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学案设计

1 / 2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导学案

编制:温瑞瑞 王育娟 审核:温瑞瑞

【高考链接】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1.知道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

2.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结合宗教改革前夕德意志的社会状况去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3. 结合薄伽丘等人的作品和马丁·路德的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文艺复兴的原因、实质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学习难点】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宗教改革的实质 【合作探究】

观察《蒙娜丽莎》《大卫》《西斯廷圣母》三幅名作,回答下列问题: 。

《蒙娜丽莎》 《大卫》 《西斯廷圣母》

(1)与中世纪的绘画相比,三幅名作有何特点。

(2)三幅名作风格不同,有的作品如深邃的海洋,有的作品如崇山峻岭,有的作品如秀美的原

野。请结合三幅名作各自透溢的信息予以简释。

(3)三幅名作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它们的诞生,离不开美术三杰的勤奋、刻苦和钻研,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请分析三幅名作诞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

【基础掌握】

① ②

文艺复兴

背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概况

时间: 实质: 含义:

主要内容

①核心: ②

扩展: 影响 成就

戏剧:

“美术三杰” ①

“文学三杰” ①

兴起地区: 序幕: 性质: 背景

①经济: ② ③

④导火线: 概况

① ②

路德主张 扩展: 影响:

宗教改革

文化底蕴: 阶级基础: 人才汇聚: 经济根源: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能够使文艺复兴开世界之先河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

②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③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

④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

④ D.①②③④

2.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是指:()

①薄伽丘②但丁③米开朗琪罗④彼特拉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被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薄伽丘B.但丁C.米开朗琪罗D.彼特拉克4.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A.薄伽丘-《十日谈》B.但丁-《神曲》

C.彼特拉克-《歌集》 D.马丁·路德-《古兰经》5.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们颂扬“人”,蔑视“神”;赞美“人性”,贬抑“神性”;

提倡“人权”,否定“神权”。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A.天主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益的反映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D.资产阶级追求个人主义的反映6.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开朗琪

罗D.彼特拉克

7.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

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是:()

A.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B.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C.反天主教的斗争 D.反对奴隶主的斗争10.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是:()

A.日本

B.美国C.德国

D.意大利

11.马丁·路德主张有:()

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 DBBDC 6-10DDACC 11-12 DC

(1).三幅名作都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2).《蒙娜丽莎》如深邃的海洋,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大卫》如崇山峻岭,大卫体态壮伟,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西斯廷圣母》如秀美的原野,画像的背景风和日丽,甜蜜温柔的圣母端庄秀丽。《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3).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斗争,肯定现世生活和肯定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意大利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9.右图引发了:()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农民战争

12.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

A.长篇小说体裁的世界文学名著

B. 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剧本

C. 短篇小说体裁的现实主义著作

D. 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书籍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宗教改革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思想基础:________运动的影响。(2)主要原因:16世纪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3)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________”。答案:(1)文艺复兴(3)赎罪劵2.兴起——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开始标志:马丁·路德发表“______________”。(2)思想主张: ①主张“________”(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赎罪、灵魂获救)。 ②信徒有权直接阅读和解释《________》的权利。③简化宗教仪式,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权。答案:(1)九十五条论纲(2)①因信称义②圣经3.扩展:瑞士日内瓦________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4.影响(1)政治上:建立了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2)经济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化上:促进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加尔文疑难解析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及联系(1)相同点:①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在思想形态上的反映。②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③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④都是反对封建秩序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2)不同点:①指导思想上:文艺复兴的本质是热爱人和自然,把宗教放在次要地位,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宗教改革则仍以来世观念为基础,将灵性置于物质之上,强调信仰和服从,承认神的存在。②形式上: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③群众基础上:文艺复兴是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民众运动。④实质和影响上: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它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3)联系:①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②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3-2018)-必修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江苏单科·15)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B. C.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考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6世纪”可知,这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谚语中关键词“神父”“罗马”“越坏”可知,当时人们对罗马教会存在不满情绪,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题中谚语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B项排除;法国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因此宗教改革不可能受启蒙运动影响,D 项错误,排除。 【答案】C 2.(2018·天津文综·3)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B. C.进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考点】西方科技进步以及宗教束缚的减弱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教会对人民思想、科技进步的约束与破坏大大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化论的提出,无法得知人们是否接受这一理论,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答案】B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考点】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看,教会在扩建教堂时特别强调市民的意志,说明市民得到了重视,这反映了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力量壮大,A项正确。佛罗伦萨的变化不能反映人文主义“广泛传播”,B项错误。教会重视市民的意志,说明教会力量的削弱,C项错误。材料与新教理论关系不大,D项错误。 【答案】A 2.(2017·天津文综·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由材料“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广泛支持,说明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各阶层由于利益不同,其目标也就不同,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中心意思,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非强调其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排除C项。 【答案】D 3.(2017·海南单科·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地位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教材围绕14-17世纪欧洲人文精神发展这一主题,重点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大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突出表现,其影响至今不衰,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首先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这个单元的主线,所以我把教材的第一目——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放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讲,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意在告诉学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经济原因是一切社会文化的根本原因,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因为这部分是文化史的内容,若按照教材的体例来,较容易割裂授课内容,学生不容易把握。在文艺复兴这部分,要讲清楚文艺复兴的几大背景,文艺复兴的实质和核心,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及文艺复兴的扩展及影响。 其次是讲宗教改革,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先讲清楚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关系,即这两个社会运动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关系,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是宗教改革的背景。理清了两者的关系后重点讲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导火索,代表人物及主张,宗教改革的扩展及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在文艺复兴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资本主义发展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2)在宗教改革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西欧国家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

