济性议题扩展到社会性议题,有了新内涵。

从总体上看,上述协议及共识的逐步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岸经济关系原有的相对狭窄的格局,使之展现出全面、直接、双向的开阔境界,朝正常化方向大步迈进。

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方向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都是中华民族的经济体,正常化不过是最低要求,紧密化、特殊化才能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两岸只有建立制度化的经济合作架构,才能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进行经贸优惠安排,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再上新台阶,更好地造福两岸民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

马英九在竞选时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表示若当选会立即推动两岸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按照他的说法,CECA是介于“自由贸易协定”(FTA)与大陆和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之间的“第三模式”。对于马英九提出的CECA,大陆给予积极而充满善意的回应。此后,迫于岛内形势,为了化解民进党歪曲宣传所带来的压力,马英九又将台湾方面拟议中的这份协议更名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

在台湾方面的提议下,两会在南京商谈过程中还首次就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初步交换意见,未来两岸相关部门将对此进行具体讨论。尽管两会在下一阶段协商议题安排中并未提及该议题,但如果未来条件成熟,该议题列入第四次“陈江会”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两岸在各自进行内部规划的同时,近期应尽快成立由两岸产官学界参与的研究或推动小组,研拟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性协议的内容、步骤及运作方式。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实际出发,在充分吸收两岸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适当参考《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大陆与港澳CEPA的具体条文,创造出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应是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两岸之间综合性的经济合作协议,不管它使用什么名称,都应涵盖两岸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并根据当前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重点,促使两岸更好地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避免政治争议。在贸易方面,不仅需要降低产品的关税或免税,而且还要分阶段逐步撤除非关税壁垒,为服务贸易进入对方市场降低门槛,提供便利。在投资领域,除台湾方面开放陆资入岛外,两岸也应适时强化相互投资保障,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在推动步骤上,可以采取先签署框架性协议,再就其中的具体方面进行细部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应根据各个产业的不同情况,确定优先次序,尽快推动“早期收获”计划,向那些受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影响较大、具有急迫性或有利于两岸增加就业的领域倾斜,争取早出成效,而对那些可能受到不利冲击的产业则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总之,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两岸各界应携手同心,戮力推动,以便共度时艰,开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造福两岸同胞,增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其现象,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 盘点一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的经典案例吧。 1.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 这就是数学家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 2.交易学与择偶观。 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 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 ABCD女 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 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由来 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它的本义是即使您不用付钱吃饭,可您还是 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您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 100万的 生意,您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 这,就是对于机会成本朴素的概念。 4.笑话经济学

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 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5.有个说法叫“穷人税” 最典型的是买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穷人(经常买彩票的人请不要介意),这是他们承受能 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但中奖毕竟是小概率,长期以往,细水长流(不过是往外流),出得多、进得少,就权当缴税了。 6.帕累托分布 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 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 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 7.无利润投资 请举例说明什么叫无利润投资,经济学教授提问。 “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个男学生抢答道。 8.幸福公式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关于两岸关系的认识

关于两岸问题可以从文化、种族、血缘、历史、法律、利益等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个体生物都有自己的最基本的利益----生存,为了生存,一部分个体会以损害或牺牲另一部分的生存利益为必要手段。但任何手段都会受到大自然的生物链规则的约束和限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生物个体的本能,在不违背大自然规则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跟个体的实力密不可分的。由于实力再强大的个体都不可能与社会实力抗衡,所以越高级的生物,社会化就越强。人类发展到今天,社会化的最高级形式是国家,所以一个国家的实力(国家的实力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同时也和这个国家的人口、领土面积、资源等有一定的关系)越强,这个国家所包含的个体(人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台湾面积小,资源少,其发展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当年国民党从大陆带走的种种资源,包括文物、资金、人才等。人才可以培养,但是其他资源都是会用竭的。台湾的领土和人口对其发展有很大的限制,,所以想发展经济势必是要走出台湾的,相比欧洲,日韩,美国等地,台商是更愿意到大陆发展的,因为文化同源,且大陆的政策很是优惠。因此台湾的发展实际上是离不开大陆的庇护的,如果台湾强行要求独立,那么必将成为一座真正的孤岛,岛内经济也会大面积萎缩,民众是不会希望这种情况发生的,所以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岛内的政局一直不稳定,蓝绿两大阵营这几年不断的相互夺权,国民党为求得大陆的支持,一直表示支持两岸统一,甚至藉由连战访问大陆博取大陆好感,同时希望引入大陆商人进驻台湾投资。简化赴台旅游的程序也是措施之一。 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还有一大因素就是美国,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日渐强大,怕中国影响其霸主地位。所以希望通过台湾问题牵制住中国,并妄想将台湾作为其军事据点,加强于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对峙实力。这种行为本质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台湾。台湾也是希望由美国加强起国际地位,希望得到国际认可,但绝对不希望美国真正干预到岛内的政治。所谓日久见人心,在双方各自心怀鬼胎的情况下,他们的这种联合是不会长久稳固的。作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美国实际上是不愿意公然支持台独的,他们希望通过所谓民主来说事,但是本质上我国内政,他国石无权干涉的,否则必然遭到国际上的谴责。且美国的经济大幅衰退,其自顾不暇,并不会真的为台湾提供更多的实质支持。 最后,我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中一直强调不放弃是用武力,如果到了非要是用武力的时候,战争实力的高下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经济恢复中美国,民众是不可能愿意国家花费巨资派军队跨越大洋去参加一场与他们关系不大的,别国的内部战争的。所以即使美国政府愿意,纳税人也不会同意。美国队台湾在战争实力里上支持实质是很小的。 综合各种观点,两岸统一是必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 作为一个大学生,对于政治的走向我们无法左右,但是起码我们要时刻关注相关信息,有起码的了解。对于两岸统一,一个中国的认识更加是不可动摇的。

