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中石兽练习题

河中石兽练习题

河中石兽练习题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旳《阅微草堂笔记》)(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

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2]烛而得其形;他日揣[3]籥[4],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

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1]眇(mi c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扪(men):用手摸。[3]揣: 摸。[4]籥(yu e )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山门圮于河()

⑶扣盘而得其声;( )

⑷而人之未达.也,( )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5、用“ | ”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2分)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二、【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I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 b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 u)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 0红褐色)土,诈为卖

药者以往,姑以绐(d d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

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 i)硃m b(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

挥手西行。其徒呼

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纪旳《阅微草堂笔记》)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②不亦颠乎

( )

③虽危症亦立愈()④终不反顾()

2. 下歹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冋的一项是()(2 分)

A .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

C .必于石卜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 .以箧负归负势竞上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I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5、用“ | ”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

(2分)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三、(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 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 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 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①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② 秦悉坑之

坑 ③ 二石兽并沉焉。.. 焉 ④ 棹数小舟, 棹 ⑤ 曳铁钯,

2.

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 、寻十余里 寻病终

3. 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 乙文可以提炼出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5.

甲乙两文围绕着一个话题,说说你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

2分)

6、用“ | ”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 (2分)

B 、而括易言之

C 其反激之力

D 遂反溯流逆上矣 沿河求之 尝与其父言兵事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四、【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 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

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 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1. 解释加点的字词。( (1) 是.非木 (2) 然.则.天下之事 (3)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4) 秦悉坑.之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二石兽并沉焉

B. 寻十余里 C .然不谓善 D .而绝其粮道

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4. 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 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

什么道理

?请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

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5. 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6、用“ | ”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 ( 2 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悉坑之。

4 分)

是.(

然.则.( 尝.( 坑.(

)

) )

)

(

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未果,寻病终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哀转久绝

五、【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选自《河中石兽》)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 知音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2分)

4. 【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分)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2)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

求石兽于水中

可据理臆断欤 理 卒逢暴雨 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 )

(8分)

求 (3) (4) (5)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啮

(6) 遂反溯流逆上矣。

臆断 卒° 逃

沙为坎穴

坎穴

溯流

六、【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 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 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旳《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 0 :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

co ):船桨,这里作 动词用。⑤柿(f ①: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涉江者 涉: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

C.如是再啮

如:

D.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

2.选出下列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3. 翻译下面句子。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4. 甲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乙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5. 甲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剑的,若十年后他再来寻找,那么他可 在哪里找到他的剑呢?请结合从乙

文中的获得的启示来说明理由。

6、用“ | ”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

(3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 然则天下之事

B.沿河求之

D. 果得之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课文句子翻译

河中石兽课文句子翻译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河中石兽》课文句子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冲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 有个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了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这个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的认为他的话是精当准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了学者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兽,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而轻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原地深处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河兵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的地方寻到了石兽。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读准字音 河干(g a n )圮(p i )棹(zh a o )曳(y e )铁钯 (p d )木柿(f e i ) 湮(y a n )啮(ni e )坎穴(xu e )溯流(s u )臆 (y i )断欤(y u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 e 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河中石兽知识归纳

河中石兽 一、实词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历了 5、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6、竟.不可得:终于 7、棹.数小舟:划船 8、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讲学 9、究.:推究 10、物理 ..:事物的道理。 11、是.非木柿:这 12、湮.于沙上:埋没 13、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4、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15、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16、石必倒掷坎穴 ..:坑洞 17、转转不已 ..:不停止 18、遂.:于是 19、反溯流 ...:按照他的话去做..逆上:逆流 20、如其言 21、但.:只 22、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虚词: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助词, 的 7、至石之.半助词, 的 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 代石兽 9、求之.地中代词, 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三、问题探究。 1、本文针对找石兽这件事,有什么提出了哪些寻找方法他们各自依据是什么这些方法有用吗为什么 ①庙僧在原地寻找,“不可得”,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沙性和水流的关系。 ②庙僧顺流而下寻找,依据:以为顺流下矣,结果“无迹”,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和沙性,只考虑水流。 ③讲学家提出原地沙下找,依据:以为石头会“渐沉渐深”,不可能找到,因为他只考虑石性、沙性,不考虑流水。 ④老河兵提出逆流而上找,依据:河水冲击石头,石兽反而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因为他不仅考虑到石性、沙性,还考虑了水流关系。 2、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庙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讲学家代表的是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的人;老河兵代表的是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人。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②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③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最新) 一、文学常识: 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 pǐ)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niè )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 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3.阅.十余岁(阅:经历) 4.以为 ..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 5.棹.数小舟(棹:划船) 6.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 7.尔辈 ...(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是:这) 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 10.湮.于沙上(湮:埋没) 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 12.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坎穴:空洞) 13.转转不已.(已:停止) 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 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 16.求之下流,固.颠。(固:确实) 17.据理臆断 ...(理:道理,规律。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 (一)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 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傎:同“癫”,疯。