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难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可采取提问、史料阅读、事件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一些名画和著名文学作品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2021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教案1

2021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 教案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兴资产阶级的显现及要求;文艺复兴的时刻、性质;代表人物及人文主义概念;德国的分裂;马丁·路德的观点;《九十五条论纲》;新教;(2)明白中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显现的缘故及阻碍;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缘故、性质和意义;以及宗教改革的阻碍和马丁·路德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重视经济及文化进展是促进国家进展的重要因素;(2)让学生认识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3)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究自然、追求真理的斗争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坚强意志 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 难点:通过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进展的阻碍,明白得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进展那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和第一目讲述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可视为这两大运动兴起的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给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建议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进展的宏观历程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同时,两大运动阻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建议教学时充分运用。 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学或原著教学均可,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明白薄伽丘等人的要紧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要紧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堂探究与合作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 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引出: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总结每一个知识点,会让你更容易掌握课本内容。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

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考题及答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15·青岛高二调考)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使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C.构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2.(2015·福州高二期末)“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上述材料() A.质疑上帝的作用B.思考人生的价值 C.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D.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3.(2015·长沙高二模拟)下列言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是() ① 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系之于福音① 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① 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① 对于人类的救赎而言,上帝扮演的角色和圣经的权威都是独一无二的

A.① ① ① B.① ① ① C.① ① ① D.① ① ① ① 4.(2015·黄浦区高二期中)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全面危机 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D.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5.(2015·福州高二期末)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6.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先驱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 A.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B.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开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在此基础上,提问:(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 【学生】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 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

《作业推荐》0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共90 分) 1.1753年,法国第戎学院举行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 可?”的征文比赛。受到该题目的刺激和启发,有思想家说:“学院竟然有此胆量提出”,“我即刻着手探讨了”。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撰写的作品是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C.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D.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作者卢梭,故B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未涉及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故AC错误;赫胥黎是生物学家,《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出版于1863年,故D错误。 2.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 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A正确;②是罗马,③是德国的科隆,④是法国的巴黎,故BCD错误。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显示的城市数量可知,15世纪欧洲不少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向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15世纪的欧洲进行政治变革加速,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文化繁荣有关,与市民阶级出现无必然关系,C选项排除。16 世纪初欧洲才进行宗教改革,D选项排除。 4.有学者感叹,“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试图改变中世纪的道德思想,使之适应喧嚣的城市社会的需要。”“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A.薄伽丘 B.苏格拉底 C.莎士比亚 D.卢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他们”应该是文艺复兴的代表,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故A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D;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出现的著名代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达标 1.(原创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 ) A.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肯定人的现世价值 D.惩罚宗教“异端” 答案:C 2. 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教皇权威的宗教改革。它首先发生于( ) A.意大利 B.德国 C.瑞士 D.英国 答案:B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完成了一个漫长的进程,并且把这一进程推到顶点,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古代思想在中世纪得到恢复和吸收。”“古代思想”主要是指( ) A.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 B.中世纪神学思想 C.中国的儒家思想 D.新教的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A 4.(2013·汕头高二质监)“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 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 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信息“上帝”可排除D项;根据信息“平起平坐、世界主宰”可知这种观点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矛盾直指宗教神权统治,排除A、B项,C项正确。 答案:C 5.(2014·惠州第一次调研)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 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图表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的体现,马丁·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B项是加尔文的思想;D项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答案:C 6. (2014·佛山第一次质检)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D.支持废除基督教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马丁·路德主张不需要教会,基督徒可以阅读《圣经》,与上帝沟通,强调了基督徒是自由和独立的,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反对只是教会精神独裁,不反对宗教信仰,不支持废除基督教,故B、D项错误;教皇作为基督徒也可以独立阅读《圣经》,故C项错误。 答案:A 7. 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堂检测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而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故A项错误、B项正确;理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材料中体现不出理性色彩,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没有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B 2.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在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是人开始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所以选项A不正确;主张世俗权力取代神权统治,是在宗教改革时期,所以选项C不正确;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所以选项D不正确。故选B。 答案:B 3.观察下列三幅艺术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A.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D.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解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思想贯穿在当时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中。A、B、C三项均是对作品的正确评论。故选D项。 答案:D 4.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解析: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与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16世纪的德意志,罗马教会成为众矢之的。 答案:D 5.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人类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解析:布鲁内列斯奇生活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类要求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薄伽丘《十日谈》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人教版选修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 儒家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

“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 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 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 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 韩非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