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政治、文化、军事等都得到长足进步。同时,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经济活力的释放,经济发展的后力已不如改革开放初起时那么雄厚,这就预示着经济的发展将进入转型期,中国必须重新寻找经济发展的动力。 经济的增长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效率,即提升生产力。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才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刀耕火种之中走出,进入稳定的农业生产时代,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者社会制度的进步,凭借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东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制度的变更更是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冶炼技术,冶炼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推动了种植业与养殖畜牧业的发展,农用工具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种植成为当时人类主要的生存条件。冶炼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中级阶段,标志着漫长的公有制社会走到了尽头,从此进入私有制社会。人类的追求永远是无止境的,蒸汽机的出现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引发产业革命,随之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这一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重要原因,生产工具,即生产技术的变革才是直接因素,这一因素在近现代历史上尤为重要,蒸汽机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生产从大自然的动力——河流中解脱,人类获得了稳定可靠地发展动力,电力投入使用以后,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累计以几何级增长,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所需的生产原料从农业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们制作衣服所需的原料不再仅仅依懒于农业,我们需要的众多物件有石油化工提供的塑料做成,在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等推动之下,未来生产力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仍然需要的是生产技术颠覆性的突破;二是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到生产技术上到一定阶段后,技术的复制不但能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新技术最大程度的服务全社会。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的社会,这就意味着任何过度的要素投入都将是一种浪费,甚至抑制创新的产生和社会的进步。众所周知,苏联曾经强大一时,在科技、军事上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严重依懒于重复投资而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掠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l、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和发展已经制度化、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和发展活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内技术市场。即使研究和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和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研究和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这个途径带来了其它国家科技发展的信

