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跟进作业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018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跟进作业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018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跟进作业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018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跟进作业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原始农业的发展

发展: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________。

影响:我国的稻、粟和黍后来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标志: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2河姆渡人的生活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__流域,距今7000年左右。

知识点3半坡居民的生活

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典

型。

1.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3.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

A .农业初兴

B .聚族而居

C .采集狩猎

D .贫富分化

2.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述,不符合

...史实的是() A.长江流域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B.长江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起源地

C.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

D.农作物种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2河姆渡人的生活

3.如图,如今在云南省境内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还存有一些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最早发现于()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半坡人B.北京人

C.元谋人D.河姆渡人

5.如图是小刚同学参观河姆渡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文物证明了()

A.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这里的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C.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家畜

D.人们开始用骨骼制作工具

6.下列说法与河姆渡人生活无关

..的一项是()

A.种植水稻B.制作彩陶

C.象牙雕刻D.使用天然漆

知识点3半坡居民的生活

7.“他们先在地表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最后架设屋顶。”这段材料最可能是对下列哪一先民生活状况的描述()

A.河姆渡人B.半坡人

C.北京人D.山顶洞人

8.考古人员在半坡遗址发掘范围内发现了一处半坡原始居民举行“祭天礼地”活动的场所。如果半坡原始居民用“祭天礼地”的方式庆祝粮食丰收,你知道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吗()

A.水稻B.粟

C.玉米D.红薯

9.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A.彩陶B.白陶

C.黑陶D.青铜器皿

03能力提升

1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

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11.为了真实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小明同学在2018年暑假期间进行了一次长途旅游,下面是小明在旅游景点拍摄的两组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组图一】

照片一照片二

【组图二】

照片三照片四

(1)组图一是小明在哪个原始居民遗址的旅游景点拍摄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原始居民最具特色的生活用具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 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教师:这首熟悉的诗歌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诗歌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师:原始居民仅靠“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充足,为了拥有固定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神话毕竟是远古人类对自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概念讲解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并通过列表法和对比法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来年又会发芽、生长、成熟,而且可以供人食用。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于是有目的的原始农耕便出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了解一下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通过了解什么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师:我国早期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北京人使用的是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书,想一想什么是新石器? 生:磨制石器。 师: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新石器吗?(如石刀、石镰、石纺轮、如果有学生提到耒耜或者骨耜,说明骨头也可以通过磨制加工成工具)。 师:与打制石器相比,使用磨制石器有何优点? 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猎捕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好地采集果实、可以更好地耕地种植植物等等。) 师: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获得的劳动成果越来越多,能够获取更多的猎物和采集更多的果实,还根据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学会了自己种植庄稼。当人们获取的猎物一下子吃不完,尤其是还有一些幼崽不适合吃,当时的人们会怎么处理?当人们种植了庄稼之后,可以囤积一些粮食了,人们还需要每天到山林里四处采集野果吗? 生:把多余的猎物幼崽驯养成家禽家畜,可以把它们养大了再吃;囤积了粮食之后,他们可以不用过过于奔波的生活,逐渐定居下来,偶尔去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引导学生朝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的方向思考。) 师:如果你是这些原始居民,你还会像北京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吗?你会在什么样的地方定居呢? 生:不会,会在交通方便、水土肥美的地方定居。(河边。) 师:所以黄河、长江成为了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是我们湖南人的母亲河,我国的原始农业最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点。本课教学难点是房屋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预习导学模式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一:本课教学优点以及我的收获: 1:本节课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 2: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对于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农耕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几幅劳动工具、农作物、陶器的图片,看图学史,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文物中蕴藏的历史信息,还原农耕生活的原貌;对于房屋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遗址所在地

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一点,并不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气象资料图片,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居住得舒适,学生发挥想象后,再揭晓答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本节课我始终贯彻教学设计的思路,围绕设定的三位目标进行教学。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5: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预习和观察图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缺点以及本课不足: 1:本节课是新生刚接触的第二节历史课,我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没有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模样时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这是今后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古代史的学习中,要多给学生展示历史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记忆深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部编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习题

部编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同步习题(含答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15小题) 1.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2.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一样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D.出现了贫富分化 3.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 4.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形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南稻北粟”生产格局。这种格局最早形成于() A.原始农耕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 5.假如假期中你要去参观半坡遗址,应该购买去哪的车票()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大同

C.陕西西安 D.云南元谋 6.下列这些现象中,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是() ①家畜饲养 ②磨制工具 ③农作物的出现 ④城市的出现 ⑤聚落。 A.①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⑤ 7.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形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南稻北粟”生产格局。这种格局最早形成于() A.原始农耕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8.“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A.北京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 9.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10.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六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四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原始农耕的发明;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第四目是房屋式样各不同。 3.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生活在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2.暑假期间,邵胜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 址,如图是他用手机拍下的干栏式房屋复原图。据此推断 该遗址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3.对我国原始居民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A. 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 B. 山顶洞人最早使用天然火 C. 北京人掌握了钻孔技术 D. 大汶口原始居民处在旧石器时代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彩陶 B. 黑陶 C. 白陶 D. 红陶 5.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A. 正确 B. 错误 6.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A. 楼房 B. 干栏式的房子 C. 半地穴式的房子 D. 吊脚楼 7.决定了河姆渡居民采用干栏式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 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B. 种植水稻的需求 C. 所处的江南地区河湖密布、潮湿炎热 D. 为了同其它地区的居民有效地区别开来 8.下列哪个古人类遗址是最早种植粟的遗址?() A. 河姆渡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周口店遗址 9.李芳同学参观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遗址,见到了该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一农作物 样本,该农作物应是 A. 石榴 B. 小麦 C. 水稻 D. 核桃 10.考古工作者老李出差途经浙江省余姚县,参观了附近原始人类遗址。他去的是: A. 周口店 B. 半坡村 C. 河姆渡村 D. 大汶口村 11.你认为最有可能居住在如图所示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