文言文河中石兽注释及翻译

文言文河中石兽注释及翻译 《河中石兽 》是清代文学 家纪昀的记事录。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学识渊博,曾任 翰林院编修,寺读学士。文言文河中石兽注释及翻译,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文: 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 (gān) , 山门圮(pǐ)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 (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yān)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再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 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 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 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 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 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的性质松软浮 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 认为是正确的结
1/6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下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与原理,且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且。 2.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4.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今义:对,正确。 5.盖.石性坚重 古义:句首语气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7.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二)一词多义 1.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 2. 重 僧募金重修(重新) 乃石性坚重(分量较大,与“轻”相对)(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河水)(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 【注释】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通“癫”,疯狂。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 (3)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 •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 (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重要句式】 • (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 (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 • (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宾语,果得(之)数里外〕 【重要词语】 •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岸边)(2)阅十岁(经历) • (3)棹数小舟(划船)(4)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刘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电视剧(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作者简介 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ai )圮(p 1 ) 棹(zh o )曳(y e ) 铁钯(p a)木柿(f e ) 湮(y 6 )啮(ni e )溯(s u) 臆(y i )欤(y d )

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

河中石兽 复习要点: 一、字词解释: 临:靠近。河干:河边。圮:倒塌。并:一起。焉;于此,在那里。阅:经过,过了。募;募集。竟:终于,到底。以为:认为。棹:船桨,这里是划船。曳:拖。闻:听说。尔辈:你们。是:这。岂:怎么,为:被。暴涨:洪水。去:离开。乃;是。湮:埋没。颠:“癫”疯狂。服:信服。为:认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凡;凡是。盖;因为。其;它。啮:侵蚀、冲刷。为:成为。掷;摔倒。如是;像这样。已:停止。固:固然、当然。如:按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句末语气词,吗,呢。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二、句子翻译: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 版),是一篇告知同学们做 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人教版 注释以及该篇的原文,供同学们阅读。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 (认为) 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

一、 2、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 5、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河中石兽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 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 、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 山门圮于河②,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 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船桨,这里 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通“癫”,疯狂。⑦河兵:巡河、守河 的士兵。 【通假字】 (1) 不亦颠乎 (通“癫”, 疯狂。 ) (2) 曳铁钯 (通“耙”, 整地的农具。 )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1/6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曳棹杮湮溯 2、常规词语 【临】靠近。【干】水边。【圮(pǐ)】倒塌。【求】寻找。【竟】终于。【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杮(fè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性】性质。【湮(yān)】埋没。【沿】顺着。【服】信服。【确论】确切的言论。【凡】凡是,大凡。【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遂】于是,就。【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如】依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3. 【颠】通“癫”,疯狂。 4.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5、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的 6、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7、文言句式 ①.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②.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三、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 兽一起沉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河中石兽》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河中石兽○1 纪昀 沧州○2南一寺临河干○3,山门○4圮○5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6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7二石兽于水中,竟○8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9,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 ún)(1742-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gān)]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pǐ)]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10[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14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15乎?”众服为确论○16。 一老河兵○17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18,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19,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0沙为坎穴○2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22,遂○23反溯流○24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25欤? ○14[湮(yān)]埋没。 ○15[颠]颠倒,错乱。 ○16[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7[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8[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9[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0[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1[坎穴]坑洞。 ○22[不已]不停止。 ○23[遂]于是。 ○24[溯流]逆流。 ○25[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曳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第24课河中石兽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第24课河中石兽新人教版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原文注释】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ā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