论两岸关系发展影响因素与前景

论两岸关系发展影响因素与前景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台湾便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随着地壳的运动,台湾成了一个海岛;又在时间的流逝中,政治形势的变化下,让大陆母亲不小心遗失了她的孩子——台湾。一直到今天,台湾还是没有正式“认祖归宗”;而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从建国初的对立到开始第一次合作,并逐渐形成现在的和平发展局面;中间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却势在必行。对于现在所处的发展情况,随着时间的转移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两岸关系问题,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铺设道路。 【关键词】台湾、海峡两岸、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正文】 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简介 1.1949年,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建立新中国,蒋介石先生带领国民党重要人物逃往台湾,致使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开始处于对立状态,并且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关系都是冰冻状态。但大陆一直不断努力想要改善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 2.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对于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家领导人始终以缓解两岸关系、推动和平发展、力求台湾回归为目标处理两岸事务。 3.1999年以来,通过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从最初的冰封状态开始融化,逐渐升温。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果,首先要靠大陆长期以来不断的努力;其次得益于大陆对台政策深得许多台胞的民心,使台胞成为反“台独”的主力军,而各界同胞皆心系祖国、团结一心以反“台独”为己任;再次,邀请了许多台湾重要人士访问大陆、促使两岸反“台独”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最后,“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及尊重,因此“台独”势力越来越孤立。 4. 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平发展理应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为之奋斗的目标。“四点建议”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至高点上,继往开来,着眼大局,审时度势,是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四点建议”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中国和平统一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 摘要: 两岸经济关系在双方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经贸活动有了共同规范,彼此互补互利的空间将大幅增加。经贸往来将更为频繁,而可能建立更有效率的分工体系。从两岸官方近月的动向视察,未来的发展将朝三个方向推进。“台独”是岛内外敌视中国、遏制中国的分裂势力的一个目标,尤其是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夺得台湾执政权之后,“台独”与“遏独”成为海峡两岸斗争与较量的焦点,而且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互补互利、两岸贸易、三通、两岸关系、统一后的中国形势、个人对台湾问题的期待正文: 两岸关系从经济视角看两岸关系,在两岸关系中,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关系,即经济力与政治力,构成两岸关系互动和发展的主轴。 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任何国家或地区无不以经济利益摆在前面。民进党当局却在绑架台湾人民,强制推行?去中国化?,成为影响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稳定的?麻烦制造者?。为一个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台独?去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未来随着祖国大陆的?和平崛起?将更不可能。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上任10天后发表的重要讲话所强调的:?如果台湾走向独立,新加坡将不会承认它。事实上,没有任何亚洲或欧洲国家会承认它?。若想在世界格局中继续生存与发展,民进党当局必须寻找到两岸政经利益的平衡点。 若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整合以观,它不是台湾与大陆在玩双人赛局,也不是两个对打,两岸共同面对的是全球竞争,台湾不能寄望大陆进步比较慢或期盼大陆出什么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先进。还有,许多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建立采购与研发中心,扩大在中国的采购份额,以及提高本土化的研发水平。中国已成为全球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联合国贸发会预测,中国吸收外资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这个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活力,也取决于中国现有和未来开放后庞大的市场。 从长远来看,两岸任何一方甚至美、日等国,都阻挡不住4种为?经济中国?催生的力量1、比较利益法则带给双方的经济利益;2、两岸经济整合带来?双赢?的吸引力;3、经济双赢迟早会替代政治考虑,变成主导力量;4、区域经济扩大中,两岸相互扶植的必要性。 上述趋势确实让仍坚守?台独?立场、执意与大陆敌对的民进党当局感受到极大的威胁,产生了?不安全?的顾忌。究其来源,这种不安和焦虑是来自执政当局的内部:第一是因为经济上对大陆依赖日深的不安。由于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互补性极强,两地生产和贸易结合的产业合作沛然莫之能御,而且必将更加发酵,在大陆方面积极倡导及台商的推动下,两岸经贸交往将日益便捷化,并逐步迈向双向交流。?台湾与大陆经济已经到了唇亡齿寒的地步,加上学术、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小三通地区早已融合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精选文档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 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精选文档

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展望

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展望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经济整合不断加深,但是还存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解除人员交流限制,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签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台湾当局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使两岸失去互信。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台湾当局认同两岸终极统一,从“九二共识”开始进行商谈。在WTO的规范下,自修订后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经发会”共识出发,所以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两岸关系问题,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铺设道路。 关键词 台湾、海峡两岸、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正文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简介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当前的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但两岸直航与“三通”仍未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危机。 二、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台湾政党中,以国民党、亲民党及新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主张维持现状和统一、认同包含台湾的中国;而以民进党及台联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主张台湾以一个国家的名义登上世界的舞台。因此,台湾的执政党属于泛蓝阵营还是泛绿阵营,对于两岸关系的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土地所有制结构】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两岸关系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两岸关系 近期以来,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是个频繁见诸报端的词语,这反映出近期两岸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是海峡两岸早有的共识和一致的要求。早在2009年12月下旬,海协会和海基会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在台湾台中结束时双方还明确把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作为2010年上半年第五次两会会谈的重点议题,并为此尽快启动两会框架下的专家级磋商。胡锦涛主席的新年致辞中也强调要在2010年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以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扩大两岸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更好维护台海和平。 为了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海基会与海协会先后进行了三次谈判,终于商定了最后的签署时间,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就要破茧而出了。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关系率先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有了制度性突破,这将为日后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极重要的基础,更将大大推动两岸各自经济增长和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无疑将极大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两岸关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将极大地扩大两岸经济上的往来,推动双方特别是台湾经济的复苏和发展。ECFA将会给台湾民众带来切切实实的经济利益。两岸经贸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国际产

业链条中形成共同合作环节,相互影响至深。无论依据一体化理论还是实践,两岸都已具备建立更紧密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消除迄今两岸经贸关系还存在的障碍,走向更开放更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关系已经势在必行。签署了ECFA后,享有关税优惠与排除非关税障碍,将使台湾的众多产业借助大陆内需市场的力量整体受惠,由此所推动的庞大产业链,对台湾经济无疑是极大利好。由此,台湾的实际GDP可提高1.65%-1.72%;总出口量则可望上升4.87%-4.99%;总进口量亦上升6.95%-7.07%;总就业人数可望实际增加25.7万人-26.3万人。也正因为此,签署ECFA得到的广大台湾同胞的支持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将进一步扩大两岸各界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为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经济上往来的密切,必定可以增加双方在政治上的共同点,增加双方政治上的互信,为以后政治上的谈判打好基础。同时伴随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双方在文化、教育上的往来也必将大大加强,将增强两岸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帮助岛内群众树立起祖国统一的观念,从思想文化角度压制“台独”主义思潮。总之,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为今后两岸协商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预做准备、创造条件。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过于乐观,两岸关系友好发展的阻力仍然很大,岛内“台独”势力仍很强大,“台独”活动仍很活跃,国际上反华势力仍然会利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近期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就是一个例子。ECFA仅是架构协议,未来还有持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二班 黄磊 201040710112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邓小平也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最终会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一、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 18世纪,以蒸汽机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机器时代。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先后代替封建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创立及初步实践的时期。 19世纪,以电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而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传统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子能技术、空间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塑料、合成化纤、合成橡胶的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生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各种卫星的发射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竞相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1世纪将是发展和利用高效、洁净和安全新能源的时代。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将得到进一步采用,运行安全、高效、清洁的核能技术将取得新的突破,潮汐发电、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水利与地热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海水中氢同位素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将有

可能得到工业化应用,人类将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自己对能源的需求。 21世纪将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地、理性地、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愈加重视自身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循环和可替代性研究。 以信息技术领头,包括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群,形成了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主流。其特点是产业关联度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高,且正分别向着更广阔的宏观领域、更精细的微观领域和更复杂三个方向发展。 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前是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的时期。一是商业的起飞,或所谓“商业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二是世界贸易粗具规模,它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的基础。其中大西洋贸易循环系统中的“三角贸易”与仅次于大西洋贸易的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是当时世界贸易的重要内容,三是西欧经济的迅速成长。西欧先进,亚洲落伍的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说明在社会经济发生历史巨变的条件下,民族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意识观念之强弱,实际上关涉到国家民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求生存与发展之成败。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第二个时期,是世界市场成立,世界

智库看两岸关系

美国智库看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台海局势也因应中国的国力和策略产生了一些变化。布鲁金斯学会西密歇根大学学者王元康(Yuan-kang Wang)在文章“China’s Growing Strength, Taiwan's Diminishing Options”对新阶段的两岸关系进行了探析。 王元康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会进一步的扩大。其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增强会限制台湾的战略选择,加强美台关系可以增加岛内的安全保障。 王元康指出,两岸关系在95-96年台海危机以后保持平稳发展,并在马英九上台后得到显著改善,两岸签署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并从“金元外交”挤压对方外交生存环境转变为默契的“外交休战”。北京政府改变对台策略,争取台湾选民,减少提起不受欢迎的“一国两制”统一原则并避免台湾注意中方并不放弃武力统一台湾的选择,同时,北京政府还给予台湾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惠,以紧密两岸关系。 在探讨中国军事实力上升的问题上,王元康认为,尽管两岸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大陆方面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及导弹质量和准确性的提高,乃至其海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对台独分子有相当的威慑作用,但同时也对两岸的军事互信以及台湾人民的向心力造成负面影响。他认为两岸军事平衡向大陆方面倾斜对台湾的安全造成三方面的负面影响:一,如果在未来,北京方面决定采取军事胁迫,台湾可能被迫牺牲自己的利益并顺从北京的要求;二,大陆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的提高可能延迟或阻挠美国在冲突情况下支持台湾的企图,提高美军干预的成本。随着台湾对受到攻击的可能性提高,以及对美国是否会保护台湾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减少台湾与大陆讨价还价的筹码。此外,中国整体军力的崛起也会使台湾的盟国质疑协助的必要性。三,防御大陆攻击的困难不断上升也可能提高人们对未来台湾国防事业投入的怀疑。王元康强调美国的支持对台湾生存的重要性,同时担忧美国对台售武的重新评估会对岛内安全产生影响。 而对于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方面,王元康肯